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87982A - 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 Google Patents

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87982A
CN116887982A CN202280014580.2A CN202280014580A CN116887982A CN 116887982 A CN116887982 A CN 116887982A CN 202280014580 A CN202280014580 A CN 202280014580A CN 116887982 A CN116887982 A CN 116887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color
adhesive sheet
coloring
lami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45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仲野武史
水野大辅
尾崎真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270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3598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0852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8618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887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87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片(L)具有:可变色粘合片(X),该可变色粘合片(X)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并且包含已着色区域(11)和未着色区域(12);和着色性降低片(Y),该着色性降低片(Y)贴合于可变色粘合片(X),并且用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

Description

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变色粘合片的层叠片。
背景技术
已知有通过照射规定波长的光而能够使照射部位着色的透明粘合片(可变色粘合片)。可变色粘合片含有因光照射而使该粘合片着色的事后着色剂(成分或成分组)。
另一个面,有机EL面板等显示器面板具有包含像素面板和保护构件等的层叠结构。在这样的显示面板的制造过程中,为了使层叠结构所包含的元件彼此贴合,例如使用可变色粘合片。例如,如下所述。
首先,将可变色粘合片粘贴于被粘物(贴合工序)。接着,检查被粘物与可变色粘合片之间有无异物和气泡。在未通过检查的情况下,将可变色粘合片从第一被粘物剥离,然后使用另一可变色粘合片重新进行贴合工序。在通过检查的情况下,为了对第一被粘物上的可变色粘合片的规定部位赋予设计性、遮蔽性、减反射性等,通过规定波长的光照射使该部位着色。即,在可变色粘合片形成已着色区域。然后,经由该可变色粘合片将第二被粘物接合于第一被粘物。例如,如此使用的可变色粘合片例如记载于下述专利文献1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52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可变色粘合片中,为了实现良好的着色性,事后着色剂的配合量越多越好。但是,在形成已着色区域后的可变色粘合片中,事后着色剂的配合量越多,则未形成已着色区域的区域(未着色区域)越容易经时变色。未着色区域的变色导致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的功能的劣化,是所不希望的。
本发明提供适合于在通过外部刺激的施加能够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中兼顾已着色区域的良好的着色和未着色区域的经时性变色的抑制的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1]包含一种层叠片,所述层叠片具有:可变色粘合片,所述可变色粘合片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并且包含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和着色性降低片,所述着色性降低片贴合于所述可变色粘合片,并且用于降低该可变色粘合片的所述着色性。
在本层叠片中,对于包含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的可变色粘合片,用于降低该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片贴合于并接触所述可变色粘合片。这样的构成适合于在包含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的可变色粘合片中降低未着色区域的着色性从而抑制未着色区域的经时性变色。另外,在本层叠片中,在未着色区域的变色得以抑制的假定下,可以预先形成可变色粘合片的已着色区域。因此,本层叠片适合于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高而使已着色区域良好地着色的粘合片作为可变色粘合片。即使是着色性高至使已着色区域良好地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通过与着色性降低片的接触着色性也降低,因此未着色区域的经时性变色得以抑制。如此,本层叠片适合于在通过外部刺激的施加能够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中兼顾已着色区域的良好的着色和未着色区域的经时性变色的抑制。
本发明[2]包含如上述[1]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可变色粘合片含有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发生第一反应的第一化合物和通过与所述第一反应的产物的反应而显色的第二化合物。
根据这样的构成,层叠片可以具有可变色粘合片,该可变色粘合片具有通过第一化合物与第二化合物的协作而适当地着色的已着色区域。
本发明[3]包含如上述[2]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一化合物为光致产酸剂,所述第二化合物为通过与酸的反应而显色的显色性化合物。
根据这样的构成,层叠片可以具有可变色粘合片,该可变色粘合片具有通过作为上述外部刺激的光照射而适当地着色的已着色区域。通过对可变色粘合片照射规定波长的光,在该照射部位,由光致产酸剂产生酸,通过与该酸的反应使显色性化合物显色,从而能够使该部位着色。
本发明[4]包含如上述[2]或[3]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是从所述可变色粘合片中提取所述第一化合物的片、或者含有用于降低所述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成分并将该着色性降低成分引入至所述可变色粘合片的片。
这样的构成对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5]包含如上述[4]所述的层叠片,其中,在所述第一化合物、所述第二化合物和所述着色性降低成分共存的第一体系中通过所述外部刺激的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1小于除了不存在上述着色性降低成分以外与上述第一体系相同的第二体系中通过与所述外部刺激的施加相同的外部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2。
这样的构成对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6]包含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片,其中,在所述可变色粘合片的所述已着色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着色性降低片之间夹有掩模材料。
这样的构成对于控制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降低部位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7]包含一种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用于使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并且包含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的可变色粘合片的所述着色性降低。
这样的着色性降低片作为上述层叠片的一个构成元件,有助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
本发明[8]包含如上述[7]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是从所述可变色粘合片中提取在受到所述外部刺激时发生第一反应的第一化合物的片、或者含有用于降低所述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成分并将该着色性降低成分引入至所述可变色粘合片的片。
这样的构成对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9]包含如上述[8]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成分包含选自由紫外线吸收剂、中和剂和自由基捕获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这样的构成对于在使用光致产酸剂作为所述第一成分的情况下降低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10]包含如上述[7]~[9]中任一项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包含含极性基团的聚合物。
这样的构成对于将第一化合物从可变色粘合片提取至着色性降低片而言是优选的。
本发明[11]包含如上述[7]~[10]中任一项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为粘合片。
这样的构成对于使着色性降低片高度密合于可变色粘合片而言是优选的。另外,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上述层叠片(可变色粘合片与着色性降低片的层叠体)作为双面粘合片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层叠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层叠片的制造方法。图2A表示可变色粘合片准备工序,图2B表示已着色区域形成工序,图2C表示着色性降低片层叠工序。
图3表示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经由层叠片接合的情况。
图4为本发明的层叠片的一个变形例的剖视示意图。在该变形例中,在可变色粘合片的已着色区域与着色性降低片之间配置有掩模材料。
图5表示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经由图4所示的层叠片接合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片L如图1所示具有可变色粘合片X和着色性降低片Y(在图1中,例示性地示出了层叠片L配置在第一构件21的厚度方向H的一个面上的状态)。着色性降低片Y与可变色粘合片X的厚度方向H的一个面贴合并接触。层叠片L具有规定厚度的片形状,并在与厚度方向H正交的方向(面方向)上延伸。
可变色粘合片X由第一粘合性组合物形成。另外,可变色粘合片X是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的粘合片,具有已经被着色的第一区域11(已着色区域)和未形成第一区域11的第二区域12(未着色区域)。第二区域12优选具有透明性(可见光透过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变色粘合片X含有基础聚合物、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发生第一反应的第一化合物和通过与第一反应的产物的第二反应而显色的第二化合物。根据这样的构成,可变色粘合片X能够具有通过第一化合物与第二化合物的协作而适当地着色的第一区域11。
