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8865A - 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8865A
CN116888865A CN202280015820.0A CN202280015820A CN116888865A CN 116888865 A CN116888865 A CN 116888865A CN 202280015820 A CN202280015820 A CN 202280015820A CN 116888865 A CN116888865 A CN 116888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line
wire
lead
portions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58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山智也
高桥宗裕
木村景介
武田健
野沢宜史
松本隆志
山岸义忠
北川胜秀
加藤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Toyota Motor Corp,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88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88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2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stators axially facing the rotor, i.e. with axial or conical air ga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of the air-gap between rotor and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子。对于该定子而言,导线引出部和动力线引出部在由于引出部分离部而分离开比导线引出部的端部侧部分和与端部侧部分相邻的相向部分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的最大值大的距离的状态下从以将导线部和动力线部覆盖的方式设置的树脂部引出。

Description

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与线圈的导线部接合的动力线部的定子。这样的定子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2019-68494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9-68494号公报公开一种旋转电机定子,具备:定子铁芯;和三相线圈,其具有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此外,旋转电机定子具备:动力线,其经由接合部而分别连接(接合)于三相线圈的3个输入端子部;和树脂模制部,其将线圈端部与接合部一体地固定。相互接合的输入端子部与动力线在树脂模制部的内部以在径向上相向而相互相邻(邻接)的状态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8494号公报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9-68494号公报记载的旋转电机定子中,存在如下情况:相互接合的输入端子部与动力线在树脂模制部的内部以在径向上相向而相互相邻的状态配置,由此在输入端子部与动力线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微小的间隙处形成有厚度小的树脂的层。该厚度小的(薄的)树脂的层因厚度小而耐久性低。因此,在旋转电机动作中等时候对上述树脂的层施加了应力(stress)的情况下,存在上述树脂的层破损这样的不良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由于树脂的层破损而使树脂模制部(树脂部)的绝缘性降低这样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其能够防止由于树脂部内的薄的树脂的层破损而使树脂部的绝缘性降低这种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其包括槽;线圈,其包括收容于槽的槽收容部、从定子铁芯的轴向上的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被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的导线部;动力线部,其包括接合部分和相向部分,并向线圈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上述接合部分与导线部的端部侧部分接合,上述相向部分与接合部分连续配置,且设置为以在与端部侧部分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方式与端部侧部分相邻;以及树脂部,其设置为覆盖导线部和动力线部,导线部和动力线部分别包括从树脂部引出的导线引出部和动力线引出部,导线部的在端部侧部分与导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和动力线部的在相向部分与动力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中至少一者包括引出部分离部,上述引出部分离部用于将导线引出部与动力线引出部以分离开比间隙的在端部侧部分与相向部分在相向的方向上的宽度的最大值大的距离的状态从树脂部引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定子中,如上述那样,导线引出部和动力线引出部在利用引出部分离部分离开比端部侧部分与相向部分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的最大值大的距离的状态下从树脂部引出。由此,能够使导线部的在端部侧部分和导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与动力线部的在相向部分和动力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之间的分离距离比较大。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在树脂部内,在导线部的在端部侧部分和导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与动力线部的在相向部分和动力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之间形成薄的树脂的层。由此,能够减少在树脂部内形成的薄的树脂的层的量。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由于薄的树脂的层因应力(stress)而破损故而使树脂部的绝缘性降低这种情况。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于树脂部内的薄的树脂的层破损而使树脂部的绝缘性降低这种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浸渍树脂部的内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从Z2方向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浸渍树脂部的俯视图。
