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5995A -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5995A
CN116805995A CN202310043555.3A CN202310043555A CN116805995A CN 116805995 A CN116805995 A CN 116805995A CN 202310043555 A CN202310043555 A CN 202310043555A CN 116805995 A CN116805995 A CN 116805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earphone
speaker unit
microphone
s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35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押领司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VCKenwoo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VCKenwood Corp filed Critical JVCKenwoo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05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59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能够实现再现声音的高音质化,并且不易产生啸叫。耳机(91)包括:扬声器单元(81);驱动部(84b),驱动扬声器单元(81);第一主体部(1),容纳驱动部(84b);第二主体部(2),与第一主体部(1)连接,并容纳扬声器单元(81),并且在外表面(21)具有将来自扬声器单元(81)的声音向外部放出的放音孔(12a);以及划分壁(117),划分第一主体部(1)的内部的第一空间(V1)和第二主体部(2)的内部的第二空间(V2)。划分壁(117)中的与扬声器单元对置的对置面(117a)相对于扬声器单元(81)的轴线(CL81)倾斜。

Description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耳型耳机和内耳型的带麦克风的耳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包括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作为框体的无线型耳机,所述第一框体容纳电声转换器(以下称为扬声器单元),所述第二框体容纳电路基板。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包括带麦克风的耳机的拾音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带麦克风的耳机是包括听筒的耳塞型(耳道型)耳机。另外,麦克风配置于耳机主体。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将容纳有扬声器单元的主体部佩戴到耳廓的耳甲腔而使用的所谓的内耳型耳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14237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012436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815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耳机在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之间具有分隔部,该分隔部在与容纳于第一框体的扬声器单元的轴线大致正交的面上延伸。
因此,扬声器单元的振动板振动而从背面侧放出的声音被分隔部反射而直接返回到振动板,对振动板的振动带来不少影响。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耳机有可能难以进行再现声音的高音质化,在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包括带麦克风的耳机的拾音器是为了补偿降低的听力而利用麦克风对周围的声音进行拾取并放大,并且能够利用耳机听取该放大后的声音的装置。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老年人较多,所使用的耳机多数情况下不希望是将听筒插入外耳道的耳塞型,而希望是内耳型。
耳塞型的耳机的听筒与外耳道的内壁的紧贴性高,来自扬声器的输出音难以漏出到外部空间。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带麦克风的耳机那样,即使在耳机主体配置麦克风,也不易产生啸叫。
然而,在内耳型耳机中,佩戴在耳廓上的主体部与耳廓之间的紧贴性比耳塞型低,来自扬声器单元的输出音向外部空间漏出一定程度。因此,若将麦克风配置于耳机主体,则容易产生啸叫,对于内耳型的带麦克风的耳机,期望即使将麦克风配置于耳机主体也不易产生啸叫。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再现声音的高音质化的耳机。另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啸叫的内耳型的带麦克风的耳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的1)的结构。
1)一种耳机,包括:
扬声器单元;
驱动部,驱动所述扬声器单元;
第一主体部,容纳所述驱动部;
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并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表面具有放音孔,所述放音孔将来自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音向外部放出;以及
划分壁,划分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二空间,
