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1738A -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1738A
CN116481738A CN202210046587.4A CN202210046587A CN116481738A CN 116481738 A CN116481738 A CN 116481738A CN 202210046587 A CN202210046587 A CN 202210046587A CN 116481738 A CN116481738 A CN 116481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ressure
air
pressure
tested
det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65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宁
朱德澄
连登伟
赵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658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17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1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17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涉及气密性检测技术库领域。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向待测元件内充气;通过设置于待测元件的压力检测装置获取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在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时停止向待测元件内充气;获取预设时间段后待测元件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以判断第一气压差是否在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内。通过将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待测元件,获取待测元件内的真实的气压值,最终获得的第一气压差是待测元件在预设时间段后的真实的压力变化值,使得对待测元件的气密性检测的检测结果精度更好,获取的第一气压差更能准确表征待测元件的气密性好坏。

Description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密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包括箱体和容纳于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单体,箱体包括多个部分,多个部分连接后限定出容纳多个电池单体的空间。此外为了电池的安全性能,需要箱体具有较好的气密性,以降低电池包泄漏的风险,从而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因此,需要的检测电池包的箱体的气密性是否满足需求。但是现有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只能获得粗略的检测结果,难以满足高气密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对电池包箱体的气密性检测的检测结果精度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
向待测元件内充气;
通过设置于所述待测元件的压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
在所述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时停止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
获取预设时间段后所述待测元件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以判断所述第一气压差是否在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待测元件,获取待测元件内的真实的气压值,最终获得的第一气压差是待测元件的真实的压力变化值,确保气体有充入待测元件内,且能通过压力值的变化斜率或者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判断有没有大漏,或者充气速率是否异常、待测元件自由体积是否正常、压力检测装置是否正常等。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判断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向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向待测元件内充气判断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如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没有较大的泄漏、充气速率正常、产品自由体正常;若是待测元件内气压值远低于第二目标气压值,则待测元件具有较大的泄漏或者充气速率异常小、待测元件自由体积异常大、压力检测装置出了问题,需要对待测元件和包括压力检测、检漏装置等的测量系统检修后再进行气密性检测,相当于在对待测元件进行气密性检测之前对待测元件进行预检,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一气压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判断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一气压值;
在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达到所述第一气压值后,通过第二气压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并判断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
其中,所述第一气压大于所述第二气压。
上述技术方案中,先通过较大的第一气压对待测元件内充气能够提高充气效率,再通过较小的第二气压向待测元件内充气,避免充气压力过大和充气速率过快而导致待测元件内部的压力超过待测元件的能够承受的压力,避免因充气损坏待测元件。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未达到所述第二目标气压值,停止向所述待测元件充气并泄放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若向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待测元件内未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出现了大漏和/或充气装置和/或压力检测装置/待测元件自由体积出现了故障,需要对待测元件和/或充气装置和/或压力检测装置进行检修;将待测元件内的气体泄放,以使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处于常压状态,避免对后续对其进行气密性检测造成干扰。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待测元件内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待测元件保持连通,以均衡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待测元件的内部的压力;
在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待测元件的内部压力均衡后,断开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待测元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参考元件与待测元件保持连通,气体会在参考元件与待测元件之间流通,最终参考元件内的气压与待测元件的气压趋于一致且气压比较稳定时(可通过压力的变化率判断),再断开参考元件和待测元件,由于参考元件的内的气压值为断开时的待测元件的气压值,因此,进入测试阶段后,待测元件泄漏会导致压力降,待测元件与参考元件会形成压力差,可以通过监控待测元件与参考元件的气压差的变化率,待气压差的变化率符合条件后,并且参考元件的压力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获取该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压力差表征待测元件的泄漏水平,检测方式方便、可靠,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待测元件内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通过设置于所述参考元件上的压力检测单元获取所述参考元件内的气压值;
判断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获取的压力值和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参考元件上设置压力检测单元获取参考元件的气压值,则可以通过检测单元获取的压力值和压力检测装置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判断参考元件和待测元件内的压力是否均衡,通过这种判断方法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向标准元件内充气;
