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2249A - 电接线盒 - Google Patents

电接线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2249A
CN116762249A CN202280012078.8A CN202280012078A CN116762249A CN 116762249 A CN116762249 A CN 116762249A CN 202280012078 A CN202280012078 A CN 202280012078A CN 116762249 A CN116762249 A CN 116762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relay
heat dissipation
heat
bus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20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村勇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62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2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56Cooling; Venti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0Bus-bar or other wiring layouts, e.g. in cubicles, in switchyar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6Casing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46Boxes; Part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H02B1/48Mounting of device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8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 H02G3/16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support for line-connecting terminals within the box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5K7/06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on insulating boards, e.g. wiring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电接线盒(10)具备:具有绝缘性的壳体(11);安装于壳体(11)的继电器(12);与继电器(12)的端子(12a)连接的汇流条(13);及与继电器(12)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第一散热部件(51),壳体(11)具备第一壳体部件(21)和与第一壳体部件(21)连结并在与第一壳体部件(21)之间形成收容空间(27)的第二壳体部件(22),第一散热部件(51)具有在收容空间(27)中层叠于第一壳体部件(21)的第一层叠部(56),汇流条(13)具有在壳体(11)的外部层叠于第一壳体部件(21)及第一层叠部(56)的第二层叠部(15)。

Description

电接线盒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接线盒。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中,为了从电池向多个车载设备供给电力,来自电池的电线暂时连接到电接线盒(也被称为“接线盒”。),从该电接线盒向各车载设备分别连接电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接线盒是收容在电池壳体内的电接线盒,具有:设备盖,具有盖上侧部件及盖下侧部件;继电器,收容于设备盖中;及汇流条,与继电器的端子连接。汇流条的一端部与继电器的端子连接,另一端部与安装于设备盖的连接器端子连接,该连接器端子经由电线与电池等其他设备连接。
继电器由于触点反复开闭而发热。因此,在这种电接线盒中,需要向设备盖的外部的散热。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接线盒中,在位于汇流条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与盖下侧部件之间以及盖下侧部件与电池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散热片,汇流条、一方的散热片、盖下侧部件及另一方的散热片上下层叠。而且,从继电器的端子向汇流条传递的热经由2张散热片及盖下侧部件传递到电池壳体,从而被发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937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汇流条用于散热,因此需要使汇流条的中间部靠近盖下侧部件附近,存在汇流条的结构复杂化及大型化的缺点。另外,近年来,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中,继电器的发热有增大的倾向,因此,要求进一步提高散热性的电接线盒。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汇流条的复杂化、大型化而能够高效地使继电器的热发散的电接线盒。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电接线盒具备:
壳体;
继电器,安装于所述壳体;
汇流条,与所述继电器的端子连接;及
第一散热部件,与所述继电器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该第二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连结并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之间形成收容空间,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具有第一层叠部,该第一层叠部在所述收容空间中层叠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
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二层叠部,该第二层叠部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层叠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及所述第一层叠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电接线盒,不会导致汇流条的大型化、复杂化而能够高效地使继电器的热发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接线盒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接线盒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电接线盒的继电器及汇流条的主视图。
