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5996A - 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5996A
CN116805996A CN202310043597.7A CN202310043597A CN116805996A CN 116805996 A CN116805996 A CN 116805996A CN 202310043597 A CN202310043597 A CN 202310043597A CN 116805996 A CN116805996 A CN 116805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over
earphone
base portion
ai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35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押领司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VCKenwoo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Kenwood Corp filed Critical JVCKenwoo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05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5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机,可提高佩戴感。耳机(91)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第一基部(1A);扬声器单元(81);第二基部(1C),在其内部容纳扬声器单元(81),在第一基部(1A)的一个面侧,第二基部的与第一基部(1A)的轴线(CL)的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比第一基部(1A)突出的方式偏置地延伸;以及罩(2),以覆盖第二基部(1C)的方式安装,且由比第二基部(1C)软的材质形成。耳机(91)在第二基部(1C)的一端侧的第二基部(1C)与罩(2)之间具有作为空隙的第一空气室(GA),将安装有罩(2)的第二基部(1C)佩戴到耳廓(E)而使用。

Description

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耳型的耳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容纳有扬声器单元的主体部佩戴于耳廓的耳甲腔来使用的、所谓的内耳型耳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15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耳机的主体部通常由硬质树脂形成,在内耳型的耳机中,将该主体部以嵌入到对耳轮的内壁的方式佩戴,因此佩戴感生硬,期望提高佩戴感。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佩戴感的耳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结构。
1)一种耳机,包括:
第一基部,为大致圆筒状;
扬声器单元;
第二基部,在其内部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在所述第一基部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二基部的与所述第一基部的轴线的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比所述第一基部突出的方式偏置地延伸;
罩,以覆盖所述第二基部的方式安装,且由比所述第二基部软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第二基部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第二基部与所述罩之间具有第一空气室,所述第一空气室是空隙,所述耳机通过将安装有所述罩的所述第二基部佩戴到耳廓而使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高了佩戴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耳机91的第一方向观察的第一侧视图,耳机9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的实施例。
图2是从作为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观察耳机91的第二侧视图。
图3是示出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耳机91的主体部1和从主体部1卸下的罩2的从第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耳机91的主体部1和从主体部1卸下的罩2的从第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在图2中的S6-S6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7是在图6中的S7-S7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8是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是将主体部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下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实施例的耳机9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进行说明。实施例的耳机91是将主体部佩戴到耳廓而使用的、所谓的内耳型的无线型耳机。耳机91以无线方式接收来自外部的声音再现装置的声音信号,在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能够基于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听到从容纳于主体部1的扬声器单元81(参照图6)输出的声音。
