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9087A - 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9087A
CN116529087A CN202080107161.4A CN202080107161A CN116529087A CN 116529087 A CN116529087 A CN 116529087A CN 202080107161 A CN202080107161 A CN 202080107161A CN 116529087 A CN116529087 A CN 116529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inting method
regions
amount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71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仓持昇平
长田航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529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90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22Secondary treatment of printed circuits
    • H05K3/28Applying non-metallic protective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UV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05Ink jet for printing a discrete number of tones
    • B41J2/2052Ink jet for printing a discrete number of tones by dot superpositioning, e.g. multipass doub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dot size, e.g.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dots of different diameter
    • B41J2/2128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dot size, e.g.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dots of different diameter by means of energy mod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3Prin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not being in sheet or web form, e.g. spherical or cubic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1Tool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used during processing
    • H05K2203/0104Tool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used during processing for patterning or coating
    • H05K2203/013Inkjet printing, e.g. for printing insulating material or resi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更可靠地对具有台阶的打印介质面进行打印的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在向具有台阶部分的基材(S)上排出墨水来进行的打印方法中,台阶部分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部分(E)、与倾斜部分(E)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侧相邻部分(UC)以及与倾斜部分(E)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侧相邻部分(LC)的三个区域,包括使对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的排出量设定步骤。

Description

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有向具有立体结构的打印介质面上排出墨水进行打印动作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为了抑制着落于凸部的墨水流出到凹部而凸部的墨水量不足,而与凸部的端部相比向中央附近排出更多的墨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02635号公报
然而,若墨水在立体结构的台阶部分流下,则墨水容易在台阶的角流落,而有不残留墨水而打印介质面露出的情况,有不能可靠地进行所希望的打印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更可靠地对具有台阶的打印介质面进行打印的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向具有台阶部分的基材上排出墨水来进行的打印方法,
上述台阶部分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部分、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侧相邻部分以及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侧相邻部分的三个区域,
上述打印方法包括排出量设定步骤,在上述排出量设定步骤中,使对上述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上述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
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在上述墨水中包含有胶凝剂。
另外,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者2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针对上述被选择的区域的上述墨滴量的分布不均匀。
另外,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上述被选择的区域包含上述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两个,
