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1204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1204A
CN117121204A CN202280000538.5A CN202280000538A CN117121204A CN 117121204 A CN117121204 A CN 117121204A CN 202280000538 A CN202280000538 A CN 202280000538A CN 117121204 A CN117121204 A CN 117121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display area
light emitting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5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羽雕
卢彦伟
黄炜赟
杜丽丽
徐元杰
闫卓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21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12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以及位于衬底上的第一发光器件、第一绝缘层中的第一转接孔、连接线以及像素驱动电路,第一发光器件通过第一转接孔和连接线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将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转接孔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如此,可以增加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的间距,使得这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可以设置更多的第一连接线,进而可以增加透光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数量。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可以提高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通常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感光传感器,用以实现拍照功能或者生物识别功能。为了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可以在显示面板上设置一个即能透光还能显示图像的透光显示区,并将图像传感器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该透光显示区的背面。
目前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绝缘层以及多个发光器件,衬底具有透光显示区和位于透光显示区两侧的常规显示区。发光器件位于这两个区域中,像素驱动电路位于常规显示区中。
但是上述显示面板的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具有透光显示区,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常规显示区;
连接线以及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连接线以及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衬底上,且所述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连接线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一转接孔;
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在所述透光显示区呈行列排布,所述第一发光器件通过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透光显示区包括第一透光显示区,所述常规显示区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常规显示区,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中,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一连接线分别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常规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透光显示区还包括第二透光显示区,所述常规显示区包括与所述第二透光显示区在行方向上相邻的第二常规显示区,位于不同行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二连接线分别电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常规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沿所述列方向排布的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所述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位于不同层。
可选地,所述第二透光显示区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沿所述行方向排布的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所述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位于不同层。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组发光器件电连接的多条连接线中,至少一条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子连接线和第二子连接线,所述第一子连接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列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包括第一透光分区和第二透光分区,所述第一透光分区和所述第二透光分区沿所述列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透光显示区包括第三透光分区和第四透光分区,所述第三透光分区和所述第四透光分区沿所述行方向排列。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分区、所述第二透光分区、所述第三透光分区和所述第四透光分区的形状均相同。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沿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一对称轴对称,所述第一对称轴与所述行方向平行;
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和位于所述第四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沿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二对称轴对称,所述第二对称轴与所述列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分区、所述第二透光分区、所述第三透光分区和所述第四透光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目标透光分区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子分区和第二子分区,所述透光显示区的中心位于所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上;
所述目标透光分区中,第一子分区中的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与第二子分区中的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沿所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对称。
可选地,所述目标透光分区中,所述第一子分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子分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的形状沿所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对称。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连接线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常规显示区阵列排布,所述第一常规显示区中,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二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一连接线分别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连接线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常规显示区阵列排布,所述第二常规显示区中,位于不同行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二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二连接线分别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内的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中的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分别电连接;
其中,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的排布密度与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的排布密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透明导电连接线,所述透明导电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感光传感器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衬底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感光传感器的进光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感光传感器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感光传感器位于 所述显示面板的衬底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感光传感器的进光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第一发光器件通过第一转接孔和连接线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将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转接孔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如此,可以增加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的间距,使得这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可以设置更多的第一连接线,进而可以增加透光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数量。