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26714B -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26714B
CN117026714B CN202311298582.1A CN202311298582A CN117026714B CN 117026714 B CN117026714 B CN 117026714B CN 202311298582 A CN202311298582 A CN 202311298582A CN 117026714 B CN117026714 B CN 1170267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pe
roadbed
construction
embankment
s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985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26714A (zh
Inventor
朱根深
马跃原
赵腾飞
周飞
胡春强
陈文博
吴桂夏
王芯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5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5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No 5 Engineering Co Ltd of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CC First Harbo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985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267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26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26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26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26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01C3/04Foundations produced by soil stabilis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46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tamping or vibrating, e.g. with auxiliary watering of the s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属于高路堤施工技术领域;通过液压夯实机和冲击碾压机对路堤进行反复碾压,以实现对路堤进行压实,从而提升路堤的牢固性;然后,再通过平地机整平对已夯实和碾压的路段进行整平,同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从而实现再次对路堤进行压实,进而实现多次对路面进行压实,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通过在路堤边坡进行方格网施工,同时,在方格网的骨架内培土植草,以提升路堤边坡的牢固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路堤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高路堤的填料来源复杂,粒径大小参差不齐,再加上路堤填筑范围较宽,使高填方路堤的压实及压实度均匀性难以保证,普通填方路堤在活载作用下,填方填料颗料发生蠕动变形,容易出现工后不均匀沉降、局部沉落、路面基层不均匀破坏、路面开裂。
因此,保证高路堤的路面稳定及牢固是十分必要的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采用液压夯实机和冲击碾压机对路堤进行反复碾压,以实现对路堤进行压实,从而提升路堤的牢固性;然后,再通过平地机整平对已夯实和碾压的路段进行整平,同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从而实现再次对路堤进行压实,进而实现多次对路面进行压实,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的效果。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高路堤施工方法包括:S1,开工前,先对岩土情况进行勘察,调查出岩土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状况,分析施工期间路堤的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加固处理;S2,根据岩土情况,对湿陷性粉土厚度不大于1m的路段,进行全厚式换填砾类土,如沿线湿陷性粉土分布不均匀,湿陷性粉土处理范围内的粉土应全部挖除换填;对湿陷性粉土厚度大于1m的填方路段,清除表土,挖除地表1米范围内的湿陷性粉土,采用液压夯实或冲击碾压对基底进行冲击碾压,消除基底以下1.5米范围内的湿陷性;S3,在路基红线内修筑便道,禁止超红线修筑,施工过程中,须经常对施工便道进行维护,并对路基红线内区域进行放线清表处理;S4,据施工排水先行的要求,施工路基之前应先做好临时排水;S5,地面坡度陡于1:5的路段,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设向内倾4%横坡;S6,路基填筑时,根据方格网进行卸料,每层填料厚度为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S7,路基摊铺时,路基两边用标杆挂线严格控制每层填土厚度,填筑厚度通过试验段确定;采用推土机配合型平地机进行摊铺平整,做到填层面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碾压轮表面能均匀接触填料进行压实;S8,摊铺整平后,由试验员检测含水量,当填料含水量较低时,采用洒水措施,用洒水车均匀洒水;当填料含水量过大时,采用将填料在路堤上摊铺晾晒,严格控制填料含水率±2%范围内;S9,对路基进行修整;S10,为增强陡坡路基稳定性,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在地面横坡陡于1:5段落及填挖交界处应采用相应处理措施;S11,路堤各层检测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自路床底面以下30cm每隔2m进行液压夯实,即液压夯实机进行增强补压;S12,路堤各层检测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自路床底面以下30cm每隔2m采用冲击碾压机进行增强补压;S13,冲击碾压和液压夯实工结束后,用平地机整平冲击碾压路段和液压夯施工路段,待平地机整形够一段距离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依次向前推进,形成流水作业;S14,路堤边坡进行修整;S15,对方格网进行施工;S16,方格网护坡铺砌、浇筑完成,待骨架具有一定强度后,准备骨架内培土植草施工;S17,对排水沟进行施工;S18,通过沉降观测桩对路堤的沉降情况与稳定性进行监测。