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8867A - 窗帘开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窗帘开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8867A
CN116998867A CN202210474402.XA CN202210474402A CN116998867A CN 116998867 A CN116998867 A CN 116998867A CN 202210474402 A CN202210474402 A CN 202210474402A CN 116998867 A CN116998867 A CN 116998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late
bracket
housing
pivo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440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明
王建锋
王增清
饶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7440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988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98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88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H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 A47H5/00Devices for drawing draperies, curtains, or the like
    • A47H5/02Devices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curta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H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 A47H15/00Runners or gliders for supporting curtains on rails or rods
    • A47H15/02Runn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开合装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安装不便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驱动滚轮组件;挂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至少一个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枢转;开关部,其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挂接机构移动至安装位置,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时,挂接机构移动至使用位置。本申请通过开关部实现挂接机构的安装和拆卸,安装方便。

Description

窗帘开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开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窗帘开合装置,该窗帘开合装置无需对现有的手动窗帘进行改造,而是直接安装在窗帘轨道上即可实现对窗帘的自动控制。具体地,窗帘开合装置通常具有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滚轮和设置于壳体上的挂接机构,驱动滚轮部分伸出壳体,挂接机构安装在窗帘轨道上,并使得驱动滚轮抵压在窗帘轨道底部,从而通过驱动滚轮的转动带动窗帘开合装置沿窗帘轨道行走,行走过程中,带动窗帘打开和关闭。
目前的窗帘开合装置针对不同的窗帘轨道需要设置不同的挂接机构,但是,现有的窗帘开合装置为了实现安装在窗帘轨道上,通常需要较为复杂的安装过程,安装不便,尤其不能实现单手安装。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安装不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窗帘开合装置,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
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
挂接机构,所述挂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中至少一个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该枢转使得所述挂接机构能够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切换,
开关部,所述开关部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挂接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开关部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开关部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挂接机构能够由所述使用位置切换至所述安装位置;当所述开关部由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挂接机构能够由所述安装位置切换至所述使用位置。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枢转轴,所述第一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外壳的顶面开设有伸出孔,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从所述伸出孔中伸出,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从所述伸出孔中伸出,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枢转孔,所述第一枢转孔套接于所述枢转轴;并且/或者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枢转孔,所述第二枢转孔套接于所述枢转轴。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挂接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挂接机构沿所述驱动轮的滚动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轮的两侧。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挂接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设置成在所述挂接机构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套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套接柱,所述第一套接柱与所述第二套接柱沿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套接柱和第四套接柱,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且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柱和所述第三套接柱,另一个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套接柱和所述第四套接柱;或者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五套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六套接柱,所述第五套接柱与所述第六套接柱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五套接柱和所述第六套接柱。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
所述第一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推动所述第一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一滑孔的方向枢转。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二滑孔,
