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7777A - 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7777A
CN117067777A CN202310527873.7A CN202310527873A CN117067777A CN 117067777 A CN117067777 A CN 117067777A CN 202310527873 A CN202310527873 A CN 202310527873A CN 117067777 A CN117067777 A CN 117067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jecting
hole
shaft portion
flow path
record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278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山一朗
菅原德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67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77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2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impact or pressure on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2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impact or pressure on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print wires
    • B41J2/235Print head assembl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1Groove in the nozzle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9Assembling head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很容易地实施液体喷射头的更换的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单元具备:记录头(10),其具有第一电连接部(16),并喷射油墨;电气部件(30),其具有能够与第一电连接部(16)连接的第二电连接部(33);支承部(40),其用于对记录头(10)进行支承;轴部(50),其从支承部(40)向突出方向突出;固定部件(60),记录头(10)具有头贯穿孔,电气部件(30)具有第一贯穿孔,在于轴部50上依次被插入有所述头贯穿孔以及第一贯穿孔的状态下,通过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的卡合,从而使记录头(1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单元、以及具有液体喷射单元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喷射装置为,配备了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单元,并且从该液体喷射头以液滴的形式而喷射各种液体的装置。
在作为这样的液体喷射单元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流道部件以及作为电气部件的一个示例的连接器通过螺钉而被固定在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记录头上,且记录头通过板簧而被固定在作为支承部的一个示例的滑架上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的液体喷射单元中,由于在对液体喷射头进行更换时,需要分别地实施液体喷射头相对于支承部的固定、和流道部件或连接器等的与液体喷射头连接的部件的固定,因此存在有不能很容易地实施液体喷射头的更换这样的问题。
另外,这样的问题并不限定于喷射油墨的液体喷射单元,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单元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17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第一连接部,并喷射液体;第一部件,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支承部,其用于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支承;轴部,其从所述支承部向突出方向突出;固定部件,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头贯穿孔,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贯穿孔,在于所述轴部上依次被插入有所述头贯穿孔以及第一贯穿孔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轴部与所述固定部件的卡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具有第一连接部,并喷射液体;第一部件,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支承部,其用于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支承;固定部件,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向突出方向突出的轴部,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贯穿孔,所述支承部具有轴部用贯穿孔,所述轴部在所述突出方向的端部处具有螺纹槽,所述轴部被压入至所述轴部用贯穿孔中,通过在所述轴部被插入至所述第一贯穿孔以及所述轴部用贯穿孔中的状态下使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的所述液体喷射单元;液体贮留部,其对用于向所述液体喷射单元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4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5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轴部以及定位孔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轴部以及定位孔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7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轴部以及定位孔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8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轴部以及定位孔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0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1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2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错误组装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3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错误组装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4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5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6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7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8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以下的说明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说明,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在各附图中标记了相同的符号的部分表示相同的部件,并适当省略了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X、Y、Z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这些轴的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将各附图的箭头标记所朝向的方向设为正(+)方向、并将箭头标记的相反方向设为负(-)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没有限定正方向以及负方向的三个空间轴的方向,则设为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那样,喷墨式记录装置1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且为使作为“液体”的一种的油墨以油墨滴的形式而喷射并喷落在印刷纸张等介质S上并通过被形成在该介质S上的点的排列来实施图像等的印刷的印刷装置。另外,作为介质S,除了使用记录纸张之外,还能够使用树脂薄膜或布等任意的材质。
在下文中,将X轴、Y轴、Z轴这三个空间轴之中的、后文叙述的液体喷射单元2的移动方向(换而言之,主扫描方向)设为Y轴方向,并将与该主扫描方向正交的介质S的输送方向设为X轴方向,并将与喷墨式记录头10的被形成有喷嘴11(参照图6)的喷嘴面平行的面设为XY平面,将与喷嘴面也就是XY平面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与XY平面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并且设为油墨滴向Z轴方向中的+Z方向被喷射。
如图1所示那样,喷墨式记录装置1具备:液体喷射单元2、液体容器3、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单元4、将介质S送出的输送机构5、和移动机构6。
虽然关于液体喷射单元2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但其具备将从作为“液体贮留部”的一个示例的液体容器3被供给的油墨以油墨滴的形式而喷射的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10(以下,也仅称为记录头)。
液体容器3对从液体喷射单元2被喷射的多个种类(例如,多种颜色)的油墨进行单独贮留。作为液体容器3,例如,可列举出能够在喷墨式记录装置1上进行拆装的盒、由可挠性的薄膜形成的袋状的油墨袋、能够补充油墨的油墨罐等。另外,在液体容器3中,例如贮留有颜色或成分等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油墨。此外,液体容器3也可以被区分为主罐和副罐。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即,副罐与液体喷射单元2连接,并从主罐向副罐补充通过从液体喷射单元2喷射油墨滴而消耗的油墨的结构。
控制单元4例如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辑门阵列)等控制装置、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装置。控制单元4通过控制装置执行被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程序,从而对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各个要素也就是液体喷射单元2、输送机构5、移动机构6等进行综合控制。
输送机构5为,将介质S向X轴方向进行输送的机构,并且具有输送辊5a。即,输送机构5通过输送辊5a进行旋转,从而将介质S向X轴方向进行输送。另外,对介质S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5并不限于具备输送辊5a的机构,例如也可以为通过带或滚筒而对介质S进行输送的机构。
移动机构6为,用于使液体喷射单元2在Y轴方向上往复的机构,并且具备支承部40和输送带8。支承部40为,构成液体喷射单元2的一部分的结构,并且为对记录头进行支承的所谓滑架。支承部40被固定在输送带8上。输送带8为,沿着Y轴而被架设的无接头带。在由控制单元4实施的控制下,通过输送带8进行旋转,从而使记录头10与支承部40一起在Y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另外,支承部40也可以为与记录头10一起搭载液体容器3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0和记录头10构成“液体喷射单元”的一部分。
记录头10在由控制单元4实施的控制下,执行将从液体容器3被供给的油墨从多个喷嘴的每一个中以油墨滴的形式而向+Z方向对介质S喷射的喷射动作。通过使由该记录头10实施的喷射动作、和由输送机构5实施的介质S的输送与由移动机构6实施的记录头10的往复移动以并行的方式实施,从而实施了在介质S的表面上形成由油墨构成的图像的所谓印刷。
图2为,液体喷射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液体喷射单元2的与XZ平面平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为,液体喷射单元2的与YZ平面平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为,向+Z方向观察记录头10时的俯视图。图6为,将沿着图5的A-A’线的一部分切掉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为,将沿着图5的B-B’线的一部分切掉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为,流道部件20的与XZ平面平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9为,流道部件20的与XZ平面平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0为,电气部件30的与YZ平面平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2~图4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电气部件30、支承部40、轴部50和固定部件60。
如图5~图7所示那样,记录头10具备以油墨滴的形式喷射油墨的喷嘴11、与喷嘴11连通的第一流道12、使第一流道12内的油墨产生压力变化的未图示的压力产生单元等。喷嘴11被设置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形成有该喷嘴11的面称为喷嘴面11a。此外,作为压力产生单元,例如能够使用通过具有呈现机电转换功能的压电材料的压电致动器的变形而使流道的容积变化从而使流道内的油墨产生压力变化进而使油墨滴从喷嘴11喷出的压电致动器。此外,作为压力产生单元,例如,能够使用在第一流道12内配置发热元件并通过利用发热元件的发热而产生的气泡从而从喷嘴11喷出油墨滴的单元。进一步地,作为压力产生单元,能够使用使振动板和电极之间产生静电力并利用静电力而使振动板变形从而使油墨滴从喷嘴11喷出的所谓静电式致动器。
此外,记录头10具有跨及Z轴方向而贯穿的第一定位孔13。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定位孔13相当于“头贯穿孔”。第一定位孔13分别在被设置于记录头10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个的第一凸缘部14上,以跨及Z轴方向而贯穿的方式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13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当然,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一定位孔13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多边形状、椭圆形形状、长圆形状。此外,第一定位孔13具有跨及Z轴方向而相同的开口形状以及开口面积。当然,第一定位孔13既可以为跨及Z轴方向而不同的开口形状,也可以为开口面积随着趋向于+Z方向而逐渐减小或增大的形状。
