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2361A -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2361A
CN117092361A CN202310562797.3A CN202310562797A CN117092361A CN 117092361 A CN117092361 A CN 117092361A CN 202310562797 A CN202310562797 A CN 202310562797A CN 117092361 A CN117092361 A CN 117092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ensing
reagent
needle
dispensing needle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627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昌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92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23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4Cleaning sample transfe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65Multiple transfer devices
    • G01N35/1067Multiple transfer devices for transfer to or from containers having different spac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92Schedul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25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having a carousel or turntable for reaction cells or cuvet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92Scheduling
    • G01N2035/0094Scheduling optimisation; experiment desig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将第一反应容器以及第二反应容器移送的移送机构、第一分注针、第二分注针、试剂分注部、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流体分注部和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第一分注针分注试剂。第二分注针分注包含试剂的流体。试剂分注部通过第一分注针,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的第一反应容器分注试剂。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移送机构,将分注有试剂的第一反应容器从第一分注位置向吸引位置移送。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从位于吸引位置的第一反应容器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的第二反应容器分注包含试剂的流体。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移送机构,将收容有流体的第二反应容器从第二分注位置向第一分注位置移送。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进行血液、尿等检测体试样(日文:試料)的定性·定量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在进行二试剂(日文:試薬)体系的分析的情况下,首先向收容有检测体试样的反应容器分注第一试剂。然后,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向该反应容器分注第二试剂。在分注第二试剂而经过规定时间后,在测定部进行规定的测定。关于从将第一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至将第二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的时间、以及从将第二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至进行测定部处的测定的时间,根据保持反应容器并移送到各分注位置以及测定位置的反应盘的动作循环来决定。例如,能够进行将从将第一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至将第二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的时间设为5分钟,以及,将从将第二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至进行测定部处的测定的时间设为5分钟。
根据测定项目的种类,作为自将第二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起至进行测定部处的测定的时间,有时想要确保更长的时间(例如,10分钟)。为此,可以考虑将向反应容器分注第二试剂的定时提前。但是,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不能将向反应容器分注第二试剂的定时提前。为了以比规定的定时早的定时分注第二试剂,也可以考虑在自动分析装置设置追加的分注机构,但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分析装置整体的构造复杂化,成本也会增大。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是,延长从自动分析装置的试剂分注至测定完成的时间。但是,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课题并不限定于上述课题。也能够将由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带来的各效果所对应的课题作为其他课题而定位。
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将第一反应容器以及第二反应容器移送的移送机构、第一分注针、第二分注针、试剂分注部、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流体分注部和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第一分注针分注试剂。第二分注针分注包含试剂的流体。试剂分注部通过第一分注针,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的第一反应容器分注试剂。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移送机构,将分注有试剂的第一反应容器从第一分注位置向吸引位置移送。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从位于吸引位置的第一反应容器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的第二反应容器分注流体。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移送机构,将收容有流体的第二反应容器从第二分注位置向第一分注位置移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控制部的功能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对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移送机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基于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基于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对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对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对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对基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对基于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对基于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第二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0是对基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对基于移送机构的反应容器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对第一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4是对第一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5是对第一分注针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所附的附图中,为了便于图示和易于理解,对实物按比例进行了适当的缩小或夸张地变更了实物的纵横尺寸比例等。
