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3882A - 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3882A
CN116803882A CN202310202942.7A CN202310202942A CN116803882A CN 116803882 A CN116803882 A CN 116803882A CN 202310202942 A CN202310202942 A CN 202310202942A CN 116803882 A CN116803882 A CN 116803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path
winding
suction port
sp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029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目片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03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38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卷绕机。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卷绕装置、纱线脱离部件和捕捉装置(24)。纺纱装置供给纱线(5)。卷绕装置卷绕纺纱装置所供给的纱线(5)而形成卷装。纱线脱离部件通过作用于位于从纺纱装置到卷绕装置之间的纱线(5),从而使纱道从纱线(5)卷绕时的纱道即第一纱道变更为位置与第一纱道不同的第二纱道。捕捉装置(24)具有吸引并捕捉纱线(5)的吸引口(62),吸引口(62)以不与第一纱道相对的朝向、且是与第二纱道相对的朝向配置。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具备吸引并捕捉纱线的捕捉装置的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是日本专利第5471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利用卷绕装置对卷绕在喂纱纱管上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的络纱单元。在喂纱纱管与卷绕装置之间的纱道(纱线行进路径)上配置有捕纱器。捕纱器是筒状的部件,并接近纱线而设置。通过使捕纱器产生吸引流而能够使捕纱器捕捉纱线。另外,络纱单元具备能够使捕纱器在相对于纱道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捕纱器驱动部。
在专利文献1的络纱单元中虽然记载了使捕纱器相对于纱道接近或远离,但并未对纱道的位置变更进行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捕捉装置的纱线卷绕机,该捕捉装置能够在纱道的位置变更之后准确地吸引并捕捉纱线。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纱线卷绕机。即,纱线卷绕机具备喂纱部、卷绕装置、纱道变更部件和捕捉装置。所述喂纱部供给纱线。所述卷绕装置卷绕所述喂纱部所供给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所述纱道变更部件通过作用于位于从所述喂纱部到所述卷绕装置之间的纱线,从而使纱道从纱线卷绕时的纱道即第一纱道变更为位置与所述第一纱道不同的第二纱道。所述捕捉装置具有吸引并捕捉纱线的吸引口,所述吸引口以不与所述第一纱道相对的朝向、且与所述第二纱道相对的朝向配置。
由此,能够使用捕捉装置准确地吸引并捕捉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纱线卷绕机具备纱线蓄留罗拉、挂纱部件和纱线脱离部件。所述纱线蓄留罗拉与所述喂纱部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且与所述卷绕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将纱线缠绕在外周面上暂时进行蓄留。所述挂纱部件通过在与纱线接触的状态下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一体地旋转而在所述纱线蓄留罗拉的外周面上缠绕纱线。所述纱线脱离部件在通过作用于纱线以使纱线从所述挂纱部件脱离而使纱道从所述第一纱道变更为所述第二纱道的纱线脱离位置、和从所述纱线脱离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切换位置。所述纱线脱离部件是所述纱道变更部件。
由此,在利用纱线脱离部件使纱线从挂纱部件脱离、且挂纱部件的阻力不作用于纱线的状态下,捕捉装置能够稳定地吸引并捕捉纱线。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所述捕捉装置的所述吸引口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纱道中的、存在于位于所述纱线脱离位置的所述纱线脱离部件与所述卷绕装置之间的纱道的至少一部分相对。所述挂纱部件的动作轨迹与所述第一纱道重复。所述第二纱道与所述挂纱部件相比位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的径向外侧。
由此,在纱线脱离部件使纱线从挂纱部件脱离之后,能够避免挂纱部件与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接触。另外,能够使第一纱道与第二纱道大幅分开,因此,能够使捕捉装置吸引纱线的情况难以在纱线卷绕时发生。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纱线卷绕机具备上游纱线引导件和下游纱线引导件。所述上游纱线引导件与所述捕捉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且与所述卷绕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引导纱线。所述下游纱线引导件与所述捕捉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且与所述卷绕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引导纱线。通过使所述纱线脱离部件从退避位置移动到纱线脱离位置,纱线的位置以所述下游纱线引导件为支点而变化,从所述第一纱道切换成所述第二纱道。
