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9886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9886U
CN210429886U CN201921296153.XU CN201921296153U CN210429886U CN 210429886 U CN210429886 U CN 210429886U CN 201921296153 U CN201921296153 U CN 201921296153U CN 210429886 U CN210429886 U CN 210429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light
transmitting
display devic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61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勇
廖作敏
陈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961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9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9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9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功能附加区的至少一部分被主显示区围绕;其中,所述功能附加区中排布有多个第一像素,所述功能附加区中设有至少一个透光区,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0.32平方毫米。通过对透光区的形状以及面积进行合理的设置,并对位于透光区中的第一阳极的面积进行限制,保证功能附加区既可以用于显示图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可以呈现全屏显示的效果,又可以用于安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采用屏下摄像头的OLED显示面板的设计中,为了增加显示面板上的摄像头区域处的透光率,会利用激光镭射工艺对摄像头区域进行挖孔处理。
在OLED显示面板的设计中,如何在摄像头区域同时具备摄像和显示功能,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目前,由于在摄像头区域设置显示功能会导致摄像头区的透光率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对摄像头区域的摄像功能造成较大影响,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采用屏下摄像头的OLED显示面板中,摄像头区域不显示画面,无法呈现全屏显示的效果,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功能附加区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显示区围绕;
其中,所述功能附加区中排布有多个第一像素,所述功能附加区中设有至少一个透光区,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均大于或等于0.32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均小于或等于120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均为0.36~100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中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像素的第一阳极,每个所述透光区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面积的50%。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透光区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面积的5%。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的多个第一驱动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被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阳极通过位于至少两层所述绝缘层中的透明导线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显示区中设有多个第二像素,所述基板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显示区中的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像素通过设于至少两层所述绝缘层中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的面积的50倍,并且,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的面积的210000倍。
进一步的,所述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圆形、大半圆形或小半圆形,所述透光区的直径的长度为1.0~1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规则的多边形,所述透光区的短边的长度为1.0~10毫米,长边的长度为1.5~20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透光区的形状以及面积进行合理的设置,并对位于透光区中的第一阳极的面积进行限制,提高功能附加区的整体透光率,保证功能附加区既可以用于显示图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可以呈现全屏显示的效果,又可以用于安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大半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小半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椭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大半椭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小半椭圆形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矩形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多个透光区时的示意图;
图11和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和信号走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13和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和信号走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15和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和信号走线的排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面板;11、主显示区;111、第二像素;1111、第二阳极;1112、第二驱动电路;12、功能附加区;121、透光区;122、第一像素;1221、第一驱动电路;1222、第一阳极;21、第一扇形区;22、第二扇形区;30、像素驱动电路岛;41、第一信号线;411、第一直线段;412、第一过渡段;413、第一迂回段;42、第二信号线;421、第二直线段;422、第二过渡段;423、第二迂回段;50、基板;61、第一绝缘层;62、第二绝缘层;63、第三绝缘层;64、第四绝缘层;71、第一搭接走线;72、第二搭接走线;73、第三搭接走线;80、像素定义层;81、像素开口;90、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采用屏下摄像头的OLED显示面板中,摄像头区域不显示画面,无法呈现全屏显示的效果,影响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
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主显示区11和功能附加区12,所述功能附加区12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显示区11围绕。
其中,显示面板10可以为全面屏显示面板10,所述功能附加区12中排布有多个第一像素122,主显示区11中排布有多个第二像素111,主显示区11可以显示图像,功能附加区12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任意位置。
功能附加区12既可以用于显示图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可以呈现全屏显示的效果,又可以用于安装摄像头、光学触控组件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等感光元件,提高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附加区12中的像素密度可以与主显示区11中的像素密度相同,也可以不同;功能附加区12处的显示亮度可以与主显示区11处的显示亮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像素122包括一个第一红色子像素、一个第一蓝色子像素和一个第一绿色子像素;每个第二像素111包括一个第二红色子像素、一个第二蓝色子像素和一个第二绿色子像素。
