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16237B - 驳岸挡墙 - Google Patents

驳岸挡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16237B
CN108316237B CN201810078892.5A CN201810078892A CN108316237B CN 108316237 B CN108316237 B CN 108316237B CN 201810078892 A CN201810078892 A CN 201810078892A CN 108316237 B CN108316237 B CN 1083162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bars
layer
wall
river
wal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788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16237A (zh
Inventor
于成景
孙威
仲从珠
许松
苏丹
邵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earl Spring Garden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earl Spring Garden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earl Spring Garden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earl Spring Garden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7889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162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16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16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16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162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18Making embankments, e.g. dikes, da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02D5/46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in situ by forcing bonding agents into gravel fillings or the s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2River resto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驳岸挡墙,涉及景观工程,也可以运用到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水利工程等,旨在提供一种驳岸挡墙,具有减小墙体向河体方向滑动的优点,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底部进入低于河体水底土壤内的钢筋混凝土墙体、设置在墙体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座板以及设置在墙体朝向河体一侧的生态石笼,所述墙体顶端延伸出河体水面且所述墙体背离河体的一侧回填有土层,所述墙体内设有贯穿墙体和土层的若干泄水管,所述泄水管在伸入土层内的一端设有透水盲管,所述座板与墙体呈倒T型,所述生态石笼嵌设在河体水底。

Description

驳岸挡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景观工程,特别涉及一种驳岸挡墙。
背景技术
在特殊河段,天然河岸一般不能满足护岸要求,必须进行特殊的堤岸加固处理,特别是船闸工程的引航段或水闸工程的泄洪段。保护河岸抵抗水土侧压力的支挡结构称为驳岸挡土墙(护坡),驳岸主体就是挡土墙结构,驳岸挡土墙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河岸堤防,防止水流无限制地冲刷岸堤土体造成河岸垮塌,因而驳岸必须具备一定的耐冲刷和防渗止水性能。驳岸挡土墙除承受水流冲刷作用之外,还要经受过往船只靠岸时的撞击力等偶然荷载,因而驳岸挡土墙一般采用重力式,以保证有较高稳定性。
公告号为CN10724598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驳岸挡墙阻滑-加筋复合式生态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驳岸挡墙后土体开挖后,在旧混凝土底板顶面及侧面植筋,采用预制混凝土阻滑板时,设置后浇带,通过旧混凝土板植筋与预制混凝土阻滑板连接;采用现浇混凝土阻滑板时,地基及垫层处理后支模浇筑阻滑板;驳岸挡墙后填土分层加筋回填并压实;在临水侧设置预制钢筋混凝土挂板。
