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9968A - 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59968A CN114959968A CN202210110558.XA CN202210110558A CN114959968A CN 114959968 A CN114959968 A CN 114959968A CN 202210110558 A CN202210110558 A CN 202210110558A CN 114959968 A CN114959968 A CN 1149599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spinning
- catching
- winding
- pack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机,灵活地进行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纺纱机具备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根据纺纱机使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纺纱装置(23)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或者细纱(33)的纱线种类,使用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中的哪个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能够在开始纱线的卷取之前进行断开的纱线的接头处理的纺纱机。日本特开2014-9052号公报公开了作为这种纺纱机的细纱机。
日本特开2014-9052号公报的细纱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生成细纱的纺纱装置、以及卷取细纱来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当在某个纺纱单元中纱线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能够行进到该纺纱单元。
接头台车具备吸管、吸嘴以及接头装置。吸管对断开的纱线中的一方的纱线(纺纱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捕捉并向接头装置引导。吸嘴对断开的纱线中的另一方的纱线(卷取装置的卷装侧的纱线)进行捕捉并向接头装置引导。接头装置使用通过这些引导的纱线彼此来进行接头。
在日本特开2014-9052号公报的构成中,细纱机仅将吸嘴用于对卷装侧的纱线进行捕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灵活地进行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的纺纱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纺纱机。即,该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卷取装置、纱线存积装置、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卷取装置对从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纱线存积装置配置于形成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固定捕捉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即捕捉部分进行捕捉。固定捕捉装置针对纱线行进路径而设置。可动捕捉装置对捕捉部分进行捕捉。可动捕捉装置在相对于卷取装置接近的接近位置与相对于卷取装置比接近位置远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纺纱机根据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或者纱线的纱线种类,使用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中的哪个发生变化。
由此,在产生纱线的断开时,能够灵活地区分使用固定捕捉装置和可动捕捉装置。因此,为了开始纱线的卷取,能够使用固定捕捉装置或者可动捕捉装置而高效地准备卷装侧的纱线。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作为纺纱机整体的卷装侧纱线的捕捉成功率的提高、以及准备开始纱线卷取所需要的时间的缩短。
优选具备至少对纺纱装置、卷取装置、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由此,能够使使用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中的哪个发生变化。
优选为,在使用固定捕捉装置的情况下,在捕捉部分位于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区域的定时,卷取装置停止卷取,或者,在捕捉部分位于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区域的定时,卷取装置使卷取减速,以使该纱线在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状态下行进。
由此,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容易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优选为,在卷装侧的纱线的卷取停止或者卷取减速之后,当固定捕捉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失败了的情况下,卷取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卷取,并根据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是捕捉部分被卷绕于卷装的状态的情况,使用可动捕捉装置对卷取于卷装的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由此,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优选为,在使用可动捕捉装置的情况下,卷取装置至少在捕捉部分位于比固定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定时之前,进行该纱线的卷取。
由此,能够由可动捕捉装置容易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优选为,在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使用固定捕捉装置。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固定捕捉装置。
优选为,具备对比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断纱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作为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由检测装置检测出断纱而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时,判定是否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进行捕捉部分的捕捉,如果判定的结果为肯定,则使用固定捕捉装置,如果判定的结果为否定,则使用可动捕捉装置。
由此,能够实现固定捕捉装置的使用频度的上升。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准备开始卷取纱线所需要的时间。
优选为,作为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当在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之前由于产生了纱线的断开而使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可动捕捉装置。
由此,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此外,由于决定了使用可动捕捉装置,因此纺纱机能够高效地准备卷装侧的纱线。
优选为,具备进行防止固定捕捉装置对捕捉部分的捕捉的设定的设定部。
由此,能够适当地对应固定捕捉装置对纱线的捕捉不佳的状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本发明具备多个纺纱单元以及作业台车。作业台车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移动。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纺纱装置、纱线存积装置以及卷取装置。固定捕捉装置设置于各个纺纱单元。可动捕捉装置设置于作业台车。
由此,在决定了使用固定捕捉装置的情况下,无需使作业台车相对于规定的纺纱单元移动。与可动捕捉装置相比,固定捕捉装置的使用频度较高。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
优选为,具备在比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对纱线的状态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装置,作为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基于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使用固定捕捉装置。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固定捕捉装置。
在本发明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作为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在基于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固定捕捉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失败了的情况下,使用可动捕捉装置。或者,作为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配置于比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接头装置的接头失败了的情况下,或者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停止了的情况下,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可动捕捉装置。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可动捕捉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作为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在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在纱线存积装置与卷装之间纱线相连的状态下停止的情况下,在电力恢复后纺纱装置开始纺纱时,通过卷取装置卷取卷装侧的纱线,从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存积辊退绕残留于该纱线存积辊的纱线,使用固定捕捉装置对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使用固定捕捉装置。
优选为,作为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使卷装的卷取宽度变窄,在电力恢复后纺纱装置开始纺纱时,使用可动捕捉装置对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使用可动捕捉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成为以下的构成。即,本发明具备接头装置。接头装置为,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产生纱线的断开的情况下,进行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之间的接头。可动捕捉装置在捕捉了捕捉部分的状态下向退避位置移动,由此将卷装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引导。
接头装置将由固定捕捉装置或者可动捕捉装置捕捉到的状态下的卷装侧的纱线与纺纱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接头。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产生了纱线的断开之后捕捉了捕捉部分的固定捕捉装置或者可动捕捉装置与将卷装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引导的固定捕捉装置或者可动捕捉装置相同。