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0中,具体步骤如下:S10.1,铺设位置的确定;在施工方放线确定位置后,开始格栅的铺设;S10.2,格栅的裁剪;格栅长度为设计长度+土工格栅铺设层间距离+不少于2.0米反包长度;S10.3,格栅铺设:将裁好后的格栅沿垂直于坡面方向铺设,要求整铺,第一层格栅预留出每个格栅距离+不少于2.0米反包长度,第二层格栅,将裁剪好的土工格栅用连接棒与坡面处预留的第一层土工格栅的反包端连接,同时预留出第三层格栅的反包长度及格栅层间距;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时,将格栅放在压实好的地基上,土工格栅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坡面,将上一条中的后两段置于边坡外;S10.4,格栅张拉:格栅的张拉应沿着格栅的铺设方向,采用紧线器或者专用张拉工具由坡面向内部张拉,在拉紧的同时用U形钉使拉紧的格栅保持绷紧的状态;S10.5,为了防止土袋撑破土袋内填土占土袋的70%-80%即可,土袋封口采用机械封口或者拉链封口,将装填好的土袋按设计坡线放线以后整齐码放成墙体,生态袋顺方向堆码,土袋一个紧靠一个横向码放,相邻土袋之间咬合15cm;用木板将码放好的土袋按坡面线拍出形状;S10.6,格栅自由端的处理:将张拉后格栅自由端用U形钉固定好;S10.7,填土压实;在土袋后铺设好的格栅上用垂直倾倒的方式将设填料倒入格栅上;机械或人工将倾倒的填料平整,每层回填厚度按压实机械所能压实的厚度控制,每层压实后厚度不超过25cm;按照填料的最佳含水量洒水后,坡面1.5米以内用人工夯实或总质量不超过1吨的小型 压实机械压实,用重型机械在距坡面1.5米以外采用压实机械设备压实直至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表面无明显轮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S10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铺设土工格栅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有褶皱;下承层应平整,严禁有坚硬凸出物。下承层平整度不大于2cm;(2)土工格栅在铺设时,将筋材主强度高的方向垂直路堤轴线方向,每幅叠合长度(纵向)不小于20cm,并用U型钉或者联接件固定,间距1.0m,横向搭接长度30-90cm,搭接位置用U型钉固定;(3)土工格栅铺设后应及时进行填筑施工,以避免其受阳光长时间的直接暴晒,阳光直接暴晒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应拆除已铺设的土工格栅,重新铺设新的土工格栅;施工过程中,土工格栅不应出现任何损坏,否则应重新铺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9中,具体步骤如下:S9.1,基排水横坡采用平地机配合测量人员进行横坡修整,测量人员每10米放样一路基横断面,每个横断面以道路中心线为界限分别均距测量记录5个高程点并做好标记,采用平地机对施工路基段进行横坡修整直到验收合格为止,路基设计填筑横坡为1.5%;S9.2,路基平整度采用平地机、压路机配合试验人员进行修整压实,平整度检测使用3m塞尺进行路基检测,直到合格为止。S9.3,路基边坡修整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使用坡度尺检测,路基填筑高度不得超过4m需进行一次边坡修整,挖机距离路肩1m站位防止对路肩造成碾压破坏,设备摆放顺路线方向施工作业,施工人员对修整后边坡坡率测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1中,具体的步骤如下:S11.1,对于夯实路段,按照施工准备项目进行液压夯实前场地的平整、碾压;S11.2,在施工完并按设计要求的压实标准检测合格的路基上放出夯实点,用白灰标识并编号,之后按照编号测出每一点初始高程;液压夯实机按照测量放线的位置就位,使夯锤点对准点;S11.3,夯实机根据夯实能力分为强、中、弱3档,将夯机调到强档夯击3锤,测量夯点的下沉量并记录;S11.4,以强档每3锤为1组,累加并记录每3锤的沉降量;直至完成第6锤、9锤、12锤液压高速夯实机夯实,累计并记录每3锤的沉降量,当为基底夯实处理时,最后3锤与其前3锤相对夯沉量差值不大于10mm;S11.5,单个夯实点满足要求后,移机进行下一点位,采用扇形作业方法,每次作业左、中、右三点,在进行下一排3点施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2中,具体的步骤如下:S12.1,清表后用平地机对冲压工作面进行清理,整平,压路机进行碾压;S12.2,埋设观测点标志,冲击前观测沉降标志的标高,并做好记录;S12.3,检测冲击碾压前的路基含水量,并保证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4%范围内,要根据情况适时洒水;S12.4,冲击碾压前对检测点进行压实度检测,经检测压实度达到90%后方可进行冲碾施工;S12.5,冲击压路机进行冲击碾压,机械行进速度在10~12km/h之间,从路基的一侧向另一侧转圈冲碾;S12.6,冲碾前测量一次埋设钢筋顶的标高,以后每冲碾5次测量一遍标高,以计算沉降量,直至冲碾20遍;S12.7,冲击碾压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宽度大于冲击压路机转弯半径的四倍时,以道路中心线对称地将场地分成两半:冲碾顺序应符合“先两边,后中间”错轮进行,轮迹覆盖整个路基表面为冲碾一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4中,具体的步骤如下:S14.1,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S14.2,在整修需加固的坡面时,预留出加固位置,对