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2264A -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22264A
CN116722264A CN202311001782.6A CN202311001782A CN116722264A CN 116722264 A CN116722264 A CN 116722264A CN 202311001782 A CN202311001782 A CN 202311001782A CN 116722264 A CN116722264 A CN 116722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ttery
outlet
wind deflector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017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纯省
黄伟鹏
吴长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0178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222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22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222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集装箱体、电池簇、风道和冷驱组件,电池簇和风道设于集装箱体内,冷驱组件设于集装箱体外。风道的每个送风口均设有第一风机组件,风道的第二排气口设有第二风机组件,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二风机组件停止时,冷驱组件吹出的冷风能依次经过冷驱组件的冷风出口、集装箱体的第一进风口、风道的第二进风口、风道的送风口、电池簇、集装箱体的排风口和冷驱组件的回风口后排出,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二风机组件工作时,电池簇产生的烟雾被排放至集装箱体外。采用本方案,既能对电池簇进行散热降温,又能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散热效果较佳,安全性较高。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内的电池包在充放电时容易发热,若不及时散热可能会导致电池包热失控的发生,而电池包热失控时会喷射出多种有害的气体,例如氯化氢、氢氰酸、氟化氢、一氧化碳等,同时还会伴随着某些可燃气体以及大量的浓烟,持续一段时间后,集装箱体内部会积聚大量上述气体,高压易爆,十分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既能对电池簇进行定向散热降温,散热效果较佳,又能定向地将电池簇内的电池包热失控时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使用安全性较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
集装箱体,所述集装箱体设置有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排风口和第一排气口;
多个电池簇,所述多个电池簇内置在所述集装箱体内;
风道,内置于所述集装箱体内,所述风道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第二排气口和多个送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连通,所述多个送风口分别朝向所述多个电池簇,每一所述送风口均设置有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有第二风机组件;以及
冷驱组件,所述冷驱组件设置于所述集装箱体外,所述冷驱组件具有冷风出口和回风口,所述冷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排风口,所述冷驱组件吹出的冷风依次经过所述冷风出口、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多个送风口、所述多个电池簇、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后排出;
当所述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停止,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用于将所述冷驱组件吹出的冷风吹向所述电池簇;
当所述电池簇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工作,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用于将所述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所述风道,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用于将所述风道内的所述烟雾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排放至所述集装箱体外;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的状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个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在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装置中,通过在冷驱组件的冷风出口处设置风道,且在风道的送风口处设置能够正转和反转的第一风机组件,在风道的第二排气口处设有第二风机组件,从而在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冷驱组件输送的冷风能经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内,并能利用送风口处的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冷风定向吹向电池簇,避免气流混乱影响散热效果,以对电池簇进行有效的降温冷却,如此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提高冷却效率和冷量利用率;且利用第一风机组件将冷风吹向电池簇,有利于促进簇间冷风的流量,并且流量均匀性较高,散热效率较高;同时,当电池簇处于异常工作状态,例如发生热失控时,可利用第二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的转动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内,以避免烟雾在集装箱体内部弥漫,并通过风道的第二排气口处的第二风机组件将风道内的烟雾排放至集装箱体外,如此能使电池簇产生的烟雾由固定方向从集装箱体内流出至集装箱体外,形成烟雾的固定流向,进行定向快速的排烟,能快速、有效地将烟雾抽出至集装箱体外,避免集装箱体内部烟雾弥漫以及处在高压易爆状态,为维护人员争取宝贵的处理时间,避免造成重大安全财产损失。也即是,该储能装置的散热效率较高,同时能快速、及时地排出可燃气体,降低爆燃风险。
进一步地,利用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冷风吹向电池簇,可以向电池簇的中间送风,从而能解决电池簇两侧冷风不易流入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风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排气口,多个所述第二排气口和多个所述第一排气口一一对应,且每一所述第二排气口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置多个第二风机组件,能增大第二风机组件的整体风力,能快速、有效地将电池簇的烟雾、可燃气体排出至集装箱体外,有效地将烟雾、可燃气体强制带出,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储能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风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排气口和所述多个送风口相连通的导风出口,所述导风出口朝向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簇之间的间隙设置。
