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8782A -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 Google Patents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8782A
CN116588782A CN202310235784.5A CN202310235784A CN116588782A CN 116588782 A CN116588782 A CN 116588782A CN 202310235784 A CN202310235784 A CN 202310235784A CN 116588782 A CN116588782 A CN 116588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counterweight
car
guide rail
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357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振锋
谭永明
韦志林
黄敏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3578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887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88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8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所述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拆除井道顶部吊架;在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的顶部安装支架组件;在支架组件上安装曳引机、顶部吊挂轮和上拉轮;将曳引绳一端与轿厢导轨连接,并将曳引绳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上拉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及对重,另一端与对重导轨连接。在改造过程中,由于曳引机不再设置于井道底部,因此能够解决改造前位于底坑的曳引机容易泡水损坏的棘手问题,轿厢反绳轮及对重反绳轮以外的所有绳轮均设置在井道顶部,从而可降低电梯的故障率,提高电梯的使用寿命。曳引绳的绕设更简单,无需多次贯穿整个井道地绕绳,减少曳引绳的整体使用长度。

Description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随着电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房电梯技术,对于无机房电梯而言,其通过将曳引机、绳头等顶部器件布置在轿厢投影以外,从而不影响轿厢的上行,也就不会导致井道顶层高度的增大,而且由于取消了土建机房,为建筑的内部结构布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此近年来,无机房电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然而,也正是由于上述所说的曳引机需要布置在轿厢投影以外,无法像有机房电梯一样可以任意布置,因此受限于轿厢反绳轮和对重反绳轮的位置关系,无机房电梯一般只能采用对重侧置的形式。
传统技术中,由于在井道底部设置有反绳轮,容易受到底坑积水的侵蚀而损坏,因此该形式的电梯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机房电梯的井道布置往往较为紧凑,且机房的取消也使得整梯的布置限制较多,导致现有的无机房电梯改造难以保留太多的旧梯既有部件,如导轨、轿架及对重架等,而需将井道内的各部件悉数拆除后重新按新的井道布置形式安装,成本高且施工周期长,实施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能够有效提高改造周期,降低改造难度,并且提高电梯的使用寿命。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所述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拆除井道顶部吊架;
在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的顶部安装支架组件;
在支架组件上安装曳引机、顶部吊挂轮和上拉轮;
将曳引绳一端与轿厢导轨连接,并将曳引绳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上拉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及对重,另一端与对重导轨连接。
上述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除原吊架,在原有的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的顶部安装支架组件,并在支架组件上安装曳引机和相关轮组,由于曳引机不再设置于井道底部,因此能够解决改造前位于底坑的曳引机容易泡水损坏的棘手问题,而且旧梯改造后的底坑不再设置绳轮部件,轿厢反绳轮及对重反绳轮以外的所有绳轮均设置在井道顶部,从而可降低电梯的故障率,提高电梯的使用寿命。另外,曳引绳的绕设更简单,相比改造前,无需多次贯穿整个井道地绕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曳引绳的整体使用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拆除井道顶部吊架,具体包括:
拆除井道顶部的吊架、井道顶部的吊挂轮;
拆除对重顶部的吊挂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在支架组件上安装曳引机、吊挂轮和上拉轮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重的顶部安装对重反绳轮,对重反绳轮的轴向与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将曳引绳一端与轿厢导轨连接,并将曳引绳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上拉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及对重,另一端与对重导轨连接中,上拉轮的轴线与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一种无机房电梯,所述无机房电梯包括:轿厢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本体轿厢导轨及轿厢反绳轮,所述轿厢反绳轮与所述轿厢本体连接,轿厢导轨设置于井道内,且所述轿厢本体与所述轿厢导轨导向配合;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