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可以提高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的局部10A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局部10B的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的线路连接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局部20A的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局部20B的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的线路连接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区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发光器件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一种 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发光器件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透光显示区的连线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示出的连线示意图中沿位置A1-A2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透光显示区的连线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示出的连线示意图中沿位置B1-B2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透光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目前一种方式是通过将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设置为局部透光的显示面板,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示例性的,显示面板具有:透光显示区和位于透光显示区外的常规显示区。该透光显示区也可以称作屏下摄像头(英文:Full Display with Camera;简写:FDC)区域。常规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内均设置有发光器件,使得常规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均能够显示画面。
显示面板中,可以通过对常规显示区中的阵列排布的像素驱动电路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进行压缩。以使得常规显示区中可以排布更多的像素驱动电路,多出的像素驱动电路可以与透光显示区中的发光器件电连接,以驱动透光显示区中的发光器件。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是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的局部10A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局部10B的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1,衬底11可以具有透光显示区111和非透光的常规显示区112。
透光显示区111内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12,常规显示区112内可以设置有与透光显示区111中的发光器件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13。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3可以分别位于透光显示区111的两侧,以使得透光显示区111中的发光器件 1111与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13之间的连接线14的长度较短。
其中,位于透光显示区111中的发光器件12可以与位于同一列的对应电连接的位于常规显示区中112的像素驱动电路13组成一个第一像素单元,常规显示区112不仅包含了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3,还包含了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常规显示区112中的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器件15和像素驱动电路16。
如图4所示,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的线路连接截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上还具有绝缘层17,绝缘层17位于发光器件14靠近衬底11的一侧,且位于像素驱动电路13远离衬底10的一侧。绝缘层17上可以具有多个转接孔171,发光器件12可以通过转接孔171与连接线14电连接,并通过该连接线14与常规显示区112中的像素驱动电路13电连接。
连接线可以位于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171之间的间距14A中,或者,连接线可以位于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171之间的间距中,由图3可以看出,显示面板中10位于透光显示区11中,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171之间的距离较小,位于两个转接孔171之间的连接线的数量较少,导致连接线对应的位于透光显示区的发光器件的数量较少,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6是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局部20A的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局部20B的发光器件和像素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的线路连接截面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5、图6、图7和图8。该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衬底21,以及位于衬底21上的第一发光器件22,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第一绝缘层24和连接线25。连接线25以及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位于衬底21上,第一绝缘层24可以位于连接线25远离衬底21的一侧,第一发光器件22位于第一绝缘层24远离衬底21的一侧。
衬底21可以具有透光显示区211,以及至少部分围绕透光显示区211的常规显示区212。示例性的,常规显示区212可以围绕透光显示区211,即透光显 示区211可以被常规显示区212包围。透光显示区211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处,透光显示区211的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而定。例如,透光显示区211可以位于衬底21基板的顶部正中间位置处,也可以位于衬底21基板的左上角位置或右上角位置处。感光传感器(如,摄像头)等硬件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透光显示区211。透光显示区211可以为如图5所示的圆形,也可以为方形,还可以为六边形、梯形等其他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位于常规显示区212,连接线25可以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由于常规显示区212可以包围透光显示区211,因此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位于透光显示区211的四周。
如图8所示,第一绝缘层24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器件22靠近衬底21的一侧,且绝缘层24上可以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一转接孔241,第一转接孔241可以贯穿第一绝缘层24,以便于第一发光器件22通过第一转接孔241与位于绝缘层24靠近衬底21一侧的连接线25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层24可以包括多层子绝缘层,多层子绝缘层中的不同的子绝缘层具有不同的绝缘作用,示例性的,多层子绝缘层可以用于使得显示面板20上的栅线、数据线等信号线之间绝缘。
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位于透光显示区211中,显示面板20上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在透光显示区211呈行列排布。位于透光显示区21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多条连接线25可以穿过透光显示区211的边缘处,并延伸至位于透光显示区211周围的常规显示区212中。其中,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通过第一转接孔241与连接线25电连接,并通过连接线25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即连接线25的一部分可以位于透光显示区211内,另一部分可以位于常规显示区212内。每条连接线25的一端通过第一转接孔241与位于透光显示区211内的一个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另一端与位于常规显示区212内的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这样,每个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通过一条连接线25与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如此,可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光透过率,即可以将驱动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设置在常规显示区212,以通过第一发光器件22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分离设置的方式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光透过率。
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区示意图,图10是 图9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发光器件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透光显示区211可以包括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常规显示区212可以包括与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在列方向f1上相邻的第一常规显示区212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所示,透光显示区211和常规显示区212的交界处可以具有多个发光器件,且该多个发光器件可以属于透光显示区211,使得透光显示区211在圆形的基础上周边增加了部分台阶状的区域。或者,该多个发光器件也可以属于常规显示区212。
在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中和第一常规显示区2121中,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器件22的列方向f1上,如图10中所示,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分别位于图10中所示的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的上侧和下侧。
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中,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转接孔241与连接线25中的第一连接线251分别电连接,且第一连接线251与第一常规显示区2121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如此,可以使得在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较大。
相较于如图3所示的相关技术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发光器件12通过位于同一列的转接孔171与连接线14分别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两列或者更多列的第一发光器件22对应的第一转接孔241设置为一列,可以将相关技术中部分用于设置第一转接孔241的空间,用于设置连接线25,可以增加在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加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251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透光显示区21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数量。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20中位于透光显示区211中的发光器件连接的连接线25的数量较少,导致连接线25对应的位于透光显示区211的发光器件的数量较少的问题,可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