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接头装置的接头。
优选为,具备检测固定捕捉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是否成功的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
由此,能够根据状况,从固定捕捉装置的使用向可动捕捉装置的使用自动地切换。
优选为,固定捕捉装置构成为,通过对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吸引来对捕捉部分进行捕捉,固定捕捉装置具有将该固定捕捉装置变更为吸引状态和吸引停止状态的变更部,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纱线连续状态下卷取该纱线的期间,变更部使固定捕捉装置成为吸引停止状态。
由此,在不需要固定捕捉装置进行吸引的期间使吸引停止,因此能够实现纺纱机中的节能。
优选为,具备在比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检测纱线的状态的纱线检测装置,作为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基于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变更部在比纺纱中断的定时延迟、且在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存积辊中残留有纱线的定时,将固定捕捉装置从吸引停止状态向吸引状态变更。
由此,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可靠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根据第2发明,提供以下构成的纺纱机。即,第2发明具备多个纺纱单元、作业台车以及接头装置。作业台车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移动。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纺纱装置、卷取装置以及纱线存积装置。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来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卷取装置对从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纱线存积装置配置在形成于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当在纺纱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产生了纱线的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进行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卷装侧的纱线之间的接头。各个纺纱单元具有固定捕捉装置。固定捕捉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即捕捉部分进行捕捉。固定捕捉装置设置在纱线存积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且配置在比接头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作业台车具有可动捕捉装置。可动捕捉装置在相对于卷取装置接近的接近位置与相对于卷取装置比接近位置远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可动捕捉装置在接近位置处对捕捉部分进行捕捉,并在捕捉了捕捉部分的状态下从接近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退避位置是相对于卷取装置比接头装置远离的位置。接头装置对由固定捕捉装置或者可动捕捉装置捕捉的状态下的卷装侧的纱线与纺纱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接头。
由此,在产生了纱线的断开时,为了进行接头,能够适当地区分使用可动捕捉装置和固定捕捉装置。因此,能够使用可动捕捉装置或者固定捕捉装置而适当地进行接头动作。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作为纺纱机整体的卷装侧的纱线捕捉的成功率的提高、以及准备开始卷取纱线所需要的时间的缩短。
优选为,当在使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之后开始纺纱时,能够切换使用了固定捕捉装置的接头以及使用了可动捕捉装置的接头,在使用固定捕捉装置的情况下,在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之后,以卷装侧的纱线位于能够由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区域的方式,卷取装置对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卷取,在使用可动捕捉装置的情况下,以作业台车配置于与产生了纱线的断开的纺纱单元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作业台车的控制。
由此,能够使用可动捕捉装置或者固定捕捉装置可靠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纺纱单元中产生细纱的断开,接头台车行进到该纺纱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在开始纺纱的情况下进行固定捕捉接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开始纺纱的情况下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是指在细纱(纱线)33的卷取时该细纱33、纱条35或者纤维束37的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如图1所示那样,纺纱机1具备鼓风箱3、动力箱5、多个纺纱单元7以及接头台车(作业台车)9。多个纺纱单元7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各纺纱单元7(纺纱机1)使用后述的纺纱装置23等进行纺纱。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纱机1构成为气流纺纱机。
在鼓风箱3内配置有作为负压源起作用的鼓风机11等。
在动力箱5中配置有驱动源(省略图示)、中央控制装置13、显示部15以及操作部17。设置于动力箱5的驱动源包括由多个纺纱单元7共通地利用的电动马达。
中央控制装置13(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对纺纱机1的各部集中地进行管理以及控制。中央控制装置13经由省略图示的信号线与各纺纱单元7如图2那样具备的单元控制部19(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纺纱单元7具备单元控制部19,但也可以是规定量(例如,2个或者4个)的纺纱单元7共用一个单元控制部19。
显示部15能够显示对纺纱单元7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与各纺纱单元7的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为了进行纺纱机1的设定以及/或者进行显示部15所显示的信息的选择,而操作操作部17。显示部15以及操作部17也可以由触摸面板显示器构成。
如图2所示那样,各纺纱单元7具备牵伸装置21、纺纱装置23、纱线存积装置25、吸引装置(固定捕捉装置)29以及卷取装置31。这些装置在细纱33等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构成纺纱单元7中的供纱装置。
接头台车9相对于各纺纱单元7设置为能够移动。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具备1个接头台车9。在图1中图示有1台接头台车9,但纺纱机1也可以具备多台接头台车9。如后所述,接头台车9具备接头装置105、吸管107以及吸嘴(可动捕捉装置)109。
牵伸装置21设置在纺纱单元7(纺纱机1)的上部。牵伸装置21具备多个牵伸辊对。各个牵伸辊对由2个牵伸辊构成。
具体地说,牵伸装置21具备4个牵伸辊对。4个牵伸辊对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后辊对41、第三辊对43、中间辊对45以及前辊对47。在中间辊对45的各牵伸辊上设置有龙带49。
4个牵伸辊对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驱动辊以及从动辊。对于4个牵伸辊对,在各个驱动辊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各个驱动辊由驱动源以该驱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驱动。各牵伸辊对的从动辊设置为能够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等而以该从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牵伸装置21通过将从纱条供给部97供给的纱条35夹入到各牵伸辊对的牵伸辊彼此之间(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进行搬运,由此拉伸(牵伸)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者粗细)而生成纤维束37。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7向纺纱装置23供给。
纱条供给部97配置在牵伸装置21的上游侧。在纱条供给部97配置有收容纱条35的容器即箱。单元控制部19能够基于牵伸装置21的设定值等来计算箱内的纱条余量。也能够代替单元控制部19而由中央控制装置13计算箱内的纱条余量。此外,也可以省略箱内的纱条余量的计算。
在牵伸装置21与纱条供给部97之间设置有用于检测纱条35的有无的纱条传感器99。通过纱条传感器99能够检测向牵伸装置21供给的纱条35的存在。此外,不一定需要纱条传感器99。
纺纱装置2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空气纺纱装置。纺纱装置23对通过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7(牵伸的纱条35)作用捻回空气流,由此加捻而生成细纱33。纺纱装置23配置在牵伸装置21的下游侧。
在纺纱单元7(纺纱机1)中,由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构成的供纱装置供给细纱33。由供纱装置生成的细纱33从供纱装置朝向卷取装置31行进,并由卷取装置31卷取。在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31之间形成有供细纱33行进的纱线通道(纱线行进路径)。
纱线存积装置25将由纺纱装置23生成的细纱33拉出并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装置25配置在形成于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31之间的纱线通道的中途。具体地说,纱线存积装置25配置于比纺纱装置23靠下游侧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25具备纱线存积辊53、电动马达55、挂纱部件57、导纱器59以及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
纱线存积辊53由电动马达55旋转驱动。纱线存积辊53在其外周面上卷绕细纱33而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辊53在外周面上卷绕了细纱33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由此能够从纺纱装置23以规定的速度拉出细纱33。
挂纱部件57能够钩挂细纱33。挂纱部件57通过在钩挂了细纱33的状态下与纱线存积辊53一体地旋转,由此能够将细纱33向该纱线存积辊53的外周面引导。
导纱器59配置在纱线存积辊53的下游侧。导纱器59对由旋转的挂纱部件57横动的细纱33的轨道进行限制,使细纱33所行进的纱线通道中比该导纱器59靠下游侧(卷取装置31侧)的纱线通道稳定而对细纱33进行引导。
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能够检测纱线存积辊53的纱线存积量。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被配置为与纱线存积辊53的外周面的适当位置对置。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检测该位置上有无细纱33。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将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单元控制部19基于该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纱线存积量是否为规定量以上。
