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88149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88149U
CN216488149U CN202122384715.XU CN202122384715U CN216488149U CN 216488149 U CN216488149 U CN 216488149U CN 202122384715 U CN202122384715 U CN 202122384715U CN 216488149 U CN216488149 U CN 216488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base plate
unit
substr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847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鹏
齐璞玉
徐元杰
黄炜赟
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847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88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88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88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多个像素电路,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多个发光单元,位于多个像素电路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和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彩膜层,位于多个发光单元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设置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层和设置于第二显示区的黑矩阵层,透光层允许部分光线穿过;透光层具有透光层开口,且透光层开口设置有与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黑矩阵层具有黑矩阵开口,且黑矩阵开口设置有与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二色阻单元。本申请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提高光线透过率。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对于手机等消费品的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水滴屏、刘海屏美观度不高,因此可以实现全屏显示的屏下摄像头技术亟待开发。一般的做法是,在显示面板上设置一个可以同时用于显示和采集图像的区域,该区像素域除了可以正常显示外,还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可以满足摄像头的成像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
多个像素电路,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多个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
彩膜层,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黑矩阵层,所述透光层允许部分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层具有透光层开口,且所述透光层开口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所述黑矩阵层具有黑矩阵开口,且所述黑矩阵开口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二色阻单元。
可选的,所述透光层包括第一灰度层,所述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
可选的,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透明平坦层,所述透明平坦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于所述第一灰度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设置于所述透明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透明平坦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层与所述第二色阻单元之间,所述第二色阻单元设置于所述透明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凸型棱镜,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色阻单元之间,所述凸型棱镜的边缘在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斜坡面,且所述斜坡面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填充层,设置于所述凸型棱镜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凸型棱镜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凸型棱镜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凸型棱镜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与所述斜坡面连接的平面或弧面,且所述平面或弧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可选的,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第二灰度层,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黑矩阵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灰度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一灰度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灰度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的折射率。
可选的,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第三灰度层,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开口中,所述第三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灰度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
可选的,所述透光层包括:
第一黑矩阵单元,围绕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黑矩阵单元之间形成透光区。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像素电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光区的金属走线;所述透光层还包括:
第二黑矩阵单元,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且所述第二黑矩阵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金属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所述第一色阻单元、所述第二色阻单元的透过率大于80%;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灰色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所述第二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灰色平坦层的透过率为40%-70%,且所述灰色平坦层在450nm/550nm/650nm三个波段的透过率两两比值均位于0.8~1.2之间。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单元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一一对应,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与所述彩膜层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图案化形成第三电极单元,且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可选的,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彩膜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彩膜层,该彩膜层在第二显示区为黑矩阵层与第二色阻单元形成的常规COE结构,该COE结构可代替偏光片使用,在降低显示装置中阳极层、阴极层等结构反光的同时,可以提高光线透过率;而在第一显示区,该彩膜层将不透光的黑矩阵层替换为可以允许部分光线穿过的透光层,这样外界入射光中的部分光线可以穿过透光层进入屏下摄像头中,相比于黑矩阵层可以透过更多的光线,提高了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的光线透过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接设置COE结构的光线透过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灰度层透过率谱线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设置有透明平坦层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凸型棱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凸型棱镜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凸型棱镜反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第二灰度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第三灰度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在OLED显示装置的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FDC区域),外界入射光需要依次通过玻璃盖板、触控面板(touch sensor panel,TSP)7’、偏光片(POL)6’、封装层(EN)5’、阴极层4’、发光层(EL)3’后,从像素阳极2’之间的区域透过后射入屏下摄像头。其中,偏光片在OLED显示装置中使用,是为了防止背板(BP)1’和阴极层4’等膜层的反光,其透过率在45%左右;阴极层的透过率则为60%左右,因此偏光片6’和阴极层4’会极大的影响光线透过率。
为提高光线透过率,满足屏下摄像头的透光需求,在进行屏下摄像区域的设计时,要么通过降低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的分辨率,或者将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的像素阳极2’做得比正常显示区域的像素阳极2’小的方式,来提高光线透过率,如图2所示。但是,这种设计方案仍然无法满足高品质摄像头光线透过率的需求,导致拍摄图片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的像素阳极较小,在发光时像素阳极上的电流密度较大,会加速该区域的发光层的老化,导致发光层的寿命降低;在低灰阶下显示时,由于ITO上电容非常大,从而导致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与正常显示区域存在亮度差异,导致显示效果差。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COE(Color film on Encapsulation,封装层之上形成彩色滤光片)技术是通过在OLED显示面板的背板和发光层之上,增加RGB色阻单元和黑矩阵(BM)来实现替代偏光片(POL)的作用的技术,其中COE技术所使用的RGB色阻单元的透过率一般在55%-65%之间,高于偏光片的透过率,因此采用COE技术代替偏光片可以提升发光层的光线透过率。
但是,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若直接将COE结构置于封装层5上,在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COE结构中的黑矩阵覆盖在除了发光区域之外的所有区域,而黑矩阵吸收光线因此不透光,因此COE结构不能用于FDC区域,因为其BM光阻是不透光的,会吸收光线,在发光区域摄像头的光线被像素阳极遮挡,在非发光区域摄像头光线被COE结构中的黑矩阵遮挡,因此COE结构不能直接应用于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
基于上述理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采用COE结构代替偏光片,同时在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将COE结构中的黑矩阵替换为允许部分光线穿过的透光层,从而可以提高OLED显示装置的光线透过率。
如图4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1、多个像素电路、多个发光单元和彩膜层8。
其中,衬底基板1包括第一显示区100和第二显示区200,所述第二显示区200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100。如图1所示,该衬底基板1还可以包括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200设置的周边区300。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且各像素电路与各发光单元连接,用于驱动各发光单元发光。
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远离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多个发光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0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3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200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32。其中,第一发光单元31与第二发光单元32可分别包括R、G、B三色发光单元,也可以为发出白光的发光单元。
彩膜层8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如图4所示,彩膜层8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0的透光层8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200的黑矩阵层82;所述透光层81允许部分光线穿过。由于透光层81可以允许部分光线穿过,因此外界入射光中的部分光线可以穿过透光层进入屏下摄像头中,相比于黑矩阵层可以透过更多的光线,提高了第一显示区100的光线透过率,从而可以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质量。
其中,所述透光层81具有透光层开口,且所述透光层开口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31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83。可选的,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一发光单元31一一对应设置,即位于第一显示区100的每个子像素单元对应设置一个第一色阻单元83。
所述黑矩阵层82具有黑矩阵开口,且所述黑矩阵开口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32对应的第二色阻单元84。可选的,第二色阻单元84与第二发光单元32一一对应设置,即位于第二显示区200的每个子像素单元对应设置一个第二色阻单元84。其中,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二色阻单元84均可包括R、G、B三种颜色的色阻单元。
可选的,所述透光层81图案化形成所述透光层开口,所述黑矩阵层82图案化形成所述黑矩阵开口。
可选的,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一发光单元31也可不一一对应设置,例如一个第一色阻单元83可与多个第一发光单元31对应设置;同样的,一个第二色阻单元84可与多个第二发光单元32对应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在第一显示区100中,同一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83的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31的发光颜色相同;例如,当第一发光单元31的发光颜色为红色时,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83也为红色。同样的,在第二显示区200中,同一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第二色阻单元84的颜色与第二发光单元32的发光颜色相同。