作为外部刺激,根据可变色粘合片X所含有的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光照射和加热。作为光照射中的光的种类,例如可以列举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从使用设备的多样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紫外线。另外,在可变色粘合片X中,优选:第一化合物为光致产酸剂,并且第二化合物为通过与酸的反应而显色的显色性化合物。根据这样的构成,可变色粘合片X能够具有通过作为上述外部刺激的光照射而适当地着色的第一区域11。通过对可变色粘合片X照射规定波长的光,在该照射部位由光致产酸剂产生酸,通过与该酸的反应使显色性化合物显色,能够使该部位着色。可变色粘合片X的成分更具体而言如后所述。
着色性降低片Y为用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X的上述着色性的片。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性降低片Y为由第二粘合性组合物形成的粘合片。另外,着色性降低片Y为失活用片或提取用片。失活用片是指含有用于降低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成分并将该成分引入至可变色粘合片X的片(失活用片为用于抑制作为可变色粘合片X的功能的着色性或使其失活的片)。在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和与该片贴合的失活用片(着色性降低片Y)的体系中,发生着色性降低成分的扩散以使得体系内的着色性降低成分的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变小。由此,能够将着色性降低成分从着色性降低片Y引入至可变色粘合片X(引入功能)。体系内的着色性降低成分的扩散系数越大,则着色性降低成分向可变色粘合片X的引入越快速进行。另一个面,提取用片是用于通过从可变色粘合片X中提取上述第一化合物而降低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的片。在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和与该片贴合的提取用片(着色性降低片Y)的体系中,发生第一化合物的扩散以使得体系内的第一化合物的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变小。由此,能够将第一化合物从可变色粘合片X提取至提取用片(提取功能)。体系内的第一化合物的扩散系数越大,则第一化合物向着色性降低片Y的提取越快速进行。在上述失活用片兼具这样的提取功能和上述引入功能的情况下,失活用片兼用作提取用片。另外,层叠片L通过使如上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Y贴合于可变色粘合片X而得到,包含在贴合时实质上发生上述成分移动前的层叠片L、成分移动进行中的层叠片L和成分移动实质上结束后的层叠片L。着色性降低片Y的成分具体而言如后所述。
在层叠片L中,对于包含第一区域11(已着色区域)和第二区域21(未着色区域)的可变色粘合片X,用于降低该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片Y贴合于并接触该可变色粘合片X。这样的构成适合于在包含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可变色粘合片X中降低第二区域12的着色性,从而抑制第二区域12的经时性变色。除此以外,该构成也适合于降低第一区域11的着色性从而抑制该第一区域11的经时性变色、以及抑制在第一区域11内显色的第二化合物(着色成分)的劣化,因此,也适合于确保第一区域11的着色稳定性(具体而言,例如如后述的实施例7、8和比较例3所示)。即使在可变色粘合片X整面形成已着色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该已着色区域的着色稳定效果。从确保与可变色粘合片X的用途对应的已着色区域的功能(设计性、遮蔽性、减反射性等)的观点考虑,优选可变色粘合片X的已着色区域的着色稳定。
另外,在层叠片L中,在第二区域12的变色得以抑制的假定下,可以预先形成可变色粘合片X的第一区域11。因此,层叠片L适合于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高从而使第一区域11良好地着色的粘合片作为可变色粘合片X(可变色粘合片X中的第一化合物和/或第二化合物的含量越多,则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越高)。即使是第一化合物和/或第二化合物的含量较多而着色性高至使第一区域11良好地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也因与着色性降低片Y的接触而使着色性降低,因此第二区域12的经时性变色得以抑制。
如上所述,层叠片L适合于在通过外部刺激的施加能够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中兼顾第一区域11的良好的着色和第二区域12的经时性变色的抑制。如后述的参考例1~4所示,在可变色粘合片中,在从着色处理前起光致产酸剂(第一化合物)和显色性化合物(第二化合物)与着色性降低成分共存的情况下,该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能力低而不易着色。与此相对,通过对使规定区域着色后的可变色粘合片X事后渗透着色性降低成分,由此能够对于上述规定区域通过充分地发挥其着色能力而良好地着色(第一区域11的形成),并且使非着色区域(第二区域12)不易变色从而抑制变色。
形成可变色粘合片X的第一粘合性组合物中的基础聚合物是用于使可变色粘合片X表现出粘合性的粘合成分。基础聚合物在室温范围内表现出橡胶弹性。作为基础聚合物,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类聚合物、橡胶聚合物、聚酯聚合物、氨基甲酸酯聚合物、聚醚聚合物、聚硅氧烷聚合物、聚酰胺聚合物和含氟聚合物。从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良好的透明性和粘合性的观点考虑,作为基础聚合物,优选使用丙烯酸类聚合物(第一丙烯酸类聚合物)。
丙烯酸类聚合物例如是以50质量%以上的比例含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单体成分(第一单体成分)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
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列举具有直链或支链的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这样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八烷基酯(丙烯酸异硬脂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优选使用具有碳原子数1~12的烷基的丙烯酸烷基酯,更优选并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具有碳原子数2~12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进一步优选并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
从在可变色粘合片X中适当地表现出粘合性等基本特性的观点考虑,单体成分中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比例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该比例例如为99质量%以下。
第一单体成分可以包含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的可共聚单体。作为可共聚单体,例如可以列举:具有极性基团的单体。作为含极性基团的单体,例如可以列举:含羟基的单体、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和含羧基的单体。含极性基团的单体有助于向丙烯酸类聚合物引入交联点、确保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凝集力等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改性。
可共聚单体优选包含选自由含羟基的单体、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和含羧基的单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可共聚单体包含含羟基的单体和/或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
作为含羟基的单体,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酯、(甲基)丙烯酸8-羟基辛酯、(甲基)丙烯酸10-羟基癸酯、(甲基)丙烯酸12-羟基月桂酯和(甲基)丙烯酸(4-羟甲基环己基)甲酯。作为含羟基的单体,优选使用(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更优选使用丙烯酸2-羟基乙酯。
从向丙烯酸类聚合物引入交联结构和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凝集力的观点考虑,第一单体成分中的含羟基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上。从调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极性的观点考虑,该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极性与可变色粘合片X中的各种添加剂成分和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相容性有关。
作为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例如可以列举:N-乙烯基-2-吡咯烷酮、N-甲基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哌啶酮、N-乙烯基嘧啶、N-乙烯基哌嗪、N-乙烯基吡嗪、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唑、N-(甲基)丙烯酰-2-吡咯烷酮、N-(甲基)丙烯酰基哌啶、N-(甲基)丙烯酰基吡咯烷、N-乙烯基吗啉、N-乙烯基-3-吗啉酮、N-乙烯基-2-己内酰胺、N-乙烯基-1,3-/>嗪-2-酮、N-乙烯基-3,5-吗啉二酮、N-乙烯基吡唑、N-乙烯基异/>唑、N-乙烯基噻唑和N-乙烯基异噻唑。作为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优选使用N-乙烯基-2-吡咯烷酮。
从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凝集力和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对被粘物的粘附力的观点考虑,第一单体成分中的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上。从调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调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极性的观点考虑,该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
作为含羧基的单体,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羧基乙酯、丙烯酸羧基戊酯、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和异巴豆酸。
从向丙烯酸类聚合物引入交联结构、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凝集力和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对被粘物的粘附力的观点考虑,第一单体成分中的含羧基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上。从调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避免酸导致的被粘物的腐蚀风险的观点考虑,该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
第一单体成分可以包含其它可共聚单体(对于后述的第二单体成分也同样)。作为其它可共聚单体,例如可以列举:酸酐单体、含磺酸基的单体、含磷酸基的单体、含环氧基的单体、含氰基的单体、含烷氧基的单体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
