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1203A -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1203A
CN117121203A CN202280000503.1A CN202280000503A CN117121203A CN 117121203 A CN117121203 A CN 117121203A CN 202280000503 A CN202280000503 A CN 202280000503A CN 117121203 A CN117121203 A CN 117121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mper
insulating layer
terminal
terminal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5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席文星
王为旺
邹振游
余雪
陈周煜
刘承俊
吴承隆
林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21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12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其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在边框区级联设置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多个跳线端子,位于移位寄存器与显示区之间,跳线端子包括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第一跳线端子与移位寄存器电连接,第二跳线端子位于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与衬底基板之间;多个转接端子,位于移位寄存器与显示区之间,多个转接端子位于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绝缘层,位于显示区和边框区,绝缘层位于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与多个转接端子所在层之间,绝缘层包括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在通道内,同一跳线端子的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分别与同一转接端子直接搭接。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对高分辨率、高开口率、低功耗的高端平板&曲面(Flat&Curved)显示器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其中,具备高商业、教育、广泛娱乐应用场景的曲面显示器更是需要通过以有机膜技术获得。有机膜工艺由于具备高平坦度、以及功耗低等诸多优势,因此也被各大面板制造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高端笔记本/触摸屏(NB/TPC)的研发应用中。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具体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
多个移位寄存器,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级联设置;
多个跳线端子,位于所述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跳线端子包括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移位寄存器电连接,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绝缘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边框区,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与所述多个转接端子所在层之间,所述绝缘层包括暴露出所述多 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在所述通道内,同一所述跳线端子的所述第一跳线端子和所述第二跳线端子分别与同一所述转接端子直接搭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所述绝缘层包括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依次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
所述通道在所述绝缘层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有机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无机绝缘层,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覆盖所述多个转接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还包括: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依次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所述绝缘层包括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依次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以及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第二无机绝缘层;
所述通道在所述绝缘层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还包括在所述显示区且位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多个晶体管;
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晶体管的源漏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与所述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所述转接端 子在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之间的区域与所述衬底基板、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述第二跳线端子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所述转接端子未覆盖所述第一跳线端子远离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一侧的边缘,且所述转接端子未覆盖所述第二跳线端子远离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一侧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跳线端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等于8μm×5μm,所述第二跳线端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等于8μm×5μm,所述转接端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等于20μm×15μm。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个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
在所述边框区形成多个跳线端子、以及级联设置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其中,所述多个跳线端子位于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跳线端子包括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移位寄存器电连接,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在所述通道内形成多个转接端子,使得同一所述跳线端子的所述第一跳线端子和所述第二跳线端子分别与同一所述转接端子直接搭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
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所述有机绝缘 层的第一通道;
在所述第一通道处形成贯穿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所述栅绝缘层且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第二通道,其中,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所述有机绝缘构成绝缘层,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导通构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所述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
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所述有机绝缘层的第一通道;
在所述第一通道处形成贯穿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且暴露出多个所述第一跳线端子的第二通道;
所述有机绝缘层上整面形成第二无机绝缘层;
在第一通道处形成贯穿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和所述栅绝缘层且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第三通道;其中,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构成绝缘层,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导通构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而置的显示基板和对向基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显示基板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显示区。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各转接端子短接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各转接端子短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I-I'线的一种剖面图;