但是驳岸墙体长期使用后受到土体的挤压会表现为墙体向河体方向滑动,在出现滑动后再利用上述结构进行修复,使得驳岸墙体会在一段时间内暂停使用,影响了驳岸墙体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驳岸挡墙,具有减小墙体向河体方向滑动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驳岸挡墙,包括底部进入低于河体水底土壤内的钢筋混凝土墙体、设置在墙体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座板以及设置在墙体朝向河体一侧的生态石笼,所述墙体顶端延伸出河体水面且所述墙体背离河体的一侧回填有土层,所述墙体内设有贯穿墙体和土层的若干泄水管,所述泄水管在伸入土层内的一端设有透水盲管,所述座板与墙体呈倒T型,所述生态石笼嵌设在河体水底,生态石笼的最高面与水底面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墙体的底端插入河体水底土壤内,增加了墙体与河体水底的连接,同时在河底水底上放置的生态石笼减小了靠近墙体的河体水底的土被水流冲走,生态石笼将靠近墙体的水底的土压实在墙体的前端,使得生态石笼12压实了墙体1周边的土体,稳固了墙体1的位置,减小了墙体向河体方向的滑动,座板设置在墙体的底部增大了墙体与低于河体水底土壤的接触面积,且座板与墙体呈倒T型,稳定了墙体的位置,减小了墙体向河体方向的倾斜,将生态石笼嵌设在河体水底,减小了河水对生态石笼内石头的冲刷。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墙体在靠近河体和背离河体的一侧内分别纵向布设有若干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底端进入座板且在座板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形成倒钩,在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相对的所述墙体内布设有分别沿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三钢筋,所述第三钢筋直径为12毫米且在墙体内每隔200毫米横向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加强了墙体两侧的强度,且将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底端进入座板内形成倒钩,使得墙体与底座连接强度加强,第三钢筋的分布加强了墙体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第一钢筋的直径为12毫米且相邻第一钢筋之间的距离为200毫米,所述第二钢筋的直径为18毫米且相邻第二钢筋之间的距离为200毫米,所述第二钢筋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向远离第一钢筋方向倾斜放置,所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之间通过直径为8毫米的若干第五钢筋连接,每根相邻第五钢筋之间间距为400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钢筋的直径大于第一钢筋的直径,使得墙体靠近土层的一侧的强度大于靠近河体一侧的强度,使得墙体能够很好的承受土层对墙体造成的挤压力,由于土层逐渐向下延伸土层对第二钢筋的挤压力越大,因此将第二钢筋逐渐倾斜,使得越靠近水底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土层对第二钢筋造成的挤压力,第五钢筋减小了生态石笼对第一钢筋形成的挤压而变形,增强第一钢筋结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座板内布设有上下两层直径为18毫米且间隔200毫米分布的若干第六钢筋,靠近墙体的一层第六钢筋在远离生态石笼的一端向下延伸至下层的第六钢筋,另一端向下延伸出下层的第六钢筋且在延伸出的一端先水平延伸后倾斜向下层第六钢筋内延伸,所述座板在上下两层第六钢筋之间设有若干直径为12毫米且间隔为200毫米分布的第七钢筋,第七钢筋与第六钢筋相互垂直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六钢筋增加了座板的强度,此时上层的第六钢筋的一端延伸出下层的第六钢筋且在延伸出的一端先水平延伸后倾斜向下层第六钢筋内延伸,使得座板形成L形,防止河体内的河水对墙体施加的挤压力使得墙体向远离河体方向移动,稳定了墙体的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上下两层所述第六钢筋之间通过直径为8毫米的若干第八钢筋连接,相邻第八钢筋之间间距为400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八钢筋支撑上下两层第六钢筋,进而减小座板的变形,增强钢筋结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墙体在朝向河体的一侧错缝分布有若干灰色烧面花岗岩块,所述灰色烧面花岗岩块从墙体顶端铺设至生态石笼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灰色烧面花岗岩坚硬,减小了河体内河水对墙体的腐蚀,错缝分布的灰色烧面花岗岩块不仅美观且利于部分灰色烧面花岗岩块损坏后更换。