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5619A -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5619A
CN117095619A CN202210830714.XA CN202210830714A CN117095619A CN 117095619 A CN117095619 A CN 117095619A CN 202210830714 A CN202210830714 A CN 202210830714A CN 117095619 A CN117095619 A CN 117095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wavelength conversion
conversion layer
transmitt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307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智
蔡明伟
欧崇仁
陈钰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TW1111279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5873B/zh
Priority to US18/316,193 priority patent/US20230369546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095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56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光源装置包括微型发光元件层、透光基板以及波长转换模块。波长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透光层、多个隔离结构、多个反射层以及光截止层。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透光层在透光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透光层中的任两者借由隔离结构彼此分隔。反射层在排列方向上位于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与隔离结构之间。所述光源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效率。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装置及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且特别设计一种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偏高及其使用寿命无法与现行的主流显示器相抗衡的情况下,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Micro LED Display)逐渐吸引各科技大厂的投资目光。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具有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相当的光学表现,例如色彩饱和度高、应答速度快及高对比,且具有耗能低及材料使用寿命长的优势。一般来说,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制造技术采用晶粒转置的方式将预先制作好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晶粒直接转移到驱动电路背板上,即所谓的巨量转移技术。
为了满足上述的产品需求,一种利用单一色光(例如蓝光)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元件阵列来激发波长转换材料(例如纳米级荧光粉或量子点材料)以形成所需的各种色光的技术方案被提出。然而,此类的技术方案存在着光转换效率低以及激发光束无法被完全吸收而伴随着转换光束出射(例如漏蓝光)的问题,从而导致出光颜色的色纯度不足。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其具有良好的光学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能制作出具有良好光学效率的光源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光源装置。光源装置包括微型发光元件层、透光基板以及波长转换模块。透光基板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波长转换模块位于微型发光元件层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之间。波长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与透光层、多个隔离结构、多个反射层以及光截止层。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透光层在透光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透光层中的任两者借由隔离结构而彼此分隔。多个反射层在排列方向上位于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与隔离结构之间。光截止层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接触,其中光截止层接触并重叠于第一波长转换层与第二波长转换层。
为实现上述目的中的一个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该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提供透光基板,其中透光基板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形成波长转换模块;以及于波长转换模块远离透光基板的一侧上形成微型发光元件层。形成波长转换模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光截止层以及未设有光截止层的多个间隔区域;于光截止层上分别形成第一波长转换层与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于这些间隔区域上形成透光层,其中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透光层在透光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于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透光层的侧壁的部分区域上分别皆形成反射层;以及于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透光层的侧壁以及相邻的两反射层之间的区域中形成多个隔离结构。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光源装置借由反射层的配置被传递至侧向的转换光束或激发光束皆可借由被反射层反射而在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或透光层中反复传递直至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出光。并且,借由光截止层的配置,激发光束中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转换的部分则可经由光截止层与反射层的反射在第一波长转换层与第二波长转换层中反复传递,从而再次进行转换。如此,波长转换模块的光学效率与转换效率都可得到有效提升。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光源装置与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让具有反射层的光源装置可以产生具有侧边方向的光束回收功能,并且提高激发光束的使用率以及转换光束的产生率。
此外,借由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形成的光源装置,由于仅需进行一次贴合对位的制程,因此制作简易,并可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并且,由于光源装置的微型发光元件层直接贴合于波长转换模块上,因此也可减少光束的耗损,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效率,并且同时可减少结构的厚度,从而具有小型化的优点。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视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G是图1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视图的优选实施例作出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视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图2A至图2G是图1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光源装置100包括微型发光元件层110、透光基板120、波长转换模块130以及抗反射层140。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基板120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波长转换模块130位于微型发光元件层110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之间,而抗反射层140位于透光基板120的第二表面S2上。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元件层110具有多个微型发光元件MD,其分别用于提供多个激发光束BL。举例而言,微型发光元件MD为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Blue 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激发光束BL的发光波长例如介于430纳米至480纳米之间的范围。
