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617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6170A
CN117096170A CN202210855895.1A CN202210855895A CN117096170A CN 117096170 A CN117096170 A CN 117096170A CN 202210855895 A CN202210855895 A CN 202210855895A CN 117096170 A CN117096170 A CN 117096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ight beam
display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558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崇仁
陈钰旻
陈建智
蔡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9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61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像素区域,包括发光面板以及第一光学层。发光面板包括微型发光元件,微型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一光束。第一光学层设置在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一光学层包括第一滤光层以及第一开口。第一滤光层用于反射第一光束。第一开口用于使第一光束穿透。第一光束被传递至第一开口后通过像素区域离开显示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提高像素密度、缩小全彩像素尺寸等效果,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行的显示装置中,通常以各自独立的三原色(R、G、B)子像素(sub pixel)组成一个全彩像素,再依照目标颜色调整各子像素所提供的三原色光束的比例,以形成各种色光。然而,由于现有制程的限制,用于形成不同转换光束的色转换量子点需要间隔地设置,以避免不同色转换量子点的材料混合。因此,各自独立的三原色子像素的区域无法紧密排列,且在近距离或是显微镜下仍可看到三原色各自独立显示的情况。如此一来,需在一定的显示距离外,才可感受到明显的光混合效果。此外,由于子像素的区域无法紧密排列,在使用上容易有纱门效应(Door Effect),而影响显示品质,进而让使用者体验不佳而产生不适感。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提高像素密度、缩小全彩像素尺寸等效果,且能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具有像素区域,包括发光面板以及第一光学层。发光面板包括微型发光元件,微型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一光束。第一光学层设置在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一光学层包括第一滤光层以及第一开口,第一滤光层用于反射第一光束,第一开口用于使第一光束穿透,第一光束被传递至第一开口后通过像素区域离开显示装置。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在光学层中设置的开口来定义用于显示部分色彩的子像素区域,并由此可控制多个子像素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可由此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且显示装置的多个像素区域可紧密排列,使显示装置具有高像素密度、小像素尺寸以及高解析度等效果,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的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域的正视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像素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至图5是图2的显示装置的不同像素区域的正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显示装置100包括发光面板110、光传递层120、第一光学层130以及微结构层140。光传递层120配置于发光面板110与第一光学层130之间,第一光学层130位于微结构层140与发光面板110之间。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发光面板110可包括一或多个微型发光元件WMD,各微型发光元件WMD分别用于提供第一光束L。微型发光元件WMD可以是用以发出各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或其组合、或其他合适的光源,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元件WMD为白光微型发光元件,可包括用以发出蓝光、红光、绿光的微型发光二极管。第一光束L可为白光光束或其他由控制器(未示于图中)调整混光比例后而形成的其他色光光束。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元件WMD可依据使用需求搭配其他光学元件以提供所需的第一光束L。需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绘示了每个微型发光元件WMD仅发出一道第一光束L,在实际的应用中,每个微型发光元件WMD都可以发出多道第一光束L。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光学层130设置在第一光束L的传递路径上,且第一光学层130包括第一滤光层131以及第一开口132,第一滤光层131用于反射第一光束L,第一开口132用于使第一光束L穿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层130例如为具有第一开口132的反射层。此外,发光面板110还包括背板B。更具体而言,光传递层120配置于背板B与第一光学层130之间。如图1所示,第一光束L在进入光传递层120后可被第一滤光层131与背板B来回反射,并被传递至第一开口132后离开光传递层120。