示例的,每条连接线25中位于透光显示区211的部分可以由透光导电材料制成。这样,可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透光率。为了简化该连接线25的制造工艺,该连接线25可以全部由透光导电材料制成。其中,该透光导电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英文:Indium tin oxide;简写:ITO)。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第一发光器件通过第一转接孔和连接线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将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转接孔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如此,可以增加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的间距,使得这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可以设置更多的 第一连接线,进而可以增加透光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数量。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可以提高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透光显示区211还可以包括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常规显示区212还可以包括与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在行方向f2上相邻的第二常规显示区2122。在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和第二常规显示区2122中,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器件22的行方向f2上,如图10中所示,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分别位于图10中所示的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的左侧和右侧,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位于不同行的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通过位于同一行的第一转接孔241与连接线25中的第二连接线252分别电连接,且第二连接线252与第二常规显示区2122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可以使得在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较大,从而可以增加在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连接线25的数量。
请参考图11,图11是图9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发光器件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由相关技术中的图3可知,由于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位于对应的第一转接孔241的列方向f1上,因此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距离小于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距离,示例性的,图3中行方向f2上连续排列的三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转接孔241b和转接孔241c)中位于两侧的两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和转接孔241c)之间的距离h1,可以等于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和转接孔241d)之间的距离h2。示例性的,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和转接孔241b,或者转接孔241b和转接孔241c)之间的间距可以排布4根连接线25,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和转接孔241d)之间的间距可以排布13根连接线25,这是由于在将连接线25排布在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三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转接孔241b和转接孔241c)中的相邻的两个转接孔(转接孔241a和转接孔241b,或者转接孔241b和转接孔241c)之间时,其中一个转接孔(转接孔241b)占用了衬底21上的部分空间,使得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位于两列的第一发光器件22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转接孔241与连接线25中的第一连接线251分别电连接,以使得行方向f2 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较大,可以增加在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251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透光显示区21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数量。
如图11所示,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器件22的行方向f2上,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在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之间的区域可以为设置连接线25的区域,且当第一发光器件22位于对应的第一转接孔241的列方向f1上时,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在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大,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位于一行的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通过位于同一行的第一转接孔241与连接线25中的第二连接线252分别电连接,可以减小显示面板20的制造难度。
可选地,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包括沿列方向f1排布的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22,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位于不同层。如此,可以增加连接线25的布线空间,使位于不同层的连接线25可以具有各自的布线空间,相较于单层布线的布线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写布置较多的连接线25。
可选地,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包括沿行方向f2排布的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22,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位于不同层。如此,可以增加连接线25的布线空间,使位于不同层的连接线25可以具有各自的布线空间,相较于单层布线的布线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写布置较多的连接线25。
示例性的,请参考图12、图13、图14和图15,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透光显示区的连线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示出的连线示意图中沿位置A1-A2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透光显示区的连线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示出的连线示意图中沿位置B1-B2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和图14中为了清楚的示出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的连接方式,仅示出了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和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的部分区域的连接线25的连接情况,其他的区域的连接方式与图示的透光分区的连接方式相同,且不同区域的连接线25的延伸方向沿透光显示区211的对称轴(s1或者s2)对称。
图12和图14中,将连接不同层连接线的第一发光器件分为两幅图示出, 图12示出了位于同一个结构层的多条连接线电连接的多个发光器件,图14示出了位于另外的一个结构层的多条连接线电连接的多个发光器件。
位于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的一行第一发光器件22沿行方向f2,可以分为两组发光器件组:第一发光器件组221和第二发光器件组222。绝缘层24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子绝缘层243和第二子绝缘层242,多条连接线25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组25a和第二连接线组25b。
其中,第一发光器件组22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组25a位于第一子绝缘层243靠近衬底21的一侧,第二发光器件组222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组25b位于第二子绝缘层242靠近衬底21的一侧。
同理,位于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的一行第一发光器件22沿行方向f2,可以分为三组、四组或者更多组的发光器件组,各组发光器件组电连接的连接线可以位于不同的结构层。
可选地,至少一组发光器件电连接的多条连接线25中,至少一条连接线25包括第一子连接线253和第二子连接线254,第一子连接线253的一端和第二子连接线254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第二子连接线254的延伸方向与列方向f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就是,至少一组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这个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中,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行方向f2或者列方向f1,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具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延伸方向。
示例性的,请参考图12,位于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的一行第一发光器件22,还可以包括第三组发光器件:第三发光器件组223,多条连接线25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线组25c,第一发光器件组221和第三发光器件组223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组25a和第三连接线组25c均可以位于第一子绝缘层243靠近衬底21的一侧。即就是,第一发光器件组221和第三发光器件组223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位于同层。
