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9577A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Google Patents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09577A CN116509577A CN202210080656.3A CN202210080656A CN116509577A CN 116509577 A CN116509577 A CN 116509577A CN 202210080656 A CN202210080656 A CN 202210080656A CN 116509577 A CN116509577 A CN 1165095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main
- jaw
- primary
- dental instru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10000004513 dentitio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36346 tooth eru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1847 j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06010052428 Woun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4400 mucous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214 mou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763 bicusp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283 inciso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2336 Congenital jaw malform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6410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1650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5865 Ul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5 chew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48 combination thera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64 cusp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054 facial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097 facial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94 foo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76 he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44 mal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050 maxill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36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872 soft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57 third mola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397 ulcer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08—Mouthpiece-type retainers or positioners, e.g. for both the lower and upper arch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包括具有容纳牙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一壳状本体,具有容纳对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二壳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后牙区设有主卡位元件,所述主卡位元件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颊侧面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后牙区设有副卡位元件,所述副卡位元件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颊侧面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在预定位置处相互配合以约束上颌和下颌在矢状方向上、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使所述上下颌在所述预定位置处的矢状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按照预定的颌位关系保持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牙科医疗器械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背景技术
在面部发育过程中,若颌骨生长发育出现异常,会造成上下颌骨体积、形态异常,并伴发牙合关系及口颌系统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地包天”,“没下巴”,“脸歪”等颌面部骨性错颌畸形。严重的骨性错颌畸形,不仅影响咀嚼、发音等功能,明显异于常人的容貌更给患者日常社交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这类严重骨源性突面、凹面畸形、关节源性及颌骨发育性偏颌畸形,正颌-正畸联合模式是临床治疗体系的选项之一,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可同时解决患者咬合和面型的异常。传统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过程通常如下:联合讨论、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①联合讨论:由正颌科医师及正畸科医师共同完成,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做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②术前正畸:由正畸医师完成,排齐整平牙列,去除牙齿代偿及干扰,使牙合型与颌型尽可能一致,为骨块移动创造间隙,为术后稳定咬合关系创造条件。③正颌手术:由正颌外科医师完成,主要包括模拟正颌手术的模型外科设计,在模型外科基础上制作定位颌板,用定位颌板指导正颌外科手术。④术后正畸:稳定术后上下颌骨位置,在重建后的上下颌骨位置上精细调整咬合。
术中若能精准实现预设的颌骨移动,术后更需要稳定、准确保持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术后由于肌肉、神经记忆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复发,所以常常通过继续戴用定位颌板并配合弹性牵引来稳定上下颌位置。但临床使用中,定位颌板术后稳定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定位颌板的定位准确性欠佳。由于定位颌板牙列咬合印记浅,常常无法正确引导上下颌准确就位,导致骨块在错误位置愈合。并且,颌板本身不具备固位力,需要额外通过不锈钢结扎丝与口内种植支抗相固定。但结扎丝容易松脱,患者出院后不易察觉,导致颌板位置不准。其次,定位颌板需配合颌间弹性牵引,但有时患者无法佩戴橡皮筋,则上下颌骨位置无法畸形维持。