通过设置于所述标准元件的压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标准元件内的气压值,以判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是否正常。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得知充气速率和充气时长的情况下,标准元件的内的气压值能够预知,若是压力检测装置是正常的,则压力检测装置获取标准元件内的气压值和预知的气压值是一致的,反之则不一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地检测压力检测装置的好坏,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标准元件内充气之后,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泄放所述标准元件内的气体,通过检漏装置检测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标准元件的第二气压差是否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以判断所述检漏装置是否正常。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标准元件内的气体泄放后,标准元件在泄放前后的气压差是可以预知,即标准元件的和参考元件的第二气压差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若是检漏装置是正常的,则检漏装置获取的泄放气体后的标准元件内的气压差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反之则不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地检测检漏装置的好坏,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泄放所述标准元件内的气体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标准元件保持连通,以均衡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标准元件的内部压力;
在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标准元件的内部压力均衡后,断开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标准元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参考元件与标准元件保持连通,气体会在参考元件与标准元件之间流通,最终参考元件内的气压与标准元件的气压趋于一致,再断开参考元件和标准元件,由于参考元件的内的气压值等于断开时标准元件的气压值,因此,在一定时间段后,可以通过获取参考元件和标准元件之间的压力差,从而获取标准元件在一段时间内的压力差,从而判断检测装置是否正常,判断方式方便、可靠。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充气装置、压力检测装置、参考元件和检漏装置;所述充气装置用于向待测元件内充气;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待测元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参考元件用于与所述待测元件连接;所述检漏装置用于与所述参考元件以及所述待测元件连接,所述检漏装置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待测元件和所述参考元件的气压差。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将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待测元件上,能够获取待测元件内的真实的气压值,最终获得的第一气压差是待测元件在预设时间段后的真实的压力变化值,使得对待测元件的气密性检测的检测结果精度更好,获取的第一气压差更能准确表征待测元件的气密性好坏。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管路组件、第一调压装置和第二调压装置;所述管路组件具有管路接口,所述管路接口用于与所述待测元件对接,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并联于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管路接口之间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检漏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一调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调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调压装置设置于第一管路,第二调压装置设置于第二管路,通过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能够分别调节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充气压力,以使充气装置能够以合理大小的气压向待测元件内充气,避免因充气速率和充气压力不合理导致待测元件损坏。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参考元件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检漏装置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一管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用于连通或者断开所述第二管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充气装置通过第一管路向待测元件内充气时,若是第一开关装置使得第二管道连通,则充气装置能够同时向参考元件和待测元件充气,提高气密性检测效率。当停止向待测元件充气且第一开关装置连通第二管道时,能够使得气体能够经过第二管道在待测元件和参考元件之间流动,最终参考元件内的气压与待测元件的气压趋于一致且气压比较稳定时(可通过压力的变化率判断),再通过第一开关装置断开参考元件和待测元件,由于参考元件的内的气压值为断开时的待测元件的气压值,进入测试阶段后,待测元件泄漏会导致压力降,待测元件与参考元件会形成压力差,可以通过监控待测元件与参考元件的气压差的变化率,待气压差的变化率符合条件后,并且参考元件的压力正常的情况下,该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压力差表征待测元件的泄漏水平检测方式方便、可靠,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管路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联于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之间;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二开关装置和第一泄压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用于连通或者断开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一泄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并位于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和所述管路接口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关装置连通第三通路以使充气装置向待测元件内充气,第二开关装置断开第三通路以及时停止向待测元件充气,以保护待测元件;通过第一泄压装置泄放待测元件内的气体,以使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处于常压状态,避免对后续对其进行气密性检测造成干扰。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压力检测单元,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参考元件,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参考元件的气压值。
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参考元件以获取参考元件的气压值,则可以通过检测单元获取的压力值和压力检测装置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判断参考元件和待测元件内的压力是否均衡,通过这种判断方法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再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再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设备通过第一管路向待测元件充气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设备通过第二管路向待测元件充气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设备检测压力检测装置和检漏装置是否正常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检测设备检测待测元件的气密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标:100-气密性检测设备;10-充气装置;20-压力检测装置;30-参考元件;31-第一连接口;32-第二连接口;40-检漏装置;50-管路组件;51-管路接口;52-第一管路;53-第二管路;54-第一管道;55-第二管道;56-第三管路;60-第一调压装置;70-第二调压装置;80-第一开关;90-第二开关;110-第一开关装置;120-第二开关装置;130-第一泄压装置;140-标准元件;141-第三接口;142-第四接口;143-泄压口;150-压力检测单元;200-待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电池包括箱体和容纳在箱体内的多个电池单体,对电池来说,箱体的气密性能是影响其充放电过程中的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若是气密性能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则使得外界环境容易对电池的箱体的内部使用环境造成影响,比如箱体气密性能不好,造成防水性能较差,水进入箱体内部造成内部短路,当发生短路、过充等现象时,可能会导致电池单体内部发生热失控从而压力或温度骤升,严重时电池单体可能爆炸、起火。