由此,能够以下游纱线引导件为支点稳定地进行从第一纱道向第二纱道的切换,由于第二纱道的位置也是稳定的,所以捕捉装置能够更准确地吸引并捕捉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所述捕捉装置具备供从所述吸引口吸引到的纱线流通的吸引管。所述吸引口与所述吸引管相比配置在装置正面侧。
由此,由于吸引口位于操作人员容易接触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引口的清扫。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具备在所述捕捉装置吸引纱线时朝向所述吸引口压入纱线的压入装置。
由此,能够提高捕捉装置捕捉到纱线的概率。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所述压入装置通过气体的喷射来朝向所述吸引口压入纱线、或者通过与纱线接触并按压纱线来朝向所述吸引口压入纱线。
由此,能够使用一般的致动器来按压纱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纱线卷绕过程中的纺纱单元及接纱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将纱线端引导至接纱装置后的状态的纺纱单元及接纱台车的侧视图。
图4是纱线蓄留装置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捕捉装置附近的俯视图。
图6是使用工作缸(cylinder)来压入纱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纱线卷绕机)1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是指纱线5、纱条4a或纤维束4b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及下游侧。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鼓风机箱111、控制箱112、多个纺纱单元2、和接纱台车80。多个纺纱单元2在规定方向(并列方向)上并列配置。各个纺纱单元2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5并形成卷装7。
在鼓风机箱111内配置有作为负压源发挥功能的鼓风机113等。在控制箱112配置有中央控制装置115、显示部116和操作部117。
中央控制装置115集中管理及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中央控制装置115经由省略图示的信号线与各纺纱单元2所具备的单元控制部15(图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纺纱单元2都具备单元控制部15,但也可以是规定数量(例如两个或四个)的纺纱单元2共用一个单元控制部15。
显示部116能够显示针对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与各纺纱单元2的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为了进行纺纱机1的设定、及/或、为了进行显示在显示部116上的信息的选择而对操作部117进行操作。显示部116和操作部117也可以由触摸屏显示器构成。
在本说明书中,将纺纱机1中的、操作人员主要接触的面称为正面。纺纱机1的正面例如是配置有显示部116或操作部117的一侧的面。另外,纺纱机1的正面是操作人员能够视觉辨认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的面。另外,纺纱机1的正面也是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接触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的面。将连接正面与背面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在俯视时,前后方向与纺纱单元2的并列方向正交。
如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备牵伸装置21、纺纱装置22、纱线蓄留装置23、捕捉装置24和卷绕装置25。这些装置在纱线5等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
接纱台车80设为能够相对于各纺纱单元2移动。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具备一台接纱台车80。在图1中图示了一台接纱台车80,但纺纱机1也可以具备多台接纱台车80。接纱台车80如后所述具备接纱装置82、吸管83和吸嘴84。也可以省略接纱台车80而是各纺纱单元2具备接纱装置82、吸管83和吸嘴84。在纺纱机1中,也可以省略吸嘴84。
牵伸装置21设于纺纱单元2的上部。牵伸装置21具备多个牵伸罗拉对。各个牵伸罗拉对由两个牵伸罗拉构成。
具体而言,牵伸装置21具备四个牵伸罗拉对。四个牵伸罗拉对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后罗拉对41、第三罗拉对42、中罗拉对43及前罗拉对44。在中罗拉对43的各牵伸罗拉上设有龙带45。
四个牵伸罗拉对分别具有彼此相对的驱动罗拉及从动罗拉。关于四个牵伸罗拉对,在各个驱动罗拉设有省略图示的马达等驱动部。各个驱动罗拉通过驱动部而以该驱动罗拉的轴线为中心被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驱动罗拉的驱动部。因此,某个纺纱单元2的牵伸罗拉对能够相对于其他纺纱单元2的牵伸罗拉对独立地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共同的驱动部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牵伸罗拉对。
牵伸装置21将从纱条供给部20供给的纱条4a夹在各牵伸罗拉对的驱动罗拉与从动罗拉之间进行搬送,由此将其拉伸(牵伸)至规定的纤维量或粗细而生成纤维束4b。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4b被供给至纺纱装置22。
