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79938A - 入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入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79938A
CN116779938A CN202311042651.2A CN202311042651A CN116779938A CN 116779938 A CN116779938 A CN 116779938A CN 202311042651 A CN202311042651 A CN 202311042651A CN 116779938 A CN116779938 A CN 116779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shell
carrier
pressing
rever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426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79938B (zh
Inventor
常毅
邓永丽
黄俭标
梁文亮
周飞鸿
钟平财
姚欣跃
李德鸿
李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426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79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79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9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79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9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入壳装置,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入壳装置包括:换向机构、除尘机构以及入壳机构,除尘机构用于对壳体进行除尘,入壳机构用于将除尘后的壳体与电芯进行装配,换向机构用于将除尘后的壳进行换向。除尘机构位于换向机构的一侧,入壳机构位于换向机构的另一侧,下压组件对壳体下压,此时承载有电芯的载具组件对夹紧的电芯进行上移,直至电芯的部分结构位于壳体内部,然后载具组件释放电芯,夹紧组件释放壳体,完成电芯的预入壳,下压组件持续下压壳体,直至电芯完全装入壳体的内部,完成电芯入壳工作保证电芯正确导向进入壳体的内部,避免与壳体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入壳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入壳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圆柱电池是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电池,如数码设备、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中均可用到锂离子圆柱电池。锂离子圆柱电池一般包括外壳、外壳内的极组、极组两端的绝缘片以及密封在外壳两端的盖板和导电端子。目前,锂离子圆柱电池发展趋势是从单极耳的能量型电池发展为双极耳的功率型动力电池,双极耳已经成为未来趋势。一般的,圆柱电池的极组入壳是通过全自动入壳机来完成的。
在相关的技术中,对圆柱电池进行组装时,常常会出现电芯直接自由落入壳体,其落入的过程中,电芯会与壳体的底部发生碰撞与反弹,影响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度,同时撞击也对电芯产生一定冲击,严重影响电芯结构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壳装置,能够实现电芯预入壳,保证电芯正确导向进入壳体的内部,避免与壳体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的稳定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入壳装置,包括:换向机构,其包括换向组件及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沿第一方向配置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对壳体夹持,且所述夹紧组件与所述换向组件连接,以通过所述换向组件对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调换;除尘机构,其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的一侧,所述除尘机构用于对所述壳体的内部除尘;入壳机构,其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的另一侧,所述入壳机构包括下压组件及载具组件,所述载具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下压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所述载具组件用于对电芯承载并夹持,且所述电芯通过所述载具组件和/或所述下压组件,使其部分结构装入所述壳体时,所述载具组件释放所述电芯,所述夹紧组件释放所述壳体,所述下压组件下压所述壳体,并将所述电芯装入所述壳体。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除尘机构位于换向机构的一侧,入壳机构位于换向机构的另一侧,除尘机构用于对夹紧组件夹紧的壳体进行除尘后,换向组件将除尘后的壳体换向,下压组件对壳体下压,此时承载有电芯的载具组件对夹紧的电芯进行上移,直至电芯的部分结构位于壳体内部,然后载具组件释放电芯,夹紧组件释放壳体,完成电芯的预入壳,下压组件对壳体下压,使得壳体进行下移,直至电芯完全装入壳体的内部,从而完成电芯入壳工作保证电芯正确导向进入壳体的内部,避免与壳体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具组件包括载具本体、承载台及夹持结构,所述承载台与所述载具本体连接,且所述承载台被配置为用于承载所述电芯,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载具本体连接,以用于夹持所述电芯。