对重导轨及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对重导轨设置于井道内,所述对重与所述对重导轨导向配合;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连接;曳引组件,所述曳引组件包括曳引机、曳引轮、吊挂轮及上拉轮,所述曳引机与所述支架组件连接,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沿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所述吊挂轮与所述上拉轮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上的相对两侧;以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导轨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分别经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吊挂轮、所述上拉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反绳轮,并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
上述无机房电梯,在安装过程中,将支架组件安装在原有的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上,并且将曳引组件安装在支架组件上,在工作过程中,曳引机带动曳引轮转动,从而实现轿厢的升降和对重的升降。由于上拉轮设置在支架组件上,使得曳引组件、对重组件及轿厢组件通过支架组件、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承重,无需土建井道承重,有利于减少井道内部空间的使用,适用于更多井道尺寸的安装。并且,本装置与常规设置在井道底部的反绳轮相比,有利于大大减少曳引绳的总体长度,避免底坑进水后修复时间长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减少曳引绳的晃动和磨损,保证轿厢的运行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吊挂梁及曳引梁,所述吊挂梁与所述轿厢导轨一端连接,所述曳引梁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周向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吊挂轮与所述吊挂梁连接,所述曳引机及所述上拉轮与所述曳引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轮设置于所述吊挂梁的顶部,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顶部,所述上拉轮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垂直设置,所述吊挂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轿厢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上拉轮的轴向与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吊挂轮在所述吊挂梁上平行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吊挂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反绳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设置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至少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绕绳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在井道中的俯视平面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对重反绳轮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无机房电梯;110、支架组件;111、吊挂梁;112、曳引梁;120、轿厢组件;121、轿厢本体;122、轿厢反绳轮;123、轿厢导轨;130、对重组件;131、对重;132、对重反绳轮;133、对重导轨;140、曳引组件;141、曳引机;142、曳引轮;143、吊挂轮;144、上拉轮;150、曳引绳;200、井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100改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100的绕绳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无机房电梯100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拆除井道200顶部吊架;
S20:在轿厢导轨123和对重导轨133的顶部安装支架组件110;
S30:在支架组件110上安装曳引机141、顶部吊挂轮143和上拉轮144;
S40:将曳引绳150的一端与轿厢导轨123连接,并将曳引绳150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143、上拉轮144曳引机141上的曳引轮142及对重131,另一端与对重导轨133连接。
上述无机房电梯100改造方法,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除原吊架,在原有的轿厢导轨123和对重导轨133的顶部安装支架组件110,并在支架组件110上安装曳引机141和相关轮组,由于曳引机141不再设置于井道200底部,因此能够解决改造前位于底坑的曳引机141容易泡水损坏的棘手问题,而且旧梯改造后的底坑不再设置绳轮部件,轿厢反绳轮122及对重反绳轮132以外的所有绳轮均设置在井道200顶部,从而可降低电梯的故障率,提高电梯的使用寿命。另外,曳引绳150的绕设更简单,相比改造前,无需多次贯穿整个井道200地绕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曳引绳150的整体使用长度。
例如,待改造或改造前的无机房电梯包括,井道底坑底座、旧梯曳引机、轿厢、轿厢反绳轮、对重反绳轮、轿厢侧顶部吊挂轮、对重侧顶部吊挂轮、对重,顶部吊架、以及钢丝绳,底坑底座设置在井道底部,旧梯曳引机设置在井道底坑底座上,轿厢可在井道内升降,轿厢反绳轮设置在轿厢上;对重反绳轮设置在对重上;顶部吊架设置在井道顶部;轿厢侧顶部吊挂轮和对重侧顶部吊挂轮设置在顶部吊架上,并可固定旋转。钢丝绳分别缠绕在旧梯曳引机的曳引轮、轿厢反绳轮、对重反绳轮及轿厢侧顶部吊挂轮、对重侧顶部吊挂轮上,通过曳引轮的主动旋转驱使轿厢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改造时需要拆除太多的旧梯既有部件,除各层站部件可以适当保留使用外,已接近于整梯更换,施工成本高且施工周期长,实施难度较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拆除井道200顶部吊架,具体包括:
