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4979U - 窗帘开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窗帘开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4979U
CN217644979U CN202220012631.5U CN202220012631U CN217644979U CN 217644979 U CN217644979 U CN 217644979U CN 202220012631 U CN202220012631 U CN 202220012631U CN 217644979 U CN217644979 U CN 217644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shell
curtain
clamping plates
clo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26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明
方红根
王增清
饶宇斌
胡俊宇
王建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26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4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4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4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开合装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安装不便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顶部形成有通孔;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安装于外壳内,且部分通过通孔伸出;卡夹部,包括两个夹板,两个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的相对两侧,每个夹板的内侧上部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从动轮,当卡夹部枢转至张开位置时,两个夹板相对于外壳张开并允许窗帘轨道进入至两个夹板之间的空间;当卡夹部枢转至闭合位置时,两个夹板相对于外壳闭合并使得从动轮滚动连接于窗帘轨道。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窗帘开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开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对平拉式窗帘的自动控制,电动窗帘应运而生。但是,对于已经安装手动窗帘的家庭来说,需要将窗帘轨道整体拆卸并更换为电动窗帘转用的轨道才能实现窗帘的电动化改造,改造成本较高。
为此,部分厂家开发出了一种窗帘开合装置,该窗帘开合装置无需对现有的手动窗帘进行改造,而是直接安装在窗帘轨道上即可实现对窗帘的自动控制。具体地,窗帘开合装置通常具有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滚轮和设置于壳体上的挂接机构,驱动滚轮部分伸出壳体,挂接机构安装在窗帘轨道上,并使得驱动滚轮抵压在窗帘轨道底部,从而通过驱动滚轮的转动带动窗帘开合装置沿窗帘轨道行走,行走过程中,带动窗帘打开和关闭。
但是,现有的窗帘开合装置为了实现安装在窗帘轨道上,通常需要较为复杂的安装过程,安装不便,尤其不能实现单手安装。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窗帘开合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安装不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窗帘开合装置,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卡夹部,所述卡夹部包括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夹板的内侧上部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从动轮,所述卡夹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至张开位置和闭合位置,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张开位置时,两个所述夹板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并因此允许窗帘轨道进入至两个所述夹板之间的空间;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闭合位置时,两个所述夹板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并因此使得所述从动轮滚动连接于所述窗帘轨道。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夹板的上部为直板段,所述直板段的内侧沿垂直于所述直板段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有支撑柱,所述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夹板上设置有两个所述从动轮,两个所述从动轮沿所述驱动轮的滚动方向布置于所述夹板的顶部两端。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夹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通过转轴连接。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夹板的内侧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轴座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外壳的侧面形成有通槽,所述第二轴座设置于所述通槽,安装好后,所述第一轴座位于所述通槽。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从动轮设置于所述夹板的位于所述容置槽上方的内侧面上。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的相对两侧在位于所述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夹板通过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一侧;或者两个所述夹板通过同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所述卡夹部在外力作用下由所述闭合位置枢转至所述张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卡夹部从所述张开位置枢转至所述闭合位置。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为扭簧,且所述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和所述外壳上;或者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或者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夹板的内侧底部。
通过设置卡夹部,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具体地,通过卡夹部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并且在两个夹板的内侧设置可自由转动的从动轮,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在安装时,仅需使卡夹部枢转至张开位置,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方便的移动至窗帘轨道的待安装位置,然后使卡夹部相对于外壳枢转至闭合位置,即可使得两个从动轮滚动连接在窗帘轨道上,实现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通过将卡夹部与外壳巧妙地整合,不仅实现了结构上的简化,而且还能够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此外,卡夹部的枢转设置还使得其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窗帘轨道,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型轨道的装配过程图(一);
图2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型轨道的装配过程图(二);