所述划分壁中的与所述扬声器单元对置的对置面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轴线倾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的2)的结构。
2)一种带麦克风的耳机,包括:
扬声器单元;
驱动部,驱动所述扬声器单元;
第一主体部,容纳所述驱动部;
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并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表面具有放音孔,所述放音孔将来自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音向外部放出;以及
划分壁,划分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二空间,
所述第一主体部容纳麦克风,所述麦克风拾取外部的声音,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形成为中央部凸出的曲面,并且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如下的大小:在将所述放音孔置于与外耳道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该第二主体部在耳廓的耳甲腔中与该耳甲腔的表面接触并收纳于所述耳甲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实现再现声音的高音质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不易产生啸叫。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后方观察耳机91的侧视图,耳机9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的实施例。
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耳机91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4是在图2中的S4-S4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5A是图4中的示意性的箭头Ya图。
图5B是图5A中的S5B~S5B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5C是图5A中的S5C~S5C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5D是图5A中的S5D~S5D位置处的截面图。
图6是将耳机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的水平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耳机91在耳廓E上的佩戴状态的示意性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实施例的耳机9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耳机进行说明。实施例的耳机91是佩戴于耳廓而使用的、所谓的内耳型的无线型的带麦克风的耳机。耳机91以无线方式接收来自外部的声音再现装置的声音信号,在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能够听取基于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从容纳于内部的扬声器单元81(参照图4)输出的声音。另外,耳机91包括麦克风85,将由麦克风85拾取到的周围的声音放大并从扬声器单元81输出。
这里说明的耳机91是左耳用的带麦克风的耳机。右耳用的带麦克风的耳机在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成为在头部H(参照图3)的前后方向上对称的外观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代表说明左耳用的耳机91。各图中的左右前后上下的各方向大致相当于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下的头部的方向。
以下,参照图1~图7对耳机91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从右后方观察耳机91的第一侧视图。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耳机91的第二侧视图。图3是示出将耳机91佩戴于左耳廓E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图2中的S4~S4位置处的截面图。图5A是图4中的示意性的箭头Ya图。图5B是图5A中的S5B~S5B位置处的截面图。图5C是图5A中的S5C~S5C位置处的截面图。图5D是图5A中的S5D~S5D位置处的截面图。图6是将耳机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的水平截面图。图7是用于说明耳机91在耳廓E的佩戴状态的示意性左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耳机91在外观上具有第一主体部1和第二主体部2。
第一主体部1具有基部1A和杆柱1B。
第二主体部2以从基部1A的右表面偏向右斜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主体部1与第二主体部2之间形成有外径较小的部分即缩颈部HK。耳机91在外观上比缩颈部HK靠左侧的部分HS1是第一主体部1,比缩颈部HK靠右侧的部分HS2是第二主体部2。
基部1A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杆柱1B从基部1A的下部向下方呈棒状延伸而形成。在杆柱1B的内部的下部容纳有麦克风85,在杆柱1B的左表面的下部形成有将外部空间与麦克风85连通的拾音孔85a。
在基部1A的内部收纳有二次电池83和搭载有将二次电池83作为电源进行驱动的电路的电路基板84。在电路基板84上包括与外部进行通信的通信部84a、驱动扬声器单元81的驱动部84b、对来自接近传感器82(参照图4)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传感器处理部84c、对从麦克风85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部84d等电子电路。