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的地段,采取边坡挖台阶,分层填补,仔细夯实的方法处理;S14.3,路基两侧超填的宽度予以切除,边坡缺土时,要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S14.4,挂线进行边坡整修,路基整修完毕后,堆于路基范围外的废弃土料弃置指定的弃土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6中,具体步骤如下:S16.1,方格网预制块提前集中生产,模板采用定型模板,混凝土集中搅拌,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严格按照计量施工,采用台式固定振捣器振捣,确保预制块质量;S16.2,预制块铺设前,应修整好坡面,清除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致平整并夯实,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铺设;根据测量放样和设计,定出肋柱和格栅的位置,混凝土预制块应自上而下进行定位,定位好后自下而上挂线铺设,确保铺设线型顺直,铺设时用橡皮锤击打使预制块与坡面密贴,不得使用硬物锤击;铺设顺序为先铺肋柱,后铺格栅,最后镶边;S16.3,沿线边坡每隔1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用沥青麻絮全断面填塞;S16.4,方格网边坡防护为保证现浇砼护脚振捣密实,采用在坡面护脚上方支立模板的方式浇筑砼并插入振捣棒振捣密实,保证护脚砼内实外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沉降观测桩包括:筒体、支撑盘、钢管、扶正杆、滚轮、限位板和弹簧;筒体为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支撑盘套装在筒体的底部;钢管的一端呈尖状,钢管的一端穿过筒体,且至少部分钢管嵌入筒体内;至少两个扶正杆穿过筒体的侧壁,且至少两个扶正杆相对设置;至少两个滚轮分别与至少两个扶正杆相连接,且至少两个滚轮与钢管的侧壁相贴合;至少两个限位板分别与至少两个扶正杆相连接,且至少两个限位板位于筒体的外侧;弹簧套装在扶正杆的外侧,弹簧的一端与筒体的外壁相连接,且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板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沉降观测桩包括:安装框、螺纹孔、顶丝和同步杆;安装框与筒体的侧壁相连接,且安装框绕设在扶正杆的外侧;螺纹孔内设置有内螺纹,螺纹孔设置在安装框上;顶丝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顶丝穿过螺纹孔,且顶丝与限位板相对;两个同步杆的一端与限位板相连接,且两个同步杆的另一端向安装框方向延伸;其中,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
本发明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1. 通过液压夯实机和冲击碾压机对路堤进行反复碾压,以实现对路堤进行压实,从而提升路堤的牢固性;然后,再通过平地机整平对已夯实和碾压的路段进行整平,同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从而实现再次对路堤进行压实,进而实现多次对路面进行压实,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通过在路堤边坡进行方格网施工,同时,在方格网的骨架内培土植草,以提升路堤边坡的牢固性。
2. 通过对格栅进行铺设和张拉,从而使格栅处于张紧状态,同时将格栅固定在堤路边坡上,不仅能够格栅的稳定性,同时还能使格栅对堤路边坡进行稳固。
3. 通过对基排水横坡进行修整,并对路基进行压实,从而提升基排水横坡和路基的质量及牢固性,同时对路基边坡进行实时测量,从而提升施工的准确性。
4. 通过检测出路基的含水量,从而实现施工人员能够及时洒水,以使土质保持最佳含水量,进而提升施工质量;同时,对路堤进行反复碾压,从而将土质压实,进一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
5. 通过对路基进行初步检测,从而明确需要后续整修加固的区域及位置;通过对路基进行整修,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
6. 通过将格栅固定在坡面上,以提升格栅的稳定性,同时将格栅固定在边坡上,从而防止边坡的水土流失。
7. 当钢管发生偏移时,钢管压缩滚轮和扶正杆,从而实现扶正杆带动限位板向筒体的外侧移动,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的状态,进而利用弹簧的弹性力使扶正杆复位,确保钢管处于筒体的中线位置,以提升钢管的位置精度。
8. 当钢管发生偏移时,钢管压动扶正杆和限位板移动,以使限位板带动同步杆移动,并使同步杆伸出于安装框的外侧;施工人员观测出同步杆伸出于安装框的外侧时,施工人员旋拧顶丝,使顶丝压动限位板移动,确保同步杆嵌入安装框内,此时钢管处于筒体的中线处,进一步提升钢管的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沉降观测桩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2和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筒体,11支撑盘,12钢管,13扶正杆,14滚轮,15限位板,16弹簧,17安装框,18顶丝,19同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图3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高路堤施工方法包括:S1,开工前,先对岩土情况进行勘察,调查出岩土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状况,分析施工期间路堤的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加固处理;S2,根据岩土情况,对湿陷性粉土厚度不大于1m的路段,进行全厚式换填砾类土,如沿线湿陷性粉土分布不均匀,湿陷性粉土处理范围内的粉土应全部挖除换填;对湿陷性粉土厚度大于1m的填方路段,清除表土,挖除地表1米范围内的湿陷性粉土,采用液压夯实或冲击碾压对基底进行冲击碾压,消除基底以下1.5米范围内的湿陷性;S3,在路基红线内修筑便道,禁止超红线修筑,施工过程中,须经常对施工便道进行维护,并对路基红线内区域进行放线清表处理;S4,据施工排水先行的要求,施工路基之前应先做好临时排水;S5,地面坡度陡于1:5的路段