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8078A - 罩体 - Google Patents

罩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8078A
CN116868078A CN202280012843.6A CN202280012843A CN116868078A CN 116868078 A CN116868078 A CN 116868078A CN 202280012843 A CN202280012843 A CN 202280012843A CN 116868078 A CN116868078 A CN 116868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oam
cover
transmittance
refractive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28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西辰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Asahi Kasei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0369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7659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868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8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送接收高频带的电波的电子设备的罩体,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树脂,满足下式的关系。(100-正面透过率X)×(100-倾斜透过率Y)<55(正面透过率X(%):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Description

罩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接收高频带的电波的电子设备的罩体。
背景技术
已知电波容易随着频率升高而衰减,并且电波的直线传播性增高。因此,在发送接收1~100GHz频带的高频电波的电子设备中,不仅限于入射角0°的来自正面方向的电波,而且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的电波,增大电波强度和电波到达距离均是重要的。因此,在发送接收高频带电波的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罩体中,要求高的电波透过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59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0-1809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现有的罩体在提高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的电波的透过性的方面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对于正面方向(入射角0°)的电波具有高的电波透过性、并且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的电波也具有高的电波透过性的罩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制成由(100-正面透过率X)×(100-倾斜透过率Y)表示的值为特定范围的罩体,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正面透过率X(%)是指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是指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
一种发送接收高频带的电波的电子设备的罩体,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树脂,满足下式的关系。
(100-正面透过率X)×(100-倾斜透过率Y)<55
(正面透过率X(%):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2]
如[1]中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是由N层(N为1以上的整数)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
在下述特征行列式中,正面方向(入射角0°)的m12成分的大小M12与m21成分的大小M21之差的绝对值(|M12-M21|)为0.35以下。
特征行列的各成分由下式计算出。
[数1]
nisinθi=n0 sinθ0
(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rad])
需要说明的是,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由下式求出。另外,由所得到的复折射率ni求出其大小Ni
[数2]
εri=ε′i+jε"i
(ni:第i层的复折射率、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εi’:相对介电常数、εi”:相对介电损耗因子)
[3]
如[1]或[2]中所述的罩体,其满足下式的关系。
|正面透过率X-倾斜透过率Y|<25
(正面透过率X(%):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4]
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是由N层(N为1以上的整数)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
由下式求出的Λ值的最小值为0.15以下。
[数3]
(di:第i层的厚度[m]、Ni: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的大小、λ0:空气中的电磁波的波长[m]、K:任意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由下式求出。另外,由所得到的复折射率ni求出其大小Ni
[数4]
εri=ε′i+jε"i
(ni:第i层的复折射率、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εi’:相对介电常数、εi”:相对介电损耗因子)
[5]
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为由N层(N为1以上的整数)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
在下述特征行列式中,在入射角为60°时TE波的m11成分的大小M11为0.5以上。
[数5]
nisinθi=n0sinθ0
(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rad])
[6]
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上述复折射率ni的大小Ni为1.8以下。
[7]
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为单层体或层积体,至少1层的密度小于0.90g/cm3
[8]
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为具有复数个层的层积体。
[9]
如[8]中所述的罩体,其中,相邻的层间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的最大值为0.8以下。
[10]
如[8]或[9]中所述的罩体,其中,上述复数个层相互直接接触进行层积。
[11]
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包含由发泡体形成的层,
在上述由发泡体形成的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
上述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的情况下,自上述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与上述发泡体的表面接触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为0.3以上且小于3.0,
上述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的情况下,对于自上述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包含的发泡颗粒,自上述发泡颗粒的表面起沿径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与上述发泡颗粒的表面接触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为0.3以上且小于3.0。
[12]
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包含由发泡体形成的层,
在上述由发泡体形成的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最大气泡径为1.5mm以下。
[13]
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该罩体为具有复数个层的层积体,包含至少1层密度小于0.90cm3/g的层、以及至少1层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
[14]
如[13]中所述的罩体,其中,上述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中的至少1层为构成上述罩体的外表面的表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对于正面方向(入射角0°)的电波具有高的电波透过性、并且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的电波也具有高的电波透过性的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也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罩体]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的特征在于,其包含树脂,可以为由包含树脂的层形成的单层体,也可以为包含树脂的层以2层以上层积而成的层积体。
构成罩体的层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定,从降低电波透过率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方面、容易提高刚性的方面、容易提高美观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2层以上。另外,出于容易制造、容易提高刚性的原因,优选为5层以下、更优选为3层以下。另外,特别是在为3层的情况下,优选第1层和第3层由复折射率的值相近的材料构成。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层和第3层中的界面反射率为相近的值,因此如下文所述,能够有效地抵消反射波,容易提高透过率。
包含树脂的层可以为树脂板、也可以为发泡体,如下文所述,优选至少1层包含由发泡体形成的层。
包含树脂的层中也包含通常用于将树脂板、发泡体相互贴合的由粘着剂·粘接剂构成的层。但是,这样的粘着剂·粘接剂中,通常复折射率的大小很大,容易引起界面反射、介电损耗等,因此在包含粘着剂·粘接剂层的情况下,罩体整体的电波透过率降低。因此,罩体优选不包含粘着剂·粘接剂层,树脂板、发泡体直接接触进行层积。
作为上述粘着剂·粘接剂,例如可适宜地使用压敏式的粘着粘接剂、通过热或紫外线等而固化的粘着粘接剂、以熔融状态进行涂布并通过冷却使其固化的粘着粘接剂等。作为上述粘着粘接剂中使用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类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丁腈橡胶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淀粉、环氧树脂、氰基丙烯酸酯树脂、硅酮橡胶等。
粘着剂·粘接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从对电波透过性带来的影响减小的方面出发,优选厚度薄。
另外,通常在使高频电波透过的罩体包含或附着有水或冰时,具有透过性显著劣化的倾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中,可以与上述包含树脂的层分开地包含例如用于除去水或冰的加热器,但通常加热器由金属构成,电波透过性低,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对电波透过性的影响,优选厚度薄、并且线宽小。