此外,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第一流道连接部15和第一电连接部16。第一流道连接部15具有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开口的凹形形状。此外,第一流道连接部15具有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为圆形形状的开口。此外,在第一流道连接部15的底面、即+Z方向侧的面上,以开口的方式而设置有与喷嘴11连通的第一流道12。也就是说,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一流道12连通。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叙述的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以液密的方式与该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连接部15在一个记录头10上被设置有两个。当然,第一流道连接部15的数量并未被限定于此,既可以设为设置一个,也可以设为设置三个以上。此外,与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通的第一流道12既可以为向记录头10供给油墨的供给通道,也可以为用于将记录头10内的油墨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通道。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相当于“第三连接部”。
第一电连接部16被设置于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开口的槽部17的底面处,并且与被设置在记录头10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压力产生单元电连接。此外,第一电连接部16与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电连接。这样的第一电连接部16例如能够使用用于对多个配线彼此进行电连接的成对的连接器的一方。另外,也可以在记录头10的内部于第一电连接部16与压力产生单元之间,设置有具有开关元件的驱动电路等或对温度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等。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一个记录头10上设置一个第一电连接部16,但是并未被特别地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电连接部16,其数量并未被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相当于“第一连接部”。
这些第一流道连接部15和第一电连接部16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以互不干涉的方式被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连接部15和第一电连接部16在Y轴方向上被配置于彼此分离的位置处。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那样,第一流道连接部15相对于记录头10的中心而被配置在-Y方向上,第一电连接部16相对于记录头10的中心而被配置在+Y方向侧。此外,第一流道连接部15相对于记录头10的中心而分别在+X方向的部分和-X方向的部分上各配置有一个,第一电连接部16被配置在记录头10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
如图8所示那样,流道部件20在内部设置有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12连接的第二流道21。此外,流道部件20具有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第二流道连接部22具有从朝向+Z方向的面起朝向+Z方向而突出的凸形形状,并以在顶端开口有第二流道21的方式而在内部形成有第二流道21。在向-Z方向观察第二流道连接部22的外形具有圆形形状。也就是说,第二流道连接部22具有圆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部件20相当于“第二部件”,第二流道连接部22相当于“第四连接部”。
流道部件20具有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时不覆盖被设置有第一电连接部16的槽部17的大小。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那样,在Y轴方向上,流道部件20的宽度小于记录头10的宽度。因此,在将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电连接部16以及槽部17在未被流道部件20覆盖的情况下向-Z方向露出。
在这样的流道部件20的未图示的内部,例如可以设置对油墨中所包含的气泡或垃圾等异物进行捕捉的过滤器、根据下游侧的流道的压力而开闭从而对从上游朝向下游的油墨的流动进行控制的阀机构、对第二流道21内的油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等的加热单元等。此外,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21也可以为被分支为多个的分支流道。
此外,流道部件20具有跨及Z轴方向而贯穿的第二定位孔23。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相当于“第二贯穿孔”。第二定位孔23分别在被设置于流道部件20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个的第一凸缘部14上,以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被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定位孔23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当然,在向Z轴方向对第二定位孔23进行观察时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多边形状、椭圆形形状、长圆形状。此外,第二定位孔23具有跨及Z轴方向而相同的开口形状以及开口面积。当然,第二定位孔23既可以为跨及Z轴方向而不同的开口形状,也可以为开口面积随着趋向于+Z方向而逐渐减小或增大的形状。
此外,在流道部件20上,设置有对第二流道21和外部流道进行连接的外部流道连接部25。外部流道连接部25具有从流道部件20的-Z方向的面朝向-Z方向而突出的凸形形状,并以在顶端上开口有第二流道21的方式而在内部形成有第二流道21。在向+Z方向对外部流道连接部25进行观察时的外形具有圆形形状。也就是说,外部流道连接部25具有圆筒形状。在这样的外部流道连接部25上,连接有管等的形成外部流道的流道管70。另外,也可以通过将流道管70固定为无法相对于外部流道连接部25而拆装,从而将流道管70设置作为流道部件20的一部分。当然,外部流道连接部25并未被限定于与流道管70连接的圆筒形状,例如,也可以为被插入至油墨盒等中的-Z方向侧的顶端尖锐的针状的部件。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电气部件30具有:外壳部件31、基板32、第二电连接部33、和外部配线连接部34。
外壳部件31为,在内部对基板32、第二电连接部33的一部分以及外部配线连接部34进行收纳的部件,并且具有中空的箱形形状。
基板32由刚性基板构成,并且具有未图示的配线与被安装在配线上的电子部件等。
第二电连接部33被安装在基板32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并且与基板32的未图示的配线等连接。这样的第二电连接部33能够使用用于对多个配线彼此进行电连接的成对的连接器的另一方。也就是说,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和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为用于对配线彼此进行电连接的成对的连接器的一方和另一方。
第二电连接部33被固定在基板32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在外壳部件31上,以与第二电连接部33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向-Z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35,并且在第一突起部35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用于使第二电连接部33从内部向+Z方向的外部突出的第一开口部35a。
外部配线连接部34被安装在基板32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并且与基板32的未图示的配线等连接。外部配线连接部34为,与柔性电缆等外部配线80进行连接的部件,例如由连接器构成。柔性电缆为,例如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或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在外壳部件31上,设置有用于使外部配线连接部34在-Z方向的面上露出的露出开口部36。外部配线80被插入至露出开口部36中并与外部配线连接部34电连接。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外部配线80固定为无法相对于外部配线连接部34而拆装,从而将外部配线80设置作为电气部件30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电气部件30中,第二电连接部33与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部件30相当于“第一部件”,第二电连接部33相当于“第二连接部”。
此外,电气部件30具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第三定位孔37。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定位孔37相当于“第一贯穿孔”。第三定位孔37分别在被设置于构成电气部件30的外壳部件31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个上的第三凸缘部38上,以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定位孔37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当然,在向Z轴方向对第三定位孔37进行观察时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多边形状、椭圆形形状、长圆形状。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部件30中设为在外壳部件31的内部设置一块基板32,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在外壳部件31的内部以彼此通过柔性电缆或连接器等而进行连接的方式设置两块以上的多个基板32。此外,虽然在电气部件30中设为用外壳部件31覆盖了被安装有第二电连接部33的基板32,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不设置外壳部件而是仅由被安装有第二连接部的基板32构成。以此方式,在电气部件30仅由基板32构成的情况下,只要在基板32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37即可。
如图2~图4所示那样,支承部40为,对记录头10进行支承的部件,并且为如上文所述那样构成移动机构6的一部分的所谓滑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0如图1所示那样对四个记录头10进行支承。当然,支承部40也可以为对单个记录头10进行支承的部件,支承部40所支承的记录头10的数量并未被限定于四个。
在支承部40上设置有第二开口部41,所述第二开口部41将记录头10的喷嘴11所开口的喷嘴面11a露出。第二开口部41以在Z轴方向上贯穿支承部40的方式被设置。此外,第二开口部41针对每个记录头10而被独立设置。也就是说,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40对四个记录头10进行支承,因此第二开口部41总计被设置有四个。当然,第二开口部41也可以针对于多个记录头10而被共同设置。
轴部50以从支承部40起向-Z方向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0以基端部被固定在支承部40上、且顶端部向-Z方向突出的方式轴向沿着Z轴方向而被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轴部50所突出的“突出方向”为-Z方向。轴部50针对被支承部40所支承的每个记录头10而各设置有两个,总计被设置有八个。此外,轴部50和支承部40被一体构成。在此,轴部50和支承部40为一体的情况包括轴部50和支承部40通过注塑成形或铸造而以相同的制造工序被制造出来的结构。此外,轴部50和支承部40为一体的情况包括通过将轴部50压入至被形成于支承部40上的固定孔中从而被固定为无法很容易地拆装的结构。此外,轴部50和支承部40为一体的情况包括通过对轴部50和支承部40进行焊接从而被固定为无法很容易地拆装的结构。例如,通过对支承部40和轴部50进行紧固结合从而被固定为无法很容易地拆装的结构,并不被包括在轴部50和支承部40为一体的结构中。也就是说,通过支承部40和轴部50进行紧固结合而被固定的结构,称为分体。以此方式,通过彼此无法很容易地拆装的固定方法而将轴部50和支承部40一体构成,从而与以分体的方式而构成的情况相比抑制了支承部40和轴部50的固定发生松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因固定的松动而使轴部50相对于支承部40发生倾斜并使通过轴部50而被定位了的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精度降低的情况。
各轴部50在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也就是在沿着由与Z轴方向垂直的X轴和Y轴所规定的XY平面的截面上,具有圆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0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面积沿着Z轴方向而具有相同的大小。也就是说,轴部50具有直径跨及Z轴方向而相同的圆柱形状。另外,轴部50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也可以为多边形状、椭圆形形状、长圆形状等。
固定部件60卡合在这样的轴部50的向-Z方向突出的顶端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0和固定部件60通过螺合从而卡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在轴部50的顶端部上,沿着外周面而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槽50a,从而轴部50的顶端部成为外螺纹。
固定部件60具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固定孔61,并且通过沿着固定孔61的内周面而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槽从而成为内螺纹。而且,通过使作为内螺纹的固定部件60的固定孔61与作为外螺纹的轴部50的顶端部相螺合,从而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卡合在一起。
固定部件60成为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的外形具有六边形状的所谓六角螺母。因此,固定部件60能够使用扳手等工具而使其旋转,从而与轴部50紧固连结在一起。
在这样的支承部40上支承有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具体而言,通过在于基端部被固定在支承部40上的轴部50上,依次插入了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的状态下,对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进行螺合,从而使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被夹在支承部40与固定部件60之间。由此,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此外,通过在轴部50上插入第一定位孔13,从而实施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的定位。此外,通过在轴部50上插入第二定位孔23,从而流道部件20经由轴部50而实施了相对于记录头10的XY平面的定位。此外,通过在轴部50上插入第三定位孔37,从而电气部件30经由轴部50而实施了相对于记录头10的定位。
进一步地,参照图11~图14来对这样的液体喷射单元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图11~图14为,表示液体喷射单元2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11所示那样,在被固定于支承部40上的轴部50上,插入了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通过以此方式在轴部50上插入第一定位孔13,从而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而实施了XY平面内的定位。因此,记录头10经由轴部50而相对于支承部40而实施了XY平面内的定位。