通过在风道上设置有与第二进风口、第二排气口和多个送风口相连通的导风出口,并使导风出口朝向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设置,如此能增加风道内的冷风流向电池簇的路径,以使风道内的冷风能快速地流向电池簇,从而能及时、快速地对电池簇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和冷量利用率;或者增加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流向风道内的路径,以使电池簇产生的烟雾能快速地流向至风道中,以避免烟雾在集装箱体内弥漫。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池簇沿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呈矩阵排列设置;所述导风出口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的横向导风出口和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向导风出口,所述横向导风出口与沿所述第四方向上的相邻两所述电池簇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所述纵向导风出口与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相邻两所述电池簇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
这样,风道中的冷风不仅能够被第一风机组件被吹向电池簇的中间,与此同时,风道中的冷风还能通过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到任意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以使冷风可以从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电池簇的中间,从而可以增加冷风进入电池簇的路径,进而能更好地将电池簇的热量带走,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风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横向导风出口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横向导风出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越小;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纵向导风出口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纵向导风出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越小。
经研究发现,风道的靠近第二进风口(即风道的靠近冷驱组件)的前端的流速较快,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需要减小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在第三方向上的大小,以避免大部分的冷风都从靠近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而导致只有较少的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甚至没有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故在多个横向导风出口和多个纵向导风出口中,越靠近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均越小,越远离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均越大,以使冷风能通过各个横向导风出口和各个纵向导风出口进入任意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电池簇产生的热量都能被有效带走,进而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风道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内的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位于所述横向导风出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并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所述风道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内的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位于所述纵向导风出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并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冷风直接越过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以使冷风能够在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阻挡作用下,有一定量的冷风从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流向电池簇,提升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第一挡风板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越小;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第二挡风板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高度越小,其中,所述第五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
经研究发现,风道的靠近第二进风口的前端的流速较快,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也需要减小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以避免大部分的冷风都被靠近第二进风口的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所遮挡,而从靠近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从而导致只有较少的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甚至没有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的横向导风出口和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故在多个第一挡风板和多个第二挡风板中,越靠近第二进风口的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均越小,越远离第二进风口的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均越大,以使冷风能通过各个横向导风出口和各个纵向导风出口进入任意相邻两个电池簇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电池簇产生的热量都能被有效带走,进而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风板包括第一子挡风板和第二子挡风板,所述第一子挡风板连接于所述风道,所述第二子挡风板与所述第一子挡风板成角度连接,且所述第二子挡风板自与所述第一子挡风板的连接处朝向所述横向导风出口倾斜设置;这样能利用第二子挡风板更好地使冷风从横向导风出口流向电池簇,以确保冷风通过横向导风出口进入电池簇的有效风量,从而确保散热效果。
所述第二挡风板包括第三子挡风板和第四子挡风板,所述第三子挡风板连接于所述风道,所述第四子挡风板与所述第三子挡风板成角度连接,且所述第四子挡风板自与所述第三子挡风板的连接处朝向所述纵向导风出口倾斜设置。这样能利用第四子挡风板更好地使冷风从纵向导风出口流向电池簇,以确保冷风通过纵向导风出口进入电池簇的有效风量,从而确保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风道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内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并将所述第二进风口分隔为第一子进风口和第二子进风口,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横向导风出口和所述送风口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子进风口与所述送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进风口与所述横向导风出口连通。导流板的设置,能够防止冷驱组件吹出的冷风大量堆积在风道靠近冷驱组件的前端,以使冷驱组件吹出的冷风也能流向风道远离冷驱组件的后端,起到均流的作用,从而使冷风能流向各个电池簇,以将各个电池簇的热量带走,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尺寸为d1,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尺寸为d2,d1/d2=7/5~4。