CN117164854A -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4854A
CN117164854A CN202310828264.5A CN202310828264A CN117164854A CN 117164854 A CN117164854 A CN 117164854A CN 202310828264 A CN202310828264 A CN 202310828264A CN 117164854 A CN117164854 A CN 117164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polyimide
bis
film
link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282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贺
商雪
冯立栋
刘振超
孙小红
边新超
陈学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31082826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48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4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48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合成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适用性比较广的交联型聚酰亚胺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交联型聚酰亚胺制备工艺复杂的问题。该方法具体为通过二胺类单体和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聚酰胺酸浆料后,加入含有多个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化合物作为交联剂,然后在后续酰亚胺化的同时,利用聚酰胺酸中本身含有的羧基与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反应使得聚酰亚胺分子链间发生交联,得到交联型聚酰亚胺。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耐溶剂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利用其性能优势可应用于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等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PI)是现有聚合物中耐热性最好的材料之一,而芳香族聚酰亚胺因为其刚性分子链结构和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除具备优异的耐热性外,其还具备热稳定性、尺寸稳定性、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和耐辐射性,因此在电气/电子部件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聚酰亚胺的分子链结构刚性较大,导致其加工性能较差,一般通过加入柔性链或支链等方式进行改性以提高加工性能;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如光电领域的需求,也需要对聚酰亚胺进行改性以满足应用需求。但这些改性均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聚酰亚胺的耐热性、力学性能等特性、耐溶剂性等特性。
为进一步提高聚酰亚胺树脂的耐高温特性、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交联剂交联聚酰亚胺,使其分子链之间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8586744A《一种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2018年9月28日)中公开了在含有端氨基的聚酰胺酸中通过不饱和键的单羧酸酐进行封端处理,最终经过高温加热利用不饱和键进一步聚合形成交联结构。中国专利文献CN111683992A《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及聚酰亚胺薄膜》(公开日2020年9月18日)中公开了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制备方法,通过先合成部分链段中侧链为羧基的聚酰亚胺,再加入包含2个噁唑基的交联剂,利用噁唑基团与羧基反应,最终形成交联结构从而改善聚酰亚胺的耐溶剂性。中国专利文献CN111073282A《一种耐溶剂且无色透明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及制备方法》(公开日为2020年4月28日)中公开了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通过在合成聚酰亚胺的二胺单体中部分额外引入含有苯并咪唑基团结构单体,使其能够与环氧基团交联剂发生反应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耐溶剂性。中国专利文献CN111187436A《一种高性能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为2020年6月22日)中公开了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通过在合成聚酰亚胺的二胺单体中部分引入含有POSS结构单体,同时加入含炔基的封端剂,最终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酰亚胺树脂耐溶剂性。中国专利文献CN111732748A《一种交联型无色透明耐高温聚酰亚胺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日为2020年10月2日)中公开了一种聚酰亚胺材料,通过合成一种的支链含有不饱和烯烃的二胺单体,最终利用烯烃发生进一步聚合形成交联结构。
但是,以上文献中记载的方法均对聚酰亚胺的单体种类有严格要求,或者必须引入特殊结构单体才能实现,且交联过程需要额外的加热工艺步骤,工艺复杂,制备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制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交联型聚酰亚胺制备工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将二胺类单体和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加入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中,缩聚反应生成聚酰胺酸浆料;
S2、在所述聚酰胺酸浆料中加入含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化合物作为交联剂,充分混合后形成均相溶液;
S3、对所述均相溶液进行酰亚胺化,得到交联型聚酰亚胺。
优选地,所述四羧酸二酐类单体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酸二酐、4,4'-(六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酐、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4,4'(4,4'异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二胺类单体为4,4'二氨基二苯醚、间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联苯、对苯二胺、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砜、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氨基二苯砜、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酮、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1,3双(4氨基苯氧基)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1,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氧基)苯、1,3双(3氨基苯氧基)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和所述二胺类单体的摩尔比为1.00:(0.99~1.01)。
优选地,所述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与所述聚酰胺酸中羧基的摩尔比为(1~15):100。
优选地,所述含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交联剂中至少包含2个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具体选自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双噁唑啉基苯、2,2-双(2-唑啉)、2,2'-(1,2-亚苯基)-二噁唑啉、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酰亚胺化为热酰亚胺化或化学酰亚胺化;
所述热酰亚胺化的反应温度为300℃~500℃;
所述化学酰亚胺化中使用的催化剂为吡啶、p-吡咯啉、二甲基吡啶、三甲基吡啶、喹啉中的一种或多种;脱水剂为三氟乙酸酐、乙酸酐、丙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缩聚反应的温度为-10℃~100℃,反应时间为0.5h~12h;
所述聚酰亚胺浆料的固含量为5wt%~30wt%。
优选地,所述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材料,应用如上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具体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的过程中加入含有多个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化合物作为交联剂,利用聚酰胺酸本身含有的羧基与交联剂中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发生交联反应,提供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交联型聚酰亚胺制备工艺,所有二胺类单体和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均可作为反应物制备该交联性聚酰亚胺材料;且交联和酰亚胺化过程同时发生,不需要引入额外特殊单体,不需要额外加热工艺步骤,工艺过程简单、适用范围广;
2.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耐溶剂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利用其性能优势可应用于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等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及对比例中聚酰亚胺薄膜的各物性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定:
薄膜厚度采用艾普计量仪器有限公司的数显千分测厚规测定;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依据GB/T1040-2008进行测试;热分解温度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在氮气氛围下,从室温开始,以10℃/min升温速率升温到810℃,求出失重为5%时的温度。
实施例1.
