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7752A -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7752A
CN116997752A CN202280021229.6A CN202280021229A CN116997752A CN 116997752 A CN116997752 A CN 116997752A CN 202280021229 A CN202280021229 A CN 202280021229A CN 116997752 A CN116997752 A CN 116997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electrical
outdoor
chambe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12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和大树
樱井克敏
高柳诚
越路泰地
松田浩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1217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0259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997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77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设为与对每一电气安装件所期望的条件对应的规格。设置于冷冻装置(1)的室外单元(2)的室外控制部(50)包括作为电气安装件的噪声滤波器(61a)、IPM(62a)以及IPM(63a)、收纳上述噪声滤波器(61a)、IPM(62a)以及IPM(63a)的第一空间(S1)、电气安装件(64a)以及电气安装件(65a)、收纳上述电气安装件(64a、65a)的第二空间(S2),第一空间(S1)的密闭程度高于第二空间(S2)的密闭程度。

Description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空调装置等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已知使用一种室外单元,其包括压缩机、热交换器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部件以及用于进行各种部件的控制的电气安装件单元。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21号公报)的冷冻装置中,为了对电气安装件单元所包含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将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配置于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外壳的一侧面。此外,在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外壳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性优异的绝缘用液体。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冷冻装置中,由于不需要在外壳处设置供用于冷却发热部件的气流通过的大的开口,因此,能够防止粉尘的侵入,也能够进行发热部件的冷却。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电气安装件单元中,包括发热部件在内的多个电气安装件收纳在一个外壳内。因此,对于收纳于同一外壳的所有电气安装件而言,要适用同一环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是设置于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电气安装件单元,包括:第一电气安装件;第一室,所述第一室收纳第一电气安装件;第二电气安装件;以及第二室,所述第二室收纳第二电气安装件。第一室的密闭程度高于第二室的密闭程度。
密闭程度可根据作业人员访问可能性的高低以及供作业人员现场进行封闭作业的部分的开口的大小来确定。在密闭程度的相对判断过程中,可以是,优先判断作业人员访问可能性的高低,在该可能性是相同程度的情况下,根据供作业人员现场进行封闭作业的部分的开口的大小进行判断。另外,关于作业人员访问的可能性,例如,针对计划预先访问而进行作业的部位,能够评价为可能性高,针对根据用户的选择任意进行作业的部位,能够评价为可能性中等程度。另外,作为计划的作业,能够列举的有设定作业、布线连接作业,优选不包括设备的故障、异常处理。
在该电气安装件单元中,第一电气安装件收纳于与收纳有第二电气安装件的第二室不同的第一室。因此,即使对于第二室在维护时或施工时进行作业,粉尘对于第一室的侵入也会得到抑制。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对第一电气安装件的影响。
在第一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第一布线、端子台以及第三室。端子台通过第一布线与第二电气安装件连接。第三室收纳端子台。第二室的密闭程度高于第三室的密闭程度。
在该电气安装件单元中,第二电气安装件收纳于与收纳有端子台的第三室不同的第二室。因此,即使对于第三室在维护时或施工时进行作业,粉尘对于第二室的侵入也会得到抑制。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对第二电气安装件的影响。
在第二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基础上,第三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第一分隔板和密封件。第一分隔板对第二室和第三室进行分隔。第一分隔板具有供第一布线穿过的第一开口。密封件设置在第一布线与第一开口的边缘之间。
另外,优选,密封件具有从第一布线穿过第一开口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布线与第一开口的边缘之间的部分。
在该电气安装件单元中,已达到第三室的粉尘通过第一开口到达第二室的情况得到抑制。
在第三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基础上,第四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第二布线和第二分隔板。第二布线将第一电气安装件与端子台连接。第二分隔板对第一室和第二室进行分隔。第二分隔板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布线穿过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
在该电气安装件单元中,将收纳于第一室的第一电气安装件与收纳于第三室的端子台连接的第二布线从第一室穿过第二室直至第三室。因此,已到达第三室的粉尘到达第一室的情况得到抑制。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中任一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基础上,第五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壳体。壳体在内部具有第一室以及第二室。壳体具有能够开闭的检修口。检修口设置于将壳体的外部与第二室相连的位置。
在该电气安装件单元中,即使粉尘经由检修口侵入第二室,粉尘侵入第一室的情况也会得到抑制。
在第二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的基础上,第六观点的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对第二室和第三室进行分隔。第二室具有能够开闭的第一盖体。第三室具有与第一盖体分体且能够开闭的第二盖体。
另外,在第一盖体也可设有能够开闭的检修口。
在该电气安装件单元中,通过将第二盖体拆除,能够进行第三室的作业,通过将第一盖体拆除,能够进行第二室的作业。此外,在进行第三室的作业的情况下,粉尘侵入第二室的情况得到抑制。
第七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包括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即使设置于屋外,也能够抑制粉尘向第一室的侵入。
在第七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第八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包括制冷剂配管和外壳。制冷剂配管供制冷剂流动。制冷剂配管具有与电气安装件单元热接触的冷却部。外壳具有维护开口。外壳收纳电气安装件单元和制冷剂配管。电气安装件单元位于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与维护开口之间。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对于电气安装件单元中与维护开口对置的部分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此外,电气安装件单元对电气安装件单元的位于与维护开口侧相反一侧的冷却部位进行冷却。因此,即使未将该冷却部位以外的部位确保得较宽,也能够对电气安装件单元进行冷却。
在第八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电气安装件单元具有收纳第一电气安装件的密闭收纳体。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与密闭收纳体热接触。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高效地冷却第一电气安装件。
在第九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密闭收纳体的密闭程度满足JIS C 0920规定的保护等级IP55。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抑制灰尘向电气安装件单元内的侵入,并且能够进行第一电气安装件的冷却。
在第九观点或第十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在偏向密闭收纳体的上侧的位置处与密闭收纳体热接触。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由于在密闭收纳体的内部空间处冷却后的空气下降,因此,能够产生冷却用的空气流动。
在第九观点至第十一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二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密闭收纳体与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在密闭收纳体的与维护开口一侧相反一侧的冷却面处热接触。第一电气安装件设置于密闭收纳体的内部且设置于离开冷却面的位置。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即使在密闭收纳体的冷却面处产生了因冷却而产生的结露水,结露水到达第一电气安装件的情况也会得到抑制。
在第九观点至第十二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三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密闭收纳体具有第一面、第二面以及侧面。第一面位于维护开口一侧。第二面相对于第一面位于维护开口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侧面将第一面与第二面相连。第二面比侧面宽。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即使在侧面不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二面对第一电气安装件进行冷却。
在第八观点至第十三观点中任一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第十四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还包括传热构件。传热构件位于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之间。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易于将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的冷热传递至第一电气安装件。
