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48592A -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全热交换元件及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全热交换元件及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48592A
CN116648592A CN202180062636.7A CN202180062636A CN116648592A CN 116648592 A CN116648592 A CN 116648592A CN 202180062636 A CN202180062636 A CN 202180062636A CN 116648592 A CN116648592 A CN 116648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partition member
permeabl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26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泽武马
葛西胜哉
西尾直高
前谷臣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48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485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zig-zag b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5/00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 F28F2245/02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hydrophil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5/0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 F28F2265/2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for preventing development of microorgan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包括片状的多孔基材(41)和设置在多孔基材(41)上的透湿膜(42)。透湿膜(42)含有起到防霉作用、抗菌作用以及抗病毒作用中的至少一种作用的功能材料(46)。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全热交换元件及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包括该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全热交换元件以及包括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包括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热交换元件使供给空气和排出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热交换元件中,平板状的分隔部件和波纹板状的间距保持部件交替地层叠。分隔部件和间距保持部件通过粘合剂粘合起来。在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元件中,通过使用含有抗菌·防霉成分的粘合剂,而抑制了热交换元件中的菌、霉繁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1-163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元件中,含有抗菌·防霉成分的粘合剂设置在平板状的分隔部件与波纹板状的间距保持部件相接触的部分。因此,在分隔部件及间距保持部件中不与粘合剂接触的部分,则无法抑制菌、霉繁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保持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清洁。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为对象。并且,该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特征在于:包括片状的多孔基材41;设置在所述多孔基材41上的透湿膜42;以及功能材料46,所述功能材料46起到防霉作用、抗菌作用以及抗病毒作用中的至少一种作用,所述透湿膜42含有所述功能材料46。
在第一方面中,含有功能材料46的透湿膜42设置在片状的多孔基材41上。因此,能够保持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清洁。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材料46的厚度比所述透湿膜42的厚度小。
在第二方面中,厚度比透湿膜42的厚度小的功能材料46设置在透湿膜42中。因此,即使功能材料46因某种原因从透湿膜42脱落,在由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分隔出的流路中流动的空气也不会通过透湿膜42。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以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为对象。并且,该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特征在于:包括片状的多孔基材41;透湿膜42,所述透湿膜42设置在所述多孔基材41上;以及功能膜45,所述功能膜45含有功能材料46,所述功能材料46起到防霉作用、抗菌作用以及抗病毒作用中的至少一种作用,所述功能膜45覆盖所述多孔基材41或所述透湿膜42的表面。
在第三方面中,含有功能材料46的功能膜45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中。因此,能够保持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清洁。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45比所述透湿膜42薄。
在第四方面中,功能膜45比透湿膜42薄。因此,能够抑制因在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中设置功能膜45而导致热交换量下降。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在上述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膜42设置成覆盖所述多孔基材41的表面,对所述多孔基材41的被所述透湿膜42覆盖的面实施亲水化处理。
在第五方面中,对多孔基材41实施亲水化处理。因此,在多孔基材41的表面形成透湿膜42的作业变得容易。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上述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材料46是分子结构中具有吡啶硫酮的物质。