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层140具有微结构区域MR,且微结构区域MR对应第一开口132设置。微结构区域MR中设有多个微结构(未图示),可用以调整第一光束L的出光角度。微结构例如可为滤光片(color filter)或是微透镜(micro lens)。如图1所示,通过第一开口132离开光传递层120的第一光束L可通过微结构后正向出光,进而提升显示装置100的正向辉度(brightness)。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层140与第一光学层130之间具有基板(未示于图中),通过第一开口132的第一光束L可通过基板后进入微结构层1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束L为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光束。位于微结构层140上的像素区域PX即为第一光束L的出光区域,而此像素区域PX会与第一开口132以及微结构区域MR相对应。也就是说,第一光束L被传递至第一开口132后通过像素区域PX离开显示装置100,并由此提供显示光束。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图2的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域的正视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像素区域的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与图1的显示装置10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发光面板210的微型发光元件BD具体化为蓝光微型发光元件,第一光束BL可为蓝光光束,其中第一光束BL的发光波长例如介于430纳米至480纳米之间的范围。第一光学层230例如为具有第一开口232的带通滤光片(Bandpass Filter)。第一光学层230的第一滤光层231用以反射第一光束BL,并使第一光束BL以外的光束穿透。此外,显示装置200还可选择性地设置光学膜层MS,光学膜层MS覆盖发光面板210,即,光学膜层MS配置于发光面板210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可做为保护层使用。
进一步而言,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光面板210还包括波长转换层211,波长转换层211设置在第一光束BL的传递路径上,并配置于微型发光元件BD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211包括波长转换区WR与透光区TR以及多个隔绝结构BM,其中隔绝结构BM用以界定波长转换区WR以及透光区TR的边界。隔绝结构BM的材质可包括黑色树脂或吸光材料,用于吸收或遮挡第一光束BL。
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区WR用于将第一光束BL转换(Convert)为第二光束RL、GL。透光区TR用于使第一光束BL穿透。举例而言,波长转换层211具有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与透光层211B,其中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与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对应波长转换区WR设置,而透光层211B对应透光区TR设置。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以及透光层211B在波长转换层211的一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具体而言,多个隔绝结构BM分别设置于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以及透光层211B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以及透光层211B可依使用需求而设计,例如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以及透光层211B可被图案化(patterning)。或者,在垂直于光束出射方向的波长转换层211的平面上,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以及透光层211B可在波长转换层211上呈矩阵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的材料例如是量子点(quantum dot)材料或纳米级的荧光粉(phosphor),而用以将第一光束BL分别转换为第二光束RL以及第二光束GL,其中第二光束RL、GL的发光波长与第一光束BL的发光波长不相同。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束RL、GL的发光波长例如介于580纳米至650纳米之间的范围或是介于490纳米至540纳米之间的范围,而可分别形成显示装置200所提供的显示光束的红光部分或绿光部分。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层211B的材料例如是可让第一光束BL直接通过的光学材料或光学胶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束BL可直接作为显示用的蓝光。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蓝光的色纯度(即,缩小蓝光波长的分布范围)或者在使用其他光源的情况下为了转换出蓝光,波长转换层211也可在透光层211B中选择设置蓝光波长转换材料以获得符合需求的蓝光。在一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元件BD与波长转换层211之间也可设置滤波片,用以让特定波长的第一光束BL通过,以提高第一光束BL的色纯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00还包括第二光学层250,设置在第一光束BL与第二光束RL、GL的传递路径上,配置于发光面板210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且光传递层120设置在第二光学层250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进一步而言,第二光学层250包括第二滤光层251以及第二开口252,第二滤光层251用于使第二光束RL、GL穿透并使第一光束BL反射,第二开口252对应透光区TR设置,用于使第一光束BL穿透,并且,第一光学层230的第一滤光层231可用于使第二光束RL、GL穿透。如此,如图2所示,通过第二开口252的第一光束BL进入光传递层120后被第一滤光层231与第二滤光层251来回反射,并被传递至第一开口232后离开光传递层120。第二光束RL、GL不会被第一光学层230以及第二光学层250吸收或反射,第二光束RL、GL可直接穿透第二光学层250的第二滤光层251与第一光学层230的第一滤光层231后出光。