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6905A - 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6905A
CN116546905A CN202180079875.3A CN202180079875A CN116546905A CN 116546905 A CN116546905 A CN 116546905A CN 202180079875 A CN202180079875 A CN 202180079875A CN 116546905 A CN116546905 A CN 116546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tate
reclining
cable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8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老名俊也
中根正伸
长尾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46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69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24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18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B60N2/02253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electric motor and the seat or seat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10),能够仅在座椅(1)的后仰操作成为问题的特定的状态时,通过简单且紧凑的结构可靠且容易地限制后仰操作。该座椅装置(10)具备:后仰操作部(100),其进行通过后仰机构(50)使座椅(1)的靠背(3)倾倒的操作;锁定机构(120),其在座椅(1)为纵长状态时,将后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线缆(124),其随着座椅(1)向纵长状态的转换而被拉拽。锁定机构(120)具有通过直线移动相对于后仰操作部(100)的操作杆(110)卡脱的限位器(121),限位器(121)被线缆(124)直接拉拽,直线移动到与操作杆(110)卡合而不能操作的约束位置。

Description

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转换座椅的状态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搭载于有轨车辆的座椅具有两侧方向较长且可多人乘坐的长椅型,通常沿着客厢内的壁边设置。在长椅型中,已知有旋转座椅,能够在座椅背面平行地沿着壁的纵长状态和座椅背面与壁正交的交叉状态绕座椅中心的旋转轴旋转而转换方向。
在这种旋转座椅中,为了在使座椅从沿着壁的纵长状态旋转到交叉状态时,使座椅的轨迹(旋转半径)与壁不干涉,提出有在座椅的旋转机构的基础上,具备滑动机构,还具备使各机构连动的传递机构的座椅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座椅装置中,为了在客厢内尽可能扩大两侧的座椅之间的通路宽度而得到舒适的空间,在纵长状态时,使座椅的旋转轴位于壁边,另一方面,在交叉状态时,以使座椅与壁不干涉的方式使座椅的旋转轴向通路侧滑动。因此,在上述座椅装置中,在纵长状态时,为了防止与壁的干涉,不能使靠背倾倒,不能具备使乘坐舒适度良好的后仰机构。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等通过日本特愿2020-34280号提出了在座椅为纵长状态下限制后仰操作的座椅装置。该座椅装置在座椅为纵长状态时,通过设于扶手的锁定机构使后仰操作不能进行。锁定机构使用与座椅的状态的转换连动的L字形联杆和锁定销,约束后仰的操作杆。L字形联杆为上下较长的部件,锁定销为通过L字形联杆沿上下方向动作的结构。
另外,作为另一旋转座椅,还提出了具备当座椅朝向窗侧时,使后仰机构不能进行操作的止动机构的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止动机构的结构是,在座椅的底面侧(可动基座)设置两侧较长的联杆,在联杆的一端侧连结后仰操作线,在另一端侧除了拉伸弹簧,还连结后仰的操作杆的线,当座椅朝向窗侧时,拉伸弹簧被拉伸,不能牵引操作杆的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317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3-139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日本特愿2020-34280号所示的现有的技术中,与后仰的操作杆一起设置于扶手的锁定机构使用L字形联杆和锁定销约束操作杆,因此零件数量多且结构复杂,存在导致成本高的问题。另外,L字形联杆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增大,因此,包含其可动区域的实质的配置空间也增大,扶手的有限的空间被侵占,存在例如附加具有缓冲性的肘垫的操作被限制这样的设计上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现有的技术中,也由于止动机构使用联杆和拉伸弹簧约束操作杆,因此零件数量多且结构复杂,有存在导致成本高的问题。而且,由于联杆在两侧较长地增大,因此,包含其可动区域,需要更大的配置空间,特别是难以设置于作为有限的空间的座椅的底面侧(可动基座)。
而且,在上述止动机构中,并非直接约束操作杆的动作,而是经由线、联杆以及拉伸弹簧,始终间接地约束。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例如如果拉伸弹簧劣化,则操作杆的约束变得不充分,锁定的可靠性也欠缺。
本发明着眼于以上现有的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作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通过削减了零件数量的简单的结构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紧凑地构成,从而能够应对省空间化的要求,能够仅在后仰操作成为问题的特定的状态时可靠且容易地限制后仰操作的座椅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提供一种座椅装置,其能够转换座椅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
后仰机构,其能够使座椅的靠背倾倒;
操作部,其进行通过所述后仰机构使靠背倾倒的操作;
锁定机构,其在座椅处于特定的状态时,将所述操作部约束为不能操作;以及
线缆,其随着座椅向所述特定的状态的转换而被拉拽,
所述操作部能够从通常的初始位置位移到操作时的操作位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通过直线移动相对于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操作部卡脱的限位器,
