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8041A -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8041A
CN116848041A CN202080107978.1A CN202080107978A CN116848041A CN 116848041 A CN116848041 A CN 116848041A CN 202080107978 A CN202080107978 A CN 202080107978A CN 116848041 A CN116848041 A CN 1168480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idge line
arc
plate body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79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海林
傅强
宋永乐
陈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i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48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80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侧壁外板(4b)和车辆。侧壁外板(4b)包括第一板体(101),第二板体(102),第三板体(103),第一连接板(111),第二连接板(112)和第三连接板(113)。第一连接板(111),第二连接板(112)和第三连接板(113)彼此连接;第一连接板(111)分别与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连接;第二连接板(112)分别与第一板体(101)和第三板体(103)连接;第三连接板(113)分别与第二板体(102)和第三板体(103)连接。第一板体(101)具有第一弧形脊线(31b),第二弧形脊线(32b)和直线脊线(33b),其中在第一弧形脊线(31b)和第二弧形脊线(32b)之间形成第一球形圆角(82);在第一弧形脊线(31b)和直线脊线(33b)之间形成第二球形圆角(81);第一弧形脊线(31b)和直线脊线(33b)用于抵靠顶盖装饰板(2b);第二弧形脊线(32b)用于抵靠外装饰板(5b)。第二板体(102)用于连接前挡风玻璃(1b)和顶盖装饰板(2b)。第三板体(103)用于连接外装饰板(5b)。

Description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侧围外板4a在与A柱外饰板5a、顶盖饰板2a匹配处的位置,都是影响侧围结构设计、冲压工艺的重要因素。在该区域的结构设计,对材料利用率、制造工艺、制造工序、外观匹配、外表面质量都产生较大影响,在造型、视野线最优的条件下,零件的结构设计对工艺、成本、模具调试周期起关键性作用。以往车型开发过程中,此区域的开裂、叠料一直是整车开发中的难点。
在有A柱外饰板5a、顶盖饰板2a的这类车型中,为改善尖角位置处外表面品质不佳的问题,会将汇于尖角处的两条外观分缝棱线31a和32a设计的尽可能简单、光顺,以利于拉延成型,见图1所示;为解决尖角处侧壁开裂的问题,则尽可能的减浅尖角位置处的拉延深度,或是增加整形工序。现有的这些技术方案为了减浅A柱尖角处的冲压深度,需要将前挡风玻璃1a的上边界往下缩短,前挡玻璃边界12a与顶盖饰板2a的边界是对接的形式,无重叠量,可减浅冲压深度,虽可解决侧围外板的冲压问题,但是牺牲了前上视野,玻璃黑边11a往往比较靠下,黑边宽度6a见图1所示。
现有技术无法同时兼顾造型效果与上视野最优化,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既能实现较好的造型效果,同时也能使上视野最优化。
发明内容
为了同时兼顾造型效果与上视野最优化,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本发明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围外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 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连接;
所述第一板体设有第一弧形棱线、第二弧形棱线和直线形棱线,所述第一弧形棱线和所述第二弧形棱线之间形成第一球化圆角,所述第一弧形棱线和所述直线形棱线之间形成第二球化圆角,所述第一弧形棱线和所述直线形棱线用于抵靠顶盖饰板,所述第二弧形棱线用于抵靠外饰板;
所述第二板体用于连接前挡风玻璃和所述顶盖饰板;
所述第三板体用于连接所述外饰板。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板体设有第一台阶、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用于承载所述顶盖饰板,所述第二台阶用于承载所述前挡风玻璃,所述第三台阶用于连接玻璃胶层。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顶盖饰板的厚度与预设安全间隙的长度之和;
所述第二台阶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顶盖饰板的厚度、所述前挡风玻璃的厚度与所述预设安全间隙的长度之和;
所述第三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玻璃胶层的厚度与所述预设安全间隙的长度之差。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斜三角筋。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预设安全间隙的长度大于3mm;
所述斜三角筋在靠近所述第一球化圆角的一端与所述前挡风玻璃之间的距离大于3mm,所述斜三角筋在靠近所述第二球化圆角的一端与所述顶盖饰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m且不大于5mm。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斜三角筋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一夹角不小于35°。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斜三角筋为喇叭状, 所述斜三角筋在靠近所述第二球化圆角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斜三角筋在靠近所述第一球化圆角的一端的宽度。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棱线和所述第二弧形棱线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60°,所述第一弧形棱线和所述直线形棱线之间的第三夹角大于135°。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棱线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四夹角等于3°。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台阶在靠近所述第二球化圆角的一侧的宽度等于3mm;