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风机组件设置于送风口,则在第一风机组件的作用下吹向电池簇的冷风量大于横向导风出口的通风量,通过将第一子进风口和第二子进风口在第四方向上尺寸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说明第一子进风口在第四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子进风口在第四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在避免冷风大量堆积在风道靠近冷驱组件的前端,起到均流作用的同时,适配第一风机组件和横向导风出口的进风需求,使得流入电池簇的风速保持在较大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装箱体内的探头和控制器,所述探头用于检测所述集装箱体中的所述电池簇产生的烟雾的浓度,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探头、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探头检测到所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工作,以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至集装箱体外。通过设置探头和控制器,这样当探头检测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控制器能够及时、自动地控制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及控制第二风机组件启动工作,如此能及时地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至集装箱体外,响应时间比较快,避免电池簇热失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及其有害气体堆积在集装箱体内,造成爆炸等重大危险的情况,为维护人员争取维修时间,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及经济损失。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集装箱体,且所述盖板可相对所述集装箱体活动至封盖于所述第一排气口或活动至打开所述第一排气口。这样,在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冷驱组件吹出冷风以对电池簇进行散热时,盖板相对集装箱体活动至封盖于第一排气口,以避免冷风通过第一排气口流出至集装箱体外,而造成能源浪费或导致流向电池簇的风量减小从而导致电池簇内散热不佳情况。而在电池簇热失控产生烟雾时,盖板相对集装箱体活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以使烟雾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至集装箱体外,并防止集装箱体内处于一个高压易爆的状态,为维护人员的到来争取时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簇包括电池架和电池包,所述电池架设置于所述集装箱体内并与所述集装箱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池包放置在所述电池架中,且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电池组和风扇,所述电池箱体的侧壁具有贯通所述电池箱体内部和所述集装箱体内部的通风口,所述电池组容置于所述电池箱体内部,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电池箱体外部,且所述风扇和所述通风口位于所述电池箱体的不同侧壁。这样能够利用风扇提供动力,能促进冷风由侧壁的通风口流向电池组,增大流向电池组的冷风量,提高散热效果。
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冷驱组件向所述风道输送冷风;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以将所述风道内的所述冷风吹向所述电池簇;
当所述电池簇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以将所述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所述风道内;
启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以将所述风道内的所述烟雾排出至所述集装箱体外。
采用上述控制方法控制储能装置,既能对电池簇进行定向散热降温,散热效果较佳,又能定向地将电池簇内的电池包热失控时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使用安全性较高。
第三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具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的用电设备,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所具备的有益效果,则本发明第三方面公开的用电设备既能对电池簇进行定向散热降温,散热效果较佳,又能定向地将电池簇内的电池包热失控时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使用安全性较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通过设置冷驱组件和风机组件,以及通过在冷驱组件的冷风出口处设置风道,且在风道的送风口处设置能够正转和反转的第一风机组件,在风道的第二排气口处设有第二风机组件,从而在电池簇正常工作时,冷驱组件输送的冷风能经由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风道内,并能利用送风口处的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冷风定向吹向电池簇,避免气流混乱影响散热效果,以对电池簇进行有效的降温冷却,如此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提高冷却效率和冷量利用率;且利用第一风机组件将冷风吹向电池簇,有利于促进簇间冷风的流量,并且流量均匀性较高,散热效率较高;同时,当电池簇内发生热失控时,可利用第二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的转动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内,以避免烟雾在集装箱体内部弥漫,并通过风道的第二排气口处的第二风机组件将风道内的烟雾排放至集装箱体外,如此能使电池簇产生的烟雾由固定方向从集装箱体内流出至集装箱体外,形成烟雾的固定流向,进行定向快速的排烟,能快速、有效地将烟雾抽出至集装箱体外,避免集装箱体内部烟雾弥漫以及处在高压易爆状态,为维护人员争取宝贵的处理时间,避免造成重大安全财产损失。也即是,该储能装置的散热效率较高,同时能快速、及时地排出可燃气体,降低爆燃风险。
进一步地,利用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冷风吹向电池簇,可以向电池簇的中间送风,从而能解决电池簇两侧冷风不易流入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储能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储能装置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风机组件、第二风机组件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风机组件、第二风机组件和风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的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储能装置的控制流程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池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储能装置;1-集装箱体;11-第一进风口;12-排风口;13-第一排气口;2-电池簇;21-电池架;22-电池包;221-电池箱体;2211-通风口;222-电池组;223-风扇;3-风道;3a-第一风机组件;3b-第二风机组件;31-第二进风口;311-第一子进风口;312-第二子进风口;32-第二排气口;33-送风口;34-导风出口;341-横向导风出口;342-纵向导风出口;35-第一挡风板;351-第一子挡风板;352-第二子挡风板;36-第二挡风板;361-第三子挡风板;362-第四子挡风板;37-导流板;4-冷驱组件;41-冷风出口;42-回风口;5-探头;6-控制器;7-盖板;8-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100包括集装箱体1、电池簇2、风道3以及冷驱组件4,集装箱体1设置有贯通的第一进风口11、排风口12和第一排气口13,电池簇2为多个,且多个电池簇2内置在集装箱体1内,风道3内置于集装箱体1内,且风道3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31、第二排气口32和多个送风口33,第二进风口31与第一进风口11相连通,第二排气口32与第一排气口13相连通,多个送风口33分别朝向多个电池簇2,每一送风口33均设置有第一风机组件3a,第二排气口32设置有第二风机组件3b;冷驱组件4设置于集装箱体1外,冷驱组件4具有冷风出口41和回风口42,冷风出口41连通第一进风口11,回风口42连通排风口12,冷驱组件4吹出的冷风依次经过冷风出口41、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31、多个送风口33、多个电池簇2、排风口12和回风口42后排出。