纱条供给部20与牵伸装置21相比配置在上游侧。在纱条供给部20配置有作为容纳纱条4a的容器的盒子。
纺纱装置2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空气纺纱装置。纺纱装置22通过使回旋空气流作用于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4b而加捻生成纱线5。纺纱装置22与牵伸装置21相比配置在下游侧。
纺纱装置22将所生成的纱线5向下游侧供给。纺纱装置22由于供给纱线5所以相当于喂纱部。由纺纱装置22生成的纱线5从纺纱装置22朝向卷绕装置25行进,并由卷绕装置25卷绕。在纺纱装置22与卷绕装置25之间形成有供纱线5行进的纱道。
纱线蓄留装置23将由纺纱装置22生成的纱线5引出并暂时进行蓄留。纱线蓄留装置23与纺纱装置22相比配置在下游侧、且与卷绕装置25相比配置在上游侧。
纱线蓄留装置23具备纱线蓄留罗拉51、电动马达52、挂纱部件53、纱线脱离部件(纱道变更部件)55和蓄留量传感器56。
纱线蓄留罗拉51由电动马达52旋转驱动。纱线蓄留罗拉51在其外周面上缠绕纱线5并暂时进行蓄留。纱线蓄留罗拉51通过在外周面上缠绕有纱线5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能够从纺纱装置22以规定速度引出纱线5。
挂纱部件53能够钩挂纱线5。挂纱部件53以能够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例如通过由磁性机构等构成的扭矩产生机构对挂纱部件53施加抵抗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51相对旋转的扭矩(阻力矩)。由此,若对纱线5施加的张力强到克服该阻力矩,则挂纱部件53独立于纱线蓄留罗拉51而旋转,以将纱线5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若对纱线5施加的张力比阻力矩弱,则挂纱部件53与纱线蓄留罗拉51一体地旋转,将纱线5缠绕到所述纱线蓄留罗拉51上。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旋转驱动挂纱部件53的驱动部。
纱线脱离部件55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51附近。纱线脱离部件55能够进行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的纱线脱离动作。纱线脱离部件55如图1所示构成为L字形的部件,并以其端部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4所示,纱线脱离部件55设为能够在退避位置与纱线脱离位置之间移动。纱线脱离部件55在从退避位置向纱线脱离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从与纱线蓄留罗拉51相比靠下游侧的空间通过。此时,若有钩挂在挂纱部件53上的纱线5,则纱线脱离部件55作用于该纱线5,从而该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通过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纱线5被从纱线蓄留罗拉51退绕。
纱线脱离部件55设于各纺纱单元2,相对于各个纱线脱离部件55设有单独的驱动部(马达或气缸等)。纱线脱离部件55的驱动部由单元控制部15控制。因此,纱线脱离部件55能够相对于其他纺纱单元2的纱线脱离部件55独立地动作。
蓄留量传感器56能够检测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蓄留量。蓄留量传感器56配置为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外周面的适当位置相对。蓄留量传感器56检测该位置处有无纱线5。蓄留量传感器56将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部15。单元控制部15能够基于该检测信号来检测纱线蓄留量是否为规定量以上。
纱线蓄留装置23由于能够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外周面上暂时蓄留纱线5,所以作为纱线5的一种缓冲器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消除由于纺纱装置22中的纺纱速度与卷绕速度(被向后述的卷装7卷绕的纱线5的行进速度)因某种理由而不一致所导致的不良情况(例如纱线5的松弛等)。
在纺纱装置22与纱线蓄留装置23之间设有纱线监视装置47。纱线监视装置47在与纱线蓄留装置23相比靠上游侧(纺纱装置22侧)的位置检测纱线5的状态。由纺纱装置22生成的纱线5在由纱线蓄留装置23蓄留之前从纱线监视装置47通过。
纱线监视装置47利用光传感器监视行进的纱线5的质量,并检测纱线5所包含的纱疵(纱线缺陷)。作为纱疵,例如有纱线5的粗细的异常及/或纱线5所包含的异物等。纱线监视装置47在检测到纱线5的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5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47也可以代替光传感器而使用例如静电电容式传感器来监视纱线5的质量。纱线监视装置47也可以构成为代替这些纱疵或者在这些纱疵的基础上检测纱线5的张力的异常。
单元控制部15基于纱线监视装置47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切断纱线5。纱线5的切断通过由单元控制部15进行控制以使纺纱装置22的纺纱停止来实现。纱线5的切断也可以通过使牵伸装置21的牵伸(例如后罗拉对41的旋转)停止来实现。不管是在纺纱装置22停止纺纱的情况下,还是在停止从牵伸装置21向纺纱装置22供给纤维束4b的情况下,纺纱装置22的纺纱实质上都会被中断。也可以在纺纱单元2具备切断器,单元控制部15利用切断器进行纱线5的切断。在由切断器切断纱线5的情况下也是,单元控制部15进行控制以使纺纱装置22的纺纱实质上中断。