图4是从斜上侧观察壳体的下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上侧观察壳体的上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侧观察壳体的上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汇流条及散热结构的构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汇流条及散热结构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12是图8的D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主旨,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具备:
壳体;
继电器,安装于所述壳体;
汇流条,与所述继电器的端子连接;及
第一散热部件,与所述继电器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该第二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连结并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之间形成收容空间,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具有第一层叠部,该第一层叠部在所述收容空间中层叠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
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二层叠部,该第二层叠部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层叠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及所述第一层叠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接线盒,由于具有与继电器能够热传递地连接的第一散热部件,因此能够将在继电器产生的热不仅传递到汇流条,而且传递到第一散热部件,能够从第一散热部件侧向外部散热。因此,为了散热,也可以不使汇流条复杂化及大型化。由于汇流条的第二层叠部、壳体的第一壳体部件以及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一层叠部层叠配置,因此能够用第一壳体部件划分汇流条侧的电力供给路径和第一散热部件侧的散热路径。
(2)优选地,电接线盒在所述收容空间中,还具备第二散热部件,该第二散热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层叠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之间且层叠于所述第一层叠部及所述第二壳体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继电器的热传递到第一散热部件、第二散热部件及第二壳体部件,从第二壳体部件侧向外部发散,能够抑制向汇流条侧的热传递。另外,通过在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之间夹入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一层叠部和第二散热部件,能够使第一散热部件和第二散热部件紧贴,能够高效地进行第一散热部件与第二散热部件之间的热传递。
(3)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件为金属制,所述第二散热部件为合成树脂制。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金属制的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一层叠部压缩合成树脂制的第二散热部件而使两者牢固地紧贴。
(4)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形成有抵抗弯曲变形的突条。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之间夹入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一层叠部和第二散热部件的情况下,第一壳体部件或第二壳体部件的弯曲变形被突条抑制,能够使第一层叠部和第二散热部件可靠且均匀地紧贴。
(5)优选地,所述突条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所述第一层叠部侧的面。
根据该结构,第一壳体部件的弯曲变形被突条抑制。通过使第一壳体部件的突条和第一散热部件的第一层叠部接触,能够减少两者的接触面积,能够抑制从第一散热部件向第一壳体部件侧的热传递。
(6)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层叠部和所述第二层叠部层叠的层叠方向,在所述突出部配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部件的所述第一层叠部及所述第二散热部件,所述突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壳体的突出部的第二方向的前端侧容易向第一方向弯曲变形,因此通过使突条沿第二方向延伸,能够有效地抑制突出部的弯曲变形。
(7)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件与所述继电器的端子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在继电器的内部的触点产生的热经由端子高效地传递到第一散热部件。
(8)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和所述汇流条在所述继电器的端子的位置处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继电器的端子向汇流条施加电压,从继电器的端子向第一散热部件传递热。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电接线盒的整体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接线盒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接线盒的俯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及右的记载按照附图所示的箭头。例如在图1中,在相互正交的箭头X、Y、Z中,将箭头X所示的方向(第三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箭头Y所示的方向(第二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箭头Z所示的方向(第一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但是,这些记载只不过是一个示例,例如,也可以将方向X替换为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将方向Y替换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将方向Z替换为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
电接线盒10是连接在汽车的电池与多个车载设备之间的部件。电接线盒10也被称为接线盒(JB)。电接线盒10具备壳体11、继电器12、汇流条13。