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通过使上述第一单体成分聚合而形成。作为聚合方法,例如可以列举:溶液聚合、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优选可以列举溶液聚合。作为聚合的引发剂,例如使用热聚合引发剂。相对于第一单体成分100质量份,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例如为0.05质量份以上,另外,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例如为1质量份以下。
作为热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列举偶氮聚合引发剂和过氧化物聚合引发剂。作为偶氮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列举: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2,2’-偶氮双(2-甲基丙酸)二甲酯、4,4’-偶氮双-4-氰基戊酸、偶氮二异戊腈、2,2’-偶氮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2-(5-甲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硫酸盐和2,2’-偶氮双(N,N’-二亚甲基异丁基脒)二盐酸盐。作为过氧化物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列举:二苯甲酰过氧化物、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和过氧化月桂酰。
从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凝集力的观点考虑,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30万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万以上。该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万以下,更优选为300万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万以下。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测定并通过聚苯乙烯换算计算出。
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该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为-80℃以上。
对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可以使用根据下述Fox公式求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理论值)。Fox公式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构成该聚合物的单体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i的关系式。在下述Fox公式中,Tg表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Wi表示构成该聚合物的单体i的重量分率,Tgi表示由单体i形成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对于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使用文献值,例如可以列举:在《聚合物手册》(第4版,John Wiley&Sons,Inc.,1999年)和《新高分子文库7涂料用合成树脂入门》(北冈协三著,高分子刊行会,1995年)中的各种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另一方面,关于单体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通过日本特开2007-51271号公报中具体记载的方法求出。
Fox公式1/(273+Tg)=Σ[Wi/(273+Tgi)]
从向基础聚合物引入交联结构的观点考虑,第一粘合性组合物可以含有交联剂。作为交联剂,例如可以列举:异氰酸酯交联剂、环氧交联剂、唑啉交联剂、氮丙啶交联剂、碳二亚胺交联剂和金属螯合物交联剂。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异氰酸酯交联剂,例如可以列举:甲苯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四甲基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和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另外,作为异氰酸酯交联剂,也可以列举这些异氰酸酯的衍生物。作为该异氰酸酯衍生物,例如可以列举异氰脲酸酯改性物和多元醇改性物。作为异氰酸酯交联剂的市售品,例如可以列举:Coronate L(甲苯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物体,东曹公司制造)、Coronate HL(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物,东曹公司制造)、Coronate HX(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东曹公司制造)和Takenate D110N(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的三羟甲基丙烷加成物,三井化学公司制造)。
作为环氧交联剂,可以列举:双酚A、环氧氯丙烷型环氧树脂、乙烯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甘油二缩水甘油醚、甘油三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基苯胺、二胺缩水甘油胺、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苯二甲胺和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
从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凝集力的观点考虑,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交联剂的配合量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05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7质量份以上。从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良好的粘度的观点考虑,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交联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份以下。
在向基础聚合物中引入交联结构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进行交联反应,可以使用交联催化剂。作为交联催化剂,例如可以列举: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四正丁基钛酸酯、四异丙基钛酸酯、三乙酰丙酮铁和丁基氧化锡,优选使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交联催化剂的使用量例如为0.0001质量份以上,另外,交联催化剂的使用量例如为1质量份以下。
在使用交联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粘合性组合物中加入能够在事后从第一粘合性组合物中除去的交联抑制剂。在使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为交联催化剂的情况下,作为交联抑制剂,优选使用乙酰丙酮。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粘合性组合物中,乙酰丙酮与二月桂酸二丁基锡配位,抑制交联剂对基础聚合物的交联反应的进行。在可变色粘合片X的后述的制造过程中,在基材膜上涂布第一粘合性组合物而形成涂膜后,通过在所期望的时间点进行加热,从而使乙酰丙酮挥发而从涂膜中除去。由此,能够进行交联剂的交联反应。
相对于交联催化剂100质量份,交联抑制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000质量份以上。另外,该配合量例如为5000质量份以下。
作为第一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产酸剂。作为产酸剂,例如可以列举光致产酸剂和热产酸剂。
光致产酸剂可以通过照射规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光而被激发,从而引起产酸反应,产生酸。产酸反应例如为光致产酸剂的分解反应。使产酸反应高效地发生的光的波长因光致产酸剂的种类而不同。
作为光致产酸剂,例如可以列举:通过紫外线照射产生酸的鎓化合物。鎓化合物例如以鎓阳离子与阴离子的鎓盐的形态提供。作为鎓阳离子,例如可以列举:锍和碘鎓。作为阴离子,例如可以列举:Cl-、Br-、I-、ZnCl3 -、HSO3 -、BF4 -、PF6 -、AsF6 -、SbF6 -、CH3SO3 -、CF3SO3 -、C4F9HSO3 -、(C6F5)4B-和(C4H9)4B-。光致产酸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作为光致产酸剂,优选使用锍与C4F9HSO3 -的鎓盐和/或碘鎓盐与C4F9HSO3 -的鎓盐。
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光致产酸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7质量份以上。该配合量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质量份以下。
另外,相对于后述的显色性化合物100质量份,光致产酸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20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330质量份以上。该配合量优选为10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7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质量份以下。
作为第二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通过与酸的反应而显色的显色性化合物。作为该显色性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无色色素、三芳基甲烷色素、二苯基甲烷色素、荧烷色素、螺吡喃色素和罗丹明色素。
显色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无色色素,例如可以列举:2’-苯胺基-6’-(N-乙基-N-异戊基氨基)-3’-甲基螺环[苯酞-3,9’-[9H]氧杂蒽]、3-二丁基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3-二丙基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3-二乙基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3-二甲基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3-二乙基氨基-6-甲基-7-二甲苯氨基荧烷和3-(4-二乙基氨基-2-乙氧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4-氮杂苯酞。
作为三芳基甲烷色素,例如可以列举p,p’,p”-三-二甲基氨基三苯基甲烷。作为二苯基甲烷色素,例如可以列举4,4-双-二甲基氨基苯基二苯甲基苄基醚。作为荧烷色素,例如可以列举3-二乙基氨基-6-甲基-7-氯荧烷。作为螺吡喃色素,例如可以列举3-甲基螺二萘并吡喃。作为罗丹明色素,例如可以列举罗丹明-B-苯胺基内酰胺。
从确保可变色粘合片X的良好的着色性的观点考虑,作为显色性化合物,优选使用无色色素,更优选使用2’-苯胺基-6’-(N-乙基-N-异戊基氨基)-3’-甲基螺[苯酞-3,9’-[9H]氧杂蒽]。