在第六方面中,将分子结构中具有吡啶硫酮的物质作为功能材料46设置在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中。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以一种全热交换元件30为对象。并且,该全热交换元件30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多个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为所述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并且该全热交换元件30包括间距保持部件32、125、155,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125、155布置在层叠起来的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之间,且保持相邻的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之间的间距,第一空气流路36、121和第二空气流路37、151夹着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交替地形成。
在第七方面中,构成了包括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全热交换元件30。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以一种换气装置10为对象。并且,该换气装置10的特征在于:其包括上述第七方面的全热交换元件30,从室外供往室内的供给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30的所述第一空气流路36、121中流动,从室内向室外排出的排出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30的所述第二空气流路37、151中流动。
在第八方面中,构成了包括上述第七方面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换气装置10。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简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俯视图;
图7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一部分抽出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沿图7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面和该剖面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剖视简图;
图1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1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
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构成全热交换元件30,该全热交换元件30设置在换气装置10中。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是用来使供给空气与排出空气之间进行显热和潜热(水分)交换的部件。下面,将“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简称为“分隔部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包括片状的多孔基材41和设置在多孔基材41上的透湿膜42。在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中,透湿膜42设置成覆盖多孔基材41的一个面即第一面41a。
-多孔基材-
多孔基材41是由例如聚烯烃类树脂制成的多孔片状部件。多孔基材41也可以是由纤维状树脂制成的无纺布。多孔基材41的厚度例如为10μm。多孔基材41是成为透湿膜42的支承体的构件,优选透湿性优异的基材。
对多孔基材41的一个表面即第一面41a实施亲水化处理。作为亲水化处理,能列举出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处理等。通过实施该亲水化处理,从而能够在多孔基材41的第一面41a生成羧基、羟基或羰基。
-透湿膜-
透湿膜42是覆盖多孔基材41的整个第一面41a的膜。透湿膜42由具有透湿性的聚合物构成。构成透湿膜42的聚合物是具有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的共聚物。透湿膜42的厚度例如为1μm。透湿膜42的厚度并没有被特别加以限定,优选为0.05~1μm,更优选为0.1~0.5μm。如果透湿膜42的厚度为0.05μm以上,则成膜性良好,从而气体阻隔性提高。如果上述厚度为1μm以下,则透湿性更加良好。
作为构成第一结构单元的单体,能示例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作为构成第二结构单元的单体,能示例出(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在酯部具有碳原子数为2以上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在构成透湿膜42的共聚物中,第一结构单元和第二结构单元的共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嵌段共聚、交替共聚、无规共聚中的任一种。
透湿膜42含有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的功能材料46。本实施方式的透湿膜42含有吡啶硫酮钠(C5H4NNaOS)以作为功能材料46。在透湿膜42中分散有功能材料46即吡啶硫酮钠的分子。因此,透湿膜42所含有的功能材料46的大小(在该实施方式中为范德华半径)为5nm以下,比透湿膜42的厚度(约1μm)小。
在多孔基材41上形成透湿膜42的工序包含涂布工序和干燥工序,在涂布工序中,将用于形成透湿膜42的组合物涂布在多孔基材41的第一面41a上,在干燥工序中,对在涂布工序中形成的涂膜进行加热而使溶剂蒸发。在涂布工序中使用的组合物是将上述共聚物和功能材料46溶解或分散在例如水等溶剂中而成的组合物。对在涂布工序中要涂布组合物的多孔基材41的第一面41a预先实施亲水化处理。因此,在第一面41a的表面形成的涂膜的厚度实现均匀化,从而形成厚度均匀的透湿膜42。
本实施方式的功能材料46即吡啶硫酮钠溶解在溶剂即水中。因此,功能材料46即吡啶硫酮钠实质上以分子状态分散在透湿膜42中,该透湿膜42是通过将上述组合物涂布在多孔基材41上而形成的。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
在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中,覆盖多孔基材41的整个第一面41a的透湿膜42含有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的功能材料46。因此,能够在整个分隔部件40中抑制细菌和霉繁殖,从而能够保持整个分隔部件40的清洁。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2)-
功能材料46即吡啶硫酮钠实质上以分子状态均匀地分布在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中。因此,能够在整个分隔部件40中抑制细菌和霉繁殖,从而能够保持整个分隔部件40的清洁。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3)-
即使本实施方式的透湿膜42所含有的作为功能材料46的吡啶硫酮钠在透湿膜42中的浓度大约为4ppm左右,也能够起到充分的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
例如,为了使“4,4-(2-乙基-2-硝基三亚甲基)二吗啉/4,4'-(2-ethyl-2-nitropropane-1,3-diyl)bismorpholine”、“银(Ag)”起到充分的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需要将它们在透湿膜42中的浓度设定为大约500ppm左右。由此可知,吡啶硫酮钠可在比较低的浓度下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透湿膜42中的功能材料46的浓度抑制得较低,从而能够在不损害透湿膜42的透湿性能的情况下使透湿膜42含有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的功能材料46。