可选的,在第一显示区100中,同一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83的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31的发光颜色也可以不同。例如,当第一发光单元31的发光颜色为白色时,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83也为红色,此时该子像素单元会发出红光。同样的,在第二显示区200中,同一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第二色阻单元84的颜色与第二发光单元32的发光颜色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彩膜层,该彩膜层在第二显示区为黑矩阵层与第二色阻单元形成的常规COE结构,该COE结构可代替偏光片使用,在降低显示装置中阳极层、阴极层等结构反光的同时,可以提高光线透过率;而在第一显示区,该彩膜层将不透光的黑矩阵层替换为可以允许部分光线穿过的透光层,这样外界入射光中的部分光线可以穿过透光层进入屏下摄像头中,相比于黑矩阵层可以透过更多的光线,提高了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质量。
可选的,第一显示区100为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可同时实现显示和摄像功能;第二显示区200为正常显示区域,可实现显示功能。且第一显示区100可以设置于显示装置的任意位置,且第一显示区100的形状、大小可随意设置。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00的长度或直径可以小于等于5mm。
可选的,在显示装置的下方,即衬底基板1远离彩膜层8的一面设置有屏下摄像头的图像采集元件,且图像采集元件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00,用于实现屏下摄像功能。可选的,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图像采集元件也可以设置在显示装置内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第一显示区100中,透光层81与第一色阻单元83存在交叠的部分,且交叠长度为1-4μm;在第二显示区200中,黑矩阵层82与第二色阻单元84存在交叠的部分,且交叠长度为1-8μm。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封装层(EN)5,该封装层5设置于发光单元与彩膜层8之间,即彩膜层8形成于封装层5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透光层81包括第一灰度层,且所述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从而使得在实现屏下摄像功能时,20%-70%的外界入射光穿过第一灰度层并通过第一电极单元21之间的透光区入射至屏下摄像头,同时经阳极层、阴极层等结构反射并入射至第一灰度层的光线也可被吸收至少部分,从而不仅实现了降反射功能,还相比于BM可以允许更多光线透过,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00的透过率,提高屏下摄像质量。同时,第一灰度层的设置可以平衡彩膜层8的结构色相,避免因第一显示区100仅设置第一色阻单元83无法达到一体黑的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且第一灰度层的可见光透过能力(400-780nm)的透过谱线如图5所示。可选的,第一灰度层的透过波形不局限于图5所示的透过谱线,任何满足个透过率要求的第一灰度层均为本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内容,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灰度层的厚度THK需满足以下关系:
THK=(m+1/4)λ(m为0,1,2,3,4……)
其中,λ为需要降低反射率的波的波长。因此,通过第一灰度层的设置可以减小特定波长的反射率,以便于增加光线透过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8还包括透明平坦层85。如图6所示,所述透明平坦层85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00设置于所述第一灰度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之间,且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设置于所述透明平坦层85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所述透明平坦层85在所述第二显示区200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层82与所述第二色阻单元84之间,所述第二色阻单元84设置于所述透明平坦层85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即显示装置上形成第一灰度层及黑矩阵层82之后,先形成一层透明平坦层85,该透明平坦层85为透明的,因此不影响光线透过率;同时透明平坦层85形成后,在透明平坦层85的平坦表面上形成第一色阻单元83和第二色阻单元84。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作第一灰度层与黑矩阵层82时,由于第一灰度层的性质原因,为满足其20%-70%的透过率要求,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一灰度层的厚度会大于黑矩阵层82的厚度,从而导致后续制作第一色阻单元83和第二色阻单元84时,在不调整工艺的情况下导致第一色阻单元83的厚度大于第二色阻单元84的厚度,从而导致第一显示区100和第二显示区200的显示效果有差异;若通过工艺调整来调节形成第一色阻单元83的材料的数量以使最终形成的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二色阻单元84的厚度相同,在工艺上的复杂度较高,不易于实现。因此,在形成第一灰度层与黑矩阵层82之后,制作一层透明平坦层85从而保证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二色阻单元84制作之前显示装置的表面是平坦的,从而无需工艺调整即可得到厚度相同的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二色阻单元84,保证第一显示区100和第二显示区200的显示效果均一性。
可选的,也可通过工艺调整来保证第一色阻单元83与第二色阻单元84的厚度相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图7b所示,所述彩膜层8还包括凸型棱镜87和填充层86。其中,凸型棱镜87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之间,所述凸型棱镜87的边缘在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形成斜坡面,且所述斜坡面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之间的夹角为锐角θ。填充层86设置于所述凸型棱镜87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面,且所述填充层86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凸型棱镜87的折射率。可选的,该填充层86可以为平坦层或者保护层,从而可以保护凸型棱镜87结构,避免凸型棱镜87损伤。
可选的,如图7a所示,斜坡面可以为平面;如图7b所示,斜坡面也可以为弧面。
如图8所示,当填充层86的折射率n1小于凸型棱镜87的折射率n2时,垂直入射至凸型棱镜87与第一色阻单元83交叠处斜坡面上的光线可被反射,经反射后的光线通过相邻第一色阻单元83之间的开口依次射入透明平坦层85和第一灰度层,该部分光线既不会经过第一色阻单元83被第一色阻单元83部分吸收,也不会因入射至阳极层后被反射导致光线损失,而将该部分光线传输至屏下摄像头,从而可以对像素区域的光线加以利用,增加屏下摄像头接收到的光量,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中,透明平坦层85与第一色阻单元83、第二色阻单元84均为高折射率层,第一灰度层为低折射率层。
