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1659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1659A
CN116801659A CN202310957505.6A CN202310957505A CN116801659A CN 116801659 A CN116801659 A CN 116801659A CN 202310957505 A CN202310957505 A CN 202310957505A CN 116801659 A CN116801659 A CN 1168016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transmitting
light transmission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575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01659B (zh
Inventor
李静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575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016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01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1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01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16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与感光元件对应的感光显示区,所述感光显示区包括多个按照规则排列的显示像素区和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像素区之间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与所述显示像素区间隔排布,所述透光区包括:主透光区,所述主透光区呈圆角矩形状;补偿透光区,形成在所述主透光区的圆角处,并与所述主透光区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圆角处的一侧具有直角型拐角。本方案通过将主透光区设计为圆角矩形状,可以改善光线衍射现象;此外,通过在主透光区的圆角处形成补偿透光区,且补偿透光区靠近主透光区圆角处的一侧设有直角形拐角,能够使得感光元件拍摄的图像更加真实,提高感光元件的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前置摄像头的影响,目前市面主流的是各种异形屏,包括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这些异性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屏幕的美观;升降摄像头手机或滑盖手机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屏,而升降摄像头,滑盖摄像头不仅成本高,且机构设计难度大,耐摔能力也需急剧提高;因此屏下摄像头是兼顾成本,性能的全面屏最优方案。但现有的屏下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感光元件的成像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与感光元件对应的感光显示区,所述感光显示区包括多个按照规则排列的显示像素区和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像素区之间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与所述显示像素区间隔排布,所述透光区包括:
主透光区,所述主透光区呈圆角矩形状;
补偿透光区,形成在所述主透光区的圆角处,并与所述主透光区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圆角处的一侧具有直角型拐角。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像素区的四周均设置有所述透光区,且相邻所述透光区共用所述补偿透光区。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透光区具有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直线边和与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直线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补偿透光区为直角矩形,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圆角处的直线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或所述第二直线边之间构成的夹角范围为30°至60°。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圆角处的直线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和所述第二直线边之间构成的夹角均为45°;和/或
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第一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共线设置,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第二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共线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补偿透光区包括至少两个子透光区,所述至少两个子透光区间隔排布,且其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相交;
其中,所述子透光区为直角三角形,所述子透光区的锐角范围为30°至60°,且相邻所述子透光区的直角型拐角靠近不同所述主透光区的圆角处。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子透光区的锐角为45°;和/或
所述子透光区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和/或
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中:一子透光区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依次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平坦化层、像素定义层及封装层,其中,
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及所述封装层中位于所述主透光区和所述补偿透光区的部分为透光部,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及所述封装层中至少一者的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环绕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其他膜层的折射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遮挡层和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颜色不同的色阻部,相邻所述色阻部之间的颜色不同,且相邻所述色阻部之间设有所述遮挡层;其中,
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所述封装层和所述遮挡层中位于所述主透光区和所述补偿透光区对应的部分形成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内填充有透光材料,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及所述封装层中的透光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环绕于所述透光材料周围的其他膜层的折射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依次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有机发光功能层及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