在第十四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第十五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还包括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将传热构件推至电气安装件单元并固定。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通过将传热构件与电气安装件单元的接触状态设为良好,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在第十五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第十六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还包括间隔件。间隔件位于固定机构与传热构件之间。制冷剂配管的冷却部位于电气安装件单元与固定机构之间。固定机构隔着间隔件将传热构件推至电气安装件单元。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将传热构件与电气安装件单元的接触状态设为良好。
在第十五观点或第十六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七观点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固定机构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于传热构件的与电气安装件单元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连结,并且在电气安装件单元的侧方朝向维护开口一侧延伸。通过设为第二部分被拉拽至维护开口一侧的状态,固定机构利用第一部分将传热构件推至电气安装件单元。
另外,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也可以是分体的部件。
在该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能够从维护开口一侧进行使传热构件与电气安装件单元充分接触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室外单元中的室外控制部的配置等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第二冷却部分移动的状态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5是室外控制部的内部的俯视观察概略结构图。
图6是室外控制部的内部的前表面侧部分的主视观察概略结构图。
图7是室外控制部的内部的背面侧部分的后视观察概略结构图。
图8是室外控制部的内部的右侧观察概略结构图。
图9是布线用密封件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将第二冷却部分转出至前侧的状态下的室外控制部周边的俯视观察概略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室外控制部在前侧被拆除的情形的俯视观察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冷冻装置的结构
图1中示出了冷冻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冷冻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运转而用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制冷以及制热的装置。冷冻装置1主要包括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使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连通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冷冻装置1所具有的制冷剂回路10通过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连接在一起的方式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例如填充有R410A或R32等任意制冷剂。
(1-1)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设置成在大楼等的室内的天花板处埋入或悬挂等,或者在室内的壁面挂壁等。室内单元4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与室外单元2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1中,具有在制冷剂回路10中彼此并联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4。由于各室内单元4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针对一台室内单元4进行说明。
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4、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以及室内控制部46。
室内热交换器41例如是由传热管以及大量的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41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进行室内空气的冷却,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或冷凝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连接有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
室内膨胀阀44由能够调节阀开度的电子膨胀阀构成。室内膨胀阀44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之间的制冷剂流路。
室内单元4具有室内风扇42,室内风扇42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使其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作为供给空气供给至室内。室内风扇42是离心风扇、多叶片风扇等。室内风扇42具有室内风扇马达43。
室内控制部46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室内控制部46具有为了进行室内单元4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室内控制部46与室外单元2的室外控制部50或遥控器3之间能通过传输线7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1-2)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外,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与各室内单元4连接。
图2中示出了室外单元2的外观立体图。图2中,将室外单元2的一部分的内部结构省略而示出。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制,则“上”、“下”、“左”、“右”、“前”、“后”是指从前方(附图的左斜前侧)观察图2中的室外单元2的情况下的方向。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室外单元2的俯视观察时的中心观察的情况下,将不存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面或存在部分最小的面所在的方向设为“前”。另外,在图2中,主要图示了室外单元2的内部的主要设备和室外控制部50,省略了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其他配管等。此外,图3中示出了表示室外单元2中的室外控制部50的配置等的概略外观立体图。图3中,主要图示了室外控制部50、其周边的第一冷却部分34以及第二冷却部分38、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风扇26等,省略了其他设备、配管等。
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室外机外壳11、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24、储罐25、液体侧截止阀29、气体侧截止阀28、冷却回路30、室外风扇26、室外控制部50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单元2是顶吹型热交换单元,其从室外机外壳11的左右侧面以及背面吸入空气并从室外机外壳11的上端面朝向上方吹出空气。
室外机外壳11主要具有主要部13以及设置于主要部13之上的风扇模块12。
主要部13具有一对安装腿18、底框15、四根支柱14、前表面板13a以及网部13b、13c、13d。安装腿18具有设置于前侧的部分以及设置于后侧的部分,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底框15架设在各安装腿18上。各支柱14从底框15的角部沿铅垂方向延伸。前表面板13a在前侧的两根支柱14之间扩展。网部13b设置成在左侧的支柱14之间沿前后扩展。网部13c设置成在后侧的支柱14之间沿左右扩展。网部13d设置成在右侧的支柱14之间沿前后扩展。
底框15形成室外机外壳11的底面,在底框15上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此处,室外热交换器23是面向室外机外壳11的背面以及左右两侧面的俯视观察时呈大致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
另外,上述各网部13b、13c、13d设置成沿着室外热交换器23的外侧表面扩展。上述各网部13b、13c、13d实质上形成室外机外壳11的右侧面、左侧面、背面的三个吸入口。
前表面板13a具有构成室外机外壳11的前表面中的上部的上前表面板16、构成室外机外壳11的前表面中的下部的下前表面板17。
风扇模块12安装于各支柱14的上端。风扇模块12是具有前侧板12a、左侧板12b、背侧板12c以及右侧板12d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在上下方向上贯穿。风扇模块12在内部收纳有室外风扇26,从而形成向上方流动的空气流动的流路。
压缩机21例如是通过压缩机用马达21a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台压缩机21彼此并联地连接。压缩机用马达21a通过逆变器装置接受电力的供给而被驱动。通过改变压缩机用马达21a的驱动频率而使转速变化,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是可变的。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1载置于底框15上。
储罐25是设置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的制冷剂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储罐25载置于底框15上。
室外热交换器23例如是由传热管以及大量的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或冷凝器起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室外膨胀阀24。
室外风扇26收纳在风扇模块12内。室外风扇26通过从室外机外壳11的下部周围将室外空气吸入内部,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形成从设置于风扇模块12的上端面的吹出口向上方排出的空气流动。该室外风扇26是通过由DC风扇马达构成的室外风扇马达26a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风量是可变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风扇马达26a通过逆变器装置接受电力的供给而驱动。
