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7263A - 神经消融装置 - Google Patents

神经消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7263A
CN116407263A CN202111677021.3A CN202111677021A CN116407263A CN 116407263 A CN116407263 A CN 116407263A CN 202111677021 A CN202111677021 A CN 202111677021A CN 116407263 A CN116407263 A CN 116407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mount
support body
mesh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70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龙虎
石玥
李安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fetech Respiration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702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726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979 priority patent/WO202312542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7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72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85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having a short rigid shaft for accessing the inner body through natural open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A61B2018/00023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closed, i.e. without wound contact by the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273Anchoring means for temporary attachment of a device to tissue
    • A61B2018/00279Anchoring means for temporary attachment of a device to tissue deploy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434Neura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77Ab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2018/1405Electrodes having a specific shape
    • A61B2018/1407Loop
    • A61B2018/141Sna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消融装置。该神经消融装置包括支撑体和挂载件,挂载件沿支撑体的周向设置,挂载件呈网状结构,挂载件包括沿支撑体周向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挂载件包括多根网丝形成的网状结构,在所述第一区域,多根所述网丝相交且至少部分所述网丝相交处固定连接。由此,当支撑体在气道内释放时,支撑体推动挂载件贴合于气道的内壁,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受到气道的挤压时,第一区域上的网孔面积缩小量较小,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通电时,第一区域发出的消融能量小于第二区域发出的消融能量,从而减弱了挂载件对食道的灼伤。

Description

神经消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神经消融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如图1、图2所示,气道810横截面的轮廓近似D型,食道820通常贴合于气道810较为平坦的一侧,现有技术中,神经消融装置上的多个电极840通常圆周分布于电极支撑结构830上,待电极840与待消融的部位贴合后,电极840以自身为中心输出RF能量来破坏组织上的神经以达到阻断神经的效果,然而,为了消融远离电极840的区域,电极840需要输出足够的射频(Radio Frequency)能量来实现远离电极840的区域的消融,这就导致在中心区域,射频能量较高,从而容易引起位于与气道810贴合的食道820被灼伤。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神经消融装置,包括支撑体和挂载件,挂载件沿支撑体的周向设置,挂载件呈网状结构,挂载件包括沿支撑体周向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挂载件包括多根网丝形成的网状结构,在第一区域,多根网丝相交且至少部分网丝相交处固定连接。
可选地,网丝包括编织丝,网状结构由编织丝编织形成。
可选地,当挂载件受到朝向支撑体内侧的压力时,第一区域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小于第二区域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
可选地,神经消融装置还包括缓冲结构,缓冲结构设置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点处,缓冲结构用于阻断或减弱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力的传递。
可选地,缓冲结构包括加强件,加强件与支撑体和网丝连接,且自支撑体延伸至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点处。
可选地,网丝由导电材料制成以使挂载件形成网状电极。
可选地,支撑体靠近挂载件一端的刚度小于远离挂载件一端的刚度。
可选地,支撑件呈网状结构,支撑件靠近挂载件的端部的最小的网孔的面积大于远离挂载件的端部的最小的网孔的面积。
可选地,支撑体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挂载件的一端向远离挂载的件一端逐渐减小。