所述限位器被所述线缆直接拉拽,从与所述操作部脱离的通常的非约束位置直线移动至与所述操作部卡合而不能操作的约束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装置,通过削减了零件数量的简单的结构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紧凑地构成,能够应对省空间化的要求,且能够仅在后仰操作成为问题的特定的状态时可靠且容易地限制后仰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后仰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后仰操作部的侧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后仰操作部中的一部分切口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后仰操作部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交叉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纵长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交叉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纵长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底座、移动台以及底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操作部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操作部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转换座椅的状态的过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能够转换座椅1的状态。在此,座椅1的状态是不仅包含座椅1的旋转的方向,还包含座椅1的前后位置的变化等的概念。另外,座椅1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以下,以应用的搭载于有轨车辆的客厢内的两人座的长椅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构成要素的相对的尺寸关系及形状等可适当进行设计变更,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
<座椅装置10的概要>
图10是表示座椅装置10的底座11、移动台20以及底架3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座椅装置10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座椅装置10的交叉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座椅装置10的相同的交叉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座椅装置10的纵长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座椅装置10的相同的纵长状态的侧视图。此外,在各图中,关于同一部分的些许的形状差异仅是设计变更(例如图5及图10中的底座11的形状的差异等)。
如图10所示,座椅装置10具备固定于地板面上的底座11、可沿前后方向进退地支撑于底座11的移动台20、以及可沿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移动台20的座椅1的底架30。在此,底座11为本发明的“座椅的固定侧”的一例,移动台20及底架30为本发明的“座椅的可动侧”的一例。此外,座椅装置10在有轨车辆的客厢内配置于壁(窗)边的地板面上,图10中的“A”为与有轨车辆的行进方向平行的壁的一部分。
在座椅装置10中,座椅1的底架30经由旋转机构40在移动台20上被支撑为可绕旋转轴旋转。另外,移动台20经由滑动机构14能够与旋转机构40一同进退地支撑于底座11上。而且,座椅装置10为了使滑动机构14对座椅1的进退与旋转机构40对座椅1的旋转连动,具备省略了图示的连动机构。
<关于座椅1>
如图5所示,座椅1作为例如两人座用的长椅在两侧方向上并排设置一对座部2及靠背3而成。在座椅1的两侧设置有从侧方覆盖座部2的一对侧面布置部4。各侧面布置部4的上端侧为大致水平地前后延伸的扶手5。在此,扶手5在形成侧面布置部4的框架构件的上端面装配具有缓冲性的肘垫而构成。另外,靠背3的下端侧经由后仰机构50(参照图7)可倾倒地支撑于座部2的后端侧。
<后仰机构50>
如图7所示,后仰机构50将靠背3能够相对于座部2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倾倒地支撑。后仰机构50具备例如气弹簧等阻尼器51。阻尼器51构成为将活塞杆53可出没地插入缸筒主体52,且在底架30上与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阻尼器51向使活塞杆53收纳于缸筒主体52的方向施力,但能够将活塞杆53固定为突出任意的量的状态。
缸筒主体52的后端可推拉地连结于靠背3内部的框架3a的下端。另一方面,从缸筒主体52的前端出没的活塞杆53的前端与底架30的前端侧的适当部位连结。通过这种阻尼器51,能够将靠背3保持在任意的倾倒角度。即,构成为,在阻尼器51为锁定状态时,通过缸筒主体52将活塞杆53固定为突出预定量的状态,能够将靠背3保持在任意的倾倒角度。
当解除阻尼器51的锁定状态时,通过活塞杆53收纳于缸筒主体52的作用力,靠背3恢复到最立起的初始位置。在该锁定解除状态下,通过落座者将靠背3克服阻尼器51的回复力向后方推压,能够将靠背3调整到任意的倾倒角度。
阻尼器51的锁定机构是通常的机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活塞杆53的旁边设置有用于解除锁定状态的解除按钮54。如图7所示,用于按压该解除按钮54解除锁定状态的后仰操作部100设置于上述扶手5的前端。此外,后仰操作部100为本发明的“操作部”的一例。
<后仰操作部100>
图1是后仰操作部100的立体图,该图(a)表示操作杆110未被约束的状态(以下“非约束状态”),该图(b)表示操作杆110被约束的状态(以下“约束状态”)。图2是后仰操作部100的侧视图,该图(a)表示操作杆110的非约束状态,该图(b)表示操作杆110的约束状态。
图3是将后仰操作部100中的一部分(凸缘105)切口后的立体图,该图(a)表示操作杆110的非约束状态,该图(b)表示操作杆110的约束状态。图4表示将后仰操作部100的操作杆110抬起的操作位置,该图(a)为立体图,该图(b)为侧视图。此外,如图1~图4所示,在后仰操作部100附设有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
如图1~图4所示,后仰操作部100将各部件装入一个外壳101而单元化,如图5所示,被装入扶手5(准确地,侧面布置部4的上端侧)的前端内部。后仰操作部100通过上述后仰机构50进行使靠背3倾倒的操作(后仰操作)。如图示地,外壳101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金属制的部件,底面壁103沿着侧面壁102的下端缘折弯成直角。
后仰操作部100具备可摆动地支撑于外壳101的操作杆110。在外壳101的侧面壁102设置有与该侧面壁102平行的支撑壁104。操作杆110经由在水平面上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111可摆动地支撑于成为支撑壁104的后端侧的外壳101整体的大致中央。