图1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10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框图,图2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析控制部11的功能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析部2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自动分析装置10具备分析部20、分析控制部11、分析数据处理部13、输出部15、操作部17和系统控制部19。分析部20进行被检试样、校准品的测定、分析。分析控制部11进行分析部20的控制。分析数据处理部13对从分析部20输出的分析信号进行处理,计算出分析数据。输出部15输出来自分析数据处理部13的分析数据。操作部17受理分析条件、各种指令信号的输入。系统控制部19统一控制上述的这些单元。
分析数据处理部13具备:运算部131,根据从分析部20输出的校准信号、分析信号等,进行校准表的制作、分析数据的计算等;以及存储部132,保存运算部131中制作的校准表、计算出的分析数据等。
运算部131由从分析部20输出的各项目的校准信号制作各项目的校准表,并向输出部15输出,并且保存于存储部132。此外,运算部131对于从分析部20输出的各项目的分析信号,在从存储部132读出了与该分析信号的项目对应的校准表之后,使用该校准表计算出分析数据,并输出到输出部15,并且保存于存储部132。
存储部132具备硬盘等,针对每个被检试样保存从运算部131输出的校准表、分析数据等。
输出部15具备:打印部151,对从分析数据处理部13输出的校准表、分析数据等进行打印输出;显示部152,进行显示输出;以及在线部153,用于将分析数据等输出到外部的信息系统等。而且,打印部151具备打印机等,基于对从分析数据处理部13输出的校准表、分析数据等进行了预先设定的格式,在打印机用纸上进行打印输出。此外,显示部152具备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监视器、有机EL显示监视器等监视器,进行从分析数据处理部13输出的校准表、分析数据等的显示,或用于通过来自系统控制部19的指示对分析条件进行设定的画面的显示。
操作部17具备键盘、鼠标、按钮、触摸面板等输入设备,可进行如下各种操作:分析条件的设定;被检体的被检体ID、被检体名称等被检体信息的输入;针对每个被检体的被检试样的测定项目的选择;各项目的校准操作;被检试样分析操作等。
系统控制部19具备未图示的CPU和存储电路,在存储了从操作部17供给的操作者的指令信号、分析条件、被检体信息、针对每个被检试样的测定项目等信息之后,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如下系统整体的控制:使构成分析部20的各单元基于一定的循环的规定的顺序进行动作的控制;或者与校准表的制作、分析数据的计算和输出相关的控制等。
分析部20进行试样的分析。尤其,分析部20进行:基于空白测定的空白数据的生成;基于对各检查项目的标准试样与各检查项目的分析中使用的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测定的标准测定的标准数据的生成;基于对被检试样与试剂的混合液进行测定的被检测定的被检数据的生成等。分析部20具备样品盘21、试剂库22、试剂库23、反应盘24、第一试剂分注机构25、第二试剂分注机构26、试样分注机构27、第一搅拌机构28和第二搅拌机构29。
样品盘21保持多个试样容器31,在该试样容器31收容有标准试样、血清等被检试样等试样54。试样容器31例如被载置于试样架而被保持于样品盘21。在一个试样架载置有一个以上的试样容器31。
在试剂库22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多个试剂容器32的试剂架35,该试剂架35对被收容于试剂容器32的第一试剂51进行保冷并进行保持。即,试剂容器32收容与标准试样、被检试样等各试样54所含的检查项目的成分反应的、例如一试剂体系以及二试剂体系的第一试剂51。在试剂库23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多个试剂容器33的试剂架36,该试剂架36对被收容于试剂容器33的第二试剂52进行保冷并进行保持。即,试剂容器33收容与第一试剂51成对的第二试剂52。另外,试剂架35也可以保持收容有第一试剂51的试剂容器32、以及收容有第二试剂52的试剂容器33这两方。
反应盘(移送机构)24以能够装卸地方式在圆周上保持多个固定器具。该固定器具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将多个反应容器41~43保持为圆弧状。即,反应盘24搭载多个固定器具作为多个反应容器41~43的固定器具,以能够移动地方式保持多个反应容器41~43。
第一试剂分注机构25具备试剂分注针(probe)(第一分注针)251、臂和清洗池。试剂分注针251进行如下分注:吸引被保持于试剂架35的试剂容器32内的第一试剂51,向被排出有试样54的反应容器41~43内排出。臂以能够转动以及上下移动的方式保持试剂分注针251。每当从试剂分注针251的一个试剂的分注结束时,清洗池进行该试剂分注针251的清洗。
第二试剂分注机构26具备试剂分注针、臂和清洗池。试剂分注针进行如下分注:吸引被保持于试剂架36的试剂容器33内的第二试剂52,向被排出有第一试剂51的反应容器41~43内排出。臂以能够转动以及上下移动的方式保持试剂分注针。每当从试剂分注针的一个试剂的分注结束时,清洗池进行该试剂分注针的清洗。
试样分注机构27具备试样分注针(第二分注针)271、臂和清洗池。试样分注针271进行如下分注:吸引在被保持于样品盘21的试样容器31中收容的试样54,向反应容器41~43内排出。臂以能够转动以及上下移动的方式保持试样分注针271。每当从试样分注针271的一个试样54的分注结束时,清洗池进行该试样分注针271的清洗。
第一搅拌机构28具备搅拌件、臂和清洗池。搅拌件对被分注到反应容器41~43的试样54与第一试剂51的混合液进行搅拌。臂以能够转动以及上下移动的方式保持搅拌件。每当混合液的搅拌结束时,清洗池进行搅拌件的清洗。
第二搅拌机构29具备搅拌件、臂和清洗池。搅拌件对被分注到反应容器41~43的试样54、第一试剂51与第二试剂52的混合液进行搅拌。臂以能够转动以及上下移动的方式保持搅拌件。每当混合液的搅拌结束时,清洗池进行搅拌件的清洗。
此外,自动分析装置10还具备反应容器清洗机构38和测定部39。测定部39对照射到收容水、混合液等溶液的反应容器41~43的光中的透过了反应容器41~43的光进行测定。反应容器清洗机构38进行如下清洗处理:对结束了测定部39的混合液的测定的反应容器41~43的内部进行清洗并进行干燥。此外,反应容器清洗机构38为了进行空白测定,向进行了清洗的反应容器41~43排出作为纯水等液体的空白液。
此外,测定部39通过检测出透过了分注有空白液的反应容器41~43的光的空白测定,生成空白数据。此外,测定部39通过检测出透过了分注有标准试样以及试剂的反应容器41~43内的混合液的光的标准测定,生成标准数据。进而,通过检测出透过了分注有被检试样54以及试剂51、52的反应容器41~43内的混合液的光的被检测定,生成被检数据。
分析控制部11对分析部20的各种构成单元进行控制。例如,分析控制部11为了进行检查,对用反应容器清洗机构38进行了清洗处理的反应容器41~43依次分配针对每个被检试样54输入的检查项目。然后,使反应容器清洗机构38向分配了检查项目的反应容器41~43排出合计量的空白液,该合计量是对作为该检查项目的分析参数而设定的试样54的分注量与试剂51、52的分注量进行合计而得到的。接着,使测定部39进行排出了空白液的反应容器41~43的空白测定,生成空白数据。
分析控制部11包括控制电路110、存储电路118和驱动机构120。驱动机构120根据控制电路110的控制,使分析部20驱动。驱动机构120例如可通过齿轮、步进电机、带式输送机以及丝杠等来实现。驱动机构120例如使样品盘21、试剂架35和试剂架36单独地转动驱动,分别使试样容器31、试剂容器32和试剂容器33移动。此外,驱动机构120使移送机构(反应盘)24旋转驱动,使反应容器41~43移动。进而,驱动机构120使上述的各自的臂单独地上下以及转动驱动,使第一分注针(试剂分注针)251以及第二分注针(试样分注针)271分别移动。
存储电路118至少存储用于实现控制电路110所具备的功能的程序。存储电路118除了用于实现控制电路110所具备的功能的程序以外,也可以存储经由其他程序、操作部17输入的数据、由分析部20生成的数据等其他信息。存储电路118包括磁性或光学记录介质、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能够通过处理器读取的记录介质等。另外,存储电路118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单个存储装置来实现。例如,存储电路118也可以通过多个存储装置来实现。