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承载台以及夹持结构分别与载具本体连接,且承载台用于承载电芯,夹持结构用于夹持电芯,能够确保壳体下压的时候,电芯正确导向壳体的内部,避免与壳体发生碰撞,提高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载具及第二载具,所述第一载具与所述第二载具弹性连接,且所述第二载具背离所述第一载具的一侧配置有所述夹持结构。通过将第一载具与第二载具进行弹性连接,使得电芯与壳体装配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避免损伤电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结构包括夹持顶升件、夹持连杆件以及夹持件,所述夹持顶升件与所述夹持连杆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夹持件与所述夹持连杆件的另一端连接,以通过所述夹持顶升件顶升时,所述夹持件夹紧所述电芯或释放所述电芯。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夹持件通过夹持连杆件与夹持顶升件连接,使得夹持顶升件进行工作时,能够实现夹持件的夹紧或张开,从而实现对电芯的夹持或释放,有利于在电芯的预入壳,保证电芯正确导向进入壳体的内部,避免与壳体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具组件还包括载具顶升结构,所述载具顶升结构连接于所述载具本体的下方,以用于顶升或下移所述承载台。通过在在载具本体下方配置载具顶升结构,使得电芯预入壳处理前,能够通过载具顶升结构以及下压组件的作用,快速实现电芯与壳体快速相互靠近,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下压驱动件、下压结构、下压头及压力传感器,所述下压驱动件与所述下压结构连接,所述下压头与所述下压结构连接,且所述下压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以用于对所述壳体下压,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于所述下压头。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下压头通过下压结构连接于下压驱动件,且下压头配置有压力传感器,使得下压头对壳体进行下压时,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壳体与下压头之间的压力,确保入壳时的入壳压力均匀,避免对电芯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压结构包括下压固定座及下压弹性件,所述下压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压固定座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压头连接。通过在下压头与下压固定座之间配置下压弹性件,且在下压弹性件与压力传感器的作用下,能够确保入壳时的入壳压力均匀,避免对电芯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驱动件、换向固定座及旋转平台,所述换向驱动件与所述旋转平台连接,所述旋转平台配置于所述换向固定座,所述旋转平台与所述夹紧组件连接。通过将旋转平台位于换向固定座,换向驱动件与旋转平台连接,以用于夹紧组件的换向,能够提高电芯入壳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夹紧固定座、第一夹紧结构及第二夹紧结构,所述夹紧固定座与所述旋转平台连接,所述第一夹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夹紧固定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夹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夹紧固定座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紧结构包括第一夹紧件及第一夹紧驱动件,所述第一夹紧件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夹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紧驱动件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壳体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夹紧结构包括第二夹紧件及第二夹紧驱动件,所述第二夹紧件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夹紧驱动件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壳体的第二腔体;其中
所述第一夹紧件的上端配置有第一导向槽,其下端配置有第二导向槽,且所述第一腔体配置为阶梯状,以用于承载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夹紧件的上端配置有第三导向槽,其下端配置有第四导向槽,且所述第二腔体配置为阶梯状,以用于承载所述壳体。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夹紧件与第一夹紧驱动件连接,第二夹紧件与第二夹紧驱动件连接,以使得第一夹紧驱动件工作时,能够实现第一夹紧件对壳体的夹紧,并通过换向组件换向后,第二夹紧驱动件驱动第二夹紧件对另一壳体进行夹紧,且第一夹紧件的上端配置第一导向槽,其下端配置第二导向槽,其第一导向槽有利于壳体落入第一夹紧的阶梯状位置处,第二导向槽有利于电芯的入壳工序,同理第二夹紧件的原理如此,能够实现电芯预入壳,保证电芯正确导向进入壳体的内部,避免与壳体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尘机构包括除尘顶升件及除尘件,所述除尘顶升件与所述除尘件连接,以使得所述除尘件对所述壳体的内部进行除尘。