可选的,所述凸型棱镜87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85的折射率,从而使得侧向汇聚的光线更加收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所述凸型棱镜87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包括与所述斜坡面连接的平面。如图7b所示,所述凸型棱镜87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包括与所述斜坡面连接的弧面,且所述平面或弧面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在所述背板1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即本实施例中,斜坡面要超过第一色阻单元83的宽度,且斜坡面与第一色阻单元8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之间的夹角为锐角θ满足tanθ≤h/d,其中h表示平面与第一色阻单元83之间的垂直距离,d表示斜坡面与第一色阻单元83的连接处于第一色阻单元8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灰度层的折射率进行限制,第一灰度层的折射率可以与透明平坦层85的折射率相同或相近,或者第一灰度层的折射率也可以大于或小于透明平坦层85的折射率。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显示区200,所述第二色阻单元84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彩膜覆盖层871,该彩膜覆盖层871填充于相邻第二色阻单元84之间的空间,以使得显示装置平坦。其中,所述彩膜覆盖层871的厚度可以与凸型棱镜87的厚度相同,且彩膜覆盖层871与凸型棱镜87可采用同一种材料形成。或者,第二显示区200也可以不设置彩膜覆盖层87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彩膜层还包括第二灰度层88。其中,第二灰度层88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层82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可选的,所述第二灰度层88的透过率为20%-70%,且第二灰度层88的透过率与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相同,因此可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一灰度层和第二灰度层88。如图9所示,所述黑矩阵层82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灰度层88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内,即第二灰度层88的宽度超过黑矩阵层82的宽度使得第二灰度层88的边缘形成于黑矩阵层82与衬底基板1垂直的侧面。
同时,所述第一灰度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85的折射率,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区1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31发出的光线在传输至第一灰度层的侧面时,可以被反射至第一色阻单元83后射出,从而可以增强第一显示区100的发光效率;同样的,所述第二灰度层88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85的折射率,从而使得第二显示区20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32发出的光线在传输至第二灰度层88的侧面时,可以被反射至第二色阻单元84后射出,从而可以增强第二显示区200的发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彩膜层还包括第三灰度层89。其中,第三灰度层89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开口中。可选的,所述第三灰度层89的透过率为20%-70%,且第三灰度层89的透过率可以与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相同,可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一灰度层和第三灰度层89。或者,第三灰度层89的透过率也可以与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不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第三灰度层89的透过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同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单元32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灰度层89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三灰度层89与部分或者全部的第二发光单元32一一对应设置。当设置有第三灰度层89时,第二发光单元32发出的光线先通过第三灰度层89再进入第二色阻单元84,从而可以控制第二显示区200的光线透过率。
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单元32包括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即第三灰度层89与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于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最高,可能会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偏绿,此时通过第三灰度层89的设置降低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发出的绿光的透过率,从而可以改善显示偏绿的问题。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三灰度层89不限于与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在有需要的情况下,第三灰度层89也可与红色子像素发光单元、蓝色子像素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一电极层2和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与所述彩膜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4。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2包括图案化形成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0的第一电极单元21和图案化形成于所述第二显示区200的第二电极单元22。其中,第一电极层2上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还设置有像素界定层(PDL)12,且像素界定层(PDL)12在衬底基板1上限定出多个像素开口区,所述第一电极单元21包括未落入像素开口区的第一电极部,且该第一电极部与像素界定层12交叠。
如图11所示,所述透光层81包括第一黑矩阵单元801,第一黑矩阵单元801围绕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黑矩阵单元801之间形成透光区,从而可以允许外界入射光通过该透光区进入屏下摄像头的图像采集元件。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第一黑矩阵单元801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一黑矩阵单元801用于遮挡从像素界定层12边缘外扩的部分第一电极单元21,即第一黑矩阵单元801用于遮挡处于非开口区的第一电极单元2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像素电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光区的金属走线11。其中,该金属走线11可以包括栅线(gate线)、数据线(date线)等;若在封装层5与彩膜层8之间集成有on cell touch层,则金属走线11可以包括触控电极金属走线。
当透光区设置有金属走线11时,所述透光层81还包括第二黑矩阵单元802,该第二黑矩阵单元802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且所述第二黑矩阵单元802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金属走线11在所述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可以通过第二黑矩阵单元802来阻挡金属走线11的反射光线,即可以通过第二黑矩阵单元802来降低金属走线11的反射率。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色阻单元83、所述第二色阻单元84的透过率可为55%-6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色阻单元83、第二色阻单元84只能分别透过红、绿、蓝光,导致无法将所有的光学参数都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如下表1所示,方案1-方案4描述了四种第一显示区100的COE结构,可以看出,从方案1-方案4,其Tr%收益(透过率)、反射率(Rtotal、R550nm)、反射色相(a*、b*)这几个参数无法实现平衡,影响显示效果;同时,对于方案2和方案4,由于G色阻单元占比较多,导致屏下摄像头接收到的光线明显偏绿,对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表1