因此,需要严格把控电池的箱体的密封质量,以保证电池的箱体的气密性满足需求。常用的手段是通对箱体进行气密性检测,根据一段时间内箱体内的气压差判断箱体的气密性能,气压差越小则说明气密性能越好,反之,气密性能越差。
发明人发现,在电池的箱体的气密性检测时,获取待测箱体内的气压值是通过将气压检测装置设置在充气管路上,气压检测装置获取的气压值是管路内的气压,其与待测箱体内的实际压力存在差异,使得最终获取的气压差检测结果不准确。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将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待测元件从而获取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获取待测元件内的真实的气压值,最终获得的第一气压差是待测元件在预设时间段后的真实的压力变化值,使得对待测元件的气密性检测的检测结果精度更好,获取的第一气压差更能准确表征待测元件的气密性好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但不限于用于电池的箱体,还可以用于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的其他箱体。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电池的箱体作为待测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该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S100,向待测元件200(图8、图9、图11中示出)内充气;
步骤S200,通过设置于待测元件200的压力检测装置20(图7中示出)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
步骤S300,在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时停止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
步骤S400,获取预设时间段后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的第一气压差,以判断第一气压差是否在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内。
参考元件30为气密性合格的元件。参考元件30为除非人为刻意让其发生泄漏外不会产生气体泄漏或者泄漏量极小的元件,换句话说,在没有人为泄气的情况下,若是参考元件30内容纳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时,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始终在预知的合理范围内。
在步骤S200中,压力检测装置20可以是实时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这样可以根据压力检测装置20检测的气压值建立待测元件200的时间-压力变化曲线,每个时间点均对应一个压力值。当然,压力检测装置20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后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这样能够减少压力检测装置20的检测次数。
在步骤S300中,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是否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也可以通过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变化率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判断,若是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变化率是否符合条件,则认为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反之,则认为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未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变化率复合条件后,进入测试阶段,即执行步骤S400。通过监控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的气压差的变化率,待气压差的变化率符合条件后,并且参考元件30的压力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获取该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压力差,以判断单位时间的压力差(不局限于气压差,也可以是直压或者流量检测等方式)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压力检测装置20设置于待测元件200,是指压力检测装置20能够直接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压力检测装置20获取的压力值则是待测元件200内的真实气压值。通过将压力检测装置20设置于待测元件200,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真实的气压值,最终获得的第一气压差是待测元件200在的真实的压力变化值,使得对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检测的检测结果精度更好,获取的第一气压差更能准确表征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好坏。还能确保气体有充入待测元件200内,且能通过待测元件200内的压力值的变化斜率判断待测元件200有没有大漏,或者充气速率是否异常、待测元件200的自由体积是否正常、压力检测装置20是否正常等。
检测过程中存在影响气密性检测结果的其他因素,比如,待测元件200因制造原因存在大漏、充气装置出现故障、压力检测装置20出现故障、检漏装置40出现故障等,会导致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难以到达第一目标气压值或者第一气压差超出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大漏是指,待测元件200的超过设计要求的泄漏。如图2所示,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0,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判断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
在步骤S500中,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的时长为第一时间段,若是待测元件200没有大漏,则在第一时间段内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能够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通过向待测元件200内充入一定时长的气体,并判断该时段后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从而判断待测元件200是否存在大漏,判断方式简单方便。
在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前,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判断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如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200没有较大的泄漏、充气速率正常、产品自由体正常;若是待测元件200内气压值远低于第二目标气压值,则待测元件200具有较大的泄漏或者充气速率异常小、待测元件200自由体积异常大、压力检测装置20出了问题,需要对待测元件200以及包括充气装置、压力检测装置等在内的检测系统检修后再进行气密性检测,相当于在对待测元件200进行气密性检测之前对待测元件200进行预检,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请继续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一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后,判断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一气压值;