上述记载的各层中,可以根据需要赋予涂装、底涂层、硬涂层、防水处理层等附带层。这种情况下,附带层对电波透过率带来的影响足够小的情况下(例如正面方向的电波透过率的差异为0.1%以内),可以在无视该附带层而对下文记载的罩体进行设计。在对电波透过率的影响大的情况下,可以将附带层也作为一层进行处理,考虑各层的介电特性等来设计罩体,由此来制作本实施方式的罩体。
罩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使用罩体的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的形状来确定,从美观性、削减电子设备空间的方面出发,优选为板状。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罩体,能够提高正面方向、倾斜方向的电波透过率,因此可提高电子设备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罩体的尺寸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使用罩体的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的大小来确定,优选为在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的壳体中足以构成透过电波的部分的尺寸。特别是从提高电波透过性和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厚度优选为1~20mm、更优选为1~10mm、进一步优选为2~8mm。
另外,如上所述,罩体是为了对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进行保护的目的而使用的,因此需要具有适当的机械强度。例如,加工成10mm宽度的罩体在变形1mm时的负荷(1mm变形时的负荷)优选为0.5N以上、更优选为1.0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N以上。
上述罩体在变形1mm时的负荷根据构成各层的材料的弯曲模量、厚度、各层的接合方法等而变化。其中,若罩体的厚度增大,则变形所需要的负荷显著增大,但若厚度增大,则电波透过性通常趋于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加工成10mm宽度的罩体在1mm变形时的负荷(N)具体地说可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发泡体)
发泡体可以为使包含含有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的基材树脂、进一步任选包含阻燃剂等添加剂的树脂组合物发泡而成。
作为发泡体,例如可以举出挤出发泡体、注射发泡体、珠粒发泡体(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拉伸发泡体、溶剂提取发泡体等,分别是指通过后述的挤出发泡法、注射发泡法、珠粒发泡法、拉伸发泡法、溶剂提取发泡法制造的发泡体。
其中,从赋形性良好;通过预先赋形而能够省略发泡体的2次加工、并且能够不露出截面、降低粉尘等的发生;与树脂板层粘接时可降低树脂等进入到发泡体的截面而得到良好的外观、密合性、电波透过性;由于采取独立气泡结构而容易提高机械强度;容易进行气泡径或分布的控制的方面出发,优选为珠粒发泡体。
关于基材树脂的含量,将树脂组合物设为100质量%,该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70质量%以上,另外,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5%以下。为了降低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基材树脂优选由极性低的树脂形成。
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举出聚苯醚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ABS树脂、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尼龙系树脂、氟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系树脂等,从耐热性、经济性、发泡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聚苯醚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
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降低发泡体中使用的基材树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的方法,可以举出选择未发泡树脂的密度低的树脂、未发泡树脂的极性低的树脂、分子链末端极性基团少的树脂等作为基材树脂。作为从这方面出发特别优选的树脂,可以举出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氟类树脂、高分子液晶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等。其中,若也考虑到加工性、成本、阻燃性的方面,则优选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
聚苯醚(PPE)系树脂可以为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合物。
此处,式(1)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烷氧基、苯基、或者在卤素与通式(1)中的苯环之间具有至少2个碳原子的卤代烷基或卤代烷氧基且不包含α-叔碳原子的基团。另外,式(1)中,n是表示聚合度的整数。
[化1]
作为聚苯醚系树脂的示例,可以举出聚(2,6-二甲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乙基-1,4-亚苯基)醚、聚(2-甲基-6-乙基-1,4-亚苯基)醚、聚(2-甲基-6-丙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丙基-1,4-亚苯基)醚、聚(2-乙基-6-丙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丁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月桂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苯基-1,4-二亚苯基)醚、聚(2,6-二甲氧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乙氧基-1,4-亚苯基)醚、聚(2-甲氧基-6-乙氧基-1,4-亚苯基)醚、聚(2-乙基-6-硬脂氧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氯-1,4-亚苯基)醚、聚(2-甲基-6-苯基-1,4-亚苯基)醚、聚(2,6-二苄基-1,4-亚苯基)醚、聚(2-乙氧基-1,4-亚苯基)醚、聚(2-氯-1,4-亚苯基)醚、聚(2,6-二溴-1,4-亚苯基)醚等,但并不限于此。其中特别优选R1和R2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R3和R4为氢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聚苯醚系树脂的含量,相对于基材树脂100质量%,优选为20~80质量%、更优选为30~7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35~60质量%。PPE系树脂的含量为20质量%以上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优异的耐热性和阻燃性、并且容易降低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另外,PPE系树脂的含量为80质量%以下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优异的加工性。
作为聚苯醚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20,000~60,000。
需要说明的是,重均分子量(Mw)是指对于树脂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进行测定,使用根据对市售的标准聚苯乙烯的测定求出的校正曲线(使用标准聚苯乙烯的峰分子量制作)求出色谱图的峰值分子量而得到的重均分子量。
聚苯乙烯系树脂是指苯乙烯和苯乙烯衍生物的均聚物、以苯乙烯和苯乙烯衍生物作为主成分(在聚苯乙烯系树脂中包含50质量%以上的成分)的共聚物。
作为苯乙烯衍生物,可以举出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叔丁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β-甲基苯乙烯、二苯基乙烯、氯苯乙烯、溴苯乙烯等。
作为均聚物的聚苯乙烯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聚氯苯乙烯等。
作为共聚物的聚苯乙烯系树脂,可以举出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苯乙烯-N-烷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苯乙烯-N-烷基取代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正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正烷基酯共聚物、乙基乙烯基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等二元共聚物;ABS、丁二烯-丙烯腈-α-甲基苯共聚物等三元共聚物;苯乙烯接枝聚乙烯、苯乙烯接枝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接枝聚乙烯、苯乙烯接枝聚酰胺等接枝共聚物;等等。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聚乙烯系树脂,可以举出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等树脂。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这些聚乙烯系树脂也可以具有利用交联剂等适宜交联而成的结构。
作为聚酰胺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酰胺、聚酰胺共聚物、它们的混合物。在聚酰胺系树脂中可以包含通过氨基羧酸的自缩合、内酰胺的开环聚合、二胺与二羧酸的缩聚而得到的聚合物。
作为聚酰胺,可以举出通过二胺与二羧酸的缩聚而得到的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尼龙46、尼龙1212等、通过内酰胺的开环聚合而得到的尼龙6、尼龙12等。
作为聚酰胺共聚物,例如可以举出尼龙6/66、尼龙66/6、尼龙66/610、尼龙66/612、尼龙66/6T(T表示对苯二甲酸成分)、尼龙66/6I(I表示间苯二甲酸成分)、尼龙6T/6I等。
作为这些的混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尼龙66与尼龙6的混合物、尼龙66与尼龙612的混合物、尼龙66与尼龙610的混合物、尼龙66与尼龙6I的混合物、尼龙66与尼龙6T的混合物等。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本实施方式中,从发泡体的加工性的方面出发,相对于基材树脂100质量%,PPE系树脂以外的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优选为10~100质量%、更优选为20~80质量%。
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以举出酚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三聚氰胺树脂等,其中优选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添加剂,可以举出阻燃剂、阻燃助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无机填充剂、抗滴落剂、紫外线吸收剂、光吸收剂、增塑剂、离型剂、染颜料、橡胶成分、上述基材树脂以外的树脂等,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行添加。
作为添加剂的含量,设基材树脂为100质量份,优选为0~40质量份、更优选为5~30质量份。
此处,作为阻燃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有机系阻燃剂、无机系阻燃剂。
作为有机系阻燃剂,可以举出以溴化合物为代表的卤素系化合物、磷系化合物、以及以硅酮系化合物为代表的非卤素系化合物等。
作为无机系阻燃剂,可以举出以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为代表的金属氢氧化物、以三氧化锑、五氧化锑为代表的锑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上述阻燃剂中,从环境性的方面出发,优选有机系阻燃剂的非卤素系阻燃剂,更优选磷系阻燃剂、硅酮系阻燃剂。