在纱线5在纺纱装置22与卷绕装置25之间断开的情况下,捕捉装置24吸引卷装7侧的纱线5。捕捉装置24与纱线蓄留装置23相比配置在下游、且与卷绕装置25相比配置在上游。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装置24的吸引口62以相对于纱道的距离不变的方式固定,但也可以是能够稍微移动。例如,捕捉装置24的吸引口62也可以能够相对于纱道稍微向接近及退避的方向移动。换言之,捕捉装置24的吸引口62的可移动长度比吸嘴84的吸引口的可移动长度短。当后述的接纱台车80对该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时,捕捉装置24与接纱台车80所具备的接纱装置82相比位于上游侧。捕捉装置24能够在纱线5发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在与接纱装置82相比靠上游侧的位置捕捉卷绕装置25侧的纱线5、换言之卷装7侧的纱线5。
接纱装置82具备未图示的聚纱杆。通过使聚纱杆动作而将由捕捉装置24捕捉到的纱线5收进接纱装置82。
接纱台车80还具备吸嘴84。当未由捕捉装置24捕捉到卷装7侧的纱线5时,吸嘴84代替捕捉装置24而捕捉该纱线5。关于接纱台车80的结构详见后述。
在纱线5发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决定使用/不使用捕捉装置24,并基于该决定适当控制捕捉装置24。捕捉装置24及吸嘴84以二者择一的方式被选择用于捕捉卷装7侧的纱线5。因此,使用捕捉装置24意味着不使用吸嘴84,而不使用捕捉装置24意味着使用吸嘴84。
在单元控制部15决定了使用捕捉装置24的情况下,捕捉装置24由单元控制部15进行控制,以在与纱线蓄留装置23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吸引并捕捉卷装7侧的纱线5。捕捉装置24捕捉纱线5的时机是纱线脱离部件55进行纱线脱离动作而开始退绕纱线蓄留罗拉51的纱线5之后、且断开后的纱线5(卷装7侧的纱线5)的纱线端从捕捉装置24通过之前的时机。通过由捕捉装置24捕捉卷装7侧的纱线5,卷装7侧的纱线5位于接纱装置82附近。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了捕捉装置24捕捉到卷装7侧的纱线5后的状态。
捕捉装置24具备吸引管61。在吸引管61的前端(长度方向一端)形成有吸引口62。吸引口62朝向形成于纺纱单元2的后述的第二纱道的中途部开口。吸引管61经由配管等与鼓风机113等负压源连接。由此,能够使吸引口62(吸引管61内)产生吸引流。与后述的吸嘴84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口62的位置是恒定的。
在与纱线蓄留装置23相比靠下游侧、且与卷绕装置25相比靠上游侧的位置具备上游纱线引导件48a、下游纱线引导件48b和涂蜡装置49。
上游纱线引导件48a及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与纱线蓄留罗拉51相比配置在下游侧。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与上游纱线引导件48a相比配置在下游侧。上游纱线引导件48a与捕捉装置24相比配置在上游侧。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与捕捉装置24相比配置在下游侧。另外,上游纱线引导件48a及下游纱线引导件48b配置为在纱线行进方向上将涂蜡装置49夹在中间。如图5所示,在上游纱线引导件48a及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开口(凹部)。因此,上游纱线引导件48a及下游纱线引导件48b容许纱线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但是,由于纱线5被从卷绕装置25侧拉拽,所以在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中,纱线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实质上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当第一纱道和第二纱道切换时,纱线5的位置以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为支点而变更。
涂蜡装置49保持待施加给纱线5的蜡。涂蜡装置49在纱线蓄留装置23与卷绕装置25之间对行进中的纱线5进行涂蜡。
卷绕装置25卷绕从纱线蓄留装置23通过后的纱线5而形成卷装7。卷绕装置25与纱线蓄留装置23相比配置在下游侧。
卷绕装置25具备摇架装置71、卷装旋转装置72和横动装置73。
摇架装置71具备一对摇架臂74。摇架装置71能够在一对摇架臂74之间将用于卷绕纱线5的纱管7a(进而是卷装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摇架臂74能够以支轴75为中心旋转。
卷装旋转装置72具备卷绕筒76和筒驱动马达77。卷绕筒76能够与纱管7a或卷装7的外周面接触。筒驱动马达77的输出轴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卷绕筒76连结。通过利用筒驱动马达77驱动卷绕筒76,能够使卷装7向卷绕方向旋转。筒驱动马达77构成为能够正反旋转。因此,也能够使卷装7向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
横动装置73具备横动引导件78和横动驱动马达79。横动引导件78能够钩挂向卷装7卷绕的纱线5。横动引导件78能够在卷装7的卷宽方向上往复移动。横动驱动马达79的输出轴通过适当的机构与横动引导件78连结。通过在横动引导件78保持有纱线5的状态下利用横动驱动马达79往复驱动横动引导件78,能够使向卷装7卷绕的纱线5横动。
卷绕装置25一边使横动装置73的横动引导件78往复移动,一边使卷装旋转装置72的卷绕筒76旋转。由此,卷绕装置25在使纱线5横动的同时将纱线5卷绕到卷装7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各纺纱单元2设有单独的筒驱动马达77。另外,相对于各纺纱单元2设有单独的横动驱动马达79。因此,卷绕筒76及横动引导件78能够相对于其他纺纱单元2的卷绕筒76及横动引导件78独立地动作。
如图1所示,在纺纱机1上设有轨道101。轨道101配置为沿着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接纱台车80构成为能够在轨道101上行驶。由此,接纱台车80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移动。
