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9989A -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9989A
CN116559989A CN202310533814.0A CN202310533814A CN116559989A CN 116559989 A CN116559989 A CN 116559989A CN 202310533814 A CN202310533814 A CN 202310533814A CN 116559989 A CN116559989 A CN 116559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eep
width
light absorption
p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38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清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ongde Photoelectric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ongde Photoelectric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ongde Photoelectric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ongde Photoelectric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38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59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59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9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防窥膜技术领域。其中,该防窥结构,包括:第一基材层;若干个吸光区,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及透光区,设置于相邻所述吸光区之间,且未填充固态介质;其中,所述吸光区的截面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本发明,解决现有的防窥膜吸光区一般设计成矩形或正梯形形状,该形状对光线的收敛效果不佳;虽然有些吸光区采用倒梯形形状,但是由于光转写工艺的限制,一般需先以透明树脂制作透光区,再填充黑色树脂以制作成完整的防窥膜,从而导致光线在穿过透光区时,因介质变化出现折射现象,导致出射角的角度增大,影响防窥效果的问题。

Description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窥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和快乐。但数码产品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由于目前显示屏幕的可视角大,很容易被人偷窥而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因此,使用数码产品时要防止信息泄露,防窥膜必不可少。
现有的防窥膜吸光区一般设计成矩形或正梯形形状,该形状对光线的收敛效果不佳;虽然有些吸光区采用倒梯形形状,但是由于光转写工艺的限制,一般需先以透明树脂制作透光区,再填充黑色树脂以制作成完整的防窥膜,从而导致光线在穿过透光区时,因介质变化出现折射现象,导致出射角的角度增大,影响防窥效果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防窥结构,包括:第一基材层;若干个吸光区,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及透光区,设置于相邻所述吸光区之间,且未填充固态介质;其中,所述吸光区的截面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
作为优选,当所述吸光区的截面为倒梯形时,所述透光区的顶面宽度为A1,底面宽度为A;所述吸光区的顶面宽度a1,底面宽度为a,深度为B;
其中,所述吸光区的深宽比区间为B:a>8,所述吸光区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底面宽度的比值区间为a1:a>1,所述透光区的底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的底面宽度比值区间为10>A:a>2,所述透光区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的顶面宽度比值区间为A1:a1>2。
作为优选,当所述吸光区的截面为倒三角形时,所述透光区的顶面宽度为A1,所述吸光区的顶面宽度a1;
其中,所述透光区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的顶面宽度比值区间为A1:a1>2。
作为优选,所述倒梯形为等腰梯形,所述倒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防窥膜,包括上述的防窥结构;
还包括:与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一侧的所述吸光区相连的粘结层,所述粘结层远离所述吸光区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材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防窥膜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吸光区微结构压印模具;
步骤二、使用压印模具在第一基材层上以黑色树脂压印出吸光区结构;
步骤三、脱模后得到第一基材层上制作完成的吸光区结构;
步骤四、在第二基材层上涂布粘结层;
步骤五、将粘结层与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一侧的所述吸光区相贴合;
步骤六、贴合后可得吸光区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的防窥膜。
作为优选,所述压印模具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半开放式梯形槽。
作为优选,所述压印模具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半开放式三角形槽。
作为优选,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1-10μm。
作为优选,所述粘结层为液体光学胶、光学水胶或LOCA。
有益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具有未填充透光区的方式,通过第一基材层;若干个吸光区,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及透光区,设置于相邻所述吸光区之间,且未填充固态介质;其中,所述吸光区的截面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达到了吸光区倒置和光线无折射通过透光区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易于光线收敛和减小防窥角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的防窥膜吸光区一般设计成矩形或正梯形形状,该形状对光线的收敛效果不佳;虽然有些吸光区采用倒梯形形状,但是由于光转写工艺的限制,一般需先以透明树脂制作透光区,再填充黑色树脂以制作成完整的防窥膜,从而导致光线在穿过透光区时,因介质变化出现折射现象,导致出射角的角度增大,影响防窥效果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防窥结构的倒梯形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防窥结构的倒三角形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防窥膜倒梯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防窥膜倒三角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光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防窥膜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防窥膜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防窥膜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防窥膜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压印模具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0、第一基材层;20、吸光区;30、透光区;40、粘结层;50、第二基材层;60、压印模具;A1、透光区的顶面宽度;A、透光区的底面宽度;a1、吸光区的顶面宽度;a、吸光区的底面宽度;B、吸光区的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4所示,本申请涉及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该防窥结构包括:第一基材层10;第一基材层10是指基础支撑层体,能够实现良好的基础支撑和固定效果,从而实现与其他部件良好的配合效果。
若干个吸光区2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上;吸光区20是指具有吸光和阻光作用的部件,同时,将若干个吸光区20间隔设置在第一基材层10上,能够实现有序遮光和阻光的效果,从而使光线按照预设位置进行入射和出射。
透光区30,设置于相邻所述吸光区20之间,且未填充固态介质;通过在相邻吸光区20之间设置有未填充物质的透光区30,即未填充物质的透光区30为空气区,在室温和常压下,空气的折射率约为1.000293,即近似接近折射率为1。由折射定律可以知晓,当介质1的折射率大于介质2的折射率,既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是大于入射角的。因此,在防窥膜微结构一致的条件下,如图5所示,若透光区30为折射率N2的树脂填充材料,入射角θ1的入射光将以较大的θ2角度出射。故相较之下,若透光区30为未填充物质的空气区,则出射光角度可以保持在θ1,可以有更好的防窥效果。