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土层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素土层、第一级配碎石层、第一瓜子片层、第一土工布层以及土壤层,相邻所述泄水管之间的间距为2米-3米,所述透水盲管位于第一级配碎石层内且透水盲管外包裹有第二土工布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透水盲管放入第一级配碎石层内,雨水通过级配碎石的过滤进入透水盲管流入泄水管并进入河体内,第一级配碎石层减小了透水盲管被堵塞的可能,第一瓜子片层、第一土工布层以及第二土工布层阻挡了土与透水盲管的接触,减小透水盲管的堵塞。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座板在背离墙体的一侧设有100毫米厚的C15砼垫层,所述砼垫层背离座板的一侧设有支撑砼垫层的支撑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稳固了砼垫层的位置,砼垫层对座板起到支撑作用,减小墙体的下沉。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支撑件为第一粉质粘土层或设置在砼垫层下端的若干水泥搅拌桩或从砼垫层依次向远离座板方向分布的砂石垫层、第二粉质黏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水泥搅拌桩对砼垫层进行支撑,或者砂石垫层、第二粉质黏土层对砼垫层的支撑使得砼垫层的稳固,增强地基承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为:所述墙体上端设有与墙体垂直的悬挑平台,所述悬挑平台的一端伸出墙体,另一端向土层内延伸,所述墙体顶端内横向布设有4根直径为16毫米的第四钢筋,4根所述第四钢筋两两分别绑扎连接在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悬挑平台利于人们靠近河体,欣赏风景,墙体顶端内横向布设有4根直径为16毫米的第四钢筋,增大了墙体的强度,减小墙体因支撑悬挑平台而变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底部进入低于河体水底土壤内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且在墙体朝向河体的一侧设置的生态石笼阻挡了墙体的移动,墙体底部的座板也稳定了墙体的位置,减小墙体向河体方向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用于体现水泥搅拌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用于体现砂石垫层、第二粉质黏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用于体现第二瓜子片层、第二级配碎石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一种驳岸挡墙的施工方法流程图。
图中,1、墙体;11、座板;111、第六钢筋;112、第七钢筋;113、第八钢筋;12、生态石笼;121、倾斜面;13、泄水管;131、透水盲管;14、第一钢筋;141、倒钩;142、第三钢筋;143、第四钢筋;144、第五钢筋;15、第二钢筋;16、灰色烧面花岗岩块;17、砼垫层;171、第一粉质粘土层;172、水泥搅拌桩;173、砂石垫层;174、第二粉质黏土层;18、悬挑平台;2、土层;21、素土层;211、级配碎石垫层;212、C15砼垫层;22、第一级配碎石层;23、第一瓜子片层;24、第一土工布层;25、土壤层;26、第二土工布层;261、第二瓜子片层;262、第二级配碎石层;263、第三土工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驳岸挡墙,如图1所示,包括底部进入低于河体水底土壤内的钢筋混凝土墙体1、设置在墙体1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座板11以及设置在墙体1朝向河体一侧的生态石笼12,生态石笼12嵌设在河体水底,且生态石笼12的最高面与水底面齐平,减小河水对生态石笼12的冲刷,使得生态石笼12压实了墙体1周边的土体,稳固了墙体1的位置,座板11也增大了墙体1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座板11与墙体1呈倒T型,座板11在墙体1背离河体一侧的长度大于墙体1朝向河体的一侧的长度,减小了墙体1向河体方向的移动。
如图1所示,墙体1在朝向河体的一侧错缝湿贴分布有若干灰色烧面花岗岩块16,灰色烧面花岗岩块16从墙体1顶端铺设至生态石笼12的上端;墙体1顶端延伸出河体水面最高点且墙体1背离河体的一侧回填有土层2,墙体1内设有贯穿墙体1和土层2的若干φ100UPVC泄水管13,相邻泄水管13之间间距2-3米,泄水管13在伸入土层2内的一端设有φ100透水盲管131,便于将土层2内的雨水排到河体内。