Figure BDA0003286653520000121
基于上述理由,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所述第二色阻单元84的透过率设置为大于80%;同时,所述彩膜层8还包括灰色平坦层803,如图11所示,灰色平坦层803设置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83、所述第二色阻单元84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其中,所述灰色平坦层803的透过率为40%-70%,且所述灰色平坦层803在450nm/550nm/650nm三个波段的透过率两两比值均位于0.8~1.2之间。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色阻单元83、第二色阻单元84的透过率大于80%时,过高的透过率会导致降反效果变差,因此在第一色阻单元83、第二色阻单元84上增加灰色平坦层803,一方面可以提高降反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调节透过率、反射率、反射色相等参数使之平衡。
如表2所示,列出了当RGB色阻单元和灰色平坦层803的透过率变化时,第一显示区100和第二显示区200的光学参数。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灰色平坦层803的透过率增加,显示装置整体透过率收益有所增加,但是反射率也会有所增加,但是反射色相整体都能保持在纯黑色。相比于表1中的数据,Tr%收益(透过率)、反射率(Rtotal、R550nm)、反射色相(a*、b*)这几个参数可以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
表2
Figure BDA0003286653520000131
同时,在第一显示区100和第二显示区200中的第一色阻单元83、第二色阻单元84材料完全一致,且灰色平坦层803可以代替保护膜(OC),因此无需额外设置保护膜,不需要额外增加mask和制程即可将第一显示区100的透过率、反射率和反射色相调整至较优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一电极层2和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与所述彩膜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4。
如图11所示,第一电极层2包括图案化形成于第一显示区100的第一电极单元21和图案化形成于第二显示区200的第二电极单元22。可选的,第一电极层2可以为阳极层,相应的第一电极单元21及第二电极单元22均可以为阳极单元,每个阳极单元对应设置一个子像素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00与第二显示区200中同一种颜色的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阳极单元的面积相同,相应的第一显示区100与第二显示区200中同一种颜色的子像素单元的开口率相同。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100与第二显示区200中同一种颜色的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阳极单元的面积不相同,相应的第一显示区100中子像素单元的开口率小于第二显示区200中同一种颜色的子像素单元的开口率;例如第一显示区100中的阳极单元的面积小于第二显示区200中的阳极单元的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00中的光线透过率,使得更多外界入射光可以通过阳极单元之间的间隙进入屏下摄像头,提高屏下摄像头的拍摄质量。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电极层4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00图案化形成第三电极单元41,且所述第三电极单元41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31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层4为阴极层,在第一显示区100中阴极层图案化形成与第一发光单元31一一对应的第三电极单元41,而在第二显示区200阴极层仍然为整面的电极结构。
这样,在第一显示区100中,外界入射光可以通过第三电极单元41之间的间隙穿过后进入屏下摄像头,从而提高了第一显示区100中的光线透过率。这样,原本吸收光线最多的阴极层和偏光片层都被去除,光线透过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以传统方案中15%的透过率为例,如果做了阴极图案化,其透过率可以提升40%,到21%;再结合COE的BM pattern化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55%的光线透过率,到32.55%左右,相比传统技术方案,有超过一倍的提升。
同时,光线透过率提升后,无需加大像素阳极上电流密度,也就不会导致发光层的加速老化,从而不会出现屏下摄像头显示区域的寿命低于正常显示区域的问题。在低灰阶显示下,摄像头显示区域显示条纹mura等问题也可以解决。
可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电极层7。其中,该触控电极层7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4与所述彩膜层8之间,或者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彩膜层8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的一侧。当触控电极层7设置于彩膜层8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时,即彩膜层8设置于封装层5与触控电极层7之间时,从而可以减小光线与彩膜层8之间的角度,从而可以解决视角和色偏的问题。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中,透光层81、黑矩阵层82、第一色阻单元83、第二色阻单元84以及灰色平坦层803等均采用低温固化材料制作,可通过涂覆、曝光、显影等工艺流程直接制作在封装层5上或者on cell触控层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惟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
多个像素电路,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多个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
彩膜层,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黑矩阵层,所述透光层允许部分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层具有透光层开口,且所述透光层开口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一色阻单元;所述黑矩阵层具有黑矩阵开口,且所述黑矩阵开口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第二色阻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包括第一灰度层,所述第一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透明平坦层,所述透明平坦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于所述第一灰度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设置于所述透明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透明平坦层在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层与所述第二色阻单元之间,所述第二色阻单元设置于所述透明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凸型棱镜,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色阻单