吡啶硫酮钠等在分子结构中含有吡啶硫酮的物质具有不会导致构成透湿膜42的共聚物劣化的特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吡啶硫酮钠作为功能材料46,从而能够在不损害透湿膜42的耐久性的情况下使透湿膜42含有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的功能材料46。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4)-
在此,在功能材料46以粒子(固体)状态包含在透湿膜42中的情况下,功能材料46有可能从透湿膜42脱落。如果功能材料46从透湿膜42脱落,则原本存在功能材料46的部分就会成为空隙。因此,在功能材料46的粒径比透湿膜42的厚度大的情况下,如果功能材料46从透湿膜42脱落,则会在透湿膜42上形成沿厚度方向贯穿透湿膜42的空隙。如果在透湿膜42上形成这样的空隙,则在分隔部件40的两侧流动的空气便通过该透湿膜42的空隙而混合,因此会损害分隔部件40的气密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中,功能材料46即吡啶硫酮钠以分子状态存在于透湿膜42中。因此,不会发生功能材料46从本实施方式的透湿膜42脱落的情况。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较长期地保持分隔部件40的气密性。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全热交换元件30。
如图2及图3所示,全热交换元件30是形成有多条第一空气流路36和多条第二空气流路37的交叉流式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元件30包括多个分隔部件40和多个间距保持部件32,全热交换元件30整体上形成为四棱柱状。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多个分隔部件40和多个间距保持部件32交替地层叠。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相邻的分隔部件40彼此之间的间距由间距保持部件32保持为实质上恒定。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分隔部件40及间距保持部件32的层叠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相邻的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由分隔部件40分隔开。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分隔部件40形成为俯视时呈近似正方形。在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所有的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都面向第一空气流路36(参照图3)。
间距保持部件32是形成为俯视时呈近似正方形的波纹板状部件。在间距保持部件32上形成有多个山部32a和多个谷部32b,多个山部32a和多个谷部32b各自的棱线呈直线状。各山部32a和各谷部32b各自的棱线彼此实质上平行。山部32a和谷部32b交替地形成在间距保持部件32上。间距保持部件32保持布置在其两侧的分隔部件40之间的间距。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隔着分隔部件40相邻的间距保持部件32以各自的波形的棱线方向彼此实质上正交的形态布置。其结果是,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第一空气流路36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一对相对的侧面上开口,第二空气流路37在全热交换元件30剩下的一对相对的侧面上开口。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不同的空气在第一空气流路36、121和第二空气流路37、151中流动。例如,在设置在换气装置中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供往室内的室外空气(供给空气)在第一空气流路36、121中流动,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排出空气)在第二空气流路37、151中流动。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第一空气流路36、121中流动的空气与在第二空气流路37、151中流动的空气之间交换显热和潜热(水分)。
-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分隔部件40的表面的面向第一空气流路36的整个部分设置有功能材料46,该功能材料46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因此,能够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分隔部件40的与供给空气接触的几乎整个部分抑制细菌和霉繁殖,从而能够使通过全热交换元件30的供给空气保持清洁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换气装置10。
如图4所示,换气装置10包括收纳全热交换元件30的壳体15。在壳体15上,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6、供气口17、内部空气吸入口18以及排气口19。在壳体15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有供气侧通路21和排气侧通路22。供气侧通路21的一端与外部空气吸入口16连接,供气侧通路21的另一端与供气口17连接。排气侧通路22的一端与内部空气吸入口18连接,排气侧通路22的另一端与排气口19连接。
全热交换元件30布置为横穿供气侧通路21及排气侧通路22。全热交换元件30以第一空气流路36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第二空气流路37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的状态设置在壳体15内。
换气装置10还包括供气扇26和排气扇27。供气扇26布置在供气侧通路21中比全热交换元件30靠下游的下游侧(即,供气口17侧)。排气扇27布置在排气侧通路22中比全热交换元件30靠下游的下游侧(即,排气口19侧)。
在换气装置10中,室外空气通过供气侧通路21朝室内流动,室外空气通过排气侧通路22朝室外流动。在供气侧通路21中流动的室内空气与在排气侧通路2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交换显热和水分(潜热)。
-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分隔部件40的与供给空气接触的几乎整个部分,细菌和霉的繁殖都得到抑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长期保持通过全热交换元件30供往室内的供给空气的清洁。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设置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0中,使显热和潜热(水分)在供给空气与排出空气之间进行交换。
-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
如图5所示,全热交换元件30形成为端面为多边形的柱状。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端面呈横向长度较长的八边形。亦如图6所示,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形成有一个主热交换部111和两个副热交换部112a、112b。