在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达到第一气压值后,通过第二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后,并判断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
其中,第一气压大于第二气压。
可以理解为,在步骤S500中,将充气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分别通过第一气压和第二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充气。通过第一气压充气的时间长度为第二时间段,若是第二时间段后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不能达到第一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200存在大漏,需要对其进行检修后再进行气密性检测;若是第二时间段后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能达到第一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200没有大漏,则通过第二气压在第三时间段内向待测元件200充气直至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也能初步判断待测元件200的密封结构的承压能力。
根据实际检测需要,在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三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第三气压与第一气压和第二气压均不相同;或者根据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实施例调节充气的气压值。
先通过较大的第一气压对待测元件200内充气能够提高充气效率,再通过较小的第二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避免充气压力过大和充气速率过快而导致待测元件200内部的压力超过待测元件200的能够承受的压力,避免因充气损坏待测元件200。
为了确保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不超过待测元件200的承压能力和确保充气的准确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0,可以将整个充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比如通过第三气压在第四时间段内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以使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达到第一预设气压值;当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达到第二预设气压值后,通过第四气压在第五时间段内向待测元件200充气以使所述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其中,第三气压大于第四气压。先通过较大的第三气压对待测元件200内充气能够提高充气效率,再通过较小的第四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避免充气压力过大和充气速率过快而导致待测元件200内部的压力超过待测元件200的能够承受的压力,避免因充气损坏待测元件200。若是通过第三气压在第四时间段内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能够达到第一预设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200没有大漏,反之,则说明待测元件200有大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执行步骤S100。
请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S600,若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后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未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停止向待测元件200充气并泄放待测元件200内的气体。
在步骤S100中,若是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始终不能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则说明待测元件200出现了大漏,和/或充气装置、压力检测装置20、待测元件自由体积等中的一者或者多者出现了故障,需要对待测元件200以及包括充气装置、压力检测装置20等在内的检测系统进行检修。待测元件200内容纳了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使得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大于环境气压。将待测元件200内的气体泄放,以使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处于常压状态,避免对后续对其进行气密性检测造成干扰。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步骤S500中,若是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能够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在执行步骤S100之前,可以先泄放待测元件200内的压力,再执行步骤S100,以使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这种情况下第一目标气压值可以大于第二目标气压值,也可以小于第二目标气压值;当然,也可以在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能够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后,继续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即执行步骤S100),这种情况下,第一目标气压值大于第二目标气压值。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待测元件200内和参考元件30的第一气压差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S700,使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保持连通,以均衡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的内部的压力;
步骤S800,在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的内部压力均衡后,断开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
步骤S700中,均衡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的内部压力是指,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的内部压力大致相同。
步骤S700可以是在步骤S100之前执行,则在向待测元件200充气的过程中同时向参考元件30内充气,提高检测效率。步骤S700也可以是在步骤S300之后执行。图3中示出了步骤S700在步骤S300之后执行。
当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后,即在执行步骤S300后,将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连通,气体会在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之间流通,最终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大致相同。为了使得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大致相同,需要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保持连通足够长的时间,即步骤S700为,使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在第六时间段内保持连通,以均衡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的内部的压力。
通过将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保持连通,气体会在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之间流通,最终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与待测元件200的气压趋于一致且气压比较稳定时(可通过压力的变化率判断),再断开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由于参考元件30的内的气压值为断开时的待测元件200的气压值,因此,进入测试阶段后,待测元件200泄漏会导致压力降,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会形成压力差,可以通过监控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的气压差的变化率,待气压差的变化率符合条件后,并且参考元件30的压力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获取该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压力差表征待测元件200的泄漏水平,检测方式方便、可靠,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待测元件内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S900,通过设置于参考元件上的压力检测单元150获取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
