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79034A -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79034A
CN116979034A CN202210644132.2A CN202210644132A CN116979034A CN 116979034 A CN116979034 A CN 116979034A CN 202210644132 A CN202210644132 A CN 202210644132A CN 116979034 A CN116979034 A CN 116979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silicon
aggregate
negative electrode
an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441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奕
佐藤阳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TR New Material Group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TR New Material Group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TR New Material Group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BTR New Material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79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90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负极材料领域,提供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本申请提供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能够提高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04月2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10431171.4、申请名称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具备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硅负极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石墨材料得10倍,具备高容量、来源丰富、相对安全等优势,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的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仍不够高,目前一般在80%-85%,不利于硅负极材料与具有高首次库伦效率的钴酸锂正极材料匹配使用,因此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较低限制了硅负极的进一步应用。
因此,如何提高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能够提高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第一方面,一种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
在上述方案中,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聚集体包括硅材料和碳材料,所述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阴离子通常存在于晶格、线面体等缺陷以及表面等位置,在一定范围内,阴离子的存在提高了这些位置的反应活性,有利于载流子的进一步传输,能够促进锂离子和电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提高载流子在材料中的传输效率,从而提升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以及首次库伦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包括F-、Cl-、Br-、NO3 -、SO4 2-、NO2-和PO4 3-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硅合金和硅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nm至5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nm至50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10%~8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所述阴离子,所述阴离子的离子半径为118pm-940p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所述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包括F-、Cl-和Br-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存在于所述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存在于所述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所述碳层包括无定形碳。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所述碳层的厚度为1nm至300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碳材料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10%~6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0.5μm~30μ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10m2/g。
第二方向,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得到水解产物;
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得到硅材料;
制备包含碳材料和所述硅材料的聚集体。
该实施方式的制备方法,使用含阴离子的无机盐中对硅源前驱体进行阴离子掺杂,由于含阴离子的盐和硅源前驱体都是水溶性的,在水解过程中二者可以实现分子层面的均匀混合,然后干燥,会有部分阴离子残留在水解产物中,最后通过还原法,获得含有阴离子的负极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源前驱体包括正硅酸乙酯、正硅酸甲酯、硅酸钠、多聚硅氧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倍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包括F-、Cl-、Br-、NO3 -、SO4 2-、NO2-和PO4 3-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液还包括第一溶剂,所述第一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及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液还包括水解促进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液还包括水解促进剂,所述水解促进剂包括氨水、尿素、盐酸、硫酸、碳酸氢钠、氢氧化钠、醋酸铵、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解在搅拌下进行,所述水解的时间为3h~10h。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及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第一溶剂与水解促进剂混合形成第一预混物,将硅源前驱体与第一溶剂混合形成第二预混物,再将所述第一预混物与所述第二预混物混合得到混合液。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在所述第一预混物中的质量含量为5wt%~55wt%。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源前驱体在所述第二预混物中的质量含量为10wt%~70wt%。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及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水解产物中的第一溶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水解产物与还原金属充分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解产物与所述还原金属的质量比为100:(13~13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还原金属包括铝、锌、镁、钠、锂、钙和钾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烧结处理的温度为600℃~1200℃,所述烧结处理的时间为1h~10h。