如图1所示,土层2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素土层21、第一级配碎石层22、第一瓜子片层23、第一土工布层24以及土壤层25,透水盲管131位于第一级配碎石层22内,雨水通过第一级配碎石层22的过滤进入透水盲管131并流入泄水管13随后进入河体内,透水盲管131外包裹有第二土工布层26,第一级配碎石层22减小了透水盲管131被堵塞的可能,第一瓜子片层23、第一土工布层24以及第二土工布层26阻挡了土与透水盲管131的接触,减小透水盲管131的堵塞。此外也可以使得第一级配碎石层22、第一瓜子片层23、第一土工布层24以及土壤层25均为6%灰土分层压实,分层回填。
如图4,此外在第二土工布层26外周围填有第二瓜子片层261,第二瓜子片层261外围铺有第二级配碎石层262,第二级配碎石层262外包裹有第三土工布层263,对形成一个雨水过滤区,将土壤内多余的积水排到河道中。为了进一步减小雨水进入土层2,因此在素土层21背离第一级配碎石层22的一侧设有级配碎石垫层211,级配碎石垫层211背离素土层21的一侧设100毫米厚的C15砼垫层212。
如图1所示,墙体1在靠近河体和背离河体的一侧内分别纵向布设有若干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沿墙体1高度方向分布,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全部用C18 HRB400钢筋,第一钢筋14的直径为12毫米且相邻第一钢筋14之间的距离为200毫米,第二钢筋15的直径为18毫米且相邻第二钢筋15之间的距离为200毫米,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底端均进入座板11且在座板11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形成倒钩141,减小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从座板11内拔出,增加了墙体1和座板11之间的抗拔力,在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相对的墙体1内布设有分别沿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三钢筋142,第三钢筋142直径为12毫米且在墙体1内每隔200毫米横向分布,第三钢筋142减小了墙体1的变形。
如图1所示,第二钢筋15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向远离第一钢筋14方向倾斜放置,使得墙体1靠近土层2的一侧的强度大于靠近河体一侧的强度,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土层2对第二钢筋15造成的挤压力,减小墙体1的变形,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之间通过若干直径为8毫米的若干第五钢筋144连接,每根相邻第五钢筋144之间间距为400毫米,第五钢筋144为拉筋,两层第五钢筋144分布在墙体1与生态石笼12对应的位置,减小了生态石笼12对第一钢筋14形成的挤压而变形,或者是第五钢筋144从墙底到墙顶都有,在墙体1均匀分布,采用绑扎连接分别固定在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上,形成整体,增加钢筋构件的强度。
如图1所示,墙体1上端设有与墙体1垂直的悬挑平台18,悬挑平台18的一端伸出墙体1,另一端向土层2内延伸,墙体1顶端内横向布设有4根直径为16毫米的第四钢筋143,4根第四钢筋143两两分别靠近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设置,且分别绑扎连接在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上。悬挑平台18利于人们欣赏风景,墙体1顶端内横向布设有4根直径为16毫米的第四钢筋143,增大了墙体1的强度,减小墙体1因支撑悬挑平台18而变形。
如图1所示,座板11内布设有上下两层直径为18毫米的第六钢筋111,相邻第六钢筋111间隔200毫米分布,靠近墙体1的一层第六钢筋111在远离生态石笼12的一端向下延伸至下层的第六钢筋111,另一端向下延伸出下层的第六钢筋111且在延伸出的一端先水平延伸后倾斜向下层第六钢筋111内延伸,使得座板11一端向远离生态石笼12方向延伸,使得座板11形成L形,座板11进一步插入土壤内,减小座板11向远离河体方向的移动;此外将生态石笼12远离墙体1的一端也向土壤内延伸,延伸长度为生态石笼12的厚度,且延伸出的生态石笼12朝向墙体1的一侧设有倾斜面121,倾斜面121与生态石笼12的夹角为135度,减小生态石笼12向墙体1方向的移动,增加了生态石笼12稳定性以及抗倾覆作用;座板11在上下两层第六钢筋111之间设有若干直径为12毫米且间隔为200毫米分布的第七钢筋112,第七钢筋112与第六钢筋111相互垂直分布。
如图1所示,上下两层第六钢筋111之间通过直径为8毫米的若干第八钢筋113连接,第八钢筋113是拉筋,相邻第八钢筋113之间间距为400毫米,第八钢筋113位于座板11在墙体1的两侧。
如图1所示,座板11在背离墙体1的一侧设有100毫米厚的C15砼垫层17,砼垫层17背离座板11的一侧设有支撑砼垫层17的支撑件,支撑件根据墙体1下地基承载力大小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支撑件为第一粉质粘土层171或设置在砼垫层17下端的若干水泥搅拌桩172(如图2)或从砼垫层17依次向远离座板11方向分布的砂石垫层173、第二粉质黏土层174(如图3)。水泥搅拌桩172桩长6m,间距900mm,矩形布置。