所述第一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二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板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顶杆抵接于所述第一凸起并因此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顶杆抵接于所述第二凸起并因此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连接,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三轴座,所述第三轴座上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四轴座,所述第四轴座上开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四轴孔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安装好后,所述第一轴座位于所述第一通槽,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二侧面形成有第二通槽,所述第四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二通槽,安装好后,所述第三轴座位于所述第二通槽。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侧面位于所述第四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夹板的外侧面下部开设有第一浅槽,所述第二夹板的外侧面下部开设有第二浅槽。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按钮和第四弹性件,
所述第一按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第四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按钮复位,其中,所述第一按钮被按下时,所述第一按钮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
所述第一按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第四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按钮复位,其中,所述第一按钮被按下时,所述第一按钮的内侧面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按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五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二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二按钮复位,其中,所述第二按钮被按下时,所述第二按钮的内侧面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开关部,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具体地,通过开关部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使得挂接机构能够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此时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方便地移动至窗帘轨道的待安装位置,在开关部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时,使得挂接机构由安装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到窗帘轨道上。换句话说,通过简单的开关动作,即可实现装置的安装,大大简化了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
方案1.一种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
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
挂接机构,所述挂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中至少一个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该枢转使得所述挂接机构能够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切换,
开关部,所述开关部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挂接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开关部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开关部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挂接机构能够由所述使用位置切换至所述安装位置;当所述开关部由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挂接机构能够由所述安装位置切换至所述使用位置。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枢转轴,所述第一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外壳的顶面开设有伸出孔,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从所述伸出孔中伸出,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从所述伸出孔中伸出,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枢转孔,所述第一枢转孔套接于所述枢转轴;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枢转孔,所述第二枢转孔套接于所述枢转轴。
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挂接机构沿所述驱动轮的滚动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轮的两侧。
方案6.根据方案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设置成在所述挂接机构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套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套接柱,所述第一套接柱与所述第二套接柱沿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套接柱和第四套接柱,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且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柱和所述第三套接柱,另一个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套接柱和所述第四套接柱;或者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五套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六套接柱,所述第五套接柱与所述第六套接柱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五套接柱和所述第六套接柱。
方案8.根据方案2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
所述第一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推动所述第一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一滑孔的方向枢转。
方案9.根据方案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二滑孔,
所述第一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二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板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顶杆抵接于所述第一凸起并因此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顶杆抵接于所述第二凸起并因此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方案11.根据方案9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连接,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三轴座,所述第三轴座上开设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四轴座,所述第四轴座上开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四轴孔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第一侧面形成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槽,安装好后,所述第一轴座位于所述第一通槽,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二侧面形成有第二通槽,所述第四轴座设置于所述第二通槽,安装好后,所述第三轴座位于所述第二通槽。
方案13.根据方案1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侧面位于所述第四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夹板的外侧面下部开设有第一浅槽,所述第二夹板的外侧面下部开设有第二浅槽。
方案14.根据方案2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按钮和第四弹性件,