可选地,至少部分挂载件向靠近支撑体中心的方向折弯,挂载件的侧壁包括弧形曲面。
可选地,支撑体包括由至少一根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盘状编织体,挂载件设于盘状编织体的周向侧壁。
可选地,神经消融装置还包括冷却球囊,冷却球囊穿设于支撑体内,在冷却球囊膨胀后,冷却球囊的侧壁与支撑体的侧壁贴合。
可选地,支撑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导热孔,当冷却球囊膨胀后,冷却球囊覆盖导热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神经消融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当支撑体在气道内释放时,支撑体推动挂载件贴合于气道的内壁,其中,第一区域贴合于气道靠近食道的侧壁,第二区域贴合于气道远离食道的侧壁,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受到气道的挤压时,第一区域上的网孔面积缩小量较小,第二区域上的网孔的面积缩小量较大,即,第一区域上的导电丝较为稀疏,第二区域上的导电丝较为密集,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通电时,第一区域发出的消融能量小于第二区域发出的消融能量,从而减弱了挂载件对食道的灼伤。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气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电极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挂载件的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电极发出消融能量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固定连接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固定连接点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挂载件受到气道压迫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挂载件和支撑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电极支撑体与气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缓冲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图11中的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挂载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一中的电极在挂载件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的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的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的冷却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的冷却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消融装置,如图3至图9所示,包括支撑体110和挂载件120,挂载件120沿支撑体110的周向设置,挂载件120呈网状结构,挂载件120包括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当挂载件120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第一区域121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小于第二区域122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
消融装置用于在人体待消融组织处产生消融能量,消融能量可以消融组织内的神经,从而达到治疗人体病变部位的效果。消融装置可以用于气道、心脏、主动脉、胃等部位的消融。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传递装置将消融装置输送至气道810内,然后消融装置将气道810组织上的神经消融,从而扩张气道810,实现肺部疾病的治疗。
支撑体110包括装载状态和膨胀状态,当支撑体110位于输送装置内时,支撑体110处于装载状态,这时,支撑体110被压缩于输送装置的鞘管内以便于支撑体110的输送。当支撑体110在气道810内释放时,支撑体110自膨胀,带动挂载件120贴合于气道810的内壁。
支撑体110可以呈管状、杆状、圆盘状或方块状,支撑体110可以由记忆金属材料切割形成或由丝状材料编织形成。支撑体110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挂载件120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支撑体110为挂载件120提供弹性支撑力,保证挂载件120与气道810内壁的接触面积。
挂载件120可以编织形成、经金属材料切割形成或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挂载件120环绕支撑体110设置,挂载件120可以缠绕于支撑体110上、与支撑体110焊接或一体连接,挂载件120的外侧壁呈网状结构且贴合于气道810的内壁。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支撑体110的轴向一端径向向外折弯并经过热定型形成挂载件120,挂载件120用于安装电极840,电极840在挂载件120上安装后形成消融能量场以实现对气道810组织的消融。
在本实施例中,挂载件120、支撑体110均由导电丝编织形成,挂载件120上的导电丝裸露形成网状电极840;支撑体110上的导电丝的外侧壁上包覆有绝缘层。对导电丝通电后,挂载件120形成网状电极840以输出射频(Radio Frequency)能量来破坏气道810组织内的神经。
导电丝可以为镍钛合金丝、不锈钢丝或其它任意可以导电的丝状物。导电丝的一端与RF(Radio Frequency)能量仪连接,RF能量仪向导电丝提供电能,电能经过支撑体110后到传输至挂载件120形成消融能量场700。如图5所示,该消融能量场700以支撑体110为中心,然后自挂载件120与气道810贴合的部位径向逐层向外扩散。
如图5所示,可以将挂载件120大致视为一个点电极,这样,可以以挂载件120为中心,以挂载件120与气道810贴合的位置为起点,形成一个连续的环形消融能量场700,与多个点电极840产生多个交叠的环形能量场的消融方式相比,网状电极的能量更为均匀,且更容易对输出的消融能量进行控制,减小消融装置对气道810产生灼伤的概率。