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烧结处理过程通有保护性气体。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性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水解产物与还原金属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处理,所述酸洗采用的酸溶液包括盐酸、硫酸、硝酸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充分混合的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研磨分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nm至50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包含碳材料和所述硅材料的聚集体的步骤,包括:将包含第一碳源和所述硅材料的第一前驱体进行一次热处理,使得所述第一碳源碳化或所述第一碳源与所述硅材料聚集。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与第一碳源的质量比为(5~50):(15~8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硅合金和硅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nm至5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将包含第一碳源和所述硅材料的第一前驱体进行一次热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第一碳源、第一溶剂与所述硅材料充分分散形成第二溶液。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及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充分分散的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研磨分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去所述第二溶剂的具体方式包括:将第二溶液进行干燥处理。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干燥处理的温度为40℃~400℃,时间为1h~15h。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400℃-1000℃,时间为1h~5h。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500℃~1000℃,时间为1h~5h。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次热处理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所述保护性气氛的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所述第二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所述聚集体与所述第二碳源的质量比为(20-100):(10-8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热处理的温度为800℃~900℃,所述二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5h。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负极材料或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负极材料。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聚集体包括硅材料和碳材料,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阴离子通常存在于晶格、线面体等缺陷以及表面等位置,在一定范围内,阴离子的存在提高了这些位置的反应活性,有利于载流子的进一步传输,能够促进锂离子和电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提高载流子在材料中的传输效率,从而提升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以及首次库伦效率。
其次,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用含阴离子的无机盐中对硅源前驱体进行阴离子掺杂,由于含阴离子的盐和硅源前驱体都是水溶性的,在水解过程中二者可以实现分子层面的均匀混合,然后干燥,会有部分阴离子残留在水解产物中,最后通过还原法,获得含有阴离子的负极材料。
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能够适用于扩大化生产,制备得到负极材料能够提高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负极材料的XRD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一实施方式的负极材料,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
本实施方式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聚集体包括硅材料和碳材料,聚集体含有阴离子,阴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阴离子通常存在于晶格、线面体等缺陷以及表面等位置,在一定范围内,阴离子的存在提高了这些位置的反应活性,有利于载流子的进一步传输,能够促进锂离子和电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提高载流子在材料中的传输效率,从而提升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以及首次库伦效率。
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具体可以是0.001wt%、0.005wt%、0.008wt%、0.009wt%、0.01wt%、0.02wt%、0.03wt%、0.05wt%、0.08wt%、0.1wt%、0.2wt%、0.3wt%或0.5wt%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它值,在此不做限定。阴离子含量过高,部分阴离子会与锂离子发生结合反应,会“束缚”住部分Li+,从而使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寿命特性劣化。阴离子含量过低,对锂离子和电子的扩散效率改善不明显,难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阴离子包括F-、Cl-、Br-、NO3 -、SO4 2-、NO2-和PO4 3-中的至少一种。经过大量试验发现,阴离子优选为Cl-或SO4 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硅合金和硅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合金包括镍硅合金、铁硅合金、镁硅合金、铜硅合金、硅锰合金及铝硅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nm至500nm;具体可以是1nm、5nm、10nm、15nm、20nm、30nm、40nm、50nm、100nm、200nm、300nm、400nm或500nm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通过多次试验发现,纳米级的硅材料,其表面能高,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颗粒的结构性强,可以抑制硅体积膨胀。但由于纳米级硅材料有较大的表面能,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硅材料的粒径过小,生产工艺成本高。优选地,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nm~200nm,更优选为1nm-100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硅氧化物层的存在有利于保护硅之间与电解液接触,此外还可以缓冲硅的部分膨胀,提升循环稳定性。
其中,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nm至50nm;具体可以是1nm、5nm、10nm、15nm、20nm、25nm、30nm、38nm、40nm、48nm或50nm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阴离子,阴离子的离子半径为118pm-940pm,离子半径在这个范围内的阴离子,可以部分进入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形成晶格缺陷,这些晶格缺陷能够给给锂离子传输提供额外的通道,能够促进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提高锂离子在材料中的传输效率,提升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所述阴离子的离子半径具体可以是118pm、158pm、220pm、460pm、570pm、780pm或940pm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阴离子,阴离子包括F-、Cl-和Br-中的至少一种,这些阴离子的离子半径在118pm-940pm之间,部分会进入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10%~80%,具体可以为10%、20%、29%、45%、57%、62%、70%、80%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负极材料还包括包覆于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碳层分布于聚集体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碳层的碳材料包括无定形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碳层的厚度为1nm至3000nm。可以理解地,包覆所述聚集体表面的碳层能够减少活性物质与电解液接触,减少钝化膜生成,提升电池可逆电容量,也可以抑制硅材料带来的体积膨胀。