图5是从径向外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浸渍树脂部内的导线部和动力线部的主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200-200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定子100具备的定子铁芯10(参照图1)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分别作为Z方向、R方向和C方向。此外,将轴向(Z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作为Z1侧和Z2侧。此外,将径向(R方向)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作为R1侧和R2侧。
如图1所示,定子100与转子110一起构成旋转电机120的一部分。旋转电机120例如为马达、发电机或马达兼发电机。转子110配置为在定子100的R1侧在R方向上与定子100相向。即,定子100作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120的一部分而构成。另外,图1中,为了简化,省略后述的动力线部30(参照图2)和浸渍树脂部40(参照图2)的图示。
定子100具备定子铁芯10。定子铁芯10具有以沿着Z方向的中心轴线A(转子11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状。定子铁芯10通过多个电磁钢板(例如,硅钢板)沿Z方向层叠而形成。定子铁芯10包括圆环状的背轭11、从背轭11向R1侧突出的多个齿12、在C方向上邻接的齿12彼此之间形成的多个槽13。槽13形成为沿Z方向延伸。槽13分别向Z1侧和Z2侧开口。此外,从Z方向观察时,槽13向R1侧开口。
定子100具备线圈20。线圈20配置于定子铁芯10。线圈20设置为与三相(U相、V相和W相)对应。线圈20是通过多个分段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线圈20是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横截面的扁平导线(扁平导体)。线圈20由铜或铝构成。
如图3所示,线圈20包括槽收容部21(参照图2)、线圈端部22(参照图2)、导线部23。槽收容部21收容于槽13内。线圈端部22与槽收容部21连接,并且从定子铁芯10的Z方向上的端面10a向槽13的外侧突出。导线部23如后述那样构成为被供给来自定子100的外部的电力。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参照图6)相对于线圈端部22而设置于R2侧。
如图4所示,线圈20包括多相(在本实施方式中三相)的导线部23。线圈20包括:相互同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导线部23沿周向相邻配置的同相导线部230(参照图3)。同相导线部230按多个相中每一相设置。具体而言,U相、V相和W相各自的导线部23分别各设置两个。
此外,导线部23包括从线圈端部22侧(R1侧)起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径向部分23b(参照图6)和从径向部分23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起向轴向(Z1侧)延伸的轴向部分23c(参照图6)。即,导线部23以L字状形成。另外,导线部23也可以具有除L字形状以外的形状。此外,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是导线部23的轴向部分23c的靠Z1侧的局部。另外,端部侧部分23a是未图示的绝缘被膜被剥离掉的裸导线的部分。此外,轴向部分23c由未图示的绝缘被膜被覆。
如图3和图4所示,定子100具备向线圈20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的动力线部30。动力线部30设置为与三相的导线部23分别对应。即,动力线部30设置有3个。另外,来自外部的电力例如是从逆变器被供给的电力。此外,动力线部30例如是汇流条等。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分别由扁平导体形成。即,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各自的横截面具有矩形形状。此外,后述的导线部23的周向的宽度W2(参照图5)与后述的动力线部30的接合部分31和相向部分32的周向的宽度W3(参照图5)大致相等。
此外,定子100具备浸渍树脂部40,上述浸渍树脂部40设置为覆盖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浸渍树脂部40是通过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起向线圈端部22侧(Z1方向侧)设置的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浸渍于树脂材料(液体状的树脂材料)而形成的。详细而言,浸渍树脂部40是通过在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浸渍于树脂材料的状态下使树脂材料热固化而形成的。另外,浸渍树脂部40以从Z1侧覆盖圆环状的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的方式以圆环状(参照图2)设置。此外,浸渍树脂部40是技术方案的“树脂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5所示,浸渍树脂部40设置为覆盖导线部23中的轴向部分23c和动力线部30中的后述的接合部分31、相向部分32和偏移部34。
此外,动力线部30包括与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接合的接合部分31。此外,动力线部30包括与接合部分31连续配置的相向部分32。相向部分32在接合部分31的Z2侧处与接合部分31连续设置。此外,相向部分32设置为以在它与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之间设置有间隙C1(参照图6)的方式与端部侧部分23a相邻。即,设置为,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中靠Z1侧的局部与动力线部30的接合部分31接合,端部侧部分23a中靠Z2侧的余下的局部在径向上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相向。