操作杆110形成为大致L字形,以枢轴支撑其大致中间的枢轴111为摆动中心,一端侧成为落座者用手指操作的操作部位112。操作部位112朝向座椅1的前方配置,主要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在相对于操作部位112将摆动中心夹在中间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与后述的限位器121卡脱的抵接部位113。抵接部位113朝向下方配置,主要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在抵接部位113的下方设置有后述的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一端侧插通的凹槽114。
操作杆110设定为,在后仰操作时,从如图2(a)所示地操作部位112朝向下方且抵接部位113靠后方的通常的初始位置向如图4(b)所示地操作部位112向上方被拉拽而抵接部位113靠前方的操作位置摆动(位移)。另外,在操作杆110的摆动中心(枢轴111)和另一端侧(抵接部位113)之间设置有连结后仰操作线缆116的一端侧的卡定槽115。
后仰操作线缆116的另一端侧延伸至省略了图示的上述后仰机构50的解除按钮54侧(参照图7)。在此,构成为,通过将操作杆110向上方拉拽至操作位置,经由后仰操作线缆116,解除按钮54侧的联杆(未图示)被拉拽而按压解除按钮54,阻尼器51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此外,操作杆110通常被后仰操作线缆116拉拽而保持在初始位置。
<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
在后仰操作部100附设有能够将该后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的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在座椅1处于后述的纵长状态(特定的状态)时,将后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此外,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为本发明的“锁定机构”的一例。
如图1~图4所示,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具有在后仰操作部100的操作杆110处于初始位置时,相对于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卡脱的限位器121。限位器121在外壳101的底面壁103上的靠前方的位置被支撑为沿座椅1的前后方向直线移动。
限位器121由例如金属制的块状的部件构成,在底面壁103的靠前方的位置沿着与侧面壁102平行地立起的凸缘105被支撑为在大致水平面的底面壁103上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在此,在凸缘105设置有能够移动地嵌合并引导在限位器121的侧方所突出设置的轴122的导向槽106。此外,限位器121在俯视下位于操作杆110的操作部位112与抵接部位113之间。
座椅1向后述的纵长状态(特定的状态)转换时被拉拽的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一端侧从后方连结于限位器121。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一端侧配置成沿与限位器121直线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在此,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一端侧在插通了位于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的凹槽114的状态下向前方延伸,直接连结于位于抵接部位113的前方的限位器121的后侧。
另一方面,后仰锁定线缆124的另一端侧延伸至后述的旋转操作部200侧。后仰锁定线缆124设定成,在座椅1处于特定的状态(后述的纵长状态)时,从旋转操作部200侧被拉拽。限位器121通过被后仰锁定线缆124直接拉拽,从与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脱离的通常的非约束位置(参照图1(a))直线移动至与上述抵接部位113卡合的约束位置(参照图1(b))。此外,后仰锁定线缆124为本发明的“线缆”的一例。
在限位器121的前侧与位于其前方的外壳101的前端片107之间架设有弹簧部件123。弹簧部件123对限位器121向通常的非约束位置施力。如图1(a)所示,在限位器121处于非约束位置、即直线上的移动范围的最前端时,不会约束操作杆110的摆动,如图4所示,能够进行使操作杆110的操作部位112摆动至上方的操作位置的后仰操作。此外,弹簧部件123为本发明的“施力单元”的一例。
当后仰锁定线缆124被拉拽时,限位器121克服弹簧部件123的作用力,如图1(b)所示,向后方直线移动至约束位置、即直线上的移动范围的最后端。由此,限位器121的后端面与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卡合,因此操作杆110保持在通常的初始位置,不能使操作部位112向上方摆动,被约束为不能操作。此外,外壳101的支撑壁104形成操作杆110的初始位置的定位。
另外,就后仰锁定线缆124而言,内线缆可滑动地内插于外线缆内,外线缆的端部固定于在外壳101的侧面壁102的后端侧所设置的托架108,形成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一端侧的内线缆延伸至比托架108靠前的限位器121。另外,上述后仰操作线缆116也同样,内线缆可滑动地内插于外线缆内,外线缆的端部固定于托架108,形成后仰操作线缆116的一端侧的内线缆延伸至操作杆110的卡定槽115。
<关于座椅1的状态>
图15是表示将座椅1向纵长状态、一交叉状态、反交叉状态转换的过程的说明图。座椅装置10能够将座椅1的状态转换成座椅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A的纵长状态(参照图9、图6)和座椅背面与壁A大致正交的交叉状态(参照图5)。在此,交叉状态具有一交叉状态(参照图5)和相对于一交叉状态成为180度反朝向的反交叉状态。
如图15所示,当以座椅1的纵长状态为原位置,将旋转角度设为0°时,一交叉状态的旋转角度为90°,反交叉状态的旋转角度为-90°。此外,座椅背面与靠背3的背面同义。以下,在统称一交叉状态和反交叉状态时,简记为交叉状态。
<底座11>
如图10所示,底座11在客厢内固定于壁A旁边的地板面上。底座11通过将框架构件组合成在与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台架状而构成。底座11的上表面侧大致水平,该上表面侧被形成长边的两侧端部12、12和形成后侧(壁A侧)的短边的后端部包围,但前侧(通路侧)开放。
底座11配置成,后端部与壁A大致平行地接近,两侧端部12、12与壁A大致正交并朝向通路侧。此外,在底座11的上表面侧,除了下述的滑动机构14,还设置有限制底架30的进退范围及旋转方向的限位器等相关部件。
<滑动机构14>
如图10所示,在底座11的上表面侧经由滑动机构14能够沿与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地安装有移动台20。滑动机构14具备设置于底座11的两侧端部12、12的内侧的一对导轨14a、14a。一对导轨14a、14a沿着底座11的两侧端部12、12的内侧互相平行地对置,下述的移动台20的两侧部21、21能够保持原样地滑动地嵌合于各导轨14a的内侧。
<移动台20>
