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0539A -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0539A
CN116400539A CN202310646167.4A CN202310646167A CN116400539A CN 116400539 A CN116400539 A CN 116400539A CN 202310646167 A CN202310646167 A CN 202310646167A CN 116400539 A CN116400539 A CN 116400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bismuth
solvent
polymer matrix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61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00539B (zh
Inventor
谷小虎
邱运昌
陆健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Jingzhuo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Jingzhuo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Jingzhuo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Jingzhuo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61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05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0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0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00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0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3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a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 G02F1/137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a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in liquid crystals doped with a pleochroic dy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based on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e.g. microencapsulated liquid cryst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调光器件领域,调光阀包括:第一透明基层,以及与所述第一透明基层相对设置的第二透明基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之间设置有无机纳米粒子与染色分子,所述染色分子包括聚合型大分子染料、蒽醌类染料、偶氮类染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材质包括硫化铋、硫化铜铋、硒化铋、硒化铜铋、碲化铋、碲化铜铋、硫化铋锑、硒化铋锑、碲化铋锑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形状包括纳米棒。本发明,在无机纳米粒子悬浮器件中引入了光热稳定性优异的染料,能够将整个器件的色彩调节至更接近黑色的色调,而整个器件具备优异的光热稳定性与耐候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光器件,具体是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调光技术主要为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技术,电致变色(EC)技术以及悬浮粒子(SPD)技术。上述三类技术都是通过在两个透明导电电极之间夹入电活性成分来实现的。在电致变色(EC)技术中,通过材料的氧化还原(得失电子)而产生颜色变化。在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技术中,产生光学变化的则是液晶分子,通过在两侧的透明导电极上施加电场来改变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来实现对光通量的调控;在悬浮粒子(SPD)技术中,产生光学响应的则是悬浮的纳米粒子,通过在两侧透明导电电极上施加电场,改变悬浮纳米粒子的旋转状态,来实现对光通量的调控。
然而,当前应用于SPD光阀中的悬浮纳米粒子主要以碘系有机复合纳米棒为主,但是该类碘系有机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技术受到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导致基于碘系纳米粒子的产品开发收到极大的限制。尽管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加入该技术的开发行列,但仍无法脱离碘系材料的限制。另外,由于该类碘系粒子主要有碘单质、金属离子、吡嗪二羧酸等形成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受制于碘的色彩导致此类型纳米粒子只有单一的蓝色调,此外,采用传统相分离方法时悬浮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质中的残留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发明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调光技术,即PDSC (polymer dispersed shadingcrystal) 聚合物分散遮光晶体调光技术。PDSC是利用聚合物的分散特性与纳米粒子的悬浮特性在外部通电的环境中,纳米粒子在分散液中产生有规律的旋转,从而形成透光与不透光的变化,纳米粒子是金属化合物的半导体材料。使用无机的金属化合物半导体粒子,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光热稳定性。
