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93775U - 窗帘开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窗帘开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93775U
CN216393775U CN202122290976.5U CN202122290976U CN216393775U CN 216393775 U CN216393775 U CN 216393775U CN 202122290976 U CN202122290976 U CN 202122290976U CN 216393775 U CN216393775 U CN 216393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ing device
housing
clamping
curtai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909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锋
刘晓明
方红根
王增清
饶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9097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93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93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93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开合装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安装不便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顶部形成有通孔;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安装于外壳内且部分通过通孔伸出;卡夹部,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并且卡夹部能相对于外壳枢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枢转至第一位置时,卡夹部相对于外壳张开并因此允许窗帘轨道进入至卡夹部与驱动轮之间的空间;当枢转至第二位置时,卡夹部相对于外壳闭合并因此使得窗帘开合装置通过卡夹部挂设于窗帘轨道。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窗帘开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帘开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对平拉式窗帘的自动控制,电动窗帘应运而生。但是,对于已经安装手动窗帘的家庭来说,需要将窗帘轨道整体拆卸并更换为电动窗帘转用的轨道才能实现窗帘的电动化改造,改造成本较高。
为此,部分厂家开发出了一种窗帘开合装置,该窗帘开合装置无需对现有的手动窗帘进行改造,而是直接安装在窗帘轨道上即可实现对窗帘的自动控制。具体地,窗帘开合装置通常具有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滚轮和设置于壳体上的挂接机构,驱动滚轮部分伸出壳体,挂接机构安装在窗帘轨道上,并使得驱动滚轮抵压在窗帘轨道底部,从而通过驱动滚轮的转动带动窗帘开合装置沿窗帘轨道行走,行走过程中,带动窗帘打开和关闭。
但是,现有的窗帘开合装置为了实现安装在窗帘轨道上,通常挂接机构的设计较为复杂,存在安装不便的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窗帘开合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安装不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窗帘开合装置,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
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
卡夹部,所述卡夹部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外壳,并且所述卡夹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夹部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并因此允许至少部分窗帘轨道进入至所述卡夹部与所述驱动轮之间的空间;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夹部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并因此使得所述窗帘开合装置通过所述卡夹部挂设于所述窗帘轨道。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夹部包括夹板,所述夹板通过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侧。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夹部包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分别通过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一侧。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卡夹部包括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通过同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夹板包括夹头和手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从而使得所述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手柄的内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轴座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轴座的一侧开设有豁口,安装好后,所述第一轴座位于所述豁口;并且/或者
所述外壳朝向所述夹板的侧面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所述夹板的方向收窄;并且/或者
所述手柄的外侧下部开设有浅槽。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卡夹部还包括滚动件,所述滚动件与所述夹头连接并且所述滚动件设置成在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窗帘轨道滚动连接。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滚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夹头;或者
所述卡夹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滚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夹头传动连接。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所述卡夹部在外力作用下由所述第二位置枢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卡夹部从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上述窗帘开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接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和所述外壳上;或者
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与所述外壳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安装于外壳内,且部分通过通孔伸出;卡夹部,卡夹部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并且卡夹部能够相对于外壳枢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卡夹部枢转至第一位置时,卡夹部相对于外壳张开并因此允许至少部分窗帘轨道进入至卡夹部与驱动轮之间的空间;当卡夹部枢转至第二位置时,卡夹部相对于外壳闭合并因此使得窗帘开合装置通过卡夹部挂设于窗帘轨道。