主热交换部111位于全热交换元件30的如图6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处。在图6所示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俯视图中,主热交换部111是横向长度较长的呈长方形的部分。副热交换部112a、112b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位于主热交换部111的在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侧方。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主热交换部111的位于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各布置有一个副热交换部112a、112b。在图6所示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俯视图中,各副热交换部112a、112b是呈梯形的部分。
全热交换元件30包括多个第一元件120及多个第二元件150。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第一元件120和第二元件150交替地重叠起来。第一元件120形成第一空气流路121。第一空气流路121是供给空气所流经的流路。第二元件150形成第二空气流路151。第二空气流路151是排出空气所流经的流路。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第一元件120及第二元件150的层叠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121和第二空气流路151。
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侧面(沿着第一元件120及第二元件150的层叠方向延伸的面)上,形成有第一流入口122a、第一流出口122b、第二流入口152a以及第二流出口152b。第一流入口122a及第一流出口122b形成在第一元件120上并与第一空气流路121连通。第二流入口152a及第二流出口152b形成在第二元件150上并与第二空气流路151连通。
亦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流入口122a、第一流出口122b、第二流入口152a以及第二流出口152b分别形成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不同的侧面上。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一个副热交换部112a,第一流入口122a开在一个侧面上,第二流出口152b开在另一个侧面上。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另一个副热交换部112b,第一流出口122b开在一个侧面上,第二流入口152a开在另一个侧面上。
如图8所示,第一元件120包括第一框架125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第二元件150包括第二框架155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
第一框架125和第二框架155分别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树脂制的扁平部件。第一框架125及第二框架155是保持相邻的分隔部件40之间的间距的间距保持部件。当俯视时,第一框架125和第二框架155分别形成为横向长度较长的八边形(参照图7)。当俯视时各框架125、155的外形与全热交换元件30的端面的形状实质上相同。
在第一元件120中,分隔部件40覆盖第一框架125的一个面(图8中的下表面)的几乎全部。在第一元件120中,分隔部件40以透湿膜42朝向第一框架125侧的状态粘合在第一框架125上。在第一元件120中,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面向由该第一元件120形成的第一空气流路121。
在第二元件150中,分隔部件40覆盖第二框架155的一个面(图8中的下表面)的几乎全部。在第二元件150中,分隔部件40以多孔基材41的第二面41b朝向第二框架155侧的状态粘合在第二框架155上。在第二元件150中,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面向第一空气流路121,该第一空气流路121是由与该第二元件150邻接的第一元件120形成的。
-空气的流动情况和热交换作用-
如图6所示,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室外空气OA流入第一流入口122a,室内空气RA流入第二流入口152a。已流入第一流入口122a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在第一空气流路121中流动,依次通过一个副热交换部112a、主热交换部111和另一个副热交换部112b,然后从第一流出口122b流出而被供往室内。已流入第二流入口152a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在第二空气流路151中流动,依次通过另一个副热交换部112b、主热交换部111和一个副热交换部112a,然后从第二流出口152b流出而被排向室外。
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各副热交换部112a、112b中,在第一空气流路121中流动的供给空气和在第二空气流路151中流动的排出空气沿彼此交叉的方向流动。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主热交换部111中,在第一空气流路121中流动的供给空气和在第二空气流路151中流动的排出空气彼此反向流动。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第一空气流路121中流动的供给空气与在第二空气流路151中流动的排出空气之间交换显热和潜热(水分)。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热量从供给空气和排出空气中温度高的一者向温度低的一者移动。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水分从供给空气和排出空气中湿度高的一者向湿度低的一者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第一空气流路121中流动的供给空气和在第二空气流路151中流动的排出空气主要在主热交换部111中交换显热和潜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是逆流式热交换器。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在分隔部件40的表面的面向第一空气流路121的整个部分设置有功能材料46,该功能材料46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因此,能够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分隔部件40的与供给空气接触的几乎整个部分抑制细菌和霉繁殖,从而能够使通过全热交换元件30的供给空气保持清洁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变形例-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结构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结构。
例如,图9所示的分隔部件40包括一个多孔基材41和两个透湿膜42。在该分隔部件40中,一个透湿膜42覆盖分隔部件40的第一面41a,另一个透湿膜42覆盖分隔部件40的第二面41b。
在图10所示的分隔部件40中,透湿膜42的一部分进入多孔基材41中。在制造该分隔部件40时,使用于形成透湿膜42的水性组合物浸透至多孔基材41的内部。然后,在该分隔部件40中,透湿膜42的一部分覆盖多孔基材41的第一面41a,剩余的部分就进入多孔基材41的内部。