当电池簇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3a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风机组件3b停止,此时的第一风机组件3a能用于将冷驱组件4吹出的冷风吹向电池簇2,而当电池簇2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3a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二风机组件3b工作,此时的第一风机组件3a能用于将所述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3,第二风机组件3b能用于将风道3内的烟雾通过第二排气口32、第一排气口排放至集装箱体外,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二方向转动的状态,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个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簇2的正常工作状态可以理解为电池簇2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合适的范围内,未出现故障的状态;而电池簇2的异常工作状态可以理解为电池簇2发生热失控导致温度升高并产生烟雾的状态。在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冷驱组件4吹出冷风,第一风机组件3a正转以将冷驱组件4吹出的冷风吹向电池簇2,而当电池簇2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3a反转以将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3中,且第二风机组件3b工作以将风道3内的烟雾通过第二排气口32和第一排气口13排放至集装箱体1外,或者,在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冷驱组件4吹出冷风,第一风机组件3a反转以将冷驱组件4吹出的冷风吹向电池簇2,而当电池簇2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3a正转以将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3中,且第二风机组件3b工作以将风道3内的烟雾通过第二排气口32和第一排气口13排放至集装箱体1外。
也即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中,在电池簇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冷驱组件4输送的冷风能经由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31进入风道3内,并能利用送风口33处的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冷风定向吹向电池簇2,避免气流混乱影响散热效果,以对电池簇2进行有效的降温冷却,如此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提高冷却效率和冷量利用率;且利用第一风机组件3a将冷风吹向电池簇2,有利于促进簇间冷风的流量,并且流量均匀性较高,散热效率较高;同时,当电池簇2处于异常工作状态,即电池簇发生热失控时,可利用第二风机组件3b沿第二方向的转动将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3内,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暂时排放至风道3中,以避免烟雾在集装箱体1内部弥漫,并通过风道3的第二排气口32处的第二风机组件3b将风道3内的烟雾排放至集装箱体1外,如此能使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由固定方向从集装箱体1内流出至集装箱体1外,形成烟雾的固定流向,进行定向快速的排烟,能快速、有效地将烟雾抽出至集装箱体外,避免集装箱体1内部烟雾弥漫以及处在高压易爆状态,为维护人员争取宝贵的处理时间,避免造成重大安全财产损失。也即是,该储能装置100既能够对电池簇2进行冷却散热,散热效率较高,同时也能快速、及时地排出可燃气体,降低爆燃风险,起到消防作用。
进一步地,利用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冷风吹向电池簇2,可以向电池簇2的中间送风,从而能解决电池簇2两侧冷风不易流入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冷驱组件4可为冷风机或空调。优选地,冷驱组件4为空调,以通过空调制冷气以供电池簇2内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电池簇2可沿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呈矩阵排列设置,其中,第三方向为集装箱体1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图3中的左右方向,第四方向为集装箱体1的宽度方向,例如图1-图3中的前后方向,第一进风口11和排风口12设置在集装箱体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且第一进风口11相对排风口12更靠近集装箱体1的第五方向上的顶部,且风道3位于集装箱体1在第五方向上的顶部,第五方向为集装箱体1的高度方向,例如图4-图7中的上下方向,其中,第三方向、第四方向和第五方向两两垂直。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1设置在靠近集装箱体1顶部的位置,以及将风道3设置在集装箱体1的内顶部,使得冷风能够从电池簇2的顶部流入,然后流向电池簇2的底部,符合冷气的自然流向,加强气流均匀性,从而提高散热效果。第一排气口13设置在集装箱体1的高度方向上的顶部。
在图1-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储能装置100总共包括有六个电池簇2,六个电池簇2呈两行三列的矩阵排列设置,风道3设有六个送风口33,六个送风口33呈两行三列的矩阵排列设置,则第一风机组件3a为六个,六个第一风机组件3a也呈两行三列的矩阵排列设置,冷驱组件4设置两个,两个冷驱组件4沿也第四方向并列设置,集装箱体1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开设两个第一进风口11和两个排风口12,两个第一进风口11沿第四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排风口12沿第四方向间隔设置。在上述结构下,冷风从电池簇2流出后,就近从两个排风口12排出,提高散热效率,同时提高总风量,也提高电池簇2的散热均匀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集装箱体1可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口13,例如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八个或十个等等,风道3设有多个第二排气口,多个第二排气口32和多个第一排气口13一一对应,且每一第二排气口32均设置有第二风机组件3b。设置多个第二风机组件3b,能增大第二风机组件3b的整能快速、有效地将电池簇2的烟雾、可燃气体排出至集装箱体1外,有效地将烟雾、可燃气体强制带出,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储能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风道3还设置有与第二进风口31、第二排气口32和多个送风口33相连通的导风出口34,导风出口34朝向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设置。