S1、在氮气氛围下,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16.4281g溶解在190.0g的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加入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15.0968g,二酐与二胺摩尔比为1.00:1.00,在室温下反应12h得到粘稠的固含量为15wt%的聚酰胺酸溶液;
S2、取该聚酰胺酸溶液30.0g,加入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0.1687g,噁唑基与羧基摩尔比为10:100,再次搅拌4h后至完全溶解,得到均相的聚酰胺酸溶液;
S3、将该聚酰胺酸溶液用流延法均匀涂布在洁净光滑的玻璃板上后,将涂布有聚酰胺酸溶液的玻璃板置于酰亚胺化炉中,在氮气氛围下阶段升温,升温速率为5℃/min,其中在80℃下恒温0.5h,在160℃下恒温0.5h,在350℃下恒温0.5h,然后自然降温;最后从玻璃板上剥离得到厚度为30μm的交联型聚酰亚胺产品。
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中S1制备的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0.1213g,噁唑基与羧基摩尔比为7: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中S1制备的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0.0908g,噁唑基与羧基摩尔比为5: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中S1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0.0453g,噁唑基与羧基摩尔比为3: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中S1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0.0195g,噁唑基与羧基摩尔比为1.00: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对比例1.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中S1聚酰胺酸浆料20.0g,不加入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表面发生雾浊现象。
表1
实施例6.
S1、在-10℃氮气氛围下,将对苯二胺1.9476g和间苯二胺0.6457g溶解在180.0g的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7.0645g,二酐与二胺总量摩尔比为1.00:0.99,-10℃下反应4h,再逐渐升温至40℃,反应总时长12h,得到粘稠的固含量为5wt%的聚酰胺酸浆料;
S2、取该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0.0876g作为交联剂,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10:100,再次搅拌4h后至完全溶解,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S3、将该聚酰胺酸溶液用流延法均匀涂布在洁净光滑的玻璃板上后,将涂布有聚酰胺酸溶液的玻璃板置于酰亚胺化炉中氮气氛围下阶段升温,升温速率为5℃/min,其中80℃下恒温0.5h,在160℃下恒温0.5h,在350℃下恒温0.5h,然后自然降温;最后从玻璃板上剥离,即得到厚度为30μm的交联型聚酰亚胺产品。
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6中S1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0.0553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6: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6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6中S1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0.0370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4: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6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6中S1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0.0256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3: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6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6中S1聚酰胺酸浆料30.0g,加入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0.0114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1: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6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对比例2.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6中S1聚酰胺酸浆料10.0g,不加入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其余步骤与实施例6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表面发生雾浊现象。
表2
实施例11.
S1、在室温氮气氛围下,将4,4'-二氨基二苯醚32.0391g溶解在160.0g的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31.3792g,二酐与二胺摩尔比为1.00:1.01,在室温下反应12h,得到粘稠的固含量为30wt%的聚酰胺酸浆料;
S2、取该聚酰胺酸浆料中25.0g,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0.0408g作为交联剂,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1:100,升温至90℃下搅拌4h后至完全溶解,得到聚酰胺酸溶液;
S3、将溶液降温至70℃后,加入2ml吡啶和6ml乙酸酐,反应24h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出料于500ml无水乙醇中,抽滤收集固体粗产物,将粗产物用无水乙醇通过索氏提取器抽提48h纯化,最后干燥,得到交联的聚酰亚胺树脂;
S4、将得到聚酰亚胺树脂溶解于二甲基乙酰胺中得到固含量为10wt%的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用流延法均匀涂布在洁净光滑的玻璃板上后,将涂布有聚酰亚胺树脂溶液的钢板置于真空烘箱中,依次在80℃下恒温预烘干0.5h,160℃下恒温0.5h,在200℃下恒温0.5h之后,自然降温;最后从玻璃板上剥离,得到厚度为28μm的交联型聚酰亚胺产品。
本实施例获得的聚酰亚胺薄膜的相关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中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1中S1聚酰胺酸浆料25.0g,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0.1152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3: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1中S1聚酰胺酸浆料25.0g,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0.2043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5: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1中S1聚酰胺酸浆料25.0g,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0.2721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7: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1中S1聚酰胺酸浆料25.0g,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0.3854g,环氧基与羧基摩尔比为10:10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无明显变化。
对比例3.