控制电路110是作为自动分析装置10的中枢发挥功能的处理器。控制电路110通过执行被存储于存储电路118的程序,实现执行的程序所对应的功能。另外,控制电路110也可以具备存储用存储电路118所存储的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的存储区域。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110通过执行被存储于存储电路118的程序,例如具有试剂分注功能111、流体分注功能112、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和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单个处理器实现试剂分注功能111、流体分注功能112、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和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多个独立的处理器组合而构成控制电路,各处理器执行程序,由此实现这些各种功能。
在本说明书的各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构成试剂分注部,流体分注功能112构成流体分注部,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构成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构成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
试剂分注功能111是对第一分注针(试剂分注针)251进行控制而向反应容器分注试剂的功能。例如,在试剂分注功能111中,控制电路110对第一分注针251进行控制,以向反应容器41~43的至少一个分注被收容于试剂容器32的第一试剂51、以及被收容于试剂容器33的第二试剂52的至少一方。
流体分注功能112是对第二分注针(试样分注针)271进行控制而向反应容器分注包含试剂的流体56的功能。例如,在流体分注功能112中,控制电路110对第二分注针271进行控制,以从第一反应容器4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包含第一试剂51的流体56。
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是对移送机构(反应盘)24进行控制而将第一反应容器41移送的功能。例如,在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中,控制电路110对移送机构24进行控制,以将第一反应容器41从后述的第一分注位置241向吸引位置245移送。此外,例如,在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中,控制电路110也可以对移送机构24进行控制,以将第一反应容器41从第二分注位置242向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
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是对移送机构(反应盘)24进行控制而将第二反应容器42移送的功能。例如,在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中,控制电路110对移送机构24进行控制,以将第二反应容器42从第二分注位置242向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
接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5~图7是对基于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移送机构(反应盘)24的反应容器41、42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图5~图7是从上方观察移送机构24而表示的俯视图。图8~图12是对自动分析装置10的第二分注针(试样分注针)271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分别经由驱动机构120,通过控制电路110对移送机构24、第一分注针(试剂分注针)251以及第二分注针(试样分注针)271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试剂库22的试剂架35保持有收容有第一试剂51的试剂容器32、以及收容有第二试剂52的试剂容器33。而且,第一分注针251构成为能够吸引第一试剂51且能够吸引第二试剂52。
移送机构24将多个反应容器41、42移送。尤其,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将多个反应容器41、42保持为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移送机构24能够保持第一反应容器41以及第二反应容器42。在图示的例子中,移送机构24能够将多个反应容器41、42沿逆时针移送。
在移送机构24设置有第一分注位置241、第二分注位置242、第三位置243以及吸引位置245。第一分注位置241是通过第一试剂分注机构25的第一分注针251,将从试剂容器32、33吸引的试剂51、52分注到反应容器41、42的位置。吸引位置245是用于通过第二分注针271来吸引被收容于第一反应容器41内的流体56的位置。第二分注位置242是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将流体56分注到第二反应容器42内的位置。第三位置243是在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后,位于吸引位置245的反应容器41、42被配置的位置。
吸引位置245与第二分注位置242在基于移送机构24的移送方向(反应盘24的圆周方向)上相邻。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分注位置242相对于吸引位置245,位于基于移送机构24的移送方向的前方侧。另外,第二分注位置242也可以相对于吸引位置245,位于基于移送机构24的移送方向的后方侧,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注针271构成为能够进入(日文:アクセス)被保持于样品盘21的试样容器31、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和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第一分注位置241与第三位置243在基于移送机构24的移送方向上相邻。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分注位置241相对于第三位置243,位于基于移送机构24的移送方向的前方侧。
移送机构24一个循环旋转约90度,四个循环旋转约一圈。但是,被保持于移送机构24的反应容器41、42在四个循环后,被配置于从原来的位置向移送方向错开一个的量的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被保持于移送机构24的反应容器41、42在四个循环后,被配置于从原来的位置向移送方向的后方侧错开一个的量的位置。即,每四个循环,反应容器41、42的位置沿着移送方向错开一个的量。另外,移送机构24例如用5分钟将反应容器41、42移送四个循环的量、即旋转约一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将第一反应容器41配置于第一分注位置241(步骤S1,参照图5)。接着,在第一分注位置241处,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第一反应容器41分注第一试剂51(步骤S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一试剂51的分注。
更详细地说,在该步骤S2中,首先,第一分注针251向被保持于试剂库22的试剂架35的试剂容器32移动,从试剂容器32吸引规定量的第一试剂51。接着,第一分注针25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一反应容器41(参照图5)移动,使在第一分注针251内保持的第一试剂51向第一反应容器41内排出(分注)。由此,在第一反应容器41内保持有第一试剂51作为流体56。被保持于第一反应容器41内的第一试剂51的量可以大于测定中使用的一次的量且小于两次的量。
之后,移送机构24将第一反应容器41向吸引位置245移送(步骤S3,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控制并执行该第一反应容器41的移送。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三循环后,第一反应容器41位于吸引位置245。与其并行地,第二分注针271从试样容器31吸引规定量的试样54。
