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7039A - 给药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给药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7039A
CN116457039A CN202280007071.7A CN202280007071A CN116457039A CN 116457039 A CN116457039 A CN 116457039A CN 202280007071 A CN202280007071 A CN 202280007071A CN 116457039 A CN116457039 A CN 1164570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usion
bracket
mounting
main body
conn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70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山城司
山崎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57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70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61M5/14248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of the skin patch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61M5/14248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of the skin patch type
    • A61M2005/1425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of the skin patch type with needle insertion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61M2005/14268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with a reusable and a disposable compon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防止构成连接口的部件随着反复进行装置主体与托架的装卸作业而劣化,并且提高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的安装性。在给药液装置(100、110)中,连接口(40)具有:口主体(41),其保持插管(50)并且相对于托架(30)卡止;和旋转部件(421、424),其供输液部(16、19)安装,能够以插管(50)的内腔延伸的方向为中心轴沿着载置面部(31a)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旋转,旋转部件(421、424)构成为在安装有输液部(16、19)的状态下,通过使装置主体(101、111)沿着载置面部(31a)大致平行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

Description

给药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生物体等对象物给予药液的给药液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向患者的体内持续地给予药液的治疗法。例如,作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法,公知有向体内持续地给予微量的胰岛素的治疗法。该治疗法使用固定在使用者的身体或衣服并且可携带的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若使用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则能够在一天中向使用者给予药液。作为这种给药液装置,公知有向使用者给予胰岛素的胰岛素泵。
作为上述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之一,提出了一种给药液装置,该给药液装置具有:供药液储藏的注射器形状的储液器、和在储液器内部被驱动的推压件。在给药液装置中构成为将插管与从储液器延伸的输液管液密地连接,并且将该插管留置在使用者的皮下,将储藏的药液向使用者的体内给予。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在输液管的前端部设置具有针管的输液用的针部件(输液针),另一方面,在具有插管的连接口设置橡胶制的隔壁(橡胶栓),使输液针在橡胶栓刺通,由此将输液管与插管连接的技术。
专利文献1:欧州专利第1951340号说明书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课题。胰岛素泵等给药液装置具备能够相互装卸的装置主体和托架。托架粘贴于使用者的皮肤来固定,装置主体相对于该托架装卸。另外,上述的注射器(储液器)、推压件、输液管以及输液针设置于装置主体,上述的连接口设置于托架。而且,成为在托架安装装置主体时,在将输液针穿刺于橡胶栓的状态下,以该穿刺部分为中心使装置主体旋转移动(回旋)而安装于托架的结构。
然而,在给药液装置的使用中,因某种理由,例如在使用者入浴的情况下或填充药液时,需要从托架取下装置主体,再次将装置主体重新安装于托架。因此,在给药液装置的使用中反复进行装置主体与托架的装卸作业,并以该反复次数对橡胶栓进行输液针的穿刺拔出。其结果,例如有可能导致橡胶栓的刺孔扩大、橡胶栓本身损伤,从而药液从橡胶栓与输液针的连接部位漏出。特别是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在使装置主体在穿刺的状态下旋转移动而安装于托架。此时,由于输液针在橡胶栓内扭曲,因此橡胶栓容易损伤。
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大多安装于使用者的腹部、背部,在将装置主体安装于托架时,有时输液针对橡胶栓的表面从倾斜方向穿刺。若输液针对橡胶栓倾斜地穿刺,则形成于橡胶栓的刺孔与对橡胶栓的表面沿垂直方向穿刺时相比容易变长,可能成为加快橡胶栓劣化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情况所做出的,具体而言,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构成连接口的部件随着反复进行装置主体与托架的装卸作业而劣化,并且提高装置主体相对于托架的安装性的给药液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其具备储藏药液的储液器、使所述药液从所述储液器送出的输液驱动部、供从所述储液器送出的所述药液流通的输液管、以及与所述输液管连通的输液部;和托架,其具备供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面部载置的载置面部、和配置于所述载置面部的上表面并且对插入到生物体内的插管进行保持的连接口,所述托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其生物体侧粘附于所述生物体,所述输液部与所述连接口可装卸地进行流体连接,所述连接口具有:口主体,其保持所述插管并且相对于所述托架卡止;和旋转部件,其供所述输液部安装,能够以所述插管的内腔延伸的方向为中心轴沿着所述载置面部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旋转,所述旋转部件构成为在安装有所述输液部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装置主体沿着所述载置面部向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防止构成连接口的部件装置随着反复进行装置主体与托架的装卸作业而劣化,并且提高装置主体对托架的安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底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概略部分立体图。
图4A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中旋转部件处于封闭位置时的概略剖视图。
