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8930A -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8930A
CN116828930A CN202310934889.XA CN202310934889A CN116828930A CN 116828930 A CN116828930 A CN 116828930A CN 202310934889 A CN202310934889 A CN 202310934889A CN 116828930 A CN116828930 A CN 116828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emitting uni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348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瑶
朱超
范文志
张鹏记
马其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3488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289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28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89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基板、发光层和滤光层,发光层设置于基板的一侧,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滤光层设置于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滤光层包括滤光部、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设置于相邻的滤光部之间,光学调节部与滤光部至少部分相接触,且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的折射率;遮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内。本申请能够将大视角的光线转变为正视角,从而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效率,降低了显示模组的功耗。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rganic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面板以及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器件的显示面板等平面显示面板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
目前,如何降低显示模组的功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显示模组的功耗高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基板、发光层和滤光层。发光层设置于基板的一侧,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滤光层设置于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滤光层包括滤光部、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设置于相邻的滤光部之间,光学调节部与滤光部至少部分相接触,且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的折射率;遮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优选的,在沿平行于基板的方向上,滤光部至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滤光部至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L满足如下条件:3μm≤L≤6μm;
优选的,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滤光层包括第一滤光部、第二滤光部和第三滤光部,第一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三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
在沿平行于基板的方向上,第一滤光部至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一滤光部至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1,第二滤光部至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二滤光部至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2,第三滤光部至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三滤光部至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3,L1、L2和L3满足如下条件:L1>L2,L1>L3;其中,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分别大于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
优选的,第一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单元;
优选的,L1、L2和L3满足如下条件:L1>L2>L3;其中,第三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大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
优选的,第三发光单元为绿色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部分交叠;
优选的,光学调节部朝向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如下条件:60°≤α≤90°;
优选的,α满足如下条件:70°≤α≤80°;
优选的,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滤光层包括第一滤光部、第二滤光部和第三滤光部,第一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第三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
光学调节部朝向第一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光学调节部朝向第二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光学调节部朝向第三滤光部的侧壁面用于接触第三滤光部的一侧与平行于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α1、α2和α3满足如下条件:│α1-β│<│α2-β│,且│α1-β│<│α3-β│,其中,β为光在光学调节部与滤光部相接触的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分别小于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
优选的,第一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单元;
优选的,α1、α2和α3满足如下条件:│α1-α3│>│α1-α2│;其中,第三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大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
优选的,第三发光单元为绿色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层还包括像素定义层,像素定义层具有像素开口,发光单元位于像素开口内,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位于像素定义层在基板的正投影内;
优选的,在沿平行于基板的方向上,光学调节部与像素开口的侧壁面之间的间距为D,D满足如下条件:0μm≤D≤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包括有机材料;
优选的,光学调节部的厚度为H,H满足如下条件:1.5μm≤H≤5μm;
优选的,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为n1,n1满足如下条件:n1≤1.55;
优选的,n1满足如下条件:1.4≤n1≤1.55;
优选的,光学调节部包括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者;
优选的,滤光部的折射率为n2,n2满足如下条件:n2≥1.6;
优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滤光层背离基板一侧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设置在遮光部背离基板的一侧;
优选的,光学调节部至少包覆遮光部的侧壁面;
优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层与滤光层之间的触控层,触控层包括绝缘层,光学调节部与绝缘层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设置于发光层与遮光部之间;