室外膨胀阀24是为了进行在制冷剂回路1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能对阀开度进行调节的电动膨胀阀。室外膨胀阀24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出口与液体侧截止阀29之间。
四通换向阀22具有多个连接端口。四通换向阀22通过对多个连接端口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从而在制冷运转连接状态与制热运转连接状态之间对制冷剂回路10进行切换。在制冷运转连接状态下,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体侧截止阀28连接。在制热运转连接状态下,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气体侧截止阀28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
液体侧截止阀29是设置于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9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室外膨胀阀24的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3侧相反的一侧连接。气体侧截止阀28是设置于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的连接口的阀。气体侧截止阀28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连接。
冷却回路30是用于使室外控制部50所具有的后述发热部件等电气安装件冷却的回路,具有第一冷却回路31和第二冷却回路35。
第一冷却回路31是供制冷剂以从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分岔且在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与储罐25之间汇合的方式流动的回路。第一冷却回路31具有第一热交换器32、第一膨胀阀33以及第一冷却部分34。第一热交换器32、第一膨胀阀33以及第一冷却部分34设置成在第一冷却回路31中依次供制冷剂流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32通过共有传热翅片而与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后述的第二热交换器36一体化。第一膨胀阀33是为了进行在第一冷却回路3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能够调节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第一冷却部分34设置成通过后述的第一传热构件34a从室外控制部50的背面侧对收纳有室外控制部50的发热部件等电气安装件的空间进行冷却。
第二冷却回路35是供制冷剂以从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之间分岔且在四通换向阀22的多个连接端口中的一个与储罐25之间汇合的方式流动的回路。第二冷却回路35具有第二热交换器36、第二冷却部分38以及第二膨胀阀37。第二热交换器36、第二冷却部分38以及第二膨胀阀37设置成在第二冷却回路35中依次供制冷剂流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器36通过共有传热翅片而与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第一热交换器32一体化。第二膨胀阀37是为了进行在第二冷却回路35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能够调节阀开度的电动膨胀阀。第二冷却部分38设置成通过后述的第二传热构件38a从前侧与室外控制部50的发热部件等电气安装件热接触而使其冷却。
另外,正如后文所述详细描述的那样,在进行室外单元2的施工时或进行室外单元2的室外控制部50等的维护时,如图4所示,使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移动至前侧。具体而言,通过使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两端延伸的第一连接配管39a、第二连接配管39b以扭转的方式旋转,设为将第二冷却部分38转出至前侧的状态,从而进行室外控制部50等的施工以及维护。
此外,在室外单元2设置有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
室外控制部50以在室外机外壳11中的风扇模块12的下方且靠近前侧处与上前表面板16的背面侧对置的方式设置。更具体而言,室外控制部50位于比压缩机21和储罐25靠前侧的位置。现场作业人员能够经由通过拆下室外机外壳11的上前表面板16而出现的开口16a来访问室外控制部50。另外,开口16a通过位于左前的支柱14、位于右前的支柱14、风扇模块12的前侧板12a的下缘以及下前表面板17的上缘镶边,在前后方向上开口。室外控制部50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室外控制部50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对压缩机用马达21a、室外风扇马达26a、室外膨胀阀24、四通换向阀22、第一膨胀阀33以及第二膨胀阀37等的状态进行控制。室外控制部50与各室内单元4的室内控制部46、遥控器3之间能够通过传输线7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上述各室内控制部46、室外控制部50以及遥控器3通过传输线7a彼此连接,从而构成了进行冷冻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7。
控制部7以能够接受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方式连接,并且根据这些检测信号等进行各种设备的控制。另外,控制部7具有执行上述各种控制的CPU以及储存有用于各种控制的执行等的信息的存储器等。
(1-3)制冷剂连通配管
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是在将冷冻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
另外,在具有多个室内单元4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1中,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具有与各室内单元对应而分岔的部分,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具有与各室内单元对应而分岔的部分。
(2)制冷剂回路中的冷冻循环
在冷冻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中,通过对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主要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此处,对制冷剂回路10中冷却回路30以外的部分的运转进行说明。
(2-1)制冷运转
制冷运转在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压缩机21的喷出侧变为室外热交换器23侧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变为各室内热交换器41侧的方式进行了切换的状态下进行。
压缩机21例如其频率以对各室内单元4的制冷负载进行处理的方式受到控制。由此,被吸入压缩机21的低压压力的制冷剂从压缩机21喷出而成为高压压力的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释放制冷剂的热量而冷凝。流出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经过制冷运转时通过控制部7控制成全开状态的室外膨胀阀24。
经过室外膨胀阀24后的制冷剂经过液体侧截止阀29而被送至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
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的制冷剂分岔之后被送至各室内单元4。
流入各室内单元4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44中减压至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另外,室内膨胀阀44的阀开度通过控制部7例如以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规定的目标过热度的方式控制。
在各室内单元4的各室内膨胀阀44中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1中蒸发。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1中蒸发后的制冷剂汇合并在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中流动。
流经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的制冷剂经由室外单元2的气体侧截止阀28、四通换向阀22以及储罐25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2-2)制热运转
制热运转在四通换向阀22的连接状态以压缩机21的喷出侧变为各室内热交换器41侧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变为室外热交换器23侧的方式进行了切换的状态下进行。
压缩机21例如其频率以能够处理各室内单元的制热负载的方式受到控制。由此,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压压力的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22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朝向各室内单元4流动。
此处,经过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5后的制冷剂分岔并流入各室内单元4。
流入各室内单元4的制冷剂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1中放热而冷凝。另外,各室内膨胀阀44的阀开度在制热运转时例如被控制成流经室内热交换器41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达到规定的值。
如此一来,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1中冷凝并经过各室内膨胀阀44后的制冷剂汇合并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
流经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制冷剂经过液体侧截止阀29被供给至室外单元2。经过液体侧截止阀29后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4中被减压至冷冻循环的低压压力。具体而言,例如,室外膨胀阀24的阀开度以流经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的方式控制。
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蒸发,并经由四通换向阀22以及储罐25被再次吸入压缩机21。
(3)冷却回路中的制冷剂流动
此处,对制冷剂回路10中的冷却回路30中的运转进行说明。
对于冷却回路30的第一冷却回路31以及第二冷却回路35而言,在进行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均能够供制冷剂流动。在进行制冷运转时以及制热运转时的任意一者的情况下,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正在驱动时,室外控制部50可以使制冷剂始终在第一冷却回路31以及第二冷却回路35中流动的方式控制第一膨胀阀33以及第二膨胀阀37的阀开度。