实施例2:一种驳岸挡墙的施工方法:如图5所示,
步骤一,测量放线;
步骤二,基坑开挖;
1.基坑开挖必须与基坑支护和降水方案的实施保持一致,充分考虑土方开挖的前提条件是挖方区域处于无水状态,考虑到基坑支护做到万无一失是开挖顺利进行的保障,考虑到基坑降水是整个开挖乃至基础施工全过程的核心;
2.基坑开挖应遵循分层、分段、按先后顺序开挖的原则,土方开挖设计应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合理确定土方开挖层数、每层分段数量、分段开挖时间限制及护壁留置的宽度、高度,对面积较大的基坑,土方宜采用分区、对称开挖和分区分块排水的施工方法,应充分重视控制基坑变形,尽量加快支撑施工进程,减少基坑在无支撑情况下的暴露时间,
3.基坑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清挖相配合,开挖顺序按先四周排水沟、后中间挖方区域、先南后北逐层开挖的原则;
4.基坑开挖机械不得碰撞支护结构、降水系统和监测系统,严禁碰撞、挤压、拖动工程桩;
土方开挖及地下工程要尽可能避开雨季施工,当地下水位较高、基坑较深时,应在枯水期施工,避免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土方施工;为防止基坑浸泡,除做好排水沟外,要在坑四周做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内,坑内要做排水沟、集水井以便抽水;开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管沟和其他土方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和挖方的深度和尺寸选用集水坑或集水井;
上述排水沟应设置在基坑靠近土层和远离土层的一侧,使得基坑底部在两个排水沟之间的无积水,便于施工,由于远离土层的一侧积水较多,因此在这一次的排水沟沟壁上开设有第二积水沟;
步骤三:施工水泥土搅拌桩或基坑换填:
施工水泥土搅拌桩:①桩机调平定位:用事先预制、测量准确的位移标尺固定在与轴线平行的平行线上使搅拌头对准移位标尺上的桩号,以控制每组桩的搭接,利用桩机液压步履装置到达指定桩位,升降桩机液压支腿使桩机调平对中,并用水平尺检测前后左右的水平状态,②预搅下沉:开启搅拌机,通过主机动力传动装置带动搅拌桩机上钻杆转动,并以一定的推进力向土层内推进下沉,下沉速度根据下切地层实际情况确定(由电气控制装置的电流监测表控制,一旦电流超过规定值即须切换挡位放慢下沉速度),一般采用0.6~0.8m/min,如下沉速度太慢,可加入适量清水以利钻进,③浆液制备:深层搅拌桩机初搅下沉时即开始制备水泥浆液,浆液制备采用高速制浆机,按已确定的水灰比分别加入规定重量的水泥和水搅拌成水泥浆,搅拌完成后经过滤网进入储浆桶中,检测浆液达到要求后,开启输浆泵输送到搅拌桩机的储浆桶中,④注浆搅拌提升:搅拌头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开启泥浆泵,将水泥浆从喷浆嘴中喷出压入土体,待孔口返浆后边喷边搅边提升,提升过程中注意保持孔口有微微翻浆,否则应加大供浆量或放慢提升速度,采用监控记录仪自动记录每米耗浆量以控制提升速度和供浆量,确保掺入比,如需要则在第一次搅拌完成以后,重新开启搅拌机,使搅拌头下沉,到达桩底深度后再次搅拌提升,直至完成第二次搅拌,⑤移机清洗:一个单元完成后,桩机沿轴线前移一个单元,开始下一单元的施工,移机后须用清水冲洗管路及机具,以防管路堵塞;
基坑换填,施工条件,基坑开挖后,经勘探、设计、监理验槽,基底承载力达到设计150KPa,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基底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如挡墙一的部分区段,当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换填1:1砂石进行基底处理,保证基底满足设计承载力并报请监理验收合格后,按照设计要求做C15砼垫层,注意挡墙基础处理宽度和厚度,回填时分层回填夯实,保证密实度;
步骤四:砼垫层,材料要求模板:基础砼垫层采用4000*100mm杉木模板,并做可靠固定:施工技术措施:砼垫层施工前保证地基平整、干燥,标高控制正确,已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实验并达到要求,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变形、不位移,砼在灌注完毕后10~12小时,即开始覆盖并浇水,即:洒水养护;在炎热和有风的天气里,灌注完毕,应立即覆盖,并在2~3小时后浇水,经常维持一定湿润状态;
步骤五:钢筋加工与绑扎;
步骤六:模板工程,基础砼垫层采用4000*100mm杉木模板,并做可靠固定,带形基础及墙身采用基本尺寸为1200*1000的竹胶合板,配以适当规格和数量的钢构配件进行固定,墙身模板竖向排列,相邻两模板间错缝,用钩头螺栓与横、竖向Φ48×3.5mm钢管连结,模板底部用通长方木、U形托和钢管顶在预埋钢筋或脚手架上,上部和中部对顶若干道Φ48×3.5mm钢管斜杆和水平杆,穿墙螺杆在拉结过程中模板先打好螺杆眼,穿墙螺杆采用Φ16的高强全丝螺杆,中部加焊有钢板止水片,排模时,从墙体两角向中间竖向排列,中间<50mm的板缝用与板缝等宽5cm厚的方木,内侧及两侧面刨光,按钢模U型卡位置打Φ12mm的孔,用Φ10钢筋固定好,防止木条“吃”进混凝土,模板内次龙骨采用两根水平放置的Φ48×3.5mm的钢管,间距为600mm,第一排必须从模板根部上300mm开始布置,并用10#铁丝临时固定,模板主龙骨采用两根竖向放置的Φ48×3.5mm的钢管,间距为700mm,用180mm长的Φ12钩头螺栓连结,间距为700mm,对沉降缝和挡墙板错台处采用沥青木丝板填塞;