磷系阻燃剂中可以使用包括磷或磷化合物的物质。作为磷,可以举出红磷。另外,作为磷化合物,可以举出磷酸酯、在主链具有磷原子与氮原子的键合的磷腈化合物等。
作为磷酸酯,例如可以举出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丙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戊酯、磷酸三己酯、磷酸三环己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甲苯酚酯、磷酸三(二甲苯)酯、磷酸甲苯二苯酯、磷酸二甲苯基苯酯、磷酸二甲基乙酯、磷酸甲基二丁酯、磷酸乙基二丙酯、磷酸羟苯基二苯酯、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等,另外还可以举出将它们利用各种取代基进行了改性的类型的磷酸酯化合物、各种缩合型磷酸酯化合物。
其中,从耐热性、阻燃性、发泡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磷酸三苯酯以及缩合型磷酸酯化合物。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作为硅酮系阻燃剂,可以举出(单或聚)有机硅氧烷。
作为(单或聚)有机硅氧烷,例如可以举出二甲基硅氧烷、苯基甲基硅氧烷等单有机硅氧烷;将它们聚合而得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它们的共聚物等有机聚硅氧烷;等等。
在为有机聚硅氧烷的情况下,主链和分支的侧链的连接基团为氢、烷基、苯基,优选为苯基、甲基、乙基、丙基,但并不限定于此。末端连接基团可以为羟基、烷氧基、烷基、苯基。对硅酮类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利用油状、橡胶状、清漆状、粉体状、粒料状等任意形状。
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阻燃剂的含量,可以为添加剂的含量的范围内,设基材树脂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0~30质量份、更优选为5~25质量份。所添加的阻燃剂越多,则越容易得到发泡体的阻燃性提高的效果,通常若添加阻燃剂,则具有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增加的倾向。
另外,作为橡胶成分,例如可以举出丁二烯、异戊二烯、1,3-戊二烯等,但并不限于此。它们优选以颗粒状分散在由聚苯乙烯系树脂形成的连续相中。作为添加这些橡胶成分的方法,可以加入橡胶成分本身,也可以将苯乙烯系弹性体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树脂作为橡胶成分供给源。
在添加橡胶成分的情况下,橡胶成分的含量可以为添加剂的含量的范围内,设基材树脂为100质量份时,优选为0.3~15质量份、更优选为0.5~8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份。该含量为0.3质量份以上时,树脂的柔软性、伸长率优异,在发泡时发泡单元膜不容易破膜,容易得到成型加工性和机械强度优异的发泡体。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罩体的阻燃性,优选在树脂组合物中添加更多的阻燃剂,但若阻燃剂的添加量增加,则会对发泡性带来不良影响。这样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橡胶成分以对树脂组合物赋予发泡性。特别是在从常温缓慢地升高温度、以非熔融状态使树脂发泡的珠粒发泡中,上述橡胶成分是重要的。
(发泡体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发泡体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挤出发泡法、注射发泡法、珠粒发泡法(模内发泡法)、拉伸发泡法、溶剂提取发泡法等。
挤出发泡法是下述方法:使用挤出机向熔融状态的树脂中压入有机或无机发泡剂,在挤出机出口释放压力,由此得到具有一定的截面形状的板状、片状或柱状的发泡体。
注射发泡法是下述方法:将具备发泡性的树脂进行注射成型,在模具内使其发泡,由此得到具有空孔的发泡体。
珠粒发泡法(模内发泡法)是下述方法:将发泡颗粒填充到模内,利用水蒸气等加热使发泡颗粒膨胀,同时使发泡颗粒彼此热熔接,由此得到发泡体。
拉伸发泡法是下述方法:预先将填料等添加剂混炼在树脂中,将树脂拉伸,由此产生微小空洞,制作发泡体。
溶剂提取发泡法是下述方法:向树脂中添加溶解在规定的溶剂中的添加剂,将成型品浸在规定的溶剂中,提取添加剂,来制作发泡体。
在挤出发泡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发泡体为板状、片状等,为了对其进行加工,需要切断成所期望的形状的冲裁工序、将所切取的部件贴合的热贴工序等。
另一方面,在珠粒发泡法的情况下,制作所期望的形状的模具,在其中填充发泡颗粒来进行成型,因此容易将发泡体成型为更微细的形状或更复杂的形状。
在注射发泡法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发泡体成型为复杂的形状,但在珠粒发泡的情况下,容易提高发泡体的发泡倍率,除了绝热性以外,还容易表现出柔软性。
作为发泡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气体。
作为其示例,可以举出空气、二氧化碳、氮气、氧气、氨气、氢气、氩气、氦气、氖气等无机气体;三氯氟甲烷(R11)、二氯二氟甲烷(R12)、氯二氟甲烷(R22)、四氯二氟乙烷(R112)二氯氟乙烷(R141b)氯二氟乙烷(R142b)、二氟乙烷(R152a)、HFC-245fa、HFC-236ea、HFC-245ca、HFC-225ca等氟碳;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等饱和烃;二甲醚、二乙醚、甲乙醚、异丙醚、正丁醚、二异丙醚、呋喃、糠醛、2-甲基呋喃、四氢呋喃、四氢吡喃等醚类;二甲基酮、甲基乙基酮、二乙基酮、甲基正丙基酮、甲基正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基正戊基酮、甲基正己基酮、乙基正丙基酮、乙基正丁基酮等酮类;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叔丁醇等醇类;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丁酯、甲酸戊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等羧酸酯类;氯代甲烷、氯代乙烷等氯化烃类;等等。
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从阻燃性的方面出发,发泡剂优选不具有可燃性、助燃性或者可燃性、助燃性少,从气体安全性的方面出发,更优选无机气体。另外,与烃等有机气体相比,无机气体更不容易溶解于树脂中,在发泡工序、成型工序后容易从树脂中排出气体,因此还具有成型后的发泡体的经时尺寸稳定性更为优异的优点。此外,在使用无机气体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引起由残留气体所致的树脂的增塑,还具有容易在更早的阶段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而无需经历熟化等工序的优点。无机气体中,从在树脂中的溶解性、处理容易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二氧化碳。另外,烃系有机气体通常可燃性高,在残留于发泡体中的情况下,具有阻燃性变差的倾向。
本实施方式的发泡体优选通过上述珠粒发泡法制造,优选由发泡颗粒形成。
通过使用珠粒发泡法进行成型,能够提高罩体的赋形性。
珠粒发泡法中使用的发泡颗粒可以通过使发泡剂含有(含浸)在基材树脂中,使其产生发泡而得到。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依据日本特开平4-372630号公报的实施例1中所记载的方法,将基材树脂(粒料状、珠粒状等)收纳在耐压容器中,将容器内的气体用干燥空气置换后,压入发泡剂(气体),使发泡剂(气体)含浸在基材树脂中,之后释放压力,将基材树脂粒料从压力容器输送到发泡炉中,一边在发泡炉内使搅拌叶片旋转一边利用加压水蒸气对基材树脂粒料进行加热使其发泡,由此制造发泡颗粒。
使发泡剂(气体)含浸在基材树脂中时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从更有效地进行发泡剂(气体)向基材树脂中的含浸的方面出发,例如优选含浸压力为0.3~30MPa、含浸温度为-20~100℃、含浸时间为10分钟~96小时。另外,从容易得到所期望的倍率、使外观良好的方面出发,发泡炉内的加压水蒸气的最大蒸气压优选为30~700kPa·G。
在上述发泡颗粒的制造方法中,从耐压容器内的卸压(含浸压力的释放)完成起到在发泡炉内利用加压水蒸气开始加热为止的时间优选小于600秒、更优选为300秒以内、进一步优选为120秒以内、特别优选为60秒以内。该时间为上述范围内时,能够抑制含浸在基材树脂中的气体发生不均匀扩散,因此能够使气泡径均匀、并且能够防止气泡径的增大。
作为使用发泡颗粒对发泡体进行成型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将发泡颗粒填充在成型用模具的型腔内,通过加热使其产生膨胀、同时使发泡颗粒彼此热熔接,之后通过冷却使生成物固化、进行成型。发泡颗粒的填充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
优选在将发泡颗粒填充在成型用模具的型腔内之前对发泡颗粒进行基于气体的加压处理。通过对发泡颗粒的气泡赋予一定的气体压力,能够使构成所得到的发泡体的发泡颗粒彼此牢固地熔接,能够改善成型体的刚性和外观。作为加压处理中使用的气体,没有特别限定,从处理容易性和经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空气和无机气体。作为加压处理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下述方法等:将发泡颗粒填充在加压容器内之后,导入加压气体,用时10分钟~96小时升压至最大压力0.1~20MPa,由此向该加压容器内供给气体。
将发泡颗粒成型时的加热方法可以举出使用水蒸气等热介质体的加热、利用IR加热器等加热器的加热、使用微波的加热等。在使用热介质体进行加热时,可以为通用的热介质,从有效地对树脂进行加热的方面出发,优选为水蒸气。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发泡体加工成目标形状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将发泡颗粒或熔融树脂填充在模具中进行成型的方法、利用锯齿刀和冲模刀等刀具进行切断的方法、利用磨机进行切削的方法、将复数个发泡体利用热或粘着剂·粘接剂进行粘接的方法等。
从通过减小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而减小复折射率的大小,由此容易提高电波的透过率;并且容易降低电波透过率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方面出发,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优选为1.2(cm3/g)以上、更优选为1.5(cm3/g)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7(cm3/g)以上。另外,从提高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优选为30(cm3/g)以下、更优选为15(cm3/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cm3/g)以下。
发泡体的形状、大小、厚度等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罩体的形状、大小、厚度等适宜地确定,从提高电波透过性、并且还确保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厚度优选为1~20mm、更优选为2~10mm、进一步优选为2~8mm。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来求出。
(树脂板)
作为构成树脂板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上述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从机械强度、电波透过性的方面出发,适宜为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改性聚苯醚树脂等。
树脂板可以进一步任选地包含阻燃剂等上述添加剂或玻璃纤维、碳纤维等,但通常具有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提高的倾向,为了提高电波的透过性、降低散射、折射等,优选不包含上述添加剂、玻璃纤维、碳纤维或它们的含量少。
树脂板的形状、大小、厚度等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罩体的形状、大小、厚度等适宜地确定,从提高机械强度并且提高电波透过性的方面出发,厚度优选为0.1~5mm、更优选为0.3~3mm。
树脂板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注射成型、挤出片成型、使用热辊的片成型等公知的热压方法等。
(罩体的电波透过率)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中,关于电波透过率,满足下式的关系。