S11:拆除井道200顶部的吊架、井道200顶部的吊挂轮143;
S12:拆除对重131顶部的吊挂轮143。
如此,将原电梯的吊架拆除时,同时拆除井道200顶部的吊挂轮143,并且拆除对重131顶部的吊挂轮143,从而能够重新设置支架组件110的安装位置,不会对新的轮对造成影响。
具体地,支架组件110包括均与井道200内壁连接的吊挂梁111及曳引梁112,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呈夹角设置,且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与轿厢本体121的周向外壁间隔设置,吊挂轮143与吊挂梁111连接,曳引机141及上拉轮144与曳引梁112连接。例如,请参阅图3,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垂直设置,吊挂梁111的长度方向与轿厢本体121的长度方向平行,曳引梁112112的长度方向与轿厢本体121的宽度方向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0:在支架组件110上安装曳引机141、吊挂轮143和上拉轮144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在对重131的顶部安装对重反绳轮132,对重反绳轮132的轴向与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如此,改造后的新曳引机141、顶部上拉轮144、顶部吊挂轮143在井道200俯视平面图的投影与轿厢本体121不发生重合,从而不会影响轿厢本体121的上下运行;倾斜设置的对重反绳轮132能够适配支架组件110和曳引绳150的走向,减少摩擦,提高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0:将将曳引绳150一端与轿厢导轨123连接,并将曳引绳150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143、上拉轮144曳引机141上的曳引轮142及对重131,另一端与对重导轨133连接中,上拉轮144的轴线与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如此,通过上拉轮144的倾斜能够配合曳引绳150延伸方向的变化,能够减少摩擦,提高传动效率,减少噪音,提高上拉轮144的使用可靠性和整体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一种无机房电梯100,无机房电梯100包括:轿厢组件120,对重组件130,支架组件110、曳引组件140以及曳引绳150。轿厢组件120包括轿厢本体121及轿厢反绳轮122,轿厢反绳轮122与轿厢本体121连接;对重组件130包括对重131及对重反绳轮132,对重反绳轮132与对重131连接;支架组件110与轿厢导轨123和对重导轨133连接;曳引组件140包括曳引机141、曳引轮142、吊挂轮143及上拉轮144,曳引机141与支架组件110连接,曳引轮142与曳引机141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沿井道200的高度方向,吊挂轮143与上拉轮144分别间隔设置于支架组件110上的相对两侧。曳引绳150的一端与井道200的内壁连接,曳引绳150的另一端分别经过轿厢反绳轮122、吊挂轮143、上拉轮144、曳引轮142、对重反绳轮132,并与井道200的内壁连接。
上述无机房电梯100,在安装过程中,将支架组件110安装在原有的轿厢导轨123和对重导轨133上,并且将曳引组件140安装在支架组件110上,在工作过程中,曳引机141带动曳引轮142转动,从而实现轿厢本体121的升降和对重131的升降。由于上拉轮144设置在支架组件110上,使得曳引组件140、对重组件130及轿厢组件120通过支架组件110、轿厢导轨123和对重导轨133承重,无需土建井道200承重,有利于减少井道200内部空间的使用,适用于更多井道200尺寸的安装。并且,本装置与常规设置在井道200底部的反绳轮相比,有利于大大减少曳引绳150的总体长度,避免底坑进水后修复时间长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减少曳引绳150的晃动和磨损,保证轿厢的运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为无机房电梯装置100的绕绳结构示意图,仅作为表达轮系布置关系和曳引绳绕设关系而使用。为便于理解绕绳方案,将整梯平铺开来而作图,因此并不反映无机房电梯装置100真实的结构。
可选地,曳引绳150的一端与轿厢导轨123连接,曳引绳150的另一端分别经过轿厢反绳轮122、吊挂轮143、上拉轮144、曳引轮142、对重反绳轮132,并与对重导轨133连接应理解为,曳引绳150的绳头可以直接与轿厢导轨123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固定装置进行连接。同样地,曳引绳150的绳尾与对重导轨133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直接连接,连接位置可以为对重导轨133的端部或中部,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固定装置将绳尾固定在对重导轨133上。
具体地,请参阅图1,曳引绳150的绳头通过绳头板固定在轿厢导轨123的顶部,曳引绳150的绳尾通过绳头板固定在对重导轨133的顶部。如此,连接稳定性强,方便维护和拆装,提高安装的可靠性和便利性。
其中,为了进一步理解与说明井道200的高度方向,以图2为例,井道200的高度方向为图2中直线S1上任意一箭头所指的方向。
可选地,支架组件110可以为板状结构、梁结构、杆结构或其它结构形式。
请参阅图3与图4,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无机房电梯100装置在井道200中的俯视平面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架组件11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10包括吊挂梁111及曳引梁112,吊挂梁111与轿厢导轨123一端连接,曳引梁112与对重导轨133连接,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呈夹角设置,且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与轿厢本体121的周向外壁间隔设置,吊挂轮143与吊挂梁111连接,曳引机141及上拉轮144与曳引梁112连接。如此呈角度连接的吊挂梁111和曳引梁112,一方面能够提高支架组件110与井道200内壁的连接稳定性,另外还能够使得曳引机141、上拉轮144、吊挂轮143在井道200俯视平面图的投影与轿厢不发生重合,从而不会影响轿厢本体121的上下运行。曳引机141位于对重131上方,构成较为稳固且成本低的曳引机141安装结构。