通过在风道3上设置有与第二进风口31、第二排气口32和多个送风口33相连通的导风出口34,并使导风出口34朝向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设置,如此能增加风道3内的冷风流向电池簇2的路径,以使风道3内的冷风能快速地流向电池簇2,从而能及时、快速地对电池簇2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和冷量利用率;或者增加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流向风道3内的路径,以使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能快速地流向至风道3中,以避免烟雾在集装箱体1内弥漫。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5所示,导风出口34包括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沿第四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向导风出口342,横向导风出口34与沿第四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纵向导风出口34与沿第三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这样,风道3内的冷风不仅能够被第一风机组件3a被吹向电池簇2的中间,与此同时,风道3中的冷风还能通过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到任意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以使冷风可以从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电池簇2的中间,从而可以增加冷风进入电池簇2的路径,进而能更好地将电池簇2的热量带走,提高散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31位于风道3在第三方向上的一端;在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横向导风出口341中,距离第二进风口31越近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越小;在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纵向导风出口342中,距离第二进风口31越近的纵向导风出口342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越小。
经研究发现,风道3内的靠近第二进风口31(即风道3的靠近冷驱组件4)的前端的流速较快,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需要减小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在第三方向上的大小,以避免大部分的冷风都从靠近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而导致只有较少的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甚至没有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故在多个横向导风出口34和多个纵向导风出口34中,越靠近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均越小,越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均越大,以使冷风能通过各个横向导风出口341和各个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任意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电池簇2产生的热量都能被有效带走,进而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所示,风道3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3内的第一挡风板35,该第一挡风板35位于横向导风出口341在第三方向上并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一侧;风道3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3内的第二挡风板36,该第二挡风板36位于纵向导风出口342在第三方向上并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一侧。第一挡风板35和第二挡风板36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冷风直接越过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以使冷风能够在第一挡风板35和第二挡风板36的阻挡作用下,有一定量的冷风从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流向电池簇2,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第一挡风板35中,距离第二进风口31越近的第一挡风板35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越小;在沿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第二挡风板36中,距离第二进风口31越近的第二挡风板36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越小。
经研究发现,风道3的靠近第二进风口31的前端的流速较快,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也需要减小第一挡风板35和第二挡风板36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以避免大部分的冷风都被靠近第二进风口31的第一挡风板35和第二挡风板36所遮挡,而从靠近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从而导致只有较少的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甚至没有冷风从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故在多个第一挡风板35和多个第二挡风板36中,越靠近第二进风口31的第一挡风板35和第二挡风板36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均越小,越远离第二进风口31的第一挡风板35和第二挡风板36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均越大,以使冷风能通过各个横向导风出口341和各个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任意相邻两个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利于确保各个电池簇2产生的热量都能被有效带走,进而可以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35包括第一至挡风板351和第二子挡风板352,第一至挡风板351连接于风道3,第二子挡风板352与第一至挡风板351成角度连接,且第二子挡风板352自与第一至挡风板351的连接处朝向横向导风出口341倾斜设置。这样能利用第二子挡风板352更好地使冷风从横向导风出口341流向电池簇2,以确保冷风通过横向导风出口341进入电池簇2的有效风量,从而确保散热效果。
同理地,第二挡风板36包括第三子挡风板361和第四子挡风板362,第三子挡风板361连接于风道3,第四子挡风板362与第三子挡风板361成角度连接,且第四子挡风板362自与第三子挡风板361的连接处朝向纵向导风出口342倾斜设置。这样能利用第四子挡风板362更好地使冷风从纵向导风出口342流向电池簇2,以确保冷风通过纵向导风出口342进入电池簇2的有效风量,从而确保散热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所示,风道3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3内的导流板37,导流板37的一端位于第二进风口31并将第二进风口31分隔为第一子进风口311和第二子进风口312,导流板37的另一端位于横向导风出口341和送风口33之间,以使第一子进风口311与送风口33连通,第二子进风口312与横向导风出口341连通。导流板37的设置,能够防止冷驱组件4吹出的冷风大量堆积在风道3靠近冷驱组件4的前端,以使冷驱组件4吹出的冷风也能流向风道3远离冷驱组件4的后端,起到均流的作用,从而使冷风能流向各个电池簇2,以将各个电池簇2的热量带走,提高散热均匀性和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子进风口311在第四方向上的尺寸为d1,第二子进风口312在第四方向上的尺寸为d2,d1/d2=7/5~4,例如d1/d2=7/5、d1/d2=8/5、d1/d2=9/5、d1/d2=2、d1/d2=11/5、d1/d2=12/5、d1/d2=13/5、d1/d2=14/5、d1/d2=3、d1/d2=16/5 d1/d2=17/5、d1/d2=18/5、d1/d2=19/5或d1/d2=4等。