图5为图3所示显示基板中一个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3中I-I'线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7为图4和图6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和图6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6所示显示基板在制作过程中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一个子像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 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和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栅极驱动电路(GOA)包括级联设置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在栅极驱动电路区和显示区AA之间具有贯穿有机绝缘层(ORG)和第一无机绝缘层(PVX 1)的通道H,通道H处设置有连接移位寄存器的第一跳线端子(SD pad,SP)、连接栅线(GL)的第二跳线端子(Gate pad,GP)、以及连接第一跳线端子(SP)和第二跳线端子(GP)的转接端子(2ITO pad,ITO 2),并且转接端子(ITO 2)通过贯穿第二无机绝缘层(PVX 2)的过孔与第一跳线端子(SP)电连接,并通过贯穿第二无机绝缘层(PVX 2)和栅绝缘层(GI)的过孔与第二跳线端子(GP)电连接。
然而,本公开发现,在通道H叠加后续第二无机绝缘层(PVX 2)和转接端子(ITO 2)所在层后膜层高、段差大,会造成后续用于制作转接端子(ITO 2)的光刻胶(PR)在通道H底部及侧壁上堆积(如图1中Z区域所示),致使Z区域曝光量不足,进而在Z区域会出现残留R(如图2所示),该残留R会导致相邻移位寄存器的第一连线端子(SP)、第二连线端子(GP)短接,表现为显示装置出现半屏或满屏的横纹不良。部分转接端子(ITO 2)所在层的工艺容差(Margin)大的产品可通过加大5mj~10mj曝光量进行改善残留不良,但会对显示基板的瓶颈曝光工艺段的产能造成极大压力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加大曝光量将直接导致显示区AA内与转接端子(ITO 2)同层设置的狭缝电极的狭缝(Slit)变小,达不到原有需求的产品设计规格,同时产品生产工艺容差也被动减小,并且转接端子(ITO 2)所在层的工艺规格(Spec)的变更使产品存在一系列潜在风险,例如中低灰阶画面不均匀(Mura),影响VT对称性、Gamma曲线(涉及T-con调制定版)、透过率等重要产品特性。
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
衬底基板101,该衬底基板101包括显示区AA,以及位于显示区AA至少一侧的边框区BB;
多个移位寄存器SR n(n为正整数),位于边框区BB,多个移位寄存器SR n级联设置;
多个跳线端子102,位于移位寄存器SR n与显示区AA之间,跳线端子102包括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第一跳线端子1021与移位寄存器SR n电连接,第二跳线端子1022位于第一跳线端子1021所在层与衬底基板101之间;
多个转接端子103,位于移位寄存器SR n与显示区AA之间,多个转接端子103位于第一跳线端子1021所在层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
绝缘层104,位于显示区AA和边框区BB,绝缘层104位于第二跳线端子1022所在层与多个转接端子103所在层之间,绝缘层104包括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102的通道H;在通道H内,同一跳线端子102的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分别与同一转接端子103直接搭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在绝缘层104的通道H内,采用转接端子103直接覆盖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方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分别经由过孔电连接的方式,可以保证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有效提高了电连接的稳定性。这样就可以将转接端子103、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做的较小,使得转接端子103、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距离通道H侧壁的距离可以设计更大,即使通道H侧壁附近存在残留,也可显著降低残留与转接端子103、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短接风险,从而可有效解决残留导致的横纹不良,有效提高产品良率,提高产品收益。并且还避免了残留导致的横纹不良发生后,再进行显示区AA内狭缝电极规格变更并检讨,导致产品特性变化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另外,本公开无需增大曝光量,因此有效缓解瓶颈工艺生产压力,从而增强了产能,并节约生产成本。
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强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电连接的稳定性,设计转接端子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面 积为40μm×30μm,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面积分别为16μm×10μm,本公开中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直接搭接,可以保证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可以适当减小尺寸,可选地,在本公开中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尺寸可以小于等于相关技术中尺寸的一半,例如第一跳线端子1021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小于等于8μm×5μm,第二跳线端子1022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小于等于8μm×5μm,转接端子103在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小于等于20μm×1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还可以包括:位于绝缘层104远离衬底基板101一侧的第一导电层(1ITO)105,多个转接端子103位于第一导电层105,这样就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导电层105的材料完成转接端子103的制作,无需额外增加材料成本、以及转接端子103单独的掩膜工艺。在此情况下,如图4和图5所示,绝缘层104可以包括在第二跳线端子1022所在层面向第一导电层105的一侧依次设置的栅绝缘层1041、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和有机绝缘层1043;通道H在绝缘层104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栅绝缘层1041、第一绝缘层1042和有机绝缘层1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105远离衬底基板101一侧的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覆盖多个转接端子103,以将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作为转接端子103的封装保护层,可有效提升转接端子103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如图5和图6所示,还可以包括:在绝缘层104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依次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导电层105和第二导电层(2ITO)106,多个转接端子103可以位 于第二导电层106,这样就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中的第二导电层106的材料完成转接端子103的制作,无需额外增加材料成本、以及转接端子103单独的掩膜工艺。在此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绝缘层104可以包括在第二跳线端子1022所在层面向第一导电层105的一侧依次设置的栅绝缘层1041、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有机绝缘层1043和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通道H在绝缘层104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栅绝缘层1041、第一绝缘层1042、和有机绝缘层1043和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如图4和图6所示,转接端子103在第一跳线端子1021与第二跳线端子1022之间的区域与衬底基板101、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均直接接触,这样使得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上表面、第一跳线端子1021的侧面、第二跳线端子1022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上表面、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侧面均接触设置,进一步增大了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接触面积,从而可进一步减小转接端子103与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尺寸,解决相关技术中残留导致的横纹不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转接端子103未覆盖第一跳线端子1021远离第二跳线端子1022一侧的边缘,且转接端子103未覆盖第二跳线端子1022远离第一跳线端子1021一侧的边缘,这样更利于刻蚀形成转接端子103,避免刻蚀形成转接端子103的过程中在通道H的底部及通道H的侧壁产生残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中,如图4至图6所示,还可以包括在显示区AA且位于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与衬底基板101之间的多个晶体管TFT;第一跳线端子1021可以与晶体管TFT的源漏极同层设置,第二跳线端子1022可以与晶体管TFT的栅极同层设置,这样就可以采用晶体管TFT的源漏极的材料完成第一跳线端子1021的制作,并采用晶体管TFT的栅极的材料完成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制作,无需额外增加材料成本、 以及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分别单独掩膜的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同层设置”是指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制作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层结构。即一次构图工艺对应一道掩模板(mask,也称光罩)。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所形成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可能处于相同的高度或者具有相同的厚度、也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TFT可以是薄膜晶体管(TFT),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在此不做限定。晶体管TFT可以为P型晶体管或N型晶体管,在具体实施时,P型晶体管在其栅极与其源极之间的电压差V gs与其阈值电压V th满足关系V gs<V th时导通,并在满足关系V gs≥V th时截止;N型晶体管在其栅极与其源极之间的电压差V gs与其阈值电压V th满足关系V gs>V th时导通,并在满足关系V gs≤V th时截止。另外,晶体管TFT的有源层可以为非晶硅(a-Si)有源层、多晶硅(P-Si)有源层或氧化物(IGZO)有源层,在此不做限定。晶体管TFT可以为底栅型晶体管、顶栅型晶体管或双栅型晶体管,在此不做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由于该制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基板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该制作方法的实施可以参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个衬底基板,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