通过将除尘件与除尘顶升件连接,使得夹紧组件对壳体进行夹紧时,除尘顶升件驱动除尘件伸入壳体的内部,以去除壳体内部的杂质,保证其清洁性,有利于电芯入壳后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壳装置还包括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背离所述入壳机构的一侧,以用于控制所述换向机构对所述壳体夹紧并换向。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换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入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载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载具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入壳装置的第一夹紧件或第二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换向机构;101、换向组件;1011、换向驱动件;1012、换向固定座;1013、旋转平台;102、夹紧组件;1021、夹紧固定座;1022、第一夹紧件;1023、第一夹紧驱动件;1024、第二夹紧件;1025、第二夹紧驱动件;1026、第一导向槽;1027、第二导向槽;1028、第三导向槽;1029、第四导向槽;200、除尘机构;201、除尘顶升件;202、除尘件;300、入壳机构;301、下压组件;3011、下压驱动件;3012、下压固定座;3013、下压弹性件;3014、下压头;302、载具组件;3021、第一载具;3022、第二载具;3023、承载台;3024、夹持顶升件;3025、夹持连杆件;3026、夹持件;3027、载具顶升结构;3028、液压缓冲器;400、检测结构;401、检测支座;402、检测件;500、壳体;600、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方案的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使用者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现有行业内,圆柱电芯入壳方式可以分为卧式入壳与立式入壳方式。卧式入壳方式为电芯与壳体都平躺放置,通过推杆推动,经过导向块的作用,将电芯平滑推入壳体;而立式入壳方式为电芯与壳体垂直放置,将电芯抓取置入壳体中。
卧式入壳采用推动电芯端部入壳的形式,此种入壳方式,弊端有三:推进力直接作用于电芯端部易造成端部极耳受力不均,损伤极耳;其次推进过程中电芯表面与壳体摩擦不可控;再者,电芯推入壳体后,受重力影响祼电芯与壳体轴心偏移,影响电芯生产良率与可靠性。
一般立式入壳装置,壳体开口朝上,电芯通过治具夹持置于壳体正上方,保证电芯与壳体的轴心重合,再松驰电芯治具,使电芯自由落入壳体内。壳体开口朝上,使得周围空气中粉尘易落入壳体内,影响电芯的安全性及一致性;其次,电芯自由落入壳体过程中,电芯会与壳底发生碰触与反弹,影响电芯入壳后的对位精度,同时撞击也对电芯产生一定冲击,影响电芯结构的稳定性。
壳体上料循环载具与电芯上料循环载具固定在圆环型轨道或运输线上。当面对柔性生产与模块化扩充场景时,圆环形轨道或运输线无法快速复制与布置,占地面积随规模化扩大成数倍增大。现有入壳回转载具有源,无法适配产能柔性变化时快速布置、复制与切换。
在本申请中,入壳装置用于实现圆柱型电池(包括电芯600及壳体500)的装配,且所述入壳装置采用立式入壳方式,有利于圆柱形电池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
如图1-图6所示,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入壳装置,包括:换向机构100、除尘机构200以及入壳机构300,所述换向机构100用于夹持壳体500,所述除尘机构200用于对壳体500进行除尘,所述入壳机构300用于夹持电芯600,且所述入壳机构300能够将除尘后的壳体500与电芯600进行装配,所述换向机构100用于将除尘后的壳体500进行换向,进而方便所述入壳机构300进行入壳工艺。
具体而言,换向机构100,其包括换向组件101及夹紧组件102,所述夹紧组件102沿第一方向配置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对壳体500夹持,且所述夹紧组件102与所述换向组件101连接,以通过所述换向组件101对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调换;除尘机构200,其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100的一侧,所述除尘机构200用于对所述壳体500的内部除尘;入壳机构300,其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100的另一侧,所述入壳机构300包括下压组件301及载具组件302,所述载具组件302位于所述壳体500的下方,所述下压组件301位于所述壳体500的上方,且所述载具组件302用于对电芯600承载并夹持,且所述电芯600通过所述载具组件302和/或所述下压组件301,使其部分结构装入所述壳体500时,所述载具组件302释放所述电芯600,所述夹紧组件102释放所述壳体500,所述下压组件301下压所述壳体500,并将所述电芯600装入所述壳体500。
示例性的,所述夹紧组件102配置为水平方向分布,例如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所述夹紧组件102与所述换向组件101连接后,所述换向组件101驱动所述夹紧组件102进行换向,也即是,所述第一端夹紧所述壳体500后,通过所述换向组件101换向后,转动至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同时所述第二端转动至所述第一端的位置,并对壳体500进行夹紧,致使所述第一端的壳体500与电芯600装配完成后,所述换向组件101对其进行换向,以此往复循环。