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层230、光传递层120、第二光学层250组成了层状的波导结构,而使特定波段的光(即,第一光束BL)仅能在特定位置(即,第一开口232或第二开口252处)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装置200的显示光束中的三原色光束分别由第一光束BL与第二光束RL、GL组成,因此,显示装置200的像素区域PX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PB、PG、PR,且这些子像素区域PB、PG、PR分别对应于第一光束BL与第二光束RL、GL的出光区域。也就是说,用于显示红光或绿光的子像素区域PG、PR基本上对应第二光束RL、GL的出光区域,用于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基本上与第一开口232相对应。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由各子像素区域PB、PG、PR对应离开显示装置200的第一光束BL以及第二光束RL、GL可达到混光的效果,以提供所需的显示光束。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光束BL需通过第一开口232才能离开光传递层120并出光,因此,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基本上会根据第一开口232的位置而定义,进一步而言,第一开口232的轮廓也可以决定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开口232以及第二开口252的位置、大小以及外形进行限定,而是可依据产品的实际需求对第一开口232以及第二开口252的位置、大小以及外形进行对应的设计,以使由各子像素区域PB、PG、PR对应离开显示装置200的第一光束BL以及第二光束RL、GL可达到需要的混光效果,或是也可由此调整全彩像素区域(即像素区域PX)的边界,进而达到控制像素区域PX的尺寸控制或小型化的效果。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开口232的方式,可调整子像素区域PB的位置,以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举例而言,如图2、图3A与图3B所示,第一开口232在发光面板210的正投影的范围与透光区TR在发光面板210中的范围至少部分不重叠,而可使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偏离了波长转换层211的透光区TR的对应位置。并且,如图3A所示,第一开口232在发光面板210的正投影的范围与用于形成第二光束RL、GL的波长转换区WR在发光面板210中的范围部分重叠。举例而言,如图2、图3A与图3B所示,用于显示绿光的子像素区域PG基本上可与用于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重叠而形成青光区域PP,如此,可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开口232的方式也可使显示装置200具有提高像素密度、缩小全彩像素尺寸等效果。以下,将搭配图4至图5进行进一步地解说。
图4至图5是图2的显示装置的不同像素区域的正视示意图。如图4至图5所示,第一光学层230的第一开口232在发光面板210的正投影的范围与隔绝结构BM在发光面板210的正投影的范围至少有部分重叠。也就是说,用于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基本上涵盖了对应在现行技术中无法用于发光的隔绝结构BM的部分区域。如此,可使各子像素区域PB、PG、PR紧密排列,而可缩小像素区域PX的尺寸,进而实现高像素密度、小像素尺寸以及高解析度的效果。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当第一光学层230的第一开口232在发光面板210的正投影的范围与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及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的至少任一者在发光面板210中的范围的边界彼此相邻时,用于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基本上涵盖了对应第一波长转换层211R及第二波长转换层211G之间的隔绝结构BM的区域的范围,而使用于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用于显示绿光的子像素区域PG与用于显示红光的子像素区域PR可紧密相邻,如此,显示装置200可达到高子像素密度以及高解析度的效果,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如此一来,通过在第一光学层230中设置的第一开口232来定义用于显示部分光束的子像素区域PB,并由第一开口232可控制多个子像素区域PB、PG、PR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可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且显示装置的多个子像素区域PB、PG、PR可紧密排列,使显示装置200具有高像素密度、小像素尺寸以及高解析度的效果,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0与图2的显示装置20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发光面板310的微型发光元件为第一微型发光元件BMD,第一微型发光元件BMD例如为蓝光微型发光元件,且发光面板310还包括多个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GMD,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GMD例如为红光微型发光元件或绿光微型发光元件,而可用于提供第二光束RL、GL。也就是说,发光面板310通过第一微型发光元件BMD与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GMD的配置,而可省略图2的波长转换层211的配置。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0还包括多个第三光学层350R、350G,且第三光学层350R、350G分别具有不同的第三开口352R、352G,且第三光学层350R、350G的第三滤光层351R、351G分别可对应不同的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GMD所提供的第二光束RL、GL提供不同的光学作用,以分别定义不同的子像素区域PG、PR。