纱线存积装置25能够在纱线存积辊53的外周面上暂时存积细纱33,因此作为细纱33的一种缓冲器起作用。由此,能够消除由于纺纱装置23的纺纱速度与卷取速度(后述的卷装93所卷取的细纱33的行进速度)因为某种理由而变得不一致所引起的不良状况(例如,细纱33的松动等)。
在纺纱装置23与纱线存积装置25之间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检测装置、纱线检测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纱线检测装置)。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上游侧(供纱装置侧)检测细纱33的状态。由纺纱装置23生成的细纱33在由纱线存积装置25存积之前通过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
纱线监视装置63为,通过光传感器对行进的细纱33的品质进行监视,并检测细纱33所含的纱疵。作为纱疵,例如包括细纱33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细纱33所含的异物等。纱线监视装置63在检测到细纱33的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63也可以代替光传感器而例如使用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来监视细纱33的品质。
纺纱传感器69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63的紧下游侧。纺纱传感器69对纺纱装置23与纱线存积装置25之间的细纱33的张力进行检测。纺纱传感器69将检测到的张力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单元控制部19通过监视纺纱传感器69检测到的张力,由此能够检测出弱纱等异常部位。此外,也能够省略纺纱传感器69。
为了维持纱线品质,优选将纱疵以及异常部位除去。单元控制部19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纺纱传感器69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断细纱33。通过单元控制部19以使纺纱装置23的纺纱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实现细纱33的切断。也可以通过使牵伸装置21的牵伸(后辊对41的旋转)停止来实现细纱33的切断。也可以使纺纱单元7具备切断器,单元控制部19通过切断器来进行细纱33的切断。在通过切断器来切断细纱33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也以纺纱装置23的纺纱实质上中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细纱33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9能够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吸引。吸引装置29设置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取装置3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装置29固定地设置,但也可以设置为能够少许移动。例如,吸引装置29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纱线通道稍微接触或者分离。换言之,吸引装置29被设置为不能像吸嘴109那样移动。在后述的接头台车9对该纺纱单元7进行作业时,吸引装置29位于比接头台车9所具备的接头装置105靠上游侧的位置。当在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9能够对卷取装置31侧(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
接头装置105具备未图示的拨纱杆。通过使拨纱杆动作,由此由吸引装置29捕捉到的细纱33被取入到接头装置105。接头台车9还具备吸嘴109。在通过吸引装置29未捕捉到卷装93侧的细纱33时,吸嘴109代替吸引装置29对该细纱33进行捕捉。关于接头台车9的构成将后述。此外,为了使细纱33与接头装置105接近,接头装置105也可以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纱线通道接触或者分离。
在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决定吸引装置29的使用/不使用,并基于该决定来适当地控制吸引装置29。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被择一地选择用于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因此,吸引装置29的使用意味着吸嘴109的不使用,吸引装置29的不使用意味着吸嘴109的使用。此外,在吸引装置29的不使用中,还包括虽然使用了吸引装置29但细纱33的捕捉失败的情况。
吸引装置29的使用/不使用的决定,考虑细纱33断开的原因(纺纱中断主要原因)以及纺纱开始时的纺纱机1的状态中至少某一个来进行。纺纱开始时,例如包括工厂刚出货之后最初的纺纱开始时、纺纱中断后的重新开始时。
在单元控制部19决定了吸引装置29的使用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9由单元控制部19控制为,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导纱器59)靠下游侧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吸引并捕捉。吸引装置29使吸引空气流作用于细纱33的定时,是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之后、且是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通过吸引装置29之前的规定的定时。
吸引装置29具备吸引管71。吸引管71的前端(长边方向一端)形成有吸引口73。吸引口73朝向形成于纺纱单元7的上述纱线通道的中途部开口。吸引管71经由配管等与鼓风机11等负压源连接。由此,能够使吸引口73(吸引管71内)产生吸引空气流。与后述的吸嘴109不同,吸引管71固定设置于纺纱单元7。因此,吸引口73的位置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引装置29设置有闸门(变更部)77。吸引装置29的状态通过闸门77而变更为吸引状态和吸引停止状态。闸门77例如配置在吸引口73与吸引装置29中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比该吸引口73靠下游侧的部分之间。闸门77例如由具有板状部件的开闭机构构成。闸门77能够通过单元控制部19的控制来进行开闭。此外,在吸引装置29中还能够省略闸门77。
在未产生细纱33的断开而正在正常进行纺纱的情况下,不需要使吸引装置29工作。所谓正在正常进行纺纱的情况,是正在通过供纱装置(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3)进行细纱33的供给、且该细纱33正在由卷取装置31卷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单元控制部19将闸门77关闭,吸引装置29成为吸引停止状态。因此,能够实现纺纱机1的节能。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而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当单元控制部19决定吸引装置29的使用时,通过单元控制部19将闸门77打开。当考虑由于纺纱装置23的纺纱停止而细纱33在该纺纱装置23的部位断开的情况时,闸门77打开的定时是比纺纱中断的定时延迟、且在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上残留有细纱33的定时。在该定时,吸引装置29的状态从吸引停止状态变更为吸引状态,因此吸引装置29能够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此外,闸门77打开的定时能够任意地变更,但例如能够根据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来决定。
在吸引装置29设置有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吸引装置29的紧下游侧。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能够检测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是否成功。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检测在吸引装置29的紧下游侧有无细纱33,并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单元控制部19基于来自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的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吸引装置29的捕捉是否成功。
如图1所示那样,对于各纺纱单元7中的吸引装置29设置有设定部121。设定部121被用于防止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设定部121通过被操作而将防止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单元控制部19在接收到防止信号的情况下,将闸门77控制为将吸引装置29维持在吸引停止状态下。此外,设定部121例如能够构成为紧急停止按钮、硬件键或者触摸面板等,其构成不特别限定。
例如,当在纺纱单元7中使细纱33的卷取紧急停止时、或者进行纺纱单元7的各装置的维护时,操作设定部121。本实施方式的设定部121被设置为,能够对各个纺纱单元7中的吸引装置29分别独立地操作,但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对规定量(例如,2个或者4个)或者全部的纺纱单元7中的吸引装置29一并进行操作。设定部121也可以不设置于动力箱5,而设置于与各纺纱单元7对应的分别独立的单元面板。此外,也可以省略设定部121。
卷取装置31对通过纱线存积装置25的细纱33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93。卷取装置31配置于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下游侧的位置。
卷取装置31具备摇架臂81、卷取滚筒83以及横动导纱器85。
摇架臂81被支承为能够围绕支轴87摆动,并能够将用于卷取细纱33的筒管91(进而卷装93)支承为能够旋转。卷取滚筒83在与筒管91或者卷装93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将卷装93沿着卷取方向旋转驱动。卷取装置31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使横动导纱器85往复移动,并且通过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来驱动卷取滚筒83。由此,卷取装置31能够在使细纱33横动的同时将细纱33卷取于卷装9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引装置29与卷取装置31之间设置有上蜡装置65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通过了纱线存积装置25的细纱33,在由卷取装置31卷取于卷装93之前通过上蜡装置65,并且在纱线行进传感器67的附近通过。
上蜡装置65能够保持对细纱33施加的蜡。上蜡装置65能够对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取装置31之间行进的细纱33上蜡。
纱线行进传感器67配置于上蜡装置65的下游侧的附近。纱线行进传感器67能够在纱线通道的规定位置处检测细纱33是否在行进中。换言之,纱线行进传感器67能够检测细纱33的有无。纱线行进传感器67将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
如图1所示那样,在纺纱机1中设置有轨道101。轨道101被配置为沿着多个纺纱单元7所排列的方向延伸。接头台车9构成为能够在轨道101上行进。由此,接头台车9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移动。
接头台车9行进到与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纺纱单元7对应的作业位置,在该纺纱单元7中进行接头处理。接头台车9一边与纺纱单元7所具备的吸引装置29等协作,或者一边使用该接头台车9所具备的装置(后述的吸嘴109等)来进行该接头处理。