第一定位孔13的向轴部50的插入,一直实施到记录头10的第一凸缘部14与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为止。通过以此方式使记录头10在Z轴方向上与支承部40抵接,从而使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而实施了Z轴方向的定位。也就是说,通过轴部50被插入至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中,从而相对于支承部40而对记录头10进行了定位。
接下来,如图12所示那样,在轴部50上插入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通过以此方式在轴部50上插入了第二定位孔23,从而使流道部件20相对于轴部50而实施了XY平面内的定位,并且经由轴部50相对于记录头10而实施了XY平面内的定位。此外,第二定位孔23的向轴部50的插入,一直实施到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为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二流道连接部22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流道部件20与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以外的部分抵接。也就是说,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流道部件20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了的状态下,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在一起。通过以此方式使流道部件20在Z轴方向上与记录头10抵接,从而使流道部件20相对于记录头10而实施了Z轴方向的定位。也就是说,通过轴部50被插入至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中,从而相对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而对第二流道连接部22进行了定位。
接下来,如图13所示那样,在轴部50上插入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通过以此方式在轴部50上插入了第三定位孔37,从而使电气部件30相对于轴部50而实施了XY平面内的定位,并且经由轴部50相对于记录头10而实施了XY平面内的定位。此外,第三定位孔37的向轴部50的插入,一直实施到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与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连接为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连接部16与第二电连接部33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突起部35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以外的部分抵接。也就是说,在记录头1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第一突起部35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了的状态下,第一电连接部16与第二电连接部33被连接在一起。通过以此方式使电气部件30在Z轴方向上与记录头10抵接,从而使电气部件30相对于记录头10而实施了Z轴方向的定位。也就是说,通过轴部50被插入至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中,从而相对于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而对第二电连接部33进行了定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连接部16与第二电连接部33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流道部件2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电气部件30的第一突起部35以外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以此方式,通过使电气部件30在Z轴方向上与流道部件20抵接,从而能够以将流道部件20夹入在电气部件30与记录头10之间的方式而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彼此固定在一起。
并且,如图14所示那样,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的顶端进行螺合。此时,通过在使固定部件6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第三凸缘部38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了的状态下,相对于轴部50而将固定部件60拧紧,从而能够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夹入到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并使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固定。也就是说,在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被固定在支承部40上的状态下,记录头10与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以外的部分抵接、且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以外的部分抵接,并且电气部件30与流道部件20抵接。由此,能够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稳定地固定在支承部40上。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分别在第一凸缘部14与第二凸缘部24之间、以及第二凸缘部24与第三凸缘部38之间设置了间隙,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使第一凸缘部14与第二凸缘部24在Z轴方向上抵接,还可以设为使第二凸缘部24与第三凸缘部38在Z轴方向上抵接。通过以此方式在两个部件之间使凸缘部彼此抵接,从而能够使两者抵接的面积增大进而提高两个部件之间的定位精度,并且能够抑制凸缘部的变形或破损。
并且,通过将图11~图14所示的工序重复执行四次,从而相对于支承部40而固定了四组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组,从而制造出了图2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记录头10,其具有第一电连接部16,并喷射油墨;电气部件30,其具有能够与第一电连接部16连接的第二电连接部33。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用于对记录头1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40、从支承部40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和固定部件60。此外,记录头10具有第一定位孔13,电气部件30具有第三定位孔37,在于轴部50上依次插入了第一定位孔1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状态下,通过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的卡合,从而使记录头1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
此外,记录头10具有第一流道连接部15。此外,还具备流道部件20,所述流道部件20具有能够与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此外,流道部件20具有第二定位孔23,在于轴部50上被依次插入了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状态下,通过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进行卡合,从而使记录头10、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
由于以此方式仅通过将固定部件60固定在轴部50上就能够将记录头10固定在支承部40上,并且能够将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固定在记录头10上,因此仅通过解除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的卡合就能够很容易地实施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更换。此外,由于仅通过使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插入在共同的轴部50上,就能够实施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记录头10的定位,因此,与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分别固定在不同的轴部50上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定位工序。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共同的轴部50而对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固定,因此与单独设置用于对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定位并固定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在XY平面内的小型化。尤其是,在使支承部40对多个记录头10进行支承时,能够减小多个记录头10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单元2的小型化。此外,由于仅通过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卡合就能够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固定在支承部40上,因此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使支承部40支承有多个记录头10时也很容易实施作业,从而能够提高液体喷射单元2的组装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轴部50具有螺纹槽50a,在轴部50被插入至第一定位孔13、第三定位孔37以及第二定位孔23中的状态下,固定部件60与螺纹槽50a螺合。由此,优选为,通过使记录头10、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被夹在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从而使记录头10和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
通过以此方式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螺合,从而能够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卡合,并且仅通过将固定部件60紧固结合在轴部50上,就能够将记录头10、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可靠地固定在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在记录头10、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了的状态下,记录头10与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以外的部分抵接,并且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以外的部分抵接。此外,优选为,电气部件30与流道部件20抵接。
通过以此方式使记录头10与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在Z轴方向上抵接,并且使流道部件20与电气部件30在Z轴方向上抵接,从而能够稳定地对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固定。此外,优选为,记录头10的第一凸缘部14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凸缘部24抵接,并且流道部件20的第二凸缘部24与电气部件30的第三凸缘部38抵接。由此,能够抑制第三凸缘部38的变形或破坏,并且能够抑制因固定部件60的拧紧量的不同而使各个部件相对于Z轴方向而倾斜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优选为,轴部50与支承部40被一体构成。也就是说,通过轴部50采用无法容易地从支承部40上拆下的固定方法而一体构成,从而与以分体的方式来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支承部40与轴部50的固定发生松动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因固定的松动而使轴部50相对于支承部40而倾斜并使通过轴部50而被定位的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精度降低的情况。
在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轴部50具有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和第三部分53。第一部分51为,在记录头10被支承在支承部40上的状态下与第一定位孔13对置的部分。第二部分52为,被设置在第一部分51与成为外螺纹的螺纹槽50a之间、且在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与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三定位孔37对置的部分。第三部分53为,被设置在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且在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二定位孔23对置的部分。另外,轴部50与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对置是指,既包括轴部50的外周面与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也包括不接触而隔开间隙的状态。
图15至图18为,轴部50和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与XY平面平行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那样,优选为,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与和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之差d1小于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与和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37v的直径R2之差d2。也就是说,优选为,满足d1<d2的关系。另外,差d1为从假想圆13v的直径R1中减去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而得到的值,差d2为从假想圆37v的直径R2中减去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而得到的值。
在此,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的各自的最大尺寸S1、S2是指,如果轴部50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时为圆形,则相当于轴部50的直径。此外,与第一定位孔1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各自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37v的各自的直径R1、R2是指,如果第一定位孔13以及第三定位孔37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时为圆形,则相当于第一定位孔1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内径。通过以此方式使d1小于d2,从而能够使在XY平面上记录头10的相对于轴部50而可移动的距离小于电气部件30的相对于轴部50而可移动的距离,并且能够使记录头10的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高于电气部件30。因此,能够使记录头10相对于固定了轴部50的支承部40而较高精度地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抑制从记录头10被喷射的油墨滴的向介质S的喷落位置的偏移。也就是说,由于记录头10具有喷射油墨滴的喷嘴11,因此需要较高精度地实施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以免在从喷嘴11被喷射出的油墨滴喷落在介质上时产生位置偏移。通过以此方式高精度地实施记录头10的支承部40的定位,从而也能够提高多个记录头10之间的定位精度。相对于此,电气部件30相对于记录头10的XY平面内的定位只要实施到第一电连接部16与第二电连接部33被连接的程度即可。因此,即使电气部件3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也就是电气部件30相对于记录头10的定位精度与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精度相比而较低,在第一电连接部16以及第二电连接部33的连接中也不易产生问题。