第二,定位颌板的临床使用感受欠佳。颌板突出于牙列2~3mm,这常常引起周围软组织溃疡。由于定位颌板自身不具备固位功能,需在术中将颌板与黏膜预留种植支抗通过不锈钢结扎丝固定。术后由于黏膜组织肿胀,种植支抗常常卷入伤口中,而固定颌板的不锈钢结扎丝也常常嵌入黏膜中,加大了患者的术后创伤。并且,由于颌板通过不锈钢结扎丝与种植支抗相对固定,患者无法自行取下,在术后2~4周时间内均无法彻底清洁口腔,不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持,增加术后创口感染的几率。
为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用于正颌手术后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包括:具有容纳牙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一壳状本体,具有容纳对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二壳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后牙区设有主卡位元件,所述主卡位元件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颊侧面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后牙区设有副卡位元件,所述副卡位元件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颊侧面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在预定位置处相互配合以约束上颌和下颌在矢状方向上、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使上下颌在所述预定位置处的矢状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按照预定的颌位关系保持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设有主卡位部,所述副卡位元件设有副卡位部,所述主卡位部与所述副卡位部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锁合。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脱离力大于等于预定的阈值时,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主限位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通过第二主限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所述副卡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限位部配合以限制上颌和下颌在垂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的第一副限位部,所述副卡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主限位部配合以限制在矢状方向、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二副限位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呈柱状,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紧邻所述第二主限位部设置,第一主限位部包括主锁合引导部及主解锁引导部,所述主锁合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的自由端,所述主解锁引导部紧近所述主锁合引导部设置,所述主解锁引导部紧邻所述第二主限位部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副限位部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副限位部设有与所述主解锁引导部配合的副解锁引导部,所述第二副限位部为与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形状匹配的通道;锁合时,所述第二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通过相互匹配的形状约束上下颌在矢状方向、水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后容置在所述第一副限位部中,此时,所述主解锁引导部与所述副解锁引导部卡持,以限制上颌和下颌在垂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
作为优选,在与所述通道的贯穿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所述通道的尺寸小于所述容置槽的尺寸。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设有缓释槽,所述缓释槽横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将其两者分割成两个部分,所述缓释槽为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时发生弹性形变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呈柱状,所述主卡位部设置在所述主卡位元件的侧表面上;所述副卡位元件设有与所述主卡位元件形状匹配的通道,所述通道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主卡位部卡持的副卡位部。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部的表面曲率大于其所在所述主卡位元件的侧表面的表面曲率,所述副卡位部的表面曲率大于其所在所述通道的表面曲率;所述主卡位部的表面曲率与所述副卡位部的表面曲率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副卡位元件具有可断裂部,当大于阈值的拉力施加到所述可断裂部时,所述可断裂部与所述副卡位元件脱离。
作为优选,所述可断裂部与所述副卡位元件通过连接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容纳5-7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之间;所述副卡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容纳4-7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包括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所述第一主卡位元件和所述第二主卡位元件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副卡位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对应第一副卡位元件和第二副卡位元件。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为一体结构,所述主卡位元件由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的至少一个牙齿收纳腔的唇侧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并向对颌方向延伸形成。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向对颌方向延伸超过对颌的颌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副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二壳状本体为一体结构,所述副卡位元件由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后牙区的至少一个牙齿收纳腔的唇侧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并向对颌方向延伸形成。