(100-正面透过率X)×(100-倾斜透过率Y)<55
(正面透过率X(%):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在频率f(Hz)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上述式所表示的值小于55、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透过率,在原理上,与TM波相比,TE波对入射角度的依赖性更高,并且通常入射角越增大,TE波的电波透过率越趋于降低,但在60°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高的情况下,在0~60°范围,具有能够抑制TE波的电波透过率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降低的倾向。上述值中,由(100-正面透过率X)所表示的值显著依赖于正面透过率,并且由(100-倾斜透过率Y)所表示的值反映了透过率的角度依赖性,因此当上述值处于该范围内时,具有正面方向的透过率高、并且入射角依赖性减小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入射角是指,对于所关注的罩体的电波入射侧的表面,相对于切平面的法线方向与电波入射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另外,对于罩体的电波入射的部分,在为具有复数个曲面的形状而不是单纯的平板形状的情况下,划分成微小区间并对各部位进行电波透过率的计算、研究。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中,关于电波透过率,优选满足下式的关系。
|正面透过率X-倾斜透过率Y|<25
上述正面透过率X与倾斜透过率Y之差的绝对值(|正面透过率X-倾斜透过率Y|)优选小于20%、更优选为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关于透过率,在原理上,与TM波相比,TE波对入射角度的依赖性高,因此作为TE波的电波透过率的倾斜透过率Y与正面透过率X之差的绝对值如上述范围这样为小的值时,作为整体的入射角度依赖性降低,构成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显示出高的电波透过性的罩体。另外,通常入射角越增大则TE波的电波透过率越趋于降低,但在60°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高的情况下,在0~60°范围,具有能够抑制TE波的电波透过率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降低的倾向。正面透过率X与倾斜透过率Y之差的绝对值若超过上述范围,则在0~60°范围内具有入射角依赖性增大的倾向。
正面透过率X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构成罩体的各层的复折射率和/或厚度来进行控制,若后述的正面方向特征行列的m12成分的大小与m21成分的大小之差或者Λ值的最小值减小,则正面透过率X增大。另外,倾斜透过率Y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构成罩体的各层的复折射率和/或厚度、以及后述的特征行列中的入射角60°时的TE波的m11成分的大小(绝对值)M11而进行控制,通过减小复折射率、调整层构成、减小上述特征行列的m11成分的大小M11等,倾斜透过率Y增大。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中,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正面透过率X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最优选为97%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特定的电波频率”是指电子设备所发送接收的任意的电波频率。通常频率越高则电波的直线传播性和衰减量越增大、并且罩体的电波透过率的角度依赖性越增大,因此特别是在1~100GHz的频率下,本实施方式的罩体是优选的。
另外,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倾斜透过率Y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更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倾斜透过率Y为上述范围时,透过率的角度依赖性趋于减小,容易在广泛的角度范围内维持高透过率。另外,罩体的透过电波的部分的形状即使不仅为板状而且还为具有曲面或角部这样的结构,由于透过率的角度依赖性小,因此也不容易受到形状的影响,罩体、电子设备的尺寸、设计等的自由度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正面透过率X和倾斜透过率Y可如下得到:利用已知的方法测定罩体的电波衰减量、或者利用已知的方法测定相对介电常数、介电特性、层构成、厚度等,由所得到的信息计算出电波透过率,通过该方法(例如,根据后述的特征行列计算出反射系数、透过系数,转换成透过率、反射率的方法)等来得到上述正面透过率X和倾斜透过率Y,例如可以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中,从提高电波透过性的方面、接收电波的设备由于反射波的影响而容易降低其发送/接收精度的方面出发,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正面反射率(入射角0°的电波反射率)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下。
同样地,从提高电波透过性的方面、接收电波的设备由于反射波的影响而容易降低其发送/接收精度的方面、提高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的电波的电波透过性的方面出发,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倾斜反射率(入射角60°时的TE波的电波反射率)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正面反射率和倾斜反射率可如下得到:利用已知的方法测定罩体的反射衰减量,或者利用已知的方法测定相对介电常数、介电特性、层构成、厚度等,由所得到的信息计算出电波反射率,利用该方法(例如,根据后述的特征行列计算出反射系数、透过系数,转换成透过率、反射率的方法)等得到上述正面反射率和倾斜反射率,例如可以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电波透过罩体时,在罩体的相邻的层间的界面、以及罩体的表层与空气层的界面(罩体的表面)处产生界面反射,由于该反射波的作用而产生干涉,成为相互增强的状态,反射的影响增大,电波的透过率减小。另外,该界面处的入射侧的层与出射侧的层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越大,则界面反射越趋于增大。
例如,关于主要来自正面方向的电波(以入射角0°入射的电波),在1个层中,若层的厚度接近在该层中透过的电波的1/2波长的整数倍,则在各界面(层的各面)处产生的反射波彼此相互抵消,能够降低反射率。在为由复数个层形成的层积体的情况下,各界面处的反射波整体上相互减弱,由此降低由反射所致的干涉,但通常罩体的表层与空气层的界面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最容易增大,界面反射趋于增大,因此特别优选为在表层产生的反射波相互减弱的构成。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为由N层(N为1以上的整数)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时,由下式求出的Λ值的最小值优选为0.15以下。
[数6]
(di:第i层的厚度[m]、Ni: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的大小、λ0:空气中的电磁波的波长[m]、K:任意整数)
上述Λ的最小值优选为0.15以下、更优选为0.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下。Λ的最小值为上述范围时,相对于主要来自正面方向的电波(以入射角0°入射的电波),反射波的相互减弱增大,能够降低反射波,因此上述的正面透过率X高,构成具有高的电波透过性的罩体。
罩体为由复数个层形成的层积体的情况下,通常若包含复折射率的大小大(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大)的由粘着剂·粘接剂形成的层(经由粘着剂·粘接剂等贴合其他层而进行层积),则电波的衰减或折射、由于与相邻的层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而产生的界面反射趋于增大。因此,罩体优选不包含由粘着剂·粘接剂形成的层(各层不经由粘接剂等而相互直接接触进行层积)。
罩体的各层中,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复折射率ni的大小Ni优选为1.8以下、更优选为1.6~1.0、进一步优选为1.5~1.0。罩体的各层的复折射率ni的大小Ni为上述范围时,容易降低界面反射,容易提高正面方向透过率、并且容易降低电波透过率的角度依赖性,另外,容易减小与相邻的界面的复折射率之差、并且因各层的厚度di的增减所致的Λ的最小值的变化减小,因此能够增大各层的厚度的设计余量,能够提高制造稳定性、并且减小电磁波的透过率的角度依赖性。
另外,相邻的层间(也包括空气层与表层的层间)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的最大值优选为0.8以下、更优选为0.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下。相邻的层间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的最大值为上述范围时,相邻的层间的界面处的界面反射降低,因此电波透过率容易提高,并且电波透过率的入射角度依赖性降低。另外,层间具有复数个的情况下,不仅在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最大的层间、而且在其他层间,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也优选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相邻的层”是指构成罩体的层彼此相邻的层,也包括与罩体的表面接触的空气层。
罩体的各层的复折射率(第i层的复折射率ni)可利用已知的方法测定,可以根据下式由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进行计算。另外,可以由所得到的复折射率ni计算出其大小Ni
[数7]
εri=ε′i+jε"i
(ni:第i层的复折射率、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εi’:相对介电常数、εi”:相对介电损耗因子)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为由N层(N为1以上的整数)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时,在特定的电波频率下,在特性矩阵法中的下述特征行列式中,如下式所示,正面方向(入射角0°)的m12成分的大小M12与m21成分的大小M21之差的绝对值(|M12-M21|)优选为0.35以下。
|M12-M21|≦0.35
(M12:正面方向的特征行列m12成分的大小、M21:正面方向的特征行列m21成分的大小)
上述值优选为0.35以下、更优选为0.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5以下。在处于该值的范围内时,容易降低正面方向的反射率,因此容易提高罩体的电波透过率、并且能够抑制因反射波所致的发送接收电波的设备的发送/接收精度的劣化。如下式所表示,下述特征行列的各成分可以通过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厚度以及层构成等进行调整。
[数8]
nisinθi=n0sinθ0
(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rad])
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具有至少1层由发泡体形成的层。在如树脂单层那样仅由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比较高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计各层的介电特性、厚度,能够提高正面方向的电波透过率,但由于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高,因此倾斜方向的电波透过率容易劣化。另一方面,通过包含至少1层的发泡体层,在提高正面方向的电波透过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倾斜方向的电波透过性。