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有机封装层之间位于所述主透光区和所述补偿透光区处形成有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的凸面朝向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的一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及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驱动芯片。
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方案包括显示面板,此显示面板包括与感光元件相对应的感光显示区,感光显示区包括显示像素区和与显示像素区相邻的透光区,透光区包括主透光区和补偿透光区,通过将主透光区设计为圆角矩形状,可以改善光线衍射现象;此外,通过在主透光区的圆角处形成补偿透光区,且补偿透光区靠近主透光区圆角处的一侧设有直角形拐角,直角型拐角能够对主透光区的边缘拐角进行填充补偿,改善拍摄图像出现圆弧化的情况,使得感光元件拍摄的图像更加真实,提高感光元件的成像效果。
此外,本申请方案还包括显示装置,通过主透光区、补偿透光区以及补偿透光区设有直角型拐角,提高了感光元件的成像效果,进而能提高显示装置的成像效果。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主透光区和矩形补偿透光区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主透光区或补偿透光区的透光孔内未填充透光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主透光区/补偿透光区中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主透光区/补偿透光区中透光孔开设至平坦化层并填充透光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主透光区/补偿透光区中透光孔开设至平坦化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主透光区/补偿透光区中设有凸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在第一无机封装层上涂布透光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透光材料进行曝光、显影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透光材料进行烘烤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下,且在凸透镜的上方填充透光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补偿透光区中设有两个子透光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显示面板;11、正常显示区;12、感光显示区;120、显示像素区;1200、像素单元;1201、显示子像素;121、透光区;1210、主透光区;1211、补偿透光区;12110、子透光区;1213、透光孔;1214、透光材料;1215、凸透镜;122、显示发光部;123、显示阳极;124、显示阴极;13、基板;14、驱动电路层;15、平坦化层;16、像素定义层;160、像素定义部;161、像素开口;17、封装层;170、第一无机封装层;171、有机封装层;172、第二无机封装层;18、遮挡层;19、色阻层;190、色阻部;100、衬底;110、减反层;20、感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此显示面板10可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正常显示区11和感光显示区12,正常显示区11用于显示正常画面,感光显示区12与感光元件20相对应,感光显示区12包括多个按照规则排列的显示像素区120和位于相邻显示像素区120之间的透光区121,透光区121与显示像素区120间隔排布,参见图2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感光显示区12上设置与显示像素区120相邻的透光区121,能够增加光线进入感光元件20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下感光元件20的拍照视效。
此外,参见图2所示,显示像素区12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200,每个像素单元1200包括多个颜色不同的显示子像素1201,比如:红色显示子像素、绿色显示子像素即蓝色显示子像素等,多个颜色不同的显示子像素1201可以在行方向上间隔排布,也可以是其他排布方式,具体可根据不同实施例进行设计。其中,每个显示子像素1201均包括一个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发光二极管包括显示发光部122,显示发光部122形成在有机发光功能层上,参见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此显示发光部122可发出相同颜色的光,通过后文描述的色阻部190对显示发光部122所发出的光进行变色,进而实现不同颜色的显示子像素1201。也可以是,各个显示发光部122均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发出何种颜色的光即为何种显示子像素1201,即显示发光部122发出红光即为红色显示子像素,显示发光部122发出绿光即为绿色显示子像素,显示发光部122发出蓝光即为蓝色显示子像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或图5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13和依次形成在基板13上的驱动电路层14、平坦化层15和像素定义层16。
可以理解的是,基板13可为采用玻璃制作而成的刚性基板13,但不限于此,也可为采用聚酰亚胺(简称)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柔性基板13,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显示装置不限于为刚性不可弯折的面板,也可为柔性可弯折的面板。
此外,驱动电路层14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走线等电路结构,以用于驱动后文所提到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在此不作过多赘述。平坦化层15设于驱动电路层14远离基板13的一侧,以对驱动电路层14进行平坦化,以便于对后文提到的发光二极管进行排布,使整个显示面板10的发光二极管处于同一平面,保证显示效果。
参见图4或图5所示,像素定义层16可具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像素开口161及位于相邻像素开口161之间的像素定义部160,换言之,像素定义层16整体可看作呈栅格状镂空结构层,镂空区域即为本实施例的用于形成像素的像素开口161,而非镂空区域即为本实施例的像素定义部160,应当理解的是,此像素定义部160远离基板13的表面为平面。举例而言,此像素定义层16可采用PI等材料制作而成。
此外,上述显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显示阳极123和显示阴极124,参见图4或图5所示,显示阳极123设于显示发光部122靠近基板13的一侧,显示阴极124设于显示发光部122远离基板13的一侧。
应当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中各显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阳极123相互间隔设置,以能够使得各显示发光二极管之间相互独立驱动,各显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阴极124可相互连接以形成一整个面电极,以降低加工成本。