图3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罗马杆轨道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U型轨道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外壳;11、前壳;12、后壳;13、通孔;14、第二轴座;15、通槽;2、驱动滚轮组件;3、电源组件;31、电池;32、电路板;4、卡夹部;41、夹板;411、本体;4111、第一轴座;4112、容置槽;412、盖体;4121、浅槽;42、从动轮;43、支撑柱;5、转轴;6、弹性件;7、工字型轨道;8、罗马杆轨道;9、U型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举例而言,虽然下述实施方式中窗帘开合装置主要是结合工字型导轨来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例如,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还可以应用于罗马杆轨道或U型轨道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并结合窗帘轨道为工字型轨道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一般性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如图1至图2所示,为了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安装不便的问题,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1、驱动滚轮组件2、电源组件3和卡夹部4。外壳1的顶部形成有通孔13,驱动滚轮组件2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二者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安装于外壳1内,且部分通过通孔13伸出。电源组件3设置于外壳1内,用于为驱动机构供电。
卡夹部4包括两个夹板41,两个夹板41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1的相对两侧,每个夹板41的内侧上部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从动轮42,卡夹部4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1枢转至张开位置和闭合位置。其中,当卡夹部4枢转至张开位置时,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张开并因此允许窗帘轨道进入两个夹板41之间的空间,当卡夹部4枢转至闭合位置时,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闭合并因此使得从动轮42滚动连接于工字型轨道7上。
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在静止状态下,卡夹部4位于闭合位置。在使用时,首先向卡夹部4施加外力,令卡夹部4由闭合位置枢转至张开位置,此时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张开,从动轮42也随夹板41一同张开。接下来将窗帘开合装置移动至待安装位置,此时令卡夹部4由张开位置枢转至闭合位置,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闭合,从动轮42也随夹板41闭合从而滚动连接在工字型轨道7上。挂置好后,驱动滚轮组件2中的驱动轮与工字型轨道7的下侧面抵压,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驱动轮转动,通过驱动轮与工字型轨道7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在工字型轨道7上的行走。行走过程中,窗帘开合装置带动工字型轨道7上的窗帘挂钩移动,从而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启和闭合。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卡夹部4,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具体地,通过卡夹部4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1,并且在两个夹板41的内侧设置可自由转动的从动轮42,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在安装时,仅需使卡夹部4枢转至张开位置,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方便的移动至窗帘轨道的待安装位置,然后使卡夹部4相对于外壳1枢转至闭合位置,即可使得两个从动轮42滚动连接在窗帘轨道上,实现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通过将卡夹部4与外壳1巧妙地整合,不仅实现了结构上的简化,而且还能够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此外,卡夹部4的枢转设置还使得其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窗帘轨道,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下面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3,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首先参见图3,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11与后壳12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到一起。前壳11与后壳12的顶部各形成有一个缺口,在安装好后,外壳1内形成空腔,两个缺口围设形成通孔13。驱动滚轮组件2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驱动机构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轮传动连接,如与驱动轮直接连接或通过传动组件与驱动轮连接等。驱动滚轮组件2安装在外壳1的空腔中,安装好后,驱动轮部分通过通孔13伸出并可相对于外壳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驱动滚轮组件2的形式和原理已经较为普遍,本申请中对驱动滚轮组件2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任何能够满足本申请安装条件的驱动滚轮组件2均可应用于本申请中。
继续参见图3,电源组件3包括电池31和电路板32,电池31可采用锂电池31,其与电路板32连接,电路板32与电机连接,电池31用于为电机供电,电路板32用于控制电机的启停,上述连接和控制方式在本领域较为常用,因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电机的启停指令的接收方式不作限制,其可以是用户使用遥控器、移动终端等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设备发出,也可以是通过设置在外壳1的物理按钮发出,或者通过设置于室内任意位置、且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按钮、开关发出。其中,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方式可以是有线通信,也可以为无线通信,无线通信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蓝牙、红外、WiFi、ZigBee等方式。移动终端例如可以为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或其任意组合等。当然,在采用上述任一连接方式时,需要电路板32上搭载相应的模块,这些模块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见图3并按照图3中所示方位,卡夹部4包括两个夹板41,两个夹板41分别通过一个转轴5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一侧,本申请中,两个夹板41分别通过一个转轴5设置在前壳11的前侧和后壳12的后侧。
具体地,本申请中,两个夹板41设置方式相同,即以对称的方式设置在外壳1的两侧,以下以其中一个为例进行说明。夹板41由本体411和盖体412两部分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组合而成,组装好后,夹板41整体呈直板状。盖体412的外侧面(即安装好后背离外壳1的侧面)下部开设有浅槽4121,浅槽4121成长条状且沿盖体412的宽度方向(即图3中左右方向)延伸。本体411的内侧面(即安装好后朝向外壳1的侧面)开设有容置槽4112,容置槽4112大致为矩形槽,容置槽4112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轴座4111,每个第一轴座4111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未示出)。前壳11/后壳12的侧面中部设置有通槽15,通槽15沿前壳11/后壳12的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延伸,通槽15中设置有两个第二轴座14,每个第二轴座14上开设有第二轴孔。安装好后,转轴5依次穿过第一轴孔、第二轴孔、第二轴孔和第一轴孔后将夹板41与前壳11/后壳12可枢转地连接,两个第一轴座4111可枢转地位于通槽15中。前壳11/后壳12的侧面位于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即图3中上下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并分别与底面圆弧过渡。