所述第一台阶设有第一焊点,所述第一台阶在经过所述第一焊点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16mm。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三板体设有吸皱筋。
本发明提供的侧围外板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吸皱筋的深度等于2mm。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外饰板、顶盖饰板、前挡风玻璃和如上所述的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的第一板体抵靠所述顶盖饰板和所述外饰板,所述侧围外板的第二板体分别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和所述顶盖饰板连接,所述侧围外板的第三板体与所述外饰板连接。
本发明通过对侧围外板的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可以克服由冲压深度加深、更复杂的外观棱线对两个尖角处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减少冲压工序。
本发明在兼顾造型效果与上视野最优化的前提下,解决了侧围外板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分件区域外表面品质不佳的问题;解决了侧围外板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分件区域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解决了侧围外板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分件区域的侧壁及焊接边存在叠料和起皱的问题;还可以优化侧围外板在该区域的工序数。
本发明对两个尖角处进行的巧妙球角设计以及在弧线段减浅拉延深度的设计,使得造型设计可以有更多自由度的选择和设计,而不局限在简单 的直线配合。本发明在解决成型开裂方面的设计,既可使得该区域的成型工序缩减至一序,亦可实现前挡风玻璃的上边界藏进前顶盖饰板,从而增大前上视野角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前挡风玻璃、顶盖饰板、侧围外板和A柱外饰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侧围外板和前挡风玻璃、顶盖饰板、A柱外饰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侧围外板和前挡风玻璃、顶盖饰板、A柱外饰板之间的焊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前挡玻璃边界12a与顶盖饰板2b的边界是对接的形式,无重叠量;玻璃黑边11a往往比较靠下,前上视野效果较差。 为了同时兼顾造型效果与上视野最优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实施例1:
结合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侧围外板4b,包括第一板体101、第二板体102、第三板体103、第一连接板111、第二连接板112和第三连接板113,第一连接板111、第二连接板112和第三连接板113相连接,第一连接板111分别与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连接,第二连接板112分别与第一板体101和第三板体103连接,第三连接板113分别与第二板体102和第三板体103连接;
第一板体101设有第一弧形棱线31b、第二弧形棱线32b和直线形棱线33b,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第二弧形棱线32b之间形成第一球化圆角82,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直线形棱线33b之间形成第二球化圆角81,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直线形棱线33b用于抵靠顶盖饰板2b,第二弧形棱线32b用于抵靠外饰板5b;
第二板体102用于连接前挡风玻璃1b和顶盖饰板2b;
第三板体103用于连接外饰板5b。
当前挡风玻璃1b的上边界12b延长至顶盖前饰板下方时,可以缩小黑边11b的宽度6b,由此可以最大化地优化前上视野角度,而如此一来,需要加深侧围外板4b在与A柱外饰板5b、顶盖饰板2b匹配处的冲压深度;此外,也需要通过设置更复杂的弧线外观棱线效果来兼顾造型效果。
本实施例1中,外饰板5b指A柱外饰板5b,侧围外板4b的第二板体102可用于连接前挡风玻璃1b,为前挡风玻璃1b延伸至顶盖饰板2b下方提供支撑;在第一板体101的两个尖角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一球化圆角82和第二球化圆角81,对两个尖角做球化处理,分别形成第一球化圆角82和第二球化圆角81,可以保护尖角在冲压过程中不开裂,克服复杂的外观棱线对外表面品质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合理的设计球化圆角的尺寸可以保护圆角成型不开裂。
进一步地,第二板体102设有第一台阶71、第二台阶72和第三台阶73,第一台阶71用于承载顶盖饰板2b,第二台阶72用于承载前挡风玻璃 1b,第三台阶73用于连接玻璃胶层。
在第一球化圆角82处的拉延深度较深,为了避免第一球化圆角82在拉延成型中被拉延开裂,本实施例1通过设计第一台阶71、第二台阶72和第三台阶73,将深度落差分为三级台阶,将第二板体102设计为三级台阶成型的方式,由此保护第一球化圆角82在拉延成型中不被拉延开裂,可使该区域一次拉延成型,解决此处开裂问题。