接头台车9具备行进车轮103、接头装置105、吸管107以及吸嘴109。此外,接头台车9还具备图2等所示的台车控制部111(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
行进车轮103构成为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进行旋转驱动。通过行进车轮103被驱动,由此接头台车9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分别行进。
吸管107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吸管107的前端形成有开口。吸管107与鼓风机11等负压源连接。因此,能够使吸管107的前端产生吸引空气流。吸管107被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吸管107转动,由此能够使其前端相对于纺纱装置23接近或者退避。在细纱33产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吸管107能够将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吸入而捕捉。
吸嘴109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吸嘴109的前端117形成有开口。吸嘴109与鼓风机11等负压源连接。因此,能够使吸嘴109的前端117产生吸引空气流。吸嘴109被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吸嘴109转动,由此能够使其前端117移动到相对于卷取装置31接近的位置(接近位置)或者退避的位置(退避位置)。在细纱33产生了断开的情况下,吸嘴109能够在接近位置从前端117将卷取装置31侧(卷装93侧)的细纱33吸入而捕捉。所谓退避位置是相对于卷取装置比接近位置远离的位置。此外,所谓退避位置是在纱线行进路径上比接头装置靠上游侧的位置。
通过吸管107向一侧转动,由此其前端向接近纺纱装置23的方向移动,并在接近纺纱装置23的状态下对细纱33的纱端进行捕捉。之后,吸管107向另一侧转动。由此,吸管107的前端向从纺纱装置23远离的方向移动。如图4以及图5的实线所示,在吸管107从纺纱装置23退避的状态下,所捕捉的纱端与纺纱装置23之间的细纱33具有位于比接头装置105靠下游侧位置的部分。
通过吸嘴109向一侧转动,由此其前端117向接近卷取装置31的方向移动,并在接近卷取装置31的位置处捕捉该细纱33。之后,吸嘴109向另一侧转动。由此,吸嘴109的前端117向从卷取装置31远离的方向移动。如图5的实线所示,在吸嘴109从卷取装置31退避的位置处,所捕捉的纱端与卷装93之间的细纱33具有位于比接头装置105靠上游侧位置的部分。
接头装置105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进行由吸管107捕捉的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与由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捕捉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之间的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105是利用捻回空气流使纱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头装置105不限定于捻接装置,例如也能够采用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吸引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但是,不一定仅吸引细纱33的纱端。卷装93侧的细纱33中比纱端靠卷装93侧被吸引的结果是,细纱33的纱端也有可能被吸引。因此,将由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捕捉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规定部分作为捕捉部分。
在接头台车9向产生细纱33的断开的纺纱单元7行进并停止的状态下,接头装置105位于比吸引装置29靠下游侧的位置。此外,在相对于卷取装置31使吸嘴109的前端117退避的状态(图5的实线状态)下,接头装置105位于比该吸嘴109的前端117靠下游侧的位置。
台车控制部111构成为具有未图示的CPU、ROM、RAM等的公知的计算机。台车控制部111通过对接头台车9所具备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对接头台车9进行的接头处理进行控制。
接头台车9通常在轨道101上的适当位置处待机。当在某一个纺纱单元7中产生细纱33的断开时,接头台车9向产生细纱33的断开的纺纱单元7移动。接头台车9在处于待机状态的情况下,在吸管107以及吸嘴109的各自中不产生吸引空气流。因此,能够节约与吸管107以及吸嘴109的各自相关的空气消耗量。
接下来,对在纺纱单元7中进行接头处理时的吸引装置29与吸嘴109的区分使用进行说明。
当细纱33在供纱装置(纺纱装置23以及/或者牵伸装置21)与卷装93之间断开之后,在纺纱装置23使中断了的纺纱开始的定时附近,进行接头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处理的动作存在两种,对其进行择一的选择。
第1动作为,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吸引装置29捕捉卷取装置31侧的细纱33,接头装置105成为能够取入细纱33的状态并进行接头。以下,有时将该动作称为“固定捕捉接头”。
第2动作为,如图5所示那样,通过吸嘴109捕捉卷取装置31侧的细纱33,吸嘴109将细纱33引导为接头装置105能够取入细纱33并进行接头。以下,有时将该动作称为“移动捕捉接头”。
无论在哪个动作中,都通过吸管107捕捉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并通过吸管107将细纱33引导为接头装置105能够取入细纱33。
单元控制部19在使纺纱中断之前,根据纺纱中断主要原因来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以及可动捕捉接头中的哪个。在从使前次纺纱中断起经过了时间的情况下等,单元控制部19在开始纺纱时,根据纺纱中断主要原因或者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来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以及可动捕捉接头中的哪个。进行固定捕捉接头的决定,能够改称为使用吸引装置29的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决定,能够改称为使用吸嘴109的决定。
在使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其主要原因各式各样,例如能够列举:[A]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以及/或者纺纱传感器69的检测结果,例如为了除去纱疵而细纱33被切断,[B]在细纱33的卷取时对细纱33施加较高的张力,细纱33断开(张力断开),[C]接头装置105的接头处理失败,[D]纺纱单元7由于产生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使纺纱停止,[E]由单元控制部19计算出的纱条余量低于规定量,[F]纱条传感器99检测到无纱条,[G]纱线监视装置63检测到无细纱33,以及[H]纱线行进传感器67检测到无细纱33。
作为纺纱开始时的状态,例如能够列举:[I]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被卷绕于卷装93的状态,或者,[J]使多个纺纱单元7的纺纱一齐开始的状态。
[I]的状态,能够使用纱线行进传感器67等,而由单元控制部19检测到。[J]的状态,能够基于多个纺纱单元7分别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使纺纱中断的情况、或者对多个纺纱单元7设置的一齐开始按钮等操作装置被进行了操作的情况,而由单元控制部19检测到。
单元控制部19为,在判断为需要使纺纱装置23的供纱中断时,具体地说,纺纱中断主要原因为上述[A]时,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
此外,纺纱中断主要原因中包括[E]、[F]以及[G]所示那样无纱条/无纱线的检测。在由于这样的主要原因而使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会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纱线存积辊53)靠上游侧产生细纱33的断开。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考虑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是否来得及,来判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以及移动捕捉接头中的哪个。
在该判定中,使用由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对纱线存积辊53的纱线存积量是否为规定量以上进行检测的结果。
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情况下,卷取装置31对细纱33的卷取立即停止。假设在产生断开后还继续进行卷取装置31的卷取的情况下,细纱33的纱端在通过了纱线存积辊53之后,会在卷取装置31中被卷取于旋转的卷装93。
即使在刚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进行卷取装置31的卷取的停止控制,到高速旋转的卷装93完全停止旋转为止,一定程度长度的细纱33也会被卷取于卷装93。
在纱线存积辊53的纱线存积量为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是即使在停止控制之后、卷装93实际停止之前从纱线存积辊53拉出细纱33,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也来得及的状态。所谓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来得及的状态,换言之是在纱线存积辊53上稍微存积有细纱33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
在纱线存积辊53的纱线存积量小于规定量的情况下,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来不及,卷装93会通过实际停止之前的旋转将纱端卷取于卷装93。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
在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中存在上述[A]~[H]所例示那样的各种主要原因,但[A]主要原因的产生频度最高。单元控制部19在[A]的情况下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吸嘴109的使用频度变低而吸引装置29的使用频度变高的倾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吸引装置29设置于纺纱单元7,吸嘴109设置于接头台车9。即,吸引装置29按照每个纺纱单元7来设置,吸嘴109被设置为由多个纺纱单元7共享。由此,纺纱机1整体的效率良好。
此外,在纺纱中断主要原因为上述[B]、[C]、[D]或者[H]的情况下,或者纺纱开始时的状态为[I]或者[J]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
也有时虽然尝试了固定捕捉接头,但通过吸引装置29无法捕捉到卷装93侧的细纱33。基于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能够检测到细纱33的捕捉失败。在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决定切换为移动捕捉接头。在吸嘴109的使用前,卷取装置31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一步进行卷取。由此,吸引装置29捕捉失败的纱端移动到卷装93的外周面附近或者外周面,因此能够通过吸嘴109可靠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
在由于[D]主要原因而使纺纱单元7的纺纱中断时,单元控制部19通过卷取装置31使卷装93旋转,在卷装93上形成带状卷绕。所谓带状卷绕,是细纱33被连续地卷取于卷装93的卷绕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或者仅以规定的缩减宽度连续地卷取而成的部分。通过在卷装93的卷取中断前,将横动导纱器85的横动范围在规定期间中限制为卷绕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范围或者规定的缩减宽度范围,由此在卷装93的表面上形成带状卷绕。然后,单元控制部19在电力恢复时以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在决定为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限定于由于[D]主要原因而使纺纱单元7的纺纱中断时,而将横动导纱器85的横动范围在规定期间中限制为卷绕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范围或者规定的缩减宽度范围来形成带状卷绕。