如图10所示,移动台20在底座11的上表面侧大致水平地配置,且通过将框架构件组合成长方形的框架状而构成。形成移动台20的长边的两侧端部21、21可滑动地嵌合于上述的一对导轨14a、14a的内侧。由此,移动台20能够以沿相对于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前进或后退的方式滑动。在移动台20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使座椅1绕旋转轴旋转的旋转机构40。
<旋转机构40>
旋转机构40将座椅1的底架30能够在大致水平面上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移动台20上。旋转机构40构成为例如内外一对环状的旋转盘在其之间夹设轴承等而可互相旋转地组合的单元。在该旋转机构40中,外侧的旋转盘固定于移动台20,内侧的旋转盘固定于底架30。
成为座椅1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为旋转机构40的中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伴随物理的实况的部件。如图8所示,旋转机构40具备作为动力源的马达41。在马达41附设有减速机,位于其输出轴的驱动齿轮可转动地啮合于设于底架30侧且以旋转轴为中心的链轮42。此外,旋转机构40通过手动也能够旋转座椅。
<底架30>
如图10所示,底架30安装座椅1并支撑于移动台20上的旋转机构40。底架30例如由与座部2的底面一致的金属板构成。在底架30的下表面侧一体地设置有上述的马达41的驱动齿轮可旋转地啮合的链轮42。
<连动机构>
另外,座椅装置10具备连动装置(未图示),该连动装置使座椅1的旋转和进退连动,以在将座椅1向纵长状态、一交叉状态、反交叉状态转换时,座椅1与墙A不干涉。此外,纵长状态相当于本发明的“座椅1的特定的状态”。
连动机构在使座椅1与底架30一起旋转时,将该底架30的旋转转换成直线运动传递到移动台20,使移动台20与底架30一起以相对于壁A接近或分离的方式沿直线方向进退。这种连动机构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利用本申请人已提出的日本特开2018-187971号公报所记载的发明、或者虽未公开但在日本特愿2019-239066号所提出的发明等。
<旋转锁定机构60>
图13是表示旋转锁定机构60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从下侧观察旋转锁定机构60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座椅装置10具备将底架30(座椅)约束为在纵长状态、一交叉状态、反交叉状态的各自的旋转位置不能旋转的旋转锁定机构60。旋转锁定机构60将底架30锁定为相对于底座11不能旋转,因此,移动台20也必然地被约束为相对于底座11不能进退。
旋转锁定机构60具备能够从底座11侧到底架30上下出没的锁定销61和设置于底架30且上述锁定销61卡脱的卡定孔62a、62b、62c。各卡定孔62a、62b、62c在大致长方形的底架30中的沿着座椅背面的一长边侧和沿着座椅两侧的两短边侧分别设置,合计三个。
锁定销61组装于单元60a,单元60a固定于底座11的上表面侧的靠后端。锁定销61能够从底座11的上表面侧向上方出没,动作到向上方突出并嵌入卡定孔62a、62b、62c的锁定位置和向下方没入而从卡定孔62a、62b、62c脱离的锁定解除位置。
锁定销61在座椅1转换到纵长状态、一交叉状态、反交叉状态时,在各自的位置嵌入上下一致的底架30侧的卡定孔62a、62b、62c,从而将座椅1约束为不能旋转。即,在纵长状态时,锁定销61嵌入位于底架30的一长边侧的卡定孔62a。另外,在一交叉状态时,锁定销61插入并卡合于位于底架30的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b。进一步地,在反交叉状态时,锁定销61嵌入位于底架30的另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c。
如图13、图14所示,在装入有锁定销61的单元60a分别设置有使锁定销61向上方突出且始终向锁定位置施力的弹簧部件(未图示)和使锁定销61克服弹簧部件的作用力向下方的锁定解除位置没入的联杆60b。在此,在联杆60b连结有脚踏操作用的旋转操作线缆206(参照图11)的一端侧。
锁定销61构成为,通过弹簧部件的作用力,通常维持在锁定位置,但当联杆60b被旋转操作线缆206拉拽时,克服弹簧部件的作用力没入到锁定解除位置。如图11所示,旋转操作线缆206的另一端侧延伸至设置于底座11侧的后述的旋转操作部200。在此,通过旋转操作部200的操作,旋转操作线缆206被拉伸,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被解除。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旋转锁定机构60的联杆60b还连结有电动操作用的旋转操作线缆的一端侧。拉伸电动操作用的旋转操作线缆的动力源例如兼用旋转机构40的马达41。即,马达41具备离合器,且构成为,通过离合器的切换,能够切换成通过旋转机构40使座椅旋转的动作和使锁定销61没入而进行锁定解除的动作。此外,关于马达41的离合器的结构是通常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锁定机构60中,构成为,当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通过旋转操作部200处的脚踏操作无法解除,仅能够通过马达41的电动操作来解除。在此,电动操作由车辆的乘务员、站务员进行,脚踏操作主要由乘客进行。
<旋转操作部200>
图11是表示旋转操作部200未通过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约束成不能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旋转操作部200通过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约束成不能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旋转操作部200将各零件组装于一个外壳201而单元化,且固定为从移动台20的前端侧垂下的状态。
如图11所示,旋转操作部200在固定于外壳201的内侧的支撑托架202的下端具备经由枢轴203可摆动地支撑的脚踏板204。脚踏板204以将其基端侧枢轴支撑的枢轴203为旋转中心,前端侧能够向前后方向摆动。
脚踏板204摆动到前端侧向外壳201的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参照图11)和前端侧向上方收入的收纳位置(参照图12)。脚踏板204经由弹簧部件205通常向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被施力。在此,在脚踏板204处于使用位置时,能够进行踩下脚踏板将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解除的操作,但在脚踏板204处于收纳位置时,不能进行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的操作。