更进一步地,第一台阶71与第一板体101之间的距离H1等于顶盖饰板2b的厚度与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之和;第二台阶72与第一板体101之间的距离H2等于顶盖饰板2b的厚度、前挡风玻璃1b的厚度与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之和;第三台阶73与第二台阶72之间的距离等于玻璃胶层的厚度与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之差。本实施例1中,第一台阶71、第二台阶72和第三台阶73的深度逐渐过渡、逐渐加深,缓解了因深度变化剧烈产生的冲压开裂问题。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111设有斜三角筋92。
本实施例1中,通过在第一连接板111设置斜三角筋92,可以降低拉延深度,改善拉延成型对侧围外观面的不利,保护第一弧形棱线31b处的成型,尤其是保护该段区域的侧壁不在拉延时开裂,解决深度加深后侧围外板4b拉延开裂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大于3mm;斜三角筋92在靠近第一球化圆角82的一端与前挡风玻璃1b之间的距离大于3mm,斜三角筋92在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端与顶盖饰板2b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m且不大于5mm。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扩大斜三角筋92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一夹角θ3的角度,第一夹角θ3的角度越大,越有利于成型。
更进一步地,斜三角筋92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一夹角θ3不小于35°。
更进一步地,斜三角筋92为喇叭状,斜三角筋92在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斜三角筋92在靠近第一球化圆角82的一端的宽度。
本实施例1中将斜三角筋92设计成喇叭状,斜三角筋92在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斜三角筋92在靠近第一球化圆角82的一端的宽度,即斜三角筋92从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处到靠近第一球化圆角82 处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斜三角筋92的上边界线10从第一台阶71根部的圆角R1逐渐上抬,平缓过渡直至接近第一板体101的外表面。本实施例1中,在深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通过逐渐扩大斜三角筋92的尺寸,可使拉延线L2(图4中的虚线)的长度始终维持在一个均匀的范围内,这将有助于拉延成型及冲压件的外观质量,可以进一步保护第一弧形棱线31b的侧壁在拉延过程中不被拉开裂。拉延线长是指冲压拉延过程中材料流动的距离,距离越短越好。本实施例1中,第一弧形棱线31b、第二弧形棱线32b和直线形棱线33b均作圆角化处理,图4中R2为第一弧形棱线31b的圆角,H4为匹配外饰板5b的直线段。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第二弧形棱线32b之间的第二夹角θ2大于60°,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直线形棱线33b之间的第三夹角θ1大于135°。
第一球化圆角82和第二球化圆角81是外观圆角,故球化圆角不宜过大,且要美观。另外第二夹角θ2和第三夹角θ1需要受到限制,过小的夹角不仅成型困难,也会给外观品质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第二弧形棱线32b之间的第二夹角θ2的推荐值大于60°,第一弧形棱线31b和直线形棱线33b之间的第三夹角θ1的推荐值大于135°,便于成型且保证良好的外观品质。
进一步地,第二弧形棱线32b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四夹角θ4等于3°。
为减少不必要的冲压工序,本实施例1在第二弧形棱线32b处的拔模角(第四夹角θ4)设计成了Z方向上的正角度,具体值为Z向+3°,即,第二弧形棱线32b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四夹角θ4等于3°,这样就节约了此处的整形工序。第四夹角θ4的值与A柱外饰板5b相匹配。
更进一步地,第一台阶71在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侧的宽度等于3mm;第一台阶71设有第一焊点P3,第一台阶71在经过第一焊点P3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16mm。
在此类型的结构中,往往在尖角周边的法兰面上出现起皱问题。为解决起皱问题,本实施例1中,可以调整第二板体102的切边线L3(即边界线),尽可能地缩短第一台阶71在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侧的宽度, 较佳的,使靠近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侧的宽度等于3mm,由此,可切除掉起皱的零件部分。
本实施例1中,第一台阶71设有用于连接侧围外板4b和A柱外饰板5b的第一焊点P3,第三台阶73设有用于连接侧围外板4b和A柱外饰板5b的第二焊点P1,A柱外饰板5b设有用于连接A柱外饰板5b和A柱内板的第三焊点P2,侧围外板4b还设有用于连接侧围外板4b和A柱外饰板5b的第四焊点P4。本实施例1中,考虑到第二焊点P1和第四焊点P4的间距离过长,故加宽了第一焊点P3处的宽度,使第一台阶71在经过第一焊点P3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16mm。
进一步地,第三板体103设有吸皱筋91。本实施例1中根据实际的需求设计了吸皱筋91(凹筋),解决零件起皱、叠料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吸皱筋91的深度等于2mm,避免吸皱筋91过深而引起第一球化圆角82开裂。图5中H6表示吸皱筋91的深度,H5表示第二弧形棱线32b一侧的成型深度。
本发明通过对侧围外板4b的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可以克服由冲压深度加深、更复杂的外观棱线对两个尖角处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减少冲压工序。