其中,所述功能附加区12中设有至少一个透光区121,所述透光区121中排布有多个第一像素122。
通过在所述功能附加区12中设置至少一个透光区121,利用透光区121提高功能附加区12的整体透光率,保证功能附加区12的整体透光率,从而可以在功能附加区12同时实现良好的显示和摄像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50、设置在所述基板50上且位于所述透光区121的外围的多个第一驱动电路1221、设置于所述基板50上的至少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被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与所述第一阳极20通过位于至少两层所述绝缘层中的透明导线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导线包括至少两层位于不同层别的连接走线。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50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1中的第二驱动电路1112,所述第二像素111通过设于至少两层所述绝缘层中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1112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50上的第一驱动电路1221、覆盖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的第一绝缘层61、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61上的第一搭接走线71、覆盖所述第一搭接走线71的第二绝缘层62、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62上的第二搭接走线72、覆盖所述第二搭接走线72的第三绝缘层63、设置于所述第三绝缘层63上的第三搭接走线73、覆盖所述第二搭接走线72的第四绝缘层64、设置于所述第四绝缘层64上的像素阳极以及像素定义层80,所述像素定义层80上具有对应于像素阳极的像素开口81。
位于所述透光区121的搭接走线为透明导线;位于不同层别的搭接走线通过过孔电性连接,通过位于不同层别的所述搭接走线的电性连接,实现第一阳极20与第一驱动电路1221的电性连接,从而便于布线排布。
具体的,位于同一层别的相邻两条搭接走线之间的间距大于2微米,以避免位于同一层别的相邻两条搭接走线之间发生短路;每条搭接走线的线宽大于1微米。
其中,所述像素阳极包括第一阳极20和用于驱动第二像素111的第二阳极1111,所述第二阳极1111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1,所述导电层可以与所述透明导线的结构和制程相同,所述第二阳极1111通过多层搭接走线与第二驱动电路1112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实施中,导电层也可以为位于主显示区11中的多层不透明的导电走线形成,即位于主显示区11中的搭接走线为不透明的导电走线。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意了第一阳极20通过位于透光区121的搭接走线与第一驱动电路1221电性连接的情况,实际实施中,第一阳极20还可以通过位于功能附加区12中其他区域处的搭接走线或主显示区11中的搭接走线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意了具有三层搭接走线的情况,实际实施中,还可以设置成两层、四层、五层或更多层搭接走线。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明导线的制备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铟锡金属氧化物、铟锌金属氧化物、氟锡金属氧化物或纳米银线;绝缘层由透明材料制备,绝缘层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或氮化硅。
具体的,如图3所示,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均大于或等于0.32平方毫米。
可以理解的是,透光区121的设置可以增加功能附加区12的光透光率,而第一像素122的驱动需要与之电性连接的透明导线,透光区121的面积越大,可以减小用于驱动第一像素122的透明导线对光的干涉和衍射,从而提升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的使用效果。
如图3所示,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均小于或等于120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均为0.36~100平方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透光区121的面积越大,需要设置的搭接走线的层数越多,制程上难度就会越大,成本越高,因此对透光区121的面积范围进行合理的设置,可以在保证透光区121显示和透光功能的情况下,降低制程难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可以为0.5平方毫米、2平方毫米、10平方毫米、20平方毫米、50平方毫米或80平方毫米,在此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光区121设置有一个时,可以根据功能附加区12的实际面积将透光区121的面积设置的尽可能大,如透光区121的面积可以为120平方毫米;所述透光区121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可以根据功能附加区12的实际面积将透光区121的面积设置的尽可能大,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透光区121的个数越多,每个透光区121的面积越小。
具体的,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每个所述第二像素111的面积的50倍。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每个所述第二像素111的面积的210000倍。
更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为每个所述第二像素111的面积的70~200000倍。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透光区121的面积可以为每个所述第二像素111的面积的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0000倍或50000倍,在此不一一列举。
至少一个所述透光区121中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像素122的第一阳极1222。
具体的,位于所述透光区121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20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121的面积的50%。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透光区121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20的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121的面积的5%。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8可知,第一阳极20的部分可能会被像素定义层80遮挡,在一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透光区121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20未被所述像素定义层80遮挡的部分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121的面积的5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第一阳极20的制备材料一般包括不透明材料,如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膜层、银膜层和第二透明导电膜层,通过对第一阳极20的所占透光区121的面积进行限制,保证第一像素122的密度的同时,防止第一阳极20影响透光区121的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限定透光区121的面积时,参见图3至图9,通过对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进行设计,也可以提高功能附加区12的整体透光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呈圆形(如图3)、大半圆形(如图4)或小半圆形(如图5),所述透光区121的直径的长度为1.0~10毫米。
实际实施中,所述透光区121的直径的长度可以为1毫米、2毫米、5毫米或其他数值,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呈椭圆形(如图6)、大半椭圆形(如图7)或小半椭圆形(如图8),所述透光区121的短轴的长度为1.0~10毫米,长轴的长度为1.5~200毫米。