图4B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中旋转部件处于开放位置时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从底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连接口附近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此示出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而例示的,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能够想到的可实施的其他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此外,为了便于图示和理解,本说明书所附的附图存在适当地对比例尺、纵横的尺寸比、形状等从实物进行变更而示意地表现的情况,但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附加“第一”、“第二”这样的序数词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只是为了方便而使用的,并不规定任何顺序。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示那样设定XYZ坐标。即,“Z方向”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X方向”是与Z方向正交且与水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Y方向”是与Z方向正交且与水平面平行的另一个方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110中,Z方向与本装置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一致,上方向是从生物体表面朝向给药液装置100、110的方向,下方向是朝向生物体表面的方向。X方向与沿着本装置的轴向的长边方向(前后方向)一致,Y方向与和本装置的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一致。
本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110是用于向使用者的体内持续地给予药液的装置。使用给药液装置100、110给予的药液例如为胰岛素、镇痛药、抗癌治疗药、HIV(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治疗药、铁螯合药、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给药液装置100、110的一个例子,假设一种向使用者的体内给予胰岛素的便携式的胰岛素泵。作为胰岛素泵的给药液装置100、110粘贴于生物体的表面来使用。生物体的表面通常是指使用者的皮肤的表面。另外,粘贴给药液装置100、110的位置例如是使用者的腹部。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给药液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结构>
如图1或图2所示,给药液装置100大致具有:第一主体部10,其保持供药液储藏的储液器12等;第二主体部20,其保持用于将储液器12内的药液向生物体内输液的输液驱动部23;托架30,其保持插管50以及连接口40并且粘贴于生物体表面。
第一主体部10是一次性部。第二主体部20是再利用部。第一主体部10和第二主体部20能够相互分割并且能够相互连结。另外,由连结第一主体部10和第二主体部20的装置主体101、和供装置主体101安装的托架3构成给药液装置100。
〈第一主体部〉
第一主体部10具有壳体11、储液器12、推出部13、输液管14以及电源部15。壳体11形成为在俯视(Z方向观察)时为大致长方形。另外,壳体11是上方开口的大致长方体。
如图2所示,壳体11具备:平板状的底面部11a、和遍布底面部11a的外周缘的整周立起的侧壁部11b。底面部11a是在Z方向上分隔壳体11的板部。底面部11a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与托架30对置地配置。在底面部11a中,在面对第二主体部20的一侧的表面(底面部11a的上表面)安装有储液器12、推出部13、输液管14以及电源部15。底面部11a也作为在第一主体部10连结有第二主体部20的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发挥功能。
壳体11具备由底面部11a和侧壁部11b包围的第一收纳部11c。第一收纳部11c是设置于底面部11a的上表面侧的空间,且收纳有储液器12、电源部15等。另外,若第二主体部20的盖体21与壳体11连结,则在第一收纳部11c内收容有安装于盖体21的内侧的输液驱动部23。
壳体11具备第一安装部11d,该第一安装部11d用于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与后述的托架30的第二安装部31c卡合来维持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安装状态。第一安装部11d是设置于沿着第一主体部10的Y方向的侧壁部11b的外表面的卡合用的凹部。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部11d相对于沿着Y方向的两个侧壁部11b(即,短边侧的侧壁部11b)的每一个,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的状态下配置在与第二安装部31c对置的位置。
第一安装部11d和第二安装部31c作为稳定地保持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安装状态的安装部发挥功能。因此,给药液装置100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能够稳定地维持安装状态。
如图3所示,底面部11a由第一底面11e、第二底面11f以及第一台阶部11g构成。第一底面11e和第二底面11f是沿着X方向延伸的板面。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底面11e配置于底面部11a中的装置主体101的安装方向D1侧,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底面11f配置于底面部11a中的解除装置主体101的安装状态的方向(安装解除方向D2)侧。第一底面11e和第二底面11f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位于高度不同的位置,第二底面11f位于比第一底面11e靠下方(生物体表面侧)的位置。在将装置主体101载置于托架30时,第一底面11e载置于载置面部31a的第一载置面31e。在将装置主体101载置于托架30的状态下,第二底面11f载置于载置面部31a的第二载置面31d之上。
在此,“安装方向D1”是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用于使装置主体101旋转移动的与载置面部31a大致平行的方向(即与生物体表面大致平行)(参照图6、9)。通过以装置主体101的卡合凹部17与设置于托架30的连接口40的卡合位置(详细而言,输液部16对栓体43的穿刺位置)为旋转中心,使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旋转,从而能够使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底面部11a)向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的上方移动。
“安装解除方向D2”是与安装方向D1相反,在从托架30取下装置主体101时用于使装置主体101旋转移动的与载置面部31a大致平行的方向(参照图7)。装置主体101通过以装置主体101的卡合凹部17与设置于托架30的连接口40的卡合位置为旋转中心向安装解除方向D2旋转,能够使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移动到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的上方分离的位置。装置主体101在向安装解除方向D2旋转移动后,通过向上方抬起,从而卡合凹部17与连接口40的卡合分离而从托架30完全脱离。
第一台阶部11g设置于对第一底面11e与第二底面11f进行划分的边界部分。第一台阶部11g以沿着X方向纵切底面部11a的方式延伸。第一台阶部11g具有在从侧面观察(X方向观察)第一主体部10时,从第二底面11f朝向第一底面11e沿大致垂直方向(Z方向)立起的台阶面。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第一台阶部11g与托架30的第二台阶部31f的台阶面抵接而限制装置主体101的旋转移动。
底面部11a只要具有在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安装完成状态下,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互补的形状即可。因此,底面部11a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