此外,在由于[D]主要原因而使纺纱停止时,单元控制部19也可以构成为在移动捕捉接头之前尝试固定捕捉接头。即,在由于产生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使纺纱中断时,单元控制部19在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与卷取装置31的卷装93之间细纱33相连的状态下,使纺纱单元7停止。在电力恢复之后,单元控制部19通过卷取装置31使卷装93旋转,使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上残留的细纱33退绕,使吸引装置29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然后,接头装置105进行接头。
接下来,说明在图2的状态下产生细纱33的断开而使纺纱中断,并通过接头装置105进行接头时的各部的动作。在以下,以纺纱中断主要原因为[A]、具体地说是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的检测结果而细纱33被切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单元控制部19基于从纱线监视装置63输入的纱疵检测信号,使供纱装置(纺纱装置23以及/或者牵伸装置21)的供纱停止。此时,单元控制部19也使卷取装置31停止。通过供纱装置对供纱的停止,细纱33被切断。由此,如图3所示那样,产生细纱33的断开。
此外,在纱线监视装置63检测到纱疵之后的适当定时,单元控制部19将接头请求信号向台车控制部111发送。接收到接头请求信号的台车控制部111,在使接头台车9行进到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对象的纺纱单元7之后停止。在图3中表示在刚刚产生断开之后接头台车9到达该纺纱单元7的情况,但到达的定时也有时比图3的定时延迟。
在纱线监视装置63检测到纱疵之后的适当定时、或者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的适当定时,单元控制部19决定为了进行接头而使用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中的哪个。在这次的例子中由于[A]主要原因而纺纱中断,因此单元控制部19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换言之,单元控制部19决定使用吸引装置29。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卷取装置31在短时间内使旋转停止。因此,在卷取装置31完全停止的状态下,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装93之间细纱33成为相连的状态。然后,单元控制部19使卷取装置31再次驱动。其结果,卷装93侧的细纱33由卷取装置31卷取于卷装93。
通过卷取装置31的驱动,残留于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的细纱33被拉出,纱线存积辊53上的细纱33的存积量减少。单元控制部19对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进行监视。
单元控制部19为,在细纱33从纱线存积装置25离开稍前的定时,将关闭着的闸门77打开,而使吸引装置29开始吸引。该定时,例如能够设为从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检测到细纱33的存积量成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起继续卷取规定时间之后的定时。
然后,在卷装93侧的细纱33被卷取于卷装93的过程中,在该细纱33的纱端位于能够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区域的定时,单元控制部19使卷取装置31的卷取再次停止。卷取装置31的卷取的停止定时,例如可以是残留于纱线存积辊53的细纱33的纱端从纱线存积辊53离开并脱离导纱器59的定时几乎相同的定时。此外,单元控制部19也可以代替使卷取停止,而使卷取减速为细纱33的纱端在能够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状态下行进。其结果,细纱33能够由吸引装置29从吸引口73吸入而捕捉。
此时,单元控制部19基于来自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的检测结果,判断吸引装置29的捕捉是否成功。关于判断为吸引装置29的捕捉失败的情况将后述。
在判断为吸引装置29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判定接头台车9是否到达该纺纱单元7,在未到达的情况下进行待机直到其到达为止。
在接头台车9停止在与纺纱单元7对应的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吸引管71的吸引口73位于比接头装置105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当接头台车9到达时,由吸引装置29保持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成为与接头台车9的接头装置105相面对的状态。
在使接头台车9停止之后,台车控制部111对接头台车9进行控制,使吸管107向如图4的点划线所示那样能够对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的位置移动。几乎与此同时,单元控制部19使供纱装置重新开始供给细纱33。图4的实线所示那样,台车控制部111使由吸管107捕捉的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引导到下方的接头装置105。
在该状态下,单元控制部19使接头装置105动作,使其进行由吸引装置29吸引的卷取装置31侧的细纱33与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的接头。在该接头中,多余的细纱33被切断,被吸引装置29或者吸管107吸入而废弃。在接头中从供纱装置连续地供给细纱33,但该细纱33由纱线存积装置25存积。
在接头结束的几乎同时,卷取装置31开始驱动,卷取装置31重新开始对卷装93的卷取。闸门77在接头结束后的适当定时关闭。如此,纺纱单元7返回图2的通常状态。
接下来,说明例如由于[B]的主要原因而纺纱中断,单元控制部19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时,当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将卷取装置31的旋转控制为,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被卷取于卷装93。不需要使吸引装置29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因此不进行上述的与纱线存积量相关的判定。
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之后,在通过卷取装置31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卷取的期间,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在吸引装置29的吸引口73附近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装置29的闸门77关闭,因此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不会被吸引装置29的吸引口73吸入。当在吸引装置29中省略闸门77的情况下,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也有可能被吸引口73吸入。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卷取装置31中的卷装93的卷取继续进行,结果,纱端也会被从吸引口73强制地拉出。
然后,单元控制部19判定接头台车9是否到达该纺纱单元7,在未到达的情况下进行待机直到到达为止。
当接头台车9到达对于纺纱单元7的作业位置时,使吸嘴109向卷取装置31接近。在该状态下,卷装93通过适当的驱动机构而向与卷取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吸嘴109能够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之后,吸嘴109从卷取装置31退避。其结果,卷装93侧的细纱33被引导至接头装置105。除此以外的接头台车9的动作与上述固定捕捉接头相同。
接下来,说明例如在由于[A]主要原因而纺纱中断之后,虽然进行了固定捕捉接头,但判断为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失败的情况。
在基于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使固定捕捉接头中止,并决定进行移动捕捉接头。单元控制部19立即使卷取装置31再次驱动,而使卷装93向卷取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位于吸引装置29附近的细纱33的纱端卷取于卷装93。作为其结果,通过到达了该纺纱单元7的接头台车9使吸嘴109动作,由此能够将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容易地吸入而捕捉。
此外,在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细纱33的纱端被卷取于卷装93,因此也能够将之后的处理方式决定为[I]的状态。
接下来,说明单元控制部19根据纱线种类来决定进行固定捕捉接头以及可动捕捉接头中的哪个的例子。
所谓纱线种类是指,细纱33的原料(纱条35的原料)、细纱33的支数、以及有无细纱33所含有的芯纱中的至少任一个。
例如,纺纱机1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过操作部17的操作而设定为生成比规定支数粗的支数的细纱33的情况下,一直使用吸嘴109来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即,纺纱机1也可以构成为,在生成粗支数的细纱33的情况下,禁止吸引装置29的使用。该说明为一个例子。例如,纺纱机1也可以相反地构成为,在通过操作部17的操作而设定为生成比规定支数粗的支数的细纱33的情况下,一直使用吸引装置29来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即,纺纱机1也可以构成为,在生成粗支数的细纱33的情况下,禁止吸嘴109的使用。
例如,纺纱机1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过操作部17的操作而设定为生成含有芯纱的细纱33的情况下,一直使用吸嘴109来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即,纺纱机1也可以构成为,在生成含有芯纱的细纱33的情况下,禁止吸引装置29的使用。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根据使用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中的哪个,而向接头装置105引导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装置发生变化。即,在由吸引装置29捕捉细纱33的情况下,接头装置105对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与由吸管107捕捉的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进行接头。此外,在由吸嘴109捕捉细纱33的情况下,接头装置105对由吸嘴109捕捉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与由吸管107捕捉的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进行接头。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装置23、卷取装置31、纱线存积装置25、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纺纱装置23通过对纤维束37进行纺纱来生成细纱33,并能够供给该细纱33。卷取装置31对从纺纱装置23供给的细纱33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93。纱线存积装置25配置在形成于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吸引装置29相对于纱线行进路径而设置,在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细纱33断开的情况下,能够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吸嘴109能够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并设置为能够在相对于卷取装置31接近的位置与退避的位置之间移动。纺纱机1根据使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纺纱装置23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或者细纱33的纱线种类,使用吸引装置29以及吸嘴109中的哪个发生变化。