作为优选,所述副卡位元件向对颌方向延伸不超过对颌的颌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副卡位元件向远牙方向凸起的高度为2mm~8mm。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龈端边缘呈距离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副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龈端边缘呈距离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为分体结构,所述主卡位元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具有第一粘接面,所述主卡位元件具有第二粘接面;所述第一粘接面和所述第二粘接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使所述主卡位元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咬合面设有使上下颌悬空时保持稳定的固位部。
作为优选,通过设置所述固位部向对颌方向凸起的高度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和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在佩戴后上下牙列达到稳定咬合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固位部的咬合面与对颌牙列对应牙齿的咬合面凹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固位部的咬合面具有与对颌牙列对应牙齿形状一致的咬合印记。
作为优选,所述固位部包括第一固位部和第二固位部,所述第一固位部和所述第二固位部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通过设计具有卡位结构的主卡位元件和副卡位元件,使患者在佩戴后上下颌牙列在三维方向上能够保持稳定,不发生相对移动。并且使用本申请中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后无需额外进行弹性牵引来进行固定上下颌,保证闭口时上下颌可维持在同一个可重复的位置,提高了术后患者上下颌就位的稳定性。并且,本申请中的主卡位元件和副卡位元件均向远牙方向凸起,能够隔绝颊肌和对应牙列的接触,从而减小术后由于肌肉、神经记忆对颌骨术后位置的影响。
2、与传统的术后颌板相比,本发明中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体积小,对周围黏膜组织无额外负担,且无额外增加弹性牵引装置,即便黏膜肿胀,也不会出现装置嵌入伤口或黏膜中的情况,减小了患者口腔内的术后创伤,从而降低了术后创口感染几率。
3、本发明中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第一壳状本体和第二壳状本体可从牙列上被自行摘戴,方便了患者在术后的口腔清洁,利于口腔卫生的维持和术后伤口的恢复。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主卡位元件和副卡位元件扣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主卡位元件和副卡位元件扣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主卡位元件和副卡位元件扣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副卡位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壳状牙科器械套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中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适用于正颌手术上下颌的术后保持,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佩戴于牙齿牙冠上,通过对牙列的控制实现对颌骨关系的稳定保持。第一壳状本体佩戴于上颌牙列,第二壳状本体佩戴于患者的下颌牙列,使得上下牙列稳定地保持在正颌手术后的目标位置,并且通过主卡位元件与副卡位元件相互卡合配合约束上下颌牙列的三维方向的移动。
请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包括具有容纳牙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一壳状本体1和具有容纳对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二壳状本体2,第一壳状本体1的后牙区的牙齿收纳腔的颊侧面设有主卡位元件11,并且主卡位元件11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延伸超过对颌的颌平面。第二壳状本体2的后牙区的牙齿收纳腔的颊侧面设有副卡位元件21,并且副卡位元件21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延伸不超过对颌的颌平面。所述主卡位元件11与所述副卡位元件21相互卡接配合约束上颌和下颌在矢状方向上、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有上颌的颌平面和下颌的颌平面,上颌的颌平面为上颌第一磨牙牙尖和上中切牙切嵴连接形成的平面。此外,本申请中所提到的垂直向为图1坐标系中y方向,矢状向为x方向,水平向为与y方向和x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本申请的中的所有实施例所指的矢状向、水平向和垂直向都与图中的坐标轴方向对应一致。本申请中的“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可用于容纳牙齿的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壳状本体的后牙区可用于容纳牙齿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的主卡位元件11与副卡位元件21扣合时二者沿中轴线和矢状面的截面示意图,主卡位元件11设有主卡位部111和副卡位元件21设有副卡位部(图中未示出),主卡位部111与副卡位部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锁合。一般正颌手术后,患者需要佩戴壳状牙科器械套组2~4周用以保持术后上下颌骨的位置。患者在术后将第一壳状本体1佩戴在上颌牙列上,第二壳状本体2佩戴在下颌牙列上,或者,将第一壳状本体1佩戴在下颌牙列上,第二壳状本体2佩戴在上颌牙列上。通过主卡位部111和副卡位部的锁合实现上下颌之间的约束力;当需要将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从患者的牙列上摘除时,通过主卡位部111和副卡位部之间的拆卸以解除上下颌之间的锁颌关系。主卡位部111的远离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主限位部1111,第一主限位部1111通过第二主限位部1112连接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所述副卡位部2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限位部配合以限制上颌和下颌在垂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的第一副限位部2111,所述副卡位部设置有与第二主限位部1112配合以限制在矢状方向、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二副限位部(图中未示出)。第二主限位部1112呈柱状,具体可以为棱柱或圆柱。第二副限位部为与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形状匹配的通道,即,第二副限位部与第二主限位部形状一致的通道,使得主卡位元件11和副卡位元件21能够紧密卡合,卡合后不会发生不期望的相互移动,从而影响正颌手术的术后效果。第一主限位部1111紧邻第二主限位部1112设置,第一主限位部1111与第二主限位部1112一体成型。
第一主限位部1111包括主锁合引导部1111a及主解锁引导部1111b,所述主锁合引导部1111a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1111的自由端,主解锁引导部1111b紧近所述主锁合引导部1111a设置,并且,主解锁引导部1111b紧邻第二主限位部设置。主锁合引导部1111a为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平面,使第一主限位部1111在卡入第二副限位部时,更容易发生变形,方便主卡位元件11与副卡位元件21的扣合。