实际实施中,所述透光区121的短轴的长度可以为1毫米、2毫米、5毫米或其他数值,在此不一一列举;长轴的长度可以为1.5毫米、2毫米、5毫米、20毫米、50毫米、100毫米,在此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还可以呈规则的多边形,如矩形(如图9)、三角形或五边形等,所述透光区121的短边的长度为1.0~10毫米,长边的长度为1.5~200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实施中,所述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还可以为方形、圆角矩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等形状,在此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图3至图9中仅示意了功能附加区12中设置一个透光区121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实施中,如图10所示,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例如增加功能附加区12中的像素密度,为了便于对第一像素122进行驱动,或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功能附加区12中还可以设置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透光区121。
其中,多个透光区121间隔排布,每个透光区121中均设有第一像素122,每个透光区121的周侧均分布有第一驱动电路1221和信号走线,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与所述第一像素122电性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像素122。
需要说明的是,透光区121可以阵列排布,也可以随机分布,图11中仅示意了所有透光区121的形状均呈圆形的情况,实际实施中,透光区121的形状可以为上述列举的任意形状,所有透光区12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功能附加区12中具有多个透光区121时,可根据实际实施中功能附加区12的形状和大小以及透光区121的预设面积选择透光区121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附加区12的整体透光率与透光区121的数量相关,透光区121的数量越多,功能附加区12中第一驱动电路1221和信号走线分布越零散,第一驱动电路1221和信号走线不透光导致透光率下降,因此,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仅在功能附加区12中设置一个透光区121,此时透光区121的单孔面积最大,功能附加区12的整体透光率最高。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透光区121的周侧设置有由像素驱动电路聚集而形成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岛30和信号走线。
其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岛30包括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所述信号走线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电性连接,以向像素驱动电路岛30输入各种电信号;所述透光区121中未设置像素驱动电路岛30和信号走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电路1221的设置需要占据一定的区域面积,通过将第一驱动电路1221相对聚集形成像素驱动电路岛30,可以增加透光区121的面积尺寸;而通过将驱动第一像素122的第一驱动电路1221和信号走线设置在透光区121的周侧,以保证透光区121中不需要设置像素驱动电路岛30,从而防止第一驱动电路1221和信号走线对透光区121的显示和透光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121中设置第一阳极1222是指在一个透光区121或多个透光区121中设置第一阳极1222,实际实施中,也可在所有透光区121中均设置第一阳极122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1221可以用于驱动透光区121中的多个第一像素122,以保证透光区121中不需要设置驱动电路,从而使得透光区121具有高透光率;第一驱动电路1221还可以用于驱动功能附加区12中除透光区121外其他区域中的第一像素12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电路1221和信号走线可以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2中,也可以设置于主显示区11中;像素驱动电路岛30除了可以对功能附加区12中的第一像素122进行驱动,也可以负责对主显示区11中的靠近功能附加区12的部分第二像素111进行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岛30是将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呈岛状集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而集中聚集在一起是相对于传统技术中像素驱动电路较分散而言的,即相对于传统技术中一个像素对应一个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开关元件、电容器以及信号线等,开关元件可以为薄膜晶体管、二极管或者其他器件。
具体的,信号走线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线41和多个第二信号线42,第一信号线41和第二信号线42均与像素驱动电路岛30电性连接,以向像素驱动电路岛30输入各种电信号;像素驱动电路岛30通过透明导线与第一阳极1222电性连接,以将电信号传输给第一阳极1222。
其中,第一信号线41可以包括扫描线、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发光信号线、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复位的复位线中的至少一种。每个第一信号线41包括第一直线段411、第一迂回段413以及第一过渡段412。
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10还包括多个第一扇形区21和多个第二扇形区22,所述第一扇形区21是由多个第一过渡段412呈扇形排布定义出的区域,所述第二扇形区22是由多个第二过渡段422呈扇形排布定义出的区域。
其中,多个第一直线段411水平平行设置,第一过渡段412位于第一扇形区21,多个第一过渡段412在第一扇形区21呈扇形分布。第一直线段411延伸至第一扇形区21与第一过渡段412电性连接,以使多个第一信号线41集成多组第一信号线41,改变多组第一信号线41的延伸路径以避开透光区121。第一扇形区21中相邻两个第一过渡段412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第一直线段411之间的间距。为了避免相邻两个第一过渡段412之间间距较小而出现短路,可以使得第一扇形区21的多个第一过渡段412分成至少两层设置。
其中,第一迂回段413依次电性连接第一组像素驱动电路岛30中的所有像素驱动电路岛30,第一迂回段413也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弧形,或者包括多个折线段。
具体的,第二信号线42可以包括数据线;每个第二信号线42包括第二直线段421、第二迂回段423以及第二过渡段422。
其中,多个第二信号线42的多个第二直线段421竖直平行设置。多个第一信号线41的多个第一直线段411在显示面板10上的垂直投影与多个第二信号线42的多个第二直线段421在显示面板10上的垂直投影互相垂直相交。第二过渡段422位于第二扇形区22,多个第二过渡段422在第二扇形区22呈扇形分布。第二直线段421延伸至第二扇形区22与第二过渡段422电性连接连接,以使多个第二信号线42集成多簇第二信号线42,改变多簇第二信号线42的延伸方向以避开透光区121。第二扇形区22中相邻两个第二过渡段422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第二直线段421之间的间距。
多个第二信号线42的多个第二直线段421分成多簇分别延伸至多个第二扇形区22以与多个第二过渡段422电性连接。每簇第一直线段411对应延伸至一个第二扇形区22中。多个第二过渡段422分为多簇,每簇第二过渡段422位于同一个第二扇形区22中。多个第二扇形区22对称设置于功能附加区12相对两侧且靠近第一迂回线设置。多个第二信号线42的第二迂回段423设置于透光区121的边缘。第二过渡段422与第二迂回段423一对一地电性连接。第一迂回段413与第二迂回段423位于不同层。
其中,每簇第二迂回段423的两端分别与一簇第二过渡段422电性连接,即第二迂回段423与第二过渡段422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迂回段413、多个第二迂回段423以及至少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岛30围合成的区域即为透光区121。
进一步地,透光区121对应于第一迂回段413的边缘处的第一组像素驱动电路岛30的边缘凸出或凹陷,以增加功能附加区12中透光区121的透光面积。
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多个连接线90,连接线90与第二迂回段423位于不同层,每组第二迂回段423包括至少两簇长度不同的第二迂回段423,每簇第二迂回段423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线90与第一组像素驱动电路岛30中的两个互相镜像设置的像素驱动电路岛30电性连接,以避免同一组相邻两簇第二迂回段423为了实现与像素驱动电路岛30电性连接,在延伸的过程中相交而出现短路。
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所示的显示面板10与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信号线42的第二迂回段423呈弧形排布。