通过设置卡夹部,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具体地,通过卡夹部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在安装时,仅需使卡夹部枢转至相对于外壳张开的第一位置,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方便的移动至窗帘轨道的待安装位置,然后使卡夹部相对于外壳枢转至相对于外壳关闭的第二位置,即可完成安装。通过将卡夹部与外壳巧妙地整合,不仅实现了结构上的简化,而且还能够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此外,卡夹部的枢转设置还使得其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窗帘轨道,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罗马杆的装配过程图(一);
图2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罗马杆的装配过程图(二);
图3为图1的主视图;
图4为图2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图(一);
图7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图(二);
图8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工字杆的装配图;
图9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应用于U型杆的装配图;
图10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工字杆的装配图;
图11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应用于罗马杆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外壳;11、前壳;12、后壳;13、通孔;14、第二轴座;15、豁口;2、驱动滚轮组件;3、电源组件;31、电池;32、电路板;4、卡夹部;41、夹板;411、夹头;412、手柄;413、第一轴座;414、容置槽;415、浅槽;42、滚动件;43、连接件;5、转轴;6、弹性件;7、罗马杆;8、工字杆;9、U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并结合窗帘轨道为罗马杆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介绍。其中,图1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罗马杆的装配过程图(一);图2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罗马杆的装配过程图(二);图3为图1的主视图;图4为图2的主视图;图5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爆炸图。
如图1至图5所示,为了解决现有窗帘开合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安装不便的问题,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包括外壳1、驱动滚轮组件2和卡夹部4。外壳1的顶部形成有通孔13,驱动滚轮组件2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二者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安装于外壳1内,且部分通过通孔13伸出。卡夹部4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1,并且卡夹部4能够相对于外壳1枢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卡夹部4枢转至第一位置时,卡夹部4相对于外壳1张开并因此允许罗马杆7进入至卡夹部4与驱动轮之间的空间;当卡夹部4枢转至第二位置时,卡夹部4相对于外壳1闭合并因此使得窗帘开合装置通过卡夹部4挂设于罗马杆7。
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在使用时,首先令卡夹部4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张开的第一位置,此时可将窗帘开合装置移动至罗马杆7的待安装位置,如罗马杆7上的两个窗帘环之间,然后再令卡夹部4相对于外壳1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关闭的第二位置,此时在卡夹部4的作用下,窗帘开合装置被安装在罗马杆7上,即通过卡夹部4挂置在罗马杆7上。挂置好后,驱动滚轮组件2中的驱动轮与罗马杆7的下侧面抵压,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驱动轮转动,通过驱动轮与罗马杆7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在罗马杆7上的行走。行走过程中,窗帘开合装置带动罗马杆7上的窗帘环移动,从而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卡夹部4,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具体地,通过卡夹部4可枢转地连接于外壳1,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在安装时,仅需使卡夹部4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张开的第一位置,即可将窗帘开合装置方便的移动至罗马杆7的待安装位置,然后使卡夹部4相对于外壳1枢转至相对于外壳1关闭的第二位置,即可完成安装。通过将卡夹部4与外壳1巧妙地整合,不仅实现了窗帘开合装在结构上的简化,而且还能够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此外,卡夹部4的枢转设置还使得其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窗帘轨道,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下面进一步参照图3至图5,对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首先参见图5,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11与后壳12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到一起。前壳11与后壳12的顶部各形成有一个缺口,在安装好后,外壳1内形成空腔,两个缺口围设形成通孔13。驱动滚轮组件2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驱动机构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轮传动连接,如与驱动轮直接连接或通过传动组件与驱动轮连接等。驱动滚轮组件2安装在外壳1的空腔中,安装好后,驱动轮部分通过通孔13伸出并可相对于外壳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驱动滚轮组件2的实现形式和原理已经较为普遍,本申请中对驱动滚轮组件2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任何能够满足本申请安装条件的驱动滚轮组件2均可应用于本申请中。