壳体11在上表面具有凹凸,但整体上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扁平的箱形状。壳体11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的长边L1沿左右方向X配置,短边L2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壳体1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设置有在前后方向Y上突出的突出部25。在壳体11的四角和长边L1的中间部设置有凸台部11a。凸台部11a用于利用螺栓等紧固件将壳体11安装在车辆的底盘或电池箱等被安装部件100(参照图7)。
继电器12电连接在电池与车载设备之间,是控制从电池向车载设备的电信号的接通断开的部件。继电器12例如是机械式继电器,在内部收容有线圈、弹簧等。继电器12安装于壳体11的上表面侧,上部侧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2个继电器12安装于壳体11。具体而言,2个继电器12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设置。配置于左侧的继电器12在前端面具有2个端子12a。配置于右侧的继电器12在后端面具有2个端子12a。在各继电器12中,2个端子12a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配置。安装于壳体11的继电器12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2是能够以比通常的电压(例如,12V、24V等)高的电压(例如30V以上)动作的高电压继电器。继电器12由于高电压的施加而容易成为高温。因此,电接线盒10具备后述的散热结构50。
图3是表示电接线盒的继电器及汇流条的主视图。特别是,图3表示图2中的左侧的继电器12及汇流条13。
如图1~图3所示,汇流条13是一端部14与继电器12电连接,另一端部15与车载设备或电池的其他设备电连接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汇流条13例如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形成。当继电器12成为接通状态时,电流流过汇流条13。
汇流条13在继电器12的2个端子12a的每一个上各安装有1个。汇流条13是将1张带板弯曲成L字状而形成的。汇流条13具备相互正交的第一片14和第二片15。第一片14与继电器12连接,第二片15与其他设备连接。在第一片14上形成有用于与继电器12连接的连接孔14a(参照图8)。在第二片15上形成有用于将电线连接到其他设备的连接孔15a。
图8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汇流条13的一端部(第一片14)通过连接部件16安装于继电器12的端子12a。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16为螺钉。连接部件16插入到汇流条13的第一片14的连接孔14a中,安装在设于继电器12的端子12a的内螺纹孔12b中。另外,连接部件16也用于将后述的散热板(第一散热部件)51安装于继电器12的端子12a。即,连接部件16将汇流条13和散热板51这双方固定于继电器12的端子12a。
如图3所示,左右排列配置的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的上下方向Z的高度彼此不同。具体而言,右侧的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配置于比左侧的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高的位置。
[壳体的结构]
图4是从斜上侧观察壳体的下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上侧观察壳体的上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从斜下侧观察壳体的上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图6示出图2中的左侧的继电器12及汇流条13的周边的壳体11的形状。以下,对该继电器12及汇流条13的附近的壳体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壳体11由具有绝缘性的原材料、例如包含玻璃纤维或滑石的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壳体11具有上壳体部件(第一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第二壳体部件)22。
如图5所示,上壳体部件21具有顶板21a和设置于顶板21a的外周的外周壁21b。在顶板21a的上表面形成有继电器台23和汇流条台24。继电器12以被载置的状态固定于继电器台23。在汇流条台24上配置有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参照图3)。汇流条13的第一片14与固定于继电器台23的继电器12的端子12a连接。壳体11的突出部25的上表面作为汇流条台24使用。
如图6所示,在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突条44和定位突起(定位部)45。多个突条44沿前后方向Y延伸,并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配置。多个突条44作为用于提高相对于上壳体部件21的弯曲变形的刚性的肋发挥功能。
定位突起45从顶板21a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定位突起45形成为圆柱状。定位突起45用于将构成后述的散热结构50的多个部件相对于壳体11进行定位。关于突条44及定位突起45的具体的作用,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4所示,下壳体部件22具有底板22a和设置于底板22a的外周的外周壁22b。在底板22a设置有片台58。片台58在俯视下形成为矩形状。如图8所示,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以片台58的部分稍微向上侧错位的状态形成。因此,片台58的上表面58a比其周围的底板22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片台58的下表面58b比其周围的底板22a的下表面向上侧凹陷。
在片台58的上表面58a上配置后述的散热结构50的上侧散热片(第二散热部件)52。在片台58的下表面58b上配置散热结构50的下侧散热片(第三散热部件)53。在片台58的上表面58a的左右方向X的中央形成有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突条58c。
如图2所示,壳体11具有连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的多个连结部28~31。以下,对与左侧的继电器12连接的2个汇流条13的附近的第一~第四连结部28~31进行说明。
第一连结部28在壳体11的突出部25的顶端部连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第二连结部29在相对于第一连结部28在前后方向Y上隔开间隔的位置连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第二连结部29配置于比壳体11的外周部靠内部侧处。第三连结部30及第四连结部31在突出部25的左右方向X的两侧连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
第一连结部28、第三连结部30及第四连结部31具有相同的结构,只是朝向不同。因此,以下,以第一连结部28为代表,对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连结部28具有设置于上壳体部件21的卡合部34和设置于下壳体部件22的被卡合部35。