由此,在产生纱线的断开时,能够灵活地区分使用吸引装置29和吸嘴109。因此,为了开始纱线的卷取,能够使用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而高效地准备卷装93侧的细纱33。
在使用吸引装置29的情况下,无需将卷装93侧的细纱33暂时向卷装93卷取的动作。因此,通过使用吸引装置29,能够缩短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准备所需要的时间。即使通过吸引装置29无法捕捉到细纱33,纺纱机1也能够通过使用吸嘴109而自动地进行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作为其结果,作为纺纱机1整体,能够实现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成功率的提高、以及细纱33的卷取开始所需要的时间的缩短。
优选具备至少对纺纱装置、卷取装置、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由此,能够使使用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中的哪个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使用吸引装置29的情况下,卷取装置31进行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卷取,在细纱33位于能够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区域的定时,使卷取停止(或者,在细纱33位于能够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区域的定时,单元控制部19使卷取减速,以使细纱33的纱端在能够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状态下行进)。
由此,能够由吸引装置29容易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卷取停止后(或者减速后),当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失败了的情况下,卷取装置31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卷取,吸嘴10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
由此,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使用吸嘴109的情况下,卷取装置31至少在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位于比吸引装置29靠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之前,进行细纱33的卷取。
由此,能够由吸嘴109容易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即使在吸引装置29未设置闸门77的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细纱33的卷取,也能够避免细纱33意外地被吸引装置29捕捉。即,通过进行该控制,还能够省略闸门77。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使用吸引装置29。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吸引装置29。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作为检测装置而具备纱线监视装置63或者纱条传感器99等。检测装置检测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的断纱。在由检测装置检测出断纱而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进行是否能够由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的判定。如果判定的结果为肯定,则使用吸引装置29。如果判定的结果为否定,则使用吸嘴109。
由此,能够实现吸引装置29的使用频度的上升。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细纱33的准备开始卷取所需要的时间。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为,在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之前由于产生细纱33的断开而使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例如接头装置105的接头失败),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吸嘴109。
由此,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此外,由于决定了使用吸嘴109,因此纺纱机1能够高效地准备卷装93侧的细纱33。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禁止设定部121。禁止设定部121禁止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
由此,能够适当地应对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不佳的状况。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7以及接头台车9。接头台车9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移动。各个纺纱单元7具备纺纱装置23、纱线存积装置25以及卷取装置31。吸引装置29设置于各个纺纱单元7。吸嘴109设置于接头台车9。
由此,在决定了吸引装置29的使用的情况下,不需要使接头台车9相对于规定的纺纱单元7移动。吸引装置29与吸嘴109相比,使用频度更高。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作为纱线检测装置而具备纱线监视装置63或者纺纱传感器69。纱线检测装置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行进方向的上游侧检测细纱33的状态。在基于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吸引装置29。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吸引装置29。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基于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且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失败了时,使用吸嘴109。此外,在由于沿着纱线通道行进的细纱33的张力产生异常的原因、配置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接头装置105的接头失败的原因、或者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停止的原因,而纺纱中断了的情况下,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吸嘴109。
由此,能够有效地使用吸嘴109。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为,在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时,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装93之间细纱33相连的状态下停止。当在电力恢复后开始纺纱装置23的纺纱时,通过卷取装置31进行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卷取,从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退绕残留于纱线存积辊53的细纱33,并进行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
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使用吸引装置29。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时,使卷装93的卷取宽度变窄。当在电力恢复后开始纺纱装置23的纺纱时,由吸嘴109进行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
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使用吸嘴109。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接头装置105。接头装置105为,在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产生细纱33的断开的情况下,进行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与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接头。接头装置105将由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捕捉了纱端的状态下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与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进行接头。
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接头装置105的接头。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检测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是否成功。
由此,能够根据状况,从吸引装置29的使用向吸嘴109的使用自动地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吸引装置29构成为,通过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吸引来捕捉该纱线。吸引装置29具有能够使吸引装置29在吸引状态与吸引停止状态之间进行变更的闸门77。在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在细纱33的连续状态下对该细纱33进行卷取的期间,闸门77使吸引装置29成为吸引停止状态。
由此,在不需要吸引装置29的吸引的期间使吸引停止,因此能够实现纺纱单元7的节能。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作为纱线检测装置而具备纱线监视装置63或者纺纱传感器69。该纱线检测装置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5靠行进方向的上游检测细纱33的状态。在基于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闸门77在比纺纱中断的定时延迟且在纱线存积装置25的纱线存积辊53上残留有细纱33的定时,将吸引装置29从吸引停止状态向吸引状态变更。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装置29可靠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