优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层与滤光层之间的触控层,光学调节部复用为触控层中的绝缘层。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板的一侧形成发光层;其中,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在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其中,遮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滤光部;其中,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位于相邻的滤光部之间,光学调节部与滤光部至少部分相接触,且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的步骤包括:
在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
在遮光部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
或者,
在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
在光学调节部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
或者,
在发光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触控层的电极层;
在电极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其中,光学调节部复用为触控层的绝缘层;
在光学调节部背离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或者采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包括基板、发光层和滤光层,滤光层包括滤光部、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滤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在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遮光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光学调节部在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内,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位于相邻的滤光部之间,且光学调节部与滤光部至少部分相接触,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的折射率,因此大视角的光线从滤光部进入光学调节部时,在滤光部和光学调节部接触的界面容易发生全反射,而不会被遮光部吸收,将大视角的光线转变为正视角,从而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效率,降低了显示模组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制备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如下:
100、显示模组;10、基板;20、发光层;21、第一电极;22、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22a;第二发光单元22b;第三发光单元22c;23、第二电极;30、滤光层;31、滤光部;31a、第一滤光部;32a、第二滤光部;32c、第三滤光部;32、遮光部;33、光学调节部;34、透镜;40、封装层;50、像素定义层;51、像素限定部;52、像素开口;60、保护层;70、触控层;71、绝缘层;72、电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显示模组在户外或高亮度环境下对外界光进行反射,降低了显示模组的可见度,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而且由于显示模组内的金属走线、阳极等具有极高的反射率,因此存在显示模组整体反射率较高的问题。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而言,偏光片能够有效降低强光下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却导致显示模组损失了将近58%的出光,这极大地增加了显示模组的使用寿命负担,并且,偏光片的厚度约为100μm,其厚度较大且材质脆,不利于弯折产品的开发。为了开发基于显示模组的弯折产品,通常采用无偏光片(POL-less)技术制作显示模组,POL-less技术指的是采用滤光(ColorFilter,CF)技术替代偏光片的技术。其中,滤光层由滤光部和黑色矩阵(BlackMatric,BM组成,在显示模组中,滤光部承担着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的出光,黑色矩阵主要承担着防止显示模组漏光以及降低显示模组的反射率的作用。由于大视角的光线会被黑色矩阵吸收,因此降低了出光效率,从而增加了显示模组的功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以下结合附图对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例如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EmittingDiode,简称Micro-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LightEmittingDiode,简称QLED)显示模组。
如图1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基板10、发光层20和滤光层30。发光层2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侧,发光层2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2;滤光层30设置于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滤光层30包括滤光部31、遮光部32和光学调节部33,滤光部31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2在基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33设置于相邻的滤光部31之间,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至少部分相接触,且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31的折射率;遮光部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其中,基板10包括衬底和阵列层,衬底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等材料制成的柔性衬底,以使显示面板可弯折,也可以为玻璃、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刚性衬底。阵列层内设置有用于控制发光层20发光的驱动电路。阵列层一般由金属层、半导体层(有源层)、绝缘层等无机膜层构成,通过对这些无机膜层进行构图,可以形成控制发光层20发光的驱动电路,其具体电路结构有多种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发光层20包括沿远离基板10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21、发光单元22和第二电极23,第一电极21、发光单元22和第二电极23依次层叠构成子像素。发光单元22可以由多种膜层结构层叠形成,示例性地,发光单元22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 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发光层、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Layer,EIL)以及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当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3通电时,第一电极21可以为阳极,第二电极23为阴极,电子和空穴分别由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使发光分子激发,从而产生可见光,以达到显示的目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3之间也可以设置多个发光单元22,且发光单元22之间设有电荷产生层(CGL)。
显示模组1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可包含红、绿、蓝三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的发光单元22都有相应的发光材料;当然也可以包含其他颜色的子像素。滤光部31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2在基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也就是说,多个滤光部31与多个发光单元22分别一一对应设置,滤光部31用于过滤其它颜色的光线,确保只有所需颜色的光线透过。例如红色子像素的发光单元22上方的滤光部31只允许红色光线透过,绿色子像素的发光单元22上方的滤光部31只允许绿色光线透过,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单元22的滤光部31只允许蓝色光线透过。如此,当电流通过相应的发光单元22时,每个子像素只会发射出特定颜色的光,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遮光部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2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遮光部32可以为黑色矩阵,可以降低或避免外界环境光进入相邻发光单元22之间的区域,可以改善显示干扰,同时不影响发光单元22发光。