参见图1和图2,设置好后,从装置的侧面观察,在卡夹部4处于闭合位置时,夹板41位于第一轴座4111以上的部分形成卡夹的“夹头”部分,夹板41位于第一轴座4111以下部分形成卡夹的“手柄”部分,当对该“手柄”施加外力时,两个夹板41的“夹头”部分分别绕转轴5枢转并彼此远离,两个夹板41的“手柄”部分分别绕转轴5枢转并彼此靠近,此时前壳11的前侧面位于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以及后壳12的后侧面位于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分别容纳于对应的容置槽4112内。
仍参照图3,每个本体411的内侧面上部设置有两个支撑柱43,两个支撑柱43由容置槽4112上方的内侧面向外垂直延伸形成,并且两个支撑柱43分别靠近本体411宽度方向(即图3中左右方向)的两端。与支撑柱43对应地,每个本体411的内侧面设置有两个从动轮42,每个从动轮42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在支撑柱43的自由端。本申请中,对从动轮42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制,任何能够实现其自由转动的连接方式均可应用于本申请中。
继续参照图3,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弹性件6,弹性件6设置成卡夹部4在外力作用下由闭合位置枢转至张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卡夹部4从张开位置枢转至闭合位置。具体地,弹性件6为扭簧,扭簧套接于转轴5上,且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本体411和外壳1上。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当需要将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到工字型轨道7上时,首先用户单手捏住两个夹板41的浅槽4121部分,并同时对两个夹板41施力,两个夹板41在力的作用下沿各自转轴5枢转张开,卡夹部4处于张开位置,扭簧储存弹性势能。此时,用户可将窗帘开合装置举升至工字型轨道7的待安装位置,使得工字型轨道7进入到两个夹板41之间的空间中。
接下来参照图2,在举升至待安装位置后,用户撤除对两个夹板41施加的力,在扭簧的带动下,两个夹板41沿各自转轴5枢转关闭,卡夹部4处于闭合位置。此时,驱动轮抵压在工字型轨道7的下侧面,两个夹板41上的从动轮42分别抵接在工字型轨道7的一条导轨上,安装完成。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并未对驱动滚轮组件2如何与工字型导轨的下侧面抵压进行详细说明,但这并非代表本申请无法实施。相反地,现有技术中对于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好后,驱动滚轮组件2、特别是驱动轮如何抵压至工字型轨道7的下侧面有多种不同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产品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通过在驱动滚轮组件2下方设置弹簧/弹片来实现驱动轮抵压在罗马杆上;再如也可以针对每一种、或每几种相近规格的工字型轨道7单独设计与之配合的专用窗帘驱动装置等。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两个夹板41,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使用方便,用户只需像使用普通“夹子”一样操作,即可实现装置的安装和拆卸,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并且,两个夹板41对称设置于外壳1的两侧,还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好后,具有受力均匀、运行平稳、夹设牢固等优点。
通过将夹板41设置为直板状,使得装置整体构造简单,外观简约,使用方便。
通过在本体411的内侧开设容置槽4112,第一轴座4111设置在容置槽4112内,以及在外壳1上设置通槽15,将第二轴座14设置在通槽15内,能够在减小装置的整体厚度,尤其减小两夹板41之间的距离,方便用户进行装拆操作。
通过将外壳1的侧面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再配合容置槽4112的设置,能够为夹板41的枢转预留更大的空间,从而使两夹板41具有更大的张开角度,方便安装。
通过在盖体412的外侧下部开设浅槽4121,方便用户施力,降低操作难度。
通过设置弹性件6,使得夹板41可以自动回弹,降低安装难度;并且在安装好后,弹性件6能够提高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夹板41松动。
通过两个从动轮42沿夹板41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夹板41的顶部两端,可以提升夹板41的装配稳定性,从而保证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和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进行阐述的,但这种结构形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外壳1的具体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外壳1还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上下分体结构等。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夹板41的枢转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满足两夹板41能分别相对于外壳1枢转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具体设置形式进行调整。例如,两个夹板41可以通过同一个转轴5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具体地,以图3所示方位为例,可以在外壳1的左右两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第二轴座14,然后令两个夹板41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轴座4111同时与一个第二轴座14枢转连接。更具体地,位于图3左侧的两个第一轴座4111通过一根短轴与位于外壳1左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的第二轴座14枢转连接,位于图3右侧的两个第一轴座4111通过另一根短轴与位于外壳1右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的第二轴座14枢转连接。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夹板41的具体形状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例如,夹板41可以只将上半部分设置为直板段,下半部分可以向外弯折成弧形板,以方便用户施力。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电源组件3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只要调整后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装置具有电源组件3且电源组件3为驱动机构供电即可。例如,电源组件3可以包括电路板32和电池31仓,电池31仓用于置放干电池31。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从动件的数量、设置位置等均可以调整,调整后的技术方案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例如,每个夹板41还可以设置一个从动轮42、三个从动轮42或者更多。再如,两个夹板41上的从动轮42设置位置和数量还可以不同,如一个夹板41在上侧中部设置一个从动轮42,而另一个夹板41在上侧两端各设置一个从动轮42等。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6除了采用扭簧外,还可以采用其他零件进行替代。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6可以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夹板41的竖直段与外壳1之间,或者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接于两夹板41的内侧底部。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从动轮42与夹板4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调整,只要调整后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从动轮42自由转动地连接在夹板41内侧即可。例如,从动轮42可以通过轴承与支撑柱43连接,或者从动轮42可以与转轴5固定连接,而转轴5与夹板41内侧转动连接等。