在准备状态下,第二分注针271的内部被纯水等水60充满。首先,如图8所示,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水60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由此,能够抑制水60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此外,通过形成气隙58,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吸引了试样54时,能够抑制在第二分注针271内水60与被吸引的试样54接触而稀释试样54。
使第二分注针271向被保持于样品盘21的试样容器31移动,并下降到试样容器31内,如图9所示,从试样容器31吸引规定量的试样54(步骤S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试样54的吸引。此时,有时由于在被保持于第二分注针271内的试样54中混入水60而将试样54稀释。因而,也可以吸引比规定量稍多的试样54。有时将相对于试样54的规定量的增量称为无效量。
在完成试样54的吸引后,使第二分注针271从试样容器31上升。之后,如图10所示,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试样54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步骤S5)。由此,能够抑制试样54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外部气体的吸引。
也可以在吸引试样54后且吸引后述的第一试剂51前,对第二分注针271的外表面273进行清洗(步骤S6)。由此,能够抑制附着于第二分注针271的外表面273的试样54滴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外表面273的清洗。
接着,使在内部保持试样54的第二分注针27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一反应容器41移动,并下降到第一反应容器41内,如图11所示,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吸引被收容在第一反应容器41内的流体56(第一试剂51)(步骤S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流体56的吸引。
在完成流体56的吸引后,使第二分注针271从第一反应容器41上升。之后,如图12所示,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流体56(第一试剂51)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步骤S8)。由此,能够抑制流体56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外部气体的吸引。与步骤S7以及S8并行地,将第二反应容器42配置于第二分注位置242(步骤S9,参照图6)。
接着,使在内部保持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的第二分注针27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移动,并下降到第二反应容器42内,从第二分注针27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步骤S10)。由此,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被保持在在第二反应容器4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的分注。
位于吸引位置245的反应容器在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之后,被配置于从第一分注位置241错开一个的量的第三位置243。即,位于吸引位置245的反应容器在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之后,不会返回到第一分注位置241。
在从图6所示的状态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之后,将第二反应容器42配置于第一分注位置241(步骤S11,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控制并执行该第二反应容器42的移送。在第一分注位置241处,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第二试剂52(步骤S12)。如上所述,第一分注针251构成为能够吸引第一试剂51且能够吸引第二试剂52。在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吸引了第二试剂52之后,第一分注针25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二反应容器42移动,将保持在第一分注针251内的第二试剂52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排出(分注)。由此,在第二反应容器42内保持有第一试剂51、第二试剂52以及试样5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二试剂52的分注。
在之后的循环中,通过搅拌机构28、29,对第二反应容器42内的第一试剂51、第二试剂52以及试样54进行搅拌,在规定的循环后进行基于测定部39的测定。
另外,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二反应容器42在基于移送机构24的四个循环(旋转约一圈)的移送之后,被配置于第三位置243。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具备:移送机构24,将第一反应容器41以及第二反应容器42移送;第一分注针251,分注试剂(第一试剂)51;第二分注针271,分注包含试剂51的流体56;试剂分注部,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一反应容器41分注试剂51;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移送机构24,将分注有试剂51的第一反应容器41从第一分注位置241向吸引位置245移送;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从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包含试剂51的流体56;以及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移送机构24,从第二分注位置242向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收容有流体56的第二反应容器42。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从试样容器31吸引试样54,以在内部保持试样54的状态吸引第一反应容器41内的试剂5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试样54以及试剂51。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试剂分注部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第二试剂52,该第二反应容器42通过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向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注方法是具备将第一反应容器41以及第二反应容器42移送的移送机构24、第一分注针251和第二分注针27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该分注方法具有如下工序: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一反应容器41分注试剂51的工序;通过移送机构24,将分注有试剂51的第一反应容器41从第一分注位置241向吸引位置245移送的工序;通过第二分注针271,从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包含试剂51的流体56的工序;以及通过移送机构24,将收容有流体56的第二反应容器42从第二分注位置242向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的工序。
本实施方式的程序使具备将第一反应容器41以及第二反应容器42移送的移送机构24、分注试剂51的第一分注针251和分注包含试剂51的流体56的第二分注针271的自动分析装置10执行如下工序: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第一反应容器41分注试剂51的工序;通过移送机构24,将分注有试剂51的第一反应容器41从第一分注位置241向吸引位置245移送的工序;通过第二分注针271,从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流体56的工序;以及通过移送机构24,将收容有流体56的第二反应容器42从第二分注位置242向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的工序。