所述第一按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第四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按钮复位,其中,所述第一按钮被按下时,所述第一按钮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方案15.根据方案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
所述第一按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第四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按钮复位,其中,所述第一按钮被按下时,所述第一按钮的内侧面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按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五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二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二按钮复位,其中,所述第二按钮被按下时,所述第二按钮的内侧面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U型轨道的装配过程图(一);
图2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U型轨道的装配过程图(二);
图3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机构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机构处于安装位置的主视图;
图6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机构处于使用位置的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型轨道时挂接机构处于安装位置的主视图;
图8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型轨道时挂接机构处于使用位置的主视图;
图9至图12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机构的其他设置方式的结构;
图13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U型轨道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外壳;11、前壳;111、第一豁口;112、第一滑孔;113、第二轴座;114、第一通槽;115、第一嵌设孔;116、第四套接柱;12、后壳;121、第二豁口;122、第二滑孔;124、第二通槽;125、第三套接柱;
2、驱动滚轮组件;
3、电源组件;31、电池;32、电路板;
4、开关部;41、第一夹板;411、第一本体;4111、第一轴座;4112、第一容置槽;4113、第一顶杆;412、第一盖体;4121、第一浅槽;42、第二夹板;421、第二本体;4211、第三轴座;4212、第二容置槽;4213、第二顶杆;422、第二盖体;43、第二弹性件;44、第三弹性件;45、第一按钮;
5、挂接机构;51、第一支架;511、第一枢转孔;512、第一套接柱;513、第一凸起;514、第五套接柱;52、第二支架;521、第二枢转孔;522、第二套接柱;523、第二凸起;524、第六套接柱;53、第一从动轮;54、第二从动轮;55、第一弹性件;
61、第一转轴;62、第二转轴;63、枢转轴;
7、U型轨道;
8、工字型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至图4,并结合窗帘轨道为U型轨道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一般性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安装不便的问题,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1、驱动滚轮组件2、电源组件3、挂接机构5和开关部4。外壳1的顶部形成有通孔,驱动滚轮组件2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二者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安装于外壳1内,且部分通过通孔伸出。电源组件3设置于外壳1内,用于为驱动机构供电。
挂接机构5包括第一支架51、第二支架52、第一从动轮53和第二从动轮54,第一从动轮5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51,第二从动轮5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52,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中至少一个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1枢转,该枢转使得挂接机构5能够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切换。
开关部4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1,并且开关部4设置成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开关部4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挂接机构5能够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当开关部4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挂接机构5能够由安装位置切换回使用位置。
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在静止状态下,开关部4位于闭合位置,挂接机构5处于使用位置。在使用时,首先令开关部4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与此同时挂接机构5会从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接下来将窗帘开合装置移动至待安装位置,并令开关部4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此时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切换回使用位置,如此,装置便挂接在U型轨道7上。挂置好后,驱动滚轮组件2中的驱动轮与U型轨道7的下侧面抵压,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驱动轮转动,通过驱动轮与U型轨道7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在U型轨道7上的行走。行走过程中,窗帘开合装置带动U型轨道7上的窗帘挂钩移动,从而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启和闭合。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开关部4,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具体地,通过开关部4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使得挂接机构5能够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此时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方便地移动至窗帘轨道的待安装位置,在开关部4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时,使得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到窗帘轨道上。换句话说,通过简单的开关动作,即可实现装置的安装,大大简化了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
下面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6,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首先参见图3,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11与后壳12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到一起。前壳11与后壳12的顶部各形成有一个缺口(图中未示出),在安装好后,外壳1内形成空腔,两个缺口围设形成通孔。驱动滚轮组件2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驱动机构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轮传动连接,如与驱动轮直接连接或通过传动组件与驱动轮连接等。驱动滚轮组件2安装在外壳1的空腔中,安装好后,驱动轮部分通过上述通孔伸出并可相对于外壳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驱动滚轮组件2的形式和原理已经较为普遍,本申请中对驱动滚轮组件2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任何能够满足本申请安装条件的驱动滚轮组件2均可应用于本申请中。