此外,优选为,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被压入至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中。也就是说,优选为,假想圆13v的直径R1为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以下。通过以此方式将第一部分51压入至第一定位孔13中,从而使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而变得无法在XY平面内移动,由此能够提高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
另外,优选为,差d2大于0(零)。换而言之,优选为,假想圆37v的直径R2大于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由此,在第二部分52没有被压入至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中的情况下,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电气部件30进行拆装。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定位”是指,既包括轴部50被压入至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中从而使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不能相对于轴部50而在XY平面内移动的状态,而且,也包括轴部50未被压入至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中并且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能够相对于轴部50而在XY平面内稍稍移动的状态、所谓粗略引导。
此外,优选为,对于第一部分51与第一定位孔13和第三部分53与第二定位孔23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关系。也就是说,如图15所示那样,优选为,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与假想圆13v的直径R1之差d1小于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与和第二定位孔2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23v的直径R3之差d3。另外,差d3为从假想圆23v的直径R3中减去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而得到的值。也就是说,优选为,满足d1<d3的关系。由此,能够使XY平面中的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定位精度高于流道部件20相对于轴部50的定位精度。也就是说,由于流道部件20相对于记录头10的XY平面内的定位只要为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二流道连接部22能够连接的程度的精度即可,因此即使是与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相比而较低的精度,也难以产生问题。
此外,优选为,差d3与差d2同样地大于0(零)。换而言之,优选为,假想圆23v的直径R3大于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由此,在第三部分53没有被压入至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中的情况下,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流道部件20进行拆装。
另外,例如,如图16所示那样,即使在第一定位孔13的一部分具有加宽了的加宽部13a的情况下,在第一定位孔13与第一部分51的最大的间隙、即第一部分51与加宽部13a之间的间隙d10大于d1的情况下,由于d1被与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规定,因此也通过满足d1<d2、d1<d3的关系,从而能够使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与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比而高精度地实施。也就是说,当以最大的间隙来规定时,虽然d10大于d2以及d3,但由于加宽部13a不会对定位造成影响,因此实际上第一定位孔13一方与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相比而定位精度较高。因此,通过对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与和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之差d1、轴部50的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与和第二定位孔2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23v的直径R2之差d2、轴部50的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与和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37v的直径R3之差d3进行比较并进行规定,从而能够对定位精度的优劣进行规定。
同样地,例如,如图17所示那样,即使在第一定位孔13的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的形状为以矩形形状为基础而将角设为曲面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满足d1<d2、d1<d3的关系,从而使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与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比而高精度地实施。在此,差d1由与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和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来规定,差d2由与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37v的直径R2和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来规定,差d3由与第二定位孔2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23v的直径R3和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来规定。
同样地,例如,如图18所示那样,即使轴部50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以矩形形状为基础而以使角成为曲面的方式进行了倒角的形状,也能够通过满足d1<d2、d1<d3的关系,从而使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与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比而高精度地实施。在此,差d1由与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和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来规定,差d2由与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37v的直径R2和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来规定,差d3由与第二定位孔2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23v的直径R3和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来规定。
此外,在图15~图18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优选为,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轴部50的被插入至第一定位孔13中的部分即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与和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之差d1小于轴部50的被插入至第三定位孔37中的部分即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与和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37v的直径R2之差d2。
以此方式,能够使记录头10的相对于支承部4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与电气部件30的相对于记录头10的定位精度相比而提高。因此,能够抑制从记录头10被喷射的油墨滴的向介质S的喷落位置偏移。此外,由于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电气部件30进行拆装,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实施记录头10以及电气部件30的更换。
此外,优选为,轴部50通过被插入至第一定位孔13中从而将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而压入并定位,并且通过被插入至第三定位孔37中从而相对于第一电连接部16而对第二电连接部33进行定位。通过将轴部50压入至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中并定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头10的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精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具备上文所记载的液体喷射单元2、和对用于向液体喷射单元2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的液体容器3。在这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中,能够通过液体喷射单元2的小型化来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向支承部40的定位以及组装性能。
实施方式2
图19以及图20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电气部件30、支承部40、轴部50和固定部件60。在轴部50上,依次插入有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以及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部件20相当于“第一部件”,第二流道连接部22相当于第二连接部”,第二定位孔23相当于“第一贯穿孔”。此外,电气部件30相当于“第二部件”,第二电连接部33相当于“第四连接部”,第三定位孔37相当于“第二贯穿孔”。此外,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相当于“第一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16相当于“第三连接部”。
进一步地,轴部的第二部分52为,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对置的部分,并且第三部分53成为与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对置的部分。即使是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2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部件,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轴部50上,依次被插入有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和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电气部件30相当于“第一部件”,流道部件20相当于“第二部件”。
轴部50具有:第一轴部151,其具有第一部分51;第二轴部152,其具有第二部分52;第三轴部153,其具有第三部分53。第一轴部151、第二轴部152和第三轴部153在同轴上被连续地设置。
第一部分51为,在记录头10被固定在支承部40上的状态下与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对置的部分。第二部分52为,被设置于第一部分51与成为外螺纹的螺纹槽50a之间且在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与电气部件30的第二电连接部33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三定位孔37对置的部分。第三部分53为,被设置于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且在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二定位孔23对置的部分。另外,轴部50与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对置是指,既包括轴部50的外周面与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以及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也包括不接触而隔开间隙的状态。
具有这样的第一部分51的第一轴部151与第一部分51相比在Z轴方向上被形成得较长。同样地,具有第二部分52的第二轴部152与第二部分52相比在Z轴方向上被形成得较长。此外,同样地,具有第三部分53的第三轴部153与第三部分53相比在Z轴方向上被形成得较长。另外,第一轴部151、第二轴部152以及第三轴部153分别具有跨及Z轴方向而分别与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相同的截面形状以及截面面积。
而且,在与Z轴垂直的截面、也就是沿着XY平面的截面上,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在此,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面积分别为最大的截面面积。也就是说,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分别也可以为跨及Z轴方向而截面面积不同的形状。例如,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也可以为截面面积朝向+Z方向而逐渐变大的锥形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圆形。因此,第二部分52的直径小于第一部分51的直径。当然,轴部50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此,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也可以为多边形状、椭圆形形状、长圆形状等。此外,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分别也可以为不同的形状,从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中选择的两个部分也可以为相同的形状。
此外,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部分53的截面面积。在此,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面积分别为最大的截面面积。也就是说,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分别也可以为跨及Z轴方向而截面面积不同的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轴部的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具有圆形,因此第二部分52的直径小于第三部分53的直径。