进一步地,为了减小消融过程中对食道820的损伤,如图4所示,挂载件120包括沿支撑体110周向设置的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当挂载件120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第一区域121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小于第二区域122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网孔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的网孔数量,网孔密度的增加量指的是,在支撑体110未受挤压时的单位面积内的网孔数量减去支撑体110受到挤压后的单位面积的网孔数量。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沿挂载件120的周向设置,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周向长度的比例为:0.3~1;具体地,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周向长度的比例为0.3、0.5、0.6、0.8或1。
值得解释的是,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拍照测量法来实现网孔密度的测量。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个呈长方体形状的透明的第一工装,第一工装上开设有与挂载件120的轮廓对应的第一管腔结构,第一工装的外侧壁上设置多个具有相同面积的测量方格,挂载件120在第一管腔结构内释放后,挂载件120的侧壁与第一管腔结构的内壁贴合但不具有相互作用力,使用电子显微镜对第一工装放大一定的倍数,用目数法计算单个测量方格内的网孔数量t1,提供一个与气道截面相对应的第二工装,第二工装上开设有与气道轮廓对应设置的第二管腔结构,第二工装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具有相同面积的测量方格,挂载件120在第二管腔结构内释放且与第二管腔结构的内壁贴合,使用电子显微镜对第二工装放大一定的倍数,用目数法计算单个测量方格内的网孔数量t2,网孔面积的增加量为t2-t1。
在本实施例中,挂载件120包括多根网丝,网丝形成的网状结构,网丝由编织丝编织形成,该编织丝可以为导电丝、镍钛合金丝或不锈钢丝,例如,在第一区域121处,如图6、图7所示,导电丝相交且固定连接,在第二区域122处,导电丝相交且活动连接。例如,在第一区域121处,导电丝相交形成网格或网孔,相交的两根导电丝在固定连接点126处焊接或缠绕固定,这样,如图8、图9所示,在第一区域121处,当导电丝受压时,相交的两根导电丝已经固定,从而使相邻两根导电丝相向运动的位移量较小或维持不变,进而使第一区域121上的网孔s1面积不变或网孔面积s1的缩小量较小,从而使第一区域121上的网孔的密度的增加量较小。在第二区域122处,相交的两根导电丝相互贴合,相交的两根导电丝可以相背运动或相向运动,这样,在第二区域122处,当导电丝受压时,相交的两根导电丝产生相向运动的位移量较大,进而使第二区域122上的网孔面积s2的缩小量较大,即第二区域122上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较大。
在另一实施例中,挂载件120包括由金属材料切割形成的网丝,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21由金属材料经切割形成弧形的网丝,第二区域122由导电丝编织形成弧形的网状结构,第二区域122上导电丝相交且活动连接,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贴合。由此,当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通过第一区域121由金属材料切割形成,使第一区域121受挤压时网孔面积s1可以维持不变,通过第二区域122由导电丝编织形成且第二区域122上的导电丝相交且活动连接,使第二区域122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第二区域122上的网孔缩小量s2较大,从而实现了第一区域121的网孔的密度的增加量小于第二区域122上的网孔的密度的增加量。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支撑体110在气道810内释放时,支撑体110推动挂载件120贴合于气道810的内壁,其中,第一区域121贴合于气道810靠近食道820的侧壁,第二区域122贴合于气道810远离食道820的侧壁,当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第一区域121上的网孔面积缩小量较小,第二区域122上的网孔的面积缩小量较大,即,第一区域121上的导电丝较为稀疏,第二区域122上的导电丝较为密集,当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通电时,第一区域121发出的消融能量小于第二区域122发出的消融能量,从而减弱了挂载件120对食道820的灼伤。
进一步地,为了减弱支撑体110对第一区域121的变形的干涉,支撑件靠近挂载件120一端的刚度小于远离挂载件120一端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支撑体110呈网状结构,支撑体110包括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第一端部111与挂载件120连接,第一端部111上最小的网孔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部112上的最小网孔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部111指的是挂载件120在支撑体110上的径向投影所覆盖的一端,第二端部112是指支撑体110远离挂载件120的一端。第一端部111上的最小的网孔指的是,导电丝在第一端部111上相交形成的最小的网孔的面积S3,第二端部112上的最小网孔指的是导电丝在第二端部112上相交形成的最小的网孔的面积S4,第一端部111上最小的网孔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部112上的最小网孔的面积,即第一端部111上任意一个网孔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部112上的网孔的面积。