其中,显示阳极123可包括第一导电层,此第一导电层形成在平坦化层15远离驱动电路层14的一侧,且位于平坦化层15与像素定义层16之间,也就是说,在制作显示面板10的过程中,先在平坦化层15上形成第一导电层,然后在制作像素定义层16,此像素定义部160覆盖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此第一导电层的边缘区域可与驱动电路层14中的薄膜晶体管等结构连接,而像素开口161露出第一导电层的中间区域,显示发光部122位于像素开口161内,并与第一导电层的中间区域相接触。
举例而言,第一导电层可为多层结构,即:第一导电层至少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层和高功函数材料层。此高功函数材料层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或氧化铟(In2O3);反射层可以包括银(Ag),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层可以为ITO/Ag的多层结构,但不限于此,第一导电层也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高功函数材料层、反射层和高功函数材料层,例如:第一导电层也可以为ITO/Ag/ITO的多层结构。
显示发光部122可位于像素开口161内,也就是说,在制作显示面板10时,可先制作像素定义层16,在制作完像素定义层16后在制作显示发光部122,以使显示发光部122形成在像素开口161内。举例而言,此显示发光部122可采用蒸镀等方式形成在像素开口161内。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发光部122的数量与像素开口16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应当理解的是,显示发光部12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显示阳极123接触,电子注入层与显示阴极124接触,但不限于此,显示发光部122也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和电子传输层,或是其他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显示阴极124可在形成显示发光部122之后形成,并与显示发光部122接触。此显示阴极124可以包括包含有Li、Ca、LiF/Ca、LiF/Al、Al、Mg、Ag、Pt、Pd、Ni、Au、Nd、Ir、Cr、BaF2、Ba、其化合物或其混合物的低功函数材料层,例如:显示阴极124可包括采用Ag和Mg的混合物制作而成的低功函数材料层。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显示区11中的显示阴极124与感光显示区12的显示阴极124可以为整面设计,也可以是两个区域的显示阴极124相互隔开,即单独设计,通过金属走线的方式进行连接。
此外,参见图4或图5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封装层17,此封装层17位于显示发光二极管远离基板13的一侧,此封装层17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170、有机封装层17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7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或图5所示,显示面板10采用COE技术,即显示面板10还包括形成在第二无机封装层172上的遮挡层18和色阻层19,色阻层19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色阻部190,且相邻色阻部190的颜色不同。为了避免相邻色阻部190之间产生混色,在相邻色阻部190之间设有遮光材料制作的遮挡层18,且色阻部190在基板13上的正投影与遮挡层18在基板13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以避免色阻部190脱落,保证显示效果。
其中,每个显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发光颜色的色阻部190,色阻部190能做到对环境光的全波长高效吸收, R(红色)、G(绿色)、B(蓝色)色阻部190,能保证八成乃至更高显示发光部122发射的显示光线透过,在进一步提纯的同时,亦能有效吸收环境光线中非对应原色的其他波长光线,这样无需使用圆偏光片,即可降低显示装置对环境光的反射,以使显示具有更好的对比度和更准、更宽的色彩表现力。
进一步地,参见图4或图5所示,此显示面板10还包括衬底100和减反层110,该减反层110设于色阻层19和遮挡层18远离第二无机封装层172的一侧,即在制作色阻层19和遮挡层18时,预先在第二无机封装层172上制作遮挡层18和色阻层19,然后再制作减反层110,减反层110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在屏幕上的反射强度,进而取消显示面板10的偏光片,不仅减少了显示面板10整体的厚度,也可能提高出光率,大大地增加了出光亮度,使得显示面板10的功耗也得以降低。衬底100盖设在减反层110远离基板13的一侧,以对减反层110进行封盖,提高出光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感光显示区12内:透光区121和显示像素区120之间间隔位置具有黑色区域,此黑色区域为金属走线区域或上述遮挡层18。
为了提高感光显示区12处光线的透过率,以提高感光元件20的成像效果,此透光区121包括主透光区1210,参见图2所示。
其中,如图2所示,主透光区1210位于相邻像素单元1200之间,也即相邻像素单元1200可共用此主透光区1210。为了更好地提高光线的透过率,此相邻行的像素单元1200相互交叉排布,即相邻两行的两个像素单元1200呈“Z”字形。也就是说,一个主透光区1210可以由四个像素单元1200包围,此四个像素单元1200可以共用此主透光区1210。也可以理解为四个主透光区1210包围一个像素单元1200,通过提高感光显示区12中主透光区1210的数量,进而提高光线进入感光元件20的数量,以提高感光元件20的成像效果。
此主透光区1210可以为方形或矩形结构,并且为了减小或改善光线衍射现象,将主透光区1210的边缘拐角设计为圆角,即主透光区1210的边缘呈圆角矩形状结构或圆角方形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主透光区1210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以改善光线衍射现象,具体可根据不同实施例进行设计。
此外,感光元件20位于基板13的下方,光线通过主透光区1210进入感光元件20内,以实现成像效果。
为了提高光线的透过率,在平坦化层15、像素定义层16及封装层17中位于主透光区1210的部分为透光部,平坦化层15、像素定义层16及封装层17中至少一者的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环绕此透光部周围的其他膜层的折射率,通过折射率的不同,改变其光线的路径,能够使得大视角下的光线进入感光元件20内,提高进入感光元件20内的光线数量,进而提高感光元件20拍摄时的采集亮度,提高感光元件20的拍摄亮度。
可以理解的是,此透光部可以是由透光孔1213和透光材料1214构成,即在平坦化层15、像素定义层16及封装层17上开设透光孔1213以及填充透光材料1214。
此外,透光孔1213可以开设平坦化层15、像素定义层16及封装层17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上开设透光孔1213和透光材料1214。
示例地,在主透光区1210的位置开设透光孔1213,如图3或图6所示,并在透光孔1213内填充透光材料1214,如图4所示,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率要大于环绕于透光材料1214周围的膜层的折射率,以使得更宽视角下的光线能够通过折射材料折射进感光元件20内。也就是说,参见图3所示,原本只能是临界α角度下的光线透过主透光区1210直线射入感光元件20内;参见图4或图5所示,现在临界β角度(β>α)光线通过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作用也能进入感光元件20内,那么在临界α角度至临界β角度下的光线也能通过透光材料1214折射进入感光元件20内,使得能够射入主透光区1210中的光线数量增加,进而提高进入感光元件20内的光线数量,进而提高感光元件20拍摄时的采集亮度,提高感光元件20的拍摄亮度。