此处,如图6所示,动力线部30形成为接合部分31的位置相对于相向部分32的位置而言向导线部23侧(R1侧)错位。具体而言,在接合部分31与相向部分32之间设置有使相向部分32向R2侧(与导线部23分离的方向侧)移位的移位部32a。由此,在相向部分32与导线部23之间形成有后述的间隙C1。另外,图6中,作为裸导体的端部侧部分23a与由绝缘被膜被覆的轴向部分23c之间的边界由虚线表示。
此外,如图5所示,导线部23包括:从浸渍树脂部40引出的导线引出部23d。此外,动力线部30包括:从浸渍树脂部40引出的动力线引出部33。具体而言,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分别从设置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侧的树脂侧端面41引出。树脂侧端面41是在浸渍树脂部40的突出树脂部40b(参照图2)设置的靠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侧的面。树脂侧端面41是以与轴向正交的方式延伸的面。另外,导线引出部23d是指导线部23的从浸渍树脂部40引出的部分中在树脂侧端面41附近的部分。此外,动力线引出部33是指动力线部30的从浸渍树脂部40引出的部分中在树脂侧端面41附近的部分。
如图4所示,树脂侧端面41设置为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参照图3)向径向外侧突出。此外,在径向上,与三相的导线部23分别对应的动力线部30的动力线引出部33彼此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换言之,3个动力线引出部33各自与中心轴线A(参照图1)之间在径向上的距离(没有标注附图标记)相互大致相等。
另外,与动力线引出部33相通,设置于三相的动力线部30的后述的偏移部34(参照图3)彼此也是在径向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与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包括偏移部34,上述偏移部34用于将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以分离了距离(L1、L2)的状态从浸渍树脂部40引出,上述距离(L1、L2)比间隙C1的在端部侧部分23a与相向部分32相向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上的宽度W1(参照图6)的最大值大(参照图4)。另外,图4中,概略地图示距离L1和L2。距离(L1、L2)是指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最短距离。另外,偏移部34是技术方案的“引出部分离部”的一个例子。
换言之,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在通过偏移部34而在径向上不相向地错位(偏移)的状态下从浸渍树脂部40引出。此外,距离(L1、L2)是后述的导线部23的周向的宽度W2(参照图5)以上的大小。
与多个相分别对应的动力线部30包括:与对应的同相导线部230的多个导线部23各自的端部侧部分23a接合的多个接合部分31;与多个接合部分31分别连续配置的多个相向部分32;以及使多个相向部分32与动力线引出部33连接的偏移部34。
在多个相各自中,同相导线部230、多个接合部分31和偏移部34由共用的浸渍树脂部40一体覆盖,并且与多个相分别对应的共用的浸渍树脂部40向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相互在同心圆周上一体形成。具体而言,分别设置于多个相的同相导线部230、多个接合部分31和偏移部34向浸渍树脂部40中在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上以圆环状设置的圆环树脂部40a(参照图2)的径向外侧突出设置,被从轴向观察时以圆弧状形成的单一的突出树脂部40b(参照图2)覆盖。突出树脂部40b与圆环树脂部40a一体地形成。另外,圆环树脂部40a设置为覆盖端面10a上的线圈端部22。
此外,偏移部34在动力线部30中与相向部分32和动力线引出部33连接。具体而言,偏移部34的后述的第1部分34a与相向部分32连接。此外,偏移部34的后述的第2部分34b与动力线引出部33连接。此外,第1部分34a与第2部分34b相互连接。另外,在导线部23上没有设置具有偏移部34那样的功能的部分。具体而言,导线部23在浸渍树脂部40内沿着轴向以直线状形成。
如图4和图5所示,从轴向观察时,偏移部34配置为沿周向延伸,并且设置为从相向部分32(参照图5)向与端子固定部30a(参照图4)接近的方向延伸,上述端子固定部30a配置于动力线部30的与接合部分31(参照图5)相反侧的端部。另外,图4中,为了简化,仅一个相的偏移部34由虚线表示,但在其他相中也相同。
此外,如图4所示,从轴向观察时,动力线引出部33设置为与将设置于端子固定部30a且供外部端子插入的孔部30b的中心O和动力线引出部33连结起来的线段α正交。即,动力线引出部33设置为相对于线段α倾斜角度θ地延伸。角度θ为90度。另外,图4中,为了简化,仅针对一个相,图示角度θ为90度的例子,但在其他相中也相同地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部34具有第1部分34a,上述第1部分34a设置为从相向部分32起沿着周向延伸。此外,偏移部34具有第2部分34b,上述第2部分34b从第1部分34a的与相向部分32相反侧的端部34c起沿轴向(Z2侧)延伸并且与动力线引出部33连接。具体而言,从径向外侧观察时,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延伸为与浸渍树脂部40内的导线部23(轴向部分23c)正交。即,偏移部34由沿周向延伸的第1部分34a、从第1部分34a的端部34c起沿轴向延伸的第2部分34b构成,由此从径向外侧观察时,具有L字形状。另外,从径向外侧观察时,第1部分34a也可以以与浸渍树脂部40内的导线部23(轴向部分23c)没有正交的方式交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从沿轴向延伸的相向部分32起向周向弯曲地设置。即,在动力线部30上设置有连接部35,上述连接部35将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与相向部分32连接,并且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时以具有预定曲率的圆弧状形成。
此外,多个导线部23中的同相的导线部23彼此与从共用的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分支出来的多个接合部分31中的一个接合部分31接合。具体而言,对于从与沿周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导线部23(端部侧部分23a)相向的相向部分32起延伸的两个偏移部34(第1部分34a)而言,设置为相互向共用的方向侧(图5中纸面右侧)延伸。而且,上述的两个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从纸面右侧的导线部23起,在右侧)一体设置并与共用的第2部分34b连接。