再如,在保证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外壳1、驱动滚轮组件2和卡夹部4,并且卡夹部4能够枢转连接于外壳1的基础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其他部件或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修改或删减。例如,弹性件6等部件可以删减,容置槽4112、通槽15、浅槽4121、外壳1侧面收窄等结构可以修改或省略。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下面参照图4和图5,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罗马杆轨道8和U型轨道9进行简要介绍。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得窗帘开合装置还可以应用于罗马杆轨道8。具体地,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夹板41的上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延长,以使得罗马杆轨道8可以整体容纳在两夹板41的从动轮42与驱动轮之间。
当施加外力使得两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张开至张开位置时,两夹板41之间形成允许罗马杆轨道8进入的空间,此时可以将装置举升至待安装位置。当外力消除时,两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闭合位置,驱动轮抵压在罗马杆轨道8的下侧面中部,两个夹板41的从动轮42分别抵接在罗马杆轨道8的上部左右两侧。
如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得窗帘开合装置还可以应用于U型轨道9。具体地,在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夹板41的上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延长,以使得U型轨道9可以整体容纳在两夹板41的从动轮42与驱动轮之间。
当施加外力使得两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张开至张开位置时,两夹板41之间形成允许U型轨道9进入的空间,此时可以将装置举升至待安装位置。当外力消除时,两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闭合位置,驱动轮抵压在U型轨道9的下侧面中部,两个夹板41的从动轮42分别抵接在U型轨道9的顶面左右两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
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
卡夹部,所述卡夹部包括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夹板的内侧上部设置有可自由转动的从动轮,所述卡夹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至张开位置和闭合位置,
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张开位置时,两个所述夹板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并因此允许窗帘轨道进入至两个所述夹板之间的空间;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闭合位置时,两个所述夹板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并因此使得所述从动轮滚动连接于所述窗帘轨道;
所述夹板的上部为直板段,所述直板段的内侧沿垂直于所述直板段的方向向内延伸形成有支撑柱,所述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自由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板上设置有两个所述从动轮,两个所述从动轮沿所述驱动轮的滚动方向布置于所述夹板的顶部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通过转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的内侧面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轴座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外壳的侧面形成有通槽,所述第二轴座设置于所述通槽,安装好后,所述第一轴座位于所述通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设置于所述夹板的位于所述容置槽上方的内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相对两侧在位于所述第二轴孔以下的部分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板通过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一侧;或者
两个所述夹板通过同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所述卡夹部在外力作用下由所述闭合位置枢转至所述张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卡夹部从所述张开位置枢转至所述闭合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且所述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和所述外壳上;或者
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或者
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夹板的内侧底部。
CN202220012631.5U 2022-01-05 2022-01-05 窗帘开合装置 Active CN217644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2631.5U CN217644979U (zh) 2022-01-05 2022-01-05 窗帘开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2631.5U CN217644979U (zh) 2022-01-05 2022-01-05 窗帘开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4979U true CN217644979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60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2631.5U Active CN217644979U (zh) 2022-01-05 2022-01-05 窗帘开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4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4497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6393775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3308943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06343738A (zh) 翻转柜
CN111245998A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齿轮式多轴联动车载手机支架
JP2562806B2 (ja) 傘の袋収納装置
KR20220048039A (ko) 커튼 개폐 장치 및 커튼 개폐 시스템
CN211795237U (zh) 一种智能抽屉柜
CN217659193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6406916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09860030U (zh) 一种基于磷酸铁锂电池组的固定结构
CN115886519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08820080B (zh) 立式自调角自动停车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1765918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5859914U (zh) 一种电动折叠隐形纱门
CN207882645U (zh) 一种横向开合平行活动铰剪支承式回卷投影幕
CN216357630U (zh) 一种防潮效果好的一体化智能机柜
CN116998868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5190830U (zh) 挂接机构和窗帘开合器
CN113116112A (zh) 挂接机构和窗帘开合器
CN210807377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齿轮式多轴联动车载手机支架
CN210371876U (zh) 一种基于凸轮机构的升降开闭装置
CN116406917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6998867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08180741U (zh) 汽车天窗导向联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