具体地,曳引梁112连接在两根对重导轨133的顶部,吊挂梁111连接在一根轿厢导轨123和一根对重导轨133的顶部,曳引绳150的绳尾安装在曳引梁112的内腔。如此,有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避免绳头的裸露占用井道的空间。
其中,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的夹角可为直角、锐角、钝角。又或者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组成弧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吊挂轮143设置于吊挂梁111的顶部,曳引机141设置于曳引梁112的顶部,上拉轮144设置于曳引梁112的底部。如此,曳引机141转动能够分别带动轿厢本体121和对重131的上下运行,且曳引绳150较短,整梯运行舒适感更佳。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吊挂轮143设置于吊挂梁111的底部,上拉轮144设置于曳引梁112的顶部,曳引机141设置于曳引梁112的底部。如此,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安装环境,提升适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垂直设置,吊挂梁111的长度方向与轿厢本体121的长度方向平行,曳引梁112的长度方向与轿厢本体121的宽度方向平行,上拉轮144的轴向与曳引梁11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如此,能够将吊挂梁111与曳引梁112分别连接在井道200的相邻两侧面上,让出更多空间给轿厢本体121运行,从而能够在更小的井道200空间内安装,提高适用性。并且倾斜设置的上拉轮144能够配合支架组件110的形状来进行曳引绳150的走线,从而方便绕绳,减少磨损,提高耐用性和传动效率。
其中,为了进一步理解与说明轿厢本体12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如图3所示,轿厢本体121的长度方向为图3中直线S2上任意一箭头所指的方向,轿厢本体121的宽度方向为图3中直线S3上任意一箭头所指的方向。
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对重反绳轮132的安装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对重反绳轮132的轴向与曳引梁11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如此,由于吊挂梁111和曳引梁112为垂直设置,倾斜式的安装方式有利于配合整体无机房电梯100装置中轮系的绕绳布置,提高传动顺畅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与图4,吊挂轮143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吊挂轮143在吊挂梁111上平行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吊挂轮143均与曳引绳150滑动连接。如此在滑动时,能够使得轿厢本体121运行平稳,提高无机房电梯100的使用品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10还包括竖梁(图中未示出),竖梁与曳引梁112垂直设置,上拉轮144通过竖梁与曳引梁112连接,上拉轮144与吊挂轮143在井道2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竖梁的长度方向与井道200的高度方向平行。如此,顶部的上拉轮144可以通过增加竖梁结构,使其安装得更低,即拉大顶部上拉轮144与曳引轮142和顶部吊挂轮143的距离,以减少钢丝曳引绳150的损伤,延长钢丝曳引绳150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对重组件130还包括对重导轨133,对重导轨133为至少两个,两个对重导轨133分别与对重131的相对两侧导向配合,沿井道200的高度方向,曳引机141设置于对重131的上方。例如,如图4所示,对重导轨133为个,能够为对重131的升降起导向作用,并且,曳引机141位于对重131上方,且安装在两根对重导轨133中间,通过在两根对重导轨133之间设置曳引机141梁,构成较为稳固且成本低的曳引机141安装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与图3,轿厢反绳轮122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轿厢反绳轮122间隔设置于轿厢本体121的底部,至少两个轿厢反绳轮122均与曳引绳150滑动连接。如此,能够使得轿厢运行更加平稳,提升乘坐舒适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拉轮144为至少两个(图中未示出),至少两个上拉轮144在曳引梁112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上拉轮144均与曳引绳150滑动连接。如此,方便不同安装情况下的布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拆除井道顶部吊架;
在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的顶部安装支架组件;
在支架组件上安装曳引机、顶部吊挂轮和上拉轮;
将曳引绳一端与轿厢导轨连接,并将曳引绳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上拉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及对重,另一端与对重导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拆除井道顶部吊架,具体包括:
拆除井道顶部的吊架、井道顶部的吊挂轮;
拆除对重顶部的吊挂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在支架组件上安装曳引机、吊挂轮和上拉轮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重的顶部安装对重反绳轮,对重反绳轮的轴向与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将曳引绳一端与轿厢导轨连接,并将曳引绳依次转动连接于轿厢、吊挂轮、上拉轮曳引机上的曳引轮及对重,另一端与对重导轨连接中,上拉轮的轴线与轿厢的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
5.一种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房电梯包括:
轿厢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本体轿厢导轨及轿厢反绳轮,所述轿厢反绳轮与所述轿厢本体连接,轿厢导轨设置于井道内,且所述轿厢本体与所述轿厢导轨导向配合;