在本申请中,当所述壳体500换向至所述电芯600的上方时,所述下压组件301对所述壳体500进行下压,以压住所述壳体500,与此同时,所述载具组件302带动所述电芯600进行上移一段距离,直至所述电芯600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壳体500的内部,例如所述电芯600装入所述壳体500一半位置,所述载具组件302释放所述电芯600以及所述夹紧组件102释放所述壳体500,所述壳体500在所述下压组件301的作用下进行下移,直至所述电芯600完全装入所述壳体500的内部,从而完成所述电芯600的入壳工序。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除尘机构200位于换向机构100的一侧,入壳机构300位于换向机构100的另一侧,除尘机构200用于对夹紧组件102夹紧的壳体500进行除尘后,换向组件101将除尘后的壳体500换向,下压组件301对壳体500下压,此时承载有电芯600的载具组件302也可对夹紧的电芯600进行上移,直至电芯600的部分结构位于壳体500内部,然后载具组件302释放电芯600,夹紧组件102释放壳体500,完成电芯600的预入壳,下压组件301对壳体500下压,使得壳体500下移,直至电芯600完全装入壳体500的内部,从而完成电芯600入壳工作保证电芯600正确导向进入壳体500的内部,避免与壳体500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600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600的稳定性。
如图5-图6所示,所述载具组件302包括载具本体、承载台3023及夹持结构,所述承载台3023与所述载具本体连接,且所述承载台3023被配置为用于承载所述电芯600,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载具本体连接,以用于夹持所述电芯600;示例性的,所述夹持结构的数量可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结构间隔设置,以分别对所述电芯600进行夹持,相应地所述夹紧组件102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均夹紧有两个所述壳体500,以与所述电芯600一一对应;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载具组件302还可采用无源设计,即使用外部机械触发电芯600顶升以及电芯600夹持的开启,且通过无源式设计可使夹持结构固定在磁悬浮轨道或其他柔性装配轨道,可实现电芯600高精度定位,快速运转,无源式实际也可虽产能要求随时增加与减少,不受原有设备气点与电点约束,可实现圆柱电池的快速换形,只需把旧型号载具组件302与运输源脱离,更换相应型号的夹持几个欧即可,高效快捷。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承载台3023以及夹持结构分别与载具本体连接,且承载台3023用于承载电芯600,夹持结构用于夹持电芯600,能够确保壳体500下压的时候,电芯600正确导向壳体500的内部,避免与壳体500发生碰撞,提高电芯600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载具3021及第二载具3022,所述第一载具3021与所述第二载具3022弹性连接(例如所述第一载具3021与所述第二载具3022之间通过液压缓冲器3028连接,当然也不排除硬连接方式),且所述第二载具3022背离所述第一载具3021的一侧配置有所述夹持结构。通过将第一载具3021与第二载具3022进行弹性连接,使得电芯600与壳体500装配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避免损伤电芯600。
请再参照图5或图6,所述夹持结构包括夹持顶升件3024、夹持连杆件3025以及夹持件3026,所述夹持顶升件3024可以采用无源式设计,即使用外部机械触发所述夹持件3026的打开,所述夹持顶升件3024与所述夹持连杆件3025的一端连接,所述夹持件3026与所述夹持连杆件3025的另一端连接,以通过所述夹持顶升件3024顶升时,所述夹持件3026夹紧所述电芯600或释放所述电芯600。
示例性的,所述夹持连杆件3025包括但不局限于连杆机构(可为现有技术);所述夹持顶升件3024包括气缸、电缸等,也可以是磁悬浮动子等,以形成磁性触发;所述夹持件3026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夹持臂,两个夹持臂之间用于夹持所述电芯600,且所述夹持臂上可配置有滚轮等,以方便对电芯600进行夹取以及限位。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夹持件3026通过夹持连杆件3025与夹持顶升件3024连接,使得夹持顶升件3024进行工作时,能够实现夹持件3026的夹紧或张开,从而实现对电芯600的夹持或释放,有利于在电芯600的预入壳,保证电芯600正确导向进入壳体500的内部,避免与壳体500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600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6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具组件302还包括载具顶升结构3027,所述载具顶升结构3027连接于所述载具本体的下方,以用于顶升或下移所述承载台3023;示例性的,所述载具顶升结构3027可以是气缸、电缸等。通过在在载具本体下方配置载具顶升结构3027,使得电芯600预入壳处理前,能够通过载具顶升结构3027以及下压组件301的作用,快速实现电芯600与壳体500快速相互靠近,提高了装配效率。
具体而言,当壳体500通过换向组件101换向至电芯600的上方时,首先载具顶升结构3027带动第一载具3021、第二载具3022、夹持结构以及电芯600进行上移至壳体500的内部(例如电芯600一半的位置进入至壳体500的内部),且夹紧组件102的第一夹紧件1022或第二夹紧件1024中的一者与夹持结构的夹持件3026的上端接触(如夹持件3026的上端设置有传感器),此时夹持结构的夹持顶升件3024通过夹持连杆件3025控制夹持件3026打开,且电芯600通过载具顶升结构3027持续上升,夹紧组件102释放壳体500,壳体500在下压组件301的作用下进行下移,从而完成电芯600与壳体500的装配过程。
如图4所示,所述下压组件301包括下压驱动件3011、下压结构、下压头3014及压力传感器,所述下压驱动件3011与所述下压结构连接,所述下压头3014与所述下压结构连接,且所述下压头3014位于所述壳体500的上方,以用于对所述壳体500下压,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于所述下压头3014。