其中,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通过将吸光区20的截面形状设置成倒梯形或倒三角的形式,能够对光线进行阻隔,以及易于对光线收敛,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更佳的防窥角度;同时,还能使光线定向出射的效果,从而实现良好的出射角度约束效果。更进一步的,所述倒梯形为等腰梯形,所述倒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通过采用等腰梯形或等腰三角形的结构形式,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实现易于生产和形状成型效果。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具有未填充透光区30的方式,通过第一基材层10;若干个吸光区2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上;及透光区30,设置于相邻所述吸光区20之间,且未填充固态介质;其中,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达到了吸光区20倒置和光线无折射通过透光区30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易于光线收敛和减小防窥角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的防窥膜吸光区20一般设计成矩形或正梯形形状,该形状对光线的收敛效果不佳;虽然有些吸光区20采用倒梯形形状,但是由于光转写工艺的限制,一般需先以透明树脂制作透光区30,再填充黑色树脂以制作成完整的防窥膜,从而导致光线在穿过透光区30时,因介质变化出现折射现象,导致出射角的角度增大,影响防窥效果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若干个交替设置的所述吸光区20和所述透光区30沿其深度方向分别相对设置有入光面和出光面;能够确保良好的光线进出效果。
进一步的,当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梯形时,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为A1,底面宽度为A;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底面宽度为a,深度为B;
其中,所述吸光区20的深宽比区间为B:a>8,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底面宽度的比值区间为a1:a>1,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比值区间为10>A:a>2,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比值区间为A1:a1>2;通过采用上述比值区间,能够获得所需的防窥角度,从而实现灵活使用的效果。
进一步的,当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三角形时,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为A1,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
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比值区间为A1:a1>2;通过采用倒三角的结构形式,能够实现对光线进行收敛,从而获得所需的防窥角度;同时,将通过采用上述的比值区间,能够实现对防窥角度进行约束的效果,从而使可视角在所需的范围内。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防窥膜,包括如上所述的防窥结构;
还包括:与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一侧的所述吸光区20相连的粘结层40,所述粘结层40远离所述吸光区20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材层50。
具体地,粘结层40是指具有粘连功能的层体,即胶黏剂层,能够实现将两部件进行贴合粘连的效果;通过在吸光区20梯形短边侧使用粘结层40与第二基材层50相贴合,以形成完整的防窥膜产品。当然,第二基材层50的材质和作用与第一基材层10相一致。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防窥膜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吸光区20微结构压印模具60;通过采用压印模具60压印的方式,且将模具形状设计成所需的形状,能够易于压印出所需的吸光区20形状。其中,压印模具60的形状为正梯形或正三角形,能够实现便于脱模,从而易于成型的效果。
步骤二、使用压印模具60在第一基材层10上以黑色树脂压印出吸光区20结构;通过压印模具60将黑色树脂压印出所需的吸光区20形状,能够实现吸光区20成型的效果。此时,第一基材层上设置的吸光区结构为正梯形或正三角形结构。
步骤三、脱模后得到第一基材层10上制作完成的吸光区20结构;将压印模具60进行脱模分离,能够获得防窥结构。
步骤四、在第二基材层50上涂布粘结层40;通过在第二基材层50上涂布有粘结层40,能够实现良好的固定效果;同时还能实现与其他部件良好的配合效果。
步骤五、将粘结层40与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一侧的所述吸光区20相贴合;能够实现将吸光区20两侧进行完全固定的效果,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步骤六、贴合后可得吸光区20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的防窥膜。通过将其倒置后,即获得吸光区20为倒置的防窥膜,同时,还能实现透光区30为空气层。此时,获得的防窥膜其吸光区20的形状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
如图10所示,所述压印模具60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半开放式梯形槽;通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开放式梯形槽,能够易于压印成梯形形状的效果;优选的,间隔设置为等间隔设置;能够实现梯形槽均匀布局的效果。其中,第一方向是指两坐标体系中的Y轴方向,梯形槽的宽度由上至下递增,能够实现易于脱模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压印模具60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半开放式三角形槽;通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开放式三角形槽,能够易于压印成三角形形状的效果;优选的,间隔设置为等间隔设置;能够实现三角形槽均匀布局的效果。其中,第一方向是指两坐标体系中的Y轴方向,三角形槽的宽度由上至下递增,能够实现易于脱模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层40的厚度为1-10μm;能够确保良好的贴合粘连效果,同时,随着粘结层40厚度的增加,附着力亦会不断增加,因此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所需的厚度,以获得合适的附着力。
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层40为液体光学胶、光学水胶或LOCA;能够实现多种选择的效果,从而实现灵活使用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吸光区20的深度B为65μm,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7.8μm,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为10.5μm,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1.2μm,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A1为28.5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能够获得最佳的防窥角度,其中,可视角为49度。
进一步的,所述吸光区20的深度B为65μm,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7.6μm,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为10.5μm,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1.4μm,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A1为28.5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能够获得最佳的防窥角度,其中,可视角为50度。
进一步的,所述吸光区20的深度B为65μm,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8μm,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为10.5μm,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1μm,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A1为28.5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能够获得最佳的防窥角度,其中,可视角为48度。
具体通过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6所示,将吸光区20间隔设置在第一基材层10上,其中,所述吸光区20的深度B为65μm,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7.8μm,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为10.5μm,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1.2μm,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A1为28.5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采用上述参数设定,获得可视角约为49度。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7.6μm,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1.4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采用上述参数设定,获得可视角约为50度。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8μm,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1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采用上述参数设定,获得可视角约为48度。