这里说明的耳机91是左耳用的耳机。右耳用是在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在头部的前后方向上成为对称的外观形状。
图1是从耳机91的第一方向(左耳佩戴时的头部后方)观察的第一侧视图。图2是从第二方向(左耳佩戴时的头部前方)观察耳机91的第二侧视图,第二方向是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图3是表示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的平面图。在图3、图8以及图9中,为了方便,上下前后左右的各方向由与头部的方向对应的箭头的方向规定。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图3、图8以及图9以外的图中的方向是将纸面设为符号正立的朝向时的纸面上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耳机91在外观上具有主体部1和盖在第二基部1C上的罩2,第二基部1C是主体部1的一部分的部位。
主体部1具有第一基部1A、杆柱1B以及第二基部1C。
罩2具有放音孔2a和传感器窗2b。
从容纳在内部的扬声器单元81输出的声音从放音孔2a向外部放出。
容纳于内部的非接触式传感器82(参照图6)的传感器面82a从传感器窗2b露出。传感器面82a检测在耳机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接近对置或接触的耳甲腔Ek的表面,并将检测信号向电路基板84(参照图6)的传感器处理部(未图示)送出。
如图3所示,耳机91通过第一基部1A及第二基部1C收纳于耳廓E的耳甲腔Ek、前方与耳屏Ej的内壁Ej1(参照图8)抵接、后方侧与对耳轮Ed的内壁Ed1(参照图8)抵接、上方侧与耳轮脚Ee的内壁Ee1(参照图9)抵接而佩戴。在该佩戴姿势下,杆柱1B在与屏间切迹Eg对应的位置向斜前下方延伸。
图4是表示从主体部1卸下罩2的状态的耳机91的从第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是与图1对应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主体部1卸下罩2的状态的耳机91的从第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是与图2对应的立体图。
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部1具有第一基部1A和杆柱1B、以及从第一基部1A向图4的纸面中的右方延伸的第二基部1C。
第一基部1A由多个部件构成。具体而言,从图4的右侧开始为壳体11、第一中间壳体13、第二中间壳体14以及背侧罩15。
第一中间壳体13、第二中间壳体14以及背侧罩15从第一基部1A向图4的纸面中的下方延伸,也构成杆柱1B的壳体。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壳体11作为半体的延伸壁部111而向图5的左方的纸面近前侧延伸。如图4所示,在延伸壁部111的纸面里侧的剩余的半体部分安装有顶端罩12。即,由延伸壁部111和顶端罩12形成第二基部1C的壳体。
也参照图6和图7对第一基部1A以及第二基部1C的特征性的形状以及内部构造进行详细叙述。图6是图2中的S6~S6位置处的截面图,图7是图6中的S7~S7位置处的截面图。
由图5及图6可知,第一基部1A呈大致圆筒状,第二基部1C从第一基部1A的一个面侧(图5中的左端侧)向图5的纸面近前侧倾斜地延伸。详细而言,在图6中,第二基部1C相对于第一基部1A的圆筒形状的轴线CL偏向图6的纸面中的左上方延伸。
具体而言,首先,设定与第一基部1A的轴线CL的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的虚拟线LN1(参照图6)。第二基部1C在图6的纸面上的方向上,从第一基部1A的左上部以偏向左方且比第一基部1A向左方突出的方式延伸。虚拟线LN1大致相当于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的耳廓E的状态下的头部的前后方向。
在第一基部1A的内部容纳有二次电池83和将二次电池83作为电源进行驱动的电路基板84。在电路基板84上设置有包括与外部通信的通信部、驱动扬声器单元81的驱动部和处理来自接近传感器82的信号的传感器处理部的电路(未示出)。
在第二基部1C的内部容纳固定有扬声器单元81及接近传感器82。扬声器单元81及接近传感器82与电路基板84电连接。
如图6所示,构成第一基部1A的一部分的壳体11具有划分第一基部1A和第二基部1C的划分壁117。
延伸壁部111从划分壁117的图6中的左缘向左斜上方延伸而形成。顶端罩12具有与延伸壁部111的前端缘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顶端罩12的图6的纸面中的右缘部位与划分壁117的右缘附近接触,其他部位与延伸壁部111的顶端部分抵接并通过焊接等固定。
由此,由延伸壁部111、顶端罩12、划分壁117在内部形成第二空间VZ。
第一基部1A的图6的纸面中的右上部是肩部PS。肩部PS是作为圆弧状的棱线向比第二基部1C靠外侧的位置而突出的部位。
在顶端罩12上形成有放音孔12a及传感器孔12b。
放音孔12a在将顶端罩12安装于延伸壁部111的状态下位于与扬声器单元81的放音面对应的位置,来自扬声器单元81的输出声音通过放音孔12a及罩2的放音孔2a向外部放出。
传感器孔12b与接近传感器82的传感器面82a对应地形成,传感器面82a在传感器孔12b及罩2的传感器窗2b内露出。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基部1C在顶端部位具有第一空气室壁部FA,第一空气室壁部FA的朝向该顶端部位的外表面弯曲而形成为朝向内侧的面。具体而言,延伸壁部111的顶端部位形成为向内弯曲而相对于使外形延长的虚拟线凹陷的第一切割部11c。另外,顶端罩12的顶端部位形成为在缩小第二空间VZ的容积的方向上向内弯曲而相对于使外形延长的虚拟线凹陷的第一切割部12c。由第一切割部11c及第一切割部12c形成第一空气室壁部FA。