示例性的,所述下压驱动件3011采用伺服+直线模组的方式确保动作的精度,控制所述下压头3014完成所述壳体500的压紧以及入壳的动作。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下压头3014通过下压结构连接于下压驱动件3011,且下压头3014配置有压力传感器,使得下压头3014对壳体500进行下压时,能够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壳体500与下压头3014之间的压力,确保入壳时的入壳压力均匀,避免对电芯600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压结构包括下压固定座3012及下压弹性件3013(所述下压弹性件3013包括但不局限于弹簧),所述下压弹性件3013的一端与所述下压固定座3012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压头3014连接。通过在下压头3014与下压固定座3012之间配置下压弹性件3013,且在下压弹性件3013与压力传感器的作用下,能够确保入壳时的入壳压力均匀,避免对电芯600造成损伤。
如图2所示,所述换向组件101包括换向驱动件1011(包括但不局限于伺服电机)、换向固定座1012及旋转平台1013,所述换向驱动件1011与所述旋转平台1013连接,所述旋转平台1013配置于所述换向固定座1012,所述旋转平台1013与所述夹紧组件102连接。通过将旋转平台1013位于换向固定座1012,换向驱动件1011与旋转平台1013连接,以用于夹紧组件102的换向,能够提高电芯600入壳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紧组件102包括夹紧固定座1021、第一夹紧结构及第二夹紧结构,所述第一夹紧结构及所述第二夹紧结构的数量均可设置有两个,所述夹紧固定座1021与所述旋转平台1013连接,所述第一夹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夹紧固定座1021的一侧,所述第二夹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夹紧固定座1021的另一侧。
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夹紧结构包括第一夹紧件1022及第一夹紧驱动件1023,所述第一夹紧件1022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夹紧件1022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紧驱动件1023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壳体500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夹紧结构包括第二夹紧件1024及第二夹紧驱动件1025,所述第二夹紧件1024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紧件1024分别与所述第二夹紧驱动件1025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壳体500的第二腔体;其中
所述第一夹紧件1022的上端配置有第一导向槽1026,其下端配置有第二导向槽1027,且所述第一腔体配置为阶梯状,以用于承载所述壳体500;
所述第二夹紧件1024的上端配置有第三导向槽1028,其下端配置有第四导向槽1029,且所述第二腔体配置为阶梯状,以用于承载所述壳体500。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夹紧件1022包括第一夹紧部、第二夹紧部及第三夹紧部,所述第一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以及所述第三夹紧部三者可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夹紧部、所述第二夹紧部以及所述第三夹紧部均设置成圆柱状,且所述第二夹紧部及第三夹紧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夹紧部的内部,所述第二夹紧部位于所述第三夹紧部的上方,所述第二夹紧部的内缘半径大于所述第三夹紧部的内缘半径,以形成阶梯状,所述第二夹紧部背离所述第三夹紧部的一侧配置有所述第一导向槽1026,所述第三夹紧部背离所述第二夹紧部的一侧配置有所述第二导向槽1027,且所述第三夹紧部用于承载所述壳体500;所述第二夹紧件102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夹紧件1022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夹紧件1022与第一夹紧驱动件1023连接,第二夹紧件1024与第二夹紧驱动件1025连接,以使得第一夹紧驱动件1023工作时,能够实现第一夹紧件1022对壳体500的夹紧,并通过换向组件101换向后,第二夹紧驱动件1025驱动第二夹紧件1024对另一壳体500进行夹紧,且第一夹紧件1022的上端配置第一导向槽1026,其下端配置第二导向槽1027,其第一导向槽1026有利于壳体500落入第一夹紧的阶梯状位置处,第二导向槽1027有利于电芯600的入壳工序,同理第二夹紧件1024的原理如此,能够实现电芯600预入壳,保证电芯600正确导向进入壳体500的内部,避免与壳体500发生碰撞与反弹,提高电芯600入壳后的对位精准度,同时也确保电芯600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所述除尘机构200包括除尘顶升件201及除尘件202,所述除尘顶升件201与所述除尘件202连接,以使得所述除尘件202对所述壳体500的内部进行除尘;示例性的,所述除尘顶升件201包括但不局限于伺服电机等,所述除尘机构200连接有真空管,所述除尘件202配置有与所述真空管连通的出气通道以及出气口,且为了提高清洁效果,所述除尘件202还配置有毛刷(图中未示意出)等。通过将除尘件202与除尘顶升件201连接,使得夹紧组件102对壳体500进行夹紧时,除尘顶升件201驱动除尘件202伸入壳体500的内部,以去除壳体500内部的杂质,保证其清洁性,有利于电芯600入壳后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