模板拆除:拆除顺序根据砼强度试验报告和墙体施工状态确定,同一构件,先支的先拆,后支的后拆,不同构件,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自上而下拆除,拆模时,操作人员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片段模板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拆下的模板等配件,严禁乱抛,要有人接应,按指定地点堆放整齐,承重模板及其支架拆除,应符合相关规定;
步骤七:混凝土浇注工程,采用C15P6现浇混凝土,挡墙采用C30P6现浇混凝土:
1.预留伸缩缝
挡墙工程设计要求每隔15m设置伸缩缝一道,缝宽30mm,缝内嵌聚乙烯泡沫板,外嵌油膏,须顶紧无孔隙;
2.砼浇筑
砼浇筑分为垫层、带形基础和墙身,因挡土墙的墙身高度为2.95m,故在砼浇筑时,计划分两次进行,先浇筑砼高度2m,待达到强度时,再浇筑0.95m,灌注混凝土前会同技术人员对模板、钢筋骨架、预埋钢筋及保护层厚度等进行检查,并清除杂物后,灌注混凝土,灌注时亦应随时注意检查与校正其位置,采用连续灌注一次灌成的施工方法,斜向分层由一端向另一端循序渐进,砼必须一次灌注完成,中间不得间断,砼入模后即开始振捣,每层未振实前不得添加新混凝土,为防止砼中石子被钢筋卡住,必须插钎捣实后在进行振捣,边角部位加强人工插捣和机械振捣,插入振捣器的间距一般为50cm;
3.砼的养护
砼在灌注完毕后10~12小时,即开始覆盖并浇水;在炎热和有风的天气里,灌注完毕,应立即覆盖,并在2~3小时后浇水,经常维持一定湿润状态,对于有模板遮挡的砼面,以经常浇水润湿模板,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状态。在拆除模板之后,宜用草帘、帆布遮盖,并继续浇水养护,大体积砼构件在拆模之后,为避免冷却过快,不宜直接用冷水浇喷在砼表面上;
步骤八:泄水管安装工程,设计挡墙和拦水坝均设置泄水管,采用A100UPVC管,间距2-3m,墙背面采用A100透水盲管,级配碎石填充,上部铺350g/m2土工布并回填瓜子片,管道在模板安装时预埋好,再浇筑墙身砼,使管道穿过墙身,两端预留一定长度,管口用海绵或软塞暂时堵住,防止管道堵塞;
步骤九:土方回填,施工前,应做好水平标志,以控制回填土的高度或厚度,如在基坑边坡上,每隔3m钉上水平板;或在外墙上弹上水平线,回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并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压实度达到设计值90%;
基坑的回填土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施工中注意雨情,雨前应及时夯完已填土层或将表面压光,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排除雨水,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深浅两基坑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如必须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梯形的高宽比一般为1∶2,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
步骤十:铺装贴面及石材堆砌,弹线:首先将花岗岩的墙面用大线坠从上至下找出垂直,一般花岗岩外皮距结构面的厚度应以5~7cm为宜,找出垂直后,在地面上顺墙弹出花岗岩外廓尺寸线,此线即为第一层花岗岩的安装基准线,编好号的花岗岩在弹好的基准线上画出就位线,每块留1mm缝隙;
安装花岗岩:按部位取石板并舒直铜丝或镀锌铅丝,将石板就位,石板上口外仰,右手伸入石板背面,把石板下口铜丝或镀锌铅丝绑扎在横筋上,绑时不要太紧可留余量,只要把铜丝或镀锌铅丝和横筋栓牢即可,把石板竖起,便可绑花岗岩板上口铜丝或镀锌铅丝,并用木楔子垫稳,块材与基层间的缝隙一般为30~50mm,用靠尺板检查调整木楔,再拴紧铜丝或镀锌铅丝,依次向另一方进行,第一层安装完毕再用靠尺板找垂直,水平尺找平整,方尺找阴阳角方正,应用铅皮垫牢,使石板之间缝隙均匀一致,并保持第一层石板上口的平直,找完垂直、平整、方正后,用碗调制熟石膏,把调成粥状的石膏贴在花岗石板上下之间,使这二层石板结成一整体;
灌浆:把配合比为1∶2.5水泥砂浆放入半截大桶加水调成粥状(稠度一般为8~12cm),用铁簸箕舀浆徐徐倒入,注意不要碰大理石或预制水磨石板,边灌边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石板面使灌入砂浆排气,第一层浇灌高度为15cm,不能超过石板高度的1/3;如发生石板外移错动,应立即拆除重新安装,第一次灌入15cm后停l~2h,等砂浆初凝,此时应检查是否有移动,再进行第二层灌浆,灌浆高度一般为20~30cm,待初凝后再继续灌浆,第三层灌浆至低于板上口5~10cm处为止;