在图11所示的分隔部件40中,整个透湿膜42进入多孔基材41中。在制造该分隔部件40时,将用于形成透湿膜42的水性组合物注入到多孔基材41的内部。在该分隔部件40中,在多孔基材41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透湿膜42。
图12所示的分隔部件40包括两个多孔基材41和一个透湿膜42。在该分隔部件40中,在透湿膜4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多孔基材41。该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的一面与一个多孔基材41的第一面41a接触,该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的另一面与另一个多孔基材41的第二面41b接触。
-第二变形例-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的结构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结构。
分隔部件40除了多孔基材41及透湿膜42以外,还可以包括功能膜45,该功能膜45含有功能材料46。本变形例的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不含有功能材料46。在此,对将本变形例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40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13所示的本变形例的分隔部件40中,功能膜45设置成覆盖透湿膜42的整个表面。功能膜45是含有功能材料46的膜。功能膜45的厚度例如为0.5μm。功能膜45比透湿膜42薄。
如图14所示,功能膜45也可以设置在分隔部件40与透湿膜42之间。在该情况下,功能膜45设置成覆盖分隔部件40的第一面41a,透湿膜42设置成覆盖功能膜45的表面。
如图15所示,功能膜45也可以设置成覆盖分隔部件40的第二面41b。在该情况下,功能膜45覆盖分隔部件40的与透湿膜42相反一侧的面。
-第三变形例-
如图1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所有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也可以面向第二空气流路37、151。需要说明的是,图16示出将本变形例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情况。
在本变形例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分隔部件40的多孔基材41的第二面41b面向供给空气所流经的第一空气流路36、121,分隔部件40的透湿膜42面向排出空气所流经的第二空气流路37、151。
-第四变形例-
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透湿膜42面向第一空气流路36、121的分隔部件40、和透湿膜42面向第二空气流路37、151的分隔部件40也可以混合存在。
例如,在图17所示的全热交换元件30中,透湿膜42面向第一空气流路36、121的分隔部件40、和透湿膜42面向第二空气流路37、151的分隔部件40交替地布置在分隔部件40及间距保持部件32、125、155的层叠方向上。需要说明的是,图17示出将本变形例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元件30的情况。
-第五变形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分隔部件40也可以包括吡啶硫酮锌(C10H8N2O2S2Zn)来作为起到防霉作用和抗菌作用的功能材料46。作为功能材料46的吡啶硫酮锌以微粒状态分散在透湿膜42或功能膜45中。
在功能材料46以微粒状态包含在透湿膜42中的情况下,作为功能材料46的微粒的粒径(例如,长轴直径)优选比透湿膜42的厚度小。如果作为功能材料46的微粒的粒径比透湿膜42的厚度小,则即使在功能材料46因某种原因从透湿膜42脱落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透湿膜42的气密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分隔部件40中也可以含有季铵盐类抗病毒剂(例如,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来作为起到抗病毒作用的功能材料46。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方式和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包括该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的全热交换元件以及包括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换气装置
32 间距保持部件
36 第一空气流路
37 第二空气流路
40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
41多孔基材
41a(多孔基材的)第一面
42 透湿膜
45 功能膜
46 功能材料
121第一空气流路
125第一框架(间距保持部件)
151第二空气流路
155第二框架(间距保持部件)

Claims (8)

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包括:
片状的多孔基材(41);
透湿膜(42),所述透湿膜(42)设置在所述多孔基材(41)上;以及
功能材料(46),所述功能材料(46)起到防霉作用、抗菌作用以及抗病毒作用中的至少一种作用,
所述透湿膜(42)含有所述功能材料(4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材料(46)的厚度比所述透湿膜(42)的厚度小。
3.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包括:
片状的多孔基材(41);
透湿膜(42),所述透湿膜(42)设置在所述多孔基材(41)上;以及
功能膜(45),所述功能膜(45)含有功能材料(46),所述功能材料(46)起到防霉作用、抗菌作用以及抗病毒作用中的至少一种作用,所述功能膜(45)覆盖所述多孔基材(41)或所述透湿膜(42)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膜(45)比所述透湿膜(42)薄。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湿膜(42)设置成覆盖所述多孔基材(41)的表面,
对所述多孔基材(41)的被所述透湿膜(42)覆盖的面实施亲水化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材料(46)是分子结构中具有吡啶硫酮的物质。
7.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包括多个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为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
并且,所述全热交换元件包括间距保持部件(32、125、155),所述间距保持部件(32、125、155)布置在层叠起来的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之间,且保持相邻的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之间的间距,
第一空气流路(36、121)和第二空气流路(37、151)夹着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40)交替地形成。
8.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30),
从室外供往室内的供给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30)的所述第一空气流路(36、121)中流动,从室内向室外排出的排出空气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30)的所述第二空气流路(37、151)中流动。