请再参照图1或图2,所述入壳装置还包括检测结构400,所述检测结构400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100背离所述入壳机构300的一侧,以用于控制所述换向机构100对所述壳体500夹紧并换向;示例性的,所述检测结构400包括检测支座401以及检测件402,所述检测件402配置于所述检测支座401,且所述检测件402包括但不局限于传感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使用者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向机构,其包括换向组件及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沿第一方向配置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对壳体夹持,且所述夹紧组件与所述换向组件连接,以通过所述换向组件对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调换;
除尘机构,其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的一侧,所述除尘机构用于对所述壳体的内部除尘;
入壳机构,其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的另一侧,所述入壳机构包括下压组件及载具组件,所述载具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下压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所述载具组件用于对电芯承载并夹持,且所述电芯通过所述载具组件和/或所述下压组件,使其部分结构装入所述壳体时,所述载具组件释放所述电芯,所述夹紧组件释放所述壳体,所述下压组件下压所述壳体,并将所述电芯装入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组件包括载具本体、承载台及夹持结构,所述承载台与所述载具本体连接,且所述承载台被配置为用于承载所述电芯,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载具本体连接,以用于夹持所述电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本体包括第一载具及第二载具,所述第一载具与所述第二载具弹性连接,且所述第二载具背离所述第一载具的一侧配置有所述夹持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包括夹持顶升件、夹持连杆件以及夹持件,所述夹持顶升件与所述夹持连杆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夹持件与所述夹持连杆件的另一端连接,以通过所述夹持顶升件顶升时,所述夹持件夹紧所述电芯或释放所述电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组件还包括载具顶升结构,所述载具顶升结构连接于所述载具本体的下方,以用于顶升或下移所述承载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下压驱动件、下压结构、下压头及压力传感器,所述下压驱动件与所述下压结构连接,所述下压头与所述下压结构连接,且所述下压头位于所述壳体的上方,以用于对所述壳体下压,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于所述下压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结构包括下压固定座及下压弹性件,所述下压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压固定座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压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驱动件、换向固定座及旋转平台,所述换向驱动件与所述旋转平台连接,所述旋转平台配置于所述换向固定座,所述旋转平台与所述夹紧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夹紧固定座、第一夹紧结构及第二夹紧结构,所述夹紧固定座与所述旋转平台连接,所述第一夹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夹紧固定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夹紧结构连接于所述夹紧固定座的另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结构包括第一夹紧件及第一夹紧驱动件,所述第一夹紧件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夹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紧驱动件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壳体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夹紧结构包括第二夹紧件及第二夹紧驱动件,所述第二夹紧件配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夹紧驱动件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壳体的第二腔体;其中
所述第一夹紧件的上端配置有第一导向槽,其下端配置有第二导向槽,且所述第一腔体配置为阶梯状,以用于承载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夹紧件的上端配置有第三导向槽,其下端配置有第四导向槽,且所述第二腔体配置为阶梯状,以用于承载所述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机构包括除尘顶升件及除尘件,所述除尘顶升件与所述除尘件连接,以使得所述除尘件对所述壳体的内部进行除尘。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装置还包括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配置于所述换向机构背离所述入壳机构的一侧,以用于控制所述换向机构对所述壳体夹紧并换向。