可以理解的是,临界α角度/临界β角度指的是光线正好落入感光元件20的边缘,即光线能射入感光元件20内;而在大于临界α角度/临界β角度下,光线就会落在感光元件20外,即大于临界α角度/临界β角度,感光元件20不会对光线进行采集。
为了避免透光材料1214影响显示效果,参见图3或图6所示,此透光孔1213可以开设在相邻显示子像素1201之间,且与显示发光部122无交叠区域。例如,主透光区1210与像素定义部160相对应,即在像素定义部160以及在与像素定义部160对应的垂直方向的位置上开设透光孔1213,并向透光孔1213内填充透光材料1214。
例如,像素定义部160以及与像素定义部160相对应的遮挡层18、第二无机封装层172、有机封装层171、第一无机封装层170和显示阴极124均开设透光孔1213,然后向透光孔1213内填充透光材料1214。
一些可选地实施例,参见图3所示,像素定义部160以及与像素定义部160对应的遮挡层18、第二无机封装层172、有机封装层171、第一无机封装层170和显示阴极124均开设有透光孔1213,即位于像素定义部160的位置上开设一个开孔,此开孔可以延伸至平坦化层15并漏出部分平坦化层15。也就是说,透光孔1213将像素定义部160贯穿之后并未继续开孔,而只是打孔至平坦化层15。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参见图6所示,像素定义部160以及与像素定义部160对应的遮挡层18、第二无机封装层172、有机封装层171、第一无机封装层170、显示阴极124和平坦化层15均开设有透光孔1213,即位于像素定义部160的位置上开设一个开孔,此开孔的底部可以位于平坦化层15,也即仅在平坦化层15上开设部分开孔,而并未将平坦化层15贯穿,对平坦化层15开设部分开孔的方式可以对驱动电路层14上的金属走线进行保护。当然,开孔的底部也可以贯穿平坦化层15,即开孔漏出部分驱动电路层14,相较于上述开孔仅开设在像素定义部160的方式,以及开孔部分位于平坦化层15的方式,透光材料1214完全填充在平坦化层15内,光线被折射的区域可以更大更广,也就使得更大视角下的光线能够通过透光材料1214进入感光元件20内。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此透光孔1213的开设,可以是在制作完遮挡层18之后,对位于主透光区1210处的遮挡层18、第二无机封装层172、有机封装层171、第一无机封装层170、显示阴极124、像素定义部160和平坦化层15一起进行开孔,以形成整个透光孔1213。也可以是制作相应层时就开设一层透光孔1213,即制作平坦化层15时制作此透光孔1213,制作像素定义部160时制作此透光孔1213,依次类推,直至制作遮挡层18时完成整个透光孔1213的制作,且各层上的透光孔1213均相互对应且连通,以向透光孔1213内填充透光材料1214,以保证透光效果。
当然,此透光材料1214的填充可以是制作一层透光孔1213之后进行填充。
举例说明,透光材料1214可以采用氮化硅(SiN)、氧化硅(SiO)等高折射率物质与有机物进行不同占比的混合物,或者采用不同链长和分析结构的有机分析结构形成的高折射率有机膜。
举例而言,透光材料1214为氮化硅(SiN)时,其折射率可达到1.7至1.9,例如,1.7、1.8、1.9等。
参见图4或图5所示,当透光材料1214填充至透光孔1213内时,透光材料1214被像素定义部160、显示阴极124、封装层17和遮挡层18进行环绕,且此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率均大于环绕透光材料1214周围的其他膜层的折射率。也就是说,当透光孔1213仅开设在像素定义部160、显示阴极124、封装层17和遮挡层18时,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率均大于像素定义部160的折射率、显示阴极124的折射率、封装层17的折射率和遮挡层18的折射率。当透光孔1213开设至平坦化层15时,此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率大于平坦化层15的折射率。
此外,位于色阻层19和遮挡层18上方的减反层110的折射率为1.55,也就是说,减反层110的折射率小于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率。并且,像素定义部160、显示阴极124、封装层17和遮挡层18的折射率也与减反层110的折射率相同,即在未填充透光材料1214时,从减反层110进入的光线并不会发生折射,而是直线射入主透光区1210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填充透光材料1214之后,由于减反层110、像素定义部160、遮挡层18、封装层17和显示阴极124等的折射率均小于透光材料1214的折射率,根据折射定律可以了解到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光线的出射角,也就可以使得大视角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材料1214折射落入感光元件20上。
也就是说,小于临界α角度下的光线在未填充透光材料1214时可以直线落入感光元件20上,大于临界α角度下的光线在未填充透光材料1214时不可以落入感光元件20上;而在填充透光材料1214时,大于临界α角度下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材料1214与环绕其周围的膜层折射率的不同而折射进入感光元件20内,也即采用透光材料1214能够将临界α角度至临界β角度下的光线也落入感光元件20内,使得更多的光线能够通过折射而落入感光元件20内,提高感光元件20在拍摄时光线采集角度,进而提高拍摄亮度,拍摄视角增大,可获取更加真实的图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可以在第一无机封装层170和有机封装层171之间形成有凸透镜1215,凸透镜1215的凸面朝向远离有机发光功能层的一侧,光线经过凸透镜1215会发生折射,进而可以将光线引入感光元件20内,使得感光元件20获得更多的光线,增大摄像头采集视角,增大采集内容,提高感光元件20的拍摄视效。
可以理解的是,此凸透镜1215可以采用上述透光材料1214制成,即通过涂布、曝光、显影、烘烤制成此凸透镜1215结构。参见图8、图9和图10所示,例如,在制作完第一无机封装层170之后进行整层透光材料1214的涂布,或通过类似ODF的滴下在第一无机封装层170上形成高折射率膜层,再通过曝光、显影形成带图案的高折射率膜,再通过一定的烘烤工艺形成凸透镜1215结构。
由于需要对透光材料1214进行曝光、显影和烘烤,为了避免制作凸透镜1215的过程中对显示发光部122造成损坏,因此将凸透镜1215结构设置在第一无机封装层170和有机封装层171之间。通过有机封装层171还可起到平坦化作用,即有机封装层171远离第一无机封装层170的一侧为平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此凸透镜1215的上方和/或下方均可填充透光材料1214,以保证能够有较多的光线通过折射进入感光元件20内。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所示,为了避免感光元件20所拍摄的图像失真、图片圆弧化,此透光区121还包括补偿透光区1211,补偿透光区1211形成在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处,并与主透光区1210之间具有间隔,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圆角处的一侧具有直角型拐角。
可以理解的是,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圆角处的一侧具有直角型拐角可以对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进行填充,避免图像圆弧化,使拍摄图片更好的还原所拍摄的内容。
此外,如图3和图6所示,此补偿透光区1211也可以采用上述主透光区1210相同的结构,即在补偿透光区1211对应的位置上开设透光孔1213,在透光孔1213内填充有透光材料1214,进而提高光线进入感光元件20的数量。