具体地,碳层的厚度可以是1nm、50nm、180nm、200nm、350nm、400nm、550nm、850nm、950nm、1050nm、1500nm、2000nm、2500nm或3000nm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碳层过厚,碳占比过高,不利于获得高比容量的复合材料;碳层过薄,不利于增加负极材料的导电性且对材料的体积膨胀抑制性能较弱,导致长循环性能价差。优选地,碳层的厚度为50nm~800nm;更优选地,碳层的厚度为100nm~500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碳材料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10%~60%,具体可以为10%、20%、25%、29%、34%、45%、57%、60%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碳材料质量占比包括聚集体中的碳材料及碳层中的碳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0.5μm~30μm。具体可以是0.5μm、1μm、5μm、8μm、10μm、13μm、15μm、18μm、20μm、25μm或30μm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地,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0m2/g。具体可以是10m2/g、8m2/g、7m2/g、5m2/g、3m2/g、2m2/g、1m2/g或0.5m2/g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抑制体积膨胀,有利于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负极材料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任意进行组合,比如负极材料颗粒的破坏强度、孔隙率进行组合限定等。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得到水解产物;
步骤S20,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得到硅材料;
步骤S30,制备包含碳材料和所述硅材料的聚集体。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用含阴离子的无机盐中对硅源前驱体进行阴离子掺杂,由于含阴离子的盐和硅源前驱体都是水溶性的,在水解过程中二者可以实现分子层面的均匀混合,然后干燥,会有部分阴离子残留在水解产物中,最后通过还原法,获得含有阴离子的负极材料。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制备方法:
步骤S10,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得到水解产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液还包括第一溶剂及水解促进剂。具体地,将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水解促进剂和第一溶剂混合可以采用分级混合的方式。具体的,将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第一溶剂与水解促进剂混合形成第一预混物,将硅源前驱体与第一溶剂混合形成第二预混物,再将第一预混物与第二预混物混合,以实现分级混合。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活性物质、第一碳源和溶剂的具体成分按照分级混合原则选取合适的分级混合操作使得硅源前驱体充分混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机盐的化学通式为MR,M金属可以选自Zn、K、Na、Al、Mg、Ca、Li中的至少一种,阴离子R包括F-、Cl-、Br-、NO3 -、SO4 2-、NO2-和PO4 3-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阴离子R在第一预混物中的质量含量为5wt%~55wt%,具体可以是5wt%、10wt%、15wt%、20wt%、25wt%、30wt%、35wt%、45wt%或55wt%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源前驱体在所述第二预混物中的质量含量为10~70wt%,具体可以是10wt%、15wt%、20wt%、25wt%、30wt%、35wt%、45wt%、55wt%、60wt%或70wt%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源前驱体包括正硅酸乙酯、正硅酸甲酯、硅酸钠、多聚硅氧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倍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及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解促进剂包括氨水、尿素、盐酸、硫酸、碳酸氢钠、氢氧化钠、醋酸铵、氯化铵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解在搅拌下进行,所述水解的时间为3h~10h。
通过控制上述原材料的质量占比以及水解的时间及温度,可以使得硅源前驱体充分水解得到含阴离子的氧化硅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及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水解产物中的第一溶剂。
具体地,可以将水解后的水解产物进行过滤、干燥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滤可以是真空抽滤、滤纸过滤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干燥处理的温度为40℃~600℃,具体可以是40℃、50℃、80℃、100℃、120℃、250℃、380℃、400℃、500℃、580℃或600℃等等,干燥处理的时间为1h~15h,具体可以是1h、3h、5h、7h、9h、10h、12h或15h等等,干燥处理方式例如可以是炉内烘干、冷冻干燥、搅拌蒸干、喷雾干燥等,本实施例中的干燥处理可以尽可能地将水解产物中的溶剂去除。
步骤S20,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得到硅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水解产物与还原金属充分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解产物与所述还原金属的质量比为100:(13~130),具体可以是100:13、100:18、100:28、100:45、100:68、100:88、100:94、100:100或100:130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还原金属添加量偏多时,水解产物还可以被还原成硅和硅合金,还原金属添加量偏少时,水解产物还可以被还原成硅和硅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分混合的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研磨分散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采用研磨分散,从而使得含阴离子的氧化硅材料能够分散开,避免含阴离子的氧化硅材料团聚在一起,并且可以使得氧化硅材料分散为较小的纳米颗粒。优选地,通过采用湿法球磨,湿法球磨分散时间可以控制在0.5h~10h,通过充分研磨可以使得组分混合更加均匀,使得含阴离子的氧化硅材料的中值粒径达到1nm~500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还原金属包括铝、锌、镁、钠、锂、钙、钾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烧结处理的温度为600℃~1200℃,烧结处理的温度具体可以是600℃、650℃、700℃、800℃、820℃、950℃、980℃、1000℃、1100℃、1150℃或1200℃等等,烧结处理的时间为1h~10h,具体可以是1h、3h、5h、6h、7h、8h、9h或10h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烧结处理过程通有保护性气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性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水解产物与还原金属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处理。