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第三光学层350R的第三滤光层351R用于反射作为红光的第二光束RL,并使红光以外的光束穿透,而第三光学层350G的第三滤光层351G用于反射作为绿光的第二光束GL,并使绿光以外的光束穿透。如此,作为红光的第二光束RL仅能从第三光学层350R的第三开口352R出光,而作为绿光的第二光束GL仅能从第三光学层350G的第三开口352G出光。如此,用于显示红光或绿光的子像素区域PG、PR基本上也可被不同的第三开口352R、352G所定义。这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光学层350R、350G的第三滤光层351R、351G可分别用于反射第二光束RL、GL,并分别使第二光束RL、GL以外的光束穿透。如此,可形成有多个用于传递第二光束RL的光传递层320R、用于传递第二光束GL的光传递层320G、用于传递第二光束BL的光传递层320B。
举例而言,光传递层320R可为配置于发光面板310的背板B与第三光学层350R之间的各光学层(即,位于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与第三光学层350R之间的光传递层120以及光学膜层MS)所形成的多层结构,使来自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的第二光束RL在第三滤光层351R与背板B之间来回反射传递,并由第三光学层350R的第三开口352R离开后,再通过其他光学层(即,位于第三光学层350R与最上方的微结构层140之间的光传递层120与微结构层140、第三光学层350G、第一光学层230)并由子像素区域PR出光。
类似地,光传递层320G可为配置于发光面板310的背板B与第三光学层350G之间的各光学层(即,位于第二微型发光元件GMD与第三光学层350G之间的光传递层120与微结构层140、光学膜层MS以及第三光学层350R)所形成的多层结构,使来自第二微型发光元件GMD的第二光束GL在第三滤光层351G与背板B之间来回反射传递,由第三光学层350G的第三开口352G离开后,再通过其他光学层(即,位于第三光学层350G与最上方的微结构层140之间的光传递层120与微结构层140、第一光学层230)并由子像素区域PG出光。
类似地,光传递层320B可为配置于发光面板310的背板B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的各光学层(即,位于第一微型发光元件BMD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的光传递层120与微结构层140、光学膜层MS、第三光学层350R以及第三光学层350G)所形成的多层结构,使来自第一微型发光元件BMD的第一光束BL在第一滤光层231与背板B之间来回反射传递,由第一光学层230的第一开口232离开通过其他光学层(即,位于最上方的微结构层140与光传递层120)并由子像素区域PB出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开口232、第三开口352R、352G进行限定,举例而言,如图6所示,第三开口352R、352G、第一开口232可依实际需求设有一或多个,本发明都不限于此。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也不对第一光学层230与第三光学层350R、350G在发光面板310的上方的叠置顺序进行限定。第一光学层230与第三光学层350R、350G可以任意顺序进行叠置,使第一光学层230与第三光学层350R、350G能够分别与背板B之间的各光学层形成光传递层320R、320G、320B。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00的微结构层140也设置为多个,且各微结构层140分别具有设有多个微结构的微结构区域MR。各微结构层140的微结构区域MR分别对应第一开口232以及第三开口352R、352G设置。如此,如图6所示,通过第一开口232离开光传递层320B的第一光束BL可通过对应的微结构后正向出光,而通过第三开口352R、352G离开光传递层320R、320G的第二光束RL、GL也可通过对应的微结构区域MR的微结构后正向出光,进而提升显示装置300的正向辉度。
并且,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蓝光的子像素区域PB基本上会被第一开口232所定义,而用于显示红光或绿光的子像素区域PR、PG基本上会被不同的第三开口352R、352G所定义,如此,通过配置第一开口232与第三开口352R、352G的位置,也可控制多个子像素区域PB、PG、PR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由此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或是,使显示装置的多个像素区域PB、PG、PR紧密排列,而使显示装置300具有高像素密度、小像素尺寸以及高解析度的效果,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举例而言,将第一开口232与第三开口352R、352G于在发光面板310的正投影的相对位置保持紧密排列,这么一来可以让显示装置300的像素尺寸缩小,且使显示装置300的不同子像素区域PB、PG、PR紧密排列。或是,可依据产品的实际需求对第一开口232以及第三开口352R、352G的位置、大小以及外形进行对应的设计,以使由各子像素区域PB、PG、PR对应离开显示装置300的第一光束BL以及第二光束RL、GL可达到需要的混光效果,或是也可由此调整全彩像素区域(即像素区域PX)的边界,进而达到控制像素区域PX的尺寸控制或小型化的效果。如此,显示装置300也可达到与前述显示装置200类似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此外,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6,在一实施例中,也可于如图6所示的第三光学层350G与第一光学层230之间增设如图2所示的第二光学层250的结构,而使光传递层320B为由第一光学层230、第二光学层250及其之间的其他光学层所组成的层状的波导结构,并由此使特定波段的光(即,第一光束BL)仅能在特定位置(即,第一开口232或第二开口252处)通过。具体而言,来自第一微型发光元件BMD的第一光束BL通过第二开口252后,会在第一滤光层231与第二滤光层251之间来回反射传递,并由第一开口232离开光传递层320B。类似地,也可针对第三光学层350R(350G)设置对应的光学层的结构,而使光传递层320R(320G)分别为由第三光学层350R(350G)与其对应的光学层及其之间的其他光学层所组成的层状的波导结构,使特定波段的光(即,第二光束RL、GL)仅能通过特定位置进入或离开光传递层320R(320G)。具体而言,与第三光学层350R对应的光学层例如位于发光面板310与第三光学层350R之间,来自第二微型发光元件RMD的第二光束RL通过与第三光学层350R对应的光学层的开口后,会在与第三光学层350R对应的光学层的滤光层与第三滤光层351R之间来回反射传递,并由第三开口352R离开光传递层320R。与第三光学层350G对应的光学层例如位于第三光学层350R与第三光学层350G之间,来自第二微型发光元件GMD的第二光束GL通过与第三光学层350G对应的光学层的开口后,会在与第三光学层350G对应的光学层的滤光层与第三滤光层351G之间来回反射传递,并由第三开口352G离开光传递层320G。上述仍可达到前述的效果与优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在光学层中设置的开口来定义用于显示部分色彩的子像素区域,并由开口控制多个子像素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可实现各子像素在一个像素区域中混色,且显示装置的多个像素区域可紧密排列,使显示装置具有高像素密度、小像素尺寸以及高解析度,进而提供良好的显示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仍属本发明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需达成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显示装置