示例地,补偿透光区1211可以与像素定义部160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透光孔1213,且与主透光区1210的透光孔1213相互间隔。也就是说,与补偿透光区1211对应的遮挡层18、封装层17、显示阴极124、像素定义部160和平坦化层15上开设透光孔1213,并向透光孔1213内填充透光材料1214。可以理解的是,主透光区1210和补偿透光区1211的透光材料1214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不同实施例进行设计。通过增加补偿透光区1211可以提高光线进入感光元件20的数量,提高拍摄图片的亮度,提高拍摄视效,增加采集内容。此外,在补偿透光区1211内也可以在第一无机封装层170和有机封装层171上形成凸透镜1215结构,且补偿透光区1211中的凸透镜1215与主透光区1210中的凸透镜1215相互间隔设置。其中,补偿透光区1211具体可参照上述主透光区1210中凸透镜1215结构的设计,参见图7、图10和图11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感光显示区12中的显示阴极124相互之间可以通过透明金属材料进行连接,以能实现一键控制显示阴极124的打开和关闭。
进一步地,参见图2所示,相邻透光区121共用补偿透光区1211,以节省感光显示区12的空间,以排布更多的像素单元1200。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所示,主透光区1210具有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直线边和与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直线边,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补偿透光区1211为直角矩形,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圆角处的直线边与第一直线边或第二直线边之间所构成的夹角范围为30°至60°。例如,可以是30°、45°、60°。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圆角处的直线边与第一直线边和第二直线边的夹角均为45°,此时,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第一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第一直线边共线设置;即补偿透光区1211的直线边与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相切设置,补偿透光区1211与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进行填充,避免方形图片的四角圆弧化,保证图片真实还原。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第一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第一直线边共线设置,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第二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第二直线边共线设置,以对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进行填充补偿,进而可以避免方形图片的四角圆弧化,保证图片真实还原。
值得一提的是,矩形补偿透光区1211距离圆角的距离以及矩形补偿透光区1211距离像素单元1200的距离范围为大于等于3μm,例如3μm、4μm、5μm、6μm、7μm等。
本申请方案通过在与主透光区1210和补偿透光区1211中对应的位置处填充透光材料1214,透光材料1214折射率大于环绕其透光材料1214的膜层的折射率,使得大视角下的光线能够通过折射进入感光元件20内,也就是说,能够通过透光材料1214使得更多光线进入感光元件20内,提高感光元件20的拍摄亮度,提高拍摄图片的真实性。此外,本申请方案还通过将主透光区1210设计为圆角矩形状结构,以改善光线衍射现象,并在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处形成补偿透光区1211,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圆角处的一侧设有直角型拐角,以对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边缘进行补偿填充,以避免方形图片圆弧化,保证感光元件20所拍摄的图片不失真,使图片更加真实的还原。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见图12所示,补偿透光区1211包括至少两个子透光区12110,至少两个子透光区12110间隔排布,且至少两个子透光区12110的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相交。每个子透光区12110均可为直角三角形,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范围为30°至60°,例如,可以是30°、45°、60°。且相邻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靠近不同的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处,也就可以使得相邻的主透光区1210可以共用此补偿透光区1211。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和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和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12110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示例地,主透光区1210为方形圆角结构,补偿透光区1211包括两个子透光区12110,且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两个子透光区12110按照主透光区1210的对角线延伸方向进行排布,即子透光区12110中的一个直角边与第一方向平行,另一直角边与第二方向平行。在一个补偿透光区1211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对着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位置处,另一个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对着与之相邻的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以对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进行补偿填充,以避免方形图片四角圆弧化,保证拍摄效果。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和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或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12110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即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第二方向相平行;在相邻子透光中,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可以不共线设置。
再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或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或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12110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即,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以及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12110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不共线设置。