如图4所示,成为第二主体部2的外表面的右表面21以相对于基部1A的轴线CL1A随着朝向右方而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倾斜,中央部成为稍微向右方凸出的曲面。
在右表面21的前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放音孔12a,在放音孔12a的后方侧形成有作为圆形的孔的传感器孔12b。
如图4所示,在面向放音孔12a的内部配置有扬声器单元81。扬声器单元81收纳并固定于在右表面21的内表面21a朝向左方呈圆弧状突出形成的环状壁部12g的内侧。
扬声器单元81和电路基板84的驱动部84b通过引线SG81连接。
由此,扬声器单元81输出基于从电路基板84的驱动部84b输入的声音信号的声音。从扬声器单元81输出的声音通过放音孔12a向右方的外部空间放出。
在与传感器孔12b对应的内部配置有接近传感器82,接近传感器82的传感器面82a在传感器孔12b内露出。接近传感器82与电路基板84的传感器处理部84c通过引线SG82连接。
在耳机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下,第二主体部2的右表面21与耳甲腔Ek接触,因此接近传感器82检测耳甲腔Ek的表面的存在,并将检测信号向传感器处理部84c输出。
在接近传感器82未检测到接近物的情况下,传感器处理部84c认为耳机91未佩戴于耳廓E而断开电源,停止电路基板84的工作。在接近传感器82检测到接近物(耳甲腔Ek)的情况下,认为耳机91佩戴于耳廓E而接通电源,使电路基板84的电路成为工作状态。
配置在杆柱1B的顶端部位的麦克风85与电路基板84的放大部84d通过引线SG85连接。放大部84d将从麦克风85输入的声音信号放大并向驱动部84b送出。
通信部84a以无线方式接收来自外部的声音再现装置(未图示)的声音信号,并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送出到放大部84d。
根据这些结构,耳机91的使用者能够选择性地或者混合地听取由麦克风85拾取的周围的声音和基于来自外部的声音再现装置的声音信号的声音。
基部1A通过将多个树脂部件沿轴线CL1A方向组合而构成为大致筒状。树脂例如是PC(聚碳酸酯)。
具体而言,从图4的右方侧起为壳体11、第一中间壳体13、第二中间壳体14以及背侧罩15。通过这些部件,在基部1A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V1。
第一中间壳体13、第二中间壳体14以及背侧罩15向下方延伸,构成了棒状的杆柱1B的框体。
如图4所示,壳体11作为半体的延伸壁部118向右前方延伸。即,延伸壁部118的右后方开放。
具有右表面21的顶端罩12通过熔敷等安装在延伸壁部118的顶端边缘部而堵塞开放部分。顶端罩12由树脂材料或弹性体形成。在顶端罩12形成有所述的放音孔12a及传感器孔12b。
顶端罩12的内表面21a与壳体11中的作为堵塞第一空间V1的右壁的划分壁117对置。即,由顶端罩12、划分壁117和延伸壁部118形成了大致密闭的第二空间V2。
如图4所示,扬声器单元81的扬声器轴线CL81与划分壁117中的作为面向第二空间V2的与扬声器单元81对置的面的划分壁右表面117a不正交地倾斜。具体而言,相对于与扬声器轴线CL81正交的虚拟面SF81,划分壁右表面117a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左方的方式倾斜。
另一方面,延伸壁部118的面向第二空间V2的侧壁的延伸壁内表面118a也不与扬声器轴线CL81平行而倾斜。具体而言,相对于虚拟面SF81,延伸壁内表面118a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式倾斜。
即,划分壁右表面117a与延伸壁内表面118a反向倾斜,划分壁右表面117a与延伸壁内表面118a相交的部分成为凹陷的槽部VC。
耳机91还在划分壁右表面117a的与延伸壁内表面118a的交点附近的部分形成有倾斜更陡的倾斜陡峭部117b。
由此,耳机91的槽部VC形成为比划分壁右表面117a与延伸壁内表面118a延长相交而形成的情况下的槽深、且槽开口角度θ更小的槽部VC1。
如图4所示,基部1A的右后部为肩部PS,该肩部PS作为圆弧状的棱线而比第二主体部2向径向外侧的右后方侧突出。
在第二主体部2的第二空间V2中,扬声器单元81以扬声器轴线CL81大致通过槽部VC1或槽部VC1的附近且不与基部1A相交而通过其外侧的位置及姿势配置。
图5A是从右方观察图4的扬声器单元81以及槽部VC1的箭头Ya的示意图。在图5A中,扬声器单元81的外形由双点划线表示。
如图5A所示,作为槽部VC的槽部VC1由于基部1A为圆筒状,因此从箭头Ya观察时呈弧状。扬声器轴线CL81相对于槽部VC1位于其径向外侧。
在该例子中,槽部VC1形成为贯穿由扬声器单元81的外形线包围的投影范围AR且两端部位于投影范围AR的外侧。投影范围AR是平行投影,是通过从图4中的箭头Ya方向的垂直投影而得到的范围。
槽部VC1与投影范围AR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槽部VC1的一部分包含于扬声器单元81的投影范围AR即可。
第二主体部2与基部1A之间的缩颈部HK(参照图4)以从前端部越朝向后方侧越朝向右方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槽部VC1的深度随着从前端部以弧状朝向后方而变浅。
图5B是图5A中的S5B~S5B位置处的截面图,图5C是图5A中的S5C~S5C位置处的截面图,图5D是图5A中的S5D~S5D位置处的截面图。
由图5B~图5D可知,槽部VC1的截面形状例如为V字形,越朝向端部越浅,如图5A所示,越接近扬声器单元81的中央位置,槽部VC1的深度越深。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3、图6和图7对将耳机91佩戴于耳廓E的状态(以下称为佩戴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在佩戴状态下,第二主体部2形成为能够以如下方式佩戴的大小:在将放音孔12a置于与外耳道Eh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该第二主体部2在耳廓E的耳甲腔Ek中与耳廓E的耳甲腔Ek的表面接触,并且收纳于耳廓E的耳甲腔Ek。