其中,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位于第二发光器件组222靠近透光显示区211的边缘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位于第三发光器件组223靠近透光显示区211的边缘的一侧。
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的排布方向可以与行方向f2平行,由于,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沿远离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对称轴s1的方向上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组221,在沿远离第一对称轴s1的方向上, 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中包含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数量可以逐渐减少。第一对称轴s1可以与行方向f2平行。
示例性的,靠近第一对称轴s1的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中包括12个第一发光器件22,远离第一对称轴s1的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中包括2个第一发光器件22,如图12所示,则在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靠近透光显示区211的边缘的区域中,会存在部分区域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不属于第一发光器件组221,该部分区域可以称作“豁口区域21A”,即就是,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未排布在该“豁口区域21A”中,且第一发光器件组221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也未在该“豁口区域21A”中排布。
第三发光器件组223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包括第一子连接线253和第二子连接线254,该第一子连接线251的延伸方向可以平行于行方向f2或者列方向f1,第二子连接线254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行方向f2具有预设角度的夹角(如45度的夹角),以便于第二子连接线254可以从上述“豁口区域21A”延伸出透光显示区211。
如此,第一发光器件组221和第三发光器件组223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位于同层,且可以避免第一发光器件组221电连接的连接线25和第三发光器件组223电连接的连接线25(第一子连接线253和第二子连接线254)之间发生交叉短路的现象。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相邻的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较小,透光显示区211中的发光器件连接同一层的连接线25的数量较少,示例性的,相邻的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13根连接线25,相关技术中一行发光器件连接同一层的连接线25的数量最多可以为13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线方式,可以在相邻的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有限的情况下,使得连接同一层连接线25的发光器件的数量较多,示例性的,相邻的转接孔24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13根连接线25,本申请实施例中一行发光器件连接同一层的连接线25的数量可以为第一发光器件组221和第三发光器件组223中的发光器件的数量之和,其中,第一发光器件组22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数量就可以为13个,第三发光器件组223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数量可以为5~13个,则一行第一发光器件连接同一层的连接线25的数量可以为18~26根。
第二发光器件组222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连接另外一层连接线25,如此,可以增加连接线25的布线空间,使位于不同层的连接线25可以具有各自的布线空间,相较于单层布线的布线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布置较多的连接 线25。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分区211a和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一透光分区211a和第二透光分区211b沿列方向f1排列。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可以包括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沿行方向f2排列。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围绕透光显示区211的中心排布。
可选地,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的形状可以均相同。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可以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器件,且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的面积可以相同。
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通过第一转接孔241电连接的连接线25,由透光显示区211的中心向透光显示区211的边缘延伸。
如此,可以使得上述四个透光分区中的发光器件的数量基本一致,多个透光分区中的发光器件对应的连接线25的长度的差值较小,透光显示区211的四个透光分区中的发光器件的亮度均匀,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或扇形。当透光显示区211的形状为矩形时,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当透光显示区211的形状为圆形时,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的形状可以为扇形。透光显示区211的中心可以指透光显示区211的两对角线交点或者圆心。
其中,透光显示区211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环绕透光显示区211分布。参考上述图10,位于常规显示区211中的第一像素驱电路23可以位于透光显示区211的四周。如此,可以使得位于透光显示区211内的至少一行第一发光器件22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分别与位于透光显示区211上侧,左侧和右侧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从而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第一发光器件22仅与位于透光显示区211两侧的第一像 素驱动电路23电连接,可以使得部分第一发光器件22与距离较近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连接,使得用于连接第一发光器件22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的部分连接线25的长度较短,以减小连接线25上的寄生电容,可以提升透光显示区211在显示低灰阶的画面时的反应速率,从而可以提升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位于第一透光分区211a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和位于第二透光分区211b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沿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对称轴s1对称,第一对称轴s1与行方向f2平行。位于第三透光分区211c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和位于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沿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二对称轴s2对称,第二对称轴s2与列方向f1平行。
如此设置多个透光分区中的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可以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透光分区211a和第二透光分区211b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长度的差值较小,进而可以使得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透光分区211a和第二透光分区211b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亮度均匀,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同理,可以使得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长度的差值较小,进而可以使得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亮度均匀,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多个透光分区的多个对称轴可以相互平行或者垂直,如此,可以使得透光显示区211中的连接线25的布局较为规整。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的至少一个目标透光分区可以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透光显示区211的中心位于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上。
目标透光分区中,第一子分区211x中的第一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与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第一转接孔241的排布位置沿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对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可以和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对称轴s1或者第二对称轴s2重合。示例性的,第一透光分区211a、第二透光分区211b、第三透光分区211c和第四透光分区211d中的每一个透光分区都可以包括由对称设置的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位于第一子分区211x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 连接线25与位于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延伸方向沿第一对称轴s1或者第二对称轴s2对称。