储液器12具备供向使用者给予的药液存积的外筒12a,通过推出部13的按压动作来排出外筒12a内的药液。储液器12在前端设置有药液的排出口(省略图示),在该排出口连接有输液管14的一端。输液管14的另一端从壳体11的第一收纳部11c侧与输液部16连接。储液器12在端部附近设置有齿轮12b。齿轮12b受到输液驱动部23的驱动力而旋转。齿轮12b的旋转轴的端部与进给丝杠12c啮合。进给丝杠12c设置成能够沿X方向移动。储液器12通过输液驱动部23的驱动而使齿轮23b以及齿轮12b旋转,进给丝杠12c一边随着齿轮12b的旋转而旋转、一边使推出部13沿X方向移动。储液器12内的药液根据通过进给丝杠12c的旋转而移动的推出部13的压入量被送出到输液管14。输液管14经由输液部16以可装卸的方式与后述的连接口40进行流体连接(药液可流通的连接状态)。
另外,储液器12不限于注射器,例如只要是软袋等能够储藏药液的部件即可。储液器12只要能够通过推出部13将药液排出即可。
电源部15供给给药液装置100的驱动所需的驱动电源。电源部15例如由成为用于驱动输液驱动部23等的电源的电池、和收纳电池的电池盒构成。电源部15与电路基板22上的电极(省略图示)连接。另外,电源部15也可以配置于盖体21的内侧来作为第二主体部20的构成要素。
输液部16呈在前端形成有输液孔16a的中空筒状。输液部16构成为基端与输液管14连接,前端安装于设置在托架30的连接口40。输液孔16a形成为沿着输液部16的中心轴贯通输液部16。如图3所示,输液部16配置成在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的底面部11a的卡合凹部17的内侧,不超过底面部11a(第二底面11f)突出。
在输液部16的前端设置有与后述的旋转部件421的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6b。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卡合部16b由从输液部16的前端朝向基端侧沿轴向延伸的切槽构成。第一卡合部16b在托架30临时安装了装置主体101时,插入到连接口40而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第一卡合部16b在旋转部件421安装有输液部16时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将由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产生的旋转力,经由第二卡合部421e传递到旋转部件421。
卡合凹部17以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0的底面部11a(详细而言,第二底面11f)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方式设置。卡合凹部17的内周形状、内部尺寸根据成为卡合对象的连接口40的外形、外部尺寸而设定。卡合凹部17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以覆盖连接口40的外周的方式卡合。卡合凹部17配置在第一底面11e中的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与连接口40对置的位置。在卡合凹部17的大致中央部分配置有输液部16。另外,以进一步的安装操作的稳定化为目的,也可以在卡合凹部17的内周面设置螺杆、切口等相互旋转而卡止的构造,以便与连接口40的外周面卡合。
〈第二主体部〉
第二主体部20具有盖体21、电路基板22以及输液驱动部23,并与第一主体部10连结。第二主体部20是集中配置给药液装置100的电子控制功能的部分。第二主体部20构成为在盖体21的内侧收容电路基板22、输液驱动部23等电子控制功能部件。
盖体2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0的壳体11装卸。盖体21的上表面形成给药液装置100的顶面。电路基板22、输液驱动部23等电子控制功能部件安装于盖体21的下表面侧。
输液驱动部23具备马达23a和齿轮23b。马达23a是用于使推出部13向规定方向移动而送出储液器12内的药液的驱动源。齿轮23b由多级齿轮构成,最终级的齿轮与齿轮12b啮合。由此,马达23a的驱动力(旋转力)经由齿轮23b向齿轮12b传递而驱动推出部13。
另外,第二主体部20具备:输液量检测部24,其能够基于例如编码器那样的马达23a的转速来检测药液的输液量;通信部25,其用于能够与外部进行通信的接口信部25;以及控制部26,其由包含CPU或ROM、RAM等公知的微型计算机构成。通信部25、输液驱动部23通过控制部26的控制,基于规定的程序进行动作。
〈托架〉
托架30具有托架主体31和连接口40。托架主体31具备载置面部31a。连接口40安装于托架主体31的上表面(载置面部31a)。
托架主体31在下表面设置有粘接部31b。粘接部31b是一部分比载置面部31a向外侧伸出得大,用于将托架30粘贴于生物体表面(使用者的皮肤)的部分。载置面部31a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大致长方形。
载置面部31a在托架30安装有装置主体101时,在载置面部31a上载置有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第一主体部10的底面部11a)。在载置面部31a的短边(沿着Y方向的边)设置有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0的第一安装部11d安装的第二安装部31c。第二安装部31c在前端侧具备与第一安装部11d嵌合的钩状的卡合突起,相对于载置面部31a的各短边在厚度方向(Z方向)竖起设置。第二安装部31c在托架30安装有装置主体101的状态下与第一安装部11d卡合。
载置面部31a由第一载置面31e、第二载置面31d以及第二台阶部31f构成。第一载置面31e和第二载置面31d是沿着X方向延伸的板面。第一载置面31e配置于载置面部31a的安装方向D1侧,第二载置面31d配置于载置面部31a的安装解除方向D2侧。如图2所示,第一载置面31e和第二载置面31d在托架主体3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位于高度不同的位置,第一载置面31e位于比第二载置面31d靠上方的位置。在将装置主体101载置于托架30时,在第一载置面31e上载置底面部11a的第一底面11e。在托架30载置有装置主体101时,在第二载置面31d上载置底面部11a的第二底面11f。这样,托架主体31具备距生物体表面的厚度不同的多个面部。
第二台阶部31f设置于对第一载置面31e和第二载置面31d进行划分的边界部分。第二台阶部31f以沿着X方向纵切托架主体31的方式延伸。第二台阶部31f具有在侧面观察托架30时,从第二载置面31d朝向第一载置面31e沿大致垂直方向(Z方向)立起的台阶面。第二台阶部31f作为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与第一台阶部11g碰接而限制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的碰接面发挥功能。
载置面部31a具有只要在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安装完成状态下,与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第一主体部10的底面部11a)互补的形状即可。底面部11a形成为在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安装完成状态下,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互补地组合而成为一体。即,成为通过底面部11a与载置面部31a连结,而遍布给药液装置100的至少一个轴向对彼此的形状进行补充的结构。因此,底面部11a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更详细而言,在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载置面部31a具备限制装置主体101向安装的方向的移动的碰接面,装置主体101在底面部11a具有与该碰接面对置的面。另外,该底面部11a和载置面部31a只要在它们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彼此互补的构造即可,优选为在俯视给药液装置100时,在比卡合凹部17以及连接口40靠D1侧、或者与配置有卡合凹部17以及连接口40的角部相对的角部侧的位置配置互补的形状。另外,在底面部11a和载置面部31a除了限制装置主体101的移动的碰接面以外,还可以适当地设置给药液装置100的功能发挥、制造所需的开关、切口等构造。
在给药液装置100中,底面部11a和载置面部31a具有彼此互补的形状。因此,给药液装置100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容易把握安装位置、移动方向,从而提高安装性。特别是由于给药液装置100大多安装于使用者的腹部、背部,因此是有用的。另外,虽然给药液装置100从提高安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底面部11a和载置面部31a形成为互补的形状,但也可以不一定具有互补的形状。
〈连接口〉