继续参见图3,电源组件3包括电池31和电路板32,电池31可采用锂电池31,其与电路板32连接,电路板32与电机连接,电池31用于为电机供电,电路板32用于控制电机的启停,上述连接和控制方式在本领域较为常用,因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电机的启停指令的接收方式不作限制,其可以是用户使用遥控器、移动终端等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设备发出,也可以是通过设置在外壳1的物理按钮发出,或者通过设置于室内任意位置、且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按钮、开关发出。其中,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方式可以是有线通信,也可以为无线通信,无线通信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蓝牙、红外、WiFi、ZigBee等方式。移动终端例如可以为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或其任意组合等。当然,在采用上述任一连接方式时,需要电路板32上搭载相应的模块,这些模块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2和图3,开关部4包括夹板,本申请中夹板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分别通过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本申请中,第一夹板41通过第一转轴61枢转连接于前壳11的前侧,第二夹板42通过第二转轴62枢转连接在后壳12的后侧。
具体地,以第一夹板41为例,其由第一本体411和第一盖体412两部分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组合而成,第一盖体412的外侧面(即安装好后背离外壳1的侧面)下部开设有第一浅槽4121,第一浅槽4121成长条状且沿第一盖体412的宽度方向(即图3中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本体411的内侧面(即安装好后朝向外壳1的侧面)开设有第一容置槽4112,第一容置槽4112大致为矩形槽,第一容置槽4112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轴座4111,每个第一轴座4111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未示出)。前壳11的前侧面中部设置有第一通槽114,第一通槽114沿前壳11的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通槽114中设置有两个第二轴座113,每个第二轴座113上开设有第二轴孔。安装好后,第一转轴61依次穿过第一轴孔、第二轴孔、第二轴孔和第一轴孔后将第一夹板41与前壳11可枢转地连接,两个第一轴座4111可枢转地位于第一通槽114中。
与此类似,第二夹板42由第二本体421和第二盖体422两部分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组合而成,第二盖体422的外侧面(即安装好后背离外壳1的侧面)下部开设有第二浅槽(图中未示出),第二浅槽成长条状且沿第二盖体422的宽度方向(即图3中左右方向)延伸。第二本体421的内侧面(即安装好后朝向外壳1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4212,第二容置槽4212大致为矩形槽,第二容置槽4212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轴座4211,每个第三轴座4211上开设有第三轴孔(未示出)。后壳12的后侧面中部设置有第二通槽124,第二通槽124沿后壳12的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通槽124中设置有两个第四轴座(未示出),每个第四轴座上开设有第四轴孔。安装好后,第二转轴62依次穿过第三轴孔、第四轴孔、第四轴孔和第三轴孔后将第二夹板42与后壳12可枢转地连接,两个第三轴座4211可枢转地位于第二通槽124中。
此外,前壳11的前侧面位于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以及后壳12的后侧面位于第四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即图3中上下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并分别与底面圆弧过渡。
参见图1和图2,设置好后,从装置的侧面观察,在开关部4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夹板41位于第一轴座4111以上的部分以及第二夹板42位于第三轴座4211以上的部分形成卡夹的“夹头”部分,第一夹板41位于第一轴座4111以下部分以及第二夹板42位于第三轴座4211以下的部分形成卡夹的“手柄”部分,当对该“手柄”施加外力时,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分别绕第一转轴61和第二转轴62枢转至张开位置(即第二位置),“夹头”部分相对于外壳1的顶部张开,此时前壳11的前侧面和后壳12的后侧面分别容纳于第一容置槽4112和第二容置槽4212内。当外力撤除时,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分别绕第一转轴61和第二转轴62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闭合的位置(即第一位置),此时“夹头”部分相对于外壳1的顶部闭合。
继续参照图3,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3和第三弹性件44。其中,第二弹性件43被设置成第一夹板41在外力作用下由闭合位置枢转至张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第一夹板41由张开位置枢转至闭合位置。第三弹性件44被设置成第二夹板42在外力作用下由闭合位置枢转至张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第二夹板42由张开位置枢转至闭合位置。具体地,第二弹性件43和第三弹性件44均为扭簧,以第三弹性件44为例,扭簧套接于第二转轴62上,且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第二容置槽4212和后壳12的后侧面上。第二弹性件43与此设置方式类似,不再赘述。
参见图3,对于每个挂接机构5,外壳1的顶面开设有伸出孔、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112、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二滑孔122。具体地,前壳11的顶面开设有两个第一豁口111,后壳12的顶面开设有两个第二豁口121,安装好后,两个第一豁口111与两个第二豁口121围设形成两个伸出孔。前壳11的前侧面上部开设有两个第一滑孔112,第一滑孔112为矩形长条孔,两个第一滑孔112沿前壳1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后壳12的后侧面上部开设有两个第二滑孔122,第二滑孔122也为矩形长条孔,两个第二滑孔122沿后壳12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参见图3和图4,挂接机构5设置有两个,两个挂接机构5沿驱动轮的滚动方向(即U型轨道7的延伸方向)设置于驱动轮的两侧,每个挂接机构5包括第一支架51、第二支架52、第一从动轮53、第二从动轮54和第一弹性件55。
具体地,外壳1内设置有枢转轴63,本申请中枢转轴63设置在前壳11与后壳12之间,例如前壳11在左右两侧面(即图3中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半圆孔,后壳12同样在其左右两侧面分别开设有半圆孔,前壳11与后壳12扣合好后,两对半圆孔在前壳11与后壳12的接缝处形成两个圆孔,枢转轴63的两端穿设在两个圆孔中。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前壳11与后壳12内部形成C型的支撑卡槽,将枢转轴63卡置在支撑卡槽中。无论如何,只要能够将枢转轴63有效设置在前壳11与后壳12之间即可。
第一支架5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枢转孔511,第一枢转孔511套接于枢转轴63,第一支架51的上端为自由端,第一从动轮5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51的上端。安装好后,第一支架51的底端绕枢转轴63枢转,第一支架51的上端从伸出孔中伸出。与此类似地,第二支架52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枢转孔521,第二枢转孔521套接于枢转轴63,第二支架52的上端为自由端,第二从动轮5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52的上端。安装好后,第二支架52的底端绕枢转轴63枢转,第二支架52的上端与第一支架51的上端从同一伸出孔中伸出。
第一弹性件55被设置成在挂接机构5处于安装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具体地,第一支架51上设置有第一套接柱512,第二支架52上设置有第二套接柱522,第一套接柱512与第二套接柱522沿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后壳1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套接柱125,前壳1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四套接柱116。第一弹性件55为压缩弹簧,每个挂接机构5中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一套接柱512和第三套接柱125,另一个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二套接柱522和第四套接柱116。在安装好后,当第一支架51朝向后壳12枢转、第二支架52朝向前壳11枢转时,两个压缩弹簧储存弹性势能,该弹性势能释放时,能够使得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向相反的方向枢转。