第2发明的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7、接头台车9以及接头装置105。接头台车9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移动。各个纺纱单元7具备纺纱装置23、卷取装置31以及纱线存积装置25。纺纱装置23通过对纤维束37进行纺纱来生成细纱33,并能够供给该细纱33。卷取装置31对从纺纱装置23供给的细纱33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93。纱线存积装置25配置在形成于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接头装置105为,在纺纱装置23与卷取装置31之间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情况下,进行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与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接头。各个纺纱单元7具有吸引装置29。吸引装置29能够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设置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取装置31之间,配置于比接头装置105靠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接头台车9具有吸嘴109。吸嘴109被设置为能够在相对于卷取装置31接近的位置即接近位置与退避的位置即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吸嘴109在接近位置处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并能够在捕捉了该细纱33的状态下从接近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吸嘴109的退避位置是从卷取装置31比接头装置105更远离的位置。接头装置105将由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捕捉的状态下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与纺纱装置23侧的细纱33进行接头。
由此,在产生细纱33的断开时,为了进行接头而能够适当地区分使用吸引装置29和吸嘴109。因此,能够使用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来适当地进行接头动作。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纺纱机1整体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成功率的提高、以及细纱33的准备开始卷取所需要的时间的缩短。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为,在使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之后开始纺纱时,能够对使用吸引装置29的接头与使用吸嘴109的接头进行切换。在纺纱装置23的纺纱中断之后,在使用吸引装置29的情况下,以卷装93侧的细纱33位于能够由吸引装置29捕捉的区域的方式,进行卷取装置31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卷取。在使用吸嘴109的情况下,以接头台车9被配置在与产生了细纱33的断开的纺纱单元7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进行接头台车9的控制。此外,该接头台车9的控制包括:在接头台车9已经位于与该纺纱单元7对应的作业位置的情况下,使接头台车9维持该作业位置的控制。
由此,能够使用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来可靠地捕捉卷装93侧的细纱33。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以下的变更例能够适当地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检测到纱疵而将细纱33切断、由此纺纱中断的情况下,进行固定捕捉接头。但是,例如,也可以基于纱线监视装置63检测到的纱疵的种类,单元控制部19选择固定捕捉接头和移动捕捉接头中的某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接头的接头装置105设置于由多个纺纱单元7共享的一个接头台车9,但也可以设置于各纺纱单元7。在该情况下,接头装置105在细纱33的行进方向上设置在纱线存积装置25与卷取装置31之间。吸管107以及吸嘴109也同样可以设置于各纺纱单元7。因此,也能够省略接头台车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设置在吸引装置29的外部且是紧下游侧,但也可以设置在吸引装置29的内部(比吸引口73靠内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设置于具有吸引装置29的纺纱单元7,但也可以设置于接头台车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但也可以代替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通过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以及纱线行进传感器67的检测信号来检测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是否成功。即,在从纱线存积量检测传感器61检测到细纱33的存积量成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起继续进行了规定时间的卷取的定时,由纱线行进传感器67检测到存在细纱33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吸引装置29对细纱33的捕捉成功了。
闸门77的构成以及位置只要能够对吸引空气流的产生/停止进行切换,则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将闸门77设置于吸引口73。
在多个纺纱单元7的各自中纺纱中断、之后分别开始纺纱的情况下,有时决定在该多个纺纱单元7的全部中都进行移动捕捉接头。在该情况下,考虑到具备吸嘴109的接头台车9的移动,也可以在一部分纺纱单元7中代替吸嘴109而人为地使用吸引装置29。即,也可以由操作人员等手动地将预定由吸嘴109捕捉的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纱端朝向吸引装置29运送,并使其实现卷装93侧的细纱33的捕捉。在为了移动捕捉接头而对接头台车9的到达进行待机的纺纱单元7中,在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检测到细纱33的情况下,代替移动捕捉接头而进行固定捕捉接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纱线存积装置25将细纱33从纺纱装置23中拉出。也可以将纺纱单元7构成为,代替纱线存积装置25而通过送出辊对将细纱33从纺纱装置23拉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送出辊对的下游侧设置纱线存积装置25、松弛管以及机械式补偿器的至少任一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引装置29设置于比上蜡装置65靠上游侧的位置。但是,吸引装置29也可以设置于比上蜡装置65靠下游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使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或者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来决定吸引装置29或者吸嘴109的使用。但是,也可以与主要原因无关,首先由吸引装置29对卷装93侧的细纱33进行捕捉,当由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79检测到吸引装置29的捕捉失败时,决定使用吸嘴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中央控制装置13、单元控制部19以及台车控制部111这3个控制装置。但是,也可以适当地组合3个中的2个,或者也可以使3个成为1个控制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装置被配置为从上侧供给的细纱33在下侧被卷取。但是,也可以将各装置配置为从下侧供给的细纱在上侧被卷取。
如果考虑上述的启示,则能够明确本发明能够采用更多的变更方式以及变形方式。因此,应该理解本发明在后附的专利请求范围内能够通过本说明书所记载以外的方法来实施。
Claims (20)
1.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
卷取装置,对从上述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
纱线存积装置,配置于形成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
固定捕捉装置,针对上述纱线行进路径设置,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即捕捉部分进行捕捉;以及
可动捕捉装置,在相对于上述卷取装置接近的接近位置与相对于上述卷取装置比接近位置远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对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根据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或者上述纱线的纱线种类,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以及上述可动捕捉装置中的哪个发生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至少对上述纺纱装置、上述卷取装置、上述固定捕捉装置以及可动捕捉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述捕捉部分位于能够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区域的定时,上述卷取装置停止卷取,或者,
在上述捕捉部分位于能够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区域的定时,上述卷取装置使卷取减速,以使上述捕捉部分在能够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状态下行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卷取停止或者卷取减速之后,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失败了的情况下,上述卷取装置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卷取,
基于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是上述捕捉部分卷绕于上述卷装的状态的情况,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对上述卷装所卷取的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5.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的情况下,上述卷取装置至少在上述捕捉部分位于比上述固定捕捉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的定时之前,进行该纱线的卷取。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比上述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的断纱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
作为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由上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断纱而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时,判定是否能够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进行上述捕捉部分的捕捉,
如果上述判定的结果为肯定,则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
如果上述判定的结果为否定,则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当在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之前由于产生纱线的断开而使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定部,该设定部进行防止上述固定捕捉装置对上述捕捉部分的捕捉的设定。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纺纱单元;以及
相对于上述多个纺纱单元进行移动的作业台车,
各个上述纺纱单元具备上述纺纱装置、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以及上述卷取装置,
上述固定捕捉装置设置于各个上述纺纱单元,