,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设向内倾4%横坡;S6,路基填筑时,根据方格网进行卸料,每层填料厚度为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S7,路基摊铺时,路基两边用标杆挂线严格控制每层填土厚度,填筑厚度通过试验段确定;采用推土机配合型平地机进行摊铺平整,做到填层面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碾压轮表面能均匀接触填料进行压实;S8,摊铺整平后,由试验员检测含水量,当填料含水量较低时,采用洒水措施,用洒水车均匀洒水;当填料含水量过大时,采用将填料在路堤上摊铺晾晒,严格控制填料含水率±2%范围内;S9,对路基进行修整;S10,为增强陡坡路基稳定性,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在地面横坡陡于1:5段落及填挖交界处应采用相应处理措施;S11,路堤各层检测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自路床底面以下30cm每隔2m进行液压夯实,即液压夯实机进行增强补压;S12,路堤各层检测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自路床底面以下30cm每隔2m采用冲击碾压机进行增强补压;S13,冲击碾压和液压夯实工结束后,用平地机整平冲击碾压路段和液压夯施工路段,待平地机整形够一段距离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依次向前推进,形成流水作业;S14,路堤边坡进行修整;S15,对方格网进行施工;S16,方格网护坡铺砌、浇筑完成,待骨架具有一定强度后,准备骨架内培土植草施工;S17,对排水沟进行施工;S18,通过沉降观测桩对路堤的沉降情况与稳定性进行监测。
通过步骤S1,以实现对待施工区域的岩土情况进行勘察,并分析出路堤的稳定性,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加固处理;通过步骤S2,以实现土质进行翻新,并对进行碾压处理,以提升后续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通过步骤S3和步骤S4,以实现做好施工的防护和排水工作;通过步骤S5至步骤S8,以实现对路基进行填筑、摊铺和摊平,并对路基的含水量进行检测,同时,对路基的含水量进行处理;通过步骤S9和步骤S10,以实现对路基进行修整,并提升陡坡路基的稳定性;通过步骤S11至步骤S13,以实现将路基进行压实,进一步提升路基的牢固性;通过步骤S14至步骤S16,以实现路堤边坡进行修整及加固,从而提升路堤边坡的牢固性;通过步骤S17,以实现对高路堤的排水沟进行施工,从而提升高路堤排水性;通过步骤S18,以实现对路堤的沉降情况进行检查,从而提升高路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采用上述步骤,通过液压夯实机和冲击碾压机对路堤进行反复碾压,以实现对路堤进行压实,从而提升路堤的牢固性;然后,再通过平地机整平对已夯实和碾压的路段进行整平,同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从而实现再次对路堤进行压实,进而实现多次对路面进行压实,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通过在路堤边坡进行方格网施工,同时,在方格网的骨架内培土植草,以提升路堤边坡的牢固性。
在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0中,具体步骤如下:S10.1,铺设位置的确定;在施工方放线确定位置后,开始格栅的铺设;S10.2,格栅的裁剪;格栅长度为设计长度+土工格栅铺设层间距离+不少于2.0米反包长度;S10.3,格栅铺设:将裁好后的格栅沿垂直于坡面方向铺设,要求整铺,第一层格栅预留出每个格栅距离+不少于2.0米反包长度,第二层格栅,将裁剪好的土工格栅用连接棒与坡面处预留的第一层土工格栅的反包端连接,同时预留出第三层格栅的反包长度及格栅层间距;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时,将格栅放在压实好的地基上,土工格栅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坡面,将上一条中的后两段置于边坡外;S10.4,格栅张拉:格栅的张拉应沿着格栅的铺设方向,采用紧线器或者专用张拉工具由坡面向内部张拉,在拉紧的同时用U形钉使拉紧的格栅保持绷紧的状态;S10.5,为了防止土袋撑破土袋内填土占土袋的70%-80%即可,土袋封口采用机械封口或者拉链封口,将装填好的土袋按设计坡线放线以后整齐码放成墙体,生态袋顺方向堆码,土袋一个紧靠一个横向码放,相邻土袋之间咬合15cm;用木板将码放好的土袋按坡面线拍出形状;S10.6,格栅自由端的处理:将张拉后格栅自由端用U形钉固定好;S10.7,填土压实;在土袋后铺设好的格栅上用垂直倾倒的方式将设填料倒入格栅上;机械或人工将倾倒的填料平整,每层回填厚度按压实机械所能压实的厚度控制,每层压实后厚度不超过25cm;按照填料的最佳含水量洒水后,坡面1.5米以内用人工夯实或总质量不超过1吨的小型 压实机械压实,用重型机械在距坡面1.5米以外采用压实机械设备压实直至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表面无明显轮迹。
通过步骤S10.1和步骤S10.2,以实现做好格栅铺设的准备工作;通过将步骤S10.3和步骤S10.4,以实现对格栅进行铺设和张拉,从而使格栅处于张紧状态;通过步骤S10.5至步骤S10.7,以实现将格栅固定在堤路边坡上,不仅能够格栅的稳定性,同时还能使格栅对堤路边坡进行稳固。
具体地,施工过程特别注意搭接土质的类别一致性和路基土的加筋施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步骤S10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铺设土工格栅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有褶皱;下承层应平整,严禁有坚硬凸出物。下承层平整度不大于2cm;(2)土工格栅在铺设时,将筋材主强度高的方向垂直路堤轴线方向,每幅叠合长度(纵向)不小于20cm,并用U型钉或者联接件固定,间距1.0m,横向搭接长度30-90cm,搭接位置用U型钉固定;(3)土工格栅铺设后应及时进行填筑施工,以避免其受阳光长时间的直接暴晒,阳光直接暴晒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应拆除已铺设的土工格栅,重新铺设新的土工格栅;施工过程中,土工格栅不应出现任何损坏,否则应重新铺设。