可选地,目标透光分区中,第一子分区211x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形状,可以与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形状沿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对称。如此,每一个透光分区中的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的面积可以相同,可以使得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数量基本一致,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长度的差值较小,进而可以使得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亮度均匀,以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4所示,由于各透光分区中的第一子分区211x和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转接孔241对称排布,因此在透光显示区211的对称轴附近可以具有较大的间距,且由于透光显示区211的对称轴附近的发光器件的数量较多,该对称轴附近的区域可以排布较多的连接线25,以使得透光显示区211的对称轴附近的发光器件可以与对应的连接线25电连接。第一透光分区211a中的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25的排布原则可以与第三透光分区211c相同,第一透光分区211a中还可以包括第四发光器件组224,第四发光器件组224中的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25可以与第二发光器件组222电连接的连接线25位于同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称轴可以包括透光显示区211的第一对称轴s1和第二对称轴s2。
可选地,请参考图7和图8,显示面板20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层29,第二绝缘层29可以位于连接线25靠近衬底21的一侧,第二绝缘层29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二转接孔291。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在常规显示区212阵列排布,第一常规显示区2121中,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二转接孔291与连接线25中的第一连接线251分别电连接。如此,可以增加在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转接孔291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加相邻的两个第二转接孔291之间的连接线25的数量。
从而可以使得位于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与电连接的位于第一常规显示区2121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的行或者列对应。示例性的,图7中的透光显示区211中包括位于一行的两个发光器件22D,两个第一发光器件22D对应电连接的两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D也位于一行,以使得位 于同一行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对应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也位于一行,同时,也使得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22对应电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也位于同一列。
显示面板20上还可以包括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单元,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单元可以逐行驱动位于显示面板20上的多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以驱动多行第一发光单元22,即一个栅极驱动电路单元可以驱动一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20,透光显示区211和常规显示区212中的行方向f2上相邻的两个转接孔之间的间距较大,同时,一行第一发光器件22对应一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可以避免一行发光器件22对应多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从而可以避免多个栅极驱动电路单元驱动一行发光器件22,以降低像素驱动电路单元逐行驱动第一发光器件22的难度。
可选的,如图10所示,第二常规显示区2122中,位于不同行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通过位于同一行的第二转接孔291与连接线25中的第二连接线252分别电连接。如此,可以增加在列方向f1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转接孔291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加相邻的两个第二转接孔291之间的连接线25的数量。
从而可以使得位于第二透光显示区2112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与电连接的位于第二常规显示区2122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23的行或者列对应。
可选地,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20还包括:位于常规显示区212内的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7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6,位于常规显示区212中的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7与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6分别电连接;该第二像素驱动电路27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器件26发光。其中,位于常规显示区212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6的排布密度与位于透光显示区211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26的排布密度相同。可以使得过渡显示区和透光显示区211的显示效果接近。
可选地,如图16所示,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透光显示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6中分别示出了第一透光显示区2111中第一透光分区211a和第二透光分区211b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颜色发光器件、第二颜色发光器件和第三颜色发光器件,并且,透光显示区211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2的阳极在衬底21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常规子分区中的第二发光器件的阳极在衬底21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22之间的空间较大,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241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器件22之间的空隙中。
示例性的,第一颜色的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绿色光线的绿色发光器件22G,第二颜色的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红色光线的红色发光器件22R,第三颜色的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蓝色光线的蓝色发光器件22B。透光显示区211中的一行发光器件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器件组,一个发光器件组中的多个发光器件沿行方向f2的排列顺序为:红色发光器件22R、绿色发光器件22B、蓝色发光器件22B和绿色发光器件22G,且与第二对称轴s2相邻的两个发光器件分别是绿色发光器件22G和红色发光器件22R。
第一透光分区211a的第一子分区211x中的绿色发光器件22R对应的第一转接孔241可以位于该绿色发光器件22G远离第二对称轴s2的一侧。第一透光分区211a的第二子分区211y中的红色发光器件22R对应的第一转接孔241可以位于该红色发光器件22R远离第二对称轴s2的一侧,蓝色发光器件22B对应的第一转接孔241可以位于该红色发光器件22R远离第二对称轴s2的一侧。
可选地,请参考图15和图16,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绝缘层24上的透明导电连接线28,透明导电连接线28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发光器件22电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转接孔241与连接线25电连接。透明导电连接线28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英文:Indium Tin Oxide;简写:ITO)。第一发光器件2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写:OLED)发光器件。其至少可以包括:沿垂直且远离衬底21方向层叠设置的阳极22a、发光层22b和阴极22c。其中,第一发光器件22中的阳极22a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21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22a1,反射层22a2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22a3,第一透明导电层22a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2a3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铟锡,反射层22a2的材料可以包括银。
第一发光器件22中的阳极22a可以通过透明导电连接线28与转接孔241电连接。以进一步的提高透光显示区211的透光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第一发光器件通过第一转接孔和连接线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将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列的第一转接孔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如此,可以增加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的间距,使得这两个第一转接孔之间可以设置更多的第一连接线,进而可以增加透光显示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数量。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中,透光显示区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可以提高透光显示 区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感光传感器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感光传感器可以位于显示面板的衬底背离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一侧,感光传感器的进光面在显示面板的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透光显示区内。
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感光传感器可以为摄像头中的图像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或距离传感器等。其中,图像传感器可以用于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 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具有透光显示区,以及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显示区的常规显示区;
    连接线以及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连接线以及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衬底上,且所述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连接线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一转接孔;