在该例子中,第一切割部11c的面与第一切割部12c的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另一方面,图5所示的延伸壁部111的中央部位成为向内侧挖出的第四切割部11f,由此形成第四空气室壁部FD。
另外,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基部1C在图4的纸面的上缘部具有第二空气室壁部FB,其外表面弯曲而成为向内侧凹陷的面。具体而言,形成有第二切割部11d,第二切割部11d是延伸壁部111的图5的纸面中的上缘中央部位向内弯曲而凹陷成的,并且形成有第二切割部12d,第二切割部12d是顶端罩12的图4中的上缘中央部位向内弯曲而凹陷成的。由第二切割部11d及第二切割部12d形成第二空气室壁部FB。
在该例中,第二切割部11d的面与第二切割部12d的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另外,第二基部1C在图4的纸面的下缘部具有第三空气室壁部FC,其外表面弯曲而成为向内侧凹陷的面。具体而言,延伸壁部111的图5的纸面中的下缘中央部位向内弯曲而形成第三切割部11e,并且顶端罩12的图4中的下缘中央部位向内弯曲而形成凹陷的第三切割部12e,从而成为第三空气室壁部FC。在该例中,第三切割部11e的面与第三切割部12e的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第二基部1C在靠近壳体11的位置的外表面具有沿周向分离地形成的多个槽部11h1、11h2。
在耳机91中,在第二基部1C的外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上覆盖有罩2。罩2由具有柔软性的材质(例如硅橡胶)形成为与第二基部1C的外表面对应的形状。
如图5所示,罩2具有供第二基部1C插入的开口部2c。在开口部2c的边缘部附近形成有向内突出的卡合肋2d、2e。
罩2一边扩大开口部2c一边覆盖安装于第二基部1C。
在该安装作业中,使卡合肋2d、2e分别进入并卡合于槽部11h1、11h2。由此,只要不有意地扩大开口部2c,罩2就不会从第二基部1C脱离。
罩2形成为相对于第二基部1C的外表面稍微强嵌合。
因此,在将罩2安装于第二基部1C的状态下,罩2在除了第一至第四空气室壁部FA~FD的部分以外的范围紧贴于第二基部1C的外表面。由此,在第一至第四空气室壁部FA~FD与罩2的内表面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至第四空气室GA~GD作为空隙。例如,第四空气室GD形成于第二基部1C中的第一空气室GA与第一基部1A之间的部分。
第一至第四空气室GA~GD的内部空间实质上被密封而被空气充满。因此,当从外部施加压缩力时,第一至第四空气室在产生与压缩力对应的弹性斥力的同时进行压缩。以下,也将形成有第一至第四空气室的部分分别称为第一至第四缓冲部PA~PD。
参照图8和图9详细说明将上述耳机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以下称为佩戴状态)。图8是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示意性截面图。图9是将主体部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和图9中由箭头规定的前后左右的各方向与头部H的前后左右方向对应。
如图9所示,在耳机91的佩戴状态下,放音孔2a位于与外耳道Eh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
如图8所示,耳机91在佩戴状态下,被罩2覆盖的第二基部1C的位于虚拟线LN1的一端侧的第一缓冲部PA对耳屏Ej的内壁Ej1施力,第一基部1A的肩部PS与在虚拟线LN1的另一端侧与耳屏Ej对置的后方的对耳轮Ed的内壁Ed1抵接。即,耳机91在佩戴状态的前后方向上,第一缓冲部PA对耳屏Ej的内壁Ej1施力,通过伴随第一缓冲部PA的施力的压缩及压缩所产生的弹性斥力而能够获得柔软的佩戴感。由此,耳机91的佩戴感得以提高。
另外,如图9所示,耳机91在佩戴状态下,被外罩2覆盖的第二基部1C的第一缓冲部PA对耳屏Ej的内壁Ej1施力,而且第二缓冲部PB对耳轮脚Ee的内壁Ee1施力。另外,被罩2覆盖的第二基部1C的第三缓冲部PC也对耳屏Ej的下部的内壁Ej2施力。即,耳机91除了第一缓冲部PA的施力以外,在佩戴状态的上下方向上,上下方向的一个边缘部的第二缓冲部PB及另一个边缘部的第三缓冲部PC对耳轮脚Ee的内壁Ee1及耳屏Ej的下部的内壁Ej2施力。而且,通过伴随着第二缓冲部PB和第三缓冲部PC的施力的压缩和压缩所产生的弹性斥力,能够获得柔软的佩戴感。由此,耳机91的佩戴感进一步提高。上下方向大致相当于与图6所示的虚拟线LN1和轴线CL正交的方向。
如图8所示,在使用者的耳廓E的形状为耳屏Ej的内壁Ej1相对于耳甲腔Ek的内壁Ek1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即,在图8的距离Da比较小(窄)的情况下,耳机91的第四缓冲部PD与内壁Ej1抵接,距离Da越小,越强力地对内壁Ej1施力。即使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通过伴随着对内壁Ej1施力的第四缓冲部PD的施力而产生的压缩以及压缩所产生的弹性斥力来获得柔软的佩戴感。
由此,耳机91与耳廓E的形状无关地进一步提高佩戴感。
在佩戴状态下,耳机91在罩2中的与第一至第四缓冲部PA~PD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中,具有柔软性的罩2也与耳甲腔Ek的表面抵接,因此佩戴感进一步提高。
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了变形的变形例。
耳机91也可以不包括第一缓冲部PA至第四缓冲部PD这4个缓冲部的全部。只要至少包括第一缓冲部PA,且第一缓冲部PA具有弹性地抵接于耳屏Ej的内壁Ej1即可。耳机91可以不是无线型,也可以是从外部的声音再现装置经由电缆接收声音信号的有线型。
符号说明
1主体部
1A 第一基部
1B 杆柱
1C 第二基部
2罩
2a 放音孔
2b 传感器窗
2c 开口部
2d、2e卡合肋
11 壳体