在边框区形成多个跳线端子、以及级联设置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其中,多个跳线端子位于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显示区之间,跳线端子包括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第一跳线端子与移位寄存器电连接,第二跳线端子位于 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与衬底基板之间;
在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在通道内形成多个转接端子,使得同一跳线端子的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分别与同一转接端子直接搭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现:
第一步,如图7所示,在第二跳线端子1022所在层上整面形成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1041、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和有机绝缘层1043;
第二步,如图8所示,在多个移位寄存器SR n与显示区AA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有机绝缘层1043的第一通道H 1
第三步,如图9所示,在第一通道H 1处形成贯穿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和栅绝缘层1041且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1042(包括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第二通道H 2,其中,栅绝缘层1041、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和有机绝缘1043构成绝缘层104,第一通道H 1和第二通道H 2导通构成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102的通道H。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在绝缘层104中形成暴露多个跳线端子102的通道H之后,还可以在有机绝缘层1043上整面形成第一导电层105,并对第一导电层105进行构图,形成在通道H内直接覆盖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转接端子103(如图11所示),同时还可以在显示区AA内形成多个像素电极105’(如图5所示)。之后,如图4所示,可在第一导电层105上整面形成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使得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在边框区BB内保护转接端子103,同时在显示区AA内实现像素电极105’与后续公共电极106’(如图5所示)之间的相互绝缘。像素电极105’和公共电极106’的制备可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第二跳线 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移位寄存器与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现:
第一步,如图7所示,在第二跳线端子1022所在层上整面形成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1041、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和有机绝缘层1043;
第二步,如图8所示,在多个移位寄存器SR n与显示区AA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有机绝缘层1043的第一通道H 1
第三步,如图12所示,在第一通道H 1处形成贯穿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且暴露出多个第一跳线端子1021的第二通道H 2
第四步,如图13所示,在有机绝缘层1043上整面形成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
第五步,如图14所示,在第一通道H 1处形成贯穿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和栅绝缘层1041且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102的第三通道H 3;其中,栅绝缘层1041、第一无机绝缘层1042、有机绝缘层1043和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构成绝缘层104,第一通道H 1、第二通道H 2和第三通道H 3导通构成暴露出多个跳线端子102的通道H。
可选地,如图15所示,在绝缘层104中形成暴露多个跳线端子102的通道H之后,还可以在第二无机绝缘层1044上整面形成第二导电层106,并对第二导电层106进行构图,形成在通道H内直接覆盖第一跳线端子1021和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转接端子103(如图6所示),同时还可以在显示区AA内形成狭缝状的公共电极106’(如图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移位寄存器SR n、显示区AA内与像素电极105’电连接的晶体管TFT、第一跳线端子1021、第二跳线端子1022的制作工艺可以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相对而置的显示基板001和对向基板002,以及位于显示基板001与对向基板002之间的液晶层003,其中,显示基板00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001,液晶层003位于显示区AA。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 与上述显示基板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基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16所示,对向基板002可以包括玻璃基板201、色阻202和黑矩阵203等,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封框胶004等,对于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手表、健身腕带、个人数字助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网络模块、音频输出&输入单元、传感器、显示单元、用户输入单元、接口单元、存储器、处理器、以及电源等部件。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 一种显示基板,其中,包括:
    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
    多个移位寄存器,位于所述边框区,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级联设置;
    多个跳线端子,位于所述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跳线端子包括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移位寄存器电连接,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绝缘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边框区,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与所述多个转接端子所在层之间,所述绝缘层包括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在所述通道内,同一所述跳线端子的所述第一跳线端子和所述第二跳线端子分别与同一所述转接端子直接搭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多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绝缘层包括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依次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
    所述通道在所述绝缘层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有机绝缘层。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无机绝缘层,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覆盖所述多个转接端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还包括:在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依次设置且相互绝缘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多 个转接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绝缘层包括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依次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以及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第二无机绝缘层;