也如图5及图6所示,卡合部34在主视下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卡合部34在其下端具有沿左右方向X延伸的爪承接部34a。
也如图4所示,被卡合部35具有从下壳体部件22的外周壁22b向外方突出的爪部35a。该爪部35a从上侧卡合于爪承接部34a。通过该卡合,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以在上下方向Z上不分离的方式连结。
第三连结部30设置于突出部25的左侧面,具有使第一连结部28向左侧旋转90°的结构。第四连结部31设置于突出部25的右侧面,具有使第一连结部28向右侧旋转90°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二连结部29与2个汇流条13对应地左右排列设置于2处。如图8所示,第二连结部29具有设置于上壳体部件21的卡合部37和设置于下壳体部件22的被卡合部38。也如图6所示,卡合部37从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卡合部37为板状,相对于前后方向Y垂直配置。也如图4所示,被卡合部38从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向上方突出。
图12是图8的D部放大图。
在卡合部37的下端形成有向后方弯曲的钩部37a。在被卡合部38的上端形成有向前方弯曲的钩部38a。卡合部37的钩部37a和被卡合部38的钩部38a在上下方向Z上卡合。卡合部37插入到形成于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的开口41中。被卡合部38插入到形成于上壳体部件21的开口40中。卡合部37形成于开口40的前端缘,被卡合部38形成于开口41的后端缘。
卡合部37上的钩部37a的上表面37b和被卡合部38上的钩部38a的下表面38b分别构成卡合面。两卡合面37b、38b相互上下接触。两卡合面37b、38b倾斜为前低后高形状。因此,例如,在卡合部37和被卡合部38卡合的状态下,若对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施加使其上下背离的力,则通过卡合面37b、38b的倾斜,卡合部37和被卡合部38相互前后拉近。因此,卡合部37和被卡合部38被更牢固地卡合,维持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的连结。
[散热结构的构成]
图7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9是表示汇流条及散热结构的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汇流条及散热结构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及图8所示,散热结构50具有散热板(第一散热部件)51、上侧散热片(第二散热部件)52、下侧散热片(第三散热部件)53。如图10所示,散热板51及上侧散热片52与2个汇流条13对应而设置有2个。下侧散热片53与左右排列配置的2个散热板51及2个上侧散热片52对应而设置有1个。如图7及图8所示,散热板51的下部和上侧散热片52配置在上壳体部件21与下壳体部件22之间形成的收容空间27内。
散热板51为金属制。具体而言,散热板51由与汇流条13相同的原材料、例如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形成。散热板51通过将1张带板弯曲成L字状而形成。散热板51具有相互正交的第一片55和第二片56。
如图8所示,散热板51的第一片55通过连接部件16安装于继电器12的端子12a。具体而言,第一片55上贯通形成有插入连接部件16的连接孔55a。散热板51的第一片55重叠于汇流条13的第一片14。散热板51的第一片55配置在汇流条13的第一片14与继电器12之间。在继电器12产生的热从端子12a传递到散热板51和汇流条13这双方。
散热板51的第一片55的下端通过形成于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的狭缝26而配置于壳体11内。
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配置于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的下侧。在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与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之间,配置有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因此,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及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依次从上向下层叠。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构成层叠于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的第一层叠部。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构成层叠于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及第一层叠部56的第二层叠部。
如图7所示,在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突条44,该突条44的下端与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的上表面接触。
如图7及图8所示,上侧散热片52层叠于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的下侧。如图10所示,上侧散热片52是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状的片材。上侧散热片52由具有热传导性的合成树脂、例如丙烯酸、其他丙烯酸系材料、硅系材料等形成。上侧散热片52与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的下表面粘接。上侧散热片52载置在下壳体部件22的片台58上。因此,上侧散热片52被夹在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与下壳体部件22的片台58之间。
如上所述,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通过第一~第四连结部28~31连结时,散热板51的第二片(第一层叠部)56和上侧散热片52被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夹持、压缩。由此,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和上侧散热片52紧贴。
如图7及图8所示,下侧散热片53层叠于下壳体部件22的片台58的下侧。因此,下侧散热片53配置于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的下表面中的向上侧凹陷的部分。如图10所示,下侧散热片53是在俯视下形成为矩形状的片材。下侧散热片53由具有热传导性的合成树脂、例如丙烯酸、其他丙烯酸系材料、硅系材料等形成。
如图7及图8所示,下侧散热片53的下表面与安装电接线盒10的被安装部件100的上表面接触。下侧散热片53通过由螺栓等将壳体11的凸台部11a(参照图1)安装于被安装部件100,在下壳体部件22的片台58与被安装部件100之间被压缩。由此,下壳体部件22和下侧散热片53紧贴,下侧散热片53和被安装部件100紧贴。