元之间,所述凸型棱镜的边缘在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斜坡面,且所述斜坡面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填充层,设置于所述凸型棱镜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填充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凸型棱镜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型棱镜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的折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型棱镜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与所述斜坡面连接的平面或弧面,且所述平面或弧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第二灰度层,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黑矩阵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灰度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一灰度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灰度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明平坦层的折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第三灰度层,设置于所述黑矩阵开口中,所述第三灰度层的透过率为20%-70%,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灰度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绿色子像素发光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包括:
第一黑矩阵单元,围绕所述第一色阻单元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黑矩阵单元之间形成透光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像素电路之间且位于所述透光区的金属走线;所述透光层还包括:
第二黑矩阵单元,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且所述第二黑矩阵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金属走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所述第二色阻单元的透过率大于80%;所述彩膜层还包括:
灰色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色阻单元、所述第二色阻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灰色平坦层的透过率为40%-70%,且所述灰色平坦层在450nm/550nm/650nm三个波段的透过率两两比值均位于0.8~1.2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多个像素电路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单元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一一对应,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与所述彩膜层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图案化形成第三电极单元,且所述第三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彩膜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CN202122384715.XU 2021-09-29 2021-09-29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488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4715.XU CN216488149U (zh) 2021-09-29 2021-09-29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4715.XU CN216488149U (zh) 2021-09-29 2021-09-29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88149U true CN216488149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38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84715.XU Active CN216488149U (zh) 2021-09-29 2021-09-2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881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44734A (zh) * 2023-07-31 2023-09-1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40795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0795A1 (zh) * 2022-08-26 2024-02-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744734A (zh) * 2023-07-31 2023-09-12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64602A (zh) 显示装置
CN11196903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US2022041598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2538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488149U (zh) 显示装置
CN11108175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928148A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GB2573205A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12640121B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4035376B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2670431A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28144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US2023024789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9185888A (ja) 表示装置、撮像装置
CN215933642U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98891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29972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78328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93700A1 (en) Display panels and ma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es
CN11527481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3838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20725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46946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447612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