在再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或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和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12110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即,子透光区12110的锐角为45°;所述子透光区12110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但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12110中:一子透光区12110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12110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此子透光区12110各边距主透光区1210边缘的距离为大于等于3μm,例如3μm、4μm、5μm、6μm、7μm等。
本申请方案通过将补偿透光区1211靠近圆角处的一侧设有直角型拐角,以对主透光区1210的圆角进行补偿填充,以避免方形图片圆弧化,保证感光元件20所拍摄的图片不失真,使图片更加真实的还原。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参见图3至图11所示,此显示装置包括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提及的显示面板10以及与感光显示区12相对应的感光元件20。本实施例正是采用了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感光显示区12,能够提高感光元件20的拍摄亮度、进而提高感光元件20的成像效果,以及拍摄视角;并通过设置圆角矩形结构以及直角型拐角可以改善衍射以及避免方形图片圆弧化,使得感光元件20所拍摄的图像的更加真实,还原度更高。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下”、“左”、“右”等仅用作区分以方便描述,不对本发明实施例做方位上的限制,比如所述“上”在实际中可以是“下”、“左”、“右”等方位。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 “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与感光元件对应的感光显示区,所述感光显示区包括多个按照规则排列的显示像素区和位于相邻所述显示像素区之间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与所述显示像素区间隔排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包括:
主透光区,所述主透光区呈圆角矩形状;
补偿透光区,形成在所述主透光区的圆角处,并与所述主透光区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 圆角处的一侧具有直角型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像素区的四周均设置有所述透光区,且相邻所述透光区共用所述补偿透光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透光区具有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一直线边和与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二直线边,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补偿透光区为直角矩形,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圆角处的直线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或所述第二直线边之间构成的夹角范围为30°至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圆角处的直线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和所述第二直线边之间构成的夹角均为45°;和/或
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第一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共线设置,所述补偿透光区靠近所述第二直线边的直角拐点与所述第一直线边共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透光区包括至少两个子透光区,所述至少两个子透光区间隔排布,且其排布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相交;
其中,所述子透光区为直角三角形,所述子透光区的锐角范围为30°至60°,且相邻所述子透光区的直角型拐角靠近不同所述主透光区的圆角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透光区的锐角为45°;和/或
所述子透光区的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和/或
在相邻所述子透光区中:一子透光区的斜边与另一子透光区的直角型拐角的拐点共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依次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平坦化层、像素定义层及封装层,其中,
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及所述封装层中位于所述主透光区和所述补偿透光区的部分为透光部,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及所述封装层中至少一者的透光部的折射率大于环绕于所述透光部周围的其他膜层的折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遮挡层和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多个颜色不同的色阻部,相邻所述色阻部之间的颜色不同,且相邻所述色阻部之间设有所述遮挡层;其中,
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所述封装层和所述遮挡层中位于所述主透光区和所述补偿透光区对应的部分形成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内填充有透光材料,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及所述封装层中的透光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环绕于所述透光材料周围的其他膜层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依次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层、有机发光功能层及封装层,所述封装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
其中,所述第一无机封装层和所述有机封装层之间位于所述主透光区和所述补偿透光区处形成有凸透镜,所述凸透镜的凸面朝向远离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的一侧。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感光显示区相对应。
CN202310957505.6A 2023-08-01 2023-08-0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68016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7505.6A CN116801659B (zh) 2023-08-01 2023-08-0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57505.6A CN116801659B (zh) 2023-08-01 2023-08-0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1659A true CN116801659A (zh) 2023-09-22
CN116801659B CN116801659B (zh) 2023-12-22

Family