在针对上述至少两个中的各区域的上述墨滴量中包含有相互不同的墨滴量。
另外,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4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根据上述基材的材质决定上述被选择的区域。
另外,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上述基材是包含绝缘基板和位于上述绝缘基板上的布线导体的布线基板,
上述墨水是阻焊墨水。
另外,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6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上述墨水通过规定能量线的照射而固化。
另外,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7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上述规定能量线是紫外线。
另外,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8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打印方法中,
上述墨水具有热固化性。
另外,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具备:
排出动作部,排出墨水;以及
控制部,
在向具有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部分、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侧相邻部分以及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侧相邻部分的三个区域的台阶部分的基材上排出墨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
上述控制部使对上述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上述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
根据本发明,有能够更可靠地对具有台阶的打印介质面进行打印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B是喷墨记录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A是说明布线基板的打印范围的图。
图3B是说明布线基板的打印范围的图。
图4示出三个种类的墨水排出量的分布例。
图5A是说明墨水排出量的增大的图。
图5B是说明墨水排出量的增大的图。
图5C是说明墨水排出量的增大的图。
图6是表示打印控制处理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7A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例子的图。
图7B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例子的图。
图8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1的图。
图9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2的图。
图10A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3的图。
图10B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3的图。
图10C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3的图。
图11A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4的图。
图11B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4的图。
图11C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4的图。
图12A是表示驱动波形的例子的图。
图12B是表示驱动波形的例子的图。
图12C是表示驱动波形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另外,图1B是喷墨记录装置1的俯视图。
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喷墨头20(排出动作部)、UV照射部42、扫描部121、扫描引导部122、输送台131以及输送引导部132等。
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墨水的排出对象例如是布线基板S(基材)。该布线基板S载置于输送台131。输送台131在载置了布线基板S的状态下能够向沿着导轨等输送引导部132的方向(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移动。布线基板S在绝缘基板上具有构成信号布线的大致平板状的导体(布线导体)。导体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为铜(铜箔)等。该信号布线突出地位于绝缘基板面上,所以布线基板S具有台阶部分。另外,着落的墨水不渗透到布线基板S的内部,在面上隆起而固化并定影。此外,这里,绝缘基板面为平面,将相对于该平面的垂直外方向设为上方。
喷墨头20具有喷嘴N(参照图2),从该喷嘴N对布线基板S排出墨水。各墨水排出周期中的向各像素范围的墨水排出量能够从多个阶段中选择。UV照射部42向墨水着落了的布线基板S照射紫外光(UV光)。喷墨头20和UV照射部42固定于扫描部121,并向沿着扫描引导部122的方向(扫描方向。即,与输送台131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这里是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扫描)。它们的移动例如可以使用线性马达等。喷墨头20的喷嘴遍及布线基板S的宽度而排列,也可以通过足够小地规定喷嘴的排列间隔,而能够通过一次扫描完成打印(单程)。另外,能够通过在使布线基板S移动的同时反复进行多次喷墨头20的扫描,进行多程(隔行)的墨水排出。
图2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1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输送部10、喷墨头20(墨水排出部)、头驱动控制部30、定影部40、控制部50、存储部60、墨水加热部70、显示部81、操作接受部82以及通信部90等。控制部50与各部之间经由总线等进行通信连接。
输送部10使喷墨头20与图像(覆盖膜)形成对象的介质、这里是布线基板S相对移动。如上述那样,例如喷墨头20能够相对于布线基板S在规定的方向(扫描方向)上移动,布线基板S能够在相对于喷墨头20的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输送部10具有扫描驱动部12和输送驱动部13。扫描驱动部12通过使喷墨头20在上述的扫描部121上移动来进行扫描。扫描驱动部12例如具有线性马达,使喷墨头20直接移动或者经由喷墨头20的固定部件等间接移动。