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风机组件3a设置于送风口33,则在第一风机组件3a的作用下吹向电池簇2的冷风量大于横向导风出口341的通风量,通过将第一子进风口311和第二子进风口312在第四方向上尺寸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说明第一子进风口311在第四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子进风口312在第四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在避免冷风大量堆积在风道3靠近冷驱组件4的前端,起到均流作用的同时,适配第一风机组件3a和横向导风出口341的进风需求,使得流入电池簇2的风速保持在较大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8所示,储能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集装箱体1内的探头5和控制器6,探头5用于检测集装箱体1中的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的浓度,控制器6分别与探头5、第一风机组件3a和第二风机组件3b电连接,且该控制器6用于在探头5检测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将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及时抽吸至风道3内,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3b工作,以将风道3内的烟雾排出至集装箱体1外。通过设置探头5和控制器6,这样当探头5检测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控制器6能够及时、自动地控制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及控制第二风机组件3b启动工作,如此能及时地将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至集装箱体1外,响应时间比较快,避免电池簇2热失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及其有害气体堆积在集装箱体1内,造成爆炸等重大危险的情况,为维护人员争取维修时间,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及经济损失。
示例性地,该控制器6可设置在集装箱体1内也可以设置在集装箱体1外,具体将控制器6设置在集装箱体1内还是设置在集装箱体1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另外,控制器6和探头5之间的电连接可以为通过wifi或蓝牙等无线连接,也可以为有线连接,具体是采用哪种电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同理,控制器6和第一风机组件3a之间的电连接,以及控制器6和第二风机组件3b之间的电连接均可以为通过wifi或蓝牙等无线连接,也均可以为有线连接,具体是采用哪种电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还包括盖板7,该盖板7活动连接于集装箱体1,且盖板7可相对集装箱体1活动至封盖于第一排气口13或活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这样,在电池簇2正常工作,冷驱组件4吹出冷风以对电池簇2进行散热时,盖板7相对集装箱体1活动至封盖于第一排气口13,以避免冷风通过第一排气口13流出至集装箱体1外,而造成能源浪费或导致流向电池簇2的风量减小从而导致电池簇2内散热不佳情况。而在电池簇2热失控产生烟雾时,盖板7相对集装箱体1活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以使烟雾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口13排出至集装箱体1外,并防止集装箱体1内处于一个高压易爆的状态,为维护人员的到来争取时间。
示例性地,盖板7可滑动连接于集装箱体1,以使盖板7可相对集装箱体1滑动至封盖于第一排气口13或滑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或者,盖板7可转动连接于集装箱体1,以使盖板7可相对集装箱体1转动至封盖于第一排气口13或转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另外,储能装置100还包括驱动件8,该驱动件8连接盖板7,且该驱动件8用于驱动盖板7相对集装箱体1活动至封盖于第一排气口13或活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而且控制器6还与驱动件8电连接,以使控制器6还用于在探头5检测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控制驱动件8驱动盖板7相对集装箱体1活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这样,当探头5检测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会自动打开第一排气口13,以使烟雾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口13排出集装箱体1外。
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以及图9-图11所示,电池簇2包括电池架21和电池包22,电池架21设置于集装箱体1内并与集装箱体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电池包22放置在电池架21中,且电池包22包括电池箱体221、电池组222和风扇223,电池箱体221的侧壁具有贯通电池箱体221内部和集装箱体1内部的通风口2211,电池组222容置于电池箱体221内部,风扇223设置于电池箱体221外部,且风扇223和通风口2211位于电池箱体221的不同侧壁。这样能够利用风扇223提供动力,能促进冷风由侧壁的通风口2211流向电池组222,增大流向电池组222的冷风量,提高散热效果。
综上,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散热过程和排烟雾过程做一下简单的说明:
在电池簇2的电池包22正常工作时,冷驱组件4持续向风道内送风;此时的探头5正常(即探头5检测到有烟雾或检测到烟雾的浓度为达到预设值),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一方向转动向电池簇2送风,与此同时,冷风也会通过横向导风出口341和纵向导风出口342流向电池簇2,第二风机组件3b关闭,第一排气口13被盖板7所覆盖;而当电池簇2的电池包22热失控发生热失控产生大量的烟雾时,此时的探头5异常(即探头5检测到烟雾的浓度为达到预设值),控制器6控制驱动件8驱动盖板7相对集装箱体1活动至打开第一排气口13,同时控制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将电池包22产生的烟雾抽出至风道3内,并控制第二风机组件3b启动工作,以将风道3中的烟雾抽出至集装箱体1外。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储能装置即为前文所述的储能装置,采用上述控制方法控制储能装置,既能对电池簇进行定向散热降温,散热效果较佳,又能定向地将电池簇内的电池包热失控时产生的烟雾及时排出,使用安全性较高。
具体地,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当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冷驱组件向风道输送冷风。
其中,该冷驱组件可为冷风机或空调。优选地,冷驱组件为空调。
步骤202: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将风道内的冷风吹向电池簇。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电池簇随着工作时长的增加,电池簇的温度会逐渐升高,通过冷风组件向风道输送冷风,并利用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风道中的冷风吹向电池簇,如此能形成气流的定向流向,避免气流混乱影响散热效果,从而能对电池簇进行定向散热降温,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散热效果较佳。
步骤203:当电池簇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内。