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向保持试样的反应容器分注第一试剂,在约5分钟后,向该反应容器分注第二试剂,进一步在约5分钟后进行测定。但是,根据测定项目的种类,作为从将第二试剂分注到反应容器至进行测定的时间,有时想要确保更长的时间(例如,10分钟)。为此,可以考虑将向反应容器分注第二试剂的定时提前。但是,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未能将向反应容器分注第二试剂的定时提前。为了以比规定的定时早的定时分注第二试剂,也可以考虑在自动分析装置设置追加的分注机构,但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分析装置整体的构造复杂化,成本也会增大。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能够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定时之前,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第一试剂51,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定时,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第二试剂52。因而,能够将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从第一试剂51的分注至第二试剂52的分注的时间分配给第二试剂52的分注后的试样54与试剂51、52的反应时间。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从第一试剂51的分注至第二试剂52的分注的时间为约5分钟,从第二试剂52的分注至测定完成的时间(反应时间)为约5分钟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能够将从第二试剂52的分注至测定完成的时间(反应时间)延长至约10分钟。因而,能够延长从自动分析装置的试剂分注至测定完成的时间。另外,关于时间的上述的“5分钟”、“10分钟”的记载仅是一个例子,具体的时间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在吸引试样54后且吸引试剂51前,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试样54与试剂51之间形成气隙58。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在吸引试样54后,试样54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流体分注部在吸引试样54后且吸引试剂51前,对第二分注针271的外表面273进行清洗。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在吸引试样54后,附着于第二分注针271的外表面273的试样54滴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在吸引试剂51后,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试剂51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在吸引试剂51后,试剂51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
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及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对于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对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部分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4~图16是对基于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移送机构24的反应容器41、42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图14~图16是从上方观察移送机构24而表示的俯视图。图17以及图18是对自动分析装置10的第二分注针271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向配置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一反应容器41内分注有试样54。使第二分注针271向被保持于样品盘21的试样容器31移动,并下降到试样容器31内,从试样容器31吸引规定量的试样54(步骤S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试样54的吸引。在完成试样54的吸引后,使第二分注针271从试样容器31上升。之后,也可以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试样54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步骤S2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外部气体的吸引。此外,也可以在吸引试样54后,对第二分注针271的外表面273进行清洗(步骤S2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外表面273的清洗。与步骤S21~S23并行地,将第一反应容器41配置于第二分注位置242(步骤S24,参照图14)。接着,使在内部保持试样54的第二分注针27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一反应容器41移动,并下降到第一反应容器41内,从第二分注针271向第一反应容器41内分注试样54(步骤S25)。由此,在第一反应容器41内保持有试样5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试样54的分注。
在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之后,如图15所示,将第一反应容器41配置于第一分注位置241(步骤S2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控制并执行该第一反应容器41的移送。这里,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第一反应容器41内分注第一试剂51(步骤S2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一试剂51的分注。第一试剂51的分注工序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工序同样地进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之后的循环中,通过搅拌机构28、29对试样54和第一试剂51进行搅拌,形成包含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的流体56。当通过移送机构24从第一分注位置241移送三循环的量时,将第一反应容器41配置于吸引位置245(步骤S28,参照图1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控制并执行该第一反应容器41的移送。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保持包含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的流体56。
接着,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第一反应容器41内的流体56。使第二分注针271向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移动,并下降到第一反应容器41内,如图17所示,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吸引被收容于第一反应容器41内的流体56(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步骤S2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流体56的吸引。
在完成流体56的吸引后,使第二分注针271从第一反应容器41上升。之后,如图18所示,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流体56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步骤S30)。由此,能够抑制流体56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外部气体的吸引。与步骤S29以及S30并行地,将第二反应容器42配置于第二分注位置242(步骤S31)。