也就是说,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的各自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面积按照第一部分51、第三部分53、第二部分52顺序而变小。
记录头10具有作为“头贯穿孔”的第一定位孔13,作为“第二部件”的流道部件20具有作为“第二贯穿孔”的第二定位孔23,作为“第一部件”的电气部件30具有作为“第一贯穿孔”的第三定位孔37。此外,第三定位孔37具有被设置在-Z方向侧的大径部37a、和被设置在+Z方向侧的小径部37b。大径部37a与小径部37b连通。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时,大径部37a的截面面积大于小径部37b的截面面积。因此,实际上,第三定位孔37的小径部37b相当于“第一贯穿孔”。
固定部件60具有第一固定部161和第二固定部162。第一固定部161和第二固定部162被一体形成,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二固定部162大于第一固定部161,并内含第一固定部161。此外,第一固定部161以及第二固定部162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具有圆形形状。因此,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二固定部162的外径大于第一固定部161的外径。
此外,固定部件60具有向+Z方向开口的固定孔61,并且通过沿着固定孔61的内周面而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槽从而成为内螺纹。而且,通过使作为内螺纹的固定部件60与作为外螺纹的轴部50的顶端部的螺纹槽50a螺合,从而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进行卡合。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孔61在Z轴方向上未贯穿固定部件60,而是被设置到Z轴方向的厚度的中途处。而且,在固定部件60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两个槽正交的十字孔62,作为一个示例,被设置有由JIS B 1012:1985规定的螺钉用十字孔、且一般被称为加号的文字十的孔。通过在固定部件60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十字孔62,从而能够经由十字孔62并利用螺丝刀等工具而将固定部件60牢固地紧固结合在轴部50上。另外,被形成在固定部件60的-Z方向的面上的孔并未被限定于十字孔,例如,也可以为一般被称为负号的文字一的槽即“开槽”、十字孔的一个加长而成为与开槽相同的形状的孔即“正负孔”、六边形状的开口的“六角孔”、四边形状的开口的“四角孔”等。
此外,在固定部件60的第二固定部162的外周面上,被实施了细致的凹凸、所谓滚花加工,从而在把持第二固定部162而使固定部件60旋转时不易滑动。
并且,当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的顶端螺合时,在固定部件60的第一固定部161被插入至大径部37a内的状态下,固定部件60的第二固定部162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第三凸缘部38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因此,通过在使固定部件60与第三凸缘部38在Z轴方向上抵接了的状态下,使固定部件60相对于轴部50而拧紧,从而在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夹入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由此能够使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固定。
此外,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也就是沿着XY平面的截面上,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这里所说的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是指,第三定位孔37的大径部37a以外的部分即小径部37b处的最小的截面面积。也就是说,第三定位孔37也可以为具有跨及Z轴方向而不同的截面面积的形状。通过以此方式使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从而无法将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插入在第一部分51上。因此,即使在轴部50上先于记录头10而将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插入,也无法在第一部分51上插入第三定位孔37,从而能够抑制将记录头10和电气部件30向轴部50插入的顺序搞错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轴部50上先于记录头10而插入电气部件30从而使记录头10的喷嘴面11a与电气部件30接触并破损的情况。
此外,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也就是沿着XY平面的截面上,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部分53的截面面积。这里所说的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是指,最小的截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小径部37b的截面面积。通过以此方式使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部分53的截面面积,从而无法在轴部50的第三部分53上插入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因此,即使在轴部50上先于流道部件20而将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插入,也无法将第三部分53插入至第三定位孔37中,从而能够抑制将流道部件20和电气部件30向轴部50上插入的顺序搞错的情况。
在此,在图22以及图23中示出了对记录头10和电气部件30进行层叠的顺序发生错误的一个示例。
如图22所示那样,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固定部件60的截面面积大于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的截面面积。在此,固定部件60的截面面积是指,最大的截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固定部162的截面面积。此外,第二定位孔23的截面面积为最小的截面面积。例如,在第二固定部162以及第二定位孔23具有圆形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固定部162的外径大于第二定位孔23的内径。在这样的结构中,在轴部50上依次将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以及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插入。此时,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通过第一部分51而被定位。此外,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通过第二部分52而被定位。此外,由于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被插入在第二部分52上,因此第二定位孔23与第二部分52之间的间隙较大,从而不能实施高精度的定位。此外,轴部50的顶端未从第二定位孔23向-Z方向突出,而是位于第二定位孔23内。在像这样错误地进行了层叠的状态下,即使欲使固定部件60的固定孔61的内螺纹与轴部50的螺纹槽50a螺合,由于固定部件60与第二凸缘部24抵接从而+Z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轴部50的螺纹槽50a与固定部件60的固定孔61的内螺纹也被配置于在Z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处从而不螺合。因此,不能通过固定部件60而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固定。因此,根据固定部件60的螺合不良,从而能够注意到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层叠的顺序搞错了,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喷射单元2被以错误的层叠顺序而构成的情况。另外,在电气部件30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被插入到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上的记录头10而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轴部50的顶端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通过像这样使轴部50的顶端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从而能够易于对轴部50进行目视确认,进而很容易地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螺合。此外,通过使轴部50的顶端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从而在弄错了将流道部件20和电气部件30进行层叠的顺序的情况下,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的顶端会位于第二定位孔23内,而不从第二定位孔23向-Z方向突出。因此,仅通过对轴部50的顶端的突出状态进行观察,就能够注意到流道部件20与电气部件30层叠的顺序的错误,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喷射单元2以错误的层叠顺序而被构成的情况。当然,也可以设为,在电气部件30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被插入到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上的记录头10而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轴部50的顶端不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也就是轴部50的顶端位于第三定位孔37内的状态。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轴部50具有在记录头10被支承在支承部40上的状态下与第一定位孔13对置的第一部分51。此外,轴部50具有第二部分52,所述第二部分52被设置于螺纹槽50a与第一部分51之间,且在第一电连接部16与第二电连接部33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三定位孔37对置。此外,轴部50具有第三部分53,所述第三部分53被设置于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之间,且在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二定位孔23对置。而且,优选为,在与-Z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部分53的截面面积,并在与-Z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三定位孔37的截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小径部37b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部分53的截面面积。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第三部分53不会被插入至第三定位孔37中,容易注意到流道部件20和电气部件30的组装顺序的错误,从而能够抑制由错误的层叠的顺序实现的组装。
此外,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优选为,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轴部50的被插入至第一定位孔13中的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与和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之差d1小于轴部50的被插入至第三定位孔37中的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与和第三定位孔37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37v的直径R2之差d2。
此外,优选为,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轴部50的被插入至第一定位孔13中的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与和第一定位孔1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13v的直径R1之差d1小于轴部50的被插入至第三定位孔23中的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与和第二定位孔23的内周面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23v的直径R3之差d3。
通过将这样的第一部分51与第一定位孔13之差d1、第二部分52与第三定位孔37之差d2、第三部分53与第二定位孔23之差d3设为上述的关系,从而使记录头10的相对于支承部4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与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相对于记录头10的定位精度相比而提高。因此,能够抑制从记录头10被喷射的油墨滴的向介质S的喷落位置偏移。此外,由于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拆装,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实施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的更换。
此外,优选为,第一轴部151的第一部分51被压入至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中。换而言之,优选为,假想圆13v的直径R1为第一部分51的最大尺寸S1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面积按照具有第一部分51的第一轴部151、具有第三部分53的第三轴部153、具有第二部分52的第二轴部152的顺序而变小。因此,即使在第一部分51压入至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中的情况下,在第二部分52以及第三部分53被插穿至第一定位孔13时,第二轴部152以及第三轴部153也不会被压入第一定位孔13中。因此,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缩短将轴部50向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压入的Z轴方向的距离,从而能够提高液体喷射单元2的组装性能。此外,在将记录头10从轴部50上进行拆卸时,能够缩短为了解除记录头10的向第一轴部151的压入状态而使记录头10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中,不会被压入第二轴部152以及第三轴部153。因此,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记录头10进行拆卸,从而很容易地实施记录头10的更换。
另外,优选为,轴部50的第二部分52的差d2大于0(零)。换而言之,优选为,假想圆37v的直径R2大于第二部分52的最大尺寸S2。由此,第二部分52不会被压入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中,从而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电气部件30进行拆装。当然,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第二部分52被压入至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中。