接纱台车80行驶到与纱线5发生了断开的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并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处理。接纱台车80与纺纱单元2所具备的捕捉装置24等协作来进行该接纱处理,或者使用该接纱台车80所具备的装置(后述的吸嘴84等)来进行该接纱处理。
接纱台车80具备行驶车轮81、接纱装置82、吸管83、吸嘴84和台车控制部85。
行驶车轮81构成为能够由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旋转驱动。通过驱动行驶车轮81,能够使接纱台车80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分别行驶。
吸管83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吸管83的前端形成有开口。吸管83与适当的负压源(例如鼓风机113)连接。因此,能够使吸管83的前端产生吸引流。
吸管8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通过使吸管83旋转,能够使其前端相对于纺纱装置22接近或退避。在纱线5发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吸管83通过向一侧旋转而向纺纱装置22接近。在图3中,用点划线示出接近了纺纱装置22的状态的吸管83。吸管83在接近纺纱装置22之后吸入并捕捉纺纱装置22侧的纱线5。之后,吸管83向另一侧旋转,使纺纱装置22侧的纱线5位于接纱装置82附近。
吸嘴84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吸嘴84的前端形成有开口。吸嘴84与鼓风机113等负压源连接。因此,能够使吸嘴84的前端的开口产生吸引流。
吸嘴8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通过使吸嘴84旋转,能够使其前端的开口向相对于卷绕装置25接近的位置或退避的位置移动。在纱线5发生了断开、且单元控制部15决定了使用吸嘴84的情况下,吸嘴84通过向一侧旋转而向卷绕装置25接近。吸嘴84在接近卷绕装置25之后吸入并捕捉卷装7侧的纱线5。之后,吸嘴84向另一侧旋转,使卷装7侧的纱线5位于接纱装置82附近。
在纱线5发生断开之后,接纱装置82对由吸管83捕捉到的纺纱装置22侧的纱线5与由捕捉装置24或吸嘴84捕捉到的卷装7侧的纱线5进行接纱。接纱装置82具备省略图示的聚纱杆。接纱装置82通过使聚纱杆动作而能够取入位于接纱装置82附近的纱线5。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82是利用回旋空气流将纱线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纱装置82并不限定于所述捻接装置,例如也能设为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台车控制部85构成为具有未图示的CPU、ROM、RAM等的众所周知的计算机。台车控制部85通过控制接纱台车80所具备的各部分的动作来控制接纱台车80进行的接纱处理。
接纱台车80通常在轨道101上的适当位置待机。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发生纱线5的断开时,接纱台车80向纱线5发生了断开的纺纱单元2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对纱线脱离部件55进行了纱线脱离动作时的纱道变化、和吸引口62的位置及朝向进行说明。
以下,如图4所示,将纱线脱离部件55位于退避位置、且进行纱线5的卷绕而形成卷装7时的纱道称为第一纱道。另外,将纱线脱离部件55位于纱线脱离位置、且与第一纱道位置不同的纱道称为第二纱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纱道是例如在卷绕开始时或产生断纱时为了进行接纱而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后的状态下的纱道。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使纱线脱离部件55动作而纱道从第一纱道变更为第二纱道,所以纱线脱离部件55相当于纱道变更部件。如图5所示,第一纱道和第二纱道虽然在纺纱单元2的并列方向上的位置实质上相同,但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在纱线5卷绕时,由于纱线5挂在挂纱部件53上,所以第一纱道与挂纱部件53的动作轨迹重复。另外,第二纱道与挂纱部件53相比位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径向外侧。由此,在纱线脱离部件55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之后,能够防止挂纱部件53与纱线5接触。
如上所述,在纱线脱离部件55进行纱线脱离动作而使纱线5从纱线蓄留罗拉51的退绕开始之后的规定时机,进行捕捉装置24对纱线5的捕捉。也就是说,进行捕捉装置24对纱线5的捕捉的时机下的纱道是第二纱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吸引口62以不与第一纱道相对的朝向、且与第二纱道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朝向配置。吸引口62与第二纱道相对是指在将吸引口62沿轴向延长时吸引口62与第二纱道重叠。轴向例如是指吸引口62附近的吸引管61的长度方向、或者吸引口62的流路截面积的法线方向。
通过使吸引口62与第二纱道相对,能够准确地吸引并捕捉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捕捉装置24上设有省略图示的挡板,与捕捉装置24对纱线5的吸引捕捉相关联地将挡板从关闭状态切换成打开状态。在纱线5的卷绕过程中,挡板是关闭状态。但是,即使是因某种缘故而在纱线5的卷绕过程中在吸引口62产生了吸引流的情况下,由于纱线5位于第一纱道,所以吸引流也难以作用于纱线5。因此,能够防止捕捉装置24在纱线5的卷绕过程中捕捉纱线5。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挡板而设为在纺纱机1的运转过程中持续在捕捉装置24的吸引口62产生吸引流。