如图4A或图4B所示,连接口40设置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的上表面。连接口40具备口主体41、连接部42、栓体43以及保持部44。
连接口40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经由连接部42与输液部16进行流体连接。连接口40配置在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中在托架30临时安装了装置主体101的状态下装置主体101可旋转移动的位置。具体而言,连接口40配置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的角部附近。连接口40与装置主体101的卡合凹部17连接。
口主体41是连接口40的基部,相对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卡止。口主体41在上部具有收纳旋转部件421、栓体43的收纳凹部411,并配置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收纳凹部411是在底部的大致中央部分具有开口部412的呈凹形状的空间。收纳凹部411和位于其下方的保持部44以及插管50与开口部412连通。在口主体41的内周面设置有侧槽413,在栓体43的外表面与口主体41的内周面(开口部412)之间构成流路。
在连接口40的口主体41的下部设置有保持部44,该保持部44保持留置于生物体并向生物体内输送药液的插管50的基端侧。插管50从保持部44朝向使用者的身体突出,并且至少前端部分留置于生物体内。插管50由例如聚氨酯、尼龙、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等树脂材料构成。另外,穿刺用具(未图示)对穿刺针以及保持插管50的连接口40进行保持,并通过托架开口31g,将穿刺针和插管50插入到生物体的内部。同时或者随后,连接口40通过公知的卡止单元卡止于托架30。穿刺用具在从托架30仅拔出穿刺针后,与穿刺针一起从托架30被取下并废弃。
保持部44形成为漏斗状,用于将在旋转部件421的第一连通孔421d与栓体43的第二连通孔431连通状态时流入的药液引导至插管50。因此,通过第一连通孔421d以及第二连通孔431、侧槽413而流入到开口部412以及保持部44的药液,沿着保持部44的内表面而经由插管50被导入生物体内。
连接部42在口主体41的上部配置在与输液部16对置的位置。连接部42和口主体41在托架30上安装有装置主体101时,作为将通过输液部16送出的药液导入连接口40内的导入口发挥功能。另外,在使插管50留置于生物体内时,连接部42还作为供穿刺针(省略图示)穿刺的穿刺口发挥功能。
连接部42由旋转部件421、密封部422以及外壳部423构成。
旋转部件421在收纳凹部411内被保持为能够以插管50的内腔延伸的方向为中心轴,向与载置面部31a大致平行的方向旋转。旋转部件421收容于口主体41上的栓体43的凹部上。旋转部件421是具有不同的内径的中心为中空的筒状部件,且具有大径部421a和位于比大径部421a靠下方的位置的小径部421b。在大径部421a与小径部421b之间即大径部421a的内周面处内径过渡的部分,设置有从大径部421a的下端朝向旋转部件421的内侧(连接部42的Z方向上的中心轴)突出的阶梯部421c。阶梯部421c与大径部421a的内周面以及小径部421b的内周面连续,在阶梯部421c中旋转部件421的内径过渡而缩小。在外壳部423的内表面与阶梯部421c上之间载置密封部422。
在旋转部件421的小径部421b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一连通孔421d。在旋转部件421处于开放位置时,第一连通孔421d与栓体43的第二连通孔431连通。在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连通孔431成为连通状态时,从输液部16送出的药液能够经由侧槽413向保持部44流通。在旋转部件421处于封闭位置时,第一连通孔421d与栓体43的侧壁433抵接而截断与外部的连通。由此,在连接口40中,药液等向比第一连通孔421d靠插管50侧的流通被截断。
另外,上述的“封闭位置”是指在装置主体101未安装于托架30的状态下,用于借助栓体43使第一连通孔421d成为封闭状态而使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截断的旋转部件421的移动位置。另外,“开放位置”是指在托架30安装有装置主体101的状态下,用于使第一连通孔421d成为开放状态(即,与第二连通孔431连通的状态)而使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进行流体连接的旋转部件421的移动位置。封闭位置和开放位置通过装置主体101相对于托架30的位置来切换。
在旋转部件421的小径部421b的内周面设置有与输液部16的第一卡合部16b卡合的第二卡合部421e。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卡合部421e由沿小径部421b的内周面的轴向延伸的凸条部构成。第二卡合部421e在托架30临时安装了装置主体101时与第一卡合部16b卡合。此时,为了对药液的流量确保充分的尺寸的流路,也可以构成为输液部16的前端面不与栓体43抵接。或者,也可以在输液部16的前端进一步设置狭缝、切口。第二卡合部421e在旋转部件421安装于输液部16时与第一卡合部16b卡合,由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产生的旋转力被传递到旋转部件421。由此,旋转部件421能够通过装置主体101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另外,第二卡合部421e能够根据第一卡合部16b的形状适当地设计,以便能够与第一卡合部16b卡合。
在旋转部件421的内周面,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卡合部421e的配置位置基于从装置主体101与托架30的临时安装状态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而安装完成时装置主体101的移动量(旋转移动距离)来设定。因此,第一连通孔421d能够设置在当旋转部件421位于封闭位置时,与栓体43的侧壁433抵接而封闭的位置。另外,第一连通孔421d能够设置在当旋转部件421从封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时,与第二连通孔431连通的位置。
旋转部件421在装置主体101未安装于托架30的状态下位于封闭位置。如图4B所示,第一卡合部16b在托架30临时安装了装置主体101时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在第一卡合部16b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的状态下,旋转部件421随着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而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旋转。由此,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连通孔431一致并且连通,因此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流体连接。
另外,在使装置主体101从托架30脱离时,随着装置主体101向安装解除方向D2的旋转移动,旋转部件421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旋转。由此,第一连通孔421d被栓体43的侧壁433封闭,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被截断。
密封部422与安装于外壳部423的安装孔423a内的输液部16的前端部的外周面紧贴。因此,密封部422能够提高输液部16与外壳部423的连接状态下的液密性。密封部422能够应用由橡胶材料、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的O型环。
外壳部423是具有顶面和周面,且底部开口的盖状部件,以覆盖旋转部件421的方式安装于口主体41的上部。在外壳部423的上表面(顶面)设置有与外壳部423的内侧连通的安装孔423a。安装孔423a在托架30临时安装了装置主体101时供输液部16插入。另外,外壳部423也可以固定安装于口主体41,也可以安装成能够随着装置主体101的旋转移动而旋转。另外,安装孔423a能够供用于穿刺插入插管50的穿刺针插通。
栓体43构成为上部以凹部形状开口以便收容旋转部件421,并设置有包围该开口的侧壁433、底部434以及在该开口部分的外周设置有凸缘部432的有底筒状。栓体43以在其上方收纳有旋转部件421的状态收纳于收纳凹部411。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栓体43在收纳于收纳凹部411的状态下,在口主体41与外壳部423之间夹持凸缘部432。由此,栓体43在收纳凹部411内被位置固定(保持),侧槽413的近位端被密封。底部434供用于穿刺插入插管50的穿刺针贯通。