继续参见图5,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电源组件3,电源组件3设置于外壳1内。电源组件3包括电池31和电路板32,电池31可采用锂电池31,其与电路板32连接,电路板32与电机连接,电池31用于为电机供电,电路板32用于控制电机的启停,上述连接和控制方式在本领域较为常用,因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电机的启停指令的发送方式不作限制,其可以是用户使用遥控器、移动终端等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设备发出,也可以是通过设置在外壳1的物理按钮发出,或者通过设置于室内任意位置、且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按钮、开关发出。上述移动终端例如可以为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或其任意组合等。其中,与电路板32通信连接的方式可以是有线通信,也可以为无线通信,无线通信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蓝牙、红外、WiFi、ZigBee等方式。当然,在采用上述任一连接方式时,需要电路板32上搭载相应的模块,这些模块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3至图5,并按照图5所示方位,卡夹部4包括夹板41,本申请中夹板41设置有两个,每个夹板41通过一个转轴5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一侧。本申请中,一个夹板41通过一个转轴5设置在前壳11的前侧,另一个夹板41通过另一转轴5设置在后壳12的后侧。夹板41由壳体和壳盖两部分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组合而成。组合好后,夹板41从侧面看分为夹头411和手柄412,夹头411呈弧线形、手柄412呈直线型,夹头411与手柄412平滑过渡。手柄412的外侧(即安装好后背离外壳1的一侧)下部开设有浅槽415,浅槽415呈长条状且沿手柄412的宽度方向(即图5中左右方向)延伸。手柄412的内侧(即安装好后朝向外壳1的一侧)开设有容置槽414,容置槽414大致为矩形槽,容置槽414的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轴座413,每个第一轴座413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未示出)。前壳11的前侧面和后壳12的后侧面沿竖直方向(即图5中上下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向中部(远离夹板41的方向)收窄,并分别与底面圆弧过渡。前壳11的前侧面顶部外缘和后壳12的后侧面顶部外缘上各设置有两个第二轴座14,每个第二轴座14上开设有第二轴孔,前壳11和后壳12在两个第二轴座14的外侧分别形成有豁口15。第一轴座413大致位于夹板41整体高度的中部,安装好后,两个第一轴座413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轴座14的外侧,第一轴座413位于豁口15处,转轴5依次穿过第一轴孔、第二轴孔、另一个第二轴孔和另一个第一轴孔后将夹板41与外壳1可枢转地连接。
参见图3和图4,从装置的侧面观察,在卡夹部4处于第二位置时,两个夹板41的夹头411、两个夹板41位于第一轴座413以上的手柄412以及外壳1顶部之间围设形成穿设罗马杆7的空间,两个夹板41的位于第一轴座413以下的手柄412则形成自由端,当对该手柄412的自由端施加外力时,两夹板41绕转轴5枢转至第一位置,使得夹头411相对于外壳1顶部张开。
参照图5,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弹性件6,弹性件6设置成:卡夹部4在外力作用下由第二位置枢转至第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卡夹部4从第一位置枢转至第二位置。具体地,弹性件6为扭簧,扭簧套接于转轴5上,且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夹板41和外壳1上。
参照图3至图5,卡夹部4还包括滚动件42,滚动件42与夹头411连接并设置成在卡夹部4枢转至第二位置时与罗马杆7滚动连接。具体地,滚动件42在本申请中为滚轮,每个夹板41的夹头411上设置有两个,两个滚轮通过轮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夹板41的壳体上,位于夹头411远离手柄412的一端且沿夹头411的宽度方向(图5中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当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在罗马杆7上时,滚轮与罗马杆7的上侧面抵接,并能够随着窗帘开合装置的行走而在罗马杆7上滚动。
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当需要将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到罗马杆7上时,首先用户单手捏住两个手柄412的浅槽415部分,并同时对两个手柄412的自由端施力,两个夹板41在力的作用下沿各自转轴5枢转张开至第一位置,扭簧储存弹性势能。此时,用户可将窗帘开合装置举升至罗马杆7的待安装位置,使得罗马杆7从两个夹板41之间进入到夹板41与驱动轮围设形成的空间内。
接下来参照图4,在举升至待安装位置后,用户逐渐撤除对两个夹板41施加的力,在扭簧的带动下,两个夹板41沿各自转轴5枢转关闭。关闭到第二位置后,驱动轮抵压在罗马杆7的下侧面,夹板41上的滚轮抵接在罗马杆7的上侧面,安装完成。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并未对驱动滚轮组件2如何与罗马杆7下侧面抵压进行详细说明,但这并非代表本申请无法实施。相反地,现有技术中对于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好后,驱动滚轮组件2、特别是驱动轮如何抵压至罗马杆7的下方有多种不同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实际产品进行灵活选择。例如,可以通过在驱动滚轮组件2下方设置弹簧/弹片来实现驱动轮抵压在罗马杆7上;再如也可以针对每一种、或每几种相近规格的罗马杆7单独设计与之配合的专用窗帘驱动装置等。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两个夹板41,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使用方便,用户只需像使用普通“夹子”一样操作,即可实现装置的安装和拆卸,大大简化窗帘开合装置的安装过程。并且,两个夹板41对称设置于外壳1的两侧,还使得窗帘开合装置安装好后,具有受力均匀、运行平稳、夹设牢固等优点。
通过将夹板41设置为夹头411和手柄412,使得夹头411与外壳1之间围设形成有效的穿设空间,装置安装好后受力合理、不易掉落;两手柄412的自由端,方便安装和拆卸操作。
通过在手柄412的内侧开设容置槽414,第一轴座413设置在容置槽414内,第二轴座14的一侧开设豁口15,能够减小装置的整体厚度,尤其减小两手柄412之间的距离,方便用户进行装拆操作。
通过将外壳1的侧面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收窄,再配合容置槽414的设置,能够为夹板41的枢转预留更大的空间,从而使两夹板41具有更大的张开角度,方便安装。
通过在手柄412的外侧下部开设浅槽415,方便用户握持与施力,降低操作难度。
通过在夹头411上设置滚动件42,降低了滑动阻力,提高了装置易用性。
通过设置弹性件6,使得夹板41可以自动回弹,降低安装难度;并且在安装好后,弹性件6能够提高装置的稳定性,避免夹板41松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申请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是以外壳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进行阐述的,但这种结构形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外壳1的具体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调整后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外壳1还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上下分体结构、左右分体结构等。