所述第一副限位部2111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主限位部1111的容置槽,在与所述通道的贯穿方向垂直的截面上,通道的尺寸小于容置槽的尺寸,通过对第一副限位部2111的尺寸限制以确保主卡位部111与副卡位部能够稳定卡合。所述第一副限位部2111设有与所述主解锁引导部1111b配合的副解锁引导部2111b。主卡位元件设有缓释槽112,缓释112槽横跨第一主限位部1111和第二主限位部1112将其两者分割成两个部分,缓释槽112为第一主限位部1111穿过第二副限位部时发生弹性形变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具体地说,缓释槽的宽度大于容置槽和通道之间的宽度差,便于第一主限位部1111穿过第二副限位部时有足够的内缩空间。
锁合过程为第二主限位部1112穿过第二副限位部通过相互匹配的形状约束上下颌在矢状方向、水平方向的移动,第一主限位部1111穿过第二副限位部时发生弹性形变或变形并向缓释槽112向移动内收,第一主限位部1111穿过第二副限位部后容置在所述第一副限位部2111中,此时,主解锁引导部1111b与副解锁引导部2111b卡持,具体卡持方式为:主解锁引导部1111b为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平面,副解锁引导部2111b为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平面,主解锁引导部1111b和副解锁引导部2111b的倾斜角度相等,并且其两者在第一主限位部1111卡入第一副限位部2111中时能够稳定接触,以限制上颌和下颌在垂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倾斜角度的倾斜方向是便于主卡位元件11与副卡位元件21在脱离时,第一主限位部1111与副解锁引导部2111b发生相对滑动,副解锁引导部2111b挤压第一主限位部1111,使得第一主限位部1111更易从第一副限位部2111中脱离出来。主卡位元件11和副卡位元件21均为弹性模型在800Mpa~2000Mpa之间的高分子弹性材料,主卡位元件11与所述副卡位元件21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脱离力大于等于预定的阈值时,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分离。即,主卡位元件11与所述副卡位元件21的脱离力达到使第一主限位部1111发生变形从第一副限位部2111中脱离时的力为预定的阈值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图5为图4所示的主卡位元件11与副卡位元件21扣合时二者沿中轴线和冠状面的截面示意图。主卡位元件11呈柱状,在主卡位元件11的侧表面上设有主卡位部111,具体地,主卡位部111是在主卡位元件11靠近颊侧的表面和/或靠近牙冠的表面上。主卡位部111跟主卡位元件11一体成型,主卡位部111由主卡位元件11的表面向外凸出或者向内凹入形成,主卡位部111的表面曲率大于其所在所述主卡位元件11的外表面表面曲率。优选地,主卡位元件11的靠近颊侧的表面和/或靠近牙冠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主卡位部111。主卡位部111与主卡位元件11所在的牙齿收纳腔对应牙齿的牙冠中心在一个平面上,确保主卡位元件11与副卡位元件21之间的约束力的反作用力不会对个别牙齿造成不期望的移动或转动。主卡位部111与副卡位元件21上的通道内表面的副卡位部211为凹凸匹配关系。副卡位部211的尺寸略大于主卡位部111,方便扣合过程中,主卡位部111卡入副卡位部211内。第一壳状本体1上的主卡位元件11和第二壳状本体2上副卡位元件21均为弹性模型在800Mpa~2000Mpa之间的高分子弹性材料,主卡位元件11和副卡位元件21之间的扣合为柔性扣合。处于扣合状态后,主卡位部111与副卡位部211之间不会有过多影响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保持牙列效果的相对移动。主卡位元件11进入副卡位元件21的通道内能够约束上下颌之间的在矢状方向上、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主卡位部111卡入副卡位部211后能够约束上下颌之间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所示,副卡位元件21具有可断裂部21a,可断裂部21a在副卡位元件21的远牙侧,可断裂部21a与所述副卡位元件21通过连接线3连接。一般正颌手术后,患者需要佩戴壳状牙科器械套组2~4周用以保持术后上下颌骨的位置。之后,需要将壳状牙科器械从患者的牙列上摘除。可以使用定制的工具或者手破坏副卡位元件21与可断裂部21a之间的连接线3,将可断裂部从副卡位元件21上移除,主卡位元件11从副卡位元件21中脱离出来,之后分离第一壳状本体1和第二壳状本体2。主卡位元件11扣入副卡位元件21的通道2112时对于副卡位元件21施加的挤压力不会破坏连接线3,也不会影响第一壳状本体1和第二壳状本体2对上下颌在三维方向上的约束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及图8所示,副卡位元件21包括第一副卡位元件和第二副卡位元件,主卡位元件11包括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第一副卡位元件和第二副卡位元件分别对应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设置在第二壳状本体2的颊侧面。第一副卡位元件和第二副卡位元件其设置在第二壳状本体2容纳4-7号牙齿的牙齿收纳腔之间并且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使得上下颌能够受到左右两侧平衡的约束力。优选的,设置在第二壳状本体2容纳6-7号牙齿的牙齿收纳腔之间,即第一副卡位元件和第二副卡位元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壳状本体2容纳6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的部分唇侧面和7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的部分唇侧面。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其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2容纳5-7号牙齿的牙齿收纳腔之间并且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优选的,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容纳6-7号牙齿的牙齿收纳腔之间,即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容纳6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的部分唇侧面和7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的部分唇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卡位元件11由第一壳状本体1后牙区的至少一个牙齿收纳腔的颊侧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并向对颌方向延伸形成,副卡位元件21由第二壳状本体2后牙区的至少一个牙齿收纳腔的颊侧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并向对颌方向延伸形成,副卡位元件21向远牙方向凸起的高度为2mm~8mm。凸起的高度能够阻隔颊肌的肌肉记忆对牙列施加不期望的力,在后牙区凸起的高度不大于8mm的原因是在阻隔颊肌时,凸起大于8mm会引起颊肌的张力,颊肌的张力会对第一壳状本体1施加不期望的力,从而引起牙列带动上颌骨发生不期望的移动,影响术后保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卡位元件11与第一壳状本体1的龈端边缘呈距离设置,即主卡位元件11邻近龈缘处为整个牙冠高度距离龈缘的1/3-1/2处。副卡位元件21与第二壳状本体2的龈端边缘呈距离设置,即副卡位元件21邻近龈缘处为整个牙冠高度距离龈缘的1/3-1/2处。主卡位元件11和副卡位元件21所对应的牙齿收纳腔的邻近龈缘处能够贴合包裹其所收纳的牙齿,保证主卡位元件11和副卡位元件21所在的牙齿收纳腔对于牙齿的包裹性,并且,能够防止食物残渣进入到主卡位元件11和副卡位元件21的空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卡位元件11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为分体结构,主卡位元件11固定连接在所壳状本体11具有第一粘接面,主卡位元件11具有第二粘接面;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使主卡位元件1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上。具体的粘接方式可以使用粘接剂粘接,粘接强度高、成本低,并且应力传递更加彻底、分布更均匀。或者,主卡位元件11还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的颊侧面,采用电能在15-40KHz的超声波发射器融化第一粘接面和/或第二粘接面,然后将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按照主卡位元件11预设位置进行粘接。