    所述通道在所述绝缘层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
  7. 如权利要求3、4或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还包括在所述显示区且位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的多个晶体管;
    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晶体管的源漏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与所述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转接端子在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之间的区域与所述衬底基板、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述第二跳线端子直接接触。
  9.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转接端子未覆盖所述第一跳线端子远离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一侧的边缘,且所述转接端子未覆盖所述第二跳线端子远离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一侧的边缘。
  10.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跳线端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等于8μm×5μm,所述第二跳线端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等于8μm×5μm,所述转接端子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等于20μm×15μm。
  11. 一种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其中,包括:
    提供一个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边框区;
    在所述边框区形成多个跳线端子、以及级联设置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其中,所述多个跳线端子位于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跳线端子包括第一跳线端子和第二跳线端子,所述第一跳线端子与所述移位寄 存器电连接,所述第二跳线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跳线端子所在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在所述通道内形成多个转接端子,使得同一所述跳线端子的所述第一跳线端子和所述第二跳线端子分别与同一所述转接端子直接搭接。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
    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所述有机绝缘层的第一通道;
    在所述第一通道处形成贯穿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所述栅绝缘层且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第二通道,其中,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所述有机绝缘构成绝缘层,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导通构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绝缘层,并在所述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具体包括:
    在所述第二跳线端子所在层上整面形成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第一无机绝缘层和有机绝缘层;
    在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所述有机绝缘层的第一通道;
    在所述第一通道处形成贯穿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且暴露出多个所述第一跳线端子的第二通道;
    所述有机绝缘层上整面形成第二无机绝缘层;
    在第一通道处形成贯穿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和所述栅绝缘层且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第三通道;其中,所述栅绝缘层、所述第一无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层构成绝缘层,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导通构成暴露出所述多个跳线端子的通道。
  14.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相对而置的显示基板和对向基板,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显示基板为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显示区。
CN202280000503.1A 2022-03-23 2022-03-23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1212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2562 WO2023178560A1 (zh) 2022-03-23 2022-03-23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1203A true CN117121203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099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503.1A Pending CN117121203A (zh) 2022-03-23 2022-03-23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21203A (zh)
WO (1) WO20231785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71333B1 (ko) * 2015-02-12 2022-1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5182646B (zh) * 2015-10-13 2018-05-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KR102539031B1 (ko) * 2016-04-28 2023-06-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6444189A (zh) * 2016-10-13 2017-0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其检测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054031B (zh) * 2019-06-06 2023-06-27 夏普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23591A (zh) * 2019-12-26 2020-05-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37086A (zh) * 2020-03-18 2021-09-2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8560A1 (zh) 2023-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8654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CD with reduced mask count
US10042461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and driving methods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3650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254876B2 (en) Array substrat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8988624B2 (en) Display pixel having oxide thin-film transistor (TFT) with reduced loading
CN107275288B (zh) Tft基板的制作方法及tft基板
US10535318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976056B (zh) 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209596B2 (en) Pixel structur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93871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force TFT
CN101750809B (zh) 液晶显示面板
KR20120122961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및 어레이 기판
US6862071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329901B2 (en) Thin-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420305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581253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660814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US20220115407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803281B2 (en)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53592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080251791A1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ame
JPH10111520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11687189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0510918C (zh) 像素结构及其液晶显示面板
CN117121203A (zh)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