在栓体43的侧壁433设置有第二连通孔431。第二连通孔431配置在当旋转部件421位于开放位置时,能够与第一连通孔421d连通的位置。
栓体43能够由具有挠性以及再密封性的材料构成。作为具有挠性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硅橡胶、天然橡胶那样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烯烃系、苯乙烯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等。即,栓体43在从栓体43的上部开口拔出贯通栓体43的穿刺针后,对连接部42再密封而截断与外部的连通。
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构成为在使设置于装置主体101的卡合凹部17与托架30的连接口40卡合的状态下,使装置主体101相对于托架30与生物体表面大致平行地旋转移动而安装或隔离。在这样的结构的给药液装置100中,输液部16安装于连接部42时,第一卡合部16b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而且,若使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则旋转部件421随着装置主体101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旋转移动,从而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连通孔431连通。即,给药液装置100构成为能够根据随着装置主体101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的旋转部件421相对于口主体4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切换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状态。
在现有技术中,对设置于连接口的橡胶栓反复进行输液针的穿刺拔出。其结果,在现有技术中,随着装置主体与托架的装卸次数的增加,有可能导致例如橡胶栓的刺孔扩大、橡胶栓本身损伤,从而药液从橡胶栓与输液针的连接部位药液漏出。在给药液装置的使用中,药液漏出的情况下,特别是给予量本身为微量的情况下,由于患者注意到漏出存在延迟的倾向,因此不优选。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构成为:将中空筒状的输液部16安装于外壳部423的安装孔423a,能够根据旋转部件421相对于口主体4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切换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状态。因此,给药液装置100能够使耐久性比以往提高。另外,给药液装置100仅在旋转部件421位于开放位置时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流体连接,因此在未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的状态下,能够截断与外部的连通。
此外,在给药液装置100中,旋转部件421构成为在安装有输液部16的状态下,通过使装置主体101向与载置面部31a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因此,使用者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由于旋转部件421成为旋转中心而引导装置主体101的旋转方向,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安装操作。
<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5~图8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中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使用给药液装置100的前阶段,使用者使托架30安装于生物体表面,将插管50留置于生物体内。在留置插管50时,使用者一边使托架30的粘接部31b粘附于皮肤,一边使用未图示的穿刺用具将插管50与连接部42一起插入到生物体内。插管50使用穿刺针插入到生物体内。使用者在使插管50留置于生物体内的状态下从托架30拔出穿刺针以及穿刺针的插入所使用的穿刺用具(省略图示)。
接下来,使用者使第二主体部20与第一主体部10连结而组装装置主体101。使用者使组装好的装置主体101相对于托架30沿Z方向下降,以使卡合凹部17与连接口40卡合。由此如图5所示,装置主体101在使装置主体101的卡合凹部17与连接口40卡合的状态下被临时安装。另外,在安装有装置主体101和托架30的状态下,输液部16插入到外壳部423的安装孔423a,第一卡合部16b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旋转部件421在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之前的阶段,位于封闭位置。
如图6所示,使用者在使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后,使第一安装部11d与第二安装部31c卡合。此时,使用者使装置主体101旋转移动,直到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的第一台阶部11g与托架30的第二台阶部31f抵接的位置为止。由此如图6所示,给药液装置100成为安装完成状态。
另外,如图6所示,旋转部件421在第一卡合部16b与第二卡合部421e的卡合状态下,随着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旋转。由此,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连通孔431连通,而确立与输液部16连通的药液流路(在连接口40内与插管50相连的流路即侧槽413)。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进行流体连接,能够通过给药液装置100给予药液。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只要启动给药液装置100,就能够在规定时刻驱动输液驱动部23而使储藏于储液器12的药液经由输液管14从输液部16向口主体41流入。通过给药液装置100的启动而流入到口主体41的药液通过插管50被导入生物体。
在给药液装置100的使用中,在使装置主体101从托架30脱离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使用者在解除第一安装部11d与第二安装部31c的卡合后,以卡合凹部17与连接口40的卡合位置为旋转中心,使装置主体101向安装解除方向D2旋转移动。由此,装置主体101的底面部101a的一部分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隔离。另外,旋转部件421随着装置主体101向安装解除方向D2的旋转移动,从开放位置向封闭位置旋转。由此,第一连通孔421d被栓体43的侧壁433封闭,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被截断。之后,如图8所示,使用者使装置主体101向上方移动。由此装置主体101从托架30完全脱离。此时,旋转部件421位于封闭位置,因此第一连通孔421d成为封闭状态,与连接口40的外部的连通被截断。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图1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于没有特别提及的结构、部件以及使用方法等,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
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变更了设置于装置主体111的底面部111a的卡合凹部17a的形状和连接口40的形状的结构进行了示出。
<结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中,旋转部件424可旋转地安装于连接口40的口主体41的上部外周面。旋转部件424在将装置主体111临时安装于托架30时,与卡合凹部17a卡合。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具备针状的输液部19来代替中空筒状的输液部16。
输液部19是具有中空的针管和锐利的穿刺端的针部件。输液部19构成为基端与输液管14连接,前端的穿刺端贯通并穿刺于设置在托架30的连接口40的栓体43。如图10所示,输液部19配置成在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0的底面部11a的卡合凹部17a的内侧,不从卡合凹部17a突出。