输送驱动部13例如使载置布线基板S的基台(输送台131)、传送带等载置部件移动。输送驱动部13能够使载置部件往复移动。
喷墨头20具有头驱动部22和多个喷嘴N,根据头驱动部22输出的驱动信号从该喷嘴N排出墨水。头驱动部22具有排出选择IC28(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和机电转换元件223等。排出选择IC28基于图像数据进行切换动作,以使得与从各喷嘴N的墨水排出有无以及排出量对应的驱动信号输出到与各喷嘴N对应的机电转换元件223。机电转换元件223例如是压电元件,产生与输入的驱动信号对应的形状变化,通过该形状变化使与喷嘴N连通的墨水流路内的墨水产生压力变动。
由机电转换元件223和喷嘴N构成记录元件26。
头驱动控制部30具有头控制部31和驱动波形信号生成电路32等,基于驱动波形信号生成电路32的输出数据(数字数据)以规定的时间周期(墨水排出周期)向喷墨头20输出与墨水的排出等相关的驱动波形信号(模拟信号)。与墨水的排出相关的驱动波形信号也可以是多个脉冲信号的组合。另外,也可以能够分别根据墨水的排出量输出多个种类的不同的波形图案(不仅是波形,也包括脉冲长、振幅、电压值的变化等)的驱动波形信号。或者,也可以能够输出与每个像素的墨滴量对应的次数的连续驱动脉冲(多脉冲方式)。该情况下,使通过各驱动脉冲排出的墨滴在飞翔中合并,或者着落于同一像素范围内。每一程(一个周期)的从各喷嘴排出到各像素的墨水也考虑布线基板S的表面特性、墨水的排出时的温度(粘度特性)以及从墨滴的着落到基于UV照射部42的UV光照射的临时定影为止的时间间隔等,而成为能够得到后述的绝缘膜的最低限度的厚度(例如,15μm)的墨滴量。另外,也可以不仅是排出墨水的情况,也能够输出用于在喷嘴N内搅拌墨水的非排出波形图案。
每个像素的墨水排出量(着落量)的控制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或者代替上述方法,也能够利用其它的方法,例如通过未施加驱动脉冲的状态下的墨水的压力(在通常时,成为负压以使墨水不漏出)的调整来调整喷嘴N内的墨液面(弯液面)的状态,或者对驱动频率进行变更调整。另外,通过在墨水排出用的波形图案之前预先施加适当的非排出波形图案的驱动脉冲而给予弯液面振动的状态下施加驱动波形图案的驱动脉冲,也能够调整墨滴量。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排出的墨水例如是阻焊墨水。阻焊墨水是为了在布线基板S上形成绝缘膜(阻焊剂)而排出到布线基板S上的墨水。这里,阻焊墨水通过规定能量线、这里是紫外线(UV)的照射而固化。并且,阻焊墨水具有热固化性。
阻焊墨水含有具有热固化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作为热固化性官能团,也可以是各种公知的官能团,例如能够列举具有异氰酸酯基(特别是两个以上)的官能团。另外,从提高耐高温高湿性,提高墨水的保存性的观点来看,优选通过热解离性的封端剂保护异氰酸酯基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封端异氰酸酯)。热解离性的封端剂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是包含肟系化合物、吡唑系化合物以及活性乙烯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合物。
或者,作为热固化性官能团,例如也可以是(甲基)丙烯酸基,特别是酰亚胺丙烯酸酯等具有酰亚胺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酰亚胺基的极性较大,所以能够得到较强的与金属(即,布线基板S上的布线)的紧贴性。另外,由于其较强的凝聚力,即使在高湿下对金属紧贴性的影响也较少。
另一方面,作为阻焊墨水中的与基于UV光的照射的固化相关的成分,墨水包含具有光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性化合物是具有通过活性能量线(UV光)的照射而聚合,或者产生交联反应而交联,而使墨水固化的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即可,例如能够列举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或者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上述的酰亚胺丙烯酸酯等具有酰亚胺基的聚合性化合物还具有UV固化性。光聚合引发剂是与光聚合性官能团(化合物)的上述种类对应的引发剂。
另外,在阻焊墨水中包含有胶凝剂。墨水在常温下为凝胶状态,根据温度与溶胶状态之间产生相变化,粘度急剧地变化。作为胶凝剂,例如可以是通过下述的通式(G1)或者(G2)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通式(G1):R1-CO-R2
通式(G2):R3-COO-R4
这些式中,R1~R4分别独立地表示具有碳原子数12以上的直链部分,并且也可以具有支链的烷基链。这样的胶凝剂能够不阻碍墨水的固化性而在固化膜中分散。由此,打印形成的墨水膜(阻焊剂)的耐湿性提高,能够防止水分向固化膜中的渗透。另外,由此,绝缘可靠性也提高。另外,含有该胶凝剂的墨水的钉扎性良好,在容易形成兼顾细线和膜厚的覆盖膜(即,即使在需要膜厚的情况下细线再现性也优异)这一点也优选。
定影部40进行使着落在布线基板S上的墨水定影的动作。如上述那样,墨水具有热固化性以及基于活性能量线(UV光)的固化性,所以与此对应,定影部40具有UV照射部42和加热定影部43。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这里UV照射部42如上述那样与喷墨头20一起固定于扫描部121进行扫描,使着落在布线基板S上的墨水临时定影。UV照射部42例如具有产生紫外线的发光二极管(LED),通过对该LED施加电压使电流流过来使其发光照射紫外线(UV光)。UV照射部42根据需要也可以具备用于遮挡UV光向所希望的照射范围外的漏出的遮光壁等。
此外,UV照射部42中产生UV光的构成并不限定于LED。UV照射部42例如也可以具有水银灯。另外,在墨水具有接受UV光以外的活性能量线而固化定影的性质的情况下,UV照射部42也可以代替上述的产生UV光的构成,而具有产生使该墨水固化的活性能量线的公知的射出源(光源)。
加热定影部43例如具有红外线加热器或者电热线加热器等发热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布线基板S进行加热使进行了临时定影的墨水正式定影。加热定影部43在进行了基于喷墨头20以及UV照射部42的墨水着落、临时定影之后,例如在输送方向向下游侧输送布线基板S使其位于进行正式定影的位置。也可以通过使加热定影部43位于包围布线基板S以及载置该布线基板的输送部件的部分范围的壳体内,使通过发热部产生的热量保持在壳体内部而高效地维持为适当的固化温度。该情况下,在加热时不需要一直使发热部动作,只要将温度维持在与上述固化温度相关的设定范围内即可。
此外,也可以不由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而由独立的加热定影装置具备加热定影部43。另外,加热定影装置是喷墨记录装置1的后处理装置,可以能够通过输送部10直接将布线基板S送入位于输送台131的移动方向的延长线上等的加热定影装置,也可以具有将从喷墨记录装置1的输送台131取下的布线基板S重新设置到加热定影装置的构成,或者由用户通过手动使布线基板S移动。