通过在对格栅的施工过程中,注意上述问题,以提升格栅铺设的质量,从而提升高路堤施工的整体质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9中,具体步骤如下:S9.1,基排水横坡采用平地机配合测量人员进行横坡修整,测量人员每10米放样一路基横断面,每个横断面以道路中心线为界限分别均距测量记录5个高程点并做好标记,采用平地机对施工路基段进行横坡修整直到验收合格为止,路基设计填筑横坡为1.5%;S9.2,路基平整度采用平地机、压路机配合试验人员进行修整压实,平整度检测使用3m塞尺进行路基检测,直到合格为止。S9.3,路基边坡修整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使用坡度尺检测,路基填筑高度不得超过4m需进行一次边坡修整,挖机距离路肩1m站位防止对路肩造成碾压破坏,设备摆放顺路线方向施工作业,施工人员对修整后边坡坡率测量。
通过步骤S9.1和步骤S9.2,以实现对基排水横坡进行修整,并对路基进行压实,从而提升基排水横坡和路基的质量及牢固性;通过步骤S9.3,以实现对路基边坡进行实时测量,从而提升施工的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1中,具体的步骤如下:S11.1,对于夯实路段,按照施工准备项目进行液压夯实前场地的平整、碾压;S11.2,在施工完并按设计要求的压实标准检测合格的路基上放出夯实点,用白灰标识并编号,之后按照编号测出每一点初始高程;液压夯实机按照测量放线的位置就位,使夯锤点对准点;S11.3,夯实机根据夯实能力分为强、中、弱3档,将夯机调到强档夯击3锤,测量夯点的下沉量并记录;S11.4,以强档每3锤为1组,累加并记录每3锤的沉降量;直至完成第6锤、9锤、12锤液压高速夯实机夯实,累计并记录每3锤的沉降量,当为基底夯实处理时,最后3锤与其前3锤相对夯沉量差值不大于10mm;S11.5,单个夯实点满足要求后,移机进行下一点位,采用扇形作业方法,每次作业左、中、右三点,在进行下一排3点施工。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对路堤进行夯实施工,从而提升路堤的土质更加紧实,进一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2中,具体的步骤如下:S12.1,清表后用平地机对冲压工作面进行清理,整平,压路机进行碾压;S12.2,埋设观测点标志,冲击前观测沉降标志的标高,并做好记录;S12.3,检测冲击碾压前的路基含水量,并保证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4%范围内,要根据情况适时洒水;S12.4,冲击碾压前对检测点进行压实度检测,经检测压实度达到90%后方可进行冲碾施工;S12.5,冲击压路机进行冲击碾压,机械行进速度在10~12km/h之间,从路基的一侧向另一侧转圈冲碾;S12.6,冲碾前测量一次埋设钢筋顶的标高,以后每冲碾5次测量一遍标高,以计算沉降量,直至冲碾20遍;S12.7,冲击碾压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宽度大于冲击压路机转弯半径的四倍时,以道路中心线对称地将场地分成两半:冲碾顺序应符合“先两边,后中间”错轮进行,轮迹覆盖整个路基表面为冲碾一遍。
通过步骤S12.1和步骤S12.2,以实现对地面进行预处理,从而提升后续施工的便捷性;通过将步骤S12.3,以实现检测出路基的含水量,从而实现施工人员能够及时洒水,以使土质保持最佳含水量,进而提升施工质量;通过将步骤S12.4至步骤S12.7,以实现对路堤进行反复碾压,从而将土质压实,进一步提升路堤的牢固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4中,具体的步骤如下:S14.1,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S14.2,在整修需加固的坡面时,预留出加固位置,对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的地段,采取边坡挖台阶,分层填补,仔细夯实的方法处理;S14.3,路基两侧超填的宽度予以切除,边坡缺土时,要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S14.4,挂线进行边坡整修,路基整修完毕后,堆于路基范围外的废弃土料弃置指定的弃土场。
通过步骤S14.1和步骤S14.2,以实现对路基进行初步检测,从而明确需要后续整修加固的区域及位置;通过步骤S14.3和S14.4,以实现对路基进行整修,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16中,具体步骤如下:S16.1,方格网预制块提前集中生产,模板采用定型模板,混凝土集中搅拌,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严格按照计量施工,采用台式固定振捣器振捣,确保预制块质量;S16.2,预制块铺设前,应修整好坡面,清除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致平整并夯实,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铺设;根据测量放样和设计,定出肋柱和格栅的位置,混凝土预制块应自上而下进行定位,定位好后自下而上挂线铺设,确保铺设线型顺直,铺设时用橡皮锤击打使预制块与坡面密贴,不得使用硬物锤击;铺设顺序为先铺肋柱,后铺格栅,最后镶边;S16.3,沿线边坡每隔1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用沥青麻絮全断面填塞;S16.4,方格网边坡防护为保证现浇砼护脚振捣密实,采用在坡面护脚上方支立模板的方式浇筑砼并插入振捣棒振捣密实,保证护脚砼内实外光。
通过步骤S16.1,以实现对方格网进行提前集中生产,从而便于后续对方格网进行使用;通过步骤S16.2和步骤16.3,以实现将格栅固定在坡面上,以提升格栅的稳定性;通过步骤S16.4,进一步将格栅固定在边坡上,从而防止边坡的水土流失。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沉降观测桩包括:筒体10、支撑盘11、钢管12、扶正杆13、滚轮14、限位板15和弹簧16;筒体10为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支撑盘11套装在筒体10的底部;钢管12的一端呈尖状,钢管12的一端穿过筒体10,且至少部分钢管12嵌入筒体10内;四个扶正杆13穿过筒体10的侧壁,且四个扶正杆13相对设置;四个滚轮14分别与四个扶正杆13相连接,且四个滚轮14与钢管12的侧壁相贴合;四个限位板15分别与至四个扶正杆13相连接,且四个限位板15位于筒体10的外侧;弹簧16套装在扶正杆13的外侧,弹簧16的一端与筒体10的外壁相连接,且弹簧16的另一端与限位板15相连接。