110、210、310:发光面板
120、320B、320G、320R:光传递层
130、230:第一光学层
131、231:第一滤光层
132、232:第一开口
140:微结构层
211:波长转换层
211R:第一波长转换层
211G:第二波长转换层
211B:透光层
250:第二光学层
251:第二滤光层
252:第二开口
350R、350G:第三光学层
351R、351G:第三滤光层
352R、352G:第三开口
B:背板
BD、WMD:微型发光元件
BL、L:第一光束
BM:隔绝结构
BMD:第一微型发光元件
GMD、RMD:第二微型发光元件
GL、RL:第二光束
MR:微结构区域
MS:光学膜层
PB、PG、PR:子像素区域
PX:像素区域
TR:透光区
WR:波长转换区。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像素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发光面板以及第一光学层,
所述发光面板包括微型发光元件,所述微型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一光束;
所述第一光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所述第一光学层包括第一滤光层以及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滤光层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光束,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使所述第一光束穿透,所述第一光束被传递至所述第一开口后通过所述像素区域离开所述显示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面板还包括波长转换层,所述波长转换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光学层之间,所述波长转换层包括波长转换区与透光区,所述波长转换区用于将所述第一光束转换为第二光束,所述透光区用于使所述第一光束穿透,所述第一滤光层用于使所述第二光束穿透,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且通过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所述第二光束通过所述像素区域的其中一个子像素区域离开所述显示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光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发光面板与所述第一光学层之间,所述第二光学层包括第二滤光层以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滤光层用于使所述第二光束穿透并使所述第一光束反射,所述第二开口对应所述透光区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一光束穿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传递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光学层与所述第一光学层之间,其中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一光束进入所述光传递层后被所述第一滤光层与所述第二滤光层反射,并被传递至所述第一开口后离开所述光传递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发光面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与所述透光区在所述发光面板中的范围至少部分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传递层,配置于所述发光面板与所述第一光学层之间,其中所述发光面板还包括背板,所述第一光束在进入所述光传递层后被所述第一滤光层与所述背板反射,并被传递至所述第一开口后离开所述光传递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所述微型发光元件为第一微型发光元件,所述发光面板还包括第二微型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微型发光元件用于提供第二光束,所述第一滤光层用于使所述第二光束穿透,通过所述第一滤光层的所述第二光束通过所述像素区域的其中一个子像素区域离开所述显示装置,且每一子像素区域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光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束与所述第二光束的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发光面板与所述第一光学层之间,所述第三光学层包括第三滤光层以及第三开口,且所述第一滤光层用于反射所述第一光束,并使所述第一光束以外的光束穿透,所述第三滤光层用于反射所述第二光束,并使所述第二光束以外的色光穿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光传递层,其中任一光传递层位于所述第一光学层、所述第三光学层与所述发光面板的任两者之间,且所述第一光束通过所述第一光学层的所述第一开口离开至少部分所述多个光传递层,所述第二光束通过所述第三光学层的所述第三开口离开至少部分所述多个光传递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微结构层,分别具有一微结构区域,其中各微结构层的所述微结构区域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三开口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发光面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与所述第一微型发光元件在所述发光面板的范围至少部分不重叠,且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发光面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与所述第二微型发光元件在所述发光面板的范围的至少部分不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具有微结构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光学层位于所述微结构层与所述发光面板之间,且所述微结构区域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学膜层,所述光学膜层覆盖所述发光面板,配置于所述发光面板与所述第一光学层之间。