控制部50统一控制喷墨记录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控制部50具有CPU51(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RAM52(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CPU51是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硬件处理器,执行存储于存储部60的程序61。RAM52对CPU51提供控制用的存储器空间,存储暂时数据。
存储部60至少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程序61以及设定数据。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能够列举闪存。另外,也可以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也包含于这里所说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另外,存储部60也可以包含暂时存储表示形成对象的覆盖膜的形成(覆盖)范围的图像数据62、基于该数据进行加工生成的喷墨头20的驱动用数据的RAM。在程序61包含有后述的墨水排出控制处理以及覆盖范围调整处理所涉及的控制程序。在设定数据包含有包含与形成的覆盖膜的厚度对应的墨水排出量所涉及的信息的厚度对应信息63。图像数据62示出的覆盖范围(设定范围)的信息的分辨率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以在1440dpi(dot per inch:每英寸点数)以上。
墨水加热部70在喷墨头20以及向喷墨头20的墨水供给路中对墨水进行加热以维持为适当的温度。如上述那样,墨水根据温度而在溶胶凝胶间进行相变化,所以在保持常温的凝胶状态的状态下墨水的流动性不足,难以进行墨水的供给、排出。墨水加热部70通过将墨水加热为适当的温度,使墨水保持为溶胶状态,而能够进行供给以及适当的排出。适当的温度被规定为在墨水着落于布线基板S后由于布线基板S等而迅速地放热,并在适当的时间凝胶化。墨水加热部70例如具有电热线和通过该电热线的发热而加热的薄片部件(橡胶等),薄片部件与墨水供给路等接触并传递热量从而进行墨水的加热。
显示部81基于控制部50的控制,在显示画面显示各种状态、菜单等。显示部81例如具有显示画面和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等。显示画面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LED灯例如根据电力供给状况、异常产生状况等,通过控制部50使与各状况对应的位置以及颜色的灯点亮(包含闪烁动作)。
操作接受部82接受来自外部的用户等的输入操作,并作为输入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0。操作接受部82例如具有触摸面板和按钮开关等。触摸面板可以与显示部81的显示画面重叠。另外,操作接受部82也可以具有其它的各种操作开关等。
通信部90根据规定的通信标准控制与外部设备等之间进行的数据(信号)的发送接收。通信部90例如根据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的标准,进行通信的控制。另外,通信部90也可以能够根据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标准连接周边设备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打印动作进行说明。
在喷墨记录装置1中,在扫描时,在每个墨水排出周期使墨水从喷墨头20排出到某一扫描线上(在扫描方向上配置多列喷嘴N的情况下,包含该多列)的像素,之后通过扫描驱动部12使喷墨头20移动,使喷嘴N与其它的扫描线上的像素对置。在进行多程的墨水排出的情况下,在各行程中,在使输送台131上的布线基板S与喷嘴N的位置关系(成为扫描线上的墨水排出对象的像素)变化的同时,分别进行扫描。按照每次扫描进行基于UV照射部42的UV的照射。
图3A以及图3B是说明布线基板S的打印范围的图。
为了在布线基板S上设置绝缘膜I(阻焊剂)而使用阻焊墨水。该绝缘膜I在布线基板S中根据绝缘基板R上的信号布线C等规定打印范围(即,覆盖范围),并作为图像数据62保持。绝缘膜I根据形成位于绝缘基板R上的信号布线C与电子部件、外部的信号线等连接的连接焊盘P的范围等而包含圆形、圆环形状、方形、细线等开口部分、切口部分。绝缘膜I的厚度在绝缘性的确保所需要的厚度以上,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为15~30μm的范围。
如图3B所示,该绝缘膜I的表面根据与信号布线C的有无对应的布线基板S的凹凸而具有凹凸。在凹凸的台阶部分,着落的墨水在固化定影之前容易流向凹部侧。其结果是,若仅一样地排出墨水,则有在台阶上段(凸部侧)的端部附近(肩部Es)不残留墨水而打印中断进而信号布线C露出,而不能得到绝缘性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在扫描时(在多程的情况下在至少任意一个行程中),使台阶部、与该台阶部连接的下侧的平坦部分以及上侧的平坦部分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墨水排出量(对各像素位置排出、着落的墨滴量)与向其它的平坦部分的墨水排出量相比增大。
在图4中示出三个种类的墨水排出量的分布例。
信号布线C通常来说侧面不会从绝缘基板R完全垂直竖立,而具有若干的倾斜区域E(倾斜部分)。规定与该倾斜区域E相邻的绝缘基板R中的规定宽度的下段连接部LC(下侧相邻部分)、和与倾斜区域E相邻(即在两端构成倾斜区域E)的信号布线C中的规定宽度的上段连接部UC(上侧相邻部分),并规定为向这些倾斜区域E、下段连接部LC以及上段连接部UC(集中为台阶三个区域(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的墨水排出量(排出的墨滴量)比向绝缘基板R的剩余的平坦部分LF以及信号布线C的中央的平坦部分UF(三个区域以外)的墨水排出量(排出的墨滴量)大(增大)。此外,倾斜区域E并不限定于平面,也可以是曲面等,另外,也可以相对于平均倾斜面具有凹凸。倾斜区域E的宽度并不特别限定,但通常与高度相比较窄至可以说是台阶的程度。同样地,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的规定宽度也只要有一个像素左右,则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的规定宽度也可以是着落于平坦部分UF、LF的墨滴(可以将多个阶段的墨水排出量中较大的(增大的)排出量作为基准)的着落范围的直径(虽然并不特别限定,但在通常时,与一个像素的宽度(例如在2400dpi时为10.6μm)同等程度或者比其大而为其1~15倍左右的情况较多)程度(在平坦部分UF和平坦部分LF根据材质的不同而着落范围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将任意一方作为基准,也可以将平均值作为基准)。即,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的规定宽度也可以是与着落于倾斜区域E的墨滴相连的墨水的着落范围程度,以及/或者着落范围的至少一部分可靠地包含横跨倾斜区域E的墨滴的程度。另外,也可以在上段连接部UC和下段连接部LC中规定宽度不同(也可以基于向平坦部分UF的着落范围规定上段连接部UC的规定宽度,并基于向平坦部分LF的着落范围规定下段连接部LC的规定宽度)。另外,在布线宽度较窄或者布线间隔较窄的情况下,根据状况也可以有不具有平坦部分UF、平坦部分LF的部分。