CN202311042651.2A 2023-08-18 2023-08-18 入壳装置 Active CN116779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2651.2A CN116779938B (zh) 2023-08-18 2023-08-18 入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42651.2A CN116779938B (zh) 2023-08-18 2023-08-18 入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9938A true CN116779938A (zh) 2023-09-19
CN116779938B CN116779938B (zh) 2023-11-03

Family

ID=88011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42651.2A Active CN116779938B (zh) 2023-08-18 2023-08-18 入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7993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256817U (zh) * 2018-03-15 2018-12-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入壳装置
CN110739481A (zh) * 2019-11-20 2020-01-31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入壳设备
JP2022081388A (ja) * 2020-11-19 2022-05-31 東莞理工学院 自動投入可能な蓄電池のケース挿入装置
CN217983442U (zh) * 2022-08-19 2022-12-06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
WO2022252971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入壳装置及方法
WO2023072218A1 (zh) * 2021-10-27 2023-05-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入壳设备、电池单体组装设备及电芯组装方法
CN219286483U (zh) * 2023-03-22 2023-06-30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入壳工装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256817U (zh) * 2018-03-15 2018-12-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入壳装置
CN110739481A (zh) * 2019-11-20 2020-01-31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入壳设备
JP2022081388A (ja) * 2020-11-19 2022-05-31 東莞理工学院 自動投入可能な蓄電池のケース挿入装置
WO2022252971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入壳装置及方法
WO2023072218A1 (zh) * 2021-10-27 2023-05-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入壳设备、电池单体组装设备及电芯组装方法
CN217983442U (zh) * 2022-08-19 2022-12-06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
CN219286483U (zh) * 2023-03-22 2023-06-30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入壳工装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9938B (zh) 2023-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9385B (zh) 一种用于电芯超声波焊接的循环移载设备
KR102212849B1 (ko) 프레임 용접기용 지그장치
CN116779938B (zh) 入壳装置
CN211376839U (zh)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CN217775867U (zh) 一种接线端子与壳体焊接设备
CN115464352A (zh) 电芯入壳工装
CN208157558U (zh) 一种接触式双电芯二次定位机构
CN220296310U (zh) 装配机构、焊接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CN110767930B (zh) 电池夹具及电池组装方法
KR102177088B1 (ko) 리드 용접기용 픽커
CN219998313U (zh) 一种电芯破壳装置以及锂电池回收设备
CN220611857U (zh) 一种极耳折弯模组
CN207651604U (zh) 电池组的全自动码堆机
CN218396415U (zh) 超声波焊接机
CN219312052U (zh) 一种注塑件装配装置
CN214921767U (zh) 一种方形铝壳三元锂电池自动装配线的极耳焊转盘夹具
CN221019140U (zh) 一种电芯集流盘焊接装置
CN219310468U (zh) 一种应用于正负极焊接的抱紧装置
CN220894350U (zh) 一种圆柱电芯短路检测装置
CN213969784U (zh) 一种汽车钥匙生产用具有定点拼接结构的触片组装结构
CN211491026U (zh) 一种研磨机用全自动上下料机构
CN115156691B (zh)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超声波焊接系统
CN114243078B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铸焊用的极耳整理及入壳装置
CN220128007U (zh) 一种电芯焊接载具定位装置
CN215796709U (zh) 一种锂电池加工用组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