但是,一个新的需求被终端用户提出,即终端用户希望调光器件应当呈现黑色或近黑色的效果。因此如何在现有PDSC技术的基础上减轻悬浮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质中的残留问题的前提下,研发出一种耐候性优异的新型悬浮粒子并应用得到性能更加稳定、色彩更接近黑色的PDSC光阀器件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无机纳米粒子悬浮器件中引入了光热稳定性优异的染料,能够将整个器件的色彩调节至更接近黑色的色调,而整个器件具备优异的光热稳定性与耐候性能,此外,采用微液滴法实现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质的分相,可减轻采用传统相分离方法时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质中的残留问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以及与所述第一透明基层相对设置的第二透明基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之间设有聚合物基质以及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的微液滴,且微液滴中设有无机纳米粒子,所述聚合物基质中设有染色分子。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染色分子包括聚合型大分子染料、蒽醌类染料、偶氮类染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材质包括硫化铋、硫化铜铋、硒化铋、硒化铜铋、碲化铋、碲化铜铋、硫化铋锑、硒化铋锑、碲化铋锑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形状包括纳米棒。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纳米棒的直径为3-100nm,和/或长径比为3-100之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染色分子占所述聚合物基质的质量比为0.1-10%。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微液滴表面包裹聚合物基质形成的骨架,且所述微液滴的尺寸为1-50μm。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微液滴中还设有悬浮分散溶剂,所述无机纳米粒子占悬浮分散溶剂的质量比为0.1-10%。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悬浮分散溶剂包括磷酸苯酯类、己内酰胺类、芳烃类、羟基封端硅油、酰胺类、吡咯烷酮类、吡啶类、咪唑类、苯磺酰胺类、环保增塑剂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微液滴中还设有分散稳定剂,且分散稳定剂占悬浮分散溶剂的质量比为0.1-20%。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散稳定剂包括磷酸酯类、钛酸酯类、改性聚氨酯类、醇胺改性聚酯类、硝化纤维、聚乙烯吡咯烷酮、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类、阿拉伯胶、甜菜碱类、聚醚改性有机硅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合物基质以及分散在所述聚合物基质中的微液滴、染色分子用于形成近黑色调光功能层,且近黑色调光功能层的厚度为10-100μm。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合物基质包括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的相对面分别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ITO、FTO、FZO、IZO、GZO、AZO、纳米Ag线、导电石墨烯、纳米Cu线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包括透明玻璃、透明膜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透明膜包括PET、PC、PE、PP、PI、CPI、COP、TPU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合成所得的无机纳米粒子加入到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悬浮分散溶剂中,并进行超声分散,得到溶剂一;
将染色分子加入到聚合物基质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溶剂二;
将溶剂一与溶剂二进行搅拌混合至完全均匀得到近黑色涂布液;
将近黑色涂布液涂布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并进行固化,即得到近黑色的调光阀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无机纳米粒子悬浮器件中引入了光热稳定性优异的染料,能够将整个器件的色彩调节至更接近黑色的色调。由于所选用的几种纳米粒子在分散溶剂中完全超声分散均匀后都呈红棕色或橙黄色色调,且随着纳米棒尺寸的增大,分散液颜色都向深黄色偏移,为了将调光器件的颜色调节为黑色调,就必须引入不同色彩的染色材料进行混合调色。
2、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无机纳米粒子及染色材料所具备的优异的光热稳定性,在不牺牲调光器件整体耐候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更好的色彩效果。
3、本发明的染色材料来源丰富,无需特殊定制,成本低。