第一端部111上的网孔的面积较大,即第一端部111上的编织丝的密度较低,这时,第一端部111的变形性能大于第二端部112的变形性能,当挂载件120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第一端部111可以跟随第二端部112变形,避免支撑体110对挂载件120的变形形成干涉,使挂载件120更易于适应气道810的D型轮廓,增加挂载件120的贴壁性,第二端部112上的网孔的面积较小,即第二端部112上的导电丝的密度较低,这时,第二端部112上的抗变形性能大于第一端部111的抗变形性能,这样,第二端部112可以为第一端部111提供支撑力,增加支撑体110的输送和释放的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1处的编织丝的直径小于第二端部112处编织丝的直径,由于直径较大的编织丝的刚度大于直径较小的编织丝的刚度,从而使第一端部111处的刚度大于第二端部112处的刚度,实现了支撑件靠近挂载件120一端的刚度小于远离挂载件120一端的刚度的设置。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11处的编织丝相交且活动连接,第二端部112处的编织丝相交且固定连接,由于编织丝固定连接的抗变形性能大于编织丝相交且活动连接的抗变形性能,使第一端部111处的刚度大于第二端部112处的刚度,从而实现了支撑件靠近挂载件120一端的刚度小于远离挂载件120一端的刚度的设置。
值得解释的是,由于支撑体110在装载的状态下的应力较大,当支撑体110在气道810内释放时,支撑体110容易瞬间膨胀而失稳,这时,通过第二端部112具有较高的刚度,使第二端部112具有较强的支撑力,从而使第二端部112可以减缓第一端部111释放时的变形速率,进而使第一端部111在释放时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为了减小消融装置装载入递送装置的难度,如图9所示,支撑体110的横截面积由第一端部111向第二端部112逐渐减小。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110的横截面积指的是支撑体110在径向平面上的横截面积,支撑体110的横截面积由第一端部111向第二端部112逐渐减小,使支撑体110整体上呈现为圆台状结构。
由于第二端部112的导电丝较为密集,导致支撑体110进入输送装置的鞘管的难度较大,通过支撑体110的横截面积由第一端部111向第二端部112逐渐减小,使支撑体110在第二端部112处的横面面积较小,从而减弱了第二端部112进入鞘管的难度。
值得解释的是,如图10所示,对于环状的电极支撑结构830而言,当电极支撑结构830在气道810内释放时,气道810的平滑肌812对电极支撑结构830的压力大于气道810的C型区域对电极支撑结构830的压力,电极支撑结构830靠近平滑肌812一侧的变形大于电极支撑结构830靠近C型区域一侧的变形,这时,电极支撑结构830靠近平滑肌812一侧的变形会带动电极支撑结构830靠近C型区域一侧过度变形,从而在C型区域与平滑肌812连接的过渡区域处,电极支撑结构830与气道810内壁之间形成间隙s3,导致难以对该间隙s3处的气道进行消融。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挂载件120与气道810的D型轮廓贴合,如图11所示,消融装置还包括缓冲结构130,缓冲结构130与挂载件120在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连接点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缓冲结构130包括加强杆131,加强杆131焊接或插设于支撑体110上,且沿支撑体110的侧壁延伸至挂载件120,加强杆131在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连接节点处形成抗变形支撑,减弱或阻断了第一区域121向第二区域122的力的传递,由此,当第一区域121受到平滑肌812的挤压时,通过加强杆131阻断或减弱第一区域121对第二区域122的牵拉,使第二区域122不会受到第一区域121变形的影响以使第二区域122可以保持与C型轮廓811贴合,提高了挂载件120的贴壁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缓冲结构130包括加强筋132,在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相接的区域,加强筋132位于网孔内且与网孔在挂载件120周向两端相交的编织丝连接。在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相接的区域内的网孔包括编织丝相交的第一交点123和第二交点124,第一交点123和第二交点124沿挂载件120的周向设置,加强筋132包括第一加强筋1321和第二加强筋1322,第一加强筋1321的两端与第一交点123上的两根编织丝连接,第二加强筋1322的两端与第二交点124上的两根编织丝连接,第一加强筋1321和第二加强筋1322均呈弧形结构,第一加强筋1321和第二加强筋1322的弧形凸面相对设置。这样,通过加强筋132的设置,使加强筋132可以在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相接的位置形成抗变形支撑,阻断或减弱了第一区域121向第二区域122的力的传递,从而使第二区域122不会受到第一区域121变形的影响,以使第二区域122保持与C型轮廓811贴合,提高了挂载件120的贴壁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挂载件120还包括第三区域125,第三区域125位于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之间,第三区域125形成自由段以减缓第一区域121向第二区域122的力的传递。可以理解,将第三区域125形成自由段的结构为缓冲结构130的一种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自由段指的是非约束段,即在第三区域125处,力的传递效应较低。具体地,第三区域125处的编织丝相交且活动连接,编织丝相交形成的网孔面积远大于第一区域121和/或第二区域122任意网孔的网孔面积,这样,在第三区域125处,编织丝的密度较低,减弱了第一区域121向第二区域122的力的传递效应,从而使第二区域122不会受到第一区域121变形的影响,以使第二区域122保持与C型轮廓811贴合,提高了挂载件120的贴壁性。
进一步地,第二区域122和第一区域121的周向长度的比例为1.1-4。具体地,第二区域122和第一区域121的周向长度的比例可以为1.1、1.5、2、3或4。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区域122和第一区域121的周向长度的比例,使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过度区域与气道810的C型轮廓811和平滑肌812的过渡区域相对应,进而提高了对气道810的适应性。
进一步地,为了减弱挂载件与气道内壁的摩擦力,如图14所示,挂载件120呈弧形结构,弧型结构的凸面朝向远离支撑体110的一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挂载件120由支撑体110的轴向一端向支撑体110的外侧折弯然后朝向支撑体110的内侧折弯,最后经过热定型形成。由于支撑体110在气道810内释放的过程中,挂载件120很有可能未与目标区域相贴合,这时,需要操作人员带动挂载件120移动以使挂载件120与目标区域贴合,在挂载件120移动的过程中,挂载件120的端部与气道810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容易摩擦气道810或使患者产生不适。