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显色性化合物的配合量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该配合量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7质量份以下。
第一粘合性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含有其它成分。作为其它成分,例如可以列举:硅烷偶联剂、增粘剂、增塑剂、软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敏化剂和抗静电剂。
可变色粘合片X例如可以将上述第一粘合性组合物的清漆涂布在基材膜上而形成涂膜后使该涂膜干燥来制造。作为基材膜,例如可以列举具有挠性的塑料膜。作为该塑料膜,例如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和聚酯膜。基材膜的厚度例如为3μm以上,另外,基材膜的厚度例如为200μm以下。基材膜的表面优选经过脱模处理。
在第一粘合性组合物含有交联剂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干燥同时或在干燥后的熟化,进行交联反应。熟化条件根据交联剂的种类而适当设定。熟化温度例如为20℃~160℃。熟化时间例如为1分钟~7天。
可以在熟化前或熟化后在基材膜上的可变色粘合片X上进一步层叠剥离膜(剥离衬垫)。剥离膜是实施了表面脱模处理的挠性的塑料膜。作为剥离膜,例如可以列举以上关于基材膜描述的塑料膜。
通过如上进行操作,可以制造通过剥离膜覆盖保护粘合面的可变色粘合片X。在使用可变色粘合片X时,各剥离膜根据需要从可变色粘合片X剥离。
从确保对被粘物充分的粘合性的观点考虑,可变色粘合片X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15μm以上。从可变色粘合片X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可变色粘合片X的厚度优选为3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0μm以下。
可变色粘合片X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外部刺激施加前的平均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特别优选为95%以上。这样的构成适合于在将可变色粘合片X贴合于被粘物后检查可变色粘合片X与被粘物之间有无异物和气泡。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可以通过关于以下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进行测定。
形成着色性降低片Y的第二粘合性组合物含有基础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可以列举以上关于第一粘合性组合物描述的基础聚合物,优选使用丙烯酸类聚合物(第二丙烯酸类聚合物)。
形成第二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第二单体成分)包含(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以列举以上关于第一丙烯酸类聚合物描述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优选使用具有碳原子数6~18的烷基的丙烯酸烷基酯,更优选使用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或丙烯酸异硬脂酯。
从使着色性降低片Y适当地表现出粘合性等基本特性的观点考虑,第二单体成分中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比例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该比例例如为99质量%以下。
第二单体成分可以包含能够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的可共聚单体。作为该可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以上关于第一丙烯酸类聚合物描述的可共聚单体,优选使用含极性基团的单体,更优选使用选自由含羟基的单体、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和含羧基的单体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含羟基的单体,优选使用丙烯酸2-羟基乙酯和/或丙烯酸4-羟基丁酯。作为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具有含氮原子环的单体,优选使用N-乙烯基-2-吡咯烷酮。作为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含羧基的单体,优选使用丙烯酸。作为包含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第二单体成分的共聚物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为含极性基团的聚合物。这样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对于将上述光致产酸剂等第一化合物从可变色粘合片X提取至着色性降低片Y而言是优选的。
从确保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凝集力的观点和调节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极性的观点考虑,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上,另外,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在着色性降低片Y为提取用片的情况下,从确保光致产酸剂从可变色粘合片X向着色性降低片Y的易转移性(提取性)的观点考虑,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另外,第二单体成分中的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比例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5质量%以下。
第二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通过使上述第二单体成分聚合来形成。作为聚合方法,例如可以列举:溶液聚合、本体聚合和乳液聚合,优选可以列举溶液聚合。作为聚合的引发剂,例如使用上述热聚合引发剂。相对于第二单体成分100质量份,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例如为0.05质量份以上,另外,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例如为1质量份以下。
从确保着色性降低片Y的凝集力的观点考虑,第二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30万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万以上。该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万以下,更优选为300万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万以下。
第二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该玻璃化转变温度例如为-80℃以上。
从向基础聚合物引入交联结构的观点考虑,第二粘合性组合物可以含有交联剂。作为交联剂,例如可以列举:上述异氰酸酯交联剂、上述环氧交联剂、唑啉交联剂、氮丙啶交联剂、碳二亚胺交联剂和金属螯合物交联剂。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从确保着色性降低片Y的凝集力的观点考虑,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交联剂的配合量优选为0.0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05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7质量份以上。从确保着色性降低片Y的良好的粘度的观点考虑,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交联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份以下。
在基础聚合物中引入交联结构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进行交联反应,可以使用交联催化剂。作为该交联催化剂,例如可以列举以上关于第一粘合性组合物描述的交联剂。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交联催化剂的使用量例如为0.0001质量份以上,另外,交联催化剂的使用量例如为1质量份以下。在使用交联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粘合性组合物中加入能够在事后从第二粘合性组合物中除去的交联抑制剂。作为该交联抑制剂,可以列举以上关于第一粘合性组合物描述的交联抑制剂。相对于交联催化剂100质量份,交联抑制剂的配合量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000质量份以上。另外,该配合量例如为5000质量份以下。
在着色性降低片Y为失活用片的情况下,第二粘合性组合物还含有着色性降低成分。在可变色粘合片X含有光致产酸剂作为上述第一成分的情况下,作为着色性降低成分,例如可以列举紫外线吸收剂、中和剂和自由基捕获剂。着色性降低成分优选包含选自紫外线吸收剂、中和剂和自由基捕获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紫外线吸收剂从着色性降低片Y引入至可变色粘合片X后吸收可变色粘合片X受到的紫外线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该紫外线吸收,抑制光致产酸剂受到紫外线照射时发生的产酸反应,因此,抑制显色性化合物的显色。由此,贴合着色性降低片Y后的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降低。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以列举:苯并三唑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紫外线吸收剂、氧基二苯甲酮紫外线吸收剂、羟基苯基三嗪紫外线吸收剂、水杨酸酯紫外线吸收剂和氰基丙烯酸酯紫外线吸收剂。
中和剂从着色性降低片Y引入至可变色粘合片X后,中和光致产酸剂所产生的酸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该中和作用,抑制光致产酸剂受到紫外线照射时所产生的酸与显色性化合物的反应。由此,贴合着色性降低片Y后的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降低。
作为中和剂,例如可以列举表现出碱性的伯胺、仲胺和叔胺。作为伯胺,例如可以列举单乙胺和单乙醇胺。作为仲胺,例如可以列举二乙胺和二乙醇胺。作为叔胺,例如可以列举:三乙胺、三乙醇胺、N,N,N’-三甲基乙二胺、N-甲基二乙醇胺和N,N-二乙基羟基胺。
自由基捕获剂从着色性降低片Y引入至可变色粘合片X后,在光致产酸剂的产酸反应开始时产生自由基的情况下捕捉该自由基,从而抑制产酸反应的进行。由此,贴合着色性降低片Y后,抑制显色性化合物的显色,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降低。
作为自由基捕获剂,例如可以列举:受阻胺化合物、受阻酚化合物、N-烃氧基化合物、萘衍生物、硫醚化合物和偕腙肼化合物,优选使用受阻胺化合物。
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第二粘合性组合物中的着色性降低成分的比例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该比例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质量份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
在第一区域11(已着色区域)形成前的可变色粘合片X中配合有着色性降低成分的情况下,阻碍通过对可变色粘合片X施加外部刺激来形成第一区域11。在使用失活用片作为着色性降低片Y的情况下,可在第一区域11形成后向可变色粘合片X中引入着色性降低成分,因此能够避免这样的不良。