擦缝:全部石板安装完毕后,清除所有石膏和余浆痕迹,用麻布擦洗干净,并按石板颜色调制色浆嵌缝,边嵌边擦干净,使缝隙密实、均匀、干净、颜色一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

1.一种驳岸挡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进入低于河体水底土壤内的钢筋混凝土墙体(1)、设置在墙体(1)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座板(11)以及设置在墙体(1)朝向河体一侧的生态石笼(12),所述墙体(1)顶端延伸出河体水面且所述墙体(1)背离河体的一侧回填有土层(2),所述墙体(1)内设有贯穿墙体(1)和土层(2)的若干泄水管(13),所述泄水管(13)在伸入土层(2)内的一端设有透水盲管(131),所述座板(11)与墙体(1)呈倒T型,所述生态石笼(12)嵌设在河体水底,生态石笼(12)的最高面与水底面齐平;
所述墙体(1)在靠近河体和背离河体的一侧内分别纵向布设有若干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所述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底端进入座板(11)且在座板(11)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形成倒钩(141),在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相对的所述墙体(1)内布设有分别沿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第三钢筋(142),所述第三钢筋(142)直径为12毫米且在墙体(1)内每隔200毫米横向分布;
所述第一钢筋(14)的直径为12毫米且相邻第一钢筋(14)之间的距离为200毫米,所述第二钢筋(15)的直径为18毫米且相邻第二钢筋(15)之间的距离为200毫米,所述第二钢筋(15)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向远离第一钢筋(14)方向倾斜放置,所述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之间通过直径为8毫米的若干第五钢筋(144)连接,每根相邻第五钢筋(144)之间间距为400毫米;
所述座板(11)内布设有上下两层直径为18毫米且间隔200毫米分布的若干第六钢筋(111),靠近墙体(1)的一层第六钢筋(111)在远离生态石笼(12)的一端向下延伸至下层的第六钢筋(111),另一端向下延伸出下层的第六钢筋(111)且在延伸出的一端先水平延伸后倾斜向下层第六钢筋(111)内延伸,所述座板(11)在上下两层第六钢筋(111)之间设有若干直径为12毫米且间隔为200毫米分布的第七钢筋(112),第七钢筋(112)与第六钢筋(111)相互垂直分布;
上下两层所述第六钢筋(111)之间通过直径为8毫米的若干第八钢筋(113)连接,相邻第八钢筋(113)之间间距为400毫米;
所述墙体(1)在朝向河体的一侧错缝分布有若干灰色烧面花岗岩块(16),所述灰色烧面花岗岩块(16)从墙体(1)顶端铺设至生态石笼(12)的上端;
所述土层(2)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素土层(21)、第一级配碎石层(22)、第一瓜子片层(23)、第一土工布层(24)以及土壤层(25),相邻所述泄水管(13)之间的间距为2米-3米,所述透水盲管(131)位于第一级配碎石层(22)内且透水盲管(131)外包裹有第二土工布层(26);
所述座板(11)在背离墙体(1)的一侧设有100毫米厚的C15砼垫层(17),所述砼垫层(17)背离座板(11)的一侧设有支撑砼垫层(17)的支撑件;
所述支撑件为第一粉质粘土层(171)或设置在砼垫层(17)下端的若干水泥搅拌桩(172)或从砼垫层(17)依次向远离座板(11)方向分布的砂石垫层(173)、第二粉质黏土层(174);
所述墙体(1)上端设有与墙体(1)垂直的悬挑平台(18),所述悬挑平台(18)的一端伸出墙体(1),另一端向土层(2)内延伸,所述墙体(1)顶端内横向布设有4根直径为16毫米的第四钢筋(143),4根所述第四钢筋(143)两两分别绑扎连接在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5)上。
CN201810078892.5A 2018-01-26 2018-01-26 驳岸挡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16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78892.5A CN108316237B (zh) 2018-01-26 2018-01-26 驳岸挡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78892.5A CN108316237B (zh) 2018-01-26 2018-01-26 驳岸挡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16237A CN108316237A (zh) 2018-07-24
CN108316237B true CN108316237B (zh) 2020-02-14

Family