由此,通过挂载件120呈弧形结构,使弧形结构可以与气道810的内壁贴合,增加弧形结构与气道810内壁的接触面积,减小挂载件120与气道810内壁的摩擦力,通过弧形结构的凸面朝向远离支撑体110的一侧设置,使挂载件120的端部朝向支撑体110的内侧,在挂载件120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挂载件120的端部与气道810产生摩擦而使患者产生不适。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消融装置包括电极840,电极840设置于挂载件120上。电极840可以为长条状电极840或点电极840,电极840沿支撑体110的周向设置于挂载件120上,电极840可以焊接或缠绕于挂载件120上,电极840与RF能量仪连接,RF能量仪向电极840通电以使电极840发射出消融能量场700。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挂载件120受到气道810的挤压时,通过第一区域121上的编织丝相交且固定连接,第二区域122上的编织丝相交且活动连接,使第一区域121上的网孔缩小量小于第二区域122上的网孔缩小量,即第一区域121上的不同的电极840相向运动的运动量较小或不变,第二区域122上的不同的电极840相向运动的运动量较大,进而使第一区域121上的电极840能量场的交叠程度相对第二区域122上的电极840能量场的交叠程度低,即第一区域121发出的消融能量小于第二区域122发出的消融能量,减弱了挂载件120对食道820的灼伤。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5所示,挂载件220包括多片沿支撑体210周向设置的消融单元221,周向相邻的两片消融单元221间隔设置,消融单元221设置于支撑体210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区域222和/或第二区域223上。
在本实施例中,挂载件220在编织的过程中形成多片消融单元221,消融单元221呈网状结构且边沿轮廓呈弧形,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在远离支撑体210的部分具有间隔距离以让出消融单元221的变形空间。消融单元221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区域222或第二区域223上,或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22上。
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消融单元221包括第一消融单元224和第二消融单元225,第一消融单元224位于第一区域222上,第二消融单元225位于第二区域223上,第一消融单元224上的导电丝相交且固定连接,第二消融单元225上的导电丝相交且活动连接,周向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这样,当挂载件220受到气道的挤压时,相邻的两片消融单元221之间具有间隔距离以阻断或减弱相邻两片消融单元221之间的力的传递,当消融单元221受到平滑肌812的挤压时,一方面,消融单元221不会受到相邻的消融单元221的干涉而向两端延伸,从而使消融单元221更容易贴合于平滑肌812,另一方面,消融单元221并不会带动相邻的消融单元221变形,从而避免远离平滑肌812一侧的消融单元221受到牵拉而过度变形导致难以与C型轮廓811贴合,进而提高了挂载件220对气道D型轮廓的适应性。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支撑体210包括多个支撑件211,多个支撑件211沿挂载件22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消融单元221至少与两个支撑件21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210由金属材料经激光切割形成,支撑件211沿挂载件220的周向等间隔设置或非等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支撑件211的数量不进行限定,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11包括第一支撑臂2111和第二支撑臂2112,第一支撑臂2111的一端和第二支撑臂2112的一端连接形成V型结构,第一支撑臂2111、第二支撑臂2112的另一端与消融单元221连接,V型结构的开口朝向靠近消融单元221的一侧设置。每个V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连接,多个V型结构沿挂载件220的周向设置。
由此,通过第一支撑臂2111、第二支撑臂2112连接形成V型结构,一方面,第一支撑臂2111和第二支撑臂2112之间具有间隙以让出消融单元221的两端变形伸长的空间,使与平滑肌812贴合的消融单元221可以受压变形以与平滑肌812贴合;另一方面,当第一区域222受到气道的挤压而变形时,通过第一支撑臂2111和第二支撑臂2112之间具有间隙的设置,使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之间的力的传递被中断,从而增加了挂载件220对气道的D型轮廓的内壁的适应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件211为杆状结构,每个支撑件211仅与一个消融单元221连接,每个消融单元221至少与相邻两个支撑件211连接,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11间隔设置,这样,相邻的两个支撑件211之间也可以形成间隙,从而可以阻断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的力的传递,增加了挂载件220对气道的D型轮廓的适应性。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2~1mm;具体地,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由此,通过限定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的间隔距离,当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在受到压力而变形时,相邻的两个消融单元221的端部可以贴合以在周向上形成连续的消融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6所示,支撑体310包括多根编织丝,多根编织丝编织形成盘状编织体330,盘状编织体330的周向边沿320形成挂载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位于盘状编织体330的周向边沿320上。