再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夹板41的枢转设置方式并非唯一,在满足两夹板41能分别相对于外壳1枢转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具体设置形式进行调整。例如,两个夹板41可以通过同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具体地,以图5所示方位为例,可以在外壳1的左右两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第二轴座14,然后令两个夹板41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轴座413同时与一个第二轴座14枢转连接。更具体地,位于图5左侧的两个第一轴座413通过一根短轴与位于外壳1左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的第二轴座14枢转连接,位于图5右侧的两个第一轴座413通过另一根短轴与位于外壳1右侧面的上边缘中部设置的第二轴座14枢转连接。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夹板41的具体形状并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例如,夹板41可以只包括夹头411和位于转轴5上部的手柄412,而省略作为自由端使用的位于转轴5下部的手柄412;再如,可以将夹板41的每一段设置为其他形状,比如将夹头411替换为L型、将手柄412替换为弧形等。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是结合外壳1内设置电源组件3进行介绍的,但这种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性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电源组件3是否设置进行选择,还可以对电源组件3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窗帘开合装置可以不设置电源组件3,而是由外接电源为驱动机构供电,如采用充电宝、外接太阳能电池板等,此时只需在外壳上相应地设置接口即可。再如,在设置电源组件3的前提下,电源组件3可以包括电路板32和电池仓,电池仓用于置放干电池。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滚动件42除滚轮外,还可以采用其他零件如万向滚珠等替代。这种替代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6除了采用扭簧外,还可以采用其他零件进行替代。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6可以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夹板41的手柄412与外壳1之间。
再如,在保证窗帘开合装置具有外壳1、驱动滚轮组件2、电源组件3和卡夹部4,并且卡夹部4能够枢转连接于外壳1的基础上,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其他部件或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修改或删减。例如,滚动件42和弹性件6等部件可以删减,容置槽414、豁口15、浅槽415、外壳1侧面的收窄结构等可以修改或省略。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下面参照图6至图10,对本申请的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图6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图(一);图7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图(二);图8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工字杆的装配图;图9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应用于U型杆的装配图;图10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应用于工字杆的装配图。
首先参照图6和图7,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卡夹部4只包括一个夹板41,该夹板41通过转轴5可枢转地设置于外壳1的一侧,作为滚动件42的滚轮设置在夹头411的弧形中部。
当施加外力使得该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张开至第一位置时,夹板41的夹头411与外壳1之间形成允许罗马杆7进入的空间,当外力消除时,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第二位置,此时驱动轮抵压在罗马杆7的下侧面中部,滚轮抵接在罗马杆7的上侧面中部。
参照图8,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杆8,并且结构上将设置于夹头411的滚轮替换为万向滚珠。如此一来,在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第二位置时,驱动轮抵压于工字杆8的底面,万向滚珠则抵接在工字杆8的顶面。
参照图9,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U型杆9,并且结构上将设置于夹头411的滚轮替换为万向滚珠。如此一来,在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第二位置时,驱动轮抵压于U型杆9的底面,万向滚珠则抵接在U型杆9的顶面。
参照图10,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窗帘开合装置应用于工字杆8,并且结构上将夹头411设置为相对于手柄412的上端水平延伸,滚轮替换为万向滚珠并设置在夹头411的自由端。如此一来,在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第二位置时,驱动轮抵压于工字杆8的底面,万向滚珠则抵接在工字杆8的侧向凹槽内。
下面参照图11,对本申请的滚动件另一种可能的设置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11为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应用于罗马杆的装配图。
如图11所示,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窗帘开合装置的卡夹部4还包括连接件43,滚动件42可转动地设置于连接件43,连接件43与夹头411传动连接。具体地,按照图11所示方位,连接件43为滑座,其截面呈弧形,且其上侧面与夹头411的内侧面匹配,滚动件42为滚轮,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连接件43的下侧面。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3与夹头411彼此独立设置,且通过磁吸的方式匹配连接,即连接件43的上侧面和夹头411的下侧面各设置磁性件(如磁铁与磁铁、磁铁与金属等)。在安装时,用户可以一只手将连接件43放置于罗马杆7上,然后另一只手控制夹板41将装置夹在罗马杆7上,夹好后,连接件43与夹头411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传动连接。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3与夹头411彼此独立设置,且通过卡接的方式匹配连接,如连接件43的上侧面和夹头411的下侧面分别设置卡槽和卡块。在安装时,用户可以一只手将连接件43放置于罗马杆7上,然后另一只手控制夹板41将装置夹在罗马杆7上,夹好后,连接件43与夹头411通过卡槽与卡块的配合实现传动连接。可替换地,上述卡槽和卡块也可以替换为彼此匹配的齿条。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3与夹头411可拆卸连接,即连接件43与夹头411之间通过螺接件、滑槽滑轨等方式连接,连接好后,连接件43相对于在夹头411固定。该连接可以是连接件43与其中一个夹头411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夹头411各与一个连接件43连接。如此一来,在两个夹板41相对于外壳1枢转关闭至第二位置时,驱动轮抵压于罗马杆7的底面,连接件43下侧的滚轮则抵接在罗马杆7的上侧面。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3与夹头411还可以通过摩擦力连接。如,连接件43的上侧面与夹头411的下侧面各设置有摩擦力较大的橡胶垫,夹好后,连接件43与夹头411通过橡胶垫之间的摩擦力实现传动连接。
通过连接件43与夹头411传动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连接件43来适配不同尺寸的罗马杆,如通过更换滑座厚度相同、滚轮直径不同的连接件43,或滑座厚度不同、滚轮直径相同的连接件43,再或者滑座厚度和滚轮直径均不同的连接件43等,从而在节约窗帘开合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同时,使得本申请的窗帘开合装置适用于更多不同直径的罗马杆,提高适用性。