接着,使在内部保持流体56的第二分注针27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参照图16)移动,并下降到第二反应容器42内,从第二分注针27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流体56(步骤S32)。由此,在第二反应容器42内保持有流体56(试样54以及第一试剂5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流体56的分注。
在从图16所示的状态而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之后,将第二反应容器42配置于第一分注位置241(步骤S33,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第二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4,控制并执行该第二反应容器42的移送。在第一分注位置241中,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第二试剂52(步骤S3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二试剂52的分注。第二试剂52的分注工序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试剂52的分注工序同样地进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之后的循环中,通过搅拌机构28、29,对第二反应容器42内的第一试剂51、第二试剂52以及试样54进行搅拌,在规定的循环后进行基于测定部39的测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试剂分注部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向收容有试样54的第一反应容器41分注试剂51,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从位于吸引位置245的第一反应容器41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第二反应容器42分注包含试样54以及试剂51的流体56。
通过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也能够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定时之前,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第一试剂51,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定时,向第二反应容器42内分注第二试剂52。因而,能够将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从第一试剂51的分注至第二试剂52的分注的时间分配给第二试剂52的分注后的试样54与试剂51、52的反应时间。因而,能够延长从自动分析装置10处的试剂分注至测定完成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流体分注部通过第二分注针271,在吸引流体56后,向第二分注针27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流体56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之间形成气隙58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在吸引流体56后流体56从第二分注针271的前端272滴落。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20以及图21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基于移送机构24的反应容器43的移送进行说明的图。图20以及图21是从上方观察移送机构24而表示的俯视图。图22~图25是对自动分析装置10的第一分注针251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工序中,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首先,将反应容器43配置于第二分注位置242(步骤S41,参照图20)。接着,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向被配置于第二分注位置242的反应容器43内分注试样54(步骤S4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流体分注功能112,控制并执行该试样54的分注。试样54的分注工序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试样54的分注工序同样地进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从图20所示的状态基于移送机构24移送一个循环之后,将反应容器43配置于第一分注位置241(步骤S43,参照图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第一反应容器移送功能113,控制并执行该反应容器43的移送。在第一分注位置241处,通过第一分注针(分注针)251,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更详细地说,首先,第一分注针251向被保持于试剂库22的试剂架35的试剂容器32移动,如图22所示,从试剂容器32吸引规定量的第一试剂51(步骤S4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一试剂51的吸引。另外,第一试剂51也可以是不与试样54以及第二试剂52反应的物质、所谓的无效试剂。
之后,如图23所示,向第一分注针251吸引外部气体,在第一试剂51与第一分注针251的前端252之间形成气隙58(步骤S45)。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试剂51从第一分注针251的前端252滴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外部气体的吸引。
也可以在吸引第一试剂51后且吸引后述的第二试剂52前,对第一分注针251的外表面253进行清洗(步骤S46)。由此,能够抑制附着于第一分注针251的外表面253的第一试剂51滴落。此外,能够抑制附着于第一分注针251的外表面253的第一试剂51混入到试剂容器33内的第二试剂5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外表面273的清洗。
接着,在内部保持第一试剂51的第一分注针251向被保持于试剂库22的试剂架35的试剂容器33移动,如图24所示,从试剂容器33吸引规定量的第二试剂52(步骤S4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二试剂52的吸引。
之后,如图25所示,在第一分注针251吸引外部气体,在第二试剂52与第一分注针251的前端252之间形成气隙58(步骤S48)。由此,能够抑制第二试剂52从第一分注针251的前端252滴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外部气体的吸引。
接着,使在内部保持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的第一分注针251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241的反应容器43(参照图21)移动,并下降到反应容器43内,从第一分注针251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步骤S49)。由此,在反应容器43内保持有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电路110的试剂分注功能111,控制并执行该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的分注。由此,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工序中,能够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先吸引第一试剂51,之后吸引第二试剂5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先吸引第二试剂52,之后吸引第一试剂51。在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时,之后被第一分注针251吸引的试剂先与反应容器43内的试样54接触。因而,在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时,也可以之后通过第一分注针251吸引想要先使其与试样54接触的试剂。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具备:分注针251,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以及试剂分注部,通过分注针251吸引第一试剂51,以在内部保持第一试剂51的状态吸引第二试剂52,向收容有试样54的反应容器43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注方法是具备分注针251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注方法,所述分注方法具有如下工序:通过分注针251吸引第一试剂51的工序;以在分注针251的内部保持第一试剂51的状态,通过分注针251吸引第二试剂52的工序;以及通过分注针251,向收容有试样54的反应容器43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的工序。