更具体而言,波长转换模块130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与透光层133、多个隔离结构134、多个反射层135以及光截止层136。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在透光基板120的排列方向DE上彼此间隔地排列。进一步说明,多个隔离结构134分别设置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与透光层133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朝着照明光束的出射方向E的反方向上观看光源装置100时,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在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上呈矩阵排列。照明光束的出射方向E垂直于排列方向DE。
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材料例如是量子点(quantum dot)材料或纳米级荧光粉(phosphor)。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用于将激发光束BL分别转换为多道转换光束TL1、TL2,其中转换光束TL1、TL2的发光波长与激发光束BL的发光波长不相同。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元件MD为蓝光微型发光二极管,转换光束TL1、TL2的发光波长例如约为介于590纳米(nm)至700纳米之间的范围以及约为介于500纳米至570纳米之间的范围,从而可分别形成光源装置100所提供的照明光束的红光与绿光。值得一提的是,照明光束包括激发光束BL、红光以及绿光中的至少一种。照明光束朝着照明光束的出射方向E从抗反射层140离开光源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层133的材料例如是可让激发光束BL直接通过的光学胶材,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束BL可直接作为光源装置100的蓝光,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蓝光的色纯度(即,缩小蓝光波长的分布范围),在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与透光层133之间设置滤光元件,滤光元件用于让特定波长的蓝光穿透。或者在使用其他光源的情况下,为了转换出蓝光,其他实施例的波长转换模块130也可在透光层133中选择设置蓝光波长转换材料,以获得符合需求的蓝光。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中的任两者借由隔离结构134彼此分隔,并且,多个反射层135在排列方向DE上位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中的任一者与各隔离结构134之间。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35为金属薄膜,可用以反射所有波长范围的光束,而隔离结构134的材质可包括黑色树脂或吸光材料,用于吸收或遮挡激发光束BL。
并且,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微型发光元件MD与波长转换模块130的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仅需经过一次对位,即可使微型发光元件MD在透光基板120的正投影的面积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中的任一者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叠,且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中的任一者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微型发光元件MD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微型发光元件MD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隔离结构134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重叠。如此,多个微型发光元件MD提供的多个激发光束BL可对应地进入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中。
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中的任一者的侧壁垂直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且反射层135覆盖了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的至少部分面积。如此,在波长转换模块130的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中,被传递至侧向的转换光束TL1、TL2皆可借由反射层135的反射而转换光束TL1、TL2的出射方向,从而传递通过透光基板120,转换光束TL1、TL2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出光。如此,可提高波长转换模块130的光学效率。另一方面,在波长转换模块130的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中,被传递至侧向的激发光束BL可借由反射层135的反射而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中转换成转换光束TL1、TL2。如此,可提高波长转换模块130的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光学转换效率。此外,在波长转换模块130的透光层133中,被传递至侧向的激发光束BL借由反射层135反射而在透光层133中传递,继而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出光。如此,可提高波长转换模块130的光学效率。
更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截止层136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接触,其中光截止层136接触并重叠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光截止层136设置于透光基板120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之间。另一光截止层136设置于透光基板120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之间。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截止层136对于发光波长小于500纳米的光束具有明显的反射效果,并可使发光波长大于500纳米的光束穿透。举例而言,光截止层136不让激发光束BL通过,光截止层136可用以反射激发光束BL,并使转换光束TL1、TL2穿透。
并且,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截止层136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透光层133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重叠。如此,激发光束BL可在通过透光层133后离开波长转换模块130,从而形成光源装置100所提供的照明光束的蓝光部分。另一方面,在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中,激发光束BL中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转换的另一部分则可经由光截止层136与反射层135的反射而在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中反复传递,从而再次进行转换,只有转换光束TL1、TL2能够经由光截止层136离开波长转换模块130,进而形成光源装置100所提供的照明光束的红光或绿光。如此,可提升波长转换模块130的转换效率。
如此一来,借由反射层135与光截止层136的配置,波长转换模块130的光学效率与转换效率都可得到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隔离结构134具有第一端部134A、第二端部134C以及连接第一端部134A与第二端部134C的本体部134B,其中第一端部134A与微型发光元件层110接触,透光基板120与光截止层136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端部134C接触。并且,各隔离结构134的第一端部134A与第二端部134C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各隔离结构134的本体部134B在透光基板1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各隔离结构134的轮廓例如为类似I形。
进一步而言,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各隔离结构134的第一端部134A与第二端部134C在排列方向DE上自本体部134B的两侧突出而分别形成多个突出部P,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中的任一者对应于各隔离结构134的本体部134B具有本体区域。在排列方向DE上,各反射层135位于本体部134B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中的任一者的本体区域之间,且各反射层135在排列方向DE上的厚度小于各突出部P在排列方向DE上的长度。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各反射层135被各隔离结构134的相应两端部的突出部P、本体部134B以及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中的任一者的本体区域包围。
如此一来,借由各隔离结构134的突出部P的配置,可用以阻挡激发光束BL以大角度入射波长转换模块130或是阻挡被反射层135反射的光束以大角度离开波长转换模块130。如此,可限制微型发光元件MD提供的激发光束BL的入光角度范围,或是,限制离开波长转换模块130的转换光束TL1、TL2以及通过透光层133的激发光束BL的出光角度范围,从而可减少杂散光的产生。
以下将搭配图2A至图2G,针对光源装置100的制作方法的步骤进行进一步地解说。
首先,如图2A所示,提供透光基板120以及于透光基板120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抗反射层140,举例而言,利用涂布或者镀膜的方式于透光基板120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抗反射层140,并且,如图2A至图2F所示,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波长转换模块130。