CN202180062636.7A 2020-09-30 2021-09-27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全热交换元件及换气装置 Pending CN1166485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4299A JP7142066B2 (ja) 2020-09-30 2020-09-30 全熱交換素子用仕切部材、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換気装置
JP2020-164299 2020-09-30
PCT/JP2021/035225 WO2022071166A1 (ja) 2020-09-30 2021-09-27 全熱交換素子用仕切部材、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48592A true CN116648592A (zh) 2023-08-25

Family

ID=80951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2636.7A Pending CN116648592A (zh) 2020-09-30 2021-09-27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全热交换元件及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4307A1 (zh)
EP (1) EP4191187A1 (zh)
JP (1) JP7142066B2 (zh)
CN (1) CN116648592A (zh)
AU (1) AU2021351332B2 (zh)
CA (1) CA3191091A1 (zh)
WO (1) WO20220711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500681T3 (pl) * 2009-11-11 2018-12-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ymiennik ciepła całkowitego i sposób wytwarzania w nim stosowanej płyty działowej
JP2011163650A (ja) 2010-02-09 2011-08-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熱交換換気装置
BR112016000940B1 (pt) * 2013-07-19 2021-10-26 Asahi Kasei Fibers Corporation Folha de fibra de celulose fina, estrutura laminada, métodos para produzir uma folha de fibra de celulose fina e para produzir uma estrutura laminada, membrana de tratamento de água, membrana de separação, folha de cultura de célula, estrutura composta de um plástico reforçado com fibra, folha trocadora de calor total, elemento de troca térmica total, e, trocador de calor total
CN105916569B (zh) * 2014-01-27 2018-07-24 日本爱克兰工业株式会社 吸湿性聚合物颗粒、以及具有该颗粒的片、元件和全热交换器
JP6443246B2 (ja) * 2014-07-15 2018-12-26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器エレメント用原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79613A (ja) * 2016-03-28 2017-10-05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透湿性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全熱交換器エレメント用原紙及び全熱交換器エレメント
JPWO2018131719A1 (ja) * 2017-01-16 2019-11-07 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 全熱交換素子用シートおよび全熱交換素子用シート製造方法
JP2019011535A (ja) * 2017-06-30 2019-01-24 旭化成株式会社 多孔質シート及び多孔質積層シート
WO2019097885A1 (ja) * 2017-11-16 2019-05-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全熱交換器
WO2020194461A1 (ja) * 2019-03-25 2020-10-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素子用仕切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全熱交換器ならびに全熱交換素子用仕切板の製造方法
CA3142599A1 (en) * 2019-08-20 2021-02-25 Toray Industries, Inc. Sheet for heat exchange el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1187A1 (en) 2023-06-07
US20230204307A1 (en) 2023-06-29
JP2022056507A (ja) 2022-04-11
CA3191091A1 (en) 2022-04-07
JP7142066B2 (ja) 2022-09-26
WO2022071166A1 (ja) 2022-04-07
AU2021351332A1 (en) 2023-05-11
AU2021351332B2 (en) 2024-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21716B1 (ko) 전열교환 소자
US8550151B2 (en) Heat exchanger
WO2021200382A1 (ja) 積層体
JPH06194093A (ja) 全熱交換器
CN116648592A (zh) 全热交换元件用分隔部件、全热交换元件及换气装置
JP2009144930A (ja) 全熱交換器
EP3954961B1 (en)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JPS60205193A (ja) 全熱交換器
WO2009110494A1 (ja) 熱交換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または加熱・冷却装置
JPH07190666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間隔板並びに熱交換器の仕切板の製造方法
CN112400091B (zh) 全热交换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226048A1 (ja) シート状部材の使用方法
JP2021162295A (ja) 全熱交換素子用仕切部材、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換気装置
JP2006071150A (ja) 熱交換素子
JP2003080021A (ja) 冷却吸着素子
JP2005024102A (ja) 導水体、殺菌導水体、加湿エレメント、加湿殺菌エレメント、加湿殺菌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JP2024073670A (ja) 燃料電池用の加湿装置
JPH08233485A (ja) 全熱交換器
JPH022859A (ja) 水蒸気選択透過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