另外,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从相向部分32延伸的方向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中,就仅沿周向排列的3个动力线部30中的一个(图4中左端的动力线部30)而言,与其他两个动力线部30相比,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参照图5)从相向部分32(参照图5)起延伸的方向不同。具体而言,仅图4的左端的动力线部30的第1部分34a设置为从相向部分32向纸面右侧延伸,其他两个动力线部30的第1部分34a设置为从相向部分32向纸面左侧延伸。另外,3个动力线部30的第1部分34a各自延伸的方向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对于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而言,周向的位置由于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而错开配置,由此,在周向上,它们分离开导线部23的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的距离(L11、L12)。另外,距离L11是两个导线引出部23d中的接近动力线引出部33这侧的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在周向上的距离。此外,距离L12是两个导线引出部23d中的远离动力线引出部33那侧的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在周向上的距离。
具体而言,间隙C1的宽度W1(参照图6)的最大值例如为0.5mm左右。此外,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例如为2.5mm左右。即,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在周向上分离开的距离(L11、L12)具有间隙C1的宽度W1的最大值的至少5倍以上的大小。
由此,在浸渍树脂部40内,偏移部34的第2部分34b与导线部23沿着周向分离开上述距离(L11、L12)地配置。即,偏移部34的第2部分34b与导线部23之间的树脂的层的沿着周向的厚度(没有标注附图标记)成为相当于上述距离(L11、L12)的大小。另外,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分离开的距离(L1、L2)是与周向的距离(L11、L12)相关的某个距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浸渍树脂部40中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与树脂侧端面41之间的部分42的在轴向上的厚度t大于间隙C1的在径向上的宽度W1的最大值。即,浸渍树脂部40内的导线部23中在径向上不与动力线部30相邻而在周向上相对于动力线部30偏移的部分的在轴向是的长度L3相当于部分42的厚度t,并且大于间隙C1的宽度W1的最大值。
此外,上述的部分42的在轴向上的厚度t大于间隙C1的在径向上的宽度W1的最大值,并且为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即,和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在周向上分离开的距离(L11、L12)相同,部分42的厚度t也具有间隙C1的宽度W1的最大值的至少5倍以上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导线部(23)的在端部侧部分(23a)与导线引出部(23d)之间的部分和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与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中至少一者包括引出部分离部(34),上述引出部分离部(34)用于将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以分离了距离(L1、L2)的状态从树脂部(40)引出,上述距离(L1、L2)比间隙(C1)的在端部侧部分(23a)与相向部分(32)相向的方向上的宽度(W1)的最大值大。由此,能够使导线部(23)的在端部侧部分(23a)和导线引出部(23d)之间的部分与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和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偏移部(34))之间的分离距离比较大。作为其结果,防止在树脂部(40)内,在导线部(23)的在端部侧部分(23a)和导线引出部(23d)之间的部分和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和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之间形成薄的树脂的层。由此,能够减少在树脂部内形成的薄的树脂的层的量。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由于薄的树脂的层因应力(stress)而破损故而使树脂部(40)的绝缘性降低这种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引出部分离部(34)在动力线部(30)处连接于相向部分(32)和动力线引出部(33)。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动力线引出部(33)配置于相对于相向部分(32)分离开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引出部分离部(34)没有设置于导线部(23),而是设置于动力线部(30)。由此,与引出部分离部(34)设置于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双方这种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定子(100)的结构。此外,不需要在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双方形成引出部分离部(34),因此,能够简化定子(100)的制造工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导线部(23)设置为在树脂部(40)内沿轴向延伸。此外,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设置为在径向上相向。此外,引出部分离部(34)包括偏移部(34),上述偏移部(34)具有设置为从相向部分(32)起沿着周向延伸的第1部分(34a)和从第1部分(34a)的与相向部分(32)相反侧的端部(34c)起沿轴向延伸并且与动力线引出部(33)连接的第2部分(34b)。