延伸至上述旋转锁定机构60侧的脚踏操作用的旋转操作线缆206的另一端侧经由连接器与脚踏板204的基端侧连结。在此,构成为,当将处于使用位置的脚踏板204向下方踩下时,旋转操作线缆206被拉拽,锁定销61(参照图13)向下方没入,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另外,在脚踏板204的基端侧,在从枢轴203偏心的位置固定有向两侧方向突出的销状的被卡合部207。从上述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侧延伸的后仰锁定线缆124的另一端侧经由连接器与被卡合部207连结。在此,构成为,当被卡合部207与下述的卡合部211卡合时,后仰锁定线缆124被拉拽,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的限位器121向后方移动,将后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
<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
另外,在旋转操作部200附设有使该旋转操作部200的约束的解除操作不能进行的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使脚踏板204的操作不能进行。在此,纵长状态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座椅1的特定的状态”。
如图11、图12所示,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具备设置于作为座椅1的固定侧的底座11的卡合部211和设置于处于座椅1的可动侧的上述旋转操作部200的被卡合部207。卡合部211配置于底座11中的下表面侧的前端,形成为例如朝向前方向斜上方突出的金属制的托架状。
被卡合部207如上述地在脚踏板204的基端侧以金属制的销状设置于从枢轴203偏心的位置。被卡合部207设定成,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特定的状态)时,正好与卡合部211卡合。当被卡合部207与卡合部211卡合时,使脚踏板204克服弹簧部件205的作用力向收纳位置摆动,因此,使旋转操作部200的解除操作不能进行。同时,将后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
<座椅装置10的作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基于图15,首先,对转换座椅1的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5(a)所示,在底架30(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底架30的旋转轴(旋转机构40)向壁A侧最大程度后退(接近)。底架30的长边(座椅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A,旋转角度为0°。此时,如图10所示,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位于底架30的一长边侧的卡定孔62a,底架30(座椅1)在纵长状态下被约束为不能旋转。
<<从纵长状态向一交叉状态的转换>>
如图15(a)~图15(c)所示,为了将底架30(座椅1)从纵长状态转换到一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需要解除基于旋转锁定机构60对旋转的约束。将锁定销61从卡定孔62a脱离的动作不能通过脚踏板204的操作进行,通过利用了马达41的动力的电动操作来进行。
在图15(a)所示的纵长状态下,在解除了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后,当如图15(b)所示地使底架30通过马达41向正方向(图15中绕逆时针)旋转时,底架30通过连动机构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即,底架30以与壁A不干涉的方式一边向正方向旋转一边向通路侧前进,并且旋转。
当如图15(c)所示地底架30到达一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时,在图10中,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处于底架30的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b。由此,底架30(座椅1)在一交叉状态下被约束为不能旋转。
<<从一交叉状态向反交叉状态的转换>>
在图15(c)所示的一交叉状态下,在解除了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后,当使底架30向反方向(图15中绕顺时针)旋转时,底架30通过连动机构例如一边旋转一边后退或前进。然后,如图15(d)所示,底架30在临时保持于以与纵长状态平行的状态前进了的位置的状态下,不保持原样进退,而是保持原样向反方向旋转。
当如图15(e)所示地使底架30到达反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时,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底架30的另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c,底架30再次被约束为不能旋转。这种座椅1的从一交叉状态向反交叉状态的转换不限于脚踏板的脚踏操作,也能够通过马达41的电动操作来进行。此外,为了将座椅1从反交叉状态返回一交叉状态、进一步地从一交叉状态返回原来的纵长状态,只要进行与上述的从纵长状态向一交叉状态、以及从一交叉状态到反交叉状态的转换分别相反的动作即可。
<<靠背3的后仰操作的约束>>
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通过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后仰操作部100的后仰操作变得不能进行。即,在座椅1向纵长状态转换时,如图12所示,被卡合部207相对于处于底座11的卡合部211卡合而位移。在此,被卡合部207以枢轴203为旋转中心向使脚踏板204向上方摆动的方向位移。随着被卡合部207的位移,连结于被卡合部207的后仰锁定线缆124被拉拽。
图1(a)中,当后仰锁定线缆124被拉拽时,限位器121从脱离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的非约束位置克服弹簧部件123的作用力,如图1(b)所示地直线移动至与抵接部位113卡合的约束位置。由此,操作杆110不能在保持通常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使操作部位112向上方摆动,被约束为不能操作,不能通过后仰机构50使靠背3倾倒。
通过这种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在纵长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阻止落座者对靠背3的后仰操作,能够防止靠背3意外倾倒而与壁A干涉。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仅由被后仰锁定线缆124直接拉拽的限位器121构成即可,不需要使限位器121直线移动的联杆等特别的机构。
因此,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的零件数量被削减,结构也简单化且小型化,能够实现降低成本及配置空间的削减。另外,限位器121不是经由联杆等其它部件被后仰锁定线缆124间接地拉拽,而是直接连结于后仰锁定线缆124直接被拉拽。因此,不存在因后仰锁定线缆124以外的其它部件的劣化导致拉拽不充分的担忧,能够使其可靠地移动。