4、本发明采用微液滴法实现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质的分相,可减轻采用传统相分离方法时无机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质中的残留问题,使调光器件状态切换前后对比度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无机纳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无机纳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透明基层;2、第二透明基层;3、第一透明导电层;4、第二透明导电层;5、聚合物基质;6、微液滴;7、悬浮分散溶剂;8、无机纳米粒子;9、染色分子;10、近黑色调光功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现有智能调光技术主要为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技术,电致变色(EC)技术以及悬浮粒子(SPD)技术,其中,现有SPD技术受制于碘的色彩导致此类型纳米粒子只有单一的蓝色调,且其光热稳定性差,无法变为黑色,还有就是,采用传统相分离方法时悬浮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质5中的残留问题较为严重。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无机纳米粒子悬浮器件中引入了光热稳定性优异的染料,能够将整个器件的色彩调节至更接近黑色的色调,此外,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无机纳米粒子8及染色分子9所具备的优异的光热稳定性,在不牺牲调光器件整体耐候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更好的色彩效果.并采用微液滴法实现无机纳米粒子8与聚合物基质5的分相,可减轻采用传统相分离方法时无机纳米粒子8在聚合物基质5中的残留问题,使调光器件状态切换前后对比度更明显。
而调光技术可用于多种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油电车玻璃、建筑玻璃、装饰玻璃、飞机玻璃、轮船玻璃、展览玻璃等多种应用,不同的应用均基于调光技术起到不同的作用。
调光技术应用于油电车玻璃,起到遮阳避光效果,在不同外部光照情况下采用不同透光率的调节,替代汽车膜或者遮阳板的作用,有效阻止紫外线等光照进入车内,避免车内温度升高和紫外线照射,给车内人员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
调光技术应用于展览,起到保密的效果,在非展览期间采用避光方式,使肉眼不可见,对于展品的转运或者放置起到安全的作用,在展览期采用透光的方式,使肉眼可见,供公众观赏,方便快捷安全。
调光技术应用于建筑玻璃或者装饰领域,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设置不同的颜色,应用于建筑玻璃可以做隔断或者外墙使用,均可以控制私密性,并且可以减少窗帘的使用,提高空间使用率,同时在高强度光照下避免阳光直射,控制室内温度,有效的保证室内的舒适度。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1,以及与第一透明基层1相对设置的第二透明基层2,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层1与第二透明基层2之间设有聚合物基质5以及分散在聚合物基质5中的微液滴6,且微液滴6中设有无机纳米粒子8,所述聚合物基质中设有染色分子9。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无机纳米粒子8及染色分子9所具备的优异的光热稳定性,得到性能更加稳定、色彩更接近黑色的SPD光阀器件。此外,本发明采用微液滴法实现无机纳米粒子8与聚合物基质5的分相,可减轻采用传统相分离方法时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质5中的残留问题,使光阀状态切换前后对比度更明显。
可选的,染色分子9包括聚合型大分子染料、蒽醌类染料、偶氮类染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聚合型大分子染料、蒽醌类染料、偶氮类染料的光热稳定性优异,其中,聚合反应制备的大分子染料除了热稳定性好,还具有良好的光牢度和耐溶剂性。蒽醌类染料的色泽鲜艳,染色时不受水解性、还原作用的影响,所以耐光坚牢度好、化学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偶氮类染料在应用上具有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染色性能突出等优点。
可选的,无机纳米粒子8的材质包括硫化铋、硫化铜铋、硒化铋、硒化铜铋、碲化铋、碲化铜铋、硫化铋锑、硒化铋锑、碲化铋锑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这些材质制作的无机纳米粒子8在施加电场后能够迅速反应,其中,硫化铋具有环境友好、光电导和非线性光学响应等优点,硫化铜铋的光热稳定性优良,硒化铋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不溶于水,主要用作半导体材料和温差电材料,硒化铜铋的成本较低,而元素丰度高,碲化铋是个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但导热性较差,碲化铜铋在碲化铋的基础上增加了铜元素以提高耐用性,硫化铋锑不溶于水,溶于硝酸,硒化铋锑具有pnma(Per Net Mineral Acre)链状晶体结构和复杂能带结构,由于其弱键结合和孤对电子(bi和sb原子)导致的极低的热导率使其成为具有潜力的热电材料,碲化铋锑是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但导热性较差。
可选的,无机纳米粒子8的形状包括纳米棒。纳米棒在施加电场发生旋转时其截面发生变化更大,从而快速实现调光。
可选的,纳米棒的直径为3-100nm,和/或长径比为3-100之间。纳米棒的尺寸不宜过大,过大的话其旋转就会不顺畅,从而使得调光速度降低,故可以选取纳米棒的尺寸直径不超过100nm,和/或长径比在3-100。
可选的,染色分子9占聚合物基质5的质量比为0.1-10%。染色分子9在聚合物基质5中的占比不宜过大,过大的话其变色效果就会严重下降,故可以选取染色分子9占聚合物基质5的质量比为0.1-10%。
可选的,微液滴6表面包裹聚合物基质5形成的骨架,且微液滴6的尺寸为1-50μm。微液滴6的尺寸太大则会影响光阀的透光性,而微液滴6的尺寸太小又会影响光阀的调光效果,故可以选取微液滴6的尺寸为1-50μm,以兼顾调光性能和透光性能。