S1000,判断压力检测单元获取的压力值和压力检测装置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
为了确保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和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是否均衡,在待测元件200上设置压力检测单元,在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连通的过程中,压力检测单元获取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或者气压变化率),压力检测装置20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或者气压变化率),判断压力检测单元获取的压力值和压力检测装置20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从而判断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是否均衡。通过这种判断方法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还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气压差的准确性(有可能参考端有微漏导致测试值偏小)。由于在进行气密性检测之前,压力检测装置20存在故障的风险,若是压力检测装置20原本就存在故障,最终获取的气压值不能表示待测元件200内的实际气压值,使得最终检测得到的气密性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的结论不具有实际意义,也增加了很多无效的检测工作量。因此,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向所述待测元件200内充气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S1100,向标准元件140内充气;
步骤S1200,通过设置于标准元件140的压力检测装置20获取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以判断压力检测装置20是否正常。
标准元件140为气密性合格的元件。标准元件140为除非人为刻意让其发生泄漏外不会产生气体泄漏或者泄漏量极小的元件,换句话说,在没有人为泄气的情况下,若是标准元件140内容纳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时,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始终在预知的合理范围内。
向标准元件140内以一定的充气压力和充气速率充气,充气时长为第七时间段,则第七时间段结束后,根据充气压力、充气速率和充气时长的关系,能够得知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在得知充气速率和充气时长的情况下,标准元件140的内的气压值能够预知,若是压力检测装置20是正常的,则压力检测装置20获取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和预知的气压值是一致的,反之则不一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地检测压力检测装置20的好坏,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比较参考元件30的压力检测单元150、设置于标准元件140上的压力检测装置20以及第一管路52(图7中示出)上的第一调压装置60(图7中示出)的设置值三者的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地检测压力检测装置20的好坏,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当然,在进行气密性检测之前,检漏装置40也具有存在故障的风险,若是检测装置原本就存在故障,则在预设时间段后获取的第一气压差不能用于表征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能。因此,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向标准元件140内充气之后,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S1300,泄放标准元件140内的气体,通过检漏装置40检测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的第二气压差是否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以判断检漏装置40是否正常。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检测的测试之前,需要将标准元件140泄放气体的泄压口143(图7中示出),以防止检测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时误测标准元件140,确保不会因此影响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检测结果,确保不会漏杀。
需要说明的是,泄放标准元件140内的气体的速率是已知的,泄放时长(第八时间段)已知,则泄放气体后的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是已知的。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已知,则在通过检漏装置40检测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的第二气压差之前,能够理论计算出参考元件30和泄放气体后的标准元件140的气压值是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若是检漏装置40是正常的,则检漏装置40获取的泄放气体后的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差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反之则不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地检测检漏装置40的好坏,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泄放标准元件140内的气体之前,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S1400,将参考元件30与标准元件140保持连通,以均衡参考元件30与标准元件140的内部压力;
S1500,在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的内部压力均衡后,断开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
步骤S1400中,均衡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的内部压力是指,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的内部压力大致相同。
步骤S1400可以是在步骤S1100之前执行,则在向标准元件140充气的过程中同时向标准元件140内充气,提高检测效率。步骤S1400也可以是在步骤S1100或者步骤S1200之后执行,则可以避免在压力检测装置20或者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还需要排出参考元件30内的气体。图6中示出了步骤S1400在步骤S1100之前执行,步骤S1500在步骤S1200之后执行。
当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达到一定气压值后,即在执行步骤S300后,将参考元件30与标准元件140连通,气体会在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之间流通,最终标准元件14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大致相同。为了使得标准元件14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大致相同,需要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保持连通足够长的时间,即步骤S1400为,使参考元件30与待测元件200在第九时间段内保持连通,以均衡参考元件30与标准元件140的内部的压力。