另外,吸引管61并不平行于纺纱单元2的并列方向,而是相对于并列方向倾斜配置。具体而言,吸引口62以离装置正面侧最近的方式取位,且吸引管61与吸引口62相比位于装置背面侧。换言之,在吸引口62附近,吸引管61以随着从吸引口62趋向吸引流的下游侧而向装置背面侧靠近的方式倾斜。由此,由于吸引口62朝向装置正面侧,所以操作人员容易接触吸引口62。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引口62的清扫。需要说明的是,吸引管61的朝向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相对于并列方向平行,还可以向本实施方式的相反侧倾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纱道以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为支点而变更。因此,第一纱道和第二纱道在与下游纱线引导件48b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重叠。关于这点,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口62与纱线蓄留装置23(尤其是纱线脱离部件55)相比配置在下游侧、且与下游纱线引导件48b相比配置在上游侧。换言之,吸引口62配置在第一纱道与第二纱道不重叠的位置。由此,吸引口62在使强吸引流作用于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的同时几乎不使吸引流作用于位于第一纱道的纱线5。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引管61斜向上配置。换言之,在吸引口62附近,吸引管61以随着从吸引口62趋向吸引流的下游侧而向铅垂方向下侧靠近的方式倾斜。需要说明的是,吸引管61也可以以沿着水平面的方式配置,还可以斜向下配置。
另外,纺纱机1具备辅助吸引口62对纱线5的捕捉的吹送装置(压入装置)91。吹送装置91与送风机连接或与贮存压缩空气的罐连接。吹送装置91能够通过单元控制部15的控制而从喷射口91a喷射气体。吹送装置91喷射的气体既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空气以外的气体。
吹送装置91的喷射口91a配置为不与第一纱道相对且与第二纱道相对。相对的意思与上述关于吸引口62的说明相同。由此,从喷射口91a喷射出的气体作用于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口91a配置为与吸引口62相对。由此,喷射口91a能够将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朝向吸引口62压入。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吸引口62捕捉纱线5失败的概率。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是纱线5通过从喷射口91a喷射出的气体而向吸引口62靠近,则喷射口91a也可以不与吸引口62相对。
另外,为了有效活用吹送装置91,单元控制部15优选在吹送装置91喷射气体的时机使吸引口62产生吸引流。需要说明的是,吹送装置91开始气体喷射的时机、和开始使吸引口62产生吸引流的时机可以是任何一个在先。来自吹送装置91的气体喷射在能够由捕捉装置24捕捉纱线5的时机之后的时机停止。
吹送装置91并不是必需的构成要素,也能省略。即使省略了吹送装置91,仅通过从吸引口62产生的吸引流也能够吸引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
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接使用从喷射口91a喷射出的气体将纱线5朝向吸引口62压入。取而代之,也可以在吸引口62设置利用当喷射出气体时吸引周围空气的现象的装置(吸气装置(air sucker)),并使用该装置朝向吸引口62压入纱线5。
另外,如图6所示,也可以代替吹送装置91而使用机械按压纱线5的工作缸(压入装置)92。工作缸92具备缸筒92a和缸杆92b。缸杆92b能够相对于缸筒92a滑动。工作缸92是电动缸或气缸。通过单元控制部15的控制而向工作缸92供给动力,由此,缸杆92b相对于缸筒92a滑动。
捕捉装置24的吸引口62与工作缸92以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缸杆92b的动作轨迹与第二纱道重叠。由此,通过使缸杆92b向吸引口62侧移动,缸杆92b与纱线5接触并按压纱线5。其结果是,由于纱线5被朝向吸引口62压入,所以能够降低吸引口62捕捉纱线5失败的概率。
机械按压纱线5的压入装置并不限于工作缸92,例如也可以是被旋转驱动的臂状部件。通过使臂状部件旋转,能够将纱线5朝向吸引口62压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装置22、卷绕装置25、纱线脱离部件55和捕捉装置24。纺纱装置22供给纱线5。卷绕装置25卷绕纺纱装置22所供给的纱线5而形成卷装7。纱线脱离部件55通过作用于位于纺纱装置22到卷绕装置25之间的纱线5,从而使纱道从纱线5卷绕时的纱道即第一纱道变更为位置与第一纱道不同的第二纱道。捕捉装置24具有吸引并捕捉纱线5的吸引口62,吸引口62以不与第一纱道相对的朝向、且与第二纱道相对的朝向配置。
由此,能够使用捕捉装置24准确地吸引并捕捉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纱线蓄留罗拉51、挂纱部件53和纱线脱离部件55。纱线蓄留罗拉51与纺纱装置22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且与卷绕装置25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将纱线5缠绕在外周面上暂时进行蓄留。挂纱部件53通过在与纱线5接触的状态下与纱线蓄留罗拉51一体地旋转而在纱线蓄留罗拉51的外周面上缠绕纱线5。纱线脱离部件55在通过作用于纱线5以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而使纱道从第一纱道变更为第二纱道的纱线脱离位置、和从纱线脱离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切换位置。纱线脱离部件55是纱道变更部件。