参见图3至图6,第一支架51上朝向前壳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起513,第一本体411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顶杆4113,第一凸起513为半圆形凸起,第一顶杆4113的端部为半圆形面,在第一夹板41由相对于外壳1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闭合的位置时,第一顶杆4113穿过第一滑孔112抵接于第一凸起513并因此推动第一支架51枢转。与此类似地,第二支架52上朝向后壳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起523,第二本体421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顶杆4213,第二凸起523为半圆形凸起,第二顶杆4213的端部为半圆形面,在第二夹板42由相对于外壳1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闭合的位置时,第二顶杆4213穿过第一滑孔112抵接于第二凸起523并因此推动第二支架52枢转。
下面结合图1、图2、图5和图6,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2、图6所示,窗帘开合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开关部4处于第一位置,此时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在扭簧的作用下分别紧贴在前壳11的前侧面和后壳12的后侧面,第一支架51的顶端在第一顶杆4113的抵压下位于第二豁口121处,第二支架52顶端在第二顶杆4213的抵压下位于第一豁口111处,此时压缩弹簧储存弹性势能,挂接机构5处于使用位置。
如图1、图5所示,当需要将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到U型轨道7上时,首先用户单手捏住两个夹板的浅槽部分,并同时对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施力,两个夹板在力的作用下沿各自转轴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张开的位置,两个扭簧分别储存弹性势能。与此同时,第一支架51的顶端在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下向第一豁口111枢转,第二支架52的顶端在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下向第二豁口121枢转,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彼此靠近并沿U型轨道7的长度方向大致处于同一直线上,即挂接机构5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此时,用户可将窗帘开合装置举升至U型轨道7的待安装位置,使得第一从动轮53和第二从动轮54通过U型轨道7底面的缝隙进入至轨道内部。
接下来再参照图2、图6,在举升至待安装位置后,用户撤除对两个夹板施加的力,在扭簧的带动下,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沿各自转轴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闭合的位置。与此同时,第一顶杆4113抵压第一凸起513使得第一支杆的顶端枢转至第二豁口121处,第二顶杆4213抵压第二凸起523使得第二支杆的顶端枢转至第一豁口111处,直至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分别紧贴于前壳11的前侧面和后壳12的后侧面上,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彼此远离并分别抵压在U型轨道7内部的一个导轨上,即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此时窗帘开合装置挂置在U型轨道7上。另外,驱动轮此时抵压在U型轨道7的下侧面,安装完成。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并未对驱动滚轮组件2如何与U型轨道7下侧面抵压进行详细说明,但这并非代表本申请无法实施。相反地,现有技术中对于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好后,驱动滚轮组件2、特别是驱动轮如何抵压至U型轨道7的下方有多种不同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产品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通过在驱动滚轮组件2下方设置弹簧/弹片来实现驱动轮抵压在U型轨道7上;再如也可以将挂接机构5与外壳1之间弹性连接等。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两个夹板,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使用方便,用户只需像使用普通“夹子”一样操作,即可实现装置的安装和拆卸,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并且,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对称设置于外壳1的两侧,还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好后,具有受力均匀、运行平稳、夹设牢固等优点。
通过将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均设置为可枢转,使得第一从动轮53和第二从动轮54均可移动,减小用户施力,安装更加轻松。
通过将第一凸起513和第二凸起523设置为半圆形凸起,第一顶杆4113和第二顶杆4213的端部设置为半圆形面,能够提高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枢转稳定性,提升装置拆装便利性。
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55,使得在开关部4枢转至张开位置时,挂接机构5能够自动切换至安装位置,并且还能对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进行一定程度的抵压,辅助开关部4的打开,节省用户施力。
通过在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的内侧分别开设第一容置槽4112和第二容置槽4212,并将第一轴座4111设置在第一容置槽4112、第三轴座4211设置在第二容置槽4212,以及在外壳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通槽114和第二通槽124,将第二轴座113和第四轴座分别设置在第一通槽114和第二通槽124内,能够在减小装置的整体厚度,方便用户进行装拆操作。
通过将前壳11的外侧面位于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后壳12的后侧面位于第四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再配合容置槽的设置,能够为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的枢转预留更大的空间,从而使两夹板具有更大的张开角度,方便安装。
通过在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的外侧下部分别开设第一浅槽4121和第二浅槽,方便用户施力,降低操作难度。
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43和第三弹性件44,使得两个夹板可以自动回弹,降低安装难度;并且在安装好后,两个弹性件能够提高装置的稳定性,避免两个夹板松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结合开关部4设置两个夹板,挂接机构5中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均为枢转设置进行介绍的,但是这仅仅是本申请的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调整,只要调整后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开关部4由闭合位置枢转至张开位置时,挂接机构5能够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当开关部4由张开位置枢转至闭合位置时,开关部4能够带动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的动作方式即可。
举例而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开关部4可以只设置一个夹板,相应地,挂接机构5中第一支架51可枢转设置,第二支架52相对于外壳1固定设置,如与外壳1一体成型、或卡置在外壳1内部等。此时,夹板枢转至张开位置时,第一支架51向第一豁口111枢转,实现挂接机构5由使用位置向安装位置的切换,夹板枢转至闭合位置时,夹板内侧的顶杆抵压第一支架51上的凸起使得第一支架51向第二豁口121枢转,实现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向使用位置的切换。当然,本替换实施方式中,在设置第一支架51可枢转的前提下,也可以同时设置两个夹板,只不过两个夹板中只有一个夹板与第一支架51配合使用。