有时,正颌手术后需要进行牙齿正畸,所以医生在设计术后上下颌位置时,目标位置会让上下颌悬空给正畸牙齿移动留有空间。当上下颌的目标位置处于悬空状态时,为了增强上下颌之间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状本体1和/或第二壳状本体2的咬合面设有与对颌咬合的固位部4,固位部4使上下颌悬空时保持稳定。参考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固位部4向对颌方向凸起的高度使第一壳状本体1和第二壳状本体2在佩戴后上下牙列稳定在目标咬合位置。此外,所述固位部4的咬合面与对颌牙列对应牙齿的咬合面可以为凹凸匹配。具体地,固位部4的咬合面具有与对颌牙列对应牙齿形状一致的咬合印记,使得佩戴第一壳状本体1的上颌牙齿和佩戴第二壳状本体2的下颌牙齿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不期望的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固位部4包括第一固位部4和第二固位部4,所述第一固位部4和所述第二固位部4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均匀分配载荷,使上下颌的咬合更加稳定。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固位部4可以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和/或第二壳状本体2的前牙区,并且关于牙齿中轴线对称设置,能够均匀分布载荷,不影响正颌手术的手术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卡位元件或副卡位元件邻近牙齿收纳腔还具有容纳附件与附件对牙齿施加固位力的附件收容腔,优选地,附件收容腔是设置在主卡位元件或副卡位元件的两侧的牙齿收纳腔上,增加壳状本体与牙齿之前固位力,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壳状本体从牙齿上脱落下来。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形成不同的新的实施方案,这种组合后形成的实施方案均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为了节省申请文本的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同样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包括:具有容纳牙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一壳状本体,具有容纳对颌多个牙齿的牙齿收纳腔的第二壳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后牙区设有主卡位元件,所述主卡位元件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颊侧面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后牙区设有副卡位元件,所述副卡位元件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颊侧面向对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在预定位置处相互配合以约束上颌和下颌在矢状方向上、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使上下颌在所述预定位置处的矢状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按照预定的颌位关系保持稳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设有主卡位部,所述副卡位元件设有副卡位部,所述主卡位部与所述副卡位部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锁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脱离力大于等于预定的阈值时,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副卡位元件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主限位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通过第二主限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所述副卡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主限位部配合以限制上颌和下颌在垂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的第一副限位部,所述副卡位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主限位部配合以限制在矢状方向、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二副限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呈柱状,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紧邻所述第二主限位部设置,第一主限位部包括主锁合引导部及主解锁引导部,所述主锁合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的自由端,所述主解锁引导部紧近所述主锁合引导部设置,所述主解锁引导部紧邻所述第二主限位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限位部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副限位部设有与所述主解锁引导部配合的副解锁引导部,所述第二副限位部为与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形状匹配的通道;锁合时,所述第二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通过相互匹配的形状约束上下颌在矢状方向、水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后容置在所述第一副限位部中,此时,所述主解锁引导部与所述副解锁引导部卡持,以限制上颌和下颌在垂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通道的贯穿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所述通道的尺寸小于所述容置槽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设有缓释槽,所述缓释槽横跨所述第一主限位部和所述第二主限位部将其两者分割成两个部分,所述缓释槽为所述第一主限位部穿过所述第二副限位部时发生弹性形变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呈柱状,所述主卡位部设置在所述主卡位元件的侧表面上;所述副卡位元件设有与所述主卡位元件形状匹配的通道,所述通道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主卡位部卡持的副卡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部的表面曲率大于其所在所述主卡位元件的侧表面的表面曲率,所述副卡位部的表面曲率大于其所在所述通道的表面曲率;所述主卡位部的表面曲率与所述副卡位部的表面曲率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卡位元件具有可断裂部,当大于阈值的拉力施加到所述可断裂部时,所述可断裂部与所述副卡位元件脱