遮光部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内,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33设置于相邻的滤光部31之间,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至少部分互相接触。如图2所示,可以仅仅在某一种颜色的发光单元22的滤光部31的旁侧设置光学调节部33,例如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单元22的功耗较高,可在蓝色子像素的发光单元22的滤光部31的旁侧设置光学调节部33。或者如图1所示,也可以在所有的发光单元22的滤光部31的旁侧均设置光学调节部33。
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具有接触界面,该接触界面可以为仅为光学调节部33的侧壁面;也可以包括光学调节部33的侧壁面和光学调节部33的部分顶面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遮光部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内”是指:遮光部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轮廓位于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轮廓范围内。例如,光学调节部33设置在遮光部32背离发光层20的一侧,光学调节部33可以将遮光部32背离发光层20的一侧全部覆盖,也可以将遮光部32背离发光层20的一侧部分覆盖,例如即仅包覆遮光部32的边缘。此外,光学调节部33还可以设置在遮光部32与发光层20之间。
由于滤光部31的折射率一般较高,通过设置较低折射率的光学调节部33,使得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发生全反射现象。示例性的,当大视角的光线S从滤光部31进入光学调节部33时,在滤光部31和光学调节部33接触的界面容易发生全反射,而不会被遮光部32吸收,将大视角的光线S转变为正视角。也就是说,将原本会被遮光部32吸收的大视角光线S转换利用,从而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效率,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大视角”是指偏离正视角较大的侧视角,例如30°~89°。“全反射”是指光线在界面上发生完全反射的现象,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折射角将超过90度,这意味着光线无法穿过界面,而是完全反射回入射介质。在这种情况下,光线在界面上的所有能量都被反射,没有透射光。
综合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滤光(ColorFilter,CF)技术,通过增加低折射率的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配合可形成微透镜阵列(Micro LensArray,MLA),将大视角的光线转变为正视角,从而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效率,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功耗。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只需增加低折射率的光学调节部33,无需再额外制备高折射率的膜层,就可形成微透镜阵列(MicroLensArray,MLA),简化了工艺,节省了掩膜板的数量,降低了成本。而且本实施例仅需设置光学调节部33,无需再额外增加其它膜层,以形成微透镜阵列,还可以减少光的损失。
可选的,显示模组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40,封装层40位于发光层20与滤光层30之间。封装层40覆盖发光层20,用于保护发光层20不被水汽氧气侵蚀破坏。封装层40可以是薄膜封装层40,例如,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封装层40、有机封装层40和无机封装层40,以起到阻挡水汽氧气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2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保证发光单元22的正上方为滤光部31,不影响发光单元22的正视角的出光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1-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平行于基板10的方向上,滤光部31至光学调节部33距离与该滤光部31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L满足如下条件:L>0μm。
需要说明的是,“滤光部31至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的距离与该滤光部31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是指光学调节部33沿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边缘与遮光部32沿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而且上述滤光部31、光学调节部33和遮光部32是以同一个发光单元22为基准,即是指位于同一个发光单元22上方与其对应的滤光部31、光学调节部33和遮光部32。示例性的,光学调节部33可以设置在遮光部32的上方且将遮光部32的侧壁面包覆;光学调节部33也可以设置在遮光部32的下方,且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相对于遮光部32的边缘向外凸伸。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相对遮光部32的边缘呈凸出设置,该凸出部分代替了原有的部分遮光部32,从而减少了遮光部32对大视角光线的吸收,而且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的接触界面增大,因此更多的大视角光线能够在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正视角的出光效率,降低功耗。
可选的,如图3所示,滤光部31可以覆盖光学调节部33相对遮光部32的伸出边缘的全部。如图4所示,在光学调节部33背离发光层2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透镜34,透镜34靠近遮光部32设置,滤光部31同时覆盖光学调节部33和透镜34,以进一步提高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率。或者如图5所示,也可以仅覆盖光学调节部33相对遮光部32的伸出边缘的部分,即滤光部31与遮光部32没有接触,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平行于基板10的方向上,光学调节部33相对遮光部32的伸出长度为L,L满足如下条件:3μm≤L≤6μm。
若L太小,则不能有效地将更多原本会被遮光部32吸收的大视角的光有效转化利用,提升发光效率;若L太大,则会影响遮光部32的作用,无法降低或避免外界环境光进入相邻发光单元22之间的区域,不能改善显示干扰,同时影响发光单元22的发光。本实施例的光学调节部33相对遮光部32的伸出长度L的范围合理,既能提高发光效率,又能降低环境光的反射率以及显示模组100内部的反射率。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层20包括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22a、第二发光单元22b和第三发光单元22c,滤光层30包括第一滤光部31a、第二滤光部32a和第三滤光部32c,第一滤光部31a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a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滤光部32a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22b至少部分交叠,第三滤光部32c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22c至少部分交叠。示例性的,第一滤光部31a位于第一发光单元22a的正上方,第二滤光部32a位于第二发光单元22b的正上方,第三滤光部32c位于第三发光单元22c的正上方。第一发光单元22a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滤光部31a由显示模组100的出光侧射出,第二发光单元22b的光线经过第二滤光部32a由显示模组100的出光侧射出,第三发光单元22c的光线经过第三滤光部32c由显示模组100的出光侧射出。