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反,也即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个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步骤204:启动第二风机组件,以将风道内的烟雾排出至集装箱体外。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池簇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也即是,当电池簇发生热失效时,电池簇会产生烟雾,此时通过改变第一风机组件的转动方向,即使第一风机组件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风道内,将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暂时排放至风道中,避免烟雾在集装箱体内部弥漫,同时借助第二风机组件将风道内的烟雾排放至集装箱体外,如此能使电池簇产生的烟雾由固定方向从集装箱体内流出至集装箱体外,形成烟雾的固定流向,进行定向快速的排烟,能快速、有效地将烟雾抽出至集装箱体外,避免集装箱体1内部烟雾弥漫以及处在高压易爆状态,为维护人员争取宝贵的处理时间,避免造成重大安全财产损失。
本发明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用电设备(未图示),所述用电设备具有如前文所述的储能装置。可以理解的,具有前文所述的储能装置的用电设备,能够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在储能装置的实施例的描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均适用于各种使用储能装置的用电设备,例如,电瓶车、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动车辆、船舶和航天器、手机、便携式设备、掌上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100)包括:
集装箱体(1),所述集装箱体(1)设置有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排风口(12)和第一排气口(13);
多个电池簇(2),所述多个电池簇(2)内置在所述集装箱体(1)内;
风道(3),内置于所述集装箱体(1)内,所述风道(3)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二进风口(31)、第二排气口(32)和多个送风口(33),所述第二进风口(31)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32)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3)相连通,所述多个送风口(33)分别朝向所述多个电池簇(2),每一所述送风口(33)均设置有第一风机组件(3a),所述第二排气口(32)设置有第二风机组件(3a);以及
冷驱组件(3),所述冷驱组件(3)设置于所述集装箱体(1)外,所述冷驱组件(3)具有冷风出口(31)和回风口(32),所述冷风出口(31)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所述回风口(32)连通所述排风口(12),所述冷驱组件(3)吹出的冷风依次经过所述冷风出口(31)、所述第一进风口(11)、所述第二进风口(31)、所述多个送风口(33)、所述多个电池簇(2)、所述排风口(12)和所述回风口(32)后排出;
当所述电池簇(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a)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b)停止,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a)用于将所述冷驱组件(3)吹出的冷风吹向所述电池簇(2);
当所述电池簇(2)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a)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b)工作,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a)用于将所述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抽吸至所述风道(3),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b)用于将所述风道(3)内的所述烟雾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口(32)、所述第一排气口(13)排放至所述集装箱体(1)外;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为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一方向转动的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为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a)沿第二方向转动的状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个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体(1)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排气口(13),所述风道(3)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排气口(32),多个所述第二排气口(32)和多个所述第一排气口(13)一一对应,且每一所述第二排气口(32)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31)、所述第二排气口(32)和所述多个送风口(33)相连通的导风出口(34),所述导风出口(34)朝向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池簇(2)沿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呈矩阵排列设置;
所述导风出口(34)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的横向导风出口(341)和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设置的纵向导风出口(342),所述横向导风出口(341)与沿所述第四方向上的相邻两所述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所述纵向导风出口(342)与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相邻两所述电池簇(2)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31)位于所述风道(3)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
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横向导风出口(341)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横向导风出口(341)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越小;
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纵向导风出口(342)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纵向导风出口(342)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越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内的第一挡风板(35),所述第一挡风板(35)位于所述横向导风出口(341)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并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31)的一侧;
所述风道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内的第二挡风板(36),所述第二挡风板(36)位于所述纵向导风出口(342)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并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31)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挡风板(35)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31)越近的所述第一挡风板(35)在第五方向上的高度越小;
在沿所述第三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挡风板(36)中,距离所述第二进风口越近的所述第二挡风板(36)在所述第五方向上的高度越小;