通过将支撑盘11套装在筒体10的底部,以提升筒体1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筒体10放置在地面的稳定性;通过将四个扶正杆13穿过筒体10的侧壁,将四个滚轮14分别与四个扶正杆13相连接,并将四个滚轮14与钢管12的侧壁相贴合,以实现滚轮14对钢管12进行导向及扶正,从而使钢管12处于筒体10的中线位置,以提升钢管12的位置精度。通过将四个限位板15分别与四个扶正杆13相连接,以实现限位板15与扶正杆13同步移动;通过将弹簧16套装在扶正杆13的外侧,将弹簧16的一端与筒体10的外壁相连接,并将弹簧16的另一端与限位板15相连接,以实现筒体10通过弹簧16对限位板15和扶正杆13进行支撑。
采用上述结构,当钢管12发生偏移时,钢管12压缩滚轮14和扶正杆13,从而实现扶正杆13带动限位板15向筒体10的外侧移动,此时弹簧16处于拉伸的状态,进而利用弹簧16的弹性力使扶正杆13复位,确保钢管12处于筒体10的中线位置,以提升钢管12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沉降观测桩包括:安装框17、螺纹孔、顶丝18和同步杆19;安装框17与筒体10的侧壁相连接,且安装框17绕设在扶正杆13的外侧;螺纹孔内设置有内螺纹,螺纹孔设置在安装框17上;顶丝18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顶丝18穿过螺纹孔,且顶丝18与限位板15相对;两个同步杆19的一端与限位板15相连接,且两个同步杆19的另一端向安装框17方向延伸;其中,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
通过将安装框17与筒体10的侧壁相连接,以实现筒体10对安装框17进行支撑;通过将螺纹孔设置在安装框17上,将顶丝18穿过螺纹孔,以实现顶丝18与安装框17螺纹连接;同时,将顶丝18与限位板15相对,以实现旋拧顶丝18,使顶丝18压动限位板15和扶正杆13移动,从而实现手动调节钢管12的位置,进一步提升钢管12的位置精度。通过将两个同步杆19的一端与限位板15相连接,并将两个同步杆19的另一端向安装框17方向延伸,以实现同步杆19与限位板15同步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当钢管12发生偏移时,钢管12压动扶正杆13和限位板15移动,以使限位板15带动同步杆19移动,并使同步杆19伸出于安装框17的外侧;施工人员观测出同步杆19伸出于安装框17的外侧时,施工人员旋拧顶丝18,使顶丝18压动限位板15移动,确保同步杆19嵌入安装框17内,此时钢管12处于筒体10的中线处,进一步提升钢管12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包括:
S1,开工前,先对岩土情况进行勘察,调查出岩土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状况,分析施工期间路堤的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加固处理;
S2,根据岩土情况,对湿陷性粉土厚度不大于1m的路段,进行全厚式换填砾类土,如沿线湿陷性粉土分布不均匀,湿陷性粉土处理范围内的粉土应全部挖除换填;对湿陷性粉土厚度大于1m的填方路段,清除表土,挖除地表1米范围内的湿陷性粉土,采用液压夯实或冲击碾压对基底进行冲击碾压,消除基底以下1.5米范围内的湿陷性;
S3,在路基红线内修筑便道,禁止超红线修筑,施工过程中,须经常对施工便道进行维护,并对路基红线内区域进行放线清表处理;
S4,据施工排水先行的要求,施工路基之前应先做好临时排水;
S5,地面坡度陡于1:5的路段,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设向内倾4%横坡;
S6,路基填筑时,根据方格网进行卸料,每层填料厚度为压实厚度不超过30cm;
S7,路基摊铺时,路基两边用标杆挂线严格控制每层填土厚度,填筑厚度通过试验段确定;采用推土机配合型平地机进行摊铺平整,做到填层面在纵向和横向平顺均匀,以保证压路机碾压轮表面能均匀接触填料进行压实;
S8,摊铺整平后,由试验员检测含水量,当填料含水量较低时,采用洒水措施,用洒水车均匀洒水;当填料含水量过大时,采用将填料在路堤上摊铺晾晒,严格控制填料含水率±2%范围内;
S9,对路基进行修整;
在步骤S9中,具体步骤如下:
S9.1,路基排水横坡采用平地机配合测量人员进行横坡修整,测量人员每10米放样一路基横断面,每个横断面以道路中心线为界限分别均距测量记录5个高程点并做好标记,采用平地机对施工路基段进行横坡修整直到验收合格为止,路基设计填筑横坡为1.5%;
S9.2,路基平整度采用平地机、压路机配合试验人员进行修整压实,平整度检测使用3m塞尺进行路基检测,直到合格为止;
S9.3,路基边坡修整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使用坡度尺检测,路基填筑高度不得超过4m需进行一次边坡修整,挖掘机距离路肩1m站位防止对路肩造成碾压破坏,设备摆放顺路线方向施工作业,施工人员对修整后边坡坡率测量;
S10,为增强陡坡路基稳定性,消减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在地面横坡陡于1:5段落及填挖交界处应采用相应处理措施;
在步骤S10中,具体步骤如下:
S10.1,铺设位置的确定;在施工方放线确定位置后,开始格栅的铺设;
S10.2,格栅的裁剪;格栅长度为设计长度+土工格栅铺设层间距离+不少于2.0米反包长度;
S10.3,格栅铺设:将裁好后的格栅沿垂直于坡面方向铺设,要求整铺,第一层格栅预留出每个格栅距离+不少于2.0米反包长度,第二层格栅,将裁剪好的土工格栅用连接棒与坡面处预留的第一层土工格栅的反包端连接,同时预留出第三层格栅的反包长度及格栅层间距;铺设第一层土工格栅时,将格栅放在压实好的地基上,土工格栅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坡面,将上一条中的后两段置于边坡外;
S10.4,格栅张拉:格栅的张拉应沿着格栅的铺设方向,采用紧线器或者专用张拉工具由坡面向内部张拉,在拉紧的同时用U形钉使拉紧的格栅保持绷紧的状态;
S10.5,为了防止土袋撑破,土袋内填土占土袋的70%-80%,土袋封口采用机械封口或者拉链封口,将装填好的土袋按设计坡线放线以后整齐码放成墙体,生态袋顺方向堆码,土袋一个紧靠一个横向码放,相邻土袋之间咬合15cm;用木板将码放好的土袋按坡面线拍出形状;
S10.6,格栅自由端的处理:将张拉后格栅自由端用U形钉固定好;
S10.7,填土压实;在土袋后铺设好的格栅上用垂直倾倒的方式将填料倒入格栅上;机械或人工将倾倒的填料平整,每层回填厚度按压实机械所能压实的厚度控制,每层压实后厚度不超过25cm;按照填料的最佳含水量洒水后,坡面1.5米以内用人工夯实或总质量不超过1吨的小型压实机械压实,用重型机械在距坡面1.5米以外采用压实机械设备压实直至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表面无明显轮迹;
