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73972B -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73972B
CN116973972B CN202310664941.4A CN202310664941A CN116973972B CN 116973972 B CN116973972 B CN 116973972B CN 202310664941 A CN202310664941 A CN 202310664941A CN 116973972 B CN116973972 B CN 1169739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ult
displacement
earthquake motion
seismic
mo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649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73972A (zh
Inventor
俞瑞芳
陈科旭
王少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Priority to CN20231066494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739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73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3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73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3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7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instantaneous phase or frequency, reflection strength or polar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1Seismic or acoustic, e.g. land or sea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2Velocity, density or impedance
    • G01V2210/6222Velocity; travel tim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6Subsurface mode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分析,建立能够描述近断层地震动位移特征参数的地震动位移模型;基于对近断层实际地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确定位移模型中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基于不同的震源特性和场地条件,确定位移模型参数取值;基于建立的地震动位移模型,进行近断层地震动模拟,获得地震加速度、速度及位移时程。

Description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适用于工程抗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发生的几次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表明,地震工程研究领域需要特别关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对结构产生的影响。断层破裂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导致近断层地震动产生较大的速度脉冲和永久地面位移,再加上地震动本身时间-空间变化的耦合效应,极易引起桥梁结构或管线等长大结构产生严重破坏。
如图1所示,显示了中国台湾集集地震TCU052台站记录的加速度及速度和位移时程,可以看到地震动带来很大的地面永久位移,这对近断层的桥梁和建筑物都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为了进行近/跨断层结构的地震安全评价,需要在结构模型中输入地震动时程参数,而地震动输入的特性应满足:(1)能同时表征长周期速度脉冲和永久地面位移;(2)能刻画地震动的时频非平稳特性;(3)能反映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但现有技术中,尚未公开能够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的近断层地震动的确定方法。
由鉴于此,如何构建物理意义明确、能表征近断层地震动时间-空间耦合特性及永久地面位移的地震动,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保证近/跨断层结构抗震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模拟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地震动位移模型定量得到地震动的低频分量,然后由天然地震动或人工合成地震动匹配目标反应谱得到地震动的高频分量,将低频分量与高频分量叠加后可以得到匹配峰值位移、永久位移和目标反应谱的近断层地震动时程,将其输入到建立好的结构模型中即可。本申请不仅能够还原真实记录中的永久位移,定量描述近断层地震动特性,而且计算简单便捷、准确性高。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分析,建立能够描述近断层地震动位移特征参数的地震动位移模型;
(2)基于对近断层实际地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确定位移模型中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
(3)基于不同的震源特性和场地条件,确定位移模型参数取值;
(4)基于建立的地震动位移模型,进行近断层地震动模拟,获得地震加速度、速度及位移时程;
其中,步骤(1)中建立的地震动位移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为:
式中,Dmax为峰值位移,Dp为永久位移,T0为永久位移偏移的起始时刻,T1为位移上升段周期,T2为峰值点与永久位移起始点之间的时差。
其中,采用所述地震动位移模型定量得到地震动的低频分量;由天然地震动或人工合成地震动匹配目标反应谱得到地震动的高频分量,可以通过叠加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得到匹配峰值位移、永久位移和目标反应谱的近断层地震动时程。
其中,参数T1可以采用以下公式中的任意一个确定:
ln(T1)=1.16Mw-6.42,
式中,Mw为矩震级。
其中,参数Dp可以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ln(Dfault)=1.15Mw-3.28
式中,Dfault表示断层滑移量,Rrup为观测点到断层破裂面的最短距离,a0,a2,a3为回归系数,分别表示为:
a0=0.005δ+0.05
a3=50
式中,δ表示断层倾角。
其中,参数Dmax可以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参数T0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R是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tend是位移时程的总时间长度,根据实际记录的总持时或自定义的总持时确定。
参数tP可以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tPGD=T1+T0
参数tP还可以按照初始地震动的95%Arias强度对应的时刻取值。
参数T2可以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T2=tP-T1-T0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中国台湾集集地震记录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时程。
图2显示了一种近断层地震动位移形态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本申请提出的近断层地震动位移模型的示意图。
图4a-4b显示了不同的断层破裂面对应的最短距离的确定方法。
图5显示了断层模型的几何参数的示意图。
图6显示了记录中tP时刻对应的Arias强度示意图。
图7a-7d显示了本申请的位移模型A对四个不同位置的实际地震动位移的拟合结果。
图8显示了本申请中进行近断层地震动拟合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显示了基于给定的目标反应谱和永久位移人工拟合得到的近断层地震动时程曲线。
图10显示了预设永久位移为0时模拟得到的仅包含大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动时程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基于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分析,建立能够描述近断层地震动位移特征参数的地震动位移模型。
地震发生时,由于断层破裂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导致,近断层地震动产生较大的速度脉冲和永久地面位移。速度脉冲和永久地面位移可以通过速度计和位移传感器等设备记录和观测。对速度计和位移传感器等设备观测到的已有实际记录分析表明,存在如图2所示的地震动位移时程,即位移达到峰值后,没有反复震荡即回落到永久位移值。为了能够合理描述这类地震动位移,建立如下可以同时控制峰值位移Dmax和永久位移Dp的参数化位移模型,即
式中,Dmax为峰值位移,Dp为永久位移,T0为永久位移偏移的起始时刻,T1为位移上升段周期,T2为峰值点与永久位移起始点之间的时差。按照此模型表征的地震动位移如图3所示。图中①②③点为需要控制的关键点,分别为位移偏移的起始点、峰值点和永久位移起始点,tPGD为峰值位移对应时刻,tP为永久位移的起始时刻。
从位移公式(1),可以得到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表达式为:
(2)基于对近断层实际地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确定位移模型中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
A)T1取值与震级有关,可采用以下任意一个统计学经验公式确定:
ln(T1)=1.16Mw-6.42 (5)
式中,Mw为矩震级。
B)永久位移Dp:根据已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在分析活动断层性质和最大潜在震级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断层永久地面位移与矩震级之间的回归关系,即
ln(Dfault)=1.15Mw-3.28 (6)
式中:Dfault表示断层滑移量,可以通过设备观测得到,Rrup为观测点到断层破裂面的最短距离。如图4a-4b,显示了不同的断层破裂面对应的最短距离的确定方法。式(7)中的a0,a2,a3为回归系数,分别表示为:
a0=0.005δ+0.05
a3=50
如图5所示,δ表示断层倾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角度测量仪器测得;h表示断层上端埋深,W和L分别表示断层面的宽度和长度。
C)峰值位移Dmax
D)位移偏移的起始时刻T0
式中:如图4a-4b所示,R是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tend是位移时程的总时间长度,可以根据实际记录的总持时或自定义的总持时确定。
E)永久位移起始时刻tP
式中:tPGD可以由T0和T1确定,tPGD=T1+T0
此外,永久位移的起始时刻tP对应的Arias强度分布如图6所示,直方图基本满足weibull分布。从中可以看出tP所对应的Arias强度主要集中在[95%-99%]的范围内。近断层地震动拟合中,除了采用上述公式(10)以外,tP也可以按照初始地震动的95%Arias强度对应的时刻取值。
F)峰值点与永久位移起始点之间的时差T2
T2=tP-T1-T0 (11)
(3)基于不同的震源特性和场地条件,确定位移模型参数取值。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断层的性质、震级大小、断层破裂规模、永久位移值以及对永久位移细节的刻画程度,确定位移模型参数。图7a-7d给出了利用本申请的位移模型,通过选择不同的参数取值对四个不同位置的实际地震动位移的拟合结果。如果需要对某一场址进行地震动预测,则需要基于场址附近实际断裂的特性及可能的发震规模,确定参数取值,包括矩震级、T1、永久位移Dp、峰值位移Dmax,位移偏移的起始时刻T0,永久位移起始时刻tP等。然后,选择与实际地震动记录吻合较好的参数取值作为最终的位移模型参数取值。
(4)基于建立的地震动位移模型,进行近断层地震动模拟,获得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
地震动是包含宽频带分量的一个复杂的随机过程。由于近断层地震动中存在的大速度脉冲和永久位移,是地震动的低频特性,因此为了能够定量描述近断层地震动的特点,首先采用位移模型定量得到地震动的低频分量;高频分量可由天然地震动或人工合成地震动先匹配目标反应谱,然后经过高通滤波得到高频分量,最后通过叠加得到的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得到匹配峰值位移、永久位移和目标反应谱的近断层地震动时程。根据本申请的近断层地震动的拟合流程如图8所示。然后,将模拟得到的近断层地震动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输入到建立好的结构模型中,即可进行各种抗震工程设计或研究活动。