本实施方式的程序使具备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的分注针251的自动分析装置10执行如下工序:通过分注针251吸引第一试剂51的工序;以在分注针251的内部保持第一试剂51的状态,通过分注针251吸引第二试剂52的工序;以及通过分注针251,向收容有试样54的反应容器43分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的工序。
通过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也能够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定时之前,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一试剂51,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一试剂51的分注定时,向反应容器43内分注第二试剂52。因而,能够将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从第一试剂51的分注至第二试剂52的分注的时间分配给分注第二试剂52后的试样54与试剂51、52的反应时间。因而,能够延长从自动分析装置10处的试剂分注至测定完成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试剂分注部通过分注针251,在吸引第一试剂51后且吸引第二试剂52前,向分注针25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第一试剂51与第二试剂52之间形成气隙58。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在吸引第一试剂51后,第一试剂51从第一分注针251的前端252滴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试剂分注部在吸引第一试剂51后且吸引第二试剂52前,对分注针251的外表面253进行清洗。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附着于第一分注针251的外表面253的第一试剂51滴落。此外,能够抑制附着于第一分注针251的外表面253的第一试剂51混入到试剂容器33内的第二试剂52。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试剂分注部通过分注针251,在吸引第二试剂52后,向分注针251内吸引外部气体,在第二试剂52与分注针251的前端252之间形成气隙58。
根据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10,能够抑制在吸引第一试剂51后,第二试剂52从第一分注针251的前端252滴落。
另外,上述说明中的“处理器”这一术语例如是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设备(例如,简单可编程逻辑设备(Simple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PLD)、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以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等电路。在处理器例如是CPU的情况下,处理器通过读出并执行被保存于存储电路的程序而实现各处理功能。另一方面,在处理器例如是ASIC的情况下,代替将程序保存于存储电路,而将该处理功能作为逻辑电路直接组入到处理器的电路内。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处理器并不局限于针对每个处理器而构成为单个电路的情况,也可以组合多个独立的电路而构成为一个处理器,并实现其处理功能。进而,也可以将图1中的多个构成要素统一到一个处理器而实现其处理功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第一试剂51以及第二试剂52这两种试剂进行分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三种以上的试剂进行分析。例如,也可以使用第一试剂51、第二试剂52以及第三试剂这三种试剂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以往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第二试剂的分注定时中,也可以使用第二试剂分注机构26向反应容器内分注第三试剂。
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能够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这些实施方式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同样也包含于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中,具备:
移送机构,将第一反应容器以及第二反应容器移送;
第一分注针,分注试剂;
第二分注针,分注包含所述试剂的流体;
试剂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一分注针,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分注所述试剂;
第一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所述移送机构,将分注有所述试剂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从所述第一分注位置向吸引位置移送;
流体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从位于所述吸引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分注所述流体;以及
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通过所述移送机构,将收容有所述流体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从所述第二分注位置向所述第一分注位置移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从试样容器吸引试样,以在内部保持所述试样的状态吸引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内的所述试剂,向所述第二反应容器分注所述试样以及所述试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在吸引所述试样后且吸引所述试剂前,向所述第二分注针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所述试样与所述试剂之间形成气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分注部在吸引所述试样后且吸引所述试剂前,对所述第二分注针的外表面进行清洗。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在吸引所述试剂后,向所述第二分注针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所述试剂与所述第二分注针的前端之间形成气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试剂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一分注针,向收容有试样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分注所述试剂,
所述流体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从位于所述吸引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向位于所述第二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分注包含所述试样以及所述试剂的所述流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流体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在吸引所述流体后,向所述第二分注针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所述流体与所述第二分注针的前端之间形成气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6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试剂分注部,通过所述第一分注针将第二试剂分注到通过所述第二反应容器移送部而被移送到所述第一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