由此,通过在偏移部(34)设置有第1部分(34a),由此能够将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在周向上错开(偏移)配置。作为其结果,能够容易地使导线部(23)与动力线部(30)(偏移部(34)的第2部分(34b))之间的树脂的层的周向上的厚度变大与周向上的错开量对应的大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对于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而言,周向上的位置由于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而错开配置,由此它们在周向上分离开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的距离(L11、L12)。由此,与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分离开比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小的距离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导线部(23)与动力线部(30)(偏移部(34)的第2部分(34b))之间的树脂的层的在周向上的厚度更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分别从设置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这侧的树脂侧端面(41)引出。此外,树脂部(40)中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与树脂侧端面(41)之间的部分(42)的在轴向上的厚度(t)大于间隙(C1)的在径向上的宽度(W1)的最大值。由此,同树脂部(40)中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与树脂侧端面(41)之间的部分(42)的厚度(t)为间隙(C1)的在径向上的宽度(W1)的最大值以下这种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部分(42)的机械强度。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上述部分(42)因应力(stress)而破损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防止树脂部(40)的绝缘性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树脂部(40)中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与树脂侧端面(41)之间的部分(42)的在轴向上的厚度(t)大于间隙(C1)的在径向上的宽度(W1)的最大值,并且为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由此,与上述部分(42)的厚度(t)比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小这种情况相比,能够更切实地防止上述部分(42)因应力(stress)而破损这种情况。作为其结果,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树脂部(40)的绝缘性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从沿轴向延伸的相向部分(32)向周向弯曲地设置。由此,与第1部分(34a)从相向部分(32)起以直角弯曲形成这种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应力在相向部分(32)与第1部分(34a)之间的连接部分处集中而破损这种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线圈(20)包括多相的导线部(23)。此外,导线部(23)按各相中每一个相设置有多个。此外,多个导线部(23)中同相的导线部(23)彼此与从共用的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分支出来的多个接合部分(31)中的一个接合部分(31)接合。由此,同与相互同相的多个导线部(23)分别接合的接合部分(31)设置为从互不相同的偏移部(34)起延伸这种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偏移部(34)的个数。作为其结果,能够简化动力线部(30)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分别由扁平导体形成。此处,与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的至少一者为圆型导体(横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导体)的情况相比,在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双方为扁平导体的情况下,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之间的间隙(C1)的宽度(W1)窄的部分比较多。因此,对于通过导线部(23)的在端部侧部分(23a)和导线引出部(23d)之间的部分与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和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中至少一者包含引出部分离部(34)而防止形成有树脂较薄的层而言,在使用间隙(C1)的宽度(W1)窄的部分比较多的上述扁平导体这种结构中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树脂部(40)包括浸渍树脂部(40),上述浸渍树脂部(40)是通过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a)向线圈端部(22)侧设置的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浸渍于树脂材料而形成的。此处,通过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浸渍于树脂材料,由此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设置为从浸渍树脂部(40)的共用的面(树脂侧端面(41))引出。在这种情况下,在浸渍树脂部(40)内,导线部(23)与动力线部(30)容易比较接近地配置。因此,对于通过导线部(23)的在端部侧部分(23a)和导线引出部(23d)之间的部分与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和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中至少一者包括引出部分离部(34)而防止形成树脂较薄的层而言,在使用导线部(23)与动力线部(30)容易比较接近地配置的上述浸渍树脂部(40)的结构中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线圈(20)构成为,按多个相的每一个相,设置相互同相的多个导线部(23)沿周向相邻配置的同相导线部(230)。