此外,优选为,轴部50的第三部分53的差d3大于0(零)。换而言之,优选为,假想圆23v的直径R3大于第三部分53的最大尺寸S3。由此,第三部分53不会被压入至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中,从而能够易于从轴部50上对流道部件20进行拆装。当然,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第三部分53被压入至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由于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三部分53,因此即使在将第三部分53压入至第二定位孔23的情况下,第二部分52也不会被压入至第二定位孔23中。因此,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缩短将第三部分53压入第二定位孔23而使流道部件20沿着Z轴方向而移动的距离。在将流道部件20拆下时,也能够缩短为了解除压接状态而使流道部件20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距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使第三部分53压入至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中,也能够容易地实施流道部件20相对于轴部50的拆装。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通过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被压入至第一定位孔13中,从而相对于支承部40而对记录头10进行定位。此外,通过轴部50的第二部分52被压入至第三定位孔37中,从而相对于第一电连接部16而对第二电连接部33进行定位。此外,优选为,通过轴部50的第三部分53被压入至第二定位孔23中,从而相对于第一流道连接部15而对第二流道连接部22进行定位。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记录头1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此外,能够提高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记录头10的XY平面内的定位精度。此外,即使在弄错了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插入到轴部50上的顺序的情况下,由于在将各个部件压入到轴部50上的状态下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距离较短,因此也能够缩短在将各个部件从轴部50上拔出时为了解除压入而移动的距离,从而容易实施重新组装。
另外,像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设为,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固定部件60的第二固定部162的外形小于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的内侧形状。例如,在第二固定部162以及第二定位孔23具有圆形形状的情况下,第二固定部162的外径d20小于第二定位孔23的内径d21。假设了如下情况,即,以在轴部50上先于流道部件20而插入了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且之后在轴部50上插入了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这样的错误的顺序而进行了组装的情况,也就是说,按照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的顺序插入轴部50的情况。在像这样以错误的顺序而进行了组装的情况下,即使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进行螺合,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固定部件60也会隔开间隔而被包含在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内。因此,在固定部件60与第二定位孔23之间产生间隙,流道部件20没有被固定部件60固定,流道部件20能够相对于轴部50而以间隙的对应量而在XY平面内移动。因此,仅通过对流道部件2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的移动、所谓晃动,就能够注意到对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层叠的顺序发生错误。另外,在向Z轴方向进行观察时,固定部件60的第二固定部162的外形大于第三定位孔37。由此,在正常地进行了组装时,第二固定部162的朝向+Z方向的面与第三凸缘部38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并能够在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夹入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从而固定在支承部40上。此外,在电气部件30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被插入到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上的记录头10而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轴部50的-Z方向的顶端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以此方式,通过使轴部50的顶端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从而易于对轴部50进行目视确认,由此能够很容易地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螺合。此外,通过使轴部50的顶端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从而在弄错了对流道部件20和电气部件30进行层叠的顺序的情况下,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的顶端将位于第二定位孔23内,而不从第二定位孔23向-Z方向突出。因此,仅通过对轴部50的顶端的突出状态进行观察,就能够注意到流道部件20与电气部件30层叠的顺序的错误,从而能够抑制液体喷射单元2以错误的层叠顺序被构成的情况。当然,也可以设为,在电气部件30相对于第一定位孔13被插入到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上的记录头10而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轴部50的顶端不从第三定位孔37向-Z方向突出,也就是说,轴部50的顶端位于第三定位孔37内的状态。
此外,如图23所示那样,优选为,在弄错了对流道部件20和电气部件30进行层叠的顺序时,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的Z轴方向的长度L1为不能与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的长度。也就是说,优选为,第二流道连接部22的长度L1短于被夹在流道部件20与记录头10之间的电气部件30的Z轴方向的厚度L2。由此,在弄错了进行层叠的顺序时,由于抑制了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的情况,因此易于进行流道部件20相对于轴部50的XY平面的移动,从而能够易于注意到所层叠的顺序的错误。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流道连接部15和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了,即使连接不充分,也有可能没有注意到组装错误的情况。另外,实施方式3(图22)也设为同样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也未被限定于上述的结构。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设为,在液体喷射单元2上设置“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仅设置“第一部件”。在此,在图24中示出了作为“第一部件”而设置了流道部件20的示例。另外,图24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24所示那样,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支承部40、轴部50、记录头10和流道部件20,在轴部50上,依次被插入有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和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也就是说,在图24所示的示例中,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相当于“第一贯穿孔”。而且,在轴部50的顶端部上形成有螺纹槽50a,并与被设置于固定部件60的固定孔61内的螺纹槽螺合。由此,记录头10和流道部件20被夹在支承部40与固定部件60之间,并且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此外,在该固定状态下,记录头10的“第一连接部”即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连接部”即第二流道连接部22以液密的方式被连接。另外,外部配线80与记录头10电连接。
此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3同样地,轴部50具有:第一轴部151,其具有第一部分51;第二轴部152,其具有第二部分52。而且,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这里所说的第一部分51以及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是指,各自的最大的截面面积。此外,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二定位孔23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这里所说的第二定位孔23的截面面积是指,最小的截面面积。以此方式,通过使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使第二定位孔23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从而能够抑制将第二定位孔23、第一定位孔13依次错误地插入到轴部50上的情况。因此,能够对通过实施将记录头10在流道部件20之后插入到轴部50上的错误的组装而使喷嘴面11a与流道部件20接触并破损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图24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记录头10,其具有第一流道连接部15,并喷射液体;流道部件20,其具有能够与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用于对记录头1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40、从支承部40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和固定部件60。此外,记录头10具有第一定位孔13,流道部件20具有第二定位孔23,在于轴部50上依次被插入了第一定位孔13以及第二定位孔23的状态下,通过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的卡合从而使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
由于以此方式通过将固定部件60仅固定于轴部50上就能够将记录头10固定在支承部40上,并且能够将流道部件20固定在记录头10上,因此仅通过解除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的卡合,就能够很容易地实施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的更换。此外,由于仅使第一定位孔13、第二定位孔23插入到共同的轴部50上就能够实施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的定位和流道部件20相对于记录头10的定位,因此与分别将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固定在不同的轴部50上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定位工序。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共同的轴部50来对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进行固定,因此与单独地设置用于对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进行定位并固定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的XY平面内实现小型化。尤其是,在使支承部40对多个记录头10进行支承时,能够减小多个记录头10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单元2的小型化。此外,由于仅通过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卡合就能够将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固定在支承部40上,因此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支承部40支承多个记录头10时也易于实施作业,从而能够提高液体喷射单元2的组装性能。
另外,虽然在图24中,例示了作为“第一部件”而设置了流道部件20的结构,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像实施方式1那样作为“第一部件”而使用电气部件30,并不设置作为“第二部件”的流道部件20。
此外,在图24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轴部50具有螺纹槽50a,在轴部50被插入至第一定位孔13以及第二定位孔23中的状态下,固定部件60与螺纹槽50a螺合。由此,通过使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被夹在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从而使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
通过以此方式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螺合,从而能够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卡合,并且仅通过将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紧固结合,就能够在固定部件60与支承部40之间可靠地对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进行固定。
此外,在图24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轴部50具有第一部分51,所述第一部分51在记录头10被支承在支承部40上的状态下与第一定位孔13对置。此外,轴部50具有第二部分52,所述第二部分52被设置于螺纹槽50a与第一部分51之间,并在第一流道连接部15与第二流道连接部22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第二定位孔23对置。而且,在轴部50的与-Z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二部分52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并在与-Z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第二定位孔23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部分51的截面面积。因此,即使错误地将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先于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而插入到轴部50中,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也不会被插入直至与第一部分51对置的位置,从而能够注意到组装顺序的错误。因此,能够抑制由于错误地组装而使记录头10的喷嘴面11a与流道部件20接触并破损的情况。
另外,虽然在图24所示的示例中,设为轴部50的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的与Z轴方向垂直的截面面积不同,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为相同的截面面积。
此外,在图25中示出了液体喷射单元2的变形例。图25为,表示液体喷射单元2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25所示那样,在支承部40上,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轴部用贯穿孔42。此外,本变形例的轴部50与前述的各个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作为电气部件30的一部分而被设置。也就是说,在电气部件30上,一体地设置有轴部50。电气部件30为“第一部件”的一个示例,流道部件20为“第二部件”的一个示例。在此,电气部件30和轴部50被一体设置是指,包括轴部50和电气部件30通过注塑成形或铸造而以相同的制造工序被制造出来的结构。此外,轴部50与电气部件30为一体是指,包括通过将轴部50压入至被形成于电气部件30上的孔中从而被固定为无法很容易地拆装的结构。此外,轴部50与电气部件30为一体是指,包括轴部50和电气部件30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为无法很容易地拆装的结构。