在图案A所示的例子中,仅向倾斜区域E的墨水排出量比向其它的部分的墨水排出量大。在图案B所示的例子中,除了倾斜区域E之外,也使上段连接部UC的墨水排出量增大。相反,在图案C所示的例子中,除了倾斜区域E之外,使下段连接部LC的墨水排出量增大。此时,对于墨水排出量的增大量来说,也可以在台阶三个区域中墨水排出量增大的各区域间包含相互不同的增大量。这里,倾斜区域E的增大量比下段连接部LC的增大量大。除此之外,也可以能够将台阶三个区域的墨水排出量的增大量分别独立地规定为不一样(不均匀)的墨水排出量。
图5A~图5C是说明墨水排出量的增大的图。
也可以根据布线基板S的材质及其表面特性等决定台阶三个区域中各区域的大小和使哪个区域的墨水排出量增大。例如,通过向润湿性较高的部分排出更多的墨水,抑制流下所引起的墨水不足。如图5A所示,在绝缘基板R的润湿性比信号布线C的润湿性高的情况下,向倾斜区域E和下段连接部LC排出更多的墨水。这里,三个圆形的大小表示向正下方排出的墨水量的大小。
如图5B所示,在绝缘基板R的润湿性比信号布线C的润湿性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倾斜区域E和上段连接部UC排出更多的墨水。如图5C所示,在绝缘基板R和信号布线C的润湿性均较低的材质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着落的墨水的扩展尺寸与基准尺寸进行比较来确定这里所说的润湿性的高低),也可以仅增大向倾斜区域E的墨水排出量。该情况下,由于也有与墨滴相对于布线基板S的扩展的特性相比,与着落于旁边的墨水合并而拉伸扩展的影响更大的情况,所以也考虑通过不增加向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的墨水排出量,而相对地使着落于倾斜区域E的墨滴难以向两侧拉伸墨滴。
此外,实际上,各像素的边界并不准确地与台阶三个区域的边界一致的情况较多,一部分的墨滴横跨多个区域着落。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既可以简单地基于着落中心位置(重心位置等。也可以不考虑倾斜等所引起的流下)等确定对应的区域,也可以基于属于多个区域的比例和对各区域的墨水排出量来计算调整排出量。另外,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的宽度(规定宽度)可以是固定宽度,或者,也可以根据各区域中的墨水的扩展的特性(材质)、台阶的大小(高度)等决定。另外,也可以上段连接部UC与下段连接部LC的宽度不同。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控制处理的CPU51(控制部50)的控制顺序的流程图。在从外部设备等与表示覆盖范围的图像数据一起获取了打印命令的情况下(数据获取与命令获取的定时也可以不同)开始该打印控制处理。
若开始打印控制处理,则CPU51(控制部50)获取布线基板S的布线图案数据(步骤S101)。CPU51根据布线图案数据确定布线的边缘即台阶部分(步骤S102)。
CPU51获取表示打印(墨水排出)范围的图像数据(步骤S103)。CPU51对图像数据的范围中的与上述的边缘的位置重叠的部分,根据预先决定的条件,使针对台阶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墨水排出量增大(步骤S104)。
CPU51根据图像数据调整布线基板S的位置(步骤S105)。例如,也可以通过相对于通常的布线基板S的载置位置规定偏移值、旋转量等来进行调整。该调整可以由CPU51自动地进行,也可以经由一部分用户的手动操作(输入操作等)进行。CPU51通过喷墨头20基于进行了变更的图像数据使墨水排出,进行覆盖膜(绝缘膜I)的打印(步骤S106)。
CPU51使UV照射部42动作以使UV光照射到布线基板S,使布线基板S上的墨水临时固化(步骤S107)。CPU51对布线基板S进行加热,使覆盖膜(绝缘膜I)固化定影(步骤S108)。然后,CPU51结束打印控制处理。
关于上述的动作,对单程的打印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进行多程的打印的情况下,等间隔并且互补地进行基于多次例如两次扫描的墨水排出。在三次以上的扫描的情况下,在每次扫描分别等间隔地错开相位并进行墨水的排出即可。或者,多程的墨水排出的位置、顺序所涉及的图案也可以基于其它的方法,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打印方法)中,并不通过进行与墨水排出量对应的次数的墨水排出的控制来对各像素进行多次扫描。即,并不进行仅对使墨水排出量增大的位置之前以及/或者之后选择性地进行墨水排出的扫描,并在剩余的扫描中进行均匀的墨水排出的控制。换句话说,在至少任意一个扫描中,墨水的排出量根据对各像素的墨滴量的设定而不一样(除了墨水排出的有无之外)。
图7A以及图7B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两个行程)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例子的图。
在图7A中,示出在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中分别在下段连接部LC内增大墨水排出量的情况下的例子。
在图7B示意地示出各像素位置的墨水排出量(着落量)。实际上墨水着落范围比像素范围大,但这里为了说明,使通常的墨水排出量的着落范围与像素范围一致,对于使墨水排出量增大的像素以比像素范围大的圆形示出。在图7B中,例如从向最上行(横向排列)的像素的墨水排出开始在每一个排出周期随着扫描而排出对象的像素一行一行地向下一行移动。此外,这里示出肩部的延伸方向与扫描方向平行的例子,在扫描的期间,墨水排出量增大的喷嘴固定。然而,在肩部的延伸方向与扫描方向不平行的情况下,墨水排出量增大的喷嘴根据扫描位置而依次移动。
这样,通过组合两个行程的各排出,能够得到对下段连接部LC内的墨水排出量比对其它的部分的墨水排出量多的连续的分布。
图8是说明通过两次扫描(两个行程)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1的图。
这里,通过两个行程的墨水排出,将对下段连接部LC和倾斜区域E的墨水排出量规定为比其它的区域多。该情况下,将定时控制为在第一次的扫描(行程1)的墨水排出中仅下段连接部LC的墨水排出量增大,在第二次的扫描(行程2)中进行增大的对倾斜区域E的墨水排出。通过先对下段连接部LC供给更多的墨水并使其临时固化,能够抑制在第二次的扫描中排出到倾斜面的墨水容易向下段连接部LC的侧扩展。
如上述那样,在扫描方向与肩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的情况下,难以完全地使排出的顺序一致,但在台阶三个区域分别具有多个像素份的宽度的情况、由于上述墨滴的扩展以及对布线基板S的每个单位面积的排出量的上限,而不能以相同量对全部的像素进行排出的情况下等,也可以设定为按照上述那样的顺序尽量对选择性地使墨水排出量增大的像素进行排出。
图9是表示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2的图。