本发明在兼顾造型效果与上视野最优化的前提下,解决了侧围外板4b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5b分件区域外表面品质不佳的问题;解决了侧围外板4b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5b分件区域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解决了侧围外板4b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5b分件区域的侧壁及焊接边存在叠料和起皱的问题;还可以优化侧围外板4b在该区域的工序数。
本发明对两个尖角处进行的巧妙球角设计以及在弧线段减浅拉延深度的设计,使得造型设计可以有更多自由度的选择和设计,而不局限在简单的直线配合。本发明在解决成型开裂方面的设计,既可使得该区域的成型工序缩减至一序,亦可实现前挡风玻璃1b的上边界藏进前顶盖饰板2b,从而增大前上视野角度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外饰板5b、顶盖饰板2b、前挡风玻璃1b和实施例1中的侧围外板4b;侧围外板4b的第一板体101抵靠顶盖饰板2b和外饰板5b,侧围外板4b的第二板体102分别与前挡风玻璃1b和顶盖饰板2b连接,侧围外板4b的第三板体103与外饰板5b连接。
本实施例2中,侧围外板4b的第二板体102连接前挡风玻璃1b,为前挡风玻璃1b延伸至顶盖饰板2b下方提供支撑;在第一板体101的两个尖角位置处分别设置第一球化圆角82和第二球化圆角81,对两个尖角做球化处理,分别形成第一球化圆角82和第二球化圆角81,可以保护尖角在冲压过程中不开裂,克服复杂的外观棱线对外表面品质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合理的设计球化圆角的尺寸保护圆角成型不开裂;由此克服了因加深侧围外板4b在与A柱外饰板5b、顶盖饰板2b匹配处的冲压深度而导致的冲压开裂、起皱、面品不良等问题。本实施例2中,前挡风玻璃1b的上边界延长至顶盖前饰板下方,可以最大化地优化前上视野角度。本实施例2还设置更复杂的弧线外观棱线效果来兼顾造型效果。
本发明在兼顾造型效果与上视野最优化的前提下,解决了侧围外板4b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5b分件区域外表面品质不佳的问题;解决了侧围外板4b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5b分件区域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解决了侧围外板4b在顶盖前饰板、A柱外饰板5b分件区域的侧壁及焊接边存在叠料和起皱的问题;还可以优化侧围外板4b在该区域的工序数。
本发明对两个尖角处进行的巧妙球角设计以及在弧线段减浅拉延深度的设计,使得造型设计可以有更多自由度的选择和设计,而不局限在简单的直线配合。本发明在解决成型开裂方面的设计,既可使得该区域的成型工序缩减至一序,亦可实现前挡风玻璃1b的上边界藏进前顶盖饰板2b,从而增大前上视野角度的目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 一种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101)、第二板体(102)、第三板体(103)、第一连接板(111)、第二连接板(112)和第三连接板(113),所述第一连接板(111)、所述第二连接板(112)和所述第三连接板(113)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11)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01)和所述第二板体(10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112)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01)和所述第三板体(103)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113)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102)和所述第三板体(103)连接;
    所述第一板体(101)设有第一弧形棱线(31b)、第二弧形棱线(32b)和直线形棱线(33b),所述第一弧形棱线(31b)和所述第二弧形棱线(32b)之间形成第一球化圆角(82),所述第一弧形棱线(31b)和所述直线形棱线(33b)之间形成第二球化圆角(81),所述第一弧形棱线(31b)和所述直线形棱线(33b)用于抵靠顶盖饰板(2b),所述第二弧形棱线(32b)用于抵靠外饰板(5b);
    所述第二板体(102)用于连接前挡风玻璃(1b)和所述顶盖饰板(2b);
    所述第三板体(103)用于连接所述外饰板(5b)。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102)设有第一台阶(71)、第二台阶(72)和第三台阶(73),所述第一台阶(71)用于承载所述顶盖饰板(2b),所述第二台阶(72)用于承载所述前挡风玻璃(1b),所述第三台阶(73)用于连接玻璃胶层。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71)与所述第一板体(101)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顶盖饰板(2b)的厚度与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之和;
    所述第二台阶(72)与所述第一板体(101)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顶盖饰板(2b)的厚度、所述前挡风玻璃(1b)的厚度与所述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之和;
    所述第三台阶(73)与所述第二台阶(72)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玻璃胶层的厚度与所述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之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1)设有斜三角筋(92)。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安全间隙(H3)的长度大于3mm;