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对重导轨及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与所述对重连接,所述对重导轨设置于井道内,所述对重与所述对重导轨导向配合;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与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连接;
曳引组件,所述曳引组件包括曳引机、曳引轮、吊挂轮及上拉轮,所述曳引机与所述支架组件连接,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沿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所述吊挂轮与所述上拉轮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上的相对两侧;以及
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导轨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分别经过所述轿厢反绳轮、所述吊挂轮、所述上拉轮、所述曳引轮、所述对重反绳轮,并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吊挂梁及曳引梁,所述吊挂梁与所述轿厢导轨一端连接,所述曳引梁与所述对重导轨连接,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周向外壁间隔设置,所述吊挂轮与所述吊挂梁连接,所述曳引机及所述上拉轮与所述曳引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轮设置于所述吊挂梁的顶部,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顶部,所述上拉轮设置于所述曳引梁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梁与所述曳引梁垂直设置,所述吊挂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轿厢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上拉轮的轴向与所述曳引梁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吊挂轮在所述吊挂梁上平行且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吊挂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反绳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间隔设置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部,至少两个所述轿厢反绳轮均与所述曳引绳滑动连接。
CN202310235784.5A 2023-03-10 2023-03-10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Pending CN116588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35784.5A CN116588782A (zh) 2023-03-10 2023-03-10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35784.5A CN116588782A (zh) 2023-03-10 2023-03-10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8782A true CN116588782A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97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35784.5A Pending CN116588782A (zh) 2023-03-10 2023-03-10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8878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30285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KR20020006023A (ko) 트랙션 시브 엘리베이터
US7918319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KR20080058280A (ko) 하나의 승강기 통로에 상하로 배치된 두 승강실을 구비한승강기
CN112499440B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110790114A (zh) 一种电梯机房布置结构及电梯系统
CN1423615A (zh) 无机械室电梯
JP2004504239A (ja) 最小のビル空間を使用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7555289B (zh)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214456053U (zh) 无机房电梯
JP2001026388A (ja)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6588782A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CN220055956U (zh) 无机房电梯装置
CN214780114U (zh)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CN214780113U (zh)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JP429113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2499441B (zh) 无机房电梯改造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CN215160134U (zh) 无机房电梯
CN215160135U (zh) 无机房电梯
JP2001187678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5755869U (zh) 井道内施工升降机
CN219194133U (zh) 电梯曳引装置及电梯
WO200508276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6216455A (zh) 无机房电梯系统
CN220976202U (zh) 对重后置的无机房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