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支架与夹板之间还可以通过传动件实现传动连接,从而使得夹板的枢转可以带动支架枢转。以第一夹板41和第一支架51为例,第一夹板41上可以设置铰接孔,第一支架51上对应设置第二铰接孔,第一铰接孔与第二铰接孔之间通过传动杆连接,传动杆两端分别与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铰接。如此,在第一夹板41枢转过程中,可以通过传动杆带动第一滑块枢转,实现挂接机构5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的切换。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挂接机构5除设置在外壳1内,还可以设置在外壳1的外部,如在外壳1顶部设置枢转轴,将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可枢转的设置在枢转轴上。
再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挂接机构5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此时,挂接机构5中的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可以同时设置在驱动轮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驱动轮的两侧。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进行阐述的,但这种结构形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外壳1的具体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外壳1还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上下分体结构等。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夹板的枢转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满足两夹板能分别相对于外壳1枢转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具体设置形式进行调整。例如,两个夹板可以通过同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具体地,以图3所示方位为例,可以在外壳1的左右两侧面的上边缘中部各设置一个共用轴座,然后令两个夹板位于同一侧的轴座同时与共用轴座枢转连接。更具体地,位于图3左侧的第一轴座4111和第三轴座4211通过一根短轴与位于外壳1左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的共用轴座枢转连接,位于图3右侧的第一轴座4111和第三轴座4211通过另一根短轴与位于外壳1右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的共用轴座枢转连接。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是结合外壳1内设置电源组件3进行介绍的,但这种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性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电源组件3是否设置进行选择,还可以对电源组件3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窗帘开合装置可以不设置电源组件3,而是由外接电源为驱动机构供电,如采用充电宝、外接太阳能电池31板等,此时只需在外壳1上相应地设置接口即可。再如,在设置电源组件3的前提下,电源组件3可以包括电路板32和电池仓,电池仓用于置放干电池31。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55除采用压缩弹簧外,也可以采用板簧或弹性胶块,这种对第一弹性件55具体形式的替换并未偏离本申请原理。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43和第三弹性件44除了采用扭簧外,还可以采用其他零件进行替代。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件43和第三弹性件44中的一个或全部可以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夹板与外壳1之间。
再如,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第一支架51上设置第一凸起513,第一夹板41内侧设置第一顶杆4113来实现第一支架51的枢转动作的,但是这种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支架51的枢转即可。举例而言,在同时设置第一凸起513与第一顶杆4113的前提下,可以令第一凸起513从第一滑孔112中伸出,从而与第一顶杆4113抵接;或者也可以只设置第一凸起513或只设置第一顶杆4113,在只设置第一凸起513时,令第一凸起513由第一滑孔112伸出,并能够与第一夹板41内侧面抵接,在只设置第二顶杆4213时,可以令第二顶杆4213伸入第一滑孔112与第一支架51抵接。同理,第二支架52和第二顶杆4213也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调整,不再赘述。
再如,在保证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外壳1、驱动滚轮组件2和开关部4,挂接机构5具有第一支架51、第二支架52、第一从动轮53和第二从动轮54的基础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其他部件或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修改或删减。例如,挂接机构5的第一弹性件55可以删减,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可以设置枢转轴63与外壳1内的枢转孔枢转连接;第一容置槽4112、第二容置槽4212、第一浅槽4121、第二浅槽、外壳1侧面的收窄等结构可以修改或省略。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型轨道进行简要介绍。
如图7和图8所示,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对挂接机构5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了调整,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可以应用于工字型轨道8。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挂接机构5中,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仍然都可以沿枢转轴63枢转。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挂接机构5处于安装位置还是使用位置,第一从动轮53和第二从动轮54均处于相向设置的状态。而上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的朝向相反。实际制作过程中,只需调整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顶部形状即可。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进行简要说明。如图7所示,当施加外力使得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相对于外壳1枢转张开至张开位置时,在第一弹性件55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支架51的顶端和第二支架52的顶端分别向第一豁口111和第二豁口121枢转,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彼此远离,即挂接机构5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此时,用户可将窗帘开合装置举升至工字型型轨道的待安装位置,使得工字型轨道8的底面可以进入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之间的空间中。如图8所示,当外力消除时,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闭合位置,第一顶杆4113抵压第一凸起513使得第一支架51的顶端向第二豁口121枢转,第二顶杆4213抵压第二凸起523使得第二支架52的顶端向第一豁口111枢转,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彼此靠近并分别抵压在工字型轨道8底部的一个导轨上,即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此时窗帘开合装置挂置在工字型轨道8上,安装完毕。
下面参照图9至图12,对第一弹性件和枢转轴的其他设置方式进行介绍。