进一步而言,如图2A至图2F所示,形成波长转换模块130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首先,如图2A所示,于透光基板120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光截止层136以及多个间隔区域IR。多个间隔区域IR不具有光截止层136。
接着,如图2B至图2D所示,借由黄光制程于光截止层136上分别形成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于间隔区域IR上形成透光层133。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层133直接接触透光基板120。此外,第一波长转换层131与第二波长转换层132沉积在光截止层136上。举例而言,使用物理沉积或化学沉积的半导体制程方式。进一步而言,如图2D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在透光基板120的排列方向DE上彼此间隔地排列,且在排列方向DE上,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中的任两者隔着第一间隙G1彼此相向。
接着,如图2E所示,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的部分区域上分别形成反射层135。举例而言,以镀膜的方式将反射层135镀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上。
接着,如图2F所示,于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透光层133的相邻的两反射层135之间形成多个隔离结构134。进一步说明,隔离结构134填入两反射层135之间。
更具体而言,如图2E与图2F所示,在各第一间隙G1中,相邻的两反射层135之间隔着第二间隙G2彼此相向,且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的侧壁、第二波长转换层132的侧壁以及透光层133的侧壁上未设有各反射层135的另一部分区域分别隔着第三间隙G3与第四间隙G4彼此相向,其中第二间隙G2位于第三间隙G3与第四间隙G4之间。
如此,如图2F所示,在形成各隔离结构134时,用于形成隔离结构134的遮光材料将会被填充至第三间隙G3、第二间隙G2与第四间隙G4中,以对应地分别形成各隔离结构134的第一端部134A、第二端部134C以及连接第一端部134A与第二端部134C的本体部134B。
如此,即可将波长转换模块130形成于透光基板120上。
接下来,于波长转换模块130远离透光基板120的一侧上形成微型发光元件层110,即可形成光源装置10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于波长转换模块130远离透光基板120的一侧上形成微型发光元件层110的方法包括将微型发光元件层110对位贴合于波长转换模块130远离透光基板120的一侧上。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00的结构与光源装置100的制作方法让具有反射层135的光源装置100可以产生具有侧边方向的光束回收功能,并且提高激发光束的使用率以及转换光束的产生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00的制作方法中,仅有一道贴合对位的制程,制作简易,并可减少在贴合时产生误差的风险,从而使得微型发光元件层110的微型发光元件MD与波长转换模块130的第一波长转换层131、第二波长转换层132以及透光层133之间的对位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微型发光元件层110直接贴合于波长转换模块130上,因此可减少光束的耗损,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效率,并且同时可减少结构的厚度,从而具有小型化的优点。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光源装置借由反射层的配置被传递至侧向的转换光束或激发光束皆可借由被反射层反射而在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或透光层中反复传递直至从透光基板的第一表面出光。并且,借由光截止层的配置,激发光束中未被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转换的部分则可经由光截止层与反射层的反射在第一波长转换层与第二波长转换层中反复传递,从而再次进行转换。如此,波长转换模块的光学效率与转换效率都可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借由本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形成的光源装置,由于仅需进行一次贴合对位的制程,因此制作简易,并可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并且,由于光源装置的微型发光元件层直接贴合于波长转换模块上,因此也可减少光束的耗损,从而具有良好的光学效率,并且同时可减少结构的厚度,从而具有小型化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本发明说明书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处于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书无须实现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列表
100:光源装置
110:微型发光元件层
120:透光基板
130:波长转换模块
131:第一波长转换层
132:第二波长转换层
133:透光层
134:隔离结构
134A:第一端部
134B:本体部
134C:第二端部
135:反射层
136:光截止层
140:抗反射层
BL:激发光束
DE:排列方向
E:照明光束的出射方向
G1:第一间隙
G2:第二间隙
G3:第三间隙
G4:第四间隙
IR:间隔区域
MD:微型发光元件
P:突出部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TL1、TL2:转换光束。

Claims (17)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微型发光元件层、透光基板、以及波长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透光基板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所述波长转换模块位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与所述透光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其中,所述波长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波长转换层、第二波长转换层与透光层、多个隔离结构、多个反射层以及光截止层,其中
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所述透光层在所述透光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
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所述透光层中的任两者借由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一个彼此分隔;
所述多个反射层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之间;以及
所述光截止层与所述透光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接触,其中,所述光截止层接触并重叠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与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具有多个微型发光元件,且所述多个微型发光元件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所述透光层中的任一者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具有多个微型发光元件,且所述多个微型发光元件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各自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本体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透光基板和所述光截止层中的至少一者接触,且所述多个隔离结构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的所述本体部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对应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相应一个的所述本体部具有本体区域,且所述反射层各自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的所述本体区域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自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突出,从而分别形成多个突出部,且所述反射层各自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突出部中的相应一个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截止层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透光层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抗反射层,所述抗反射层位于所述透光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9.一种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透光基板,其中,所述透光基板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
于所述透光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波长转换模块,其中,形成所述波长转换模块的方法包括:
于所述透光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光截止层以及未设有所述光截止层的多个间隔区域;