此处,从压缩机21喷出且在第一热交换器32中放热后在第一膨胀阀33中减压后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在第一冷却部分34中流动的制冷剂接受来自室外控制部50的发热部件的热量,从而至少一部分蒸发,并朝向储罐25流动。
此外,从压缩机21喷出且在第二热交换器36中放热后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在第二冷却部分38中流动的制冷剂接受来自室外控制部50的发热部件的热量,从而至少一部分蒸发,在经过第二膨胀阀37时减压,并朝向储罐25流动。
因此,在第一冷却部分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第二冷却部分38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是不同的,在第一冷却部分3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较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冷却回路31以及第二冷却回路35的配管部分由铜配管构成。上述构成第一冷却回路31以及第二冷却回路35的配管部分的材质以及配管管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致的。构成第一冷却回路31以及第二冷却回路35的配管部分的配管管径比制冷剂回路10中的主管部分的配管管径细,例如,公称配管管径可以是1/2英寸以下(外径为12.7mm以下),公称配管管径优选为3/8英寸以下(外径为9.52mm以下),公称配管管径更优选为1/4英寸以下(外径为6.35mm以下)。此处,制冷剂回路10的主管部分例如可设为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的配管。
(4)室外控制部的详细结构
图5中示出了室外控制部50的内部的俯视观察概略结构图。图6中示出了室外控制部50的内部的前表面侧部分的主视观察概略结构图。图7中示出了室外控制部50的内部的背面侧部分的背面观察概略结构图。图8中示出了室外控制部50的内部的右侧观察概略结构图。
室外控制部50具有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第一基板61、第二基板62、第三基板63、第四基板64以及第五基板65。
电气安装件外壳50a具有背面57、顶面55、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上前盖51、下前盖52、第二分隔板58以及第一分隔板59。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观由背面57、顶面55、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上前盖51以及下前盖52构成,呈大致箱状。其中,背面57、顶面55、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第二分隔板58、第一分隔板59、上前盖51以及下前盖52除了后述盖用密封件50b的部分以外是金属制的。另外,背面57、顶面55、下表面56、右侧面54以及左侧面53是一体构成的。另外,在适用多个金属板构件一体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各金属板构件彼此以通过接缝加工而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连结。上前盖51以及下前盖52均为前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钣金,构成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前表面。上前盖51位于下前盖52之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前盖51在前视观察时比下前盖52大。
另外,上前盖51具有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的检修口51a。该检修口51a通过检修盖51b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封堵。
第二分隔板58以将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内部分隔成前侧和后侧的方式沿上下左右扩展。第二分隔板58设置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内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第一分隔板59以沿上下对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内部的比第二分隔板58靠前侧的空间进行分隔的方式沿水平扩展。第一分隔板59设置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内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附近。由此,电气安装件外壳50a内部被分隔成第一空间S1、第二空间S2以及第三空间S3,其中,第一空间S1相对于第二分隔板58位于背面侧,第二空间S2相对于第二分隔板58位于前表面侧且比第一分隔板59靠上方,第三空间S3相对于第二分隔板58位于前表面侧且比第一分隔板59靠下方。
另外,第一分隔板59具有第一开口59a,所述第一开口59a以使第二空间S2与第三空间S3连通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此外,第二分隔板58具有第二开口58a,所述第二开口58a以使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连通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另外,在第二分隔板58未设有使第一空间S1与第三空间S3直接连通的开口。在第一分隔板59的第一开口59a安装有图9所示的布线用密封件90。
下表面56具有开口56b,所述开口56b在比第二分隔板58靠后侧处使第一空间S1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下侧的外部空间连通。开口56b供设置于后述的第三基板63的IPM延伸的电气布线63b穿过。在下表面56的开口56b安装有图9所示的布线用密封件90。另外,设置于下表面56的开口56b的开口面积与设置于第二分隔板58的第二开口58a的开口面积是相同程度的,比设置于第一分隔板59的第一开口59a的开口面积小。
另外,作为布线用密封件90,能够使用任意的弹性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橡胶衬套。
布线用密封件90具有分隔部91、第一圆筒部92、第二圆筒部93以及连通部94,由橡胶等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分隔部91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状。第一圆筒部92是设置成从分隔部91的平面部分延伸出来的圆筒形状部分。第二圆筒部93是设置成从分隔部91的平面部分向与第一圆筒部92侧相反一侧延伸出来的圆筒形状部分。连通部94设置于分隔部91中将第一圆筒部92的内侧与第二圆筒部93的内侧相连的位置,具有设置成以在分隔部91的板厚方向上贯穿的方式呈放射状的多个切口。上述布线用密封件90通过将第一圆筒部92和第二圆筒部93中的任意一者嵌至第一开口59a的内侧而安装于第一分隔板59。从第一分隔板59的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布线用密封件90的连通部94位于第一分隔板59的第一开口59a的内侧。
另外,在第二分隔板58的第二开口58a也同样安装有图9所示的布线用密封件90。布线用密封件90通过将第一圆筒部92和第二圆筒部93中的任意一者嵌至第二开口58a的内侧而安装于第二分隔板58。从第二分隔板58的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布线用密封件90的连通部94位于第二分隔板58的第二开口58a的内侧。
上前盖51嵌入顶面55、右侧面54、左侧面53、第一分隔板59的前侧缘部。另外,顶面55、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以及第一分隔板59以将各前侧缘部镶边的方式设置有盖用密封件50b。盖用密封件50b例如可以是以沿着各前侧缘部的方式设置的由橡胶等形成的垫料。作为该垫料,优选是将缘部夹住的U字形垫料。通过上述方式设置了盖用密封件50b,在安装有上前盖51的状态下,上前盖51与顶面55、右侧面54、左侧面53以及第一分隔板59的前侧缘部之间的间隙被填埋,能够提高第二空间S2的密闭性。
下前盖52嵌入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第一分隔板59的前侧缘部。关于下前盖52也同样如此,通过设置了上述盖用密封件50b,在安装有下前盖52的状态下,下前盖52与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以及第一分隔板59的前侧缘部之间的间隙被填埋,能够提高第三空间S3的密闭性。
另外,下表面56在比第二分隔板58靠前侧且靠左端部附近具有可动面56x。该可动面56x形成有用于使与第二冷却回路35中第二冷却部分38的各端部连接的后述第一连接配管39a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9b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开口。可动面56x通过与第一连接配管39a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9b一起朝向前侧滑动移动,能够从下表面56分离。
另外,构成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周的面中的背面57是最宽的面。背面57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左侧面5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比右侧面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能够将相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热接触的部位沿左右方向确保得足够长。
第一基板61、第二基板62、第三基板63、第四基板64以及第五基板65均是沿上下左右扩展而成的板状构件,在主视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相对于第二分隔板58固定。具体而言,第一基板6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在第一空间S1的上方沿左右分开地定位。第三基板6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在第一空间S1的下方沿左右分开地定位。第二基板62在第一空间S1的左右方向中心的下方位于两个第三基板63之间。第四基板64位于第二空间S2的右侧上方。第五基板65位于第二空间S2的左侧上方。
第一基板61设置有作为电气安装件且作为发热部件的噪声滤波器61a。第二基板62设置有作为用于室外风扇26的电气安装件且作为发热部件的IPM(智能功率模块)62a。第三基板63设置有作为压缩机21的逆变器用的电气安装件且作为发热部件的IPM(智能功率模块)63a。另外,噪声滤波器61a、IPM62a、IPM63a均收纳于第一空间S1,位于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向前侧离开的位置。由此,即使因第一空间S1的背面57被第一冷却部分34冷却而在背面57产生结露,结露水到达噪声滤波器61、IPM62a、IPM63a的情况也得以抑制。另外,第一基板61、第二基板62以及第三基板63均在对室外单元2进行施工时不会发生现场作业人员进行设定等作业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2从工厂发货的状态下就这样使用。