首先参照图9,图9示出了开关部4处于第二位置时挂接机构5的状态。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改变第一从动件53和第二从动轮54的设置方向,将第一枢转孔511和第二枢转孔521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中部,将第一凸起513和第二凸起523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下部,并且在第一支架51的下部设置第五套接柱514,第在二支架的下部设置有第六套接柱524,使得第五套接柱514与第六套接柱524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然后将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五套接柱514和第六套接柱524上。如此一来,同样可以实现挂接机构5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的切换。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0示出了开关部4处于第二位置时挂接机构5的状态。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改变第一从动件53和第二从动轮54的设置方向,将第一枢转孔511和第二枢转孔521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中部,将第一凸起513和第二凸起523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下部,并且将第一套接柱512和第二套接柱522的设置面和延伸方向对调,使得一个第一弹性件55的两端分别套设在第一套接柱512和第四套接柱116上,另一个第一弹性件55的两端分别套设在第二套接柱522和第三套接柱125上。如此一来,可以通过第一顶杆4113和第二顶杆4213分别抵压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下部来实现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枢转。
参见图11,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在外壳1内设置两个枢转轴63,前壳11与后壳12各设置一个,然后令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底端分别与一个枢转轴63枢转连接。并且在第一支架51的下部设置第五套接柱514,第在二支架的下部设置有第六套接柱524,使得第五套接柱514与第六套接柱524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然后将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第五套接柱514和第六套接柱524上。如此一来,通过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分别枢转,同样可以实现挂接机构5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的切换。
参见图12,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在外壳1内设置两个枢转轴63,前壳11与后壳12各设置一个,然后令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的底端分别与一个枢转轴63枢转连接。如此一来,通过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分别枢转,同样可以实现挂接机构5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图9至图12针对第一弹性件55和枢转轴63仅列举了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对第一弹性件55和枢转轴63进行其他类似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上述设置和调整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应用在工字型轨道8的窗帘开合装置。
下面参照图13,对本申请的开关部的另外一种设置方式进行简单介绍。
如图13所示,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开关部4的具体形式为按钮,本实施方式中按钮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图中未示出),第一按钮45嵌设在前壳11的前侧面开设的第一嵌设孔115内,并且第一按钮45部分伸入到前壳11的内部。第二按钮嵌设在后壳12的后侧面设置的第二嵌设孔内,并且第二按钮部分伸入到后壳12的内部。其中,第四弹性件被设置成第一按钮45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时,该弹性势能释放并带动第一按钮45复位至初始位置。与此类似地,第五弹性件被设置成第二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时,该弹性势能释放并带动第二按钮复位至初始位置。换句话说,两个按钮在无外力状态下的初始位置为开关部4的第一位置,两个按钮被按下的位置为开关部4的第二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均可以为压缩弹簧或弹性胶块。设置位置上,第四弹性件的两端可以分别抵接在第一按钮45与前壳11之间,第五弹性件的两端可以分别抵接在第二按钮与后壳12之间。当然,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也可以采用与前述的第一弹性件55类似的设置方式,如第四弹性件设置在第一支架51与前壳11之间,第五弹性件设置在第二支架52与后壳12之间。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挂接机构5的设置方式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也稍有不同。具体地,挂接机构5仍然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采用相同的零部件,不同的是,在挂接机构5处于安装位置时,第一弹性件55被压缩储存弹性势能,此时两从动轮处于彼此靠近的状态。换句话说,在开关部4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也即两个按钮在外力作用下被按下时,两个按钮的内侧面(或内侧面设置的顶杆)分别推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向第一豁口111和第二豁口121枢转(此时第一按钮45推动第二支架52、第二按钮推动第一支架51),该枢转使得两从动轮彼此靠近,此时第一弹性件55被压缩而储存弹性势能,挂接机构5处于安装位置。在外力撤除时开关部4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即外力撤除两个按钮分别在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的作用下被顶起时,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在第一弹性件55的弹性势能释放作用下分别向第二豁口121和第一豁口111枢转,此时挂接机构5处于使用位置。
在上述设置方式下,当施加外力使得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被按下时,在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的推动下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分别向第一豁口111和第二豁口121枢转,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彼此靠近,即挂接机构5由使用位置切换至安装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55储存弹性势能。此时,用户可将窗帘开合装置举升至U型轨道7的待安装位置,使得第一从动轮53和第二从动轮54进入U型轨道7底部的缝隙中。当外力消除时,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在压缩弹簧的弹力势能释放下向外壳1外弹起,第一支架51在第一弹性件55的弹性势能释放下向第二豁口121枢转,第二支架52在第一弹性件55的弹性势能释放下向第一豁口111枢转,第一从动轮53与第二从动轮54彼此远离并分别抵压在U型轨道7内部的一个导轨上,即挂接机构5由安装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此时窗帘开合装置挂置在U型轨道7上,安装完毕。
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的长度缩短,并在第一按钮45与第二支架52之间设置传动板实现二者的传动连接,在第二按钮与第一支架51之间设置传动板实现二者的传动连接。
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整体设置在外壳1的外侧,并保留第一滑孔112和第二滑孔122,然后通过在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上设置顶杆结构,并将顶杆结构由相应的滑孔伸入外壳1内与相应的支架相抵接,同样可以实现挂接机构5在使用位置与安装位置之间的切换。
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保留第一滑孔112和第二滑孔122的前提下,在第一支架51和第二支架52上设置凸起并令两个凸起分别通过对应的滑孔伸出,然后将第一按钮45和第二按钮整体设置在外壳1的外侧,通过按钮按下过程中抵压伸出的凸起来实现两支架枢转的目的,从而实现挂接机构5在使用位置与安装位置之间的切换。