具体地,所述酸洗采用的酸溶液包括盐酸、硫酸、硝酸中的至少一种。通过酸洗处理,可以去除金属杂质,且在表面形成一层硅氧化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干燥处理的温度为40℃~400℃,具体可以是40℃、50℃、80℃、100℃、200℃、300℃、400℃等等,干燥处理的时间为1h~15h,具体可以是1h、3h、5h、7h、9h、10h、12h或15h等等,干燥处理方式例如可以是炉内烘干。
干燥后的第一前驱体还可以进行分散,分散可以为研磨分散,分散时间为0.5h-9h,具体可以是0.5h、1.5h、2.5h、3.5h、4.5h、5.5h、7.5h或9h等等,本实施例中的研磨分散,控制分散后的含阴离子的纳米硅的粒度大小。
步骤S30,制备包含碳材料和所述硅材料的聚集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30具体包括:将包含第一碳源和所述硅材料的第一前驱体进行一次热处理,使得所述第一碳源碳化或所述第一碳源与所述硅材料聚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材料与第一碳源的质量比为(5~50):(15~80);具体可以是5:15、15:15、25:15、30:15、50:15、25:40、25:50、30:65、50:75或50:80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将包含第一碳源和所述硅材料的第一前驱体进行一次热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第一碳源、第一溶剂与所述硅材料充分分散形成第二溶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及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分分散的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研磨分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去除所述第二溶剂的具体方式包括:将第二溶液进行干燥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干燥处理的温度为40℃~400℃,具体可以是40℃、50℃、80℃、100℃、200℃、300℃、400℃等等,干燥处理的时间为1h~15h,具体可以是1h、3h、5h、7h、9h、10h、12h或15h等等,干燥处理方式例如可以是炉内烘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400℃-1000℃,具体可以是400℃、450℃、510℃、620℃、730℃、840℃、850℃、870℃、890℃、900℃、950℃、1000℃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一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5h,具体可以是1h、1.5h、2h、2.5h、3h、3.5h、4h或5h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500℃-1000℃,具体可以是500℃、510℃、620℃、730℃、840℃、850℃、870℃、890℃、900℃、950℃、1000℃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一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5h,具体可以是1h、1.5h、2h、2.5h、3h、3.5h、4h或5h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次热处理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次热处理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所述保护性气氛的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S40,将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负极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负极材料可以不进行碳包覆,此时,步骤S50可以省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碳包覆处理的具体步骤可以为:将聚集体与第二碳源进行混合、二次热处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聚集体与第二碳源的质量比为(20-100):(10-80)。聚集体与第二碳源的质量比可以为20:10、30:15、50:60、80:30、90:20、100:10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热处理的方式例如可以是真空烧结、热压烧结或者常压烧结。二次热处理的温度为800℃~900℃。具体可以是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900℃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5h;具体可以是1h、2h、3h、4h、5h等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热处理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保护性气氛的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二次热处理后,还进行粉碎、筛分和除磁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二次热处理后,还依次进行粉碎、筛分和除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粉碎方式为机械式粉碎机、气流粉碎机、低温粉碎机中任意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筛分的方式为固定筛、滚筒筛、共振筛、滚轴筛、振动筛、链条筛中任意一种,筛分的目数为≥500目,具体地,筛分的目数可以是500目、600目、700目、800目等等,负极材料的粒径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除磁的设备为永磁筒式磁选机、电磁除铁机、脉动高梯度磁选机中任意一种,除磁是为了最终控制负极材料的磁性物质含量,避免磁性物质对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效果以及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的同时,聚集体中还存在阳离子,因此负极材料整体是保持电荷平衡的。具体为,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无机盐原料中的阳离子种类不同,半径大小也不同。半径小于硅材料晶格间隙的阳离子部分占据硅材料中硅原子的位置,半径大于硅材料晶格间隙的阳离子部分进入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也有部分进入到碳材料中。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含第一方面所述的负极材料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负极材料。
本申请中所述中值粒径指的是平均粒径,其物理意义是颗粒的累计粒度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通过马尔文粒度仪测试。马尔文粒度仪利用颗粒对光的散射现象,根据散射光能的分布综合换算出被测颗粒的粒径分布。
下面分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定于以下的具体实施例。在不变主权利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进行变更实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ZnCl2: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5:48:17:4配置得到第一预混物;然后将正硅酸乙酯:乙醇质量比3.1:30比例配置第二预混物,将第一预混物缓慢加入到第二预混物中,搅拌4h得到第一溶液,然后离心获得含Cl-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镁粉按照质量比100:84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900℃烧结4h,利用盐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Cl-离子的硅材料,含Cl-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20nm;
(3)将含Cl-离子的硅材料和蔗糖按照质量比70:35.9加入到正丁醇溶液中,超声50min,之后在高速分散机2小时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与果糖按照质量比100:35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将混合物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800℃条件下热处理3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获得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为纳米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4um,比表面积为2.2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46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590ppm。