继电器12由于内部的触点开闭而发热。在继电器12产生的热从端子12a传递到散热板51和汇流条13。在散热板51上,层叠上侧散热片52、下壳体部件22及下侧散热片53,由于其热容量比汇流条13大,因此在继电器12产生的热相比于汇流条13更向散热板51侧传递。传递到散热板51的热经由上侧散热片52、下壳体部件22(片台58)、下侧散热片53传递到被安装部件100,从被安装部件100向外部发散。
在汇流条13的第二片15与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之间配置有上壳体部件21,上壳体部件21将汇流条13侧的电力的供给路径和散热板51侧的散热路径上下划分。因此,能够将在继电器12产生的热向散热板51侧高效地传递并进行发散。
散热板51和上侧散热片52被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从上下夹持并紧贴。特别是由于上侧散热片52相比于散热板51为软质,因此在上下方向Z上被压缩而与散热板51强力地紧贴。由此,高效地进行散热板51与上侧散热片52之间的热传递。
上壳体部件21在顶板21a的下表面具有突条44,通过该突条44来抑制顶板21a的翘曲等弯曲变形。因此,能够通过顶板21a将散热板51均匀地推压在上侧散热片52上,能够使上侧散热片52整体紧贴于散热板51。
顶板21a的突条44沿着突出部25的突出方向即前后方向Y延伸。对突出部25而言,由于其顶端部(前端部)在上下方向Z上容易弯曲变形,因此通过使突条44沿前后方向Y延伸,能够有效地抑制突出部25的弯曲变形。
由于顶板21a在突条44的前端与散热板51接触,因此能够减小与散热板51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抑制从散热板51向顶板21a的热传递,能够促进从散热板51向上侧散热片52侧的散热。
突条44也可以形成于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突条44抑制下壳体部件22的翘曲等弯曲变形。另外,突条也可以形成于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这双方。突条44也可以沿左右方向X延伸。
壳体11具备连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的第一连结部28及第二连结部29。第一连结部28和第二连结部29将作为散热结构50的散热板51及上侧散热片52夹在中间而在前后方向Y上隔开间隔配置。第一连结部28设置于壳体11的外周部(突出部25的顶端部),但第二连结部29配置于比壳体11的外周部靠内部侧处。通过具备这样的第一连结部28及第二连结部29,能够将散热板51和上侧散热片52用上下的壳体部件21、22夹入而可靠地紧贴,能够高效地进行两者之间的热传递。
另外,壳体11在突出部25的左右两端部具备连结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的第三连结部30及第四连结部31。因此,上壳体部件21和下壳体部件22在从四方包围散热板51及上侧散热片52的位置由第一连结部28~第四连结部31连结。由此,能够使散热板51及上侧散热片52更可靠地紧贴。
如图8及图12所示,在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中,第二连结部29的被卡合部38形成在将底板22a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开口41的附近。另外,也如图4所示,下壳体部件22在开口41与散热板51之间具有朝向上壳体部件21向上方突出的壁部43。该壁部43位于开口41的前端缘。在壁部43的上端与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之间,形成有间隙t。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散热板51的后方配置有第二连结部29,用于插入第二连结部29的卡合部37的开口41形成于下壳体部件22。因此,散热板51和被安装部件100隔着空间接近配置。散热板51是具有导电性的部件,由于从继电器12的端子12a施加电压,因此有可能隔着空间与被安装部件100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散热板51与被安装部件100之间设置有壁部43,因此能够延长散热板51与被安装部件100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能够提高散热板51与被安装部件100之间的绝缘性。
图11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如图8及图11所示,设置于上壳体部件21的顶板21a的定位突起45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散热板51、上侧散热片52、下壳体部件22及下侧散热片53。也如图10所示,在散热板51的第二片56、上侧散热片52、下侧散热片53,形成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定位孔56a、52a、53a。另外,在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上,也形成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定位孔58d。上壳体部件21的定位突起45通过插入到这些定位孔56a、52a、53a、58d,进行上壳体部件21、散热板51、上侧散热片52、下壳体部件22及下侧散热片53的相对的定位。由此,这些部件被配置于适当的位置。
定位突起45的下端部45a也可以不贯通下侧散热片53而仅插入。另外,如图8中由假想线所示,定位突起45的下端部45a也可以从下侧散热片53向下方突出。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定位突起45的下端部45a与形成于被安装部件100的凹部(图示省略)嵌合,也能够使用定位突起45进行电接线盒10相对于被安装部件100的定位。
如图10所示,左右排列配置的2个散热板51的外形大致相同,因此在组装于壳体11时,有可能左右相反地进行组装。在本实施方式的2个散热板51上,在相互不同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56a。例如,在左侧的散热板51上,定位孔56a偏向右侧配置,在右侧的散热板51上,定位孔56a偏向左侧配置。因此,即使要将左右的散热板51相反地组装,也无法将上壳体部件21的各定位突起45插入到定位孔56a中,因此能够抑制左右的散热板51的误组装。
定位突起45也可以设置于下壳体部件22。在该情况下,可以具备从下壳体部件22的底板22a向上方突出而插入上侧散热片52、散热板51及上壳体部件21的定位突起、从底板22a向下方突出而插入下侧散热片53的定位突起。
如图8所示,散热板51与继电器12的端子12a连接。因此,能够将在继电器12内的触点产生的热从端子12a高效地传递到散热板51。
另外,如图8所示,散热板51和汇流条13在继电器12的端子12a的位置处重叠。因此,能够从该端子12a向汇流条13施加电压,从该端子12a向散热板51传递热。
《补记》
此外,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也可以将其至少一部分相互任意地组合。另外,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范围表示,并且意图包括在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接线盒
11:壳体
11a:凸台部
L1:长边
L2:短边
12:继电器
12a:端子
12b:内螺纹孔
13:汇流条
14:第一片
14a:连接孔
15:第二片(第二层叠部)
15a:连接孔
16:连接部件
21:上壳体部件(第一壳体部件)
21a:顶板
21b:外周壁
22:下壳体部件(第二壳体部件)
22a:底板
22b:外周壁
23:继电器台
24:汇流条台
25:突出部
26:狭缝
28:第一连结部
29:第二连结部
30:第三连结部
31:第四连结部
34:卡合部
34a:爪承接部
35:被卡合部
35a:爪部
37:卡合部(第二连结部)