轴部50从电气部件30的第三凸缘部38的朝向+Z方向的面向+Z方向突出。轴部50具备:第一轴部151,其具有第一部分51;第二轴部152,其具有第二部分52;第三轴部153,其具有第三部分53。第一轴部151、第三轴部153以及第二轴部152依次在-Z方向上并排配置。对于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的大小而言,第一部分51最小,第三部分53大于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大于第三部分53。
此外,轴部50的+Z方向的顶端部通过在外周面上形成螺纹槽50a,从而成为外螺纹。在将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以及记录头10的第一定位孔13依次插入到轴部50上的状态下,将轴部50的形成有螺纹槽50a的顶端部朝向+Z方向而插入至支承部40的轴部用贯穿孔42中。然后,通过在支承部40的+Z方向的面上使固定部件60螺合,从而在支承部40与第三凸缘部38之间夹入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并能够将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进行定位并固定。也就是说,在图25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例如,在利用轴部50而对记录头10、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进行了试组装的状态下,通过使轴部50的顶端与喷嘴面11a相比更向+Z方向突出,从而在将试组装了的状态的轴部50的顶端插入至支承部40的轴部用贯穿孔42中时,能够抑制喷嘴面11a与支承部40的-Z方向的面接触并破损的情况。
另外,即使是像这样的图25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作为“第一部件”而设置流道部件20,作为“第二部件”而设置电气部件30。
此外,即使是像这样的图25所示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作为“第一部件”而设置流道部件20或者电气部件30,并不设置“第二部件”。在此,在图26中示出了在不设置电气部件30的情况下将轴部50和流道部件20设为一体的结构。图26为,表示液体喷射单元2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26所示那样,在流道部件20上,一体地设置有朝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这里所说的一体的含义是指,与上述的轴部50和电气部件30的关系同样的意思。
此外,在支承部40上,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轴部用贯穿孔42。轴部用贯穿孔42具有第一轴部用贯穿孔43和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第一轴部用贯穿孔43以在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开口的方式被设置,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以在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开口的方式被设置。此外,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开口中,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轴部用贯穿孔43的开口面积。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的俯视观察时,第一轴部用贯穿孔43的开口的大小小于固定部件60的最大的截面面积,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的开口的大小大于固定部件60的最大的截面面积。此外,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的Z轴方向的深度与固定部件60的Z轴方向的厚度相同或成为该厚度以上的深度。
此外,轴部50对流道部件20和记录头10进行试组装,并将轴部50的顶端部插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中,并且在记录头10的第一凸缘部14与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时,成为轴部50的顶端未从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突出而是位于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内的长度。在这样的结构中,当在将轴部50插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中的状态下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螺合时,固定部件60进入至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内并不从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突出。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60或轴部50在记录头10的喷嘴面11a侧与喷嘴面11a相比而更朝向介质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够缩短记录头10的喷嘴面11a与介质之间的间隔,并且能够抑制介质被固定部件60或轴部50卡住而发生固定部件60或轴部50的变形或卡纸。另外,由于被插入至这样的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内的固定部件60很难采用六角螺母,因此,优选为,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采用在朝向+Z方向的面上设置了十字孔等的固定部件60。此外,也可以设为使轴部50压入至第一轴部用贯穿孔43中。通过在轴部用贯穿孔42中设置第二轴部用贯穿孔44,从而能够缩短压入至第一轴部用贯穿孔43中的Z轴方向的距离,进而很容易地实施更换。另外,外部配线80与记录头10电连接。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第一部件”而设置了流道部件20的结构,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作为“第一部件”而设置电气部件30。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图26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具有记录头10,所述记录头10具有作为“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并喷射液体。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具有流道部件20,所述流道部件20具有能够与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的作为“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具备用于对记录头1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40和固定部件60。流道部件20具有向作为“突出方向”的+Z方向突出的轴部50,记录头10具有作为“头贯穿孔”的第一定位孔13,支承部40具有轴部用贯穿孔42。轴部50在+Z方向的端部上具有螺纹槽50a,通过在轴部50被插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以及第一定位孔13中的状态下使固定部件60与螺纹槽50a螺合,从而使记录头1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轴部50与记录头10一体设置。在图27中示出了这样的示例。另外,图27为,表示液体喷射单元2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27所示那样,在记录头10的第一凸缘部14上,一体地设置有作为“突出方向”的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这里所说的一体的含义是指,与上述的轴部50和电气部件30的关系同样的意思。
在支承部40上,以在Z轴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设置有供轴部50插入的轴部用贯穿孔42。轴部50被压入到轴部用贯穿孔42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记录头10的轴部50从支承部40的+Z方向侧压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中并将记录头1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进行了定位后,在支承部40的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上依次将流道部件20的第二定位孔23以及电气部件30的第三定位孔37插入。然后,使固定部件60与轴部50的-Z方向的顶端部卡合。由此,记录头10被固定在支承部40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并且流道部件20以及电气部件30通过被夹在支承部40与固定部件60之间,从而被固定在支承部40上。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记录头10的轴部50压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中,从而能够抑制记录头10从支承部40向+Z方向下落而保持在支承部40上,能够提高工作率。
也就是说,在图27所示的结构中,电气部件30相当于“第一部件”,第三定位孔37相当于“第一贯穿孔”。此外,流道部件20相当于“第二部件”,第二定位孔23相当于“第二贯穿孔”。
另外,虽然在图27所示的结构中,将电气部件30设为“第一部件”,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如图19所示那样,也可以将流道部件20设为“第一部件”,将电气部件30设为“第二部件”。当然,既可以设为不设置流道部件20而仅设置电气部件30,也可以设为不设置电气部件30而仅设置流道部件20。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在图27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具有记录头10,所述记录头10具有作为“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电连接部16,并喷射液体。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具有电气部件30,所述电气部件30具有能够与第一电连接部16连接的作为“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电连接部33。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具有用于对记录头1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40、和固定部件60。记录头10具有向-Z方向突出的轴部50,电气部件30具有第三定位孔37。此外,支承部40具有轴部用贯穿孔42,轴部50在-Z方向的端部上具有螺纹槽50a。此外,轴部50被压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中,通过在轴部50被插入至第三定位孔37以及轴部用贯穿孔42中的状态下使固定部件60与螺纹槽50a螺合,从而使记录头10以及电气部件3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图27所示的液体喷射单元2中,记录头10具有作为“第三连接部”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并且流道部件20具有能够与第一流道连接部15连接的作为“第四连接部”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此外,流道部件20具有第二定位孔23。而且,通过在轴部50被插入至轴部用贯穿孔42、第三定位孔37以及第二定位孔23中的状态下使固定部件60和螺纹槽50a螺合,从而使记录头10、电气部件30以及流道部件20相对于支承部40而被固定。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将轴部50的顶端部设为在外周面上形成了螺旋状的螺纹槽50a的外螺纹,将固定部件60的固定孔61设为在内周面上形成了螺旋状的螺纹槽的内螺纹,并使两者螺合在一起,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在此,在图28中示出了变形例。另外,图28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单元2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28所示那样,在轴部50上,设置有于顶端面处开口的固定孔54,通过沿着固定孔54的内周面而设置螺旋状的螺纹槽54a从而成为内螺纹。相对于此,固定部件60具有第一固定部161和第二固定部162,并且在向-Z方向进行观察时,第二固定部162的大小大于第一固定部161。此外,第一固定部161通过在外周面上设置螺旋状的螺纹槽从而成为外螺纹。然后,通过使轴部50的固定孔54的螺纹槽与固定部件60的第一固定部161的螺纹槽螺合,从而使轴部50与固定部件60卡合。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在轴部50的突出方向的顶端部上设置了螺纹槽50a,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轴部50也可以为与螺纹槽50a相比更进一步地向突出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件。也就是说,螺纹槽50a并未被限定于被设置在顶端部的外周面上,也包括被设置在轴部的顶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螺纹槽。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15具有凹形形状、且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22具有凸形形状的结构,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记录头10的第一流道连接部设为向-Z方向突出的凸形形状,并将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连接部设为向+Z方向开口的凹形形状。此外,虽然设为记录头10的第一电连接部16被设置在槽部17内,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电气部件30上设置向+Z方向开口的槽部,并在该槽部的内部设置第二电连接部33。当然,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记录头10以及电气部件30这双方上均不设置槽部,而是通过记录头10和电气部件30的在Z轴方向上被层叠的面而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支承部40设为了滑架,但例如支承部40也可以为被搭载在滑架上的副滑架等。也就是说,既可以将记录头10直接搭载在滑架上,也可以将记录头10经由副滑架而搭载在滑架上。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中,例示了液体喷射单元2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装置,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在液体喷射单元被固定并仅通过使纸等记录薄片在副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实施印刷的所谓行式记录装置中应用本发明。也就是说,行式记录装置中的支承部40也可以为在印刷时不移动而相对于装置主体而被固定的、对液体喷射单元进行支承的打印杆等。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的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而列举了喷墨式记录头而进行了说明,而且,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而列举了喷墨式记录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广泛地将具有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单元以及全部液体喷射装置设为对象,不言而喻,也能够应用在具有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单元或液体喷射装置中。作为其他液体喷射头,例如,可列举出在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被使用的各种记录头、在液晶显示器等彩色滤波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FED(Field Emission Display:场致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也能够应用于具备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中。