上述可动捕捉装置设置于上述作业台车。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比上述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对纱线的状态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装置,
作为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基于上述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
12.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在基于上述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上述固定捕捉装置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或者,
作为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配置于比上述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侧的接头装置的接头失败的情况下,或者,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停止的情况下,在之后开始纺纱时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开始时的状态,在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与上述卷装之间纱线以相连的状态停止的情况下,
在电力恢复后上述纺纱装置开始纺纱时,通过上述卷取装置卷取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从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存积辊退绕残留于该纱线存积辊的纱线,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对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由于停电或者瞬时停电而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
在刚中断之后使上述卷装的卷取宽度变窄,在电力恢复后上述纺纱装置开始纺纱时,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对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产生纱线的断开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之间的接头的接头装置,
上述可动捕捉装置在捕捉了上述捕捉部分的状态下向退避位置移动而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
上述接头装置将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或者上述可动捕捉装置捕捉到的状态下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与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接头,
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产生纱线的断开之后,对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的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或者上述可动捕捉装置,与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向上述接头装置引导的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或者上述可动捕捉装置相同。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是否成功捕捉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检测的纱线捕捉检测传感器。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构成为,通过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吸引来对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上述固定捕捉装置具有将该固定捕捉装置变更为吸引状态以及吸引停止状态的变更部,
上述变更部为,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纱线连续状态下卷取该纱线的期间,使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成为吸引停止状态。
18.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比上述纱线存积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对纱线的状态进行检测的纱线检测装置,
作为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主要原因,在基于上述纱线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的情况下,上述变更部在比纺纱中断的定时延迟且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存积辊上残留有纱线的定时,将上述固定捕捉装置从吸引停止状态向吸引状态变更。
19.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纺纱单元;
相对于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移动的作业台车;以及
接头装置,
各个上述纺纱单元具备:
纺纱装置,通过对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并供给该纱线;
卷取装置,对从上述纺纱装置供给的纱线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以及
纱线存积装置,配置在形成于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
上述接头装置为,当在上述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产生纱线的断开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与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之间的接头,
各个上述纺纱单元具有固定捕捉装置,该固定捕捉装置设置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配置于比上述接头装置靠纱线行进方向上游侧,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即捕捉部分进行捕捉,
上述作业台车具有可动捕捉装置,该可动捕捉装置在相对于上述卷取装置接近的接近位置与相对于上述卷取装置比接近位置远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接近位置对上述捕捉部分进行捕捉,并在捕捉了上述捕捉部分的状态下从上述接近位置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
上述退避位置是相对于上述卷取装置比上述接头装置远离的位置,
上述接头装置将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或者上述可动捕捉装置捕捉到的状态下的上述卷装侧的纱线与上述纺纱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接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当在使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之后开始纺纱时,能够切换使用了上述固定捕捉装置的接头与使用了上述可动捕捉装置的接头,
在使用上述固定捕捉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述纺纱装置的纺纱中断之后,以上述捕捉部分位于能够由上述固定捕捉装置捕捉的区域的方式,进行上述卷取装置对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卷取,
在使用上述可动捕捉装置的情况下,以上述作业台车被配置于与产生了纱线的断开的上述纺纱单元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上述作业台车的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29317 | 2021-02-25 | ||
JP2021029317A JP2022130239A (ja) | 2021-02-25 | 2021-02-25 | 紡績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59968A true CN114959968A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297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10558.XA Pending CN114959968A (zh) | 2021-02-25 | 2022-01-29 | 纺纱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130239A (zh) |
CN (1) | CN114959968A (zh) |
-
2021
- 2021-02-25 JP JP2021029317A patent/JP2022130239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1-29 CN CN202210110558.XA patent/CN114959968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30239A (ja) | 2022-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298971B1 (en) | Spinning machine with yarn accumulating roller | |
EP3072840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 |
JP2013067475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 |
JP2013063839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 |
CN109385703B (zh) | 气流纺纱机 | |
JP2007284812A (ja) | 糸継ぎ装置および糸継ぎ方法 | |
EP2862826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CN110158207B (zh) |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 |
EP2749517A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CN114959968A (zh) | 纺纱机 | |
CN211171024U (zh) |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 |
CN110699796B (zh) |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 |
CN108286093B (zh) | 一种纺纱机 | |
EP3363757B1 (en) | Yarn processing machine | |
EP2966199B1 (en) |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 |
CN115467054A (zh) | 纺纱机 | |
JP2023054863A (ja) | 糸巻取機 | |
CN218478842U (zh) | 一种棉混纺纱机 | |
CN115467057A (zh) | 纺纱机 | |
JP2022189204A (ja) | 紡績機 | |
EP3730436A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threading method | |
CN109930260B (zh) | 纺纱机和纱线捕捉方法 | |
CN113774526A (zh) | 气流纺纱机 | |
CN116803881A (zh) | 纱线卷绕机 | |
CN115465731A (zh) | 纱线卷取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