而且,限位器121在外壳101的大致水平的底面壁103上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另外,直接连结于限位器121的后仰锁定线缆124也在限位器121直线移动的同一水平面上向同一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因此,在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中,没有在上下方向上增大的结构及动作,能够大幅抑制高度尺寸。因此,在侧面布置部4的上端侧能够附加具有使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缩小的量的厚度的扶手5。
<<靠背3的后仰操作的约束解除>>
当座椅1向交叉状态转换时,解除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对后仰操作部100的不能操作的约束。即,在座椅1的交叉状态下,如图11所示,位于移动台20的脚踏板204的被卡合部207相对于位于底座11的卡合部211未卡合,而是分离。因此,脚踏板204为通过弹簧部件205的弹力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后仰锁定线缆124为不被拉拽的状态。
于是,如图1(a)所示,在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中,限位器121通过弹簧部件123的作用力向前方直线移动到从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脱离的非约束位置。由此,操作杆110的不能操作的约束被解除,后仰操作变得可以进行。即,如图4所示,落座者能够进行使操作杆110的操作部位112向上方摆动的后仰操作,能够使靠背3倾倒到任意的角度,能够使乘坐舒适度良好。
此外,当操作杆110的操作部位112摆动到上方的操作位置时,穿过抵接部位113的凹槽114的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中途向下方被按压。该后仰锁定线缆124的位移设定在可通过后仰锁定线缆124的游隙吸收的范围内。因此,不会对位于后仰锁定线缆124的前方的旋转操作部200侧的动作造成影响。
<<座椅1的旋转操作的约束>>
如图10所示,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通过旋转锁定机构60,底架30被约束为相对于移动台20不能旋转。即,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处于底架30的一长边侧的卡定孔62a。在此,锁定销61从作为座椅1的固定侧的底座11突出,因此,座椅1不仅不能旋转,同时被约束为不能进退。
如图6所示,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通过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旋转操作部200的解除操作变得不能进行。即,在纵长状态下,移动台20向壁A侧最大程度地后退(接近),移动台20的前端侧与底座11的前端侧重叠。根据该位置关系,如图12所示,处于移动台20的脚踏板204的被卡合部207相对于处于底座11的卡合部211卡合。于是,脚踏板204克服弹簧部件205的作用力,摆动到起立的收纳位置,且被约束在该收纳位置。
由此,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脚踏板204不仅位移到不能操作的收纳位置,还通过卡合部211与被卡合部207的卡合关系,被牢固地保持在收纳位置。因此,在纵长状态下,不能进行旋转操作部200的解除操作。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在纵长状态下,能够可靠地阻止落座者对座椅1的旋转操作。
<<座椅1的旋转操作的约束解除>>
在座椅1处于交叉状态时,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对旋转操作部200的不能操作的约束也被解除。即,在图15(c)所示的交叉状态下,移动台20从壁A侧最大程度地前进(分离),移动台20的前端侧分离地位于比底座11的前端侧靠前方。在该位置关系中,如图11所示,处于移动台20的脚踏板204的被卡合部207相对于处于底座11的卡合部211不卡合,而是分离。因此,脚踏板204通过弹簧部件205的作用力成为突出到前方的使用位置。
此时,座椅1的落座者通过踩下脚踏板204,能够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即,图11中,当脚踏板204被踩下而向下方摆动时,旋转操作线缆206被拉拽,锁定销61(参照图13)向下方没入,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由此,落座者能够手动使座椅1旋转。
<本发明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导出的本发明。
首先,本发明为一种座椅装置10,其能够转换座椅1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
后仰机构50,其能够使座椅1的靠背3倾倒;
操作部100,其进行通过上述后仰机构50使靠背3倾倒的操作;
锁定机构120,其在座椅1处于特定的状态时,将上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以及
线缆124,其随着座椅1向上述特定的状态的转换而被拉拽,
上述操作部100能够从通常的初始位置位移到操作时的操作位置,
上述锁定机构120具有通过直线移动相对于位于上述初始位置的操作部100卡脱的限位器121,
上述限位器121被上述线缆124直接拉拽,从与上述操作部100脱离的通常的非约束位置直线移动到与上述操作部100卡合而使上述操作部100不能操作的约束位置。
在这种锁定机构120中,限位器121被线缆124直接拉拽,直线移动到与后仰机构50的操作部100卡合而使操作部100不能操作的约束位置。因此,不需要用于使限位器121移动的联杆等特别的机构,零件数量被削减,结构也简单化且小型化,能够实现降低成本及配置空间的削减。
而且,限位器121不是经由联杆等其它部件通过线缆124间接地拉拽,而是与线缆124直接连结,直接拉拽。因此,不存在因线缆124以外的其它部件的劣化导致拉拽不充分的担忧,能够使其可靠地移动。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位器121被支撑为在大致水平面上沿座椅1的前后方向直线移动的状态。
由此,在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中,不是在上下方向上增大的结构及动作,能够更紧凑地构成高度尺寸。因此,能够在安装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的例如侧面布置部4(扶手5)等的配置空间进一步应对省空间化的要求,设计上的自由度也能够提高。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位器121通过施力单元123通常被保持在上述非约束位置,另一方面,当被上述线缆124拉拽时,克服上述施力单元123的作用力直线移动到上述约束位置,且被保持在该约束位置。
这样,通过将限位器121利用施力单元123的作用力保持在非约束位置,能够不使用动力地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维持在非约束位置。另外,将限位器121仅通过线缆124拉拽,就能够使其克服施力单元123的作用力容易地直线移动到约束位置,可靠地保持在该约束位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100在位于座椅1的扶手5的前端侧具备被支撑为能够摆动到上述初始位置和上述操作位置的操作杆110,