图9为基于给定的目标反应谱和永久位移,人工拟合得到的一个近断层地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如果在地震动拟合中,预设永久位移为0,则可以模拟得到仅包含大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如图10所示。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分析,建立能够描述近断层地震动位移特征参数的地震动位移模型;
(2)基于对近断层实际地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确定位移模型中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
(3)基于不同的震源特性和场地条件,确定位移模型中参数的取值;
(4)基于建立的地震动位移模型,进行近断层地震动模拟,获得地震加速度、速度及位移时程;
其中,步骤(1)中建立的地震动位移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Dmax为峰值位移,Dp为永久位移,T0为永久位移偏移的起始时刻,T1为位移上升段周期,T2为峰值点与永久位移起始点之间的时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地震动位移模型定量得到地震动的低频分量;由天然地震动或人工合成地震动匹配目标反应谱得到地震动的高频分量,通过叠加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得到匹配峰值位移、永久位移和目标反应谱的近断层地震动时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T1采用以下公式中的任意一个确定:
ln(T1)=1.16Mw-6.42
式中,Mw为矩震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Dp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ln(Dfault)=1.15Mw-3.28
式中,Dfault表示断层滑移量,Rrup为观测点到断层破裂面的最短距离,a0,a2,a3为回归系数,分别表示为:
a0=0.005δ+0.05
a3=50
式中,δ表示断层倾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Dmax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T0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R是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tend是位移时程的总时间长度,根据实际记录的总持时或自定义的总持时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tP和tPGD满足以下关系式:
tPGD=T1+T0
式中:tPGD为峰值位移对应时刻,tP为永久位移的起始时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tP按照初始地震动的95%Arias强度对应的时刻取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T2采用以下公式确定:
T2=tP-T1-T0
CN202310664941.4A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Active CN1169739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64941.4A CN116973972B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64941.4A CN116973972B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3972A CN116973972A (zh) 2023-10-31
CN116973972B true CN116973972B (zh) 2024-01-12

Family

ID=88470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64941.4A Active CN116973972B (zh) 2023-06-06 2023-06-06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7397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8964A (ja) * 2000-11-30 2002-06-14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地震動の強さ推定方法、その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KR101656862B1 (ko) * 2016-03-15 2016-09-13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추계학적 지진 단층 파열 모델링 장치 및 방법
JP2018115914A (ja) * 2017-01-17 2018-07-26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振動試験装置および振動試験方法
CN109375252A (zh) * 2018-12-13 2019-02-2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考虑不同发震构造最大可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
CN110389379A (zh) * 2019-07-12 2019-10-2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能够表征地面永久位移的近断层地震加速度时程拟合方法
CN111551994A (zh) * 2020-05-11 2020-08-1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匹配多目标的频率非平稳地震动拟合方法
CN112269207A (zh) * 2020-11-06 2021-01-26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具有永久位移的强震动位移时程仿真方法
CN114442153A (zh) * 2022-01-30 2022-05-06 福州大学 一种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CN114527506A (zh) * 2022-02-21 2022-05-24 贾宏宇 人工生成断层地震动简化方法