在本实施例中,盘状编织体330的编织丝为导电丝,盘状编织体330的周向边沿320裸露,在通电后,裸露的部分形成网状电极。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盘状编织体330的外侧壁覆盖有绝缘层或盘状编织体330的编织丝为非导电材料,电极设置于盘状编织体330的外侧壁形成挂载件。在第一区域处,编织丝相交且固定连接,在第二区域处,编织丝相交且活动连接。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沿盘状编织体330的周向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长度比例与实施例一相近,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通过支撑体310由编织丝编织形成盘状编织体330,盘状编织体330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当挂载件受到气道内壁的挤压时,支撑体310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以使挂载件贴合于气道的内壁。
进一步地,消融装置包括调节件340,调节件340的一端与盘状编织体330的轴向一端连接,调节件340的另一端从套管350穿出,调节件340用于调节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盘状编织体330的轴向两端向盘状编织体330的轴向外侧延伸,以让出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调节的变形空间。调节件340的一端与盘状编织体330的轴向一端螺纹连接或焊接,调节件340的另一端从套管350穿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增大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时,拉动调节件340,使盘状编织体330的轴向两端相向运动,从而增大了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当需要减小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时,推动调节件340,使盘状编织体330的轴向两端相背运动,从而减小了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支撑体310在气管内释放后偏离目标位置时,通过调节件340调节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使盘状编织体330的直径缩小以便于调节盘状编织体330在气道内的位置,从而减小了支撑体310在气道内位置调节的难度。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7所示,消融装置包括冷却球囊430,冷却球囊430穿设于支撑体410内,当冷却球囊430膨胀时,冷却球囊430至少部分覆盖挂载件420上的网孔。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球囊430用于容置冷却介质,输送通道440的一端位于球囊内,输送通道440的另一端从套管450穿出,通过导管往球囊内输入冷却介质可以实现对电极和待消融部位的冷却,冷却介质可以为气体冷却介质或液体冷却介质,具体地,冷却介质可以为CO2气流、生理盐水或纯净水中的至少一种。
支撑体410、挂载件420的侧壁呈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上的网孔构成导热孔,在对气道消融的过程中,往冷却球囊430内输入冷却介质使球囊膨胀,冷却球囊430膨胀后与支撑体410和挂载件420的侧壁贴合,且覆盖支撑体410和挂载件420的网孔以使冷却球囊430的侧壁与气道的内壁贴合,气道内壁上的热量可以经由导热孔传递至冷却球囊430上,增加导热效率,提高了球囊的冷却效果。对气道消融完毕后,将球囊内的冷却介质抽出使球囊收缩,然后将球囊和支撑体410抽出。
由此,当冷却球囊430膨胀后,通过冷却球囊430穿设于支撑体410内,冷却球囊430的侧壁可以覆盖支撑体410和挂载件420的网孔,从而使冷却球囊430的侧壁可以与气道的内壁贴合,实现了对电极和气道内壁的冷却,避免消融温度过高而灼伤气道的内壁。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消融装置包括冷却导管460,冷却导管460环绕支撑体410设置且位于挂载件420的内侧,冷却导管460的外壁与挂载420件的内壁贴合,冷却导管460上开设有喷射孔,喷射孔的位置与挂载件420上网孔的位置相对应,冷却介质通过喷射孔,并穿过挂载件420上的网孔以喷射至气道的内壁,从而实现对气道内壁的冷却,避免消融温度过高灼伤气道内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和挂载件,所述挂载件沿所述支撑体的周向设置,所述挂载件呈网状结构,所述挂载件包括沿支撑体周向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挂载件包括多根网丝形成的网状结构,在所述第一区域,多根所述网丝相交且至少部分所述网丝相交处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丝包括编织丝,所述网状结构由所述编织丝编织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挂载件受到朝向所述支撑体内侧的压力时,所述第一区域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网孔密度的增加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消融装置还包括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点处,所述缓冲结构用于阻断或减弱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力的传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支撑体和所述网丝连接,且自所述支撑体延伸至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点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丝由导电材料制成以使所述挂载件形成网状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靠近所述挂载件一端的刚度小于远离所述挂载件一端的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呈网状结构,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挂载件的端部的最小的网孔的面积大于远离所述挂载件的端部的最小的网孔