此外,与多个相分别对应的动力线部(30)包括:与对应的同相导线部(230)的多个导线部(23)各自的端部侧部分(23a)接合的多个接合部分(31);与多个接合部分(31)分别连续配置的多个相向部分(32);以及将多个相向部分(32)与动力线引出部(33)连接的引出部分离部(34)。此外,在多个相各自中,同相导线部(230)、多个接合部分(31)和引出部分离部(34)由共用的树脂部(40)一体覆盖,并且与多个相分别对应的共用的树脂部(40)向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相互在同心圆周上一体地形成。若这样构成,则同相导线部(230)、多个接合部分(31)和引出部分离部(34)由共用的树脂部(40)一体地覆盖,从而,能够提高同相导线部(230)与接合部分(31)之间的接合部位的耐震动性,并且能够提高引出部分离部(34)的耐振动性。此外,能够提高同相导线部(230)的多个端部侧部分(23a)的绝缘性(针对马达外壳等导电部件的绝缘性)。此外,与多个相分别对应的共用的树脂部(40)向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相互在同心圆周上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提高树脂部(40)的机械强度(刚性),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树脂部(40)的因热产生的应力、组装时的应力的耐受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从轴向观察时,引出部分离部(34)配置为沿周向延伸,并且设置为从相向部分(32)向接近端子固定部(30a)的方向延伸,上述端子固定部(30a)配置于动力线部(30)的与接合部分(31)相反侧的端部。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使动力线部(30)的长度变短,因此,能够使动力线部(30)的固有频率变大。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动力线部(30)的耐振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从轴向观察时,动力线引出部(33)设置于相对于将设置于在动力线部(30)的与接合部分(31)相反侧的端部配置的端子固定部(30a)且供外部端子插入的孔部(30b)的中心(O)与动力线引出部(33)连结起来的线段(α)正交。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防止应力在与动力线引出部(33)的角部邻接的树脂部(40)处集中(使应力分散)。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与动力线引出部(33)的角部邻接的树脂部(40)由于组装应力、振动应力以及因热产生的膨胀(收缩)应力等而破裂这种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动力线部(30)形成为,接合部分(31)的位置相对于相向部分(32)的位置而向导线部(23)侧错开。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防止动力线部(30)同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和轴向部分(23c)之间的边界(裸导体部分与由绝缘被膜被覆的被覆部分之间的边界)干涉这种情况,因此,能够容易使动力线部(30)与导线部(23)面接触。作为其结果,能够稳定地固定动力线部(30)的位置。
[变形例]
另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动力线部30的在相向部分32与动力线引出部33之间的部分包括偏移部34(引出部分离部)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导线部23的在端部侧部分23a与导线引出部23d之间的部分包括偏移部。此外,也可以上述动力线部的部分和上述导线部的部分双方包括偏移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线部23在浸渍树脂部40(树脂部)内沿轴向延伸并且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在径向上相向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导线部23设置为在浸渍树脂部40内沿径向延伸,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设置为在轴向上相向。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偏移部34(引出部分离部)的第1部分34a设置为沿周向延伸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第1部分34a也可以设置为沿径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导线引出部23d与动力线引出部33在沿径向分离开的状态下从浸渍树脂部40(树脂部)引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分离开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的距离(L1、L2)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分离开的距离(L1、L2)只要大于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之间的间隙C1的宽度W1的最大值,则也可以小于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在周向上分离开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的距离(L11、L12)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导线引出部23d和动力线引出部33在周向上分离开的距离(L11、L12)只要大于在周向上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之间的间隙C1的宽度W1的最大值,则也可以小于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偏移部34的第1部分34a与树脂侧端面41之间的部分42的在轴向上的厚度t为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以上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部分42的在轴向上的厚度t只要大于导线部23的端部侧部分23a与动力线部30的相向部分32之间的间隙C1的宽度W1的最大值,则也可以小于导线