上述操作杆110在相对于进行操作的一端侧将摆动中心夹在中间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与上述限位器121卡脱的抵接部位113,
上述线缆124以一端侧的直线部分贯通上述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的状态布置,直接连结于配置于上述抵接部位113的前方的上述限位器121。
这样,后仰机构50的操作部100通过在位于座椅1的扶手5的前端侧具备操作杆110,落座者能够在保持落座的姿势的状态下容易地操作。操作杆110以其摆动中心位于中间的方式,一端侧为供操作的部位(操作部位112),另一端侧为与限位器121卡脱的抵接部位113。上述线缆124以贯通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的凹槽114)的状态布置,且直接连结于处于抵接部位113的前方的限位器121。
通过该结构,限位器121配置于操作杆110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并且线缆124以与操作杆110的另一端侧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将操作部100和锁定机构120整体上更紧凑地构成。在此,通过使限位器121被拉拽的方向和限位器121直线移动的方向一致,也能够以较小的力使限位器121可靠地移动。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
旋转机构40,其使座椅1绕旋转轴旋转;以及
滑动机构14,其使座椅1从固定侧与上述旋转机构40一起进退,
通过上述旋转机构40与上述滑动机构14的连动,座椅1的状态能够转换为:
座椅1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的纵长状态;以及
以与上述纵长状态大致正交的朝向从壁分离的交叉状态,
座椅1的上述特定的状态为上述纵长状态。
由此,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那样,能够将本座椅装置10原样应用于搭载于有轨车辆的通常的长椅型的旋转座椅。而且,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靠背3的背面与壁A大致平行地接近,因此,如上述地,需要通过锁定机构120将后仰机构50的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座11,其为座椅1的固定侧;
移动台20,其经由上述滑动机构14能够进退地支撑于上述底座11,且经由上述旋转机构40能够旋转地支撑座椅1;
卡合部211,其设置于上述底座11;以及
被卡合部207,其设置于上述移动台20,且在座椅1为上述纵长状态时,与上述卡合部211卡合而位移,
上述被卡合部207和上述限位器121由上述线缆124连结,基于上述被卡合部207的位移,上述线缆124被拉拽。
这样,根据本座椅装置10,因卡合部211与被卡合部207的机械的卡合关系,能够经由线缆124使限位器121移动。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不使用电动力,仅在座椅1的特定的状态即纵长状态时,就能够限制后仰操作。
<其它本发明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导出以下其它发明。
座椅1能够绕旋转轴旋转,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锁定机构60,其能够按照多个旋转角度约束该座椅1;
旋转操作部200,其进行上述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的解除操作;以及
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其在座椅1处于一旋转角度的特定的状态时,使上述旋转操作部200的解除操作不能进行,
上述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具备:
卡合部211,其设置于座椅1的固定侧;以及
被卡合部207,其在座椅1的可动侧设置于上述旋转操作部200,且在座椅1处于上述特定的状态时,与上述卡合部211卡合,由此使上述旋转操作部200的解除操作不能进行。
在本座椅装置10中,在座椅1处于特定的状态即纵长状态时,座椅背面与壁A接近,但以使乘客不能随意改变姿势的方式使落座者对座椅1的旋转不能进行。在此,座椅1的旋转需要通过旋转操作部200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因此,通过利用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使旋转操作部200的操作不能进行,能够使座椅1的旋转不能进行。
在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0中,在座椅1处于纵长状态时,在座椅1的可动侧位于旋转操作部200的被卡合部207相对于位于座椅1的固定侧的卡合部211卡合,由此使旋转操作部200的解除操作不能进行。通过这种卡合部211与被卡合部207的机械的卡合关系,能够不使用电动力,通过简单的结构,仅在座椅1为纵长状态时,便使落座者对座椅1的旋转不能进行。
以上通过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及追加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座椅1说明了坐两人的例,但也可以是坐三人或一人的座椅。
另外,后仰操作部100的操作杆110及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0的限位器121的具体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另外,底座11、移动台20、底架30的具体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而且,座椅的状态的转换不限定于纵长状态、一交叉状态、反交叉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设置于有轨车辆、航空器、汽车、船舶等的客厢内的交通工具用的座椅,还能够作为以剧场用、家庭用、事务用的椅子为对象的座椅装置广泛利用。
符号说明
10—座椅装置,11—底座,14—滑动机构,20—移动台,30—底架,40—旋转机构,50—后仰机构,60—旋转锁定机构,100—后仰操作部,110—操作杆,111—枢轴,112—操作部位,113—抵接部位,116—后仰操作线缆,120—后仰操作锁定机构,121—限位器,122—轴,123—弹簧部件,124—后仰锁定线缆,200—旋转操作部,204—脚踏板,207—被卡合部,210—旋转操作阻止机构,211—卡合部。

Claims (6)

1.一种座椅装置(10),其能够转换座椅(1)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
后仰机构(50),其能够使座椅(1)的靠背(3)倾倒;
操作部(100),其进行通过所述后仰机构(50)使靠背(3)倾倒的操作;
锁定机构(120),其在座椅(1)处于特定的状态时,将所述操作部(100)约束为不能操作;以及
线缆(124),其随着座椅(1)向所述特定的状态的转换而被拉拽,
所述操作部(100)能够从通常的初始位置位移到操作时的操作位置,
所述锁定机构(120)具有通过直线移动相对于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操作部(100)卡脱的限位器(121),