111 延伸壁部
11h1、11h2槽部
117 划分壁
12 顶端罩
12a 放音孔
12b 传感器孔
12c、11c第一切割部
12d、11d第二切割部
12e,11e第三切割部
11f 第四切割部
13 第一中间壳体
14 第二中间壳体
15 背侧罩
81 扬声器单元
82 接近传感器
82a 传感器面
83二次电池
84电路基板
91耳机
CL 轴线
Da 距离
E 耳廓
Ee 耳轮脚
Ee1内壁
Ed对耳轮
Ed1内壁
Eg 屏间切迹
Eh 外耳道
Ej耳屏
Ej1、Ej2内壁
Ek 耳甲腔
Ek1内壁
FA 第一空气室壁部
FB 第二空气室壁部
FC 第三空气室壁部
FD 第四空气室壁部
GA 第一空气室
GB 第二空气室
GC 第三空气室
GD 第四空气室
LN1虚拟线
PA 第一缓冲部
PB 第二缓冲部
PC 第三缓冲部
PD 第四缓冲部
PS 肩部
VZ 第二空间

Claims (3)

1.一种耳机,包括:
第一基部,为大致圆筒状;
扬声器单元;
第二基部,在其内部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在所述第一基部的一个面侧,所述第二基部的与所述第一基部的轴线的方向相交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以比所述第一基部突出的方式偏置地延伸;以及
罩,以覆盖所述第二基部的方式安装,且由比所述第二基部软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第二基部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第二基部与所述罩之间具有第一空气室,所述第一空气室是空隙,所述耳机通过将安装有所述罩的所述第二基部佩戴到耳廓而使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
当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轴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
在所述第二基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边缘部与所述罩之间、另一个边缘部与所述罩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基部中的所述第一空气室和所述第一基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罩之间的至少任一处具有其他空气室,所述其他空气室是空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其中,
在将所述第二基部佩戴于所述耳廓的状态下,具有所述第一空气室的所述一端侧对耳屏的内壁施力,所述第一基部的与所述一端侧相反侧的另一端侧对所述耳廓的对耳轮的内壁施力。
CN202310043597.7A 2022-03-24 2023-01-29 耳机 Pending CN1168059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8150A JP2023141695A (ja) 2022-03-24 2022-03-24 イヤホン
JP2022-048150 2022-03-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5996A true CN116805996A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8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3597.7A Pending CN116805996A (zh) 2022-03-24 2023-01-29 耳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41695A (zh)
CN (1) CN116805996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1695A (ja)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38619A1 (en) Earphone
JP4088841B2 (ja) インナーイヤホン
US11197082B2 (en) Sound output device
JP2003143680A (ja) ヘッドホン
MY134555A (en) Earphone
JP2008227966A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
JP2023057643A (ja) イヤホン筐体及びイヤホン
JP2013135266A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
TWI654883B (zh) 耳機
JP5062150B2 (ja) イヤホン
JPWO2011007448A1 (ja) イヤホン及び電子機器
US10841700B2 (en) Sound pickup device
JP2023175954A (ja) イヤホン
CN116805996A (zh) 耳机
JP6431569B1 (ja) イヤホン
US11962965B2 (en) Wireless earbud having external ear contact point
WO2021149425A1 (ja) イヤホン、イヤホンのサポータ、及びイヤホンのサポータセット
JP2012124587A (ja) イヤホン
JP2023141722A (ja) マイク付きイヤホン
CN116805995A (zh)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CN220776047U (zh) 佩戴稳定的耳机
KR20200128529A (ko) 이어폰
JP7320316B1 (ja)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JP3230317U (ja) イヤホン
JP7427171B1 (ja) オープン型イヤホ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