第四基板64是辅助控制基板,设置有各种电气安装件64a。第五基板65是主控制基板,设置有各种电气安装件65a。本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1具有能够根据用户的希望等任意选择或追加的选择功能。作为选择功能,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列举的是按需控制等。该选择功能能够在配置于室外控制部50中的第二空间S2的第四基板64和第五基板65处设定。选择功能的关于室外控制部50的设定在室外单元2的施工时由现场作业人员访问第四基板64和第五基板65并以手动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操作来进行。具体而言,第四基板64和第五基板65分别设置有用于进行设定的开关等。对具有电气安装件65a的第五基板65以及具有电气安装件64a的第四基板64的访问能够通过拆除上前盖51来进行。另外,从前侧覆盖第二空间S2的上前盖51如上所述那样设置有被检修盖51b封堵的检修口51a。因此,关于第五基板65,在不将整个上前盖51拆除的情况下,仅将检修盖51b拆除,就能够通过检修盖51a来进行施工时的作业或维护等作业。另外,在进行了施工时的初始设定的情况下,第二空间S2通过上前盖51或检修盖51b封闭。
另外,电气布线61b从第一基板61延伸出来。电气布线62b从第二基板62延伸出来。电气布线63b从第三基板63延伸出来。电气布线64b从第四基板64延伸出来。电气布线65b从第五基板65延伸出来。另外,这些电气布线61b、62b、63b、64b、65b仅在图6、图7中进行了图示。电气布线61b、62b、64b、65b与设置于第三空间S3的右下方的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电气布线63b穿过安装于第一空间S1的下方的下表面56的布线用密封件90的连通部94而经过开口56b之后,与压缩机21连接。
此处,从设置于第二空间S2的第四基板64延伸的电气布线64b以及从第五基板65延伸的电气配线65b通过设置成在第一分隔板59的中央附近沿上下贯穿的第一开口59a被拉入第三空间S3,并与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更具体而言,电气布线64b和电气布线65b穿过安装于第一分隔板59的布线用密封件90的连通部94,从而穿过第一开口59a。
此外,从设置于第一空间S1的第一基板61延伸的电气布线61b和从第二基板62延伸的电气布线62b通过设置成在第二分隔板58的中央附近沿前后贯穿的第二开口58a被拉入第二空间S2之后,通过设置于第一分隔板59的第一开口59a被拉入第三空间S3,从而与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更具体而言,电气布线61b和电气布线62b穿过安装于第二分隔板58的布线用密封件90的连通部94而穿过第二开口58a之后,穿过安装于第一分隔板59的布线用密封件90的连通部94而穿过第一开口59a。
另外,在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有从构成压缩机21以外的连接对象的设备延伸的电气布线。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下表面56中的位于第三空间S3的端子台69的下方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供从压缩机12以外的其他设备延伸的电气布线穿过的开口56a。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穿过下表面56中位于第一空间S1的下方的开口56b的电气布线63b,在室外单元2的工厂出货时已经与压缩机21连接,不过,从其他设备延伸的电气配线与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在室外单元2的工厂出货时未连接,在施工时由现场作业人员进行连接。具体而言,作业人员通过拆除下前盖52而使第三空间S3释放,从压缩机21以外的设备延伸的电气布线穿过下表面56的开口56a而与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通过下前盖52将第三空间S3封闭。另外,在该开口56a安装有上述配线用密封件90,对比较大的粉尘向第三空间S3的侵入进行抑制。此外,第三空间S3构成下述空间:在安装有下前盖52的状态下,由于设置有盖用密封件50b,下前盖52与下表面56、右侧面54、左侧面53、第一分隔板59的前侧缘部之间的间隙被填埋,确保了密闭性。虽然是经由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开口56a,但该第三空间S3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侧的空间略微相连。此外,在第三空间S3如上所述那样设置有端子台69,在施工时,为了进行布线连接作业,下前盖52被拆除而暴露于外部。因此,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空间中的第三空间S3的密闭度变得最低。优选,该第三空间S3满足JIS C 0920规定的保护等级IP55或IP55以上。
此外,第二空间S2构成下述空间:在安装有上前盖51的状态下,由于设置有盖用密封件50b,上前盖51与顶面55、右侧面54、左侧面53以及第一分隔板59的前侧缘部紧贴,密闭性得到了确保。第二空间S2仅经由上前盖51处的检修口51a与检修盖51b之间可能存在的些微间隙,或者仅经由在第一分隔板59处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第一开口59a、第三空间S3以及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开口56a,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侧的空间相连。此外,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第四基板64以及电气安装件65a根据用户的期望并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作业。因此,第二空间S2向外部的露出仅限于在这种需要的情况下通过拆除检修盖51b产生的露出或者通过拆除上前盖51产生的露出。因此,第二空间S2的密闭程度比第三空间S3的密闭程度高。具体而言,第二空间S2的密闭程度优选满足JIS C 0920规定的保护等级IP55或IP55以上,更优选满足IP66。
此外,第一空间S1由于被一体构成的背面57、顶面55、下表面56、右侧面54以及左侧面53和螺纹紧固于这些的第二分隔板58覆盖而确保了密闭性。而且,第一空间S1仅经由下表面56处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开口56b,或者仅经由第二分隔板58处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第二开口58a、第二空间S2、第一分隔板59处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第一开口59a、第三空间S3以及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的开口56a,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侧的空间相连。其中,穿过下表面56的开口56b的电气布线63b在室外单元2的工厂出货时已经与压缩机21完成连接。如此,关于电气布线63b,由于现场的作业没有进行计划,因此,下表面56的开口56b的缘部与电气布线63b之间通过使用了布线用密封件90的工厂的作业得到充分密封。此外,在进行室外单元2的现场施工时,粉尘不会经由下表面56的开口56b进入第一空间S1。因此,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部空间的粉尘经由开口56b进入第一空间S1的情况得到充分抑制。因此,第一空间S1的密闭程度比第二空间S2的密闭程度高。具体而言,第一空间S1的密闭程度优选满足JIS C 0920规定的保护等级IP55或IP55以上,更优选满足IP66。
(5)基于第一冷却部分34的冷却
室外控制部50的第一空间S1通过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被冷却。具体而言,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以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侧上端附近以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侧通过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进行热接触的方式设置。第一传热构件34a具有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平行地扩展的平面,该平面用于与背面57面接触。第一冷却部分34设置成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处从左侧端部向右侧端部延伸后,通过U字形状部分折返,向左侧端部延伸,以往返的方式沿上下排列。
如此,在室外控制部50的第一空间S1中,背面侧上方的空间通过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被冷却,由此,在第一空间S1中,能够产生图8中的虚线所示的自然对流,能够提高第一空间S1的冷却效率。具体而言,在第一空间S1的背面侧上方产生的冷气在背面侧处下降后,通过对发热部件即IPM62a以及IPM63a进行冷却而变热,在前侧处变成上升气流而上升,对发热部件即噪声滤波器61a也进行冷却,从而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噪声滤波器61a相比,IPM62a、IPM63a的发热程度较高,因此,能够优先对IPM62a、IPM63a进行冷却。
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使用下文所述的固定部70和间隔件72以朝向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被推压的状态固定。
固定部70具有背面侧固定构件71、左侧固定构件73、右侧固定构件74、左侧被固定构件75、右侧被固定构件76、螺钉77、螺钉78。
背面侧固定构件71是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的上端部附近沿第一冷却部分34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右端部位于比电气安装件50a的右侧面54更靠右侧的位置。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左端部位于比电气安装件50a的左侧面53更靠左侧的位置。
左侧固定构件73是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左侧面53的上端部附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左侧固定构件73的后端部与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左端部连结。左侧被固定构件75相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左侧面53的外侧通过钎焊或螺钉等固定。左侧被固定构件75具有在比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处从左侧面53进一步向左侧突出的被固定部分。螺钉77将左侧固定构件73的前侧端部与左侧被固定构件75中的被固定部分紧固。具体而言,在使左侧被固定构件75的被固定部分相对于左侧固定构件73的前侧端部以从前侧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将螺钉77从左侧被固定构件75的被固定部分的前侧向后方拧入,从而将两者紧固。左侧固定构件73通过螺钉77与左侧被固定构件75连结,从而成为被向前侧拉拽的状态。由此,与左侧固定构件73连结的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左侧端部朝向前侧被施力。
右侧固定构件74是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右侧面54的上端部附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右侧固定构件74的后端部与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右端部连结。右侧被固定构件76相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右侧面54的外侧通过钎焊或螺钉等固定。右侧被固定构件76具有在比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侧处从右侧面54进一步向右侧突出的被固定部分。螺钉78将右侧固定构件74的前侧端部与右侧被固定构件76中的被固定部分紧固。具体而言,在使右侧被固定构件76的被固定部分相对于右侧固定构件74的前侧端部以从前侧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将螺钉78从右侧被固定构件76的被固定部分的前侧向后方拧入,从而将两者紧固。右侧固定构件74通过螺钉78与右侧被固定构件76连结,从而成为被向前侧拉拽的状态。由此,与右侧固定构件74连结的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左侧端部朝向前侧被施力。