CN202210855895.1A 2022-05-12 2022-07-20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0961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40949P 2022-05-12 2022-05-12
US63/340,949 2022-05-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6170A true CN117096170A (zh) 2023-11-21

Family

ID=857868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30714.XA Pending CN117095619A (zh) 2022-05-12 2022-07-14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CN202210855895.1A Pending CN117096170A (zh) 2022-05-12 2022-07-20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30714.XA Pending CN117095619A (zh) 2022-05-12 2022-07-14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095619A (zh)
TW (2) TWM63480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1371A (en) * 1990-12-31 1997-08-26 Kopin Corporation Color filter system for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s
KR100999252B1 (ko) * 2005-12-30 2010-12-07 삼성코닝정밀소재 주식회사 외광 차폐층, 이 외광 차폐층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필터및 이 디스플레이 필터를 포함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8199901A1 (en) * 2017-04-24 2018-11-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3d orifice plating and light filtering
JPWO2019146519A1 (ja) * 2018-01-23 2020-11-19 東レ株式会社 赤色積層基板、カラーフィルター基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用基板
GB201807747D0 (en) * 2018-05-13 2018-06-27 Optovate Ltd Colour micro-LED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8837B (zh) 2023-07-11
TW202345124A (zh) 2023-11-16
TWM634809U (zh) 2022-12-01
CN117095619A (zh) 202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40008B (zh) 采用荧光多束元件的多视图背光照明
JP5460893B2 (ja) 角度強度分布整形部材及び面光源装置
US8810752B2 (en) Thin backlight syste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0415534A (en) Device for generating bundled light-current
JP5323274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20126089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037993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30720B (zh) 具有偏移的彩色子像素的多視域顯示器和方法
TWI735159B (zh) 具有光控制膜的多視像顯示器和方法
CN117096170A (zh) 显示装置
CN109599037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JP4899930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626472B (zh) High efficiency head-up display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three primary color sources
US2023036929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12776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projector
WO2023234194A1 (ja) 光源ユニット、映像表示装置及び自動車
JP3540534B2 (ja) カラー映像表示装置
CN217543646U (zh) 一种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光学投影结构
JPH02195679A (ja) 一体的な光学レンズ系を有する簿膜el端部発光構造体
US7284884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image display and light control plate
CN210666318U (zh) 光转化装置
CN217879903U (zh) 一种背光板及包含该背光板的3d显示装置
CN213583792U (zh) 显示设备
WO2023153278A1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US20240128305A1 (en) Led pixel uni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scree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