卡合凹部17a以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凹陷的方式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0的底面部11a(详细而言,第一底面11e)。卡合凹部17a的内周面171具有从轴中心(输液部19的延伸方向)沿放射方向形成的凸部和凹部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形状。卡合凹部17a的内周面171与旋转部件424的外周面424d卡合。在卡合凹部17a的大致中央部分配置有输液部19。
口主体41卡止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口主体41将旋转部件424保持为能够绕轴中心旋转移动。在口主体41与旋转部件424之间配置有密封部425。密封部425对旋转部件424与口主体4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而封闭口主体41。密封部425与密封部422同样,能够应用由橡胶材料、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挠性、密封性的材料构成的O型环。
旋转部件424呈在内侧设置有收纳部424a的中空筒状。旋转部件42具有向收纳部424a的下方延伸的中空的轴部424c。
收纳部424a呈在底部的大致中央部分具有与轴部424c的内腔连通的开口部424b的凹形状,并收纳栓体43。收纳部424a的开口部424b经由轴部424c的内腔与保持部44连通。旋转部件424具备从收纳部424a的底部向下方延伸的中空筒状的轴部424c。轴部424c收纳于收纳凹部411,该收纳凹部411设置于口主体41的基部。
旋转部件424的外周面424d具有从轴中心沿放射方向形成的凸部和凹部沿着周向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形状。旋转部件424的外周面424d与卡合凹部17a的内周面171卡合。即,卡合凹部17a的内周形状和连接口40的外周形状具有彼此互补的形状。另外,卡合凹部17a的内周面171和旋转部件424的外周面424d只要具有彼此互补的形状即可,因此凹凸的形状、相对于周向的配置间隔等不特别限定。
旋转部件424以能够沿安装方向D1以及安装解除方向D2(参照图9)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口主体41。旋转部件424若使装置主体111临时安装于托架30后使装置主体11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则随着该移动而保持与卡合凹部17a卡合的状态进行旋转。详细而言,旋转部件424在输液部19穿刺的状态下,以卡合凹部17a与旋转部件424的卡合位置(详细而言,输液部19对栓体43的穿刺位置)为旋转中心与卡合凹部17a卡合的状态下联动旋转。另外,旋转部件424若为了使装置主体111从托架30脱离而使装置主体111向安装解除方向D2旋转移动,则随着该移动而保持与卡合凹部17a卡合的状态进行旋转。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栓体43穿刺拔出穿刺针和输液部19这两者。栓体43在拔出贯通栓体43的穿刺针后,密封连接部42而截断与外部的连通。另外,栓体43在拔出贯通栓体43的输液部19后,密封连接部42而截断与外部的连通。
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同样构成为在使设置于装置主体111的卡合凹部17a与托架30的连接口40卡合的状态下,使装置主体111相对于托架30旋转移动而安装或隔离。在这样的结构的给药液装置110中,旋转部件424相对于口主体41可旋转地安装,在其内侧配置有栓体43。给药液装置110在使装置主体111临时安装于托架30时,对栓体43穿刺安装输液部19。给药液装置110在使装置主体111临时安装于托架30后,若使装置主体11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则随着该移动以卡合凹部17a与旋转部件424的卡合位置(输液部19对栓体43的穿刺位置)为旋转中心在与卡合凹部17a卡合的状态下联动旋转。
因此,给药液装置110在使装置主体111与托架30安装时,能够保持将输液部19穿刺于栓体43的状态,并且输液部19的穿刺姿势不会在高度方向、横向上偏移地使装置主体111进行旋转移动。因此,给药液装置110能够降低由输液部19引起的栓体43的破损。另外,给药液装置110在使装置主体111安装于托架30时,在卡合凹部17a被旋转部件424引导的状态下输液部19穿刺于栓体43,因此输液部19对栓体43的穿刺部位难以分散,能够降低由栓体43的破损引起的劣化。此外,使用者在使装置主体111安装于托架30上时,旋转部件424成为旋转中心而引导装置主体111的旋转方向,因此在旋转操作中输液部19不会移动,能够稳定地进行安装操作。
<动作>
接下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中,一边参照图11~图13、一边对将装置主体111安装于托架3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使用给药液装置110的前阶段,使用者使托架30安装于生物体表面,将插管50留置于生物体内。在留置插管50时,使用者一边使托架30的粘接部31b粘附于皮肤,一边通过托架开口31g穿刺穿刺针和插管50,仅将插管50插入到生物体内。使用者在使插管50留置于生物体内的状态下,从连接部42以及托架30拔出穿刺针以及穿刺针的插入所使用的穿刺用具(省略图示)。
接下来,使用者使第二主体部20与第一主体部10连结而组装装置主体111。使用者使组装好的装置主体111相对于托架30沿Z方向下降,以使卡合凹部17a与连接口40的旋转部件424卡合。由此,如图11所示,装置主体111在装置主体111的卡合凹部17a与连接口40的旋转部件424卡合的状态下被临时安装。此时,输液部19贯通安装于栓体43。由此,连接口40形成与输液部19连通的药液流路(在连接口40内与插管50相连的流路),能够通过给药液装置110给予药液。即,连接口40成为与输液部19流体连接的状态。但是装置主体111相对于托架30尚未完成安装。
如图12所示,使用者使装置主体11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使第一安装部11d与第二安装部31c卡合。此时,使用者使装置主体111旋转移动,直到装置主体111的底面部111a的第一台阶部11g与托架30的第二台阶部31f抵接的位置为止。另外,旋转部件424在与卡合凹部17a卡合的状态下,以卡合凹部17a与旋转部件424的卡合位置为旋转中心与卡合凹部17a联动旋转。此时,输液部19处于穿刺于栓体43的状态,但通过旋转部件424的联动旋转,来维持穿刺时的穿刺姿势。
使用者在使装置主体111向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后,使第一安装部11d与第二安装部31c卡合。由此,装置主体111完全载置于托架30上,如图13所示,给药液装置110安装完成。在完成将装置主体111安装于托架30的状态下,使用者只要启动给药液装置110,就能够在规定时刻驱动输液驱动部23而使储藏于储液器12的药液经由输液管14从输液部19向口主体41流入。通过给药液装置110的启动而流入到口主体41的药液通过插管50而向生物体导入。
在给药液装置110的使用中,在使装置主体111从托架30脱离的情况下,使用者在解除第一安装部11d与第二安装部31c的卡合后,以卡合凹部17a与连接口40的卡合位置为旋转中心,使装置主体111向安装解除方向D2旋转移动。由此,装置主体111的底面部111a的一部分从托架30的载置面部31a隔离。另外,旋转部件424随着装置主体111向安装解除方向D2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之后,使用者使装置主体111向上方移动。由此,装置主体111从托架30完全脱离。连接口40在拔出贯通栓体43的输液部19后,对连接部42进行密封而截断与外部的连通。