另外,间隔件72是设置成与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的背面侧接触且沿第一冷却部分34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在该间隔件72的背面侧接触有背面侧固定构件71。间隔件72的左端部位于比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左端部靠右侧的位置,间隔件72的右端部位于比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右端部靠左侧的位置。第一冷却部分34中从U字形状的部分的下端部分向左延伸的部分位于间隔件72的下方,第一冷却部分34中从U字形状的部分的上端部分向左延伸的部分位于间隔件72的上方。第一冷却部分34的U字形状的部分位于比间隔件72的右侧端部更靠右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在背面侧固定构件71向前侧被施力的状态下,背面侧固定构件71也不会将第一冷却部分34的U字形状的部分压溃。
另外,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与背面侧固定构件71之间。由此,从前侧依次排列着背面57、第一冷却部分34、背面侧固定构件71。
通过上述配置结构,由于左侧固定构件73和右侧固定构件74向前侧被施力,因此,背面侧固定构件71隔着间隔件72将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推至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固定有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的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维持着相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的良好接触状态。由此,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能够相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热接触。
(6)基于第二冷却部分38的冷却
在室外控制部50的第二分隔板58中面向第三空间S3的部分的上方附近,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设置成通过多个第二传热构件38a热接触。第二传热构件38a具有与第二分隔板58平行地扩展的平面,该平面用于与第二分隔板58面接触。
与第二冷却部分38的各端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配管39a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9b在上下方向上穿过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下表面56中设置于位于第三空间S3的左下方的部分的可动面56x的开口。由此,第二冷却回路35被拉入第三空间S3内,第二冷却部分38位于第三空间S3内。在第三空间S3内,第二冷却部分38以从与第一连接配管39a的端部连接的部位向右侧端部延伸后,通过U字形状部分折返,并向左侧返回直至到达与第二连接配管39b的端部连接的部位为止的方式延伸。第二连接配管39b与第二冷却部分38的连接部分设置成在第一连接配管39a与第二冷却部分38的连接部分之上排列。
如此,室外控制部50的第二分隔板58中面向第三空间S3的部分的上方附近部分通过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被冷却,由此,能够对设置于第二分隔板58中与第三空间S3侧相反一侧的面所面向的第一空间S1的发热部件即IPM62a以及IPM63a进行冷却。
另外,各第二传热构件38a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螺钉38b从第二分隔板58的前侧被固定。
(7)第二冷却部分38的移动
第二冷却回路35具有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下侧的一端延伸的第一连接配管39a以及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上侧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连接配管39b。
第一连接配管39a具有第一弯曲部81a、第一直线部81b、第二弯曲部81c、第二直线部82、第三弯曲部83a、第三直线部83b、第四弯曲部83c、第五弯曲部84a、第四直线部84b、第六弯曲部84c的各配管部分。上述第一弯曲部81a、第一直线部81b、第二弯曲部81c、第二直线部82、第三弯曲部83a、第三直线部83b、第四弯曲部83c、第五弯曲部84a、第四直线部84b、第六弯曲部84c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下侧的一端按照上述顺序彼此相连。另外,第一直线部81b、第三直线部83b以及第四直线部84b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直线部84b比第一直线部81b长,比第三直线部83b长。第二直线部8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一弯曲部81a、第二弯曲部81c、第三弯曲部83a、第四弯曲部83c、第五弯曲部84a、第六弯曲部84c均具有90度的弯曲形状。
第二连接配管39b具有第七弯曲部85a、第五直线部85b、第八弯曲部85c、第六直线部86、第九弯曲部87a、第七直线部87b、第十弯曲部87c、第八弯曲部89a、第十一弯曲部89a、第九直线部89b、第十二弯曲部89c的各配管部分。上述第七弯曲部85a、第五直线部85b、第八弯曲部85c、第六直线部86、第九弯曲部87a、第七直线部87b、第十弯曲部87c、第八直线部88、第十一弯曲部89a、第九直线部89b、第十二弯曲部89c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上侧的另一端按照上述顺序彼此相连。另外,第五直线部85b、第七直线部87b以及第九直线部89b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九直线部89b比第五直线部85b长,比第七直线部87b长。第六直线部86、第八直线部88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七弯曲部85a、第八弯曲部85c、第九弯曲部87a、第十弯曲部87c、第十一弯曲部89a、第十二弯曲部89c均具有90度的弯曲形状。
通过上述结构,第一连接配管39a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下侧的端部在第一弯曲部81a处向下方弯曲,在第一直线部81b处向下方延伸,从而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可动面56x,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侧下方伸出。接着,第一连接配管39a在第二弯曲部81c处向左侧弯曲,在第二直线部82处向左侧延伸后,在第三弯曲部83a处向上方弯曲。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配管39a在第三直线部83b处向上方延伸后,在第四弯曲部83c处向左侧弯曲,在第五弯曲部84a处向下方弯曲,然后,在第四直线部84b处向下方延伸,在第六弯曲部84c处向右侧弯曲。
此外,第二连接配管39b从第二冷却部分38的上侧的端部在第七弯曲部85a处向下方弯曲,在第五直线部85b处向下方延伸,从而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可动面56x,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侧下方伸出。接着,第二连接配管39b在第八弯曲部85c处向左侧弯曲,在第六直线部86处向左侧延伸后,在第九弯曲部87a处向上方弯曲。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配管39b在第七直线部87b处向上方延伸后,在第十弯曲部87c处向左侧弯曲。然后,第二连接配管39b在第八直线部88处向左侧延伸后,在第十一弯曲部89a处向下方弯曲,在第九直线部89b处向下方延伸后,在第十二弯曲部89c处向右侧弯曲。
此处,第一连接配管39a和第二连接配管39b彼此沿着地延伸,与成为使第二冷却回路35旋转时的转轴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被确保得足够长。
上述第二冷却回路35在室外控制部50的施工时以及施工后的维护时能够如图10所示的那样设为移动至前侧的状态。
此处,在使第二冷却回路35移动时,首先,作业人员通过将室外机外壳11的上前表面板16拆除而使开口16a产生。接着,作业人员通过室外机外壳11的开口16a访问室外控制部50,将室外控制部50的下前盖52拆除。接着,作业人员通过将各螺钉38b拆除而从第二分隔板58卸下各第二传热构件38a。在该状态下,作业人员以分别将第一连接配管39a的第四直线部84b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9b的第九直线部89b作为转轴进行扭转的方式,或者以将第四直线部84b与第九直线部89b之间作为转轴进行扭转的方式,使第二冷却回路35旋转90度。由此,能够将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下表面56中的可动面56x与第一连接配管39a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9b设为一体,并且能够使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移动至前侧。此处,能够将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第一连接配管39a以及第二连接配管39b配置成与室外控制部50的其余部分在前视观察时不重叠。
接着,如图11所示的那样,为了将第一冷却部分34推至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并固定,作业人员将固定于左侧固定构件73的螺钉77以及固定于右侧固定构件74的螺钉78卸下。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将室外控制部50中由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下前盖52以外的部分以及第一基板61、第二基板62、第三基板63、第四基板64和第五基板65构成的拆除对象物设为一体而在前侧拆除。
(8)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1的室外单元2中,能够使用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和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对室外控制部50所具有的发热部件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防止室外控制部50的发热部件的温度过度上升,能够提高室外控制部50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控制部50采用密闭结构,尤其能够抑制粉尘向第二空间S2、第一空间S1的侵入。另外,在采用了密闭结构的室外控制部50中,难以将由室外风扇26形成的空气流导入电气安装件外壳50a内来促进来自内部的电气安装件的散热。不过,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控制部50能够使用上述第一冷却部分34和第二冷却部分38使电气安装件充分冷却。由此,室外控制部50能够使发热部件冷却且能够抑制粉尘的侵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室外控制部50的第一空间S1的密闭程度比第二空间S2、第三空间S3的密闭程度高。而且,在进行室外单元2的施工时,针对配置于第一空间S1的具有噪声滤波器61a的第一基板61、具有IPM62a的第二基板62以及具有IPM63a的第三基板63,未进行初始设定,施工时第一空间S1也未被释放。因此,能够抑制粉尘向第一空间S1的侵入。