通过将参考元件30与标准元件140保持连通,气体会在参考元件30与标准元件140之间流通,最终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与标准元件140的气压趋于一致且气压比较稳定时(可通过压力的变化率判断),再断开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由于参考元件30的内的气压值等于断开时标准元件140的气压值,因此,进入测试阶段后,待测元件200泄漏会导致压力降,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会形成压力差,可以通过监控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的气压差的变化率,待气压差的变化率符合条件后,并且参考元件30的压力正常的情况下,该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压力差表征待测元件200的泄漏水平,判断方式方便、可靠,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如图7-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该气密性检测设备100包括充气装置10、压力检测装置20、参考元件30和检漏装置40;充气装置10用于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压力检测装置20设置于待测元件200,压力检测装置20被配置为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参考元件30用于与待测元件200连接;检漏装置40用于与参考元件30以及待测元件200连接,检漏装置40被配置为获取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的气压差。
充气装置10可以气泵、压缩空气源等。
压力检测装置20可以是气压表。在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压力检测装置20安装于待测元件200,充气装置10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时,压力检测装置20可以实时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压力检测装置20还可以建立时间-压力变化曲线,每个时间点均对应一个气压值。压力检测装置20也可以在充气一段时间后检测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
参考元件30为气密性合格的元件。参考元件30为除非人为刻意让其发生泄漏外不会产生气体泄漏或者泄漏量极小的元件,换句话说,在没有人为泄气的情况下,若是参考元件30内容纳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时,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始终在预知的合理范围内。
充气装置10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直至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停止充气,充气装置10停止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后的预设时间段后,以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为参考,若是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满足设计需求,则待测元件200内与参考元件30之间的第一气压差在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内;若是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则待测元件200内与参考元件30之间的第一气压差超出第一预设气压范围。
在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将压力检测装置20设置在待测元件200上,能够获取待测元件200内的真实的气压值,最终获得的第一气压差是待测元件200在预设时间段后的真实的压力变化值,使得对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检测的检测结果精度更好,获取的第一气压差更能准确表征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好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管路组件50、第一调压装置60和第二调压装置70;管路组件50具有管路接口51,管路接口51用于与待测元件200对接,管路组件50包括并联于充气装置10和管路接口51之间的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检漏装置40设置于第一管路52;第一调压装置60设置于第一管路52;第二调压装置70设置于第二管路53。
第一调压装置60可以调节充气装置10通过第一管路52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的气压大小和充气速率。第一调压装置60可以是调压阀。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开关80,第一开关80设置于第一管路52,第一开关80用于断开或者连通第一管路52。
第二调压装置70可以调节充气装置10通过第二管路53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的气压大小和充气速率。第二调压装置70可以是调压阀。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开关90,第二开关90设置于第二管路53,第二开关90用于断开或者连通第二管路53。
第一调压装置60和第二调压装置70可以为电控式,可以同过预设的程序逻辑控制调压值。
充气装置10可以通过第一管路52向待测元件200充气,如图8所示,充气装置10通过第一管路52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第二开关90关闭第二管路53。充气装置10可以也可以通过第二管路53向待测元件200充气,如图9所示,充气装置10通过第二管路53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第一开关80关闭第一管路52。当然,充气装置10也可以通过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同时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的充气气压可以不同,比如,第一管路52通过第一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充气,第二管路53通过第二气压向第二管路53充气,第一气压大于第二气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管路52的气压也可以小于第二管路53的气压。
在其他实施例中,管路组件5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管路。
由于不同待测元件200的充气口的形式有所不同,因此,管路接口51可以设置为通用的结构形式,以保证气密性检测设备100的通用性。
第一调压装置60设置于第一管路52,第二调压装置70设置于第二管路53,通过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节装置能够分别调节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的充气压力,以使充气装置10能够以合理大小的气压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避免因充气速率和充气压力不合理导致待测元件200损坏。
请参见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元件30具有第一连接口31和第二连接口32,第一连接口31与检漏装置40通过第一管道54连接,第二连接口32与第一管路52通过第二管道55连接;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管道55的第一开关装置110,第一开关装置110用于连通或者断开第二管道55。
第一调压装置60和第一开关80均设置于检漏装置40的上游,使得充气装置10通过第一管路52向待测元件200充气时,气体先经过第一调压装置60和第一开关80,再经过检漏装置40。
当充气装置10通过第一管路52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时,充气装置10可以通过第一管道54和第一管路52向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充气。当充气装置10通过第一管路52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时,若是第一开关装置110使得第二管道55连通,则充气装置10能够同时向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充气,提高气密性检测效率。当停止向待测元件200充气且第一开关装置110连通第二管道55时,能够使得气体能够经过第二管道55在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之间流动,最终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与待测元件200的气压趋于一致且气压比较稳定时(可通过压力的变化率判断),再通过第一开关装置110断开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由于参考元件30的内的气压值为断开时的待测元件200的气压值,因此,进入测试阶段后,待测元件200泄漏会导致压力降,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会形成压力差,可以通过监控待测元件200与参考元件30的气压差的变化率,待气压差的变化率符合条件后,并且参考元件30的压力正常的情况下,该时间点的单位时间的压力差表征待测元件200的泄漏水平检测方式方便、可靠,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组件50还包括第三管路56,管路接口51设置于第三管路56的一端,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并联于充气装置10和第三管路56的另一端之间;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开关装置120和第一泄压装置130,第二开关装置120设置于第三管路56,第二开关装置120用于连通或者断开第三管路56,第一泄压装置130设置于第三管路56并位于第二开关装置120和管路接口51之间。