CN115469360A (zh) * 2022-09-13 2022-12-1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有限断层和等效速度脉冲的跨断层地震动场模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8964A (ja) * 2000-11-30 2002-06-14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地震動の強さ推定方法、その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KR101656862B1 (ko) * 2016-03-15 2016-09-13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추계학적 지진 단층 파열 모델링 장치 및 방법
JP2018115914A (ja) * 2017-01-17 2018-07-26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振動試験装置および振動試験方法
CN109375252A (zh) * 2018-12-13 2019-02-2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考虑不同发震构造最大可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
CN110389379A (zh) * 2019-07-12 2019-10-29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能够表征地面永久位移的近断层地震加速度时程拟合方法
CN111551994A (zh) * 2020-05-11 2020-08-1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匹配多目标的频率非平稳地震动拟合方法
CN112269207A (zh) * 2020-11-06 2021-01-26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一种具有永久位移的强震动位移时程仿真方法
CN114442153A (zh) * 2022-01-30 2022-05-06 福州大学 一种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CN114527506A (zh) * 2022-02-21 2022-05-24 贾宏宇 人工生成断层地震动简化方法
CN115469360A (zh) * 2022-09-13 2022-12-1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有限断层和等效速度脉冲的跨断层地震动场模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杨福剑;王国新;;震灾防御技术(第03期);全文 *
地震动位移峰值对斜拉桥地震反应的影响;周媛;赵凤新;霍新;张郁山;;中国地震(第04期);全文 *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坝址地震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俞瑞芳;时洪涛;孙吉泽;张冬锋;俞言祥;;土木工程学报(第07期);全文 *
竖向地震效应下近断层边坡永久位移预测模型;肖莉;张迎宾;相晨琳;柳静;唐云波;;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第06期);全文 *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模拟方法;田玉基;杨庆山;卢明奇;;地震学报(第0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3972A (zh)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5735B (zh) 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的桥梁振动测试与动力特性识别方法
JP6940826B2 (ja) 動的応答の時空間再構成装置
CN107505654B (zh) 基于地震记录积分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CN103020727B (zh) 地质灾害涌浪快速预测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11259605A (zh) 一种土质滑坡监测预警评估方法
KR20150035633A (ko) 지진측정장치 및 지진측정방법
CN101762347B (zh) 一种用半波法测量多跨钢拉索索力的方法
CN104462695A (zh) 双耦合Duffing振子与变尺度相结合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CN107729592A (zh) 基于广义子空间溯踪的时变结构模态参数辨识方法
CN101901209A (zh) 基于改进emd和arma模型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
CN116757097A (zh) 一种数字孪生水利工程运维监测系统和方法
CN112946783A (zh) 一种水合物饱和度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973972B (zh) 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近断层地震动拟合方法
CN112326785A (zh) 同步注浆充填效果冲击映像法检测与评价方法
CN116804768B (zh) 一种用于近跨断层结构抗震分析的地震动确定方法
CN113297810A (zh) 一种检验海面高度的现场观测设备布放方法和系统
JP2000121743A (ja) 地震動分布の評価方法
CN112084655A (zh) 一种基于非单调线搜索的探地雷达参数反演方法
JP4263840B2 (ja) 地盤速度構造の推定方法
CN110929412B (zh) 一种基于dda理论的节理摩擦系数动态衰减计算方法
CN108304653B (zh) 晶体培植工艺环境振动影响定量快速评估技术
CN113848158B (zh) 二维大岩石模型孔隙度分布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6844978B (zh) 基于计算与实测误差谱一致性的复杂体系振动设计方法
CN105628605B (zh) 一种研究同步器的拨叉环和滑块随机振动磨损的试验装置及振动对机构磨损系数的分析方法
LU502825B1 (fr) Method for predicting gear fault based on embedded damage evolution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