由此,在利用纱线脱离部件55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且挂纱部件53的阻力不作用于纱线5的状态下,捕捉装置24能够稳定地吸引并捕捉纱线5。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捕捉装置24的吸引口62配置为与第二纱道中的、存在于位于纱线脱离位置的纱线脱离部件55与卷绕装置25之间的纱道的至少一部分相对。挂纱部件53的动作轨迹与第一纱道重复。第二纱道与挂纱部件53相比位于纱线蓄留罗拉51的径向外侧。
由此,在纱线脱离部件55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之后,能够避免挂纱部件53与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接触。另外,能够使第一纱道与第二纱道大幅分开,因此,能够使得捕捉装置24吸引纱线5的情况难以在纱线5卷绕时发生。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上游纱线引导件48a和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上游纱线引导件48a与捕捉装置24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且与卷绕装置25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引导纱线5。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与捕捉装置24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且与卷绕装置25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引导纱线5。通过使纱线脱离部件55从退避位置移动到纱线脱离位置,纱线5的位置以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为支点而变化,从第一纱道切换成第二纱道。
由此,能够以下游纱线引导件48b为支点稳定地进行从第一纱道向第二纱道的切换,由于第二纱道的位置也是稳定的,所以捕捉装置24能够更准确地吸引捕捉位于第二纱道的纱线5。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捕捉装置24具备供从吸引口62吸引到的纱线5流通的吸引管61。吸引口62与吸引管61相比配置在装置正面侧。
由此,由于吸引口62位于操作人员容易接触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引口62的清扫。
本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纺纱机1具备在捕捉装置24吸引纱线5时朝向吸引口62压入纱线5的吹送装置91或工作缸92。
由此,能够提高捕捉装置24捕捉到纱线5的概率。
在本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压入装置是通过气体的喷射来朝向吸引口62压入纱线5的吹送装置91、或者是通过与纱线5接触并按压纱线5来朝向吸引口62压入纱线5的工作缸92。
由此,能够使用一般的致动器来按压纱线5。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结构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蓄留装置23所具备的纱线脱离部件55是纱道变更部件。取而代之,也可以设置相对于纱线蓄留装置23独立的纱道变更部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纱道变更部件(纱线脱离部件55)为了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而变更纱道。取而代之,也可以以其他目的而变更纱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脱离部件55用于在纱线5发生断开时将卷装7侧的纱线5从第一纱道变更为第二纱道。纱线脱离部件55也可以在其他时机动作。例如,也可以设为:在纺纱装置22的纺纱刚刚开始之后蓄留到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纱线5被吸管83持续吸引捕捉的状态下,通过使纱线脱离部件55从退避位置向纱线脱离位置移动而使纱线5从挂纱部件53脱离,并利用吸管83将卷绕在纱线蓄留罗拉51上的纱线5吸引除去。此时的纱线脱离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纱线脱离位置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纱线脱离部件55也可以在上述以外的任意时机动作。
纺纱单元2也可以不具备涂蜡装置49。或者,在不对纱线5涂蜡的情况下,纺纱单元2也可以仅具备涂蜡装置49的主体,并将蜡从涂蜡装置49卸下。纺纱单元2只要具备上游纱线引导件48a和下游纱线引导件48b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蓄留装置23从纺纱装置22引出纱线5,但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23而设置利用相对的两个罗拉将纱线5夹在中间引出的引纱罗拉。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引纱罗拉相比在下游设置纱线蓄留装置23。
本发明并不限于纺纱机,例如也能够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等其他纱线卷绕机。在将本发明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的情况下,喂纱部是放置喂纱纱管并从喂纱纱管引出纱线的部分。

Claims (7)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喂纱部,该喂纱部用于供给纱线;
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卷绕所述喂纱部所供给的纱线而形成卷装;
纱道变更部件,该纱道变更部件通过作用于位于从所述喂纱部到所述卷绕装置之间的纱线,从而使纱道从纱线卷绕时的纱道即第一纱道变更为位置与所述第一纱道不同的第二纱道;和