在作为失活用片的着色性降低片Y中,优选第一化合物、第二化合物和着色性降低成分共存的第一体系中通过外部刺激的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1小于除了不存在着色性降低成分以外与第一体系相同的第二体系中通过与外部刺激的施加相同的外部刺激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2。ΔT2与ΔT1之差(ΔT2-ΔT1)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特别优选为50%以上。透射率例如为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可以通过以下关于后述实施例描述的后述方法来测定。这样的构成适合于使贴合着色性降低片Y后的可变色粘合片X的着色性降低。
第二粘合性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含有其它成分。作为其它成分,例如可以列举:硅烷偶联剂、增粘剂、增塑剂、软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和抗静电剂。
形成着色性降低片Y的第二粘合性组合物不含有上述光致产酸剂等第一化合物和上述显色性化合物等第二化合物。另外,形成作为提取用片的着色性降低片Y的第二粘合性组合物不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中和剂和自由基捕获剂等着色性降低成分。
着色性降低片Y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第二粘合性组合物的清漆涂布在基材膜上而形成涂膜后使该涂膜干燥来制造。具体而言,与可变色粘合片X的上述制造方法同样。
从良好地表现出着色性降低功能的观点考虑,着色性降低片Y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从着色性降低片Y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着色性降低片Y的厚度优选为3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
着色性降低片Y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高于可变色粘合片X的第一区域11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例如为40%以上,另外,例如为99%以下。例如,从调节层叠片L的面方向上的第二区域12(未着色区域)部分的透射率的观点和提高第二区域12部分与第一区域11(已着色区域)部分的对比度差的观点考虑,着色性降低片Y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该平均透射率例如为100%以下。例如,从防止在层叠片L的面方向上的第二区域12(未着色区域)部分的反射的观点和调节第二区域12部分的外观的观点考虑,着色性降低片Y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该平均透射率例如为50%以上。
层叠片L例如可以如下进行制造。
首先,如图2A所示,准备未着色区域形成前的可变色粘合片X。图2A例示性地示出在第一构件21上准备了这样的可变色粘合片X的状态。该可变色粘合片X贴合于第一构件21的厚度方向H的一个面。第一构件21例如为有机EL面板等显示面板。第一构件21可以是其它电子器件,也可以是光学器件。将可变色粘合片X贴合到第一构件21上后,根据需要检查第一构件21与可变色粘合片X之间有无异物和气泡。
接着,如图2B所示,对可变色粘合片X的规定部位施加外部刺激,从而形成第一区域11。在使用光致产酸剂作为第一化合物并且使用上述显色性化合物作为第二化合物的情况下,在该工序中,经由用于遮蔽可变色粘合片X的规定区域的掩模图案(图示省略),对可变色粘合片X照射规定波长的光。由此,在该照射部位由光致产酸剂产生酸,通过与该酸的反应而使显色性化合物显色,从而能够使该部位着色。由此形成第一区域11。作为光照射用光源,例如可以列举:紫外线LED灯、高压水银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接着,如图2C所示,在可变色粘合片X的厚度方向H的一个面上贴合着色性降低片Y。由此得到了层叠片L。贴合后优选对层叠片L进行加热。在使用作为失活用片的着色性降低片Y的情况下,通过加热,促进着色性降低片Y中的着色性降低成分向可变色粘合片X中移动。在使用作为提取用片的着色性降低片Y的情况下,通过加热,促进可变色粘合片X中的第一成分向着色性降低片Y中移动。第二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另外,第二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
图2C所示的工序之后,如图3所示,第一构件21与第二构件22可以经由层叠片L接合。第二构件M2例如为透明保护构件。作为透明保护构件,例如可以列举透明塑料膜和透明玻璃板。通过该工序,得到在厚度方向H上依次具有第一构件21、层叠片L(可变色粘合片X和着色性降低片Y)和第二构件22的层叠体Z1。
如图4所示,层叠片L可以在可变色粘合片X的第一区域11与着色性降低片X之间配置掩模材料M。掩模材料M例如可以在形成第一区域11前配置在可变色粘合片X上,也可以在形成第一区域11后配置在可变色粘合片X上。
掩模材料M例如为透明的塑料膜。作为塑料膜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聚烯烃、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纤维素、聚苯乙烯和聚碳酸酯。作为聚烯烃,例如可以列举聚乙烯和聚丙烯。作为聚酯,例如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聚酰胺,例如可以列举聚酰胺6、聚酰胺6,6和部分芳香族聚酰胺。
在配置有掩模材料M的区域,阻止成分在可变色粘合片X与着色性降低片Y之间的移动。层叠片L具有这样的掩模材料M适合于对第二区域12选择性且高效地实施利用着色性降低片Y在可变色粘合片X中引入着色性降低成分或者利用着色性降低片Y从可变色粘合片X中提取第一化合物。
图5表示通过经由图4所示的层叠片L将第一构件21与第二构件22接合而得到的层叠体Z2。层叠体Z2在厚度方向H上依次具有第一构件21、层叠片L(可变色粘合片X和掩模材料M和着色性降低片Y)和第二构件22。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另外,以下记载的配合量(含量)、物性值、参数等具体的数值可以替换为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记载的与它们对应的配合量(含量)、物性值、参数等的上限(定义为“以下”或“小于”的数值)或下限(定义为“以上”或“超过”的数值)。
<丙烯酸类聚合物P1的制备>
在具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器和氮气引入管的反应容器内,将包含63质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9质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3质量份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15质量份的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0.2质量份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二异丁腈(AIBN)和233质量份的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在60℃于氮气气氛下搅拌7小时(聚合反应)。由此,得到了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P1的第一聚合物溶液。第一聚合物溶液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1的重均分子量(Mw)为120万。
<丙烯酸类聚合物P2的制备>
在具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器和氮气引入管的反应容器内,将包含96质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4质量份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0.2质量份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二异丁腈(AIBN)和233质量份的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在60℃于氮气气氛下搅拌7小时(聚合反应)。由此,得到了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P2的第二聚合物溶液。第二聚合物溶液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的重均分子量(Mw)为60万。
<丙烯酸类聚合物P3的制备>
在具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器和氮气引入管的反应容器内,将包含40质量份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40质量份的丙烯酸异硬脂酯(iSTA)、2质量份的丙烯酸4-羟基丁酯(4HBA)、18质量份的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0.2质量份的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二异丁腈(AIBN)和233质量份的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在60℃于氮气气氛下搅拌7小时(聚合反应)。由此,得到了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P3的第三聚合物溶液。第三聚合物溶液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3的重均分子量(Mw)为70万。
<粘合性组合物C1的制备>
向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P1的第一聚合物溶液中,添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1为0.2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量)的作为交联剂的异氰酸酯交联剂(商品名“Takenate D110N”,三井化学公司制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1为0.01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量)的作为交联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商品名“OL-1”,1质量%乙酸乙酯溶液,东京精细化学公司制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1为3质量份的作为交联抑制剂(相对于交联催化剂的配体)的乙酰丙酮、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1为2质量份的作为显色性化合物的无色色素(商品名“S-205”,山田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和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1为7质量份的光致产酸剂(商品名“SP-056”,ADEKA公司制造)并进行混合,从而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1
<粘合性组合物C2的制备>
除了进一步添加4质量份的作为着色性降低成分的自由基捕获剂(商品名“Tinuvin 249”,BASF公司制造)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2
<粘合性组合物C3的制备>
除了进一步添加8质量份的作为着色性降低成分的自由基捕获剂(商品名“Tinuvin 249”,BASF公司制造)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3
<粘合性组合物C4的制备>