另外,作为上述更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具有至少1层发泡体层的罩体通过包含至少1层的发泡体,能够降低罩体整体上的平均折射率,因此即使在如上所述按照提高正面方向的电波透过率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的光学距离之差,因此倾斜方向的电波透过率容易增高。作为更具体的设计,在为由N层(N为1以上的整数)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时,在特定的电波频率下,在特性矩阵法中的下述特征行列式中,入射角60°的TE波的m11成分的大小M11优选为0.5以上。
[数9]
nisinθi=n0sinθ0
(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rad])
上述特征行列式的各成分大小(绝对值)与罩体的电波透过率、电波反射率相关,上述特征行列式的m11成分的大小M11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0.6~1.4、进一步优选为0.65~1.3。上述特征行列的m11成分的大小M11为上述范围时,上述倾斜透过率Y容易增高,因此成为对广泛范围的入射角显示出高的电波透过性的罩体。如下式所表示,特征行列的各成分可以通过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厚度以及层构成等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由N=2以上的N层的层积体形成的罩体中,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的情况下、以及从第N层计算到第1层的情况下,上述特征行列式的m11成分可能会不同,但使用其实数部的数值大的成分。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时的m11与从第N层计算到第1层时的m11一致的情况下,使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时的m11成分的值。
另外,使用各种入射角时的上述TE波的特征行列的成分的计算值,能够如下所述计算出TE波中的透过系数t、反射系数r,由其计算出TE波的透过率、反射率。
[数10]
/>
r0:入射侧空气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εr0:入射侧空气层的相对复磁导率、θ0:入射角[rad]、μrn+1:出射侧空气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εrn+1:出射侧空气层的相对复磁导率、θn+1:出射角[rad])
另外,关于TM波的特征行列、透过系数和反射系数,使用下式计算特征行列、透过系数t、反射系数r,可以由其计算出TM波的透过率、反射率。
[数11]
nisinθi=n0sinθ0
r0:入射侧空气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εr0:入射侧空气层的相对复磁导率、θ0:入射角[rad]、μrn+1:出射侧空气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εrn+1:出射侧空气层的相对复磁导率、θn+1:出射角[rad]、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中,至少1层的密度优选小于0.90g/cm3、更优选小于0.75g/cm3、进一步优选小于0.50g/cm3。至少1层的密度为上述范围时,复折射率ni的大小Ni减小,能够降低界面反射、并且降低电波透过率的入射角度依赖性。另外,从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至少1层的密度优选为0.03g/cm3以上、更优选为0.05g/c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0g/cm3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各层的密度,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来求出。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罩体的构成,从调整各层的复折射率、密度、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等并减小电波透过率的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方面出发,与密度和相对介电常数高的树脂板单层相比,优选包含至少1层的发泡体,例如优选为由发泡体单层形成的单层体、由密度不同的复数个层形成的层积体、树脂层与发泡体层的层积体、或者树脂层/发泡体层/树脂层的三明治结构的层积体。
作为由密度不同的复数个层形成的层积体,例如可以举出包含至少1层密度小于0.90cm3/g的层、以及至少1层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的层积体。
另外,罩体由密度不同的复数个层形成的情况下,从提高机械强度的方面出发,在配备在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中时,构成外表面的表层优选为密度高的层、更优选为密度最高的层。例如,在为上述的包含至少1层密度小于0.90cm3/g的层、以及至少1层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的层积体的情况下,优选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中的至少1层为构成外表面的表层,更优选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中的密度最高的层为构成外表面的表层。
(罩体各层的阻燃性)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罩体的各层,特别是在为发泡体的情况下,通常由于包含空气因而易燃,在作为罩体使用的情况下,阻燃性是特别重要的。因此,关于罩体的各层,在发泡体层的情况下使厚度为5.0mm,在树脂层的情况下使厚度为1.0mm,基于UL94垂直燃烧试验测定的阻燃等级优选为V-2以上、更优选为V-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V-0。
各层的阻燃性可以通过在制造时调整树脂的种类、与树脂一起使用的阻燃剂的种类和含量等而使其变化。通过使罩体具备高阻燃性,即使在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中由于短路(short)、爆炸等而产生燃烧,也能够抑制燃烧蔓延。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基于UL94标准的绝热层的阻燃性,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罩体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罩体的各层,在本实施方式的发泡体中,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相对介电常数优选为1.00~3.00、更优选为1.00~2.50、进一步优选为1.00~2.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体的各层在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优选为0.05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5以下。
作为降低罩体的各层中使用的基材树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的方法,可以举出选择未发泡树脂的密度低的树脂、未发泡树脂的极性低的树脂、分子链末端极性基团少的树脂等作为基材树脂。作为从这方面出发特别优选的树脂,可以举出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氟系树脂、高分子液晶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等。其中,若也考虑到加工性、成本、阻燃性的方面,则优选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发泡体层的气泡径)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包含发泡体层的情况下,在各发泡体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的情况下,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与发泡体的表面接触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优选为0.3以上且小于3.0。
另外,在各发泡体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的情况下,对于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包含的发泡颗粒,自发泡颗粒的表面起沿径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与发泡颗粒的表面接触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优选为0.3以上且小于3.0。
满足上述气泡径的关系的部分的体积比例优选为各发泡体层的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各发泡体层的20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各发泡体层的25体积%以上。体积比例为上述范围时,将罩体配备在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中时,满足上述气泡径的关系的部分能够足以构成透过电波的部分。
((发泡体中的气泡的表层气泡径和中央部气泡径))
本说明书中,“与发泡体的表面接触的气泡”(表层气泡)是指观察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时,在包含在发泡体中的气泡整体之中,气泡的轮廓线的一部分与表示发泡体的表面的线一致的气泡。
另外,本说明书中,“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中央部气泡)是指观察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时,在包含在发泡体中的气泡整体之中,设发泡体的厚度为100%,在自发泡体的表面起20~80%的厚度的范围内包含其至少一部分、并且不与发泡体的表面接触(不是表层气泡)的气泡。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气泡径的测定,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到的截面进行观察时,在将气泡的轮廓线上的2点连接的线段的长度之中,测定最长的线段,将其作为该气泡的气泡径。
表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是对至少15个表层气泡的气泡径进行测定,将该测定值平均而得到的值。另外,中央部气泡径的平均值B是对至少30个中央部气泡的气泡径进行测定,将该测定值平均而得到的值。
关于表层气泡径和中央部气泡径,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珠粒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例如挤出发泡体、注射发泡体、拉伸发泡体、溶剂提取发泡体等)的情况下,中央部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表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优选为0.3以上3.0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上且小于2.0、进一步优选为0.6~1.8。B/A为上述范围的发泡体的发泡性均匀,因此介电常数的均匀性优异,能够降低电波的折射、散射。
((发泡颗粒中的气泡的最外层气泡径和中心气泡径))
本说明书中,“与发泡颗粒的表面接触的气泡”(最外层气泡)是指,将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并对所得到的截面进行观察时,对于被表示发泡颗粒的表面的线(发泡颗粒的轮廓线)包围的各发泡颗粒整体包含在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的发泡颗粒,在包含在各发泡颗粒中的气泡整体之中,气泡的轮廓线的一部分与表示发泡颗粒的表面的线(发泡颗粒的轮廓线)一致的气泡。
另外,本说明书中,“自发泡颗粒的表面起沿径向包含在20~80%的范围中的气泡”(中心气泡)是指,将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并对所得到的截面进行观察时,对于被表示发泡颗粒的表面的线(发泡颗粒的轮廓线)包围的各发泡颗粒整体包含在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的发泡颗粒,在包含在各发泡颗粒中的气泡整体之中,设发泡颗粒的粒径为100%,在自发泡颗粒的表面起20~80%的粒径的范围内包含其至少一部分、并且不与发泡颗粒的表面接触(不是最外层气泡)的气泡。
需要说明的是,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是指发泡体中的发泡颗粒(来自预发泡颗粒的颗粒)为50质量%以上的发泡体。