于所述光截止层上分别形成第一波长转换层与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于所述多个间隔区域上形成透光层,其中,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所述透光层在所述透光基板的排列方向上间隔地排列;
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的部分区域上分别形成反射层;以及
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以及所述反射层中的相邻两个反射层之间的区域中形成多个隔离结构;以及
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远离所述透光基板的一侧上形成微型发光元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远离所述透光基板的一侧上形成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对位贴合于所述波长转换模块远离所述透光基板的一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具有多个微型发光元件,且所述多个微型发光元件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以及所述透光层中的任一者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具有多个微型发光元件,且所述多个微型发光元件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不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两者隔着第一间隙彼此相向,且
在所述第一间隙中的每一个中,所述反射层中的相邻两个反射层之间隔着第二间隙彼此相向,且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上未设有所述反射层的另一部分区域分别隔着第三间隙与第四间隙彼此相向,其中,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所述第三间隙与所述第四间隙之间,且形成所述多个隔离结构的方法包括:
填充遮光材料至所述第三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四间隙中,以对应地分别形成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每一个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本体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微型发光元件层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透光基板和所述光截止层中的至少一者接触,且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本体部在所述透光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对应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本体部具有本体区域,且所述反射层各自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波长转换层的侧壁、所述第二波长转换层的侧壁以及所述透光层的侧壁中的任一者的所述本体区域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离结构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自所述本体部的两侧突出,从而分别形成多个突出部,且所述反射层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相应一个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还包括于所述透光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形成抗反射层。
CN202210830714.XA 2022-05-12 2022-07-14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70956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7932A TWI825873B (zh) 2022-05-12 2022-07-26 光源裝置以及光源裝置的製作方法
US18/316,193 US20230369546A1 (en) 2022-05-12 2023-05-11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sourc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40949P 2022-05-12 2022-05-12
US63/340,949 2022-05-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5619A true CN117095619A (zh) 2023-11-21

Family

ID=857868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30714.XA Pending CN117095619A (zh) 2022-05-12 2022-07-14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CN202210855895.1A Pending CN117096170A (zh) 2022-05-12 2022-07-20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55895.1A Pending CN117096170A (zh) 2022-05-12 2022-07-20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095619A (zh)
TW (2) TWM63480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1371A (en) * 1990-12-31 1997-08-26 Kopin Corporation Color filter system for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s
KR100999252B1 (ko) * 2005-12-30 2010-12-07 삼성코닝정밀소재 주식회사 외광 차폐층, 이 외광 차폐층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필터및 이 디스플레이 필터를 포함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8199901A1 (en) * 2017-04-24 2018-11-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3d orifice plating and light filtering
JPWO2019146519A1 (ja) * 2018-01-23 2020-11-19 東レ株式会社 赤色積層基板、カラーフィルター基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用基板
GB201807747D0 (en) * 2018-05-13 2018-06-27 Optovate Ltd Colour micro-LED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8837B (zh) 2023-07-11
TW202345124A (zh) 2023-11-16
CN117096170A (zh) 2023-11-21
TWM634809U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01388A1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2906621B (zh) 显示元件、显示设备和投影显示设备
CN103503178A (zh) 光学元件以及利用了该光学元件的半导体发光装置
US10976619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582441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JP4844443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3451489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30369546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source device
CN11456658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造方法
CN112130236B (zh) 低反射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3348288B (zh) 照明光学系统与投影显示装置
CN21742677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7280834U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I830395B (zh) 顯示裝置
CN117095619A (zh) 光源装置以及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12216774A (zh) 色彩转换组件、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CN112147809A (zh) 色彩转化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CN214253721U (zh) 一种显示模块
US20230246004A1 (en) Enhanced Colour Conversion and Collimation of Micro-LED Devices
CN212517235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KR102236357B1 (ko) 색변환 기능을 갖는 마이크로 렌즈 어레이 제조 방법
TWI771883B (zh) 顯示裝置、波長轉換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N218827145U (zh) 显示元件与显示装置
CN211128021U (zh) 一种阵列光源与投影系统
CN218069224U (zh) 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