向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P2的第二聚合物溶液中,添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0.2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量)的作为交联剂的异氰酸酯交联剂(商品名“Coronate HX”,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东曹公司制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0.01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量)的作为交联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商品名“OL-1”,1质量%乙酸乙酯溶液,东京精细化学公司制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3质量份的作为交联抑制剂的乙酰丙酮和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4质量份的自由基捕获剂(商品名“Tinuvin 249”,BASF公司制造)并进行混合,从而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4
<粘合性组合物C5的制备>
除了将自由基捕获剂(商品名“Tinuvin 249”,BASF公司制造)的配合量由4质量份变为8质量份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4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5
<粘合性组合物C6的制备>
向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P2的第二聚合物溶液中,添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0.25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量)的作为交联剂的异氰酸酯交联剂(商品名“Coronate HX”,东曹公司制造)、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0.01质量份(固体成分换算量)的作为交联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商品名“OL-1”,东京精细化学公司制造)和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类聚合物P2为3质量份的作为交联抑制剂的乙酰丙酮并进行混合,从而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6
<粘合性组合物C7的制备>
除了使用第三聚合物溶液代替第二聚合物溶液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6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7
<粘合性组合物C8的制备>
除了进一步添加4质量份的作为着色性降低成分的紫外线吸收剂(商品名“Tinuvin 571”,BASF公司制造)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8
<粘合性组合物C9的制备>
除了进一步添加8质量份的作为着色性降低成分的紫外线吸收剂(商品名“Tinuvin 571”,BASF公司制造)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1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9
<粘合性组合物C10的制备>
除了使用4质量份的紫外线吸收剂(商品名“Tinuvin 571”,BASF公司制造)代替4质量份的自由基捕获剂(Tinuvin 249)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4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10
<粘合性组合物C11的制备>
除了使用8质量份的紫外线吸收剂(商品名“Tinuvin 571”,BASF公司制造)代替4质量份的自由基捕获剂(Tinuvin 249)以外,以与粘合性组合物C4同样的方式,制备了粘合性组合物C11
<可变色粘合片X1的制作>
在单面进行了脱模处理的厚度38μm的基材膜(商品名“MRF#38”,聚酯膜,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脱模处理面上涂布粘合性组合物C1而形成涂膜。接着,将该涂膜在132℃下加热3分钟由此使其干燥。由此,在基材膜上形成了厚度25μm的粘合剂层。接着,将单面进行了脱模处理的厚度38μm的剥离膜(商品名“MRE#38”,聚酯膜,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脱模处理面贴合在基材膜上的粘合剂层上。然后,在60℃进行24小时熟化处理,进行粘合剂层中的交联反应。通过如上操作,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将可变色粘合片中的无色色素和光致产酸剂的相对配合量(质量份)示于表1~4中。
<可变色粘合片R1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2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1以外,以与可变色粘合片X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可变色粘合片R1
<可变色粘合片R2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3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1以外,以与可变色粘合片X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可变色粘合片R2
<可变色粘合片R3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8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1以外,以与可变色粘合片X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可变色粘合片R3
<可变色粘合片R4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9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1以外,以与可变色粘合片X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可变色粘合片R4
<失活用粘合片D1的制作>
在单面进行了脱模处理的厚度38μm的基材膜(商品名“MRF#38”,聚酯膜,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脱模处理面上涂布粘合性组合物C4而形成涂膜。接着,将该涂膜在室温放置10分钟后,通过在80℃下加热5分钟并在其后在130℃下加热1分钟,由此使其干燥。由此在基材膜上形成了厚度25μm的粘合剂层。接着,将单面进行了脱模处理的厚度38μm的剥离膜(商品名“MRE#38”,聚酯膜,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脱模处理面贴合在基材膜上的粘合剂层上。然后,在60℃进行24小时熟化处理,进行粘合剂层中的交联反应。通过如上操作,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失活用粘合片D1(厚度25μm)。
<失活用粘合片D2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5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4以外,以与失活用粘合片D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失活用粘合片D2
<失活用粘合片D3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10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4以外,以与失活用粘合片D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失活用粘合片D3
<失活用粘合片D4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11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4以外,以与失活用粘合片D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失活用粘合片D4
<提取用粘合片E1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6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4以及将厚度由25μm变更为100μm以外,以与失活用粘合片D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提取用粘合片E1
<提取用粘合片E2的制作>
除了使用粘合性组合物C7代替粘合性组合物C4以及将厚度由25μm变更为100μm以外,以与失活用粘合片D1同样的方式,制作了带保护膜的提取用粘合片E2
[实施例1]
由可变色粘合片X1和失活用粘合片D1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得到了层叠体L1。首先,准备可变色粘合片X1(第一工序)。具体而言,将剥离膜从可变色粘合片X1剥离后,将该片贴合于Eagle玻璃(厚度0.55mm,松浪硝子公司制造)。接着,将基材膜从Eagle玻璃上的可变色粘合片X1剥离,将剥离膜从失活用粘合片D1剥离后,将失活用粘合片D1贴合于可变色粘合片X1(第二工序)。通过如上操作,得到了实施例1的层叠体L1。层叠体L1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失活用粘合片D1(厚度25μm)和基材膜。层叠体L1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1的层叠片。
[实施例2]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失活用粘合片D2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2的层叠体L2。层叠体L2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失活用粘合片D2和基材膜。层叠体L2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2的层叠片。
[实施例3]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失活用粘合片D3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3的层叠体L3。层叠体L3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失活用粘合片D3和基材膜。层叠体L3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3的层叠片。
[实施例4]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失活用粘合片D4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4的层叠体L4。层叠体L4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失活用粘合片D3和基材膜。层叠体L4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4的层叠片。
[比较例1]
实施与实施例1同样的第一工序,由此得到了比较例1的层叠体L5。层叠体L5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和基材膜(不具有失活用粘合片)。
[实施例5]
由可变色粘合片X1和失活用粘合片D1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得到了层叠体L6。首先,准备实施例1的层叠体L1(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失活用粘合片D1/基材膜)。接着,将基材膜从该层叠体L1的失活用粘合片D1剥离。然后,在通过该剥离而露出的粘合片的面上依次贴合并层叠三乙酰纤维素(TAC)膜(商品名“KC2UA”,厚度28μm,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具有紫外线吸收功能的粘合带(商品名“CS9934U”,日东电工公司制造)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商品名“G981E75”,厚度75μm,三菱化学公司制造)。通过如上操作,得到了实施例5的层叠体L6。层叠体L6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失活用粘合片D1(厚度25μm)、TAC膜、紫外线吸收性的粘合带和PET膜(基材膜)。层叠体L6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1的层叠片。