关于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除了存在于发泡颗粒中的气泡以外,其可以为实心的,在发泡颗粒间可以不存在空间(气泡)。
关于气泡径的测定,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到的截面进行观察时,仅将能够由截面图像清晰地观察到整体的气泡作为对象,在将气泡的轮廓线上的2点连接的线段的长度之中,测定最长的线段,将其作为该气泡的气泡径。
最外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是对至少15个表层气泡的气泡径进行测定,将该测定值平均而得到的值。另外,中心气泡径的平均值B’是对至少30个中央部气泡的气泡径进行测定,将该测定值平均而得到的值。
关于最外层气泡径和中心气泡径,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的情况下,中心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最外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优选为0.3以上3.0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上且小于2.0、进一步优选为0.6~1.8。B’/A’为上述范围的发泡体中,由于发泡性均匀,因此发泡体内部的介电常数的均匀性优异,能够降低电波的折射、散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的情况下,中心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表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优选为0.3以上3.0以下、更优选为0.5以上且小于2.0、进一步优选为0.6~1.8。B’/A为上述范围的发泡体中,由于发泡性均匀,因此发泡体表面附近的介电常数的均匀性优异,能够降低电波的折射、散射。
((发泡体中的气泡的最大气泡径))
本实施方式的罩体包含发泡体层的情况下,在各发泡体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发泡体中的气泡的最大气泡径优选为1.500mm以下、更优选为1.30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m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800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00mm以下。在高频带下,若存在与波长相近的大小的结构体,则产生电波的散射,但若最大气泡径为1.500mm以下,则发泡体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小,因此即使在高频带也能够降低电波的散射。特别是最大气泡径相对于电波的波长越小,则越不容易发生电波的散射。
由于上述观点,特定的电波频率下的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波长优选小于0.15、更优选为0.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下。
本说明书中,关于发泡体中的气泡的“最大气泡径”,对于珠粒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是指上述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和中央部气泡径的全部测定值中的最大值。另外,对于珠粒发泡体,是指上述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以及中心气泡径的全部测定值中的最大值。
关于最大气泡径,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作为将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控制在上述范围的方法,例如在珠粒发泡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举出缩短从气体向基材树脂中的含浸压力的释放完成起直至加热(发泡)开始为止的时间,由此在进行发泡时,可降低加热开始时的发泡颗粒中的气体的含浸不均,使发泡体的气泡径均匀,并且能够防止气泡径的增大。另外,通常,作为降低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发泡工序中提高基材树脂中的发泡剂的浓度;在发泡剂为气体的情况下在含浸工序中提高含浸在基材树脂中的气体的压力或降低温度;在发泡工序中调整发泡温度;调整基材树脂的表面张力;调整基材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等等。
上述最大气泡径为1.500mm以下的部分的体积比例优选为各发泡体层的10体积%以上、更优选为各发泡体层的20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各发泡体层的25体积%以上。体积比例为上述范围时,将罩体配备在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中时,上述最大气泡径为1.500mm以下的部分能够足以构成透过电波的部分。
[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
本实施方式的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罩体。在发送接收电波的电子设备中,本实施方式的罩体被用作构成容纳和保护装置内部的设备(天线、控制基板等)的壳体的部件。
通过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罩体,成为通信品质高、通信范围广泛的电子设备。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下述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下面对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各层的密度
参考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的各层的制作方法,以30mm方形、10mm厚度为基准制作各层的样品,测定该样品的质量W[g],除以样品体积V[cm3],计算出密度(g/cm3)。
需要说明的是,在难以进行上述切割的情况下,可以准备与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相同的材料,测定样品质量,通过水没法测定体积,使用各值计算出密度。
(2)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
由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的各层切出并准备450mm×450mm×10mm厚度的样品。
接着,将上述样品置于KEYCOM公司制造的频率变化法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测定装置DPS10-02的带电介质透镜的透过衰减测定夹具,在室温(温度26℃、湿度60%)的条件下测定透过衰减量和相位变化量。基于所得到的结果和样品的厚度实施透过衰减量和相位变化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拟合,求出最佳拟合时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作为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定值。
(3)各层的复折射率ni和其大小Ni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按照下式,根据上述“(2)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中得到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计算出各层的复折射率ni。另外,根据所得到的复折射率ni计算出其大小Ni
[数12]
εri=ε′i+jε″i
(ni:第i层的复折射率、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εi’:相对介电常数、εi”:相对介电损耗因子)
(4)各层的阻燃性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的各层,依据美国UL标准的UL-94垂直法(20mm垂直燃烧试验)进行试验,进行阻燃性的评价。
以下示出测定方法的详细内容。
由各层准备5片长度为125mm、宽度为13mm、发泡体层厚度为5.0mm、树脂层厚度为1.0mm的试验片来进行使用。将试验片垂直地安装于夹头,利用20mm火焰进行2次10秒钟的火焰接触,通过其燃烧行为进行V-0、V-1、V-2的判定。
V-0:第1次、第2次的有焰燃烧持续时间均为10秒以内,此外第2次的有焰燃烧持续时间与无焰燃烧时间合计为30秒以内,此外5片试验片的有焰燃烧时间合计为50秒以内,无燃烧至固定用夹头的位置的试样,无燃烧落下物所致的棉花点燃。
V-1:第1次、第2次的有焰燃烧持续时间均为30秒以内,此外第2次的有焰燃烧持续时间与无焰燃烧时间合计为60秒以内,此外5片试验片的有焰燃烧时间合计为250秒以内,无燃烧至固定用夹头的位置的试样,无燃烧落下物所致的棉花点燃。
V-2:第1次、第2次的有焰燃烧持续时间均为30秒以内,此外第2次的有焰燃烧持续时间与无焰燃烧时间合计为60秒以内,此外5片试验片的有焰燃烧时间合计为250秒以内,无燃烧至固定用夹头的位置的试样,有燃烧落下物所致的棉花点燃。
需要说明的是,将不符合上述V-0、V-1、V-2中的任一者的情况记为不适合(×)。
(5)发泡体层的发泡倍率
参考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记载的方法,以30mm方形、10mm厚度为基准制作发泡体,测定该样品的质量W[g],将样品体积V[cm3]除以质量W而得到的值(V/W)作为发泡倍率(cm3/g)。
需要说明的是,在难以进行上述切割的情况下,可以准备与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相同的材料,测定样品质量,通过水没法测定体积,使用各值计算出发泡倍率。
(6)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表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以及中央部气泡径的平均值B、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和中心气泡径的平均值B’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使用基恩士公司制造的超景深三维显微镜(3D Real Surface View Microscope)VE-9800以倍率30~400倍的范围对其截面进行观察,求出后述的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表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和中央部气泡径的平均值B、珠粒发泡体中的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和中心气泡径的平均值B’。根据所得到的各值,对于珠粒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计算出B/A,对于珠粒发泡体计算出B’/A’、B’/A。
需要说明的是,在测定气泡径时,仅将能够由截面图像清晰地观察到整体的气泡作为测定对象,在将气泡的轮廓线上的2点连接的线段的长度之中,测定最长的线段,将其作为该气泡的气泡径。另外,在1个截面图像内不存在下述规定个数以上的气泡的情况下,追加截面图像至达到规定个数以上为止,实施测定。
(6-1)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
关于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μm),对于珠粒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使其为下述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和中央部气泡径的全部测定值中的最大值。另外,对于珠粒发泡体,使其为下述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以及中心气泡径的全部测定值中的最大值。
(6-2)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
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是指,在截面图像中观察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时,在包含在发泡体中的气泡整体之中,气泡的轮廓线的一部分与表示发泡体的表面的线一致的气泡。测定15个以上该发泡体的表层气泡径,将该测定值平均,作为平均值A(μm)。
(6-3)发泡体的中央部气泡径的平均值B