    所述斜三角筋(92)在靠近所述第一球化圆角(82)的一端与所述前挡风玻璃(1b)之间的距离大于3mm,所述斜三角筋(92)在靠近所述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端与所述顶盖饰板(2b)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m且不大于5mm。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斜三角筋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一夹角(θ3)不小于35°。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斜三角筋(92)为喇叭状,所述斜三角筋(92)在靠近所述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所述斜三角筋(92)在靠近所述第一球化圆角(82)的一端的宽度。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棱线(31b)和所述第二弧形棱线(32b)之间的第二夹角(θ2)大于60°,所述第一弧形棱线(31b)和所述直线形棱线(33b)之间的第三夹角(θ1)大于135°。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棱线(32b)与冲压方向之间的第四夹角(θ4)等于3°。
  10.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71) 在靠近所述第二球化圆角(81)的一侧的宽度等于3mm;
    所述第一台阶(71)设有第一焊点(P3),所述第一台阶(71)在经过所述第一焊点(P3)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16mm。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103)设有吸皱筋(91)。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皱筋(91)的深度等于2mm。
  13.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饰板(5b)、顶盖饰板(2b)、前挡风玻璃(1b)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围外板;
    所述侧围外板的第一板体(101)抵靠所述顶盖饰板(2b)和所述外饰板(5b),所述侧围外板的第二板体(102)分别与所述前挡风玻璃(1b)和所述顶盖饰板(2b)连接,所述侧围外板的第三板体(103)与所述外饰板(5b)连接。
CN202080107978.1A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Pending CN1168480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38404 WO2022133747A1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8041A true CN116848041A (zh) 2023-10-03

Family

ID=82157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7978.1A Pending CN116848041A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69215A1 (zh)
CN (1) CN116848041A (zh)
WO (1) WO20221337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5126B2 (ja) * 1990-08-28 1997-03-26 東海興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ウインドモールディング
CN102381359B (zh) * 2011-10-14 2013-07-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结构
JP6756046B2 (ja) * 2017-07-07 2020-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体
CN209142235U (zh) * 2018-10-12 2019-07-23 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侧围板及其与顶盖、风挡玻璃、后门和后保险杠的配合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69215A1 (en) 2023-11-01
WO2022133747A1 (zh)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9457B (zh) 一种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
CN101450363B (zh) 一种车辆外板件的成型方法
CN102381359B (zh)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与翼子板分件区域的结构
CN108787873B (zh) 一种汽车顶盖尾部起皱及压痕处理工艺
CN116848041A (zh) 一种侧围外板及车辆
CN101209476A (zh) 一种形面高度差较大的零件的成型方法
CN103010310B (zh)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后门锁区域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CN102730073A (zh) 一种汽车侧围外板a柱末端结构
CN102672025A (zh) 汽车门外板把手处拉延模面的制造方法及汽车门外板
CN102069563B (zh) 局部包覆成型的模具结构
CN114054628B (zh) 一种侧围外板与雨水槽集成制造方法和车辆
CN115214782B (zh) 一种侧围a柱末端结构
CN209566445U (zh) 一种制作壳体的模具及壳体
CN114192649A (zh) 铝机罩外板冲压成型方法
CN203473012U (zh) 一种引擎盖外板
CN202213622U (zh) 一种具有翻边的零件
CN218228879U (zh) 一种塑件拐角结构、内外饰件及车辆
CN211592709U (zh) 一种汽车车身的侧围外板结构
CN207328325U (zh) 基体表面贴覆结构及汽车
CN216805077U (zh) 一种用于制作车门内板的板料结构
CN211568104U (zh) 一种白车身与裙板的配合结构
CN215322356U (zh) 一种汽车装饰件
CN212195044U (zh) 一种玻璃包边结构以及一种车窗玻璃
CN218463453U (zh) 一种顶盖产品结构
CN216886542U (zh) 一种立柱内饰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