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断裂部与所述副卡位元件通过连接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容纳5-7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之间;所述副卡位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容纳4-7号牙齿的所述牙齿收纳腔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包括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所述第一主卡位元件和所述第二主卡位元件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副卡位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主卡位元件和第二主卡位元件对应第一副卡位元件和第二副卡位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为一体结构,所述主卡位元件由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的至少一个牙齿收纳腔的唇侧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并向对颌方向延伸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向对颌方向延伸超过对颌的颌平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二壳状本体为一体结构,所述副卡位元件由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后牙区的至少一个牙齿收纳腔的唇侧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并向对颌方向延伸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卡位元件向对颌方向延伸不超过对颌的颌平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卡位元件向远牙方向凸起的高度为2mm~8mm。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龈端边缘呈距离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龈端边缘呈距离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卡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为分体结构,所述主卡位元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壳状本体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具有第一粘接面,所述主卡位元件具有第二粘接面;所述第一粘接面和所述第二粘接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使所述主卡位元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咬合面设有使上下颌悬空时保持稳定的固位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所述固位部向对颌方向凸起的高度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和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在佩戴后上下牙列达到稳定咬合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位部的咬合面与对颌牙列对应牙齿的咬合面凹凸匹配。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位部的咬合面具有与对颌牙列对应牙齿形状一致的咬合印记。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位部包括第一固位部和第二固位部,所述第一固位部和所述第二固位部关于牙中线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80656.3A CN116509577A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80656.3A CN116509577A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09577A true CN116509577A (zh) | 2023-08-01 |
Family
ID=87390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80656.3A Pending CN116509577A (zh) | 2022-01-24 | 2022-01-24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509577A (zh) |
-
2022
- 2022-01-24 CN CN202210080656.3A patent/CN116509577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27861B1 (en) | Preformed mandibular splint | |
US20230404715A1 (en) | Dental appliances for treating impacted teeth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
JP7450845B2 (ja) | 位置合わせ部材を有する外科用ガイド及びインプラント | |
JPWO2020033528A5 (zh) | ||
EP3348225B1 (en) | Orthodontic apparatus | |
CN219846873U (zh) | 牙科器械 | |
Nilesh et al. | Management of multiple mandibular fractures in a child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using arch bar retained thermoformed splints: a novel technique | |
CN116509577A (zh)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
CN216908155U (zh)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
CN213346116U (zh) | 牙科器具 | |
RU185904U1 (ru) | Назубная проволочная шина Омарова | |
CN216933529U (zh)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 |
CN109528337A (zh) | 一种应用于口腔的取皮瓣器 | |
CN116509578A (zh) |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及其生成方法、电子设备和储存介质 | |
CN216365335U (zh) | 一种下颌支抗钛板和下颌定位支抗钛板组件 | |
CN220572257U (zh) | 前牙区矫治器 | |
CN220442752U (zh) | 新型错颌矫治装置 | |
CN219184214U (zh) | 一种矫治器 | |
RU2808197C1 (ru) | Стома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ретрактор с фиксаторами для языка и крепления слюноотсоса | |
RU200077U1 (ru) | Стандартная назубная шина | |
CN217660203U (zh) | 用于错颌畸形治疗的牙科器械、牙科器械套组及牙科矫治系统 | |
CN221470110U (zh) | 一种新型牙弓夹板 | |
CN212186757U (zh) | 一种微创骨皮质切开术牙科手术导板 | |
CN221470024U (zh) | 牙科矫治系统 | |
CN219207384U (zh) | 一种下颌连体式阻生牙牵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