发泡体的中央部气泡径是指,在截面图像中观察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时,在包含在发泡体中的气泡整体之中,设发泡体的厚度为100%,在自发泡体的表面起20~80%的厚度的范围内包含其至少一部分、并且不与发泡体的表面接触(不是表层气泡)的气泡。测定30个以上该发泡体的中央部气泡径,将该测定值平均,作为平均值B(μm)。
(6-4)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的平均值A’
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中的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是指,在截面图像中观察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时,对于被表示发泡颗粒的表面的线(发泡颗粒的轮廓线)包围的各发泡颗粒整体包含在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的发泡颗粒,气泡的轮廓线的一部分与表示发泡颗粒的表面的线(发泡颗粒的轮廓线)一致的气泡。测定15个以上该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中的发泡颗粒的最外层气泡径,将该测定值平均,作为平均值A’(μm)。
(6-5)发泡颗粒的中心气泡径的平均值B’
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中的发泡颗粒的中心气泡径是指,在截面图像中观察将发泡体沿厚度方向切断而得到的截面时,对于被表示发泡颗粒的表面的线(发泡颗粒的轮廓线)包围的各发泡颗粒整体包含在自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的发泡颗粒,设发泡颗粒的粒径为100%,在自发泡颗粒的表面起20~80%的粒径的范围内包含其至少一部分、并且不与发泡颗粒的表面接触(不是最外层气泡)的气泡。测定3015个以上该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中的发泡颗粒的中心气泡径,将该测定值平均,作为平均值B’(μm)。
(7)罩体的电波透过率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按照下述方法测定28GHz的正面透过率X(入射角0°)、入射角60°时的TE波的倾斜透过率Y。
另外,由罩体以200mm×200mm×各厚度的尺寸准备样品。接着,将上述样品置于KEYCOM公司制造的频率变化法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测定装置DPS10-02的带电介质透镜的透过衰减测定夹具,在室温(温度26℃、湿度60%)的条件下测定透过衰减量。由透过衰减量(dB)的测定结果换算出正面电波透过率X(%)。另外,关于TE波的倾斜透过率Y(%),按照入射角为60°的方式使样品旋转进行设置,之后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关于入射角60°的TM波的倾斜透过率(%),也参考上述方法,调整测定时的极化波方向来进行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1~28和比较例1~4,如上所述,在频率28GHz下进行测定,对于实施例31~44和比较例11~14,分别在表2中记载的频率下进行测定。在频率不是28GHz的情况下,参考上述方法,调整样品尺寸进行测定。
另外,对于实施例3、10、11、13、21、27、28、比较例1,也按照入射角为指定的值的方式使样品旋转进行设置,与上述方法同样地测定入射角30°、45°时的TE波的倾斜透过率、入射角30°、45°、60°时的TM波的倾斜透过率。
另外,在确认了一部分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背离后,根据上述特征行列的各成分计算反射系数、透过系数,计算出透过率。
(8)罩体的电波反射率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参考上述“(7)罩体的电波透过率”的测定方法,通过测定反射衰减量而计算出正面反射率(入射角0°)、入射角60°时的TE波的倾斜反射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1~28和比较例1~4,在频率28GHz下进行测定,对于实施例31~44和比较例11~14,分别以表2中记载的频率进行测定。
另外,对于一部分,在确认了实测值与计算值无背离后,根据上述特征行列的各成分计算反射系数、透过系数,计算出反射率。
(9)罩体的1mm变形时的负荷
对于实施例6、10、11、13、21、27、比较例1中得到的罩体,如下所述测定1mm变形时的负荷(N)。
首先,由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切出宽10mm×长100mm×各厚度的样品。接着,使用自动绘图仪(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AG-X plus系列AG-50kNPlus),在跨距64mm、负荷速度10mm/分钟的条件下对于样品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测定样品由初始状态变形1mm时的负荷,将其作为罩体的1mm变形时的负荷。
(10)特征行列式中的正面方向(入射角0°)的m12成分的大小M12与m21成分的大小M21之差的绝对值(|M12-M21|)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基于各测定值,求出下述特征行列式中的正面方向(入射角0°)上的m12成分的大小M12与m21成分的大小M21之差的绝对值(|M12-M21|)。
需要说明的是,在由N=2以上的N层的层积体形成的罩体中,使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时的m12成分、m21成分的值。
[数13]
nisinθi=n0sinθ0
(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rad])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未使用磁性体,因而设上述各层的相对磁导率为1.0。另外,各层的复折射率使用上述“(3)各层的复折射率ni和其大小Ni”中得到的值。
(11)特征行列式中的入射角60°的TE波的m11成分的大小M11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罩体,基于各测定值,求出下述特征行列式中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m11成分的大小(绝对值)M11
需要说明的是,在由N=2以上的N层的层积体形成的罩体中,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的情况下、以及从第N层计算到第1层的情况下,下述特征行列式的m11成分可能会不同,但使用其实数部的数值大的成分。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时的m11与从第N层计算到第1层时的m11一致的情况下,使用从第1层计算到第N层时的m11成分的值。
[数14]
nisinθi=n0sinθ0
(ω:角频率[rad/s]、c:光速[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rad])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未使用磁性体,因此设上述各层的相对磁导率为1.0。另外,各层的复折射率使用上述“(3)各层的复折射率ni和其大小Ni”中得到的值。
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材料如下所述。
[发泡体]
(1)发泡体2.5(发泡倍率2.5(cm3/g))
加入作为聚苯醚系树脂(PPE)的S201A(旭化成株式会社制造)60质量%、作为非卤素系阻燃剂的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BBP)15质量%、橡胶浓度为6质量%的耐冲击性聚苯乙烯树脂(HIPS)10质量%、以及作为通用聚苯乙烯树脂(PS)的GP685(PS Japan株式会社制)15质量%,利用挤出机进行加热熔融混炼,之后挤出,制作基材树脂粒料。
依据日本特开平4-372630号公报的实施例1中记载的方法,将基材树脂粒料收纳在耐压容器中,将容器内的气体用干燥空气置换后,注入作为发泡剂的二氧化碳(气体),在压力3.0MPa、温度10℃的条件下用时3小时使二氧化碳含浸在基材树脂粒料中,之后从压力容器中取出,立即输送基材树脂粒料,一边在发泡炉内使搅拌叶片以77rpm旋转一边利用最大190kPa·G的加压水蒸气使基材树脂粒料发泡,得到发泡颗粒。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发泡颗粒的发泡工序中,从从压力容器中取出到利用加压水蒸气开始加热的时间为10秒。另外,在发泡后立即利用气相色谱测定发泡颗粒的烃气体的含量,但为检测限(0.01质量%)以下。
其后,将该发泡颗粒装入容器内,导入加压空气(用时4小时升压至0.4MPa,其后在0.4MPa保持16小时),由此实施加压处理。将其填充到具有水蒸气孔的模内成型模具内,用水蒸气加热,使发泡颗粒相互膨胀·熔接后,进行冷却,从成型模具中取出,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2.5(发泡倍率2.5(cm3/g))。
(2)发泡体3(发泡倍率3(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20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3(发泡倍率3倍)。
(3)发泡体3.5(发泡倍率3.5(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21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3.5(发泡倍率3.5(cm3/g))。
(4)发泡体5(发泡倍率5(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26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5(发泡倍率5(cm3/g))。
(5)发泡体1.5(发泡倍率1.5(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16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1.5(发泡倍率1.5(cm3/g))。
(6)发泡体10(发泡倍率10(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33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10(发泡倍率10(cm3/g))。
(7)发泡体5.8(发泡倍率5.8(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27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5.8(发泡倍率5.8(cm3/g))。
(8)发泡体7(发泡倍率7.0(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28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7(发泡倍率7.0(cm3/g))。
(9)发泡体2(发泡倍率2(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180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7(发泡倍率2(cm3/g))。
(10)发泡体2.3(发泡倍率2.3(cm3/g))
在含浸二氧化碳后的加热工序中,使加压水蒸气的压力为185kPa·G,除此以外与发泡体2.5同样地得到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2.3(发泡倍率2.3(cm3/g))。
(11)发泡体EE15
通过参考日本特开平4-372630号公报的实施例3所述的内容调整发泡温度,按照最终得到的发泡体的倍率为15.0(cm3/g)的方式调整2次发泡颗粒的制造工序中的发泡颗粒的内压,使用所得到的2次发泡颗粒,参考发泡体2.5的制造方法进行成型,得到发泡体EE15(发泡倍率15(cm3/g))。在发泡后立即对所得到的发泡颗粒(2次发泡颗粒)的烃气体的含量进行测定,但为检测限(0.01质量%)以下。
(12)发泡体XE10
参考日本特开2006-077218号公报,按以下顺序制作发泡体。
首先,以900kg/小时的速度向具有150mm的机筒内径的螺杆型挤出机的供给区域供给低密度聚乙烯(PE)(密度922kg/m3、MI=7.0g/10分钟),同时相对于该树脂100质量份供给作为气泡核形成剂的1.2质量份的滑石粉末(粒径8.0μm)和0.8质量份的气体透过调整剂(硬脂酸单甘油酯)。将挤出机的机筒温度调整为190~210℃,从安装于挤出机的前端的发泡剂注入口压入相对于该树脂100质量份为3质量份的由正丁烷100质量%形成的发泡剂,与该熔融树脂组合物混合,制成发泡性熔融混合物。