部23的在周向上的宽度W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线部23按各相中每一个相设置有两个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导线部23也可以按各相中每一个相仅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分别由扁平导体形成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分别也可以由横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圆型导体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树脂部包括浸渍树脂部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树脂部只要为设置为覆盖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的树脂部,则也可以通过除使导线部23和动力线部30浸渍于树脂材料的方法以外的方法(例如注射成型)而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与同相的两个导线部23分别相向的相向部分32延伸出来的偏移部34(第1部分34a)从各个相向部分32向相同的方向侧延伸的例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偏移部34(第1部分34a)从各个相向部分32向相反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动力线引出部33(偏移部34的第2部分34b)在周向上配置于两个导线部23的中央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定子铁芯;10a...端面;13...槽;20...线圈;21...槽收容部;22...线圈端部;23...导线部;23a...端部侧部分;23d...导线引出部;30...动力线部;30a...端子固定部;30b...孔部;31...接合部分;32...相向部分;33...动力线引出部;34...偏移部(引出部分离部);34a...第1部分;34b...第2部分;34c...端部;40...浸渍树脂部(树脂部);100...定子;230...同相导线部;C1...间隙;L1、L2...距离(导线引出部与动力线引出部分离开的距离);L11、L12...距离(导线引出部与动力线引出部在周向上分离开的距离);O...中心;α...线段。

Claims (8)

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铁芯,其包括槽;
线圈,其包括收容于所述槽的槽收容部、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的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被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的导线部;
动力线部,其包括接合部分和相向部分,并向所述线圈供给来自所述外部的电力,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导线部的端部侧部分接合,所述相向部分与所述接合部分连续配置,且该相向部分设置为以在它与所述端部侧部分之间设置有间隙的方式与所述端部侧部分相邻;以及
树脂部,其设置为覆盖所述导线部和所述动力线部,
所述导线部和所述动力线部分别包括从所述树脂部引出的导线引出部和动力线引出部,
所述导线部的在所述端部侧部分与所述导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和所述动力线部的在所述相向部分与所述动力线引出部之间的部分中至少一者包括引出部分离部,所述引出部分离部用于将所述导线引出部与所述动力线引出部以分离开比所述间隙的在所述端部侧部分与所述相向部分相向的方向上的宽度的最大值大的距离的状态从所述树脂部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部分离部没有设置于所述导线部,且在所述动力线部中,连接于所述相向部分和所述动力线引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部设置为在所述树脂部内沿所述轴向延伸,
所述导线部的所述端部侧部分与所述动力线部的所述相向部分设置为在径向上相向,
所述引出部分离部包括偏移部,所述偏移部具有设置为从所述相向部分起沿着周向延伸的第1部分和从所述第1部分的与所述相向部分相反侧的端部起沿所述轴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动力线引出部连接的第2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导线引出部与所述动力线引出部而言,它们在所述周向上的位置由于所述偏移部的所述第1部分而错开配置,由此它们在所述周向上分离开所述导线部的在所述周向上的宽度以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被构成为按多个相中每一个相使相互同相的多个所述导线部沿周向相邻配置的同相导线部设置,
与所述多个相分别对应的所述动力线部包括:与对应的所述同相导线部的所述多个导线部各自的所述端部侧部分接合的多个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多个接合部分分别连续配置的多个所述相向部分;以及连接所述多个相向部分与所述动力线引出部的所述引出部分离部,
在所述多个相各自中,所述同相导线部、所述多个接合部分以及所述引出部分离部由共用的所述树脂部一体覆盖,并且与所述多个相分别对应的所述共用的树脂部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相互在同心圆周上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引出部分离部配置为沿周向延伸,并且设置为从所述相向部分起向与在所述动力线部的与所述接合部分相反侧的端部配置的端子固定部接近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动力线引出部设置为与将设置于在所述动力线部的与所述接合部分相反侧的端部配置的端子固定部并供外部端子插入的孔部的中心与所述动力线引出部连结起来的线段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线部形成为所述接合部分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相向部分的位置向所述导线部侧错开。
CN202280015820.0A 2021-03-24 2022-02-01 定子 Pending CN1168888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0767 2021-03-24
JP2021050767A JP7461907B2 (ja) 2021-03-24 2021-03-24 ステータ