图2为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图3为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的XRD图,由图3可知,负极材料具有明显的硅特征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Na2SO4: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6:48:16:4配置得到第一预混物;然后将正硅酸乙酯:乙醇质量比5.1:30比例配置第二预混物,将第一预混物缓慢加入到第二预混物中,搅拌4h得到第一溶液,然后离心获得含SO4 2-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锌粉按照质量比100:75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800℃烧结4h,利用硫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SO4 2-离子的硅材料,含SO4 2-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200nm;
(3)将含SO4 2-离子的硅材料和蔗糖按照质量比60:35.9加入到正丁醇溶液中,超声60min,之后在高速分散机5小时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与果糖按照质量比70:35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将混合物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900℃条件下热处理3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获得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2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2um,比表面积为3.2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560nm;聚集体中存在SO4 2-离子,SO4 2-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980pp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KF: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3:55:16:5配置得到第一预混物;然后将正硅酸乙酯:乙醇质量比5.0:35比例配置第二预混物,将第一预混物缓慢加入到第二预混物中,搅拌4h得到第一溶液,然后离心获得含F-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钠粉按照质量比100:75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500℃烧结4h,利用盐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F-离子的硅材料,含F-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80nm;
(3)将含F-离子的硅材料和蔗糖按照质量比90:30.9加入到正丁醇溶液中,超声60min,之后在高速分散机4小时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与果糖按照质量比80:45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将混合物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890℃条件下热处理3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获得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1um,比表面积为1.2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76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F-离子,F-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280pp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KCl:Mg(NO3):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3:7:55:16:5配置得到第一预混物;然后将正硅酸甲酯:乙醇质量比5.5:39比例配置第二预混物,将第一预混物缓慢加入到第二预混物中,搅拌5h得到第一溶液,然后离心获得含Cl-离子与NO3 2-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镁粉按照质量比100:70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800℃烧结4h,利用盐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Cl-离子与NO3 2-离子的硅材料,含Cl-离子和NO3 2-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50nm;
(3)将含Cl-离子与NO3 2-离子的硅材料和果糖按照质量比90:30.9加入到丙醇溶液中,超声60min,之后在高速分散机2小时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与聚氯乙烯按照质量比90:55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将混合物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990℃条件下热处理8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获得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5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2.7um,比表面积为1.9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460nm;聚集体中存在Cl-离子与NO3 2-离子,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Cl-离子与NO3 2-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总质量含量为2180ppm。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NaBr:Li2SO4: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2:2:51:14:5配置得到第一预混物;然后将正硅酸乙酯:乙醇质量比3.5:39比例配置第二预混物,将第一预混物缓慢加入到第二预混物中,搅拌2h得到第一溶液,然后离心获得含Br-离子与SO4 2-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镁粉按照质量比100:70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800℃烧结4h,利用硫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Br-离子与SO4 2-离子的硅材料,含Br-离子与SO4 2-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300nm;
(3)将含Br-离子与SO4 2-离子的硅材料和蔗糖按照质量比70:50.9加入到正戊醇溶液中,超声60min,之后在行星式球磨机球磨4h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与酚醛树脂按照质量比92:45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将混合物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1000℃条件下热处理2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获得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2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9.5um,比表面积为2.9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960nm;聚集体中存在Br-离子与SO4 2-离子,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Br-离子,Br-离子与SO4 2-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总质量含量为1080ppm。
实施例6
(1)将ZnCl2:乙醇:水:氨水:正硅酸乙酯按照质量比5:78:17:4:3.1配置得到第一溶液,并搅拌4h,然后离心获得含Cl-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镁粉按照质量比100:131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900℃烧结4h,利用盐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Cl-离子的硅材料,含Cl-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20nm;