此处,在进行室外单元2的施工时,根据用户的希望,现场作业人员将检修盖51b而通过检修口51a来访问或者将上前盖51拆除来访问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具有电气安装件64a的第四基板64以及具有电气安装件65a的第五基板65,从而进行任意的初始设定。如此一来,室外控制部50包括初始设定时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部露出的部分,不过,能够仅使第二空间S2露出,第一空间S1通过第二开口58a保持露出。因此,即使是具有施工时进行初始设定的基板、电气安装件的室外控制部50,也能够抑制粉尘对配置于第一空间S1的基板、电气安装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配置于第一空间S1的基板、电气安装件的防尘性能等级较低即可。
此外,在室外控制部50中,用于供从构成压缩机21以外的连接对象的设备延伸的电气布线穿过的开口56a以及供从压缩机21以外的设备延伸的电气布线连接的端子台69设置于第三空间S3。此外,在施工时,进行将从压缩机21以外的设备延伸的电气布线穿过开口56a连接至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的作业。如此,在施工时,由于要对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进行操作,因此,下前盖52被拆除,第三空间S3被释放。因此,来自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外部的粉尘可能侵入第三空间S3。而且,与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的电气布线64b、65b和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第四基板64、第五基板65连接。此外,与端子台69的连接端子连接的电气布线61b、62b和配置于第一空间S1的第一基板61、第二基板62连接。因此,侵入第三空间S3后的粉尘可能到达第二空间S2、第一空间S1。不过,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控制部50中,第三空间S3和第二空间S2通过第一分隔板59分隔开,在设置于第一分隔板59的第一开口59a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电气布线61b、62b、64b、65b的周围被布线用密封件90覆盖。因此,即使粉尘侵入到第三空间S3,其到达第二空间S2的情况也得以抑制。此外,在室外控制部50中,第二空间S2与第一空间S1通过第二分隔板58分隔开,在设置于第二分隔板58的第二开口58a安装有布线用密封件90,电气布线61b、62b的周围被布线用密封件90覆盖。另外,在第二分隔板58未设有使第三空间S3与第一空间S1直接连通的开口。此外,设置于第一空间S1的下方的下表面56的开口56b并非现场施工时被操作的部位,因此,在室外单元2的工厂出货时已经通过布线用密封件90充分地封闭,在现场施工时也维持未释放的状态。因此,即使粉尘到达第二空间S2,其达到第一空间S1的情况也得到抑制。
此外,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通过与室外控制部50的电气安装件外壳50a中形成得较宽的背面57热接触,从而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充分地获得第一冷却部分34对于电气安装件的冷却效果。此外,由于如上所述那样通过第一冷却部分34能够充分地获得冷却效果,因此,不需要使第一冷却回路31以沿着电气安装件外壳50a中的左侧面53、右侧面54的方式配置,也不需要为了将冷却面确保得较宽而将左侧面53、右侧面5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得较长。因此,能够将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因此,电气安装件外壳50a不容易阻碍由室外热交换器23围成的空间中的空气流动,易于确保室外风扇26的风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通过将室外机外壳11中的上前表面板16拆除而设为使开口16a出现的状态,能够容易地进行室外控制部50的维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相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以从后方被推压的方式固定。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冷却部分34对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的冷却效果。此外,在将室外机外壳11中的上前表面板16拆除而使开口16a出现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存在于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里侧,因此,进行将第一冷却部分34直接推压至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作业是困难的。与之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背面侧固定构件71将第一冷却部分34推压至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在背面侧固定构件71的左右的端部连结有左侧固定构件73和右侧固定构件74。此外,左侧固定构件73和右侧固定构件74分别以向前侧被拉拽的方式固定于左侧被固定构件75和右侧被固定构件76。能够从前侧经由室外机外壳11的开口16a进行使用上述左侧被固定构件75和右侧被固定构件76中的螺钉77、螺钉78的固定作业。因此,通过经由室外机外壳11的开口16a的来自前侧的作业,能够实现提高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的冷却效果的结构。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2中,第二冷却部分38位于室外控制部50的前侧,不过,在将室外机外壳11中的上前表面板16拆除而使开口16a出现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冷却部分38旋转移动至前侧。因此,经由室外机外壳11的开口16a访问室外控制部50变得容易,室外控制部50的拆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9)其他实施方式
(9-1)其他实施方式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第五基板65以及第四基板64,以进行室外单元2的施工时按照用户的希望等并根据需要进行初始设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例如,作为室外控制部50,也可以是,针对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第四基板64以及第五基板65,在施工时不进行任何操作。另外,针对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第四基板64以及第五基板65,不进行施工时的操作,因此,在施工时上前盖51不被拆除,检修盖51b也不被拆除,因此,第二空间S2可不在外部暴露。
(9-2)其他实施方式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内部具有第一空间S1以及第二空间S2这两者的室外控制部5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作为室外控制部50,也可以是,构成第一空间S1的外壳和构成第二空间S2的外壳分别分开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针对配置于第二空间S2的基板、电气安装件进行初始设定来完成室外单元2的施工时的初始设定,关于第一空间S1,不进行任何操作。因此,能够防止粉尘侵入配置于第一空间S1的基板、电气安装件。
(9-3)其他实施方式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室外控制部50,以从前侧进行基于第二冷却回路35的第二冷却部分38进行的冷却,从后侧进行基于第一冷却回路31的第一冷却部分34进行冷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例如,只要能够充分地进行室外控制部50的电气安装件的冷却,也可省略基于第二冷却部分38进行的冷却,设为未设置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却回路35的结构。
(9-4)其他实施方式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背面侧固定构件71隔着间隔件72将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推至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之相对地,上述实施方式的背面侧固定构件71包括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间隔件72对应的形状部分,因此,也可设为不需要作为单独构件的间隔件72的结构。具体而言,背面侧固定构件71可在第一冷却部分34中的从U字形状的部分的下端部分向左延伸的部分与在第一冷却部分34中的从U字形状的部分的上端部分向左延伸的部分之间且在第一冷却部分34的U字形状的部分的左侧的位置处具有向前侧膨胀出的部分。由此,即使没有作为单独构件的间隔件72,也能够在不将第一冷却部分34压溃的情况下将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推至电气安装件外壳50a的背面57。
(9-5)其他实施方式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背面侧固定构件71在与左侧固定构件73以及右侧固定构件74连结的状态下使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背面侧固定构件71、左侧固定构件73以及右侧固定构件74也可不是分体,而是一体成型的构件。
此外,作为使前侧端部通过螺钉77相对于左侧被固定构件75固定的结构的替代,左侧固定构件73也可以是具有直到到达上前盖51的左侧的边缘之前向前侧延伸、在前侧端部处向右侧突出且能够钩挂于上前盖51的左侧的边缘的爪的结构。同样地,作为使前侧端部通过螺钉78相对于右侧被固定构件76固定的结构的替代,右侧固定构件74也可以是具有直到到达上前盖51的右侧的边缘之前向前侧延伸、在前侧端部处向左侧突出且能够钩挂于上前盖51的右侧的边缘的爪的结构。
如此一来,固定部70只要是能够将背面侧固定构件71推至多个第一传热构件34a的结构即可,不需要特别限定。
(附记)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冷冻装置
2:室外单元
4:室内单元
5: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
6: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
10:制冷剂回路
11:室外机外壳(外壳)
16:上前表面板
16a:开口(维护开口)
21:压缩机
23:室外热交换器
26:室外风扇
30:冷却回路
31:第一冷却回路(制冷剂配管)
34:第一冷却部分(冷却部)
34a:第一传热构件(传热构件)
35:第二冷却回路
38:第二冷却部分
50:室外控制部(电气安装件单元)
50a:电气安装件外壳(壳体、密闭收纳体)
50b:盖用密封件
51:上前盖(第一面)
51a:检修口
51b:检修盖
52:下前盖(第一面)
53:左侧面(侧面)
54:右侧面
57:背面(冷却面、第二面)
58:第二分隔板
58a:第二开口
59:第一分隔板
59a:第一开口
61a:噪声滤波器(第一电气安装件)
61b:电气布线(第二布线)
62a:IPM(第一电气安装件)
62b:电气布线(第二布线)
63a:IPM(第一电气安装件)
63b:电气布线(第二布线)
64a:电气安装件(第二电气安装件)
64b:电气布线(第一布线)
65a:电气安装件(第二电气安装件)
65b:电气布线(第一布线)
69:端子台
70:固定部(固定机构)