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所述挂载件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挂载的件一端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挂载件向靠近所述支撑体中心的方向折弯,所述挂载件的侧壁包括弧形曲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由至少一根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盘状编织体,挂载件设于所述盘状编织体的周向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消融装置还包括冷却球囊,所述冷却球囊穿设于所述支撑体内,在所述冷却球囊膨胀后,所述冷却球囊的侧壁与所述支撑体的侧壁贴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神经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导热孔,当所述冷却球囊膨胀后,所述冷却球囊覆盖所述导热孔。
CN202111677021.3A 2021-12-31 2021-12-31 神经消融装置 Pending CN1164072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7021.3A CN116407263A (zh) 2021-12-31 2021-12-31 神经消融装置
PCT/CN2022/141979 WO2023125429A1 (zh) 2021-12-31 2022-12-26 神经消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7021.3A CN116407263A (zh) 2021-12-31 2021-12-31 神经消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7263A true CN116407263A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97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7021.3A Pending CN116407263A (zh) 2021-12-31 2021-12-31 神经消融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7263A (zh)
WO (1) WO20231254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23445Y (zh) * 2008-06-23 2009-04-22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射频消融导管
EP2555700B1 (en) * 2010-04-06 2015-06-03 Holaira, Inc. System for pulmonary treatment
CN103584909B (zh) * 2012-08-17 2016-01-27 王涛 开放式网状射频消融电极
US20180056074A1 (en) * 2016-08-25 2018-03-0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versible nerve block to relieve disease symptoms
CN113116448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杭州诺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改进安全性的左心耳消融封堵装置
CN111568539A (zh) * 2020-06-16 2020-08-25 北京奇伦天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消融用可解脱支架电极导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5429A1 (zh)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0106B2 (en) Off-wall electrode device and methods for nerve modulation
JP4786710B2 (ja) 心拍調節系における障害の治療のための用具及びキット
WO2016019761A1 (zh) 具有网管状支架结构的射频消融导管及其设备
US507873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patency in the body passages
CN100563594C (zh) 螺旋形电生理导管
JP6987920B2 (ja) 螺旋構造の高周波アブレーショ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機器
CN104519837B (zh) 具备烧灼功能的支架手术装置
JP2005525195A (ja) 形状記憶ポリマーステント
WO2022171142A1 (zh) 消融导管、消融装置及消融系统
CN113974823B (zh) 消融装置
CN212346704U (zh) 改进的左心耳封堵装置
US2014003180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blating tissue
US20220218412A1 (en) Mapping and ablation catheter with multiple loop segments
CN116370007A (zh) 一种封堵器及系统
AU2019272018B2 (en) 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theter With Meshed Tubular Stent Structure Having Shape Stabilization Design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6407263A (zh) 神经消融装置
CN104127233B (zh) 一种用于调节神经的装置
WO2022171148A1 (zh) 封堵消融系统
US10260181B2 (en) Directional mesh and associated systems
CN113855351B (zh) 颅内取栓支架
CN212346621U (zh) 左心耳消融封堵装置
CN210121175U (zh) 电刀、具有其的治疗设备及控制装置
CN112353535A (zh) 一种适用于颅内静脉窦的自膨支架及其传送系统
CN113116447A (zh) 左心耳消融封堵装置
CN113116504A (zh) 改进的左心耳封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