第二开关装置120设置于第三管路56,当第二开关装置120使得第三管路56连通时,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均可以通过第三管路56与待测元件200连通。当第二开关装置120使得第三管路56断开时,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均与待测元件200断开,充气装置10不能通过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中的任意一者向待测元件200充气。
在其他实施例中,管路组件50也可以不设置第三管路56,第一管路52和第二管路53均直接与待测元件200连通。
第二开关装置120连通第三管路56以使充气装置10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第二开关装置120断开第三通路能够及时停止向待测元件200充气,以保护待测元件200;通过第一泄压装置130泄放待测元件200内的气体,以使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处于常压状态,避免对后续对其进行气密性检测造成干扰。
在气密性检测过程,存在因压力检测装置20和检漏装置40等出现故障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标准元件140,标准元件140用于辅助判断压力检测装置20和检漏装置40是否正常。
标准元件140具有第三接口141和第四接口142,第三接口141用于与管路接口51连接,以使充气装置10能够向标准元件140内充气,第四接口142用于与压力检测装置20连接,以使压力检测装置20能够检测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
标准元件140为气密性合格的元件。标准元件140为除非人为刻意让其发生泄漏外不会产生气体泄漏或者泄漏量极小的元件,换句话说,在没有人为泄气的情况下,若是标准元件140内容纳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时,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值始终在预知的合理范围内。
充气装置10向标准元件140内充气,当充气压力、充气速率和充气时长已知的情况下,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是可以预知的,通过将压力检测装置20设置在标准元件140,获取充气一段时间后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并判断该气压值是否与预知的范围内,若是在则说明压力检测装置20正常,反之则说明压力检测装置20出现了故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准元件具有标准泄压口143,标准泄压口143用于泄放标准元件140内的气体。
泄压前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标准泄压口143的大小和泄压时长已知,因此,泄压一定时长后,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是已知的,因此,泄压后标准元件140和参考元件30的气压差是可以预知的,通过检漏装置40获取泄压后标准元件14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差,并判断该气压差是否在预知的范围内,若是在预知范围内则说明检漏装置40正常,反之则说明检漏装置40出现故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还包括压力检测单元150,压力检测单元150设置于参考元件30,压力检测单元150被配置为获取参考元件30的气压值。
压力检测单元150可以参考压力检测装置20。压力检测单元150设置于参考元件30以获取参考元件30的气压值,则可以通过压力检测单元150获取的压力值和压力检测装置20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判断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内的压力是否均衡,通过这种判断方法既可缩短测试所需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测试时长,保证测试高效,还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气压差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利用上述的气密性检测设备100进行气密性检测方法,该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
压力检测装置20是否正常检测阶段:请参照图10,将管路组件50的管路接口51与标准元件140的第三接口141连接,将压力检测装置20与标准元件140的第四接口142连接,关闭第二开关90、标准元件140的泄压口143。打开第一开关80、第一调压装置60、第一开关装置110和第二开关装置120,以使第一管路52、第二管道55和第三管路56连通。
充气装置10通过管路组件50在第七时间段向标准元件140内充气后,关闭第一开关80和第二开关90,压力检测装置20检测标准元件140内的气压值是否在预知的范围内,若是,则说明压力检测装置20正常。
当然,也可以比较参考元件30的压力检测单元150、设置于标准元件140上的压力检测装置20以及第一管路52上的第一调压装置60的设置值三者的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简单快捷地检测压力检测装置20的好坏,提高检测效率和避免出现无效的检测工作。
在压力检测装置20是否正常检测完成后,进入检漏装置40是否正常检测阶段:
打开第一开关装置110,让第二管路53在第九时间段内连通,以使参考元件30和标准元件140后内的气压值均衡,均衡后,关闭第一开关装置110。
关闭第一开关装置110后,则打开标准元件140的泄压口143,在第八时间段内泄放电池单体内的气压,通过检漏装置40检测第八时间段后标准元件140和参考元件30的第二压力差是否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若是,则说明检漏装置40正常。
检测待测元件200、充气装置10是否故障阶段:
如图11所示,在确定压力检测装置20和检漏装置40均正常之后,将管路组件50的管路接口51与标准元件140分离并与待测元件200连接,将压力检测装置20与标准元件140分离并与待测元件200连接。关闭第一泄压装置130。
充气装置10通过管路组件50在第一时间段内向待测元件200充气,压力检测装置20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若是未达到,则待测元件200存在大漏和/或充气装置10故障,打开第一泄压装置130泄放待测元件200内的气体。若是达到,则待测元件200没有大漏及充气装置10正常,可以继续进行气密性检测。
测试充气阶段:
继续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直至待测元件200内的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关闭第一开关80和第二开关90,充气装置10停止向待测元件200内充气。
让第二管路53、第一开关装置110和第二开关装置120使得参考元件30和待测元件200保持连通,直至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内的气压均衡,关闭第一开关装置110。
测试阶段:
通过检漏装置40检测待测元件200和参考元件30的第一压力差,判断第一气压差是否在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内,若是,则待测元件200气密性满足设计要求,反之,则待测元件200的气密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待测元件内充气;
通过设置于所述待测元件的压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
在所述气压值达到第一目标气压值时停止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
获取预设时间段后所述待测元件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以判断所述第一气压差是否在第一预设气压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判断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一气压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判断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一气压值;
在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达到所述第一气压值后,通过第二气压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并判断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二目标气压值;
其中,所述第一气压大于所述第二气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后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未达到所述第二目标气压值,停止向所述待测元件充气并泄放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待测元件内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待测元件保持连通,以均衡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待测元件的内部的压力;