当然,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拓展技术方案,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在只有一个支架可枢转设置时,按钮可以只设置一个。再如,支架与按钮之间也可以选择通过铰接杆铰接来实现传动等。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开关部4仅提供了两种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对现有技术的贡献体现在通过开关部4的简单开关动作对挂接机构5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实现装置的安装,其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上述两种开关部4的设置形式,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开关部4来实现本申请的技术目的。例如,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下,挂接机构5还可以通过拨杆、拨块等进行驱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
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
挂接机构,所述挂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中至少一个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该枢转使得所述挂接机构能够在安装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切换,
开关部,所述开关部设置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挂接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开关部被设置成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开关部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挂接机构能够由所述使用位置切换至所述安装位置;当所述开关部由所述第二位置复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挂接机构能够由所述安装位置切换至所述使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枢转轴,所述第一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外壳的顶面开设有伸出孔,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从所述伸出孔中伸出,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从所述伸出孔中伸出,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一枢转孔,所述第一枢转孔套接于所述枢转轴;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枢转孔,所述第二枢转孔套接于所述枢转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挂接机构沿所述驱动轮的滚动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轮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接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被设置成在所述挂接机构处于所述安装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套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套接柱,所述第一套接柱与所述第二套接柱沿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套接柱和第四套接柱,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且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柱和所述第三套接柱,另一个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套接柱和所述第四套接柱;或者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五套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六套接柱,所述第五套接柱与所述第六套接柱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五套接柱和所述第六套接柱。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
所述第一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推动所述第一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一滑孔的方向枢转。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二滑孔,
所述第一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一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板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弹性件被设置成所述第二夹板在外力作用下由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板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支架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顶杆抵接于所述第一凸起并因此推动所述第一支架枢转;
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支架上对应地设置有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二夹板由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的位置枢转至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顶杆抵接于所述第二凸起并因此推动所述第二支架枢转。
CN202210474402.XA 2022-04-29 2022-04-29 窗帘开合装置 Pending CN1169988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4402.XA CN116998867A (zh) 2022-04-29 2022-04-29 窗帘开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4402.XA CN116998867A (zh) 2022-04-29 2022-04-29 窗帘开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8867A true CN116998867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4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4402.XA Pending CN116998867A (zh) 2022-04-29 2022-04-29 窗帘开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988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42496B (zh) 安装装置
CN101180190A (zh) 汽车遮阳板
CN215424061U (zh) 窗帘开合装置及窗帘开合系统
WO2020155028A1 (zh) 夹持支架
CN110194111A (zh) 一种车载滚轮自动夹手机支架
CN116998867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6393775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765918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6406917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8991444U (zh) 百叶窗控制装置
CN217659193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4129034B (zh) 一种电动窗帘控制装置
CN111917909A (zh) 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无线充电器的手机支架
CN215186871U (zh) 一种含有容纳箱体的按压展开式手机
CN211457173U (zh) 一种齿轮传动机构及三轴联动式手机支架
CN21764497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2652854B (zh) 一种兼容机构及电池仓
CN213718019U (zh) 一种按压离合式三夹臂手机支架
CN212096029U (zh) 用于手持设备的自锁夹持装置
CN116998868A (zh) 窗帘开合装置
WO2023045341A1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1386420B (zh) 遥控器支架及遥控器
WO2023130633A1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9959282U (zh) 无线控制装置
CN219350875U (zh) 一种接触效果好的网路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