所述限位器(121)被所述线缆(124)直接拉拽,从与所述操作部(100)脱离的通常的非约束位置直线移动到与所述操作部(100)卡合而不能操作的约束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器(121)被支撑为在大致水平面上沿座椅(1)的前后方向直线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器(121)通过施力单元(123)通常被保持在所述非约束位置,另一方面,当被所述线缆(124)拉拽时,克服所述施力单元(123)的作用力直线移动到所述约束位置,且被保持在该约束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100)在位于座椅(1)的扶手(5)的前端侧具备被支撑为能够摆动到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的操作杆(110),
所述操作杆(110)在相对于被操作的一端侧使摆动中心处于中间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器(121)卡脱的抵接部位(113),
所述线缆(124)以一端侧的直线部分贯通所述操作杆(110)的抵接部位(113)的状态配置,且直接连结于配置于所述抵接部位(113)的前方的所述限位器(12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具有:
旋转机构(40),其使座椅(1)绕旋转轴旋转;以及
滑动机构(14),其使座椅(1)从固定侧与所述旋转机构(40)一起进退,
通过所述旋转机构(40)与所述滑动机构(14)的连动,座椅(1)的状态能够转换成:
座椅(1)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的纵长状态;以及
以与所述纵长状态大致正交的朝向从壁分离的交叉状态,
座椅(1)的所述特定的状态为所述纵长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座(11),其为座椅(1)的固定侧;
移动台(20),其经由所述滑动机构(14)能够进退地支撑于所述底座(11),且经由所述旋转机构(40)能够旋转地支撑座椅(1);
卡合部(211),其设置于所述底座(11);以及
被卡合部(207),其设于所述移动台(20),且在座椅(1)为所述纵长状态时,与所述卡合部(211)卡合并位移,
所述被卡合部(207)和所述限位器(121)由所述线缆(124)连结,基于所述被卡合部(207)的位移,所述线缆(124)被拉拽。
CN202180079875.3A 2020-11-30 2021-11-10 座椅装置 Pending CN1165469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8656A JP7361676B2 (ja) 2020-11-30 2020-11-30 座席装置
JP2020-198656 2020-11-30
PCT/JP2021/041297 WO2022113737A1 (ja) 2020-11-30 2021-11-10 座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6905A true CN116546905A (zh) 2023-08-04

Family

ID=81755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875.3A Pending CN116546905A (zh) 2020-11-30 2021-11-10 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15619A1 (zh)
JP (1) JP7361676B2 (zh)
CN (1) CN116546905A (zh)
WO (1) WO20221137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0013A1 (ja) * 2022-07-06 2024-01-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8334U (ja) * 1982-06-11 1983-12-1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座席装置
JP4557199B2 (ja) * 2001-04-03 2010-10-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495684B2 (ja) * 2015-02-27 2019-04-03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リンク機構
JP2017094958A (ja) * 2015-11-25 2017-06-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415619A1 (en) 2023-12-28
JP7361676B2 (ja) 2023-10-16
JP2022086572A (ja) 2022-06-09
WO2022113737A1 (ja)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914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6695405B2 (en) Seat device including a fold-down back
US20090051202A1 (en) Operation lev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WO2017110438A1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
JP462277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14290969A (zh) 座椅用桌子
JP4712036B2 (ja) 自動車用座席
CN116546905A (zh) 座椅装置
CN115175592A (zh) 座椅装置
CN109789816B (zh) 座椅支撑机构
CN215705819U (zh) 车辆用座椅
JP3431541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JP5228635B2 (ja) 車両
JP7062710B2 (ja) 座席装置
JP376842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047048B2 (ja) シート
JP2007083787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060730B2 (ja) 格納シート
JP420684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060729B2 (ja) 格納シート
JP7336953B2 (ja) 鉄道車両用座席
JP202110962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1001809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JPH11198691A (ja) 自動車リヤ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01260725A (ja) 車両用センター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