可选的,微液滴6中还设有悬浮分散溶剂7,无机纳米粒子8占悬浮分散溶剂7的质量比为0.1-10%。悬浮分散溶剂7是一种可以使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的材料,它的作用是防止颗粒在液体中沉淀,并保持颗粒的均匀分散。
可选的,悬浮分散溶剂7包括磷酸苯酯类、己内酰胺类、芳烃类、羟基封端硅油、酰胺类、吡咯烷酮类、吡啶类、咪唑类、苯磺酰胺类、环保增塑剂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磷酸苯酯类溶剂微有潮解性,易溶于苯、氯仿、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己内酰胺类溶剂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芳烃类溶剂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一般芳香烃均比水轻,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升高而升高。羟基封端硅油是一种具有末端羟基官能团的硅油,这使其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可反应性。酰胺类溶剂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吡咯烷酮可与水、醇、醚、氯仿、苯、乙酸乙酯、二硫化碳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不溶于石油醚。吡啶分子较小,结构简单,多呈液态。咪唑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中温又可迅速固化。苯磺酰胺易溶于热醇、醚,微溶于水。环保增塑剂是卫生、低毒性的塑料助剂。
可选的,微液滴6中还设有分散稳定剂,且分散稳定剂占悬浮分散溶剂7的质量比为0.1-20%。分散稳定剂能够使微粒分散均匀,防止微粒长大、沉淀或凝聚。
可选的,分散稳定剂包括磷酸酯类、钛酸酯类、改性聚氨酯类、醇胺改性聚酯类、硝化纤维、聚乙烯吡咯烷酮、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类、阿拉伯胶、甜菜碱类、聚醚改性有机硅类中的一种或多种。磷酸酯是一种兼阻燃、增塑效果为一体的阻燃增塑剂,较其它的磷酸酯及溴系增塑剂具有无味、耐光辐射、防霉、相溶而不易喷出,增塑性能好,阻燃效果优异等特性。钛酸酯能够提高制品耐磨强度。改性聚氨酯的稳定性强防火阻燃性能优良抗湿热性能优良,水密性好。醇胺改性聚酯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硝化纤维不溶于水,溶于酯、丙酮等有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具有优异的溶解性。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稳定性较高,水溶性较好,耐电解质,易于生物降解。阿拉伯胶具有良好的乳化特性,特别适合于水包油型乳化体系,广泛用于乳化香精中作乳化稳定剂,还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甜菜碱有优良的溶解性和配伍性,具有优良的发泡性和显著的增稠性,具有低刺激性和杀菌性,配伍使用能显著提高洗涤类产品的柔软、调理和低温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抗硬水性、抗静电性及生物降解性。聚醚改性有机硅具有低表面张力、低水溶性、高活性、低挥发性、化学惰性、无生理毒性等特性,消泡速度快、抑泡时间长,适用面广。
可选的,聚合物基质5以及分散在聚合物基质5中的微液滴6、染色分子9用于形成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且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的厚度为10-100μm。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的厚度太大,则不利于光阀减薄,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厚度太小,则调光效果太弱,故可以选取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的厚度为10-100μm,以兼顾调光性能和减薄性能。
可选的,聚合物基质5包括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有机硅树脂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和突出的介电性;环氧树脂的绝缘性能高、结构强度大和密封性能好;丙烯酸酯树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水性、耐溶剂性,耐磨耐划性;聚氨酯树脂有更好的稳定性、耐化学性、回弹性和力学性能,具有更小的压缩变型性;聚酯树脂对水和各种化学物质具有足够的抵抗力。
可选的,第一透明基层1与第二透明基层2的相对面分别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4。第一透明导电层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4用来形成电场进行调光,第一透明导电层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4包括ITO(氧化铟锡)、FTO(TCO导电玻璃)、FZO(F掺杂的氧化锌)、IZO(铟锌氧化物)、GZO(氧化镓锌)、AZO(铝掺杂的氧化锌)、纳米Ag线、导电石墨烯、纳米Cu线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第一透明基层1与第二透明基层2包括透明玻璃、透明膜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透明膜包括PET、PC、PE、PP、PI、CPI、COP、TPU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合成所得的无机纳米粒子8加入到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悬浮分散溶剂7中,并进行超声分散,得到溶剂一;
将染色分子9加入到聚合物基质5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溶剂二;