(3)将含Cl-离子的硅材料和蔗糖按照质量比70:35.9加入到正丁醇溶液中,超声50min,之后在高速分散机2小时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与果糖按照质量比100:35的比例进行混合,随后将混合物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800℃条件下热处理3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获得负极材料。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镁硅合金;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2um,比表面积为2.3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50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550ppm。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ZnCl2: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5:48:17:4配置得到第一预混物;然后将正硅酸乙酯:乙醇质量比3.1:30比例配置第二预混物,将第一预混物缓慢加入到第二预混物中,搅拌4h得到第一溶液,然后离心获得含Cl-离子的氧化硅;
(2)将干燥后的氧化硅与金属铝粉按照质量比100:140进行混合,然后置于热处理炉中900℃烧结4h,利用盐酸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获得含Cl-离子的硅材料,含Cl-离子的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450nm;
(3)将含Cl-离子的硅材料和蔗糖按照质量比70:35.9加入到正丁醇溶液中,超声50min,之后在高速分散机2小时得到第二溶液,然后将第二溶液在100℃搅拌蒸干,获得第一前驱体;
(4)将第一前驱体放置到高温箱式炉中,通入氮气,在800℃条件下热处理3h后,进行粉碎、通过500目筛过筛,得到聚集体。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铝硅合金;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2um,比表面积为3.0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559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2500ppm。
实施例8
实施例8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的是:步骤(2)中烧结温度为500℃。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硅材料为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3um,比表面积为2.1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49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620ppm。
实施例9
实施例9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的是:步骤(2)不进行酸洗处理。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硅材料为硅单质,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7um,比表面积为3.2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56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290ppm。
对比例1
按照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负极材料,区别在于:将ZnCl2: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10:48:17:4配置得到第一溶液。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为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9um,比表面积为3.0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62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5970ppm。
对比例2
按照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负极材料,区别在于:将ZnCl2:乙醇:水:氨水按照质量比0.5:48:17:4配置得到第一溶液。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硅材料为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20um,比表面积为3.8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580nm;聚集体和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Cl-离子,Cl-离子在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9ppm。
对比例3
按照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负极材料,区别在于:未添加氯化物。
本实施例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及包覆于聚集体表面的碳层,聚集体包括硅材料及碳材料,所述硅材料为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4nm;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0μm,比表面积为2.9m2/g,碳层的平均厚度为440nm。聚集体中不存在Cl-离子。
测试方法
(1)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的测试方法:
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试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也就是平均粒径。
(2)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的测试方法:
采用麦克Tristar3020型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仪对负极材料进行比表面积测试,称取一定质量粉末,在真空加热状态下进行完全脱气,去除表面吸附质后,使用氮气吸附法,通过吸附氮气量,计算出颗粒的比表面积。
(3)负极材料的碳层厚度的测试方法:
通过聚焦离子束显微镜(FIB-SEM)设备对材料进行切面处理,在扫描电镜图像中测量得到碳层的平均厚度。
(4)负极材料中的阴离子类型及含量的测试方法: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试负极材料中存在的阴离子类型及含量。
(5)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阴离子的测试方法
采用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对负极材料进行测试,如果入射轰击离子束能量高于140ev,说明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阴离子。
(6)电化学测试
采用以下方法测试电化学循环性能:将制得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按质量百分比94:1:5将他们溶解在溶剂中混合,控制固含量在50%,涂覆于铜箔集流体上,真空烘干、制得负极极片;然后将传统成熟工艺制备的三元正极极片、1mol/L的LiPF6/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甲基乙基碳酸酯(v/v=1:1:1)电解液、Celgard2400隔膜、外壳采用常规生产工艺装配得到锂离子扣式电池。利用千分尺测量锂离子电池的极片初始厚度为H0,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测试在武汉金诺电子有限公司LAND电池测试系统上,在常温条件,0.2C恒流充放电,充放电电压限制在2.75~4.2V,得到首次可逆容量、首圈充电容量和首圈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首圈放电容量/首圈充电容量。
重复100周循环,记录放电容量,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剩余容量;容量保持率=剩余容量/初始容量*100%。
上述性能测试的结果如下:
表1.性能比对结果表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负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如图4所示,实施例1制得的负极材料首次充放电容量较高,首次库伦效率也较高。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曲线,如图5所示,该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循环100周容量保持率为93.7%。