本实施例中,取实施例11中S1聚酰胺酸浆料20.0g,不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1中相同,由此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对本实施例获得的交联型聚酰亚胺薄膜进行耐溶剂测试,将薄膜在极性溶剂中浸渍10min后,取出烘干观察判断,可以观察到薄膜表面发生雾浊现象。
表3
经过对比可以证明,应用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耐溶剂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利用其性能优势可应用于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领域。
本申请采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的过程中加入含有多个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化合物作为交联剂,利用聚酰胺酸中的羧基与交联剂中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发生交联反应,提供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交联型聚酰亚胺制备工艺,所有二胺类单体和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均可作为反应物制备该交联性聚酰亚胺材料;且交联和酰亚胺化过程中同时发生,不需要引入额外特殊单体,不需要额外加热工艺步骤,工艺过程简单、适用范围广。

Claims (10)

1.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惰性气体氛围下,将二胺类单体和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加入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中,缩聚反应生成聚酰胺酸浆料;
S2、在所述聚酰胺酸浆料中加入含多个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化合物作为交联剂,充分混合后形成均相溶液;
S3、对所述均相溶液进行酰亚胺化,得到交联型聚酰亚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羧酸二酐类单体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甲酮四酸二酐、4,4'-(六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酐、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4,4'(4,4'异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胺类单体为4,4'二氨基二苯醚、间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联苯、对苯二胺、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砜、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氨基二苯砜、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酮、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1,3双(4氨基苯氧基)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六氟丙烷、1,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氧基)苯、1,3双(3氨基苯氧基)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羧酸二酐类单体和所述二胺类单体的摩尔比为1.00:(0.99~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与所述聚酰胺酸中羧基的摩尔比为(1~15):1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的交联剂中至少包含2个环氧基团或噁唑基团,具体选自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双噁唑啉基苯、2,2-双(2-唑啉)、2,2'-(1,2-亚苯基)-二噁唑啉、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酰亚胺化为热酰亚胺化或化学酰亚胺化;
所述热酰亚胺化的反应温度为300℃~500℃;
所述化学酰亚胺化中使用的催化剂为吡啶、p-吡咯啉、二甲基吡啶、三甲基吡啶、喹啉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脱水剂为三氟乙酸酐、乙酸酐、丙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缩聚反应的温度为-10℃~100℃,反应时间为0.5h~12h;
所述聚酰亚胺浆料的固含量为5wt%~30wt%。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联型聚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材料,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CN202310828264.5A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71648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28264.5A CN117164854A (zh)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28264.5A CN117164854A (zh)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4854A true CN117164854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32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28264.5A Pending CN117164854A (zh) 2023-07-07 2023-07-07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48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19133B (zh) 一种含呋喃环的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34908B (zh) 聚酰胺酸及制备方法、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EP2520606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wholly aromatic polyimide resin having improved heat resistance and elongation properties in a high temperature range
CN113185693B (zh) 聚酰胺酸溶液及其制备方法、聚酰亚胺、聚酰亚胺薄膜
CN113667120B (zh) 一种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19129A (zh) 一种低热膨胀系数可溶性聚酰亚胺树脂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52928A (zh) 一种含呋喃环的交联型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Yu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ylethynyl-terminated polyimide oligomers derived from 2, 3, 3′, 4′-diphenyl ether tetracarboxylic acid dianhydride and 3, 4′-oxydianiline
JP5050269B2 (ja) 末端変性イミドオリゴマーおよびワニス並びにその高弾性率硬化物
JP2597183B2 (ja) 末端変性イミドオリゴマー組成物
KR20190003394A (ko) 폴리이미드계 공중합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리이미드계 필름
CN117229506B (zh) 一种聚酰胺酸、聚酰亚胺、聚酰亚胺薄膜及制备方法
EP0304913A2 (en) Terminal-modified imide oligomer and solution composition of the same
KR20200083797A (ko) 폴리아마이드-이미드 공중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투명필름
CN109054018B (zh) 一种聚酰胺酸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JP4629926B2 (ja) ワニスおよび架橋ポリイミド
CN117164854A (zh) 一种交联型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60492A (zh) 一种低热膨胀系数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JP2882114B2 (ja) 末端変性イミドオリゴマ−組成物
JP2014201740A (ja) イミドオリゴマー及びこれを加熱硬化させてなるポリイミド樹脂
CN111205458A (zh) 一种聚酰亚胺、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631926B2 (ja)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CN111269421A (zh) 一种聚酰胺酸、聚酰亚胺、聚酰亚胺薄膜及薄膜制备方法
JP6765093B2 (ja) ポリイミド
CN115109255B (zh) 聚酰亚胺、可交联的聚酰亚胺薄膜、交联的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