实施例4
如图9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a为0,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A为39μm,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采用上述参数设定,获得可视角约为55度。
对比例1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透光区30的折射率为1.47;采用上述参数设定,获得可视角约为73度。其中,折射率为1.47的物质可以为:普通玻璃、有机化合物或晶体等,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当相同参数的条件下,对透光区30分别进行未填充材质、或填充不同折射率的材料测试后,填充材料的可视角度明显增加,导致防窥效果显著变差,故采用本申请的方式能够获得最佳的防窥角度;
2.采用本申请的倒梯形结构或倒三角形结构,均能获得所需的可视角。
关于产品信赖性方面,吸光区底部尺寸与微结构破坏剥离力有所关系,实际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本申请中的粘结层,能够提供良好的贴合效果,从而确保粘结的稳定性;
2.在相同参数条件下,粘结层的厚度越厚,所需要的剥离力更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防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材层(10);
若干个吸光区(20),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上;及
透光区(30),设置于相邻所述吸光区(20)之间,且未填充固态介质;
其中,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梯形时,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为A1,底面宽度为A;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底面宽度为a,深度为B;
其中,所述吸光区(20)的深宽比区间为B:a>8,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底面宽度的比值区间为a1:a>1,所述透光区(30)的底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20)的底面宽度比值区间为10>A:a>2,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比值区间为A1:a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吸光区(20)的截面为倒三角形时,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为A1,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a1;
其中,所述透光区(30)的顶面宽度与所述吸光区(20)的顶面宽度比值区间为A1:a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梯形为等腰梯形,所述倒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5.防窥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窥结构;
还包括:与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一侧的所述吸光区(20)相连的粘结层(40),所述粘结层(40)远离所述吸光区(20)一侧设置有第二基材层(50)。
6.防窥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吸光区(20)微结构压印模具(60);
步骤二、使用压印模具(60)在第一基材层(10)上以黑色树脂压印出吸光区(20)结构;
步骤三、脱模后得到第一基材层(10)上制作完成的吸光区(20)结构;
步骤四、在第二基材层(50)上涂布粘结层(40);
步骤五、将粘结层(40)与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10)一侧的所述吸光区(20)相贴合;
步骤六、贴合后可得吸光区(20)为倒梯形或倒三角形的防窥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窥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模具(60)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半开放式梯形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窥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印模具(60)上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半开放式三角形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窥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40)的厚度为1-1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窥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40)为液体光学胶、光学水胶或LOCA。
CN202310533814.0A 2023-05-12 2023-05-12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559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3814.0A CN116559989A (zh) 2023-05-12 2023-05-12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3814.0A CN116559989A (zh) 2023-05-12 2023-05-12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9989A true CN116559989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94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3814.0A Pending CN116559989A (zh) 2023-05-12 2023-05-12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99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3083B2 (en) Lens sheet for microlens and lenticular lens
JP2022063320A (ja) 熱可塑性光学デバイス
TW200535487A (en)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with integrated optical compensation structure
JP2024023395A (ja) 光学デバイス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結果として得られる光学デバイス
CN102741713A (zh) 光学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TW201022736A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ulti-view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lor filter substrate
WO2015122769A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wafer level optical lens assembly
CN108594515B (zh) 柔性偏光盖板及其制备方法、包含它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2657756A1 (en) Liquid crystal element
TWI484261B (zh) 背光單元用之多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TWI805750B (zh) 光控濾光片
CN110286497B (zh) 平面嵌入式led-3d模组的制备方法
CN219957904U (zh) 防窥结构及其防窥膜
US8937774B2 (en) Method for making paired lenses with an opaque barrier between, and product made
CN116559989A (zh) 防窥结构、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US20140321164A1 (en) Composite light guide plat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KR20090037570A (ko) 플라스틱 몰딩을 이용한 카메라 모듈 제작방법
JPH08240802A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383360U (zh) 角度滤光器
JP2003262713A (ja) 回折光学素子及び回折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15508926A (zh) 一种视角扩大膜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8524967U (zh) 立体成像光学薄膜
CN208818991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US9170370B2 (en) Optic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7239092B2 (ja) 光変調装置、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