如表1所示,实施例1至7制得的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其中,聚集体包括活性物质和碳材料。聚集体中的阴离子有利于载流子的进一步传输,能够促进锂离子和电子在材料中的扩散,提高载流子在材料中的传输效率,从而提升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首次库伦效率。
其中,实施例7的负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未进行碳包覆处理,会导致活性物质材料直接与电解液接触,形成的SEI膜不稳定,循环性能劣化。
实施例8的负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烧结温度为500℃,温度过低,会导致碳化不完全,包覆效果变差,首次效率降低。
实施例9的负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步骤(2)不进行酸洗处理,会导致存在金属氧化物杂质,材料的容量降低,首次效率也降低。
对比例1的负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步骤(1)中的原材料中无机盐含量过高,聚集体中的阴离子含量过高,部分离子会与锂离子发生结合反应,会“束缚”住部分Li+,从而使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寿命特性劣化。
对比例2的负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步骤(1)中的原材料中无机盐含量过低,聚集体中的阴离子含量过低,难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寿命特性劣化。
对比例3的负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步骤(1)中的原材料未添加无机盐,因此难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材料包括聚集体,所述聚集体包括碳材料和硅材料,所述聚集体中存在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含量为0.001wt%~0.5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9)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阴离子包括F-、Cl-、Br-、NO3 -、SO4 2-、NO2-和PO4 3-中的至少一种;
(2)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硅合金和硅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3)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
(4)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nm至50nm;
(5)所述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nm至500nm;
(6)所述硅材料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10%~80%;
(7)所述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
(8)所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所述阴离子,所述阴离子的离子半径为118pm-940pm;
(9)所述硅材料的晶格间隙中存在所述阴离子,所述阴离子包括F-、Cl-和Br-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特征(1)至(6)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存在于所述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
(2)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存在于所述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所述碳层包括无定形碳;
(3)所述负极材料还包括包覆于所述聚集体的至少部分表面的碳层,所述碳层的厚度为1nm至3000nm;
(4)所述碳材料在所述负极材料中的质量占比为10%~60%;
(5)所述负极材料的中值粒径为0.5μm~30μm;
(6)所述负极材料的比表面积≤10m2/g。
4.一种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得到水解产物;
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得到硅材料;
制备包含碳材料和所述硅材料的聚集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特征(1)至(10)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硅源前驱体包括正硅酸乙酯、正硅酸甲酯、硅酸钠、多聚硅氧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倍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2)所述阴离子包括F-、Cl-、Br-、NO3 -、SO4 2-、NO2-和PO4 3-中的至少一种;
(3)所述混合液还包括第一溶剂,所述第一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及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4)所述混合液还包括水解促进剂;
(5)所述混合液还包括水解促进剂,所述水解促进剂包括氨水、尿素、盐酸、硫酸、碳酸氢钠、氢氧化钠、醋酸铵、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6)所述水解在搅拌下进行,所述水解的时间为3h~10h;
(7)在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第一溶剂与水解促进剂混合形成第一预混物,将硅源前驱体与第一溶剂混合形成第二预混物,再将所述第一预混物与所述第二预混物混合得到混合液;
(8)所述阴离子在所述第一预混物中的质量含量为5wt%~55wt%;
(9)所述硅源前驱体在所述第二预混物中的质量含量为10wt%~70wt%;
(10)在将包含硅源前驱体、含阴离子的无机盐的混合液进行水解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水解产物中的第一溶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特征(1)至(9)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将所述水解产物进行还原的步骤,包括:将所述水解产物与还原金属充分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
(2)所述水解产物与所述还原金属的质量比为100:(13~130);
(3)所述还原金属包括铝、锌、镁、钠、锂、钙和钾中的至少一种;
(4)所述烧结处理的温度为600℃~1200℃,所述烧结处理的时间为1h~10h;
(5)所述烧结处理过程通有保护性气体;
(6)所述保护性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7)在将所述水解产物与还原金属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烧结产物进行酸洗、干燥处理,所述酸洗采用的酸溶液包括盐酸、硫酸、硝酸中的至少一种;
(8)所述充分混合的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研磨分散中的至少一种;
(9)所述硅材料的中值粒径为1nm至500nm。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包含碳材料和所述硅材料的聚集体的步骤,包括:将包含第一碳源和所述硅材料的第一前驱体进行一次热处理,使得所述第一碳源碳化或所述第一碳源与所述硅材料聚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特征(1)至(13)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硅材料与第一碳源的质量比为(5~50):(15~80);
(2)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硅合金和硅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3)所述硅材料包括硅单质及存在于所述硅单质表面的硅氧化物层,所述硅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nm至50nm;
(4)所述第一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5)所述第一碳源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
(6)在将包含第一碳源和所述硅材料的第一前驱体进行一次热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第一碳源、第一溶剂与所述硅材料充分分散形成第二溶液;
(7)所述第一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异丙醇、丙三醇、正丁醇、异丁醇及戊醇中的至少一种;
(8)所述充分分散的处理方式包括机械搅拌、超声分散、研磨分散中的至少一种;