[实施例6]
除了使用实施例2的层叠体L2代替实施例1的层叠体L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5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6的层叠体L7。层叠体L7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失活用粘合片D2(厚度25μm)、TAC膜、紫外线吸收性的粘合带和PET膜(基材膜)。层叠体L7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2的层叠片。
[比较例2]
除了使用比较例1的层叠体L3代替实施例1的层叠体L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5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比较例2的层叠体L8。层叠体L8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TAC膜、紫外线吸收性的粘合带和PET膜(基材膜)(不具有失活用粘合片)。
[实施例7]
由可变色粘合片X1和失活用粘合片D3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得到了层叠体L9
首先,准备可变色粘合片X1(第一工序)。具体而言,将剥离膜从可变色粘合片X1剥离后,将该片贴合于Eagle玻璃(厚度0.55mm,松浪硝子公司制造)。
接着,对Eagle玻璃上的可变色粘合片X1照射紫外线(UV)(第二工序)。具体而言,在23℃和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对Eagle玻璃上的可变色粘合片X1从基材膜侧(与Eagle玻璃相反的一侧)照射UV。由此,在可变色粘合片X1中,由光致产酸剂产生酸,通过该酸使无色色素显色。在UV照射中,使用Quark科技公司制造的UV-LED照射装置(型号“QEL-350-RU6W-CW-MY”)中的波长365nm的UV-LED灯作为光源,将波长320nm~390nm的范围内的照射累积光量设定为8000mJ/cm2
接着,将基材膜从Eagle玻璃上的可变色粘合片X1剥离,并将剥离膜从失活用粘合片D3剥离后,将失活用粘合片D3贴合于可变色粘合片X1(第三工序)。
接着,将基材膜从该失活用粘合片D3剥离后,在通过该剥离而露出的粘合片的面上依次贴合并层叠TAC膜(商品名“KC2UA”,厚度28μm,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具有紫外线吸收功能的粘合带(商品名“CS9934U”,日东电工公司制造)和PET膜(商品名“G981 E75”,厚度75μm,三菱化学公司制造)。
通过如上操作,得到了实施例7的层叠体L9。层叠体L9依次具有Eagle玻璃、进行了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失活用粘合片D3(厚度25μm)、TAC膜、紫外线吸收性的粘合带和PET膜(基材膜)。层叠体L9包含进行了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3的层叠片。
[实施例8]
除了在第三工序中使用失活用粘合片D4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3以外,实施与实施例7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8的层叠体L10。层叠体L10依次具有Eagle玻璃、进行了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失活用粘合片D4(厚度25μm)、TAC膜、紫外线吸收性的粘合带和PET膜(基材膜)。层叠体L10包含进行了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1与失活用粘合片D4的层叠片。
[比较例3]
除了不实施第三工序(贴合失活用粘合片D3)以外,实施与实施例7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比较例3的层叠体L11。层叠体L11依次具有Eagle玻璃、进行了着色的可变色粘合片X1(厚度25μm)、TAC膜、紫外线吸收性的粘合带和PET膜(基材膜)(不具有失活用粘合片)。
[实施例9]
由可变色粘合片X1和失活用粘合片D1和掩模膜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得到了层叠体L12。首先,准备可变色粘合片X1(50mm×100mm)(第一工序)。具体而言,将剥离膜从可变色粘合片X1剥离后,将该片贴合于Eagle玻璃(厚度0.55mm,松浪硝子公司制造)。接着,将基材膜从从Eagle玻璃上的可变色粘合片X1剥离后,在该片上层叠厚度25μm的掩模膜(商品名“Lumirror S10”,50mm×50mm,透明的聚酯膜,东丽公司制造)。接着,将剥离膜从失活用粘合片D1剥离后,将失活用粘合片D1(50mm×100mm)贴合于可变色粘合片X1(第二工序)。通过如上操作,得到了实施例9的层叠体L12。层叠体L12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部分地遮蔽可变色粘合片X1的掩模膜、失活用粘合片D1和基材膜。层叠体L12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掩模膜与失活用粘合片D1的层叠片。
[实施例10]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失活用粘合片D2(50mm×100mm)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9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10的层叠体L13。层叠体L13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部分地遮蔽可变色粘合片X1的掩模膜、失活用粘合片D2和基材膜。层叠体L13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掩模膜与失活用粘合片D2的层叠片。
[比较例4]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厚度38μm的基材膜(商品名“MRF#38”,50mm×100mm,聚酯膜,三菱树脂公司制造)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9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比较例4的层叠体L14。层叠体L14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部分地遮蔽可变色粘合片X1的掩模膜和基材膜(不具有失活用粘合片)。
[实施例11]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提取用粘合片E1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11的层叠体L15。层叠体L15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提取用粘合片E1和基材膜。层叠体L15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提取用粘合片E1的层叠片。
[实施例12]
除了在第二工序中使用提取用粘合片E2代替失活用粘合片D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同样的各工序,由此得到了实施例12的层叠体L16。层叠体L16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X1、提取用粘合片E2和基材膜。层叠体L16包含可变色粘合片X1与提取用粘合片E2的层叠片。
[参考例1]
除了使用可变色粘合片R1代替可变色粘合片X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的第一工序同样的工序,由此得到了参考例1的层叠体L21。层叠体L21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R1和基材膜。
[参考例2]
除了使用可变色粘合片R2代替可变色粘合片X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的第一工序同样的工序,由此得到参考例2的层叠体L22。层叠体L22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R2和基材膜。
[参考例3]
除了使用可变色粘合片R3代替可变色粘合片X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的第一工序同样的工序,由此得到了参考例3的层叠体L23。层叠体L23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R3和基材膜。
[参考例4]
除了使用可变色粘合片R4代替可变色粘合片X1以外,实施与实施例1的第一工序同样的工序,由此得到了参考例4的层叠体L24。层叠体L24依次具有Eagle玻璃、可变色粘合片R4和基材膜。
<初始透射率>
对于实施例1~10、比较例1~4和参考例1~4的各层叠体,从制作起在25℃下经过24小时后,测定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第一透射率测定)。在该透射率测定中使用透射率测定装置(商品名“U4150型分光光度计”,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制造)。在装置内以层叠体的Eagle玻璃位于光源侧且该层叠体的基材膜位于检测器侧的方式配置层叠体。另外,在该测定中,使用仅对Eagle玻璃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得到的透射率光谱作为基线。将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初始透射率T0(%)并示于表1~4中。
<层叠体L1~L5、L21~L24的透射率变化>
对于经过了第一透射率测定的实施例1~4、比较例1和参考例1~4的各层叠体,按照以下方式研究由紫外线照射所导致的透射率变化。
首先,对层叠体照射紫外线(UV)(第一UV照射)。具体而言,在23℃和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对于层叠体中的可变色粘合片,从基材膜侧照射UV。由此,在可变色粘合片中,由光致产酸剂产生酸,通过该酸使无色色素显色。在UV照射中,使用Quark科技公司制造的UV-LED照射装置(型号“QEL-350-RU6W-CW-MY”)中的波长365nm的UV-LED灯作为光源,将波长320nm~390nm的范围内的照射累积光量设定为8000mJ/cm2
接着,测定层叠体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第二透射率测定)。在该测定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与第一透射率测定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相同。将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透射率T1(%)并示于表1中。将初始透射率T0与透射率T1之差ΔT(=T0-T1)也示于表1中。实施例1~4的层叠体L1~L4与比较例1的层叠体L5相比,ΔT明显较小,表现出了良好的变色抑制性。另外,比较例1的层叠体L5(在可变色粘合片内未配合着色性降低成分)与参考例1~4的层叠体L21~L24(在可变色粘合片内配合有着色性降低成分)的透射率T1之差表示着色性降低成分的着色性降低性能。即,在光致产酸剂(第一化合物)和显色性化合物(第二化合物)和着色性降低成分共存的层叠体L21~L24的可变色粘合片R1~R4(第一体系)中,着色性降低成分发挥着色性降低性能,因此该第一体系中通过紫外线照射(外部刺激的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小于除了不存在着色性降低成分以外与层叠体L21~L24的可变色粘合片R1、R2(第一体系)相同的层叠体L5的可变色粘合片X1(第二体系)中通过紫外线照射(外部刺激的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由此可知,在可变色粘合片中,在从着色处理前起光致产酸剂(第一化合物)和显色性化合物(第二化合物)和着色性降低成分共存的情况下,该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能力低而不易着色(参考例1~4)。与此相对,通过事后使着色性降低成分渗透至使规定区域着色后的可变色粘合片,对于上述规定区域,可充分地发挥其着色能力从而良好地着色,并且对于非着色区域(透明区域),不易变色而能够抑制变色(本发明)。