71:背面侧固定构件(第一部分)
72:间隔件
73:左侧固定构件(第二部分)
74:右侧固定构件(第二部分)
90:布线用密封件(密封件)
S1:第一空间(第一室)
S2:第二空间(第二室)
S3:第三空间(第三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21号公报。

Claims (17)

1.一种电气安装件单元(50),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设置于冷冻装置(1)的室外单元(2),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气安装件(61a、62a、63a);
第一室(S1),所述第一室收纳所述第一电气安装件;
第二电气安装件(64a、65a);以及
第二室(S2),所述第二室收纳所述第二电气安装件,
所述第一室的密闭程度高于所述第二室的密闭程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布线(64b、65b);
端子台(69),所述端子台通过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二电气安装件连接;以及
第三室(S3),所述第三室收纳所述端子台,
所述第二室的密闭程度高于所述第三室的密闭程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对所述第二室和所述第三室进行分隔的第一分隔板(59),
所述第一分隔板具有供所述第一布线穿过的第一开口(59a),
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之间的密封件(9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布线(61b、62b、63b),所述第二布线将所述第一电气安装件与所述端子台连接;以及
第二分隔板(58),所述第二分隔板对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进行分隔,具有第二开口(58a),
所述第二布线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还包括壳体(50a),所述壳体在内部具有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所述壳体具有能够开闭的检修口(51a),
所述检修口设置于将所述壳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二室相连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包括对所述第二室和所述第三室进行分隔的第一分隔板(59),
所述第二室具有能够开闭的第一盖体(51),
所述第三室具有与所述第一盖体分体且能够开闭的第二盖体(52)。
7.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2),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安装件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冷剂配管(31),所述制冷剂配管具有与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热接触的冷却部(34),且供制冷剂流动;以及
外壳(11),所述外壳具有维护开口(16a),对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和所述制冷剂配管进行收纳,
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位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与所述维护开口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具有收纳所述第一电气安装件的密闭收纳体(50a),
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与所述密闭收纳体热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闭收纳体的密闭程度满足JIS C 0920规定的保护等级IP55。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在偏向所述密闭收纳体的上侧的位置处与所述密闭收纳体热接触。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闭收纳体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在所述密闭收纳体的与所述维护开口一侧相反一侧的冷却面(57)处热接触,
所述第一电气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密闭收纳体的内部且设置于离开所述冷却面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闭收纳体具有第一面(51、52)、第二面(57)以及侧面(53),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维护开口一侧,所述第二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面位于与所述维护开口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所述侧面将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连,
所述第二面(57)比所述侧面(53)宽。
14.如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传热构件(34a),所述传热构件位于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将所述传热构件推至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并固定的固定机构(7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固定机构与所述传热构件之间的间隔件(72),
所述制冷剂配管的所述冷却部位于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与所述固定机构之间,
所述固定机构隔着所述间隔件将所述传热构件推至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机构具有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3、74),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传热构件的与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结,并且在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的侧方朝向所述维护开口一侧延伸,
通过设为所述第二部分被拉拽至所述维护开口一侧的状态,所述固定机构利用所述第一部分将所述传热构件推至所述电气安装件单元。
CN202280021229.6A 2021-03-22 2022-03-17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Pending CN1169977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7400 2021-03-22
JP2021047400A JP7125638B1 (ja) 2021-03-22 2021-03-22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21-047399 2021-03-22
PCT/JP2022/012173 WO2022202590A1 (ja) 2021-03-22 2022-03-17 電装品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7752A true CN116997752A (zh) 2023-11-03

Family

ID=83005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1229.6A Pending CN116997752A (zh) 2021-03-22 2022-03-17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25638B1 (zh)
CN (1) CN1169977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8825B2 (ja) 2021-03-22 2024-03-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02120A (ja) * 2008-06-19 2010-01-07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10145053A (ja) * 2008-12-19 2010-07-01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5423322B2 (ja) * 2009-11-04 2014-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505055B2 (ja) * 2010-04-14 2014-05-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640791B2 (ja) * 2011-02-14 2014-1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6205676A (ja) * 2015-04-20 2016-1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品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07850323B (zh) * 2015-07-31 2020-09-08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WO2018016064A1 (ja) * 2016-07-22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25638B1 (ja) 2022-08-25
JP2022146442A (ja) 2022-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0508B (zh) 制冷机的室外单元
WO201008748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667189B1 (en) Outdo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device
AU2018313441C1 (en) Outdo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6933233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9200046A5 (zh)
CN116997752A (zh) 电气安装件单元以及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JP7365372B2 (ja) 電装品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EP3514457B1 (en) Heat source unit
WO2022202590A1 (ja) 電装品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7448825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739734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WO2020183607A1 (ja) 室内機
JP2001324174A (ja) 冷凍機ユニット
KR102408367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107003018B (zh) 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