当然,上述仅仅列举了连接件43与夹头411传动连接的几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应用场景对上述连接方式进行调整,只要调整后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连接件43可更换的目的即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开合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形成有通孔;
驱动滚轮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和驱动轮,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安装于所述外壳内,且部分通过所述通孔伸出;
卡夹部,所述卡夹部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外壳,并且所述卡夹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枢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夹部相对于所述外壳张开并因此允许至少部分窗帘轨道进入至所述卡夹部与所述驱动轮之间的空间;当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夹部相对于所述外壳闭合并因此使得所述窗帘开合装置通过所述卡夹部挂设于所述窗帘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夹部包括夹板,所述夹板通过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夹部包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分别通过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中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夹部包括两个夹板,两个所述夹板通过同一个转轴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包括夹头和手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第一轴座,所述第一轴座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轴座,所述第二轴座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从而使得所述夹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内侧开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一轴座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轴座的一侧开设有豁口,安装好后,所述第一轴座位于所述豁口;并且/或者
所述外壳朝向所述夹板的侧面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所述夹板的方向收窄;并且/或者
所述手柄的外侧下部开设有浅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夹部还包括滚动件,所述滚动件与所述夹头连接并且所述滚动件设置成在所述卡夹部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窗帘轨道滚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夹头;或者
所述卡夹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滚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夹头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开合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所述卡夹部在外力作用下由所述第二位置枢转至所述第一位置时储存弹性势能,在外力撤除后释放弹性势能并因此使得所述卡夹部从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接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两个伸出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和所述外壳上;或者
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夹板与所述外壳之间。
CN202122290976.5U 2021-09-22 2021-09-22 窗帘开合装置 Active CN216393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90976.5U CN216393775U (zh) 2021-09-22 2021-09-22 窗帘开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90976.5U CN216393775U (zh) 2021-09-22 2021-09-22 窗帘开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93775U true CN216393775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93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90976.5U Active CN216393775U (zh) 2021-09-22 2021-09-22 窗帘开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937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633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窗帘开合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0633A1 (zh) * 2022-01-05 2023-07-13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窗帘开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93775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5886519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7659193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09860030U (zh) 一种基于磷酸铁锂电池组的固定结构
CN21764497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1764969U (zh) 一种无人机用充电底座
CN210276825U (zh) 一种窗帘开合装置
CN111917909A (zh) 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无线充电器的手机支架
CN21765918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16406916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3636513U (zh) 一种带有绕线结构的线束
CN210324318U (zh) 一种人脸识别门锁
CN116998868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09306624U (zh) 用于锂电池隔膜收卷的夹紧机构
CN112448442B (zh) 窗帘驱动器充电方法
CN214479719U (zh) 磁吸无线充电宝
CN116998867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3817277U (zh) 窗帘驱动器充电装置及系统
CN116406917A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3713354U (zh) 一种空气净化加湿器
CN217283670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通信用通讯盒
CN217691519U (zh) 一种基于蓄电池的新型电源装置
CN219673865U (zh) 翻译机
CN216692870U (zh) 平面显示器的角度调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