具体的,所述第二信号线42的第二迂回段423呈圆弧线设置,此时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呈圆形;所述第二信号线42的第二迂回段423呈椭圆弧线设置,此时透光区121的整体形状呈椭圆形。
如图15和图16所示,图15所示的显示面板10与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的结构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42的第二迂回段423环绕整个透光区121设置。
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岛30呈环形均匀排列设置于透光区121的边缘。多个第二信号线42的第二迂回段423环绕透光区121设置且与至少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岛30依次电性连接。多个第一信号线41的第一迂回段413依次电性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岛30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像素驱动电路岛30。
传统技术中,每个显示子像素的下方对应设置一个像素驱动电路,使得多个显示像素对应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分散地分布。通过在透光区121的外围设置多个由像素驱动电路相对集中形成的像素驱动电路岛30,像素驱动电路岛30中的第一驱动电路1221用于驱动透光区121中的多个第一像素122,以使得透光区121中不设置驱动电路,从而使透光区121的透光率提高。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岛30的设置也使透光区121的尺寸增加。多个第一信号线41和多个第二信号线42配合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岛30设置于透光区121的外围,进一步地提高透光区121的透光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透光区121的形状以及面积进行合理的设置,并对位于透光区121中的第一阳极20的面积进行限制,提高功能附加区12的整体透光率,保证功能附加区12既可以用于显示图像,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可以呈现全屏显示的效果,又可以用于安装摄像头等感光元件,提高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功能附加区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显示区围绕;
其中,所述功能附加区中排布有多个第一像素,所述功能附加区中设有至少一个透光区,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0.32平方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均小于或等于120平方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均为0.36~100平方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透光区中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像素的第一阳极,位于所述透光区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面积的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透光区中的所有所述第一阳极的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面积的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透光区的外围的多个第一驱动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层绝缘层,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被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阳极通过位于至少两层所述绝缘层中的透明导线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显示区中设有多个第二像素,所述基板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显示区中的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像素通过设于至少两层所述绝缘层中的导电层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的面积的50倍,并且,每个所述透光区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每个所述第二像素的面积的210000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圆形、大半圆形或小半圆形,所述透光区的直径的长度为1.0~10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的整体形状呈规则的多边形,所述透光区的短边的长度为1.0~10毫米,长边的长度为1.5~200毫米。
CN201921296153.XU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429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6153.XU CN210429886U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6153.XU CN210429886U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9886U true CN210429886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6153.XU Active CN210429886U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98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018A (zh) * 2019-08-09 2019-11-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018A (zh) * 2019-08-09 2019-11-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634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027106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504287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0767662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67694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80071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5504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6747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7110A1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10516000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1042982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67141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7104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36396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2432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057503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182387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1781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07092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653201B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22169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429886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8311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182388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088225B2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