[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110具有:装置主体101、111,其具备储藏药液的储液器12、使药液从储液器12送出的输液驱动部23、供从储液器12送出的药液流通的输液管14、以及与输液管14连通的输液部16、19;和托架,其具备供装置主体101、111的底面部101a、111a(底面部11a)载置的载置面部31a、和配置于载置面部31a的上表面并且对插入到生物体内的插管50进行保持的连接口40,该托架相对于装置主体101、111其生物体侧粘附于生物体,上述给药液装置100、110是输液部16、19与连接口40可装卸地流体连接的装置。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给药液装置100、110中,连接口40具有:口主体41,其保持插管50并且相对于托架30卡止;和旋转部件421、424,其供输液部16、19安装,能够以插管50的内腔延伸的方向为中心轴沿着载置面部31a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旋转,旋转部件421、424构成为在安装有输液部16、19的状态下,通过使装置主体101、111沿着载置面部31a大致平行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00、110,使用者在使装置主体101、111安装于托架30时,以旋转部件421、424为旋转中心引导装置主体101、111的旋转方向,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安装操作,并且输液部16、19的安装姿势不会在高度方向、横向上偏移。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那样的采用具有针管的针部件作为输液部19,并穿刺连接到设置于连接口40的栓体43的结构的情况下,输液部19对栓体43的穿刺位置在装置主体111的旋转移动中难以偏移。因此,给药液装置110抑制栓体43的刺孔的扩大,降低由反复进行穿刺拔出导致的相对于栓体43的厚度方向而方向不同的穿刺损伤引起的损伤以及栓体43的密封性低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中也可以为:输液部16呈中空筒状,旋转部件421具备使从输液部16导入的药液流通的第一连通孔421d,连接口40具备栓体43,该栓体43具有能够与第一连通孔421d连通的第二连通孔431并配置于旋转部件421的外周侧,连接口40构成为通过在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沿着载置面部31a向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D1或与安装方向D1相反方向的安装解除方向D2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并根据与连接口4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切换与输液部16的流体连接状态。
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00构成为将中空筒状的输液部16安装于连接口40(旋转部件421),根据旋转部件421相对于口主体4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能够切换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状态。由于输液部16不使用针,因此给药液装置100能够避免随着橡胶栓的损伤劣化而药液从连接口漏出的问题。另外,使用者仅通过使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或安装解除方向D2旋转移动,就能够切换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状态。这样,能够实现与装置主体101的连接操作联动的流路切换。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中也可以为:旋转部件421构成为相对于口主体41可旋转地安装在封闭第一连通孔421d的封闭位置与开放第一连通孔421d的开放位置之间,并且通过在安装有输液部16的状态下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由此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连通孔431连通而将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流体连接。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00,使用者仅通过使输液部16安装于旋转部件421,并且向装置主体101的安装方向D1旋转移动,就能够使旋转部件421联动旋转地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使第一连通孔421d与第二连通孔431连通而将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进行流体连接。另外,给药液装置100仅在旋转部件421位于开放位置时将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流体连接,因此在未将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的状态下,能够截断与外部的连通。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中也可以为,输液部16在前端具备第一卡合部16b,旋转部件421具备能够与第一卡合部16b卡合的第二卡合部421e,第一卡合部16b构成为在旋转部件421安装有输液部16时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将由装置主体101向安装方向D1的旋转移动产生的旋转力,经由第二卡合部421e传递到旋转部件421。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00,通过第一卡合部16b与第二卡合部421e卡合,能够将由装置主体101的旋转移动产生的旋转力传递到旋转部件421。因此,能够通过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的安装动作而使旋转部件421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旋转。因此,给药液装置100在使装置主体101安装于托架30时,能够容易地切换输液部16与连接口40的流体连接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110中也可以为:旋转部件421、424构成为将与所安装的输液部16、19的外周面紧贴的密封部422、43配置于旋转部件421、424的内侧。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00、110,由于密封部422、43与所安装的输液部16、19的外周紧贴,因此能够提高输液部16、19与旋转部件421的连接状态下的液密性。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中也可以为:旋转部件421构成为设置于连接口40的外周面424d。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10,在保持输液部19与栓体43的流体连接的状态下,使装置主体111稳定地安装于托架30。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10中也可以为:输液部19由具有针管的针部件构成,装置主体111在内侧设置有输液部19,在底面部111a(11a)具备能够与旋转部件424卡合的卡合凹部17a,旋转部件424具备贯通安装输液部19的栓体43,构成为通过在栓体43安装有输液部19的状态下沿着装置主体111的载置面部31a向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D1或与安装方向D1相反方向的安装解除方向D2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10,装置主体111在安装于托架30时,即使是针形状的输液部19,在穿刺于栓体43的状态下也能够使输液部19的穿刺姿势在高度方向、横向上不偏移地旋转移动。因此,给药液装置110能够降低由输液部19引起的栓体43的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给药液装置100、110中也可以为:装置主体101、111在侧面具备第一安装部11d,托架30具备与第一安装部11d卡合的第二安装部31c。
根据这样构成的给药液装置100、110,在将装置主体101、111安装于托架30时,通过使第一安装部11d与第二安装部31c卡合来稳定地维持安装状态,在使用中两者不会分离,能够安全地使用。
本申请基于在2021年3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050938号,其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整体引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主体部;11...壳体(11a...底面部;11d...第一安装部);12...储液器;14...输液管;16...中空筒状的输液部(16a...输液孔;16b...第一卡合部);17、17a...卡合凹部;19...具有针管的输液部;20...第二主体部;23...输液驱动部(23a...马达;23b...齿轮);30...托架;31...托架主体(31a...载置面部;31c...第二安装部);40...连接口;42...连接部(41...口主体;421、424...旋转部件;421d...第一连通孔;421e...第二卡合部;422...密封部;424d...外周面);43...栓体(431...第二连通孔);50...插管;100、110...给药液装置;101、111...装置主体(101a、111a...底面部);D1...安装方向;D2...安装解除方向。

Claims (8)

1.一种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装置主体,其具备储藏药液的储液器、使所述药液从所述储液器送出的输液驱动部、供从所述储液器送出的所述药液流通的输液管、以及与所述输液管连通的输液部;和