S11,路堤各层检测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自路床底面以下30cm每隔2m进行液压夯实,即液压夯实机进行增强补压;
S12,路堤各层检测达到规范规定压实度后,自路床底面以下30cm每隔2m采用冲击碾压机进行增强补压;
S13,冲击碾压和液压夯实工作结束后,用平地机整平冲击碾压路段和液压夯实工路段,待平地机整形够一段距离时,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碾压作业;依次向前推进,形成流水作业;
S14,路堤边坡进行修整;
S15,对方格网进行施工;
S16,方格网护坡铺砌、浇筑完成,待骨架具有一定强度后,准备骨架内培土植草施工;
S17,对排水沟进行施工;
S18,通过沉降观测桩对路堤的沉降情况与稳定性进行监测;
沉降观测桩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为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
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套装在所述筒体的底部;
钢管,所述钢管的一端呈尖状,所述钢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筒体,且至少部分所述钢管嵌入所述筒体内;
扶正杆,四个所述扶正杆穿过所述筒体的侧壁,且四个所述扶正杆相对设置;
滚轮,四个所述滚轮分别与四个所述扶正杆相连接,且四个所述滚轮与所述钢管的侧壁相贴合;
限位板,四个所述限位板分别与四个所述扶正杆相连接,且四个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筒体的外侧;
弹簧,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扶正杆的外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筒体的外壁相连接,且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板相连接;
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所述筒体的侧壁相连接,且所述安装框绕设在所述扶正杆的外侧;
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纹孔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
顶丝,所述顶丝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顶丝穿过所述螺纹孔,且所述顶丝与所述限位板相对;
同步杆,两个所述同步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板相连接,且两个所述同步杆的另一端向所述安装框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S10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铺设土工格栅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有褶皱;下承层应平整,严禁有坚硬凸出物;下承层平整度不大于2cm;
土工格栅在铺设时,将筋材主强度高的方向垂直路堤轴线方向,每幅叠合纵向长度不小于20cm,并用U型钉或者联接件固定,间距1.0m,横向搭接长度30-90cm,搭接位置用U型钉固定;
土工格栅铺设后应及时进行填筑施工,以避免其受阳光长时间的直接暴晒,阳光直接暴晒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应拆除已铺设的土工格栅,重新铺设新的土工格栅;施工过程中,土工格栅不应出现任何损坏,否则应重新铺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1中,具体的步骤如下:
S11.1,对于夯实路段,按照施工准备项目进行液压夯实前场地的平整、碾压;
S11.2,在施工完并按设计要求的压实标准检测合格的路基上放出夯实点,用白灰标识并编号,之后按照编号测出每一点初始高程;液压夯实机按照测量放线的位置就位,使夯锤点对准点;
S11.3,夯实机根据夯实能力分为强、中、弱3档,将夯机调到强档夯击3锤,测量夯点的下沉量并记录;
S11.4,以强档每3锤为1组,累加并记录每3锤的沉降量;直至完成第6锤、9锤、12锤液压高速夯实机夯实,累计并记录每3锤的沉降量,当为基底夯实处理时,最后3锤与其前3锤相对夯沉量差值不大于10mm;
S11.5,单个夯实点满足要求后,移机进行下一点位,采用扇形作业方法,每次作业左、中、右三点,再进行下一排3点施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2中,具体的步骤如下:
S12.1,清表后用平地机对冲压工作面进行清理,整平,压路机进行碾压;
S12.2,埋设观测点标志,冲击前观测沉降标志的标高,并做好记录;
S12.3,检测冲击碾压前的路基含水量,并保证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4%范围内,要根据情况适时洒水;
S12.4,冲击碾压前对检测点进行压实度检测,经检测压实度达到90%后方可进行冲碾施工;
S12.5,冲击压路机进行冲击碾压,机械行进速度在10~12km/h之间,从路基的一侧向另一侧转圈冲碾;
S12.6,冲碾前测量一次埋设钢筋顶的标高,以后每冲碾5次测量一遍标高,以计算沉降量,直至冲碾20遍;
S12.7,冲击碾压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宽度大于冲击压路机转弯半径的四倍时,以道路中心线对称地将场地分成两半:冲碾顺序应符合“先两边,后中间”错轮进行,轮迹覆盖整个路基表面为冲碾一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4中,具体的步骤如下:
S14.1,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路基的中线位置、宽度、纵坡、横坡、边坡及相应的标高;
S14.2,在整修需加固的坡面时,预留出加固位置,对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的地段,采取边坡挖台阶,分层填补,仔细夯实的方法处理;
S14.3,路基两侧超填的宽度予以切除,边坡缺土时,要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
S14.4,挂线进行边坡整修,路基整修完毕后,堆于路基范围外的废弃土料弃置指定的弃土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路堤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S16中,具体步骤如下:
S16.1,方格网预制块提前集中生产,模板采用定型模板,混凝土集中搅拌,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严格按照计量施工,采用台式固定振捣器振捣,确保预制块质量;
S16.2,预制块铺设前,应修整好坡面,清除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平整并夯实,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铺设;根据测量放样和设计,定出肋柱和格栅的位置,混凝土预制块应自上而下进行定位,定位好后自下而上挂线铺设,确保铺设线型顺直,铺设时用橡皮锤击打使预制块与坡面密贴,不得使用硬物锤击;铺设顺序为先铺肋柱,后铺格栅,最后镶边;
S16.3,沿线边坡每隔1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用沥青麻絮全断面填塞;
S16.4,方格网边坡防护为保证现浇砼护脚振捣密实,采用在坡面护脚上方支立模板的方式浇筑砼并插入振捣棒振捣密实,保证护脚砼内实外光。
CN202311298582.1A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Active CN1170267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98582.1A CN117026714B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98582.1A CN117026714B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26714A CN117026714A (zh) 2023-11-10
CN117026714B true CN117026714B (zh) 2024-02-13

Family

ID=88623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98582.1A Active CN117026714B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2671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974412U (zh) * 2017-04-27 2018-02-06 西京学院 一种地面沉降监测装置
WO2022028038A1 (zh) * 2020-08-04 2022-02-10 海南大学 钙质砂混凝土新型路堤施工方法
CN115652717A (zh) * 2022-11-14 2023-01-31 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CN218469856U (zh) * 2022-09-02 2023-02-10 合肥桑尚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振弦式位移传感器对管道沉降位移监测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974412U (zh) * 2017-04-27 2018-02-06 西京学院 一种地面沉降监测装置
WO2022028038A1 (zh) * 2020-08-04 2022-02-10 海南大学 钙质砂混凝土新型路堤施工方法
CN218469856U (zh) * 2022-09-02 2023-02-10 合肥桑尚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振弦式位移传感器对管道沉降位移监测的结构
CN115652717A (zh) * 2022-11-14 2023-01-31 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26714A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36346B (zh) 钢锚管加固风化岩层加筋衡重式挡土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056439A (zh) 傍山高填方路基的多层次结构和施工方法
CN113445521B (zh) 一种填土高边坡施工方法
CN104264680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斜坡填挖结合部的地基处理方法
CN110965415A (zh) 旧混凝土路面拼宽改造方法
CN211421169U (zh) 填方边坡重力式挡土墙加固结构
CN112695763A (zh) 一种深厚淤泥地层基坑开挖方法
CN116815733A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质量控制的施工工艺
CN111778941A (zh) 高标准农田渠道施工方法及结构
CN112227337A (zh) 软土地桩基间沥青砼垫层夯实平整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1794032B (zh) 软土区防沉降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方法
CN117026714B (zh) 一种高路堤施工方法
CN110029626B (zh) 一种软地层边坡上的护岸基础加固处理方法
CN112323559A (zh) 一种横向新旧路基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049134A (zh) 一种生态护坡用格栅及其施工方法
CN111851329A (zh) 高填方钢波纹管涵施工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8385651B (zh) 一种利用复合土工织物进行软基加固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CN108316237B (zh) 驳岸挡墙
CN116043624A (zh) 一种炭质泥岩路基填筑施工方法及施工装置
CN209039893U (zh) 傍山高填方路基的多层次结构
CN206736957U (zh) 一种高边坡框架式挡土墙
CN108571009B (zh) 一种全盖挖逆作地铁车站侧墙施工方法
CN111021405A (zh) 一种自嵌式挡土墙施工方案
CN111691451A (zh) 一种可拼装式柔性挡墙的施工方法
CN111287299A (zh) 污水管坑开挖回填工艺及管坑开挖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