在沿平行于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滤光部31a至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一滤光部31a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1,第二滤光部32a至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与该第二滤光部32a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2,第三滤光部32c至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三滤光部32c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3,L1、L2和L3满足如下条件:L1>L2,L1>L3;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2a的发光效率分别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2b和第三发光单元22c的发光效率。
由于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22的发光材料不相同,因此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率也不一样,从而功耗也不相同。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单元22a为蓝色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b为红色发光单元22,第三发光单元22c为绿色发光单元22。与红色发光单元22及绿色发光单元22的发光材料相比,蓝色发光单元22的发光材料的电子-光子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导致蓝色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率相对较低,因此蓝色发光单元22的功耗最高。本申请实施例将发光效率最低的第一发光单元22a设置为:第一滤光部31a至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一滤光部31a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L1最长,可以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2a的正视角的出光效率提升得最多,从而降低显示模组100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L1、L2和L3满足如下条件:L1>L2>L3;其中,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大于第一发光单元22a和第二发光单元22b的白光亮度配比。
需要说明的是,“白光亮度配比”是指当第一发光单元22a、第二发光单元22b和第三发光单元22c混合为白光时,总亮度为100%,各个发光单元22的发光亮度所作的贡献比例。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单元22a为蓝色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b为红色发光单元22,第三发光单元22c为绿色发光单元22,则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最大,例如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为60%,第一发光单元22a的白光亮度配比和第二发光单元22b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为20%。
本申请实施例白光亮度配比最高的第三发光单元22c设置为:第三滤光部32c至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三滤光部32c至遮光部32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L3最短,相对第一发光单元22a和第二发光单元22b,可以减少将大视角光线转变为正视角光线的比例,从而可以保证提高发光效率的基础上,使得以大视角出射的第三发光单元22c的光线的比例仍然较多,从而进一步保证大视角下观察显示模组100时不容易产生色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滤光部31在基板10的正投影部分交叠。也就是说,滤光部31包覆了光学调节部33的侧壁面,还可以包覆光学调节部33的部分顶面。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呈部分交叠设置,因此不仅可以增大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界面,还可以使得节约空间,减小各个子像素之间的间距,从而提高显示模组100的发光效率。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如下条件:60°≤α≤90°。光学调节部33的侧壁面可以为斜面,也可以为垂直于基板10的竖直面,还可以为曲面,当为曲面时,α夹角为曲面切线与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的大小决定了当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和滤光部31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使得光主要是从侧视角射出,还是从正视角射出。如果将α设置的太小,当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和滤光部31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会使大部分光至从侧视角射出。本申请实施例将α设置为60°~90°,大视角的大部分光线由滤光部31进入光学调节部33时,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会从正视角的角度射出,从而能进一步提高正视角的出光效率。
进一步地,α满足如下条件:70°≤α≤80°。若α的角度太大,例如80°<α≤90°,则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和滤光部31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仍然可能会一部分光从侧视角射出。将α设置为70°≤α≤80°,能够能进一步保证更多的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会从正视角的角度射出,从而提高正视角的出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2包括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22a、第二发光单元22b和第三发光单元22c,滤光层30包括第一滤光部31a、第二滤光部32a和第三滤光部32c,第一滤光部31a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2a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滤光部32a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22b至少部分交叠,第三滤光部32c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22c至少部分交叠。
如图8所示,光学调节部33朝向第一滤光部31a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光学调节部33朝向第二滤光部32a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光学调节部33朝向第三滤光部32c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α1、α2和α3满足如下条件:│α1-β│<│α2-β│,且│α1-β│<│α3-β│,其中,β为光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相接触的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2a的发光效率分别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2b和第三发光单元22c的发光效率。
由于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22的发光材料不相同,因此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率也不一样,从而功耗也不相同。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单元22a为蓝色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b为红色发光单元22,第三发光单元22c为绿色发光单元22。与红色发光单元22及绿色发光单元22的发光材料相比,蓝色发光单元22的发光材料的电子-光子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导致蓝色发光单元22的发光效率相对较低,因此蓝色发光单元22的功耗最高。