具体而言,在佩戴状态下,第二主体部2的前部2f抵接于耳屏Ej的内壁Ej1(图6及图7),第二主体部2的上部2t抵接于耳轮脚Ee的内壁Ee1(参照图7)。
另外,在佩戴状态下,第二主体部2的右表面21紧贴于耳甲腔Ek。
在佩戴状态下,杆柱1B在与屏间切迹Eg(参照图3)对应的位置向斜前下方延伸,第一主体部1的基部1A中的肩部PS以与对耳轮Ed的内壁Ed1紧贴的方式抵接。
如图7所示,放音孔12a位于与外耳道Eh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
耳机91由于其内部构造而听取的声音为高音质。
具体而言,耳机91具有容纳二次电池83及电路基板84的第一主体部1和容纳扬声器单元81的第二主体部2。杆柱1B从第一主体部1延伸出,在杆柱1B的内部的顶端部位收纳有麦克风85。
第一主体部1的内部的第一空间V1和第二主体部2的内部的第二空间V2被划分壁117实质上分离。
划分壁117相对于扬声器单元81的扬声器轴线CL81不正交而倾斜地延伸。因此,在向作为扬声器单元81的背面的划分壁117侧的第二空间V2放出的声音中,由划分壁117反射而直接到达扬声器单元81的振动板81a(参照图4)的声音很少。
即,划分壁117的反射音实质上几乎不对振动板81a的振动产生影响,因此耳机91能够得到忠实于声音信号的良好的再现声音。
另外,在延伸壁部118与划分壁117相交的位置形成有槽部VC,槽部VC从箭头Ya观察时存在于扬声器单元81的投影区域。因此,从扬声器单元81向划分壁117侧放出的声音的一部分进入槽部VC。
进入到槽部VC的声音在槽部VC内的对置壁反复反射而向里侧行进的过程中衰减,几乎不会返回到扬声器单元81侧。即使存在返回的声音,其能量也小。因此,划分壁117处的反射音变得更少,实质上不会对振动板81a的振动造成影响。
因此,耳机91能够获得更好的再现声音。
通过设置倾斜陡峭部117b而使槽部VC成为宽度更窄且更深的槽部VC1,能够进一步减少进入槽部VC1的声音向扬声器单元81侧的返回量。即,通过使槽部VC成为槽部VC1,耳机91能够得到更好的再现声音。
可以使扬声器单元81的安装位置和姿势成为扬声器轴线CL81不与第一主体部1的基部1A相交而通过其外侧,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槽部VC和槽部VC1。
另外,耳机91即使是具有上述构造的内耳型,向耳廓E的安装方式也由于其构造而独具特色。由此,耳机91是包括麦克风85的无线的拾音器,并且能够良好地抑制啸叫的产生。
即,如图6及图7所示,耳机91的第二主体部2的右表面21良好地紧贴于耳甲腔Ek,在头部H的前方良好地紧贴于耳屏Ej的内壁Ej1。由此,从第二主体部2的放音孔12a放出的声音难以泄漏到外部。
另外,耳机91在容纳扬声器单元81的第二空间V2和与容纳麦克风85的杆柱1B的内部空间连接的第一空间V1之间具有实质上阻断两空间之间的振动传播的划分壁117。
由此,从扬声器单元81向第二空间V2放出的声音极其难以到达麦克风85。另外,从扬声器单元81向第二空间V2放出的声音的一部分进入槽部VC(或槽部VC1)而消耗能量,因此更难以到达麦克风85。
另外,麦克风85配置在与形成有放音孔12a的右表面侧(头部H侧)相反侧的左表面侧的、杆柱1B的最顶端附近。即,从放音孔12a到麦克风85的距离HM(参照图7)在耳机91中的可能的配置关系中最长(远)。
由此,在耳机91中,从扬声器单元81输出的声音在通过耳机91的外部空间的路径中难以到达麦克风85,在通过内部空间的路径中也难以到达麦克风85,从而难以产生啸叫。
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例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设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了变形的变形例。
耳机91可以不是无线型,也可以是从外部的声音再现装置经由电缆接收声音信号的有线型。
符号说明
1第一主体部
1A基部
1B杆柱
11壳体
117划分壁
117a划分壁右表面
117b倾斜陡峭部
118延伸壁部
118a延伸壁内表面
12顶端罩
12a放音孔
12b传感器孔
12g环状壁部
13第一中间壳体
14第二中间壳体
15背面罩
2第二主体部
2f前部
2t上部
21右表面
21a内表面
81扬声器单元
81a振动板
82接近传感器
82a传感器面
83二次电池
84电路基板
84a通信部
84b驱动部
84c传感器处理部
84d放大部
85麦克风
85a拾音孔
91耳机
AR投影范围
CL1A轴线
CL81扬声器轴线
E耳廓
Ed对耳轮
Ed1内壁
Ee耳轮脚
Ee1内壁
Eg屏间切迹
Eh外耳道
Ej耳屏
Ej1内壁
Ek耳甲腔
H头部
HK缩颈部
HM距离
HS1、HS2部分
PS肩部
SF81虚拟面
SG81、SG82、SG85引线
VC、VC1槽部
V1第一空间
V2第二空间
θ槽开口角度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包括:
扬声器单元;
驱动部,驱动所述扬声器单元;
第一主体部,容纳所述驱动部;
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并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表面具有放音孔,所述放音孔将来自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音向外部放出;以及
划分壁,划分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二空间,
所述划分壁中的与所述扬声器单元对置的对置面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轴线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以所述轴线通过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侧的方式容纳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机,具有:
槽部,该槽部由所述对置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侧壁向远离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方向凹陷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中,
所述槽部的截面形状为V字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中,