其中,所述第五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35)包括第一子挡风板(351)和第二子挡风板(352),所述第一子挡风板(351)连接于所述风道,所述第二子挡风板(352)与所述第一子挡风板(351)成角度连接,且所述第二子挡风板(352)自与所述第一子挡风板(351)的连接处朝向所述横向导风出口(341)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挡风板(36)包括第三子挡风板(361)和第四子挡风板(362),所述第三子挡风板(361)连接于所述风道,所述第四子挡风板(362)与所述第三子挡风板(361)成角度连接,且所述第四子挡风板(362)自与所述第三子挡风板(361)的连接处朝向所述纵向导风出口(352)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还设有位于所述风道内的导流板(37),所述导流板(37)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31)并将所述第二进风口(31)分隔为第一子进风口(311)和第二子进风口(312),所述导流板(37)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横向导风出口(341)和所述送风口(33)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子进风口(311)与所述送风口(33)连通,所述第二子进风口(312)与所述横向导风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进风口(311)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尺寸为d1,所述第二子进风口(312)在所述第四方向上的尺寸为d2,d1/d2=7/5~4。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集装箱体(1)内的探头(5)和控制器(6),所述探头(5)用于检测所述集装箱体(1)中的所述电池簇(2)产生的烟雾的浓度,所述控制器(6)分别与所述探头(5)、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6)用于在所述探头(5)检测到所述烟雾的浓度达到预设浓度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a)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b)工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100)还包括盖板(7),所述盖板(7)活动连接于所述集装箱体(1),且所述盖板(7)可相对所述集装箱体(1)活动至封盖于所述第一排气口(13)或活动至打开所述第一排气口(13)。
13.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2)包括电池架(21)和电池包(22),所述电池架(21)设置于所述集装箱体(1)内并与所述集装箱体(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电池包(22)放置在所述电池架(21)中,且所述电池包(22)包括电池箱体(221)、电池组(222)和风扇(223),所述电池箱体(221)的侧壁具有贯通所述电池箱体(221)内部和所述集装箱体(1)内部的通风口(2211),所述电池组(222)容置于所述电池箱体(221)内部,所述风扇(223)设置于所述电池箱体(221)外部,且所述风扇(223)和所述通风口(2211)位于所述电池箱体(221)的不同侧壁。
14.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池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冷驱组件向所述风道输送冷风;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以将所述风道内的所述冷风吹向所述电池簇;
当所述电池簇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以将所述电池簇产生的烟雾抽吸至所述风道内;
启动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以将所述风道内的所述烟雾排出至所述集装箱体外。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
CN202311001782.6A 2023-08-10 2023-08-10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67222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01782.6A CN116722264A (zh) 2023-08-10 2023-08-10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01782.6A CN116722264A (zh) 2023-08-10 2023-08-10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22264A true CN116722264A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7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1782.6A Pending CN116722264A (zh) 2023-08-10 2023-08-10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222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0673A (zh) * 2023-10-17 2023-11-1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8731283U (zh) * 2022-11-09 2023-03-24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散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8731283U (zh) * 2022-11-09 2023-03-24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散热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0673A (zh) * 2023-10-17 2023-11-17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CN117080673B (zh) * 2023-10-17 2024-01-2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2211B1 (ko) 차량용 고전압 배터리팩 장치
CN207517757U (zh) 储能用恒温机柜及其柜体
JP6024704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16722264A (zh) 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用电设备
JP2010043817A (ja) サーバ室の空調システム
CN202721943U (zh) 一种冷却风分流结构
CN209170053U (zh) 一种储能机柜
CN1812182A (zh) 二次电池模块和用于二次电池模块的冷却单元
JP2009129730A (ja) 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EP2325938A1 (en) Mobile object with built-in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gas treatment device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CN218731283U (zh) 储能装置散热系统
CN201682702U (zh) 一种直通风散热机柜
JP6390550B2 (ja) 電池パック
JP6390549B2 (ja) 電池パック
JP2006103365A (ja) 電動車両
CN115472961A (zh) 储能集装箱
JP2006286519A (ja) 電池パック
CN109548368A (zh) 一种储能机柜及其控制方法
KR101360423B1 (ko) 전기차량용 배터리 열교환시스템
CN115692912A (zh) 储能装置
JP6129683B2 (ja) 蓄電装置
JP6005030B2 (ja) 蓄電装置
CN202259494U (zh) 一种设有空调风道的蓄电池组恒温箱
CN109148753B (zh) 车载电池以及电动汽车
CN209963188U (zh) 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