PCT/JP2022/003826 WO2022201878A1 (ja) 2021-03-24 2022-02-01 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8865A true CN116888865A (zh) 2023-10-13

Family

ID=83396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5820.0A Pending CN116888865A (zh) 2021-03-24 2022-02-01 定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6140A1 (zh)
EP (1) EP4262057A4 (zh)
JP (1) JP7461907B2 (zh)
CN (1) CN116888865A (zh)
WO (1) WO20222018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0095B2 (ja) 2009-03-26 2014-04-0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160380522A1 (en) * 2011-08-10 2016-12-29 Lg Innotek Co., Ltd. Stator and EPS Motor Having the Same
JP6075175B2 (ja) * 2013-04-15 2017-02-0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モータ用接続部材及びモータ装置
JP5902726B2 (ja) 2014-01-15 2016-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JP6264932B2 (ja) * 2014-02-20 2018-0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53722B2 (ja) * 2014-07-10 2018-07-04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CN107431405B (zh) 2015-03-31 2019-10-1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
WO2018164120A1 (ja) 2017-03-06 2018-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給電体、および回転電機
JP6628756B2 (ja) * 2017-03-23 2020-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給電体
JP6848792B2 (ja) 2017-09-28 2021-03-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74206B2 (ja) * 2018-02-13 2021-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曲げ加工装置
JP7218654B2 (ja) * 2019-03-28 2023-0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そ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1878A1 (ja) 2022-09-29
JP7461907B2 (ja) 2024-04-04
EP4262057A4 (en) 2024-06-26
JP2022148905A (ja) 2022-10-06
EP4262057A1 (en) 2023-10-18
US20240146140A1 (en)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15047B (zh) 定子及电动机
CN109075647B (zh) 旋转电机
JP7344807B2 (ja) コイルボビン、分布巻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コア及び分布巻ラジア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EP2949026B1 (en) Sta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5140389B2 (ja) 回転電機用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EP2639933B1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EP2273654A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193405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996749B2 (en) Armature
EP2804294A2 (en) Bobbin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omprising such a bobbin
US11901848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armature
CN111628593B (zh)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JP7329918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6498536B2 (ja) コア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15017279A1 (en) Insulation componen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method of assembly
CN110692180B (zh) 马达
CN116888865A (zh) 定子
JP7394216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CN11497759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线圈连接装置
US10826346B2 (en)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KR102570252B1 (ko) 모터
JP4547228B2 (ja) 3相回転電機
US20220302787A1 (en)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JP2019135892A (ja) ステ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240186842A1 (en) Stator for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