当从所述轴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投影区域中。
6.一种带麦克风的耳机,包括:
扬声器单元;
驱动部,驱动所述扬声器单元;
第一主体部,容纳所述驱动部;
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并容纳所述扬声器单元,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表面具有放音孔,所述放音孔将来自所述扬声器单元的声音向外部放出;以及
划分壁,划分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部的第二空间,
所述第一主体部容纳麦克风,所述麦克风拾取外部的声音,
所述第二主体部的所述外表面形成为中央部凸出的曲面,并且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为能够以如下方式佩戴的大小:在将所述放音孔置于与外耳道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该第二主体部在耳廓的耳甲腔中与该耳甲腔的表面接触并收纳于所述耳甲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麦克风的耳机,其中,
所述第二主体部以向径向的一个方向突出的方式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偏置地连接,
所述第一主体部在作为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侧的另一方向具有肩部,所述肩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通过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向所述一个方向突出的前端部与所述耳廓的耳屏的内壁接触,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肩部与所述耳廓的对耳轮的内壁接触,而所述耳机佩戴到所述耳廓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麦克风的耳机,其中,
所述划分壁中的与所述扬声器单元对置的对置面相对于所述扬声器单元的轴线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麦克风的耳机,其中,
所述扬声器单元以所述轴线通过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侧的方式容纳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麦克风的耳机,具有:
槽部,该槽部由所述对置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侧壁向远离所述扬声器单元的方向凹陷而形成。
CN202310043555.3A 2022-03-24 2023-01-29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Pending CN1168059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8195A JP2023141725A (ja) 2022-03-24 2022-03-24 イヤホン
JP2022-048195 2022-03-24
JP2022-048189 2022-03-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5995A true CN116805995A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3555.3A Pending CN116805995A (zh) 2022-03-24 2023-01-29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41725A (zh)
CN (1) CN11680599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1725A (ja)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92933B1 (ko) 이어폰
US8139806B2 (en) Earphone for placement in an ear
US8660289B2 (en) Multiple receiver venting system
CN107517420B (zh) 耳机装置
JP4775438B2 (ja) ヘッドホン
US20120243725A1 (en) Earphone
US20080152160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stereo audio
US20220329932A1 (en) Loudspeaker
KR101897669B1 (ko) 이어폰용 일체형 스피커 장치
CN107018458B (zh) 耳机
KR102630054B1 (ko) 사운드 디바이스
CN116805995A (zh) 耳机和带麦克风的耳机
EP3200477B1 (en) Headphone
WO2013042389A1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
WO2017081967A1 (ja) ヘッドホン
CN112956208B (zh) 耳机
JP2023141722A (ja) マイク付きイヤホン
JP2015012436A (ja) マイク付きイヤホ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集音機
US20240187774A1 (en) Acoustic transducer unit
US20240187785A1 (en) Acoustic transducer unit
JP2023162739A (ja) 音伝達装置、遊技機および音響装置
JP2018186424A (ja) イヤホン
KR20080003044U (ko) 음향판이 구비된 이어폰
CN118138973A (zh) 音频转换单元
CN118138974A (zh) 音频转换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