/>
<层叠体L6~L11的透射率变化>
对于经过了第一透射率测定的实施例5~8和比较例2,3的各层叠体,按照以下方式研究由耐候性试验所得的透射率变化。
首先,将层叠体配置在耐候试验装置(商品名“Super Xenon Weather MeterSX75”,须贺试验机公司制造)的腔室内。具体而言,在腔室内,以层叠体的基材膜位于光源(超级氙气灯)侧的方式配置层叠体。接着,在55℃和相对湿度55%的环境下,通过超级氙气灯(波长300nm~400nm)对层叠体中的可变色粘合片进行24小时的光照射。
接着,测定层叠体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第三透射率测定)。将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透射率T2(%)示于表2、3中。在表2、3中,还示出了初始透射率T0与透射率T2之差ΔT(=T0-T2)。如表2所示,实施例5、6的层叠体L6、L7与比较例2的层叠体L8相比,ΔT明显较小,表现出了良好的变色抑制性。如表3所示,实施例7、8的层叠体L9、L10与比较例3的层叠体L11相比,ΔT的绝对值明显较小,表现出了良好的变色抑制性。
表2
表3
<层叠体L12~L14的透射率变化>
对于经过了第一透射率测定的实施例9、10和比较例4的各层叠体,按照以下方式研究由紫外线照射所得的透射率变化。
首先,对层叠体照射紫外线(UV)。UV照射的方法和条件与以上关于第一UV照射描述的方法和条件相同。接着,对于层叠体中的配置有掩模膜的区域(遮蔽区域)和未配置掩模膜的区域(非遮蔽区域),分别测定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该测定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与第一透射率和第二透射率测定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相同。将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透射率T1(%)并示于表4中。表4中还示出遮蔽区域与非遮蔽区域的透射率T1之差(区域间透射率差)。在比较例4的层叠体L14中,实质上并未产生区域间透射率差。即,在比较例4的层叠体L14中,非遮蔽区域与遮蔽区域相同,着色性实质上未降低。与此相对,在实施例9、10的层叠体L12、L13中,产生了明显的区域间透射率差。即,在实施例9、10的层叠体L12、L13中,遮蔽区域的着色性实质上未降低,并且非遮蔽区域的着色性明显降低(实施例9、10的层叠体L12、L13与比较例4的层叠体L14相比,在非遮蔽区域表现出良好的变色抑制性)。即,在实施例9、10的层叠体L12、L13的可变色粘合片中,能够维持着色区域(遮蔽区域)的充分的着色性,并且能够抑制非着色区域(非遮蔽区域)的变色。
表4
<层叠体L15、L16、L5的透射率变化>
对于实施例11、12和比较例1的各层叠体,按照以下方式研究紫外线照射后的透射率的变化。
首先,对刚制作后的层叠体照射紫外线(第二UV照射),然后,测定该层叠体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第四透射率测定)。对于从制作起在25℃下经过48小时后的另一层叠体照射紫外线(第三UV照射),然后,测定该层叠体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第五透射率测定)。对从第二工序中的贴合起在85℃下经过48小时后的又一层叠体照射紫外线(第四UV照射),然后,测定该层叠体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第六透射率测定)。第二UV照射~第四UV照射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与第一UV照射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相同。第四透射率测定~第六透射率测定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与第一透射率测定中的使用装置和条件相同。将第四透射率测定中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透射率T3(%)、将第五透射率测定中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透射率T4(%)、将第六透射率测定中测定的平均透射率作为透射率T5(%),并示于表5中。实施例11、12的层叠体L15、L16与比较例1的层叠体L5相比,透射率差T4-T3及透射率差T5-T3都明显较大,表现出了明显的着色性的降低(变色抑制性)。特别是实施例11的层叠体L16,在更高温度下可变色粘合片的着色性降低的程度高(即,透射率差T5-T3大),表现出了优异的变色抑制性。
表5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示例,不应解释为本发明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变形例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例如能够用于制造显示面板。
标号说明
L层叠片
X可变色粘合片
Y着色性降低片
11第一区域(已着色区域)
12第二区域(未着色区域)
21第一构件
22第二构件

Claims (11)

1.一种层叠片,所述层叠片具有:
可变色粘合片,所述可变色粘合片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并且包含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和
着色性降低片,所述着色性降低片贴合于所述可变色粘合片,并且用于降低该可变色粘合片的所述着色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可变色粘合片含有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发生第一反应的第一化合物和通过与所述第一反应的产物的反应而显色的第二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一化合物为光致产酸剂,所述第二化合物为通过与酸的反应而显色的显色性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是从所述可变色粘合片中提取所述第一化合物的片、或者含有用于降低所述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成分并将该着色性降低成分引入至所述可变色粘合片的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片,其中,在所述第一化合物、所述第二化合物和所述着色性降低成分共存的第一体系中通过所述外部刺激的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1小于在除了不存在所述着色性降低成分以外与所述第一体系相同的第二体系中通过与所述外部刺激的施加相同的外部施加而引起的透射率的降低ΔT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片,其中,在所述可变色粘合片的所述已着色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着色性降低片之间夹有掩模材料。
7.一种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用于降低具有依赖于外部刺激的着色性并且包含已着色区域和未着色区域的可变色粘合片的所述着色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是从所述可变色粘合片中提取在受到所述外部刺激时发生第一反应的第一化合物的片、或者含有用于降低所述着色性的着色性降低成分并将该着色性降低成分引入至所述可变色粘合片的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成分包含选自由紫外线吸收剂、中和剂和自由基捕获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包含含极性基团的聚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着色性降低片,其中,所述着色性降低片为粘合片。
CN202280014580.2A 2021-03-05 2022-03-01 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Pending CN1168879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5206 2021-03-05
JP2022-027087 2022-02-24
JP2022027087A JP2022135980A (ja) 2021-03-05 2022-02-24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着色性低下シート
PCT/JP2022/008528 WO2022186181A1 (ja) 2021-03-05 2022-03-01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着色性低下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87982A true CN116887982A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6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4580.2A Pending CN116887982A (zh) 2021-03-05 2022-03-01 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879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88986A1 (ja) 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中間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中間積層体
CN116887982A (zh) 层叠片和着色性降低片
WO2021070635A1 (ja) 光硬化性粘着剤組成物、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学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6113674A (zh) 可变色粘合片
CN116075565A (zh) 可变色粘合片
CN116964168A (zh) 可变色粘合片的变色抑制方法和层叠片
CN116075567A (zh) 粘合片粘贴品的制造方法
WO2022186181A1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着色性低下シート
WO2022186180A1 (ja) 可変色粘着シートの変色抑制方法および積層シート
CN116075568B (zh) 可变色粘合片
JP2020152889A (ja) 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中間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中間積層体
WO2023042676A1 (ja) 可変色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の着色方法
JP2022135980A (ja) 積層シートおよび着色性低下シート
WO2021054374A1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粘着シート付き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22135979A (ja) 可変色粘着シートの変色抑制方法および積層シート
JP7505921B2 (ja)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粘着シート貼付品の製造方法
WO2022176383A1 (ja) 可変色粘着シート
CN116888231A (zh) 可变色粘合片
CN116249752A (zh) 层叠体、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和可变色粘合片
CN116583567A (zh) 可变色粘合片
TW202120640A (zh) 黏著片材及附有黏著片材之構件之製造方法
CN116981746A (zh) 可变色粘合片
CN116583568A (zh) 可变色粘合片
CN116057144A (zh) 可变色粘合片
JP2022126585A (ja) 可変色粘着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