全反射的临界角由光线从一种光密介质射入另一种光疏介质时的折射率差决定。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它会发生折射。而在特定的角度下,当折射角等于90度时,光线将发生全反射,完全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不穿过界面。临界角是使得光线发生全反射的最大入射角度,它可以通过斯涅尔定律计算得到。斯涅尔定律表明,光线通过两个介质的界面时,入射角(θi)和折射角(θr)之间满足以下关系:ni*sin(θi)=nr*sin(θr)。其中,ni和nr分别是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折射率,θi是入射角,θr是折射角。当折射角(θr)等于90度时,即sin(θr)=1,根据斯涅尔定律可得:ni*sin(θi)=nr*1,即sin(θi)=nr/ni,这个角度θi就是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当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发生全反射;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光线将发生折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相接触的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β,本申请实施例将发光效率最低的第一发光单元22a设置为:光学调节部33朝向第一滤光部31a的侧壁面与平行于基板10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1与临界角β的差值最小,也就是说,将α1设置为最接近临界角β,使得更多的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与第一滤光部31a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会从正视角的角度射出,第一发光单元22a的正视角的出光效率提升得最多,从而降低显示模组100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α1、α2和α3满足如下条件:│α1-α3│>│α1-α2│;其中,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大于第一发光单元22a和第二发光单元22b的白光亮度配比。
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单元22a为蓝色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b为红色发光单元22,第三发光单元22c为绿色发光单元22,则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最大,例如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为60%,第一发光单元22a的白光亮度配比和第二发光单元22b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为20%。由于第三发光单元22c的白光亮度配比最高,将α1与α3的差值设置为大于α1与α2之间的差值,可以理解为α1与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β的差值最大,则在光学调节部33与第三滤光部32c相接触的界面发生全反射的光线比例最低,从而使得以大视角出射的第三发光单元22c的光线的比例仍然较多,从而保证大视角下观察显示模组100时不容易产生色偏。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层20还包括像素定义层50,像素定义层50具有像素开口52,发光单元22位于像素开口52内。具体地,像素定义层50包括像素限定部51和像素限定部51围合形成的像素开口52。像素定义层50可以包括无机材料或高分子材料,例如可采用氧化硅、氮化硅、硅等无机材料,或者采用聚酰亚胺高分子材料。多个发光单元22可以与多个像素开口52一一对应设置,或者发光单元22可以与一个像素开口52对应设置,从而减小子像素之间互相干扰的现象。
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像素定义层50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位于像素限定部51的边缘内,或者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与像素限定部51的边缘齐平,光学调节部33不会遮挡发光单元22,从而不影响发光单元22正视角的出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平行于基板10的方向上,光学调节部33与像素开口52的侧壁面之间的间距为D,D满足如下条件:0μm≤D≤5μm。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调节部33与像素开口52的侧壁面之间的间距”是指:光学调节部33的边缘与像素限定部51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若D太大,则不能有效地将更多原本会被遮光部32吸收的大视角的光有效转化利用,提升发光效率。本实施例的光学调节部33与像素开口52的侧壁面之间的间距D的范围合理,能够将更多的大视角光线有效转化利用,提升发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滤光层30背离基板10一侧的保护层60,保护层60可以防止滤光层30受到外部因素的损害,例如防止滤光层30表面的划痕、磨损和化学腐蚀,延长滤光层3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60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的折射率;例如,可以采用现有的光学胶层(OC)。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包括有机材料。示例性的,光学调节部33可以采用有机聚合物、氟聚合物等材料制备得到,例如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调节部33采用有机材料,因此光学调节部33可以形成厚度较厚的膜层,从而无需增加其它膜层以将光学调节部33垫高形成与滤光部31接触的界面,以将部分大视角的光线转化利用为正视角出光,不仅简化了工艺,节省掩膜板的数量,降低了成本,而且相对于需要其它膜层将光学调节部33垫高的显示模组100,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少光损。此外,采用有机材料可以提高弯折性能,避免弯折时,膜层发生剥离(peeling)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的厚度为H,H满足如下条件:1.5μm≤H≤5μm,以保证光学调节部33具有较高的厚度,增大了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面积,使得更多的大视角光线能够在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为n1,n1满足如下条件:n1≤1.55。如果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太大,则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界面的入射临界角很大时,才能发生全反射。本申请实施例将n1设置为:n1≤1.55,便于大视角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
进一步的,1.4≤n1≤1.55。如果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太小,则光学调节部33可选材料的范围有限。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范围合理,既能保证光学调节部33可选材料的范围较大,又便于大视角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例如,n1可以取1.4、1.42、1.45……1.5……1.55。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部31的折射率为n2,n2满足如下条件:n2≥1.6。本申请实施例的滤光部31的折射率与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值较大,进一步便于大视角光线在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例如,n2可以取1.6、1.65、1.68、1.72……1.8……。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设置在遮光部32背离基板10的一侧。可以先制备遮光部32,再制备光学调节部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包覆遮光部32的侧壁面,能够增大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层20与滤光层30之间的触控层70,触控层70包括绝缘层71,光学调节部33与绝缘层71的材料相同。
触控层70是用于接收用户触摸输入的透明层,它位于显示面板的顶部,可以实现触摸交互和输入,允许用户通过直接触摸屏幕来操控显示装置。触控层70中的绝缘层71可以起到隔离触摸输入信号的作用,当用户触摸屏幕时,触摸输入信号(如电荷)会被感应和传输到触控层70上。绝缘层71通过其绝缘性质,将触摸输入信号限制在特定区域,避免信号的错误传导和干扰。绝缘层71的存在还可以提高触摸灵敏度,它防止了触摸输入信号的过度扩散和漏电,使得触摸层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解读用户的触摸动作。在电容式触摸屏中,绝缘层71还有助于减少互电容干扰。当多个触摸点同时存在时,绝缘层71可防止电流在不同的触摸区域之间发生干扰,提高多点触控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绝缘层71也有助于确保触摸输入信号的正常传输,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电介质环境,防止电荷损失和漏电,保证触摸层能够准确地感应和解析触摸输入。
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调节部33与绝缘层71的材料相同,便于工艺制备,降低成本。
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调节部33设置于发光层20与遮光部32之间,可以先制备光学调节部33,然后再制备遮光部32。