在该图中,通过两个行程的墨水排出,增大下段连接部LC和上段连接部UC的墨水排出量。此时,均通过第一行程进行向下段连接部LC以及上段连接部UC的增大的墨水排出。在倾斜区域E的倾斜陡峭(接近垂直)的情况、导体面的润湿性较高的情况下等,也考虑与使对倾斜区域E本身的墨水排出量增大相比,使向下段连接部LC以及上段连接部UC的墨水排出量增大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肩部的露出的情况。
另外,在该例子中,在第二次扫描的墨水排出时,使墨水排出量均匀。即,在多个扫描中只要有至少一次不一样的墨水排出分布即可。
图10A~图10C是表示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3的图。
在更灵活并且容易地调整对台阶三个区域的墨水排出量的情况下,并不分别固定向各区域的墨水排出量,而能够通过多个种类的墨水排出量的组合,作为平均得到与其比例对应的墨水排出量。
在图10A的墨水排出量分布的该例子中,如图10B以及图10C所示,在第一次扫描中,对于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按照每一点交替地进行大墨滴的排出和小(通常)墨滴的排出,作为平均,对这些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下段连接部LC给予大墨滴和小墨滴的中间的液滴量。通过在墨水排出量不产生不均的范围内,适当地调整大墨滴与小墨滴的比率,变更平均液滴量。由此,也可以不用精细地控制墨水的排出波形图案等以得到三个阶段以上的墨水排出量。
图11A~图11C是表示通过两次扫描进行打印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量的变形例4的图。
在得到图11A所示的墨水排出量的分布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在第一次扫描中,对下段连接部LC按照每一个像素排出大墨滴,从而作为平均而与通常相比给予的液滴量增大。另外,如图11C所示,在第二次扫描中,对倾斜区域E按照每一个像素交替地进行大墨滴和小墨滴的排出,作为平均而对倾斜区域E给予通常的墨水排出量与大墨滴的墨水排出量的中间的液滴量。
此外,这里,在两次扫描中排出大墨滴的定时相等,即在图11B以及图11C中,从上侧起第奇数个的墨滴为大墨滴。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规定为成为交替的定时,例如在第二次扫描中,从上侧起第偶数个的墨滴为大墨滴。
变形例3以及变形例4所示的多个墨滴量的墨水排出的组合并不限定于多程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在单程的情况下的墨水排出中也可以同样地组合多个墨滴量的墨水排出,平均地给予中间的液滴量。另外,也可以通过其它各种的适当的定时设定来进行墨滴的大小的位置设定。例如,也可以概率地随机规定各墨滴的大小,或者,也可以通过抖动等分散墨滴的大小的定时。
图12A~图12C是表示驱动波形的例子的图。
例如,相对于根据图12A所示的波形排出的墨滴量,在图12B的驱动波形中,排出的墨滴量变小。另外,在图12C所示的多滴落方式的驱动波形图案中,通过削减在墨水排出周期的期间能够最大输出的连续的五个脉冲中的一部分,例如削减从前端起规定数个,能够调整为与脉冲数对应的墨滴量在飞翔中合并(或者也可以不合并)并着落于同一像素位置。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打印方法是向具有台阶部分的布线基板S上排出墨水来进行的打印方法,台阶部分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区域E、与倾斜区域E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与倾斜区域E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段连接部LC的三个区域,包括使对这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的排出量设定步骤。这里所说的墨滴量是对各区域的平均的排出量,并不限定于使对全部的像素的排出量增大的情况。
这样,通过使对倾斜区域E附近排出的墨滴量与通常相比增多,即使墨水稍微在着落面(布线基板S)上扩展,也能够降低覆盖倾斜区域E的特别是上端角(肩部Es)的墨水消失而露出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对具有台阶的打印面的打印,即,能够更可靠地通过墨水覆盖打印介质面的墨水着落范围。
另外,在排出的墨水中包含有胶凝剂。通过使着落于着落面的墨水成为凝胶状态而迅速地粘合于着落面,能够抑制沿着着落面润湿扩展,能够精度更好地进行打印。
另外,针对被选择的区域的墨滴量的分布不均匀。除了墨水在台阶流下之外,根据布线基板S的材质、墨水的特性等而扩展方式不同,所以通过根据这些情况调整墨滴量的分布,在该打印方法中,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不均较小的打印。
另外,被选择的区域包含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两个,在针对至少两个中的各区域的墨滴量中包含相互不同的墨滴量。也可以按照台阶三个区域的每一个规定墨滴量的分布。即使根据平坦部分与倾斜部分的不同、各部分的材质的不同等而设定台阶三个区域各自的墨滴量,也能够容易并且更可靠地不产生布线基板S不必要地露出的打印遗漏等而得到适当的打印结果。
另外,根据布线基板S的材质决定被选择的区域。如上述那样,根据布线基板S的材质和墨水的特性的组合确定扩展方式(润湿性),所以通过根据该布线基板S的材质在适当的范围内使排出的墨水量增大,能够避免墨水的覆盖遗漏等而进行精度更好的打印。
另外,布线基板S包含绝缘基板R和位于该绝缘基板R上的信号布线C,墨水是阻焊墨水。即,在布线基板S上通过阻焊墨水形成绝缘膜的打印动作中,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台阶部分的墨水排出量的增大调整,能够更可靠地得到基于覆盖膜的绝缘性。
另外,墨水通过规定能量线的照射而固化。通过利用能量线的照射使着落在布线基板S上的墨水迅速地固化定影,特别是使其进行暂定的临时定影,能够抑制台阶上的墨水的流下而成为覆盖所希望的范围的状态。
另外,规定能量线为紫外线。通过在适当的定时向墨水着落面照射紫外线,能够按照该定时在所希望的状态使墨水固化。
另外,墨水也可以具有热固化性。由此,能够防止在定影后由于温度变化等而墨水溶胶化而形状破坏、流下等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排出墨水的喷墨头20和控制部50。控制部50(CPU51)在向具有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区域E、与倾斜区域E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段连接部UC、以及与倾斜区域E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段连接部LC的三个区域的台阶部分的布线基板S上排出墨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对这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