    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在所述透光显示区呈行列排布,所述第一发光器件通过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透光显示区包括第一透光显示区,所述常规显示区包括与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在列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常规显示区,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中,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一连接线分别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常规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显示区还包括第二透光显示区,所述常规显示区包括与所述第二透光显示区在行方向上相邻的第二常规显示区,位于不同行的第一发光器件通过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二连接线分别电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常规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沿所述列方向排布的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所述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位于不同层。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显示区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沿所述行方向排布的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所述 至少两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位于不同层。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发光器件电连接的多条连接线中,至少一条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子连接线和第二子连接线,所述第一子连接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子连接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列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显示区包括第一透光分区和第二透光分区,所述第一透光分区和所述第二透光分区沿所述列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透光显示区包括第三透光分区和第四透光分区,所述第三透光分区和所述第四透光分区沿所述行方向排列。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分区、所述第二透光分区、所述第三透光分区和所述第四透光分区的形状均相同。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沿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一对称轴对称,所述第一对称轴与所述行方向平行;
    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和位于所述第四透光分区中的多个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沿所述透光显示区的第二对称轴对称,所述第二对称轴与所述列方向平行。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分区、所述第二透光分区、所述第三透光分区和所述第四透光分区中的至少一个目标透光分区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子分区和第二子分区,所述透光显示区的中心位于所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上;
    所述目标透光分区中,第一子分区中的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与第二子 分区中的第一转接孔的排布位置沿所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对称。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透光分区中,所述第一子分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子分区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的连接线的形状沿所述目标透光分区的对称轴对称。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连接线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常规显示区阵列排布,所述第一常规显示区中,位于不同列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位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二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一连接线分别电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连接线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具有行列排布的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常规显示区阵列排布,所述第二常规显示区中,位于不同行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位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二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中的第二连接线分别电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内的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中的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分别电连接;
    其中,位于所述常规显示区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的排布密度与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的排布密度相同。
  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透明导电连接线,所述透明导电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电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15.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感光传感器和权利要求1至14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衬底背离 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感光传感器的进光面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光显示区内。
CN202280000538.5A 2022-03-24 2022-03-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212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2858 WO2023178619A1 (zh) 2022-03-24 2022-03-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1204A true CN117121204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09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538.5A Pending CN117121204A (zh) 2022-03-24 2022-03-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21204A (zh)
WO (1) WO202317861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6311B (zh) * 2019-02-26 2020-11-0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307874B2 (ja) * 2019-04-26 2023-07-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CN115117133A (zh) * 2020-07-20 2022-09-2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843201A (zh) * 2020-08-07 2023-03-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55400A (zh) * 2021-07-19 2021-10-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122013A (zh) * 2021-11-12 2022-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8619A1 (zh) 2023-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634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7329685B2 (ja) 表示パネル
US1191068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980071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US2023035465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238343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280979B2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WO2020133964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6709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57499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37132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42982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33749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707092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653201B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3032906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76450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12120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042988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597247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21621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684994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13822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15090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