托架,其具备供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面部载置的载置面部、和配置于所述载置面部的上表面并且对插入到生物体内的插管进行保持的连接口,所述托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其生物体侧粘附于所述生物体,
所述输液部与所述连接口可装卸地进行流体连接,
所述连接口具有:
口主体,其保持所述插管并且相对于所述托架卡止;和
旋转部件,其供所述输液部安装,能够以所述插管的内腔延伸的方向为中心轴沿着所述载置面部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旋转,
所述旋转部件构成为在安装有所述输液部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装置主体沿着所述载置面部向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液部呈中空筒状,
所述旋转部件具备使从所述输液部导入的所述药液流通的第一连通孔,
所述连接口具备栓体,该栓体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的第二连通孔并且配置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侧,
所述连接口构成为通过在将所述装置主体安装于所述托架时的沿着所述载置面部向大致平行的安装方向或与所述安装方向相反方向的安装解除方向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并根据所述口主体与所述连接口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切换与所述输液部的流体连接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口主体可旋转地安装在封闭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封闭位置与开放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开放位置之间,
通过在安装有所述输液部的状态下所述装置主体向所述安装方向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从而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而将所述输液部与所述连接口进行流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液部在前端具备第一卡合部,
所述旋转部件具备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卡合部构成为在所述旋转部件安装有所述输液部时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将由所述装置主体向所述安装方向的旋转移动产生的旋转力经由所述第二卡合部向所述旋转部件传递。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将与所安装的所述输液部的外周面紧贴的密封部配置于所述旋转部件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口的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液部由具有针管的针部件构成,
所述装置主体在内侧设置有所述输液部,在所述底面部具备能够与所述旋转部件卡合的卡合凹部,
所述旋转部件构成为具备所述输液部贯通安装的栓体,通过在将所述输液部安装到所述栓体的状态下所述装置主体向所述安装方向的旋转移动而联动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在侧面具备第一安装部,
所述托架具备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卡合的第二安装部。
CN202280007071.7A 2021-03-25 2022-03-08 给药液装置 Pending CN1164570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0938 2021-03-25
JP2021050938 2021-03-25
PCT/JP2022/009924 WO2022202280A1 (ja) 2021-03-25 2022-03-08 薬液投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7039A true CN116457039A (zh) 2023-07-18

Family

ID=83397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7071.7A Pending CN116457039A (zh) 2021-03-25 2022-03-08 给药液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02799A1 (zh)
JP (1) JPWO2022202280A1 (zh)
CN (1) CN116457039A (zh)
WO (1) WO202220228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56504A1 (en) 2005-11-08 2007-05-18 M2 Medical A/S Infusion pump system
PT3632488T (pt) * 2006-12-22 2023-06-21 Hoffmann La Roche Dispositivo para administração sustentada de um fluido terapêutico
ES2708178T3 (es) * 2011-12-07 2019-04-09 Becton Dickinson Co Protector de aguja para un dispositivo de infusión
WO2014194183A2 (en) * 2013-05-31 2014-12-04 Valeritas, Inc. A fluid delivery device having an insertable prefilled cartridge
JP2021050938A (ja) 2019-09-20 2021-04-0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検査用モジュール、反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検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2280A1 (ja) 2022-09-29
EP4302799A1 (en) 2024-01-10
JPWO2022202280A1 (zh)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2796B2 (en) Automated fil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1867653B (zh) 包括改进的壳体和释放衬里以用于使用释放衬里移除无菌屏障膜的注射或输注设备
JP5548773B2 (ja) 移送ガード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987047B2 (ja) リザーバ、ポンプおよび充填部材間の流体相互接続スキーム
JP5102350B2 (ja) リザーバ充填/気泡管理/注入媒体送給システムおよび該システムを用いる方法
JP2009539444A (ja) 皮膚に取付け可能な装置及び同装置のパッケージを含むアセンブリ
JP2011516097A (ja) 液体ポンプ輸送装置及び方法
CN116457039A (zh) 给药液装置
KR20120085279A (ko) 캡,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영양제용 용기 및 영양제 공급 세트
JP2000316951A (ja) 医療用薬液バック
JP2003339876A (ja) 混注具
WO2022202278A1 (ja) 薬液投与装置
WO2022202279A1 (ja) 薬液投与装置
JP2022149020A (ja) 薬液投与装置
JP2022136595A (ja) 薬液投与装置
CN1871042B (zh) 内部流体连接器
JP3415714B2 (ja) 薬液移送器具および薬液移送システム
JP7512311B2 (ja) 薬剤投与装置
EP4085941A1 (en) Medicinal solution administration device
JP3799182B2 (ja) 液体供給具
WO2019189432A1 (ja) 投与器具、および薬液投与システム
JP2000126274A (ja) 薬剤混合システムおよび薬剤収納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