ID=62887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788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16237B (zh) 2018-01-26 2018-01-26 驳岸挡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162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4439B (zh) * 2019-07-30 2021-01-26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后置式挡土墙泄水孔的施工方法
CN114606974B (zh) * 2022-03-23 2022-10-18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扶壁式坞墙上管廊底板处墙板混凝土一次浇筑施工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65797U (zh) * 2011-09-20 2012-06-06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滨水驳岸的混凝土挡墙
CN106088115A (zh) * 2016-07-28 2016-11-0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增加土质高边坡稳定性的方法
CN206438481U (zh) * 2016-12-28 2017-08-25 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挡墙
CN107245981A (zh) * 2017-06-21 2017-10-13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驳岸挡墙阻滑‑加筋复合式生态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65797U (zh) * 2011-09-20 2012-06-06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滨水驳岸的混凝土挡墙
CN106088115A (zh) * 2016-07-28 2016-11-0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增加土质高边坡稳定性的方法
CN206438481U (zh) * 2016-12-28 2017-08-25 河海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挡墙
CN107245981A (zh) * 2017-06-21 2017-10-13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驳岸挡墙阻滑‑加筋复合式生态修复结构及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16237A (zh) 2018-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46565B (zh) 超深岩基深基坑降排水方法
CN207512745U (zh) 一种沉箱装置及其基坑结构
CN110344423A (zh) 一种沉井法成型高水位下局部深基坑的施工方法
CN107938692A (zh) 一种排水及回灌施工方法及结构
CN108331000A (zh) 沉井下沉施工方法
CN113174958A (zh) 一种劣质地况下临近道路基坑施工方法
CN112482358A (zh) 一种连续墙穿透地层的地连墙施工方法
CN108571000A (zh) 一种沿河地段道路下穿既有铁路时地下水路堑的施工方法
CN109706952A (zh) 大型沉井施工方法
CN102235007B (zh) 上钉下桩组合的深基支护方法
CN211143046U (zh) 一种阻排水抗浮施工结构
CN108316237B (zh) 驳岸挡墙
CN112695763A (zh) 一种深厚淤泥地层基坑开挖方法
CN109056762B (zh) 一种海岛滩涂围堤的施工方法
CN117569263A (zh) 一种大坝防渗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76954A (zh) 一种新开挖航道的施工方法
CN211421139U (zh) 一种盾构井冠梁支撑结构
CN112176944A (zh) 一种亲水平台护岸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2176945A (zh) 一种退堤还海的施工方法
CN114059566A (zh) 一种软岩边坡半刚性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8396708B (zh) 一种抗破碎的护面板施工方法
CN112523272A (zh) 用于强风化岩层的抗浮盲沟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76953A (zh) 一种新建航道的施工方法
CN113430989B (zh) 一种海塘的提升施工方法
CN115492144B (zh) 沙洲区域顶管沉井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