通过在喷墨记录装置1中进行这样的墨水排出控制,即使墨水稍微在着落面(布线基板S)上扩展,也能够降低覆盖倾斜区域E的特别是上端角(肩部Es)的墨水消失而露出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对具有台阶的打印面的打印。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台阶三个区域分别或者一样地规定墨水排出量,但也可以在各区域内墨水排出量也不一样。例如,也可以使墨水排出量从上段连接部UC朝向上段的平坦部分UF递减,并逐渐接近平坦部分UF中的通常的墨水排出量并连接。
另外,对于倾斜区域E来说,也可以仅对其中上侧一半等一部分增大墨水排出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都能够进行喷墨头20的移动和输送台131的移动,但在单程的打印专用的情况下,只要任意一方例如输送台131能够移动即可,该情况下,也可以固定喷墨头2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包含胶凝剂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并不特别是胶凝剂,也可以是粘度能够根据温度变化等而较高地变化的墨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排出具有UV固化性和热固化性双方的墨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仅具有任意一方的墨水,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其它的UV光以外的能量线的照射等而固化的墨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布线基板S上打印形成绝缘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其它的具有台阶的基材(主要是没有墨水的渗透或者渗透较少的基材。例如,树脂部件、薄膜等)上打印形成的保护膜等,并不限定于覆盖膜,对于在基材上形成的线、图形、花纹等,也可以同样地应用上述技术以抑制在台阶部分的中断等画质或者结构的异常的产生。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根据用途等适当地变更膜厚(墨水排出量)。
除此之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的构成、处理动作的内容以及顺序等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本发明的范围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及其同等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1…喷墨记录装置,10…输送部,12…扫描驱动部,121…扫描部,122…扫描引导部,13…输送驱动部,131…输送台,132…输送引导部,20…喷墨头,22…头驱动部,223…机电转换元件,26…记录元件,28…排出选择IC,30…头驱动控制部,31…头控制部,32…驱动波形信号生成电路,40…定影部,42…UV照射部,43…加热定影部,50…控制部,60…存储部,61…程序,62…图像数据,63…厚度对应信息,70…墨水加热部,81…显示部,82…操作接受部,90…通信部,C…信号布线,E…倾斜区域,Es…肩部,I…绝缘膜,LC…下段连接部,N…喷嘴,P…连接焊盘,R…绝缘基板,S…布线基板,UC…上段连接部。

Claims (10)

1.一种打印方法,是向具有台阶部分的基材上排出墨水来进行的打印方法,其中,
上述台阶部分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部分、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侧相邻部分以及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侧相邻部分的三个区域,
上述打印方法包括排出量设定步骤,在上述排出量设定步骤中,使对上述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上述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在上述墨水中包含有胶凝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针对上述被选择的区域的上述墨滴量的分布不均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上述被选择的区域包含上述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两个,
在针对上述至少两个中的各区域的上述墨滴量中包含有相互不同的墨滴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根据上述基材的材质决定上述被选择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上述基材是包含绝缘基板和位于上述绝缘基板上的布线导体的布线基板,
上述墨水是阻焊墨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上述墨水通过规定能量线的照射而固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上述规定能量线是紫外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方法,其中,
上述墨水具有热固化性。
10.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具备:
排出动作部,排出墨水;以及
控制部,
在向具有包含构成台阶的倾斜部分、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上侧相邻部分以及与上述倾斜部分相邻的规定宽度的下侧相邻部分的三个区域的台阶部分的基材上排出墨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
上述控制部使对上述三个区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被选择的区域排出的每个墨水排出周期的墨滴量与对上述三个区域以外排出的墨滴量相比增大。
CN202080107161.4A 2020-11-13 2020-11-13 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Pending CN116529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2393 WO2022102074A1 (ja) 2020-11-13 2020-11-13 印刷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9087A true CN116529087A (zh) 2023-08-01

Family

ID=81600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7161.4A Pending CN116529087A (zh) 2020-11-13 2020-11-13 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219170A4 (zh)
JP (1) JPWO2022102074A1 (zh)