利用安装于挤出机的出口的冷却装置将该发泡性熔融混合物冷却至108℃后,利用约4.0mm的平均厚度和约226mm宽度的具有开口部形状的孔板在常温、大气压下的气氛中连续地挤出使其发泡,一边调整树脂发泡体的牵引速度一边进行成型,得到厚度52mm、宽度560mm、长度1000mm、密度100kg/m3的板状发泡体。该树脂发泡体中包含的烃气体的含量为2.4质量%。在40℃环境下保存3个月,确认到烃气体的含量成为检测下限以下(0.01质量%)后,得到发泡体XE10(发泡倍率10(cm3/g))。需要说明的是,所得到的发泡体为板状挤出发泡体,因此通过进行切削、粘接等2次加工,用于罩体的制作。
[树脂板]
(1)442Z
将Xyron 442Z(旭化成株式会社制造)铺展在模框内,在温度300℃、合模力10MPa下通过热压法制作树脂板。
(2)PC
将聚碳酸酯(Sabic公司制造Lexan EXL9330)铺展在模框内,在温度300℃、合模力10MPa下通过热压法制作树脂板。
(3)340Z
将Xyron 340Z(旭化成株式会社制造)铺展在模框内,在温度300℃、合模力10MPa下通过热压法制作树脂板。
(实施例1)
在第1层中使用发泡体2.5(厚度3mm),在第2层中使用发泡体3(厚度3mm),将两层的接合面一边用热风枪加热一边贴合,由此得到罩体(300mm×300mm×厚度6mm)。
对于所得到的罩体,将各物性的测定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28、比较例1~4)
除了如表1所示变更各层的材料、厚度、层数等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罩体。
对于所得到的罩体,将各物性的测定结果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实施例3、10、11、13、21、27、28、比较例1,如上所述,还对于入射角30°、45°时的TE波的倾斜透过率、入射角30°、45°、60°时的TM波的倾斜透过率进行了测定。
另外,实施例3、10、11、13、21、27、比较例1中,还分别在不变更各层的厚度比的情况下制作将罩体整体的厚度增加1mm、减少1mm的罩体,如表1所示求出各种物性值。
(实施例31~44、比较例11~14)
除了如表2所示变更各层的材料、厚度、层数等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罩体。
对于所得到的罩体,将各物性的测定结果示于表2。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分别在表2中记载的频率下测定实施例31~44和比较例11~14的电波透过率、电波反射率。
(参考例1)
在由基材树脂粒料制造发泡颗粒时,将从完成了含浸压的释放的时刻起到开始加热(加压蒸气的导入)为止的时间变更为600秒,除此以外利用与发泡体10相同的方法制作倍率10倍的发泡体。
所得到的发泡体的最大气泡径为1745μm,B’/A、B’/A’分别为0.03、0.04。
表1-1~表1-4中示出了频率28GHz下的电波透过率及其他测定结果。表2-1、表2-2中示出了各种频率下的电波透过率和其他测定结果。
/>
/>
/>
/>
/>
/>
/>
/>
/>
/>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罩体对于正面方向(入射角0°)的电波具有高电波透过性,并且对于广泛范围的入射角的电波也显示出高的电波透过性,因此能够适当地用作发送接收高频带的电波的电子设备的罩体。

Claims (14)

1.一种发送接收高频带的电波的电子设备的罩体,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树脂,满足下式的关系,
(100-正面透过率X)×(100-倾斜透过率Y)<55
式中,正面透过率X:在频率f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在频率f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其中,正面透过率X、倾斜透过率Y的单位为%,频率f的单位为Hz。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是由N层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其中N为1以上的整数,
在下述特征行列式中,正面方向、即入射角为0°时的m12成分的大小M12与m21成分的大小M21之差的绝对值即|M12-M21|为0.35以下,
特征行列的各成分由下式计算出,
[数1]
nisinθi=n0sinθ0
式中,ω:角频率,单位为rad/s;c:光速,单位为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单位为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单位为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单位为rad;
需要说明的是,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由下式求出,另外,由所得到的复折射率ni求出其大小Ni
[数2]
εri=ε′i+jε″i
式中,ni:第i层的复折射率;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εi’:相对介电常数;εi”:相对介电损耗因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罩体,其满足下式的关系,
|正面透过率X-倾斜透过率Y|<25
式中,正面透过率X:在频率f下罩体的入射角为0°时的电波透过率;倾斜透过率Y:在频率f下罩体的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电波透过率;
其中,正面透过率X、倾斜透过率Y的单位为%,频率f的单位为Hz。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是由N层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其中N为1以上的整数,
由下式求出的Λ值的最小值为0.15以下,
[数3]
式中,di:第i层的厚度,单位为m;Ni: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的大小;λ0:空气中的电磁波的波长,单位为m;K:任意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i层的复折射率ni由下式求出,另外,由所得到的复折射率ni求出其大小Ni
[数4]
εri=ε′i+jε″i
式中,ni:第i层的复折射率;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tanδ:介质损耗角正切;εi’:相对介电常数;εi”:相对介电损耗因子。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为由N层形成的单层体或层积体,其中N为1以上的整数;
在下述特征行列式中,在入射角为60°时的TE波的m11成分的大小M11为0.5以上,
[数5]
nisinθi=n0sinθ0
式中,ω:角频率,单位为rad/s;c:光速,单位为m/s;ni:第i层的复折射率;di:第i层的厚度,单位为m;θi:入射至第i层的电磁波的折射角,单位为rad;j:虚数单位;εri:第i层的复相对介电常数;μri:第i层的相对复磁导率;n0:空气的折射率;θ0:入射角,单位为rad。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所述复折射率ni的大小Ni为1.8以下。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为单层体或层积体,至少1层的密度小于0.90g/cm3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为具有复数个层的层积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罩体,其中,相邻的层间的复折射率的大小之差的最大值为0.8以下。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罩体,其中,所述复数个层相互直接接触进行层积。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包含由发泡体形成的层,
在所述由发泡体形成的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
所述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以外的发泡体的情况下,自所述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与所述发泡体的表面接触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为0.3以上且小于3.0,
所述发泡体为由发泡颗粒形成的发泡体的情况下,对于自所述发泡体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10%~90%的范围中包含的发泡颗粒,自所述发泡颗粒的表面起沿径向20%~80%的范围中包含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B’相对于与所述发泡颗粒的表面接触的气泡的气泡径的平均值A’的比例B’/A’为0.3以上且小于3.0。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
该罩体包含由发泡体形成的层,
在所述由发泡体形成的层的10体积%以上的范围中,最大气泡径为1.5mm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罩体,其中,该罩体为具有复数个层的层积体,包含至少1层密度小于0.90cm3/g的层、以及至少1层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罩体,其中,所述密度为0.90cm3/g以上的层中的至少1层为构成所述罩体的外表面的表层。
CN202280012843.6A 2021-02-19 2022-01-31 罩体 Pending CN1168680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5597 2021-02-19
JP2021-126256 2021-07-30
JP2021126256 2021-07-30
PCT/JP2022/003692 WO2022176591A1 (ja) 2021-02-19 2022-01-31 カバ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8078A true CN116868078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29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2843.6A Pending CN116868078A (zh) 2021-02-19 2022-01-31 罩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680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71899B1 (ko) 발포 비드, 이를 이용한 성형체 및 성형체의 제조 방법
EP3272798A1 (en) Polyamide resin foam-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amide resin foam-molded article
JP5722066B2 (ja) 多層構造体
JP7084459B2 (ja) 繊維強化複合体用芯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繊維強化複合体
JP2018144462A (ja) 繊維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57528B2 (ja) カバー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CN116868078A (zh) 罩体
TWI820604B (zh) 罩體
JP7158600B2 (ja) スペーサ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複合体
JP5642521B2 (ja) 発泡ビーズ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316800A1 (en) Laminate
JP6962716B2 (ja) 繊維複合体
WO2023095842A1 (ja) レーダー用レドーム
US20220332912A1 (en) Container, accommodation device, and electrical component-accommodating body
JP7130407B2 (ja) 自動車天井基材用発泡芯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00556A (ja) カバー材及び電波を送受信する装置
JP745518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3171330A1 (ja) ビーズ発泡体及び発泡粒子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7088834A (ja) 発泡体
JP2024081072A (ja) 電池ホルダー
CN116194289A (zh) 复合不可燃成型体
JP2023043785A (ja) 発泡用熱可塑性樹脂ペレット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