ID=88046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57505.6A Active CN116801659B (zh) 2023-08-01 2023-08-0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1659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9298A (zh) * 2019-06-28 2019-09-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透明显示面板
KR20200013819A (ko) * 2018-07-30 2020-02-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장치
CN11112910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92978A (zh) * 2020-02-26 2020-05-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70441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138409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68616A (zh) * 2020-12-30 2021-05-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88565A (zh) * 2020-10-19 2022-04-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使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14520300A (zh) * 2022-01-05 2022-05-2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190080A1 (en) * 2020-12-16 2022-06-1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4725157A (zh) * 2020-12-22 2022-07-0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5295583A (zh) * 2022-07-27 2022-11-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241786A1 (zh) * 2021-05-21 2022-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942788A (zh) * 2022-11-30 2023-04-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13819A (ko) * 2018-07-30 2020-02-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장치
CN111370441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138409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384269A1 (en) * 2018-12-29 2021-12-09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Go., Ltd. 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289298A (zh) * 2019-06-28 2019-09-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透明显示面板
CN111129102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92978A (zh) * 2020-02-26 2020-05-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88565A (zh) * 2020-10-19 2022-04-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使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US20220190080A1 (en) * 2020-12-16 2022-06-1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4725157A (zh) * 2020-12-22 2022-07-0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2768616A (zh) * 2020-12-30 2021-05-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241786A1 (zh) * 2021-05-21 2022-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20300A (zh) * 2022-01-05 2022-05-2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295583A (zh) * 2022-07-27 2022-11-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942788A (zh) * 2022-11-30 2023-04-0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1659B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1345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44413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713018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JP7007268B2 (ja)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65601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942814B (zh) 显示装置
CN113764602A (zh) 显示装置
CN112397547A (zh) 显示装置
CN112164764B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085114A1 (en) Color transformation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09925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77706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repairing display device
CN11296804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40158A (zh) Oled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CN116867316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201683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626135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48691A (zh) 显示面板
CN11619392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488149U (zh) 显示装置
CN113725270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680165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91671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6828927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