捕捉装置,该捕捉装置具有吸引并捕捉纱线的吸引口,所述吸引口以不与所述第一纱道相对的朝向、且与所述第二纱道相对的朝向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纱线蓄留罗拉,该纱线蓄留罗拉配置在与所述喂纱部相比靠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且与所述卷绕装置相比靠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的位置,并将纱线缠绕在外周面上暂时进行蓄留;
挂纱部件,该挂纱部件通过在与纱线接触的状态下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一体地旋转而在所述纱线蓄留罗拉的外周面上缠绕纱线;和
纱线脱离部件,该纱线脱离部件在通过作用于纱线以使纱线从所述挂纱部件脱离而使纱道从所述第一纱道变更为所述第二纱道的纱线脱离位置、和从所述纱线脱离位置退避开的退避位置之间切换位置,
所述纱线脱离部件是所述纱道变更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装置的所述吸引口配置为与所述第二纱道中的、存在于位于所述纱线脱离位置的所述纱线脱离部件与所述卷绕装置之间的纱道的至少一部分相对,
所述挂纱部件的动作轨迹与所述第一纱道重复,
所述第二纱道与所述挂纱部件相比位于所述纱线蓄留罗拉的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游纱线引导件,该上游纱线引导件与所述捕捉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且与所述卷绕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引导纱线;和
下游纱线引导件,该下游纱线引导件与所述捕捉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且与所述卷绕装置相比配置在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并引导纱线,
通过使所述纱线脱离部件从退避位置移动到纱线脱离位置,纱线的位置以所述下游纱线引导件为支点而变化,从所述第一纱道切换成所述第二纱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装置具备供从所述吸引口吸引到的纱线流通的吸引管,所述吸引口与所述吸引管相比配置在装置正面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所述捕捉装置吸引纱线时朝向所述吸引口压入纱线的压入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装置通过气体的喷射来朝向所述吸引口压入纱线、或者通过与纱线接触并按压纱线来朝向所述吸引口压入纱线。
CN202310202942.7A 2022-03-24 2023-03-06 纱线卷绕机 Pending CN1168038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48847 2022-03-24
JP2022048847A JP2023142133A (ja) 2022-03-24 2022-03-24 糸巻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3882A true CN116803882A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8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02942.7A Pending CN116803882A (zh) 2022-03-24 2023-03-06 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42133A (zh)
CN (1) CN11680388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2133A (ja)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JP2013063839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JP2013067474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EP2862826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9969862B (zh) 纱线卷取机
CN116803882A (zh) 纱线卷绕机
JP2016102005A (ja) 糸継装置、糸巻取機及び糸継方法
CN211171024U (zh)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JP2019031380A (ja) 作業台車及び糸巻取機
CN109969861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筒管供给方法
CN110699796A (zh)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CN116804296A (zh) 纺纱机
CN116891164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15467057A (zh) 纺纱机
EP3730436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threading method
JP2013057152A (ja) 糸巻取機
CN116803881A (zh) 纱线卷绕机
CN11546573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9930260B (zh) 纺纱机和纱线捕捉方法
CN218478842U (zh) 一种棉混纺纱机
CN11592464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13445165A (zh) 气流纺纱机
CN115467055A (zh) 纺纱机
CN114959968A (zh) 纺纱机
CN113249835A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