9.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中,具备:
分注针,分注第一试剂以及第二试剂;以及
试剂分注部,通过所述分注针吸引所述第一试剂,以在内部保持所述第一试剂的状态吸引所述第二试剂,向收容有试样的反应容器分注所述第一试剂以及所述第二试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试剂分注部通过所述分注针,在吸引所述第一试剂后且吸引所述第二试剂前,向所述分注针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所述第一试剂与所述第二试剂之间形成气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试剂分注部在吸引所述第一试剂后且吸引所述第二试剂前,对所述分注针的外表面进行清洗。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试剂分注部通过所述分注针,在吸引所述第二试剂后,向所述分注针内吸引外部气体,在所述第二试剂与所述分注针的前端之间形成气隙。
13.一种分注方法,是具备将第一反应容器以及第二反应容器移送的移送机构、第一分注针和第二分注针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其中,
所述分注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通过所述第一分注针,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分注试剂的工序;
通过所述移送机构,将分注有所述试剂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从所述第一分注位置向吸引位置移送的工序;
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从位于所述吸引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分注包含所述试剂的流体的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移送机构,将收容有所述流体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从所述第二分注位置向所述第一分注位置移送的工序。
14.一种分注方法,是具备分注针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其中,
所述分注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通过所述分注针吸引第一试剂的工序;
以在所述分注针的内部保持所述第一试剂的状态,通过所述分注针吸引第二试剂的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分注针,向收容有试样的反应容器分注所述第一试剂以及所述第二试剂的工序。
15.一种程序,用于使具备将第一反应容器以及第二反应容器移送的移送机构、分注试剂的第一分注针和分注包含所述试剂的流体的第二分注针的自动分析装置执行如下工序:
通过所述第一分注针,向位于第一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分注所述试剂的工序;
通过所述移送机构,将分注有所述试剂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从所述第一分注位置向吸引位置移送的工序;
通过所述第二分注针,从位于所述吸引位置的所述第一反应容器向位于第二分注位置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分注所述流体的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移送机构,将收容有所述流体的所述第二反应容器从所述第二分注位置向所述第一分注位置移送的工序。
16.一种程序,用于使具备分注第一试剂以及第二试剂的分注针的自动分析装置执行如下工序:
通过所述分注针吸引所述第一试剂的工序;
以在所述分注针的内部保持所述第一试剂的状态,通过所述分注针吸引所述第二试剂的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分注针,向收容有试样的反应容器分注所述第一试剂以及所述第二试剂的工序。
CN202310562797.3A 2022-05-18 2023-05-18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Pending CN117092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1880 2022-05-18
JP2022081880A JP2023170266A (ja) 2022-05-18 2022-05-18 自動分析装置、自動分析装置における分注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2361A true CN117092361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72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2797.3A Pending CN117092361A (zh) 2022-05-18 2023-05-18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5588A1 (zh)
JP (1) JP2023170266A (zh)
CN (1) CN11709236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75588A1 (en) 2023-11-23
JP2023170266A (ja)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235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分注方法
WO2016017289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0145284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16159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保守方法
JP705149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分注方法
CN117092361A (zh) 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注方法以及程序
JP2011227092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2251804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791690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9288052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60684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23056431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92871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8204962A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18402A (ja) 標準試料容器及び自動分析装置
JPH03183955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705461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7110913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611569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80847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7114794B1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JP747595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1257248A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20230069747A1 (en) Automatic analyzing apparatus
US10634690B2 (en) Automatic analyz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