(9)除去所述第一溶剂的具体方式包括:将第二溶液进行干燥处理;
(10)所述干燥处理的温度为40℃~400℃,时间为1h~15h;
(11)所述第一碳源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无定形碳、活性炭、中间相碳微珠、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和多孔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400℃-1000℃,时间为1h~5h;
(12)所述第一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一次热处理的温度为500℃~1000℃,时间为1h~5h;
(13)所述一次热处理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所述保护性气氛的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氖气、氩气及氪气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特征(1)至(5)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
(2)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
(3)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所述第二碳源包括蔗糖、葡萄糖、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苯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糠醛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环氧乙烷、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聚氯乙烯及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4)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所述聚集体与所述第二碳源的质量比为(20-100):(10-80);
(5)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集体进行碳包覆处理,所述碳包覆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集体与第二碳源混合、二次热处理,所述二次热处理的温度为800℃~900℃,所述二次热处理的时间为1h~5h。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材料或根据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负极材料。
CN202210644132.2A 2022-04-22 2022-06-08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69790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31171 2022-04-22
CN2022104311714 2022-04-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9034A true CN116979034A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1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44132.2A Pending CN116979034A (zh) 2022-04-22 2022-06-08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517521A (zh)
CN (1) CN116979034A (zh)
WO (1) WO20232017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8634B (zh) * 2011-05-06 2014-04-16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077986A1 (ja) * 2015-11-06 2017-05-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596405B2 (ja) * 2016-02-24 2019-10-2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
JP7297880B2 (ja) * 2018-10-02 2023-06-26 ワッカー ケミー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の活性アノード物質としての、特定の塩素含有率を有するシリコン粒子
CN112216831B (zh) * 2020-10-15 2022-04-08 江苏师范大学 一种合成锂离子动力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517521A (ja) 2024-04-23
WO2023201775A1 (zh) 2023-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39063A1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8878813B (zh) 一种二氧化硅/木质素多孔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CN10836520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WO2023273726A1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1048764A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729364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複合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652742A (zh)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2174598A1 (zh)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7334862A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122342A (zh) 复合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WO2023016047A1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5159527B (zh) 一种硬碳包覆硅纳米颗粒复合微球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6979034A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6979035A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5295799A (zh) 正极活性材料、磷酸铁锂厚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19809A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4665069A (zh) 一种富锂锰基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84481A (zh) 一种高倍率硅氧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548338A (zh)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KR20210090562A (ko) 인조흑연, 인조흑연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2652739A (zh) 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4207375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lithium-ion battery
CN115395019B (zh)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极片和钠离子电池
KR102518142B1 (ko) 나노 실리콘-그래핀 마이크로 볼 복합음극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마이크로 볼 복합음극재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음극
EP4203109A1 (en) Conductive carbon,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method for producing conductive carbon mixture containing said conductive carb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ode using said conductive carbon or conductive carbon mix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