CN (1) CN116529087A (zh)
TW (2) TW202327896A (zh)
WO (1) WO20221020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3368A (ja) * 1996-01-12 1997-07-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
JPH10235247A (ja) * 1997-02-25 1998-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建築材の塗装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167393B2 (en) * 2005-01-14 2012-05-01 Cabot Corporation Printable electronic features on non-uniform substrate and processes for making same
EP1935027B1 (en) * 2005-10-14 2017-06-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T509149A3 (de) * 2009-11-27 2012-03-15 Durst Phototechnik Digital Technology Gmbh Verfahren zur adaptiven anpassung des volumenstroms der ausgestossenen tinte
US9061521B2 (en) * 2010-09-22 2015-06-23 3Dphotowork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printing
DE102011100554A1 (de) * 2010-12-21 2012-06-21 Jörg R. Bauer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igitalen Herstellung einer Ummantelung einer Funktionsschicht auf einer Substratoberfläche
US9440434B2 (en) * 2014-09-26 2016-09-1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ink drop modulation to compensate for media surface height variations in an inkjet printer
JP6900239B2 (ja) 2017-05-31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27157B2 (ja) * 2017-12-22 2022-03-01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缶株式会社 金属基材印刷物、金属基材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飲料容器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9170A4 (en) 2023-11-15
TW202327896A (zh) 2023-07-16
TW202218893A (zh) 2022-05-16
JPWO2022102074A1 (zh) 2022-05-19
WO2022102074A1 (ja) 2022-05-19
EP4219170A1 (en) 2023-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0712B2 (en) Industrial microdeposition system for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s,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JP5936612B2 (ja) 薄膜形成方法及び薄膜形成装置
US7757632B2 (en) Waveform generator for microdeposition control system
US7244310B2 (en) Over-clocking in a microdeposition control system to improve resolution
JP2019198834A (ja) インク塗布装置及びインク塗布方法
JP2006239685A (ja) 画像を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にニス引きする方法
WO2013008590A1 (ja) 基板製造方法及び基板製造装置
JP2004050445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CN116529087A (zh) 打印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WO2017077603A1 (ja) 印刷硬化方法、印刷硬化装置、及び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9217669A (ja)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8105268A (ja) 光硬化型インクの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方法
CN115989090B (zh) 图案形成方法以及喷墨印刷装置
KR20150130836A (ko) 잉크젯 마킹방법 및 잉크젯 마킹 시스템
WO2022091302A1 (ja) 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2660786B1 (ko) 잉크젯 프린트 시스템과 이를 이용한 잉크젯 프린팅 방법
JP2020080379A (ja) 膜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WO2023095521A1 (ja) 液体吐出装置、吐出状態評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リント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23047770A1 (ja) パターン形成基板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3682052B (zh) 油墨涂布装置及其控制装置、及油墨涂布方法
CN115939042A (zh) 一种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及设备
JP2012215653A (ja) フィルタ製造装置およびフィルタ製造方法
JP2013030506A (ja) 描画装置、および描画方法
CN114248544A (zh) 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75808A (ja)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