优选的,显示模组100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层20与滤光层30之间的触控层70,光学调节部33复用为触控层70中的绝缘层71。在制备绝缘层71和光学调节部33时,可以直接采用一个掩膜板,用同一种工艺方法和材料制备形成,相对于绝缘层71和光学调节部33分开制备,本申请实施例节约了一个掩膜板,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12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3所示,S10、在基板10的一侧形成发光层20。
其中,发光层2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22。
请结合图14和图15,S20、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部32和光学调节部33。
遮光部32和光学调节部33的制备可分别通过光刻工艺制备形成。其中,遮光部32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光学调节部33在基板10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请结合图16和图17,S30、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滤光部31。
其中,滤光部31在基板10的正投影与发光单元22在基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光学调节部33位于相邻的滤光部31之间,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至少部分相接触,且光学调节部33的折射率小于滤光部31的折射率。
综合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滤光(ColorFilter,CF)技术,通过增加低折射率的光学调节部33,与滤光部31配合可形成微透镜阵列(Micro LensArray,MLA),将大视角的光线转变为正视角,从而提高了大视角的出光效率,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功耗。此外,只需增加低折射率的光学调节部33,无需再额外制备高折射率的膜层,就可形成微透镜阵列(MicroLensArray,MLA),简化了工艺,节省了掩膜板的数量,降低了成本。而且本实施例仅需设置光学调节部33,无需再额外增加其它膜层,以形成微透镜阵列,还可以减少光的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部32和光学调节部33的步骤包括: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部32;在遮光部32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33;或者,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33;在光学调节部33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部32。也就是说,遮光部32和光学调节部33的制备顺序不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部32和光学调节部33的步骤包括:
如图18所示,S21、在发光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触控层70的电极层72。
电极层72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可以用于实现显示模组100的触控功能。在互容式触控显示模组100中,触控电极可以用作互容式触控电极,例如作为触控发射电极,通过触控信号线接收触控信号,与触控接收电极形成互电容,通过检测互电容的变化来确定触摸点。在自容式触摸显示模组100中,触控电极可以用作自容式触控电极,通过触控信号线接收触控信号,并将在检测到触摸点时将由于自电容变化而产生的感应信号通过触控信号线传递至触摸检测电路。
如图19所示,S22、在电极层72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33。
其中,光学调节部33复用为触控层70的绝缘层71。可以直接采用一个掩膜板,用同一种工艺方法和材料制备形成,相对于绝缘层71和光学调节部33分开制备,本申请实施例节约了一个掩膜板,简化了工艺步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20所示,S23、在光学调节部33背离基板10的一侧形成遮光部32。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100,或者采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由于该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显示装置可以为任意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例如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简称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移动设备,还可以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电视机(television,简称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非移动设备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滤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滤光层包括滤光部、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所述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所述光学调节部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滤光部之间,所述光学调节部与所述滤光部至少部分相接触,且所述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滤光部的折射率;所述遮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所述光学调节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节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优选的,在沿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滤光部至所述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滤光部至所述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所述L满足如下条件:3μm≤L≤6μm;
优选的,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所述滤光层包括第一滤光部、第二滤光部和第三滤光部,所述第一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三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
在沿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滤光部至所述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一滤光部至所述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1,所述第二滤光部至所述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二滤光部至所述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2,所述第三滤光部至所述光学调节部的边缘的距离与该第三滤光部至所述遮光部的边缘的距离的差值为L3,所述L1、L2和L3满足如下条件:L1>L2,L1>L3;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单元;
优选的,所述L1、L2和L3满足如下条件:L1>L2>L3;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
优选的,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绿色发光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节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部分交叠;
优选的,所述光学调节部朝向所述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所述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满足如下条件:60°≤α≤90°;
优选的,所述α满足如下条件:70°≤α≤80°;
优选的,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颜色互不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所述滤光层包括第一滤光部、第二滤光部和第三滤光部,所述第一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三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光学调节部朝向所述第一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所述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光学调节部朝向所述第二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所述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2,所述光学调节部朝向所述第三滤光部的侧壁面与平行于所述基板方向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3,所述α1、α2和α3满足如下条件:│α1-β│<│α2-β│,且│α1-β│<│α3-β│,其中,β为光在所述光学调节部与所述滤光部相接触的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单元;