37a:钩部
37b:卡合面
38:被卡合部
38a:钩部
38b:卡合面
40:开口
41:开口
43:壁部
44:突条
45:定位突起(定位部)
50:散热结构
51:散热板(第一散热部件)
52:上侧散热片(第二散热部件)
52a:定位孔
53:下侧散热片(第三散热部件)
53a:定位孔
55:第一片
55a:连接孔
56:第二片(第一层叠部)
56a:定位孔
58:片台(下壳体部件)
58a:上表面
58b:下表面
58c:突条。

Claims (8)

1.一种电接线盒,具备:
壳体;
继电器,安装于所述壳体;
汇流条,与所述继电器的端子连接;及
第一散热部件,与所述继电器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所述壳体具备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该第二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连结并在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之间形成收容空间,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具有第一层叠部,该第一层叠部在所述收容空间中层叠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
所述汇流条具有第二层叠部,该第二层叠部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层叠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及所述第一层叠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在所述收容空间中,还具备第二散热部件,该第二散热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层叠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之间且层叠于所述第一层叠部及所述第二壳体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为金属制,
所述第二散热部件为合成树脂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件形成有抵抗弯曲变形的突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突条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所述第一层叠部侧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突出,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层叠部和所述第二层叠部层叠的层叠方向,
在所述突出部配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部件的所述第一层叠部及所述第二散热部件,所述突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与所述继电器的端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接线盒,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部件和所述汇流条在所述继电器的端子的位置处重叠。
CN202280012078.8A 2021-02-12 2022-01-26 电接线盒 Pending CN1167622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0808 2021-02-12
JP2021020808A JP2022123473A (ja) 2021-02-12 2021-02-12 電気接続箱
PCT/JP2022/002853 WO2022172753A1 (ja) 2021-02-12 2022-01-26 電気接続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2249A true CN116762249A (zh) 2023-09-15

Family

ID=82838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2078.8A Pending CN116762249A (zh) 2021-02-12 2022-01-26 电接线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6207A1 (zh)
JP (1) JP2022123473A (zh)
CN (1) CN116762249A (zh)
WO (1) WO202217275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5070B2 (ja) * 2014-07-16 2016-08-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気接続箱
JP6213450B2 (ja) * 2014-12-01 2017-10-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JP7001960B2 (ja) * 2018-03-23 2022-01-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JP2020088086A (ja) * 2018-11-21 2020-06-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JP2020194872A (ja) * 2019-05-28 2020-12-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23473A (ja) 2022-08-24
US20240106207A1 (en) 2024-03-28
WO2022172753A1 (ja) 2022-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2734B (zh) 蓄电单元
CN108702856B (zh) 电路构成体
CN107531195B (zh) 蓄电单元
JP615630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4238797B2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0241310A1 (ja) 回路構成体
JP6826331B1 (ja) 回路構成体
JP2021052189A5 (zh)
JP4587486B2 (ja) 電気接続箱
US20220263305A1 (en) Circuit structure
US11991815B2 (en) Circuit structure
CN116762249A (zh) 电接线盒
CN109564812B (zh) 线圈组装体、电路结构体及电气接线箱
WO2022172748A1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2172751A1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2172758A1 (ja) 電気接続箱
JP2023061214A (ja) コネクタ及び組付構造
CN113170596A (zh) 电路结构体
WO2024058191A1 (ja) 電気接続箱
JP7466845B2 (ja) 回路構成体
JP2018033196A (ja) 電気接続箱
CN115039188A (zh) 电容器
JP2002325336A (ja) 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