符号说明
1…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2…液体喷射单元;10…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11…喷嘴;13…第一定位孔(头贯穿孔);15…第一流道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16…第一电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20…流道部件(第一部件、第二部件);22…第二流道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四连接部);23…第二定位孔(第一贯穿孔、第二贯穿孔);30…电气部件(第一部件、第二部件);33…第二电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四连接部);37…第三定位孔(第一贯穿孔、第二贯穿孔);40…支承部;42…轴部用贯穿孔;50…轴部;50a、54a…螺纹槽;51…第一部分;52…第二部分;53…第三部分;60…固定部件;151…第一轴部;152…第二轴部;153…第三轴部。

Claims (19)

1.一种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第一连接部,并喷射液体;
第一部件,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支承部,其用于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支承;
轴部,其从所述支承部向突出方向突出;
固定部件,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头贯穿孔,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贯穿孔,
在于所述轴部上依次被插入有所述头贯穿孔以及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状态下,通过所述轴部与所述固定部件的卡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有螺纹槽,
通过在所述轴部被插入至所述头贯穿孔以及所述第一贯穿孔中的状态下使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第一部件被夹在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之间并由此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包括:
第一部分,其在所述液体喷射头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上的状态下与所述头贯穿孔对置;
第二部分,其被设置于所述螺纹槽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贯穿孔对置,
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面积,
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突出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
所述轴部的被插入至所述头贯穿孔中的部分的最大尺寸与和所述头贯穿孔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的直径之差小于所述轴部的被插入至所述第一贯穿孔中的部分的最大尺寸与和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的直径之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一部分通过被压入至所述头贯穿孔中从而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定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第三连接部,
所述液体喷射单元具备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四连接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贯穿孔,
在于所述轴部上依次被插入有所述头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以及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轴部与所述固定部件卡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有螺纹槽,
通过在所述轴部被插入至所述头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以及所述第二贯穿孔中的状态下使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被夹在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之间并由此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包括:
第一部分,其在所述液体喷射头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上的状态下与所述头贯穿孔对置;
第二部分,其被设置于所述螺纹槽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贯穿孔对置;
第三部分,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并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被连接了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贯穿孔对置,
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截面面积,
在与所述突出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三部分的截面面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按照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头贯穿孔、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贯穿孔的顺序插入了所述轴部时,在向所述突出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固定部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贯穿孔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贯穿孔的截面面积。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突出方向进行观察的平面观察时,
所述轴部的被插入至所述头贯穿孔中的部分的最大尺寸与和所述头贯穿孔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的直径之差小于所述轴部的被插入至所述第一贯穿孔中的部分的最大尺寸与和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的直径之差,并且小于所述轴部的被插入至所述第二贯穿孔中的部分的最大尺寸与和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内周缘相接的最大的假想圆的直径之差。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一部分通过被压入至所述头贯穿孔中从而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定位,
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二部分通过被压入至所述第一贯穿孔中从而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而对所述第二连接部进行定位,
所述轴部的所述第三部分通过被压入至所述第二贯穿孔中从而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而对所述第四连接部进行定位。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了的状态下,
所述液体喷射头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外的部分抵接、并且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四连接部以外的部分抵接,
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抵接。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为,具有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流道相连接的流道的流道部件,
所述第二部件为,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电连接的电气部件。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为,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电连接的电气部件,
所述第二部件为,具有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流道相连接的流道的流道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和所述支承部被一体构成。
17.一种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第一连接部,并喷射液体;
第一部件,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支承部,其用于对所述液体喷射头进行支承;
固定部件,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向突出方向突出的轴部,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贯穿孔,
所述支承部具有轴部用贯穿孔,
所述轴部在所述突出方向的端部处具有螺纹槽,
所述轴部被压入至所述轴部用贯穿孔中,
通过在所述轴部被插入至所述第一贯穿孔以及所述轴部用贯穿孔中的状态下使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第三连接部,
所述液体喷射单元具备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的第四连接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贯穿孔,
通过在所述轴部被插入至所述轴部用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以及所述第二贯穿孔中的状态下使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螺纹槽螺合,从而使所述液体喷射头、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被固定。
1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液体喷射单元;
液体贮留部,其对用于向所述液体喷射单元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
CN202310527873.7A 2022-05-16 2023-05-11 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Pending CN1170677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9996 2022-05-16
JP2022079996A JP2023168722A (ja) 2022-05-16 2022-05-16 液体噴射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7777A true CN117067777A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00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27873.7A Pending CN117067777A (zh) 2022-05-16 2023-05-11 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64918A1 (zh)
JP (1) JP2023168722A (zh)
CN (1) CN11706777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68722A (ja) 2023-11-29
US20230364918A1 (en)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39986B2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位置決め方法
JP452981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9126410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750757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EP2839960B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7837309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JP200714473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1231514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0030229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7067777A (zh) 液体喷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11020970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JP7139870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ヘッド保持部材、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304318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218750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の位置決め機構、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11833821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169144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ix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EP3919279B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103184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22108819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固定方法
JP2007144793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6985530A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05271254A (ja) キャリッジ、液体噴射装置、キャリッジ用取り付け治具、及びキャ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17185776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05251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56815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