优选的,所述α1、α2和α3满足如下条件:│α1-α3│>│α1-α2│;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白光亮度配比;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绿色发光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具有像素开口,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内,所述光学调节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内;
优选的,在沿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光学调节部与所述像素开口的侧壁面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D满足如下条件:0μm≤D≤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节部包括有机材料;
优选的,所述光学调节部的厚度为H,所述H满足如下条件:1.5μm≤H≤5μm;
优选的,所述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为n1,所述n1满足如下条件:n1≤1.55;
优选的,所述n1满足如下条件:1.4≤n1≤1.55;
优选的,所述光学调节部包括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者;
优选的,所述滤光部的折射率为n2,所述n2满足如下条件:n2≥1.6;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滤光层背离所述基板一侧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滤光部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节部设置在所述遮光部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光学调节部至少包覆所述遮光部的侧壁面;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滤光层之间的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绝缘层,所述光学调节部与所述绝缘层的材料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节部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遮光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滤光层之间的触控层,所述光学调节部复用为所述触控层中的绝缘层。
8.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板的一侧形成发光层;其中,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在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其中,所述遮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位于所述光学调节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滤光部;其中,所述滤光部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所述光学调节部位于相邻的所述滤光部之间,所述光学调节部与所述滤光部至少部分相接触,且所述光学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滤光部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和光学调节部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
在所述遮光部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
或者,
在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
在所述光学调节部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
或者,
在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触控层的电极层;
在所述电极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光学调节部;其中,所述光学调节部复用为所述触控层的绝缘层;
在所述光学调节部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遮光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或者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备方法形成的所述显示模组。
CN202310934889.XA 2023-07-27 2023-07-27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8289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34889.XA CN116828930A (zh) 2023-07-27 2023-07-27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34889.XA CN116828930A (zh) 2023-07-27 2023-07-27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8930A true CN116828930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14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34889.XA Pending CN116828930A (zh) 2023-07-27 2023-07-27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289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5582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10384473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85485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0817696B2 (en) Fingerprint sensor packag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5096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7857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32796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56491B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952481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JP2010027266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200080754A (ko) 표시 장치
CN114005861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4006271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0098151A1 (zh) 显示面板及移动设备
CN1137454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218831214U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1486484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2968141B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CN116828930A (zh)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2310328B (zh) 一种发光面板及发光装置
CN115207076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14695783A (zh) 显示设备
CN114447246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07182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