在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待测元件的内部压力均衡后,断开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待测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待测元件内和参考元件的第一气压差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通过设置于所述参考元件上的压力检测单元获取所述参考元件内的气压值;
判断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获取的压力值和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获取的压力值是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待测元件内充气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向标准元件内充气;
通过设置于所述标准元件的压力检测装置获取所述标准元件内的气压值,以判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是否正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标准元件内充气之后,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泄放所述标准元件内的气体,通过检漏装置检测所述待测元件和所述标准元件的第二气压差是否在第二预设气压范围内,以判断所述检漏装置是否正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放所述标准元件内的气体之前,所述气密性检测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标准元件保持连通,以均衡所述参考元件与所述标准元件的内部压力;
在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标准元件的内部压力均衡后,断开所述参考元件和所述标准元件。
10.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气装置,用于向待测元件内充气;
压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待测元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待测元件内的气压值;
参考元件,用于与所述待测元件连接;以及
检漏装置,用于与所述参考元件以及所述待测元件连接,以获取所述待测元件和所述参考元件的气压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
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具有管路接口,所述管路接口用于与所述待测元件对接,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并联于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管路接口之间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检漏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
第一调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以及
第二调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元件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检漏装置通过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一管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
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用于连通或者断开所述第二管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管路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并联于所述充气装置和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二开关装置和第一泄压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用于连通或者断开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一泄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并位于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和所述管路接口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设备还包括压力检测单元,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参考元件,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参考元件的气压值。
CN202210046587.4A 2022-01-14 2022-01-14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64817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6587.4A CN116481738A (zh) 2022-01-14 2022-01-14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6587.4A CN116481738A (zh) 2022-01-14 2022-01-14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1738A true CN116481738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23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6587.4A Pending CN116481738A (zh) 2022-01-14 2022-01-14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173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91772A (zh) * 2023-10-17 2023-11-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气密性检测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91772A (zh) * 2023-10-17 2023-11-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气密性检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0012B2 (en) Fuel leakage detection system and detection method
US826159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luid valve leak detection
CN113804373B (zh) 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方法
CN111380659B (zh) 一种动力电池水冷系统气密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12985711A (zh) 气密性检测设备及其方法
CN116481738A (zh) 气密性检测方法及设备
WO2022227907A1 (zh) 箱体的检漏方法及检漏系统
CN114791341B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及检测仪
JP7165303B2 (ja) 電池パックのリーク検査方法およびリーク検査装置
CN109708974A (zh) 一种储气筒耐压试验装置
KR102286842B1 (ko) 연료전지 시스템 고압용기 압력센서 고장 진단 방법
CN115993215B (zh) 充气装置、气密测试装置、充气方法及气密测试方法
CN112325148A (zh) 一种加氢站用车载气瓶初始压力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11751062A (zh) 一种容腔气体泄漏测试方法及装置
CN218444349U (zh) 储能系统的气密测试装置
CN104245375A (zh) 用于防止并且识别冷却剂从复杂的液压系统流出的方法
CN216594031U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电机、电控系统密封性检测设备
CN114076661A (zh) 一种燃料电池堆自动检漏装置及方法
CN220120330U (zh) 气密性检测装置
CN114112229A (zh) 燃气涡轮发动机机匣的密封性检测装置
CN217822891U (zh) 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测试装置
CN115569320B (zh) 一种车辆及其电池防火装置和控制方法
CN220518247U (zh) 一种双气压检测式轮胎充气装置
CN115575045A (zh) 判定气密性检测设备可靠性的装置及方法
CN214225789U (zh) 一种阀类产品自动化测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