将溶剂一与溶剂二进行搅拌混合至完全均匀得到近黑色涂布液;
将近黑色涂布液涂布于第一透明导电层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4之间,并进行固化,即得到近黑色的调光器件。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调光器件的第一透明基层1与第二透明基层2为透明PET膜,第一透明导电层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4为ITO层;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中聚合物基质5为聚氨酯改性UV固化型化丙烯酸酯类树脂;染色分子9为分散蓝367,大分子染料Orange-020(广东金团化学),占聚合物基质5的质量比为1%。
悬浮分散溶剂7为苯基环己烷、环保增塑剂环氧大豆油的混合溶剂;分散稳定剂为聚氨酯改性丙烯酸;无机纳米粒子8为直径10nm、长度为250nm的硫化铋纳米棒(如图2所示),其中纳米棒占混合溶剂的质量比为1%;
近黑色调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①将合成所得的硫化铋纳米粒子加入到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混合溶剂中,并进行超声分散,得到溶剂一,该尺寸的硫化铋纳米棒在分散液中呈现为深棕红色;
②将分散蓝367、大分子染料Orange-020按1:1比例混合后,加入到聚氨酯改性UV固化型化丙烯酸酯类树脂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溶剂二;
③将溶剂一和溶剂二按质量比5:1进行搅拌混合至完全均匀得到近黑色涂布液;
④将近黑色涂布液涂布于两层透明导电层之间,其厚度为25微米,并进行UV光固化,即得到近黑色的调光器件,通电前透过率为1%,通电后透过率为35%。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调光器件的第一透明基层1与第二透明基层2为CPI膜,第一透明导电层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4为纳米银线层;近黑色调光功能层10中聚合物基质5为环氧改性热固化型丙烯酸酯类树脂;染色分子9为分散蓝148,占聚合物基质5的质量比为8%。
悬浮分散溶剂7为PB10增塑剂、偏苯三酸三辛酯(日本DIC提供)的混合溶剂;分散稳定剂为聚氨酯改性聚酯类分散剂;无机纳米粒子8为直径20nm、长度为500nm的硫化铋纳米棒(如图3所示),其中纳米棒占混合溶剂的质量比为1.5%;
近黑色调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①将合成所得的硫化铋纳米粒子加入到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混合溶剂中,并进行超声分散,得到溶液一,该尺寸的硫化铋纳米棒在分散液中呈现为深橙黄色;
②将分散蓝148加入到聚氨酯改性UV固化型化丙烯酸酯类树脂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溶剂二;
③将溶剂一和溶剂二按质量比6:1进行搅拌混合至完全均匀得到近黑色涂布液;
④将近黑色涂布液涂布于两层透明导电层之间,其厚度为40微米,并进行热固化,即得到近黑色的调光器件,通电前透过率为0.5%,通电后透过率为20%。
本发明在无机纳米粒子悬浮器件中引入了光热稳定性优异的染料,能够将整个器件的色彩调节至更接近黑色的色调。此外,本申请充分利用了无机纳米粒子8及染色分子9所具备的优异的光热稳定性,在不牺牲调光器件整体耐候性能的前提下,得到了更好的色彩效果。而本发明的染色材料来源丰富,无需特殊定制,成本低。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明基层,以及与所述第一透明基层相对设置的第二透明基层,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之间设有聚合物基质以及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的微液滴,且微液滴中设有无机纳米粒子,所述聚合物基质中设有染色分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分子包括聚合型大分子染料、蒽醌类染料、偶氮类染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材质包括硫化铋、硫化铜铋、硒化铋、硒化铜铋、碲化铋、碲化铜铋、硫化铋锑、硒化铋锑、碲化铋锑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形状包括纳米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棒的直径为3-100nm,和/或长径比为3-10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分子占所述聚合物基质的质量比为0.1-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表面包裹聚合物基质形成的骨架,且所述微液滴的尺寸为1-5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中还设有悬浮分散溶剂,所述无机纳米粒子占悬浮分散溶剂的质量比为0.1-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分散溶剂包括磷酸苯酯类、己内酰胺类、芳烃类、羟基封端硅油、酰胺类、吡咯烷酮类、吡啶类、咪唑类、苯磺酰胺类、环保增塑剂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液滴中还设有分散稳定剂,且分散稳定剂占悬浮分散溶剂的质量比为0.1-2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稳定剂包括磷酸酯类、钛酸酯类、改性聚氨酯类、醇胺改性聚酯类、硝化纤维、聚乙烯吡咯烷酮、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类、阿拉伯胶、甜菜碱类、聚醚改性有机硅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基质以及分散在所述聚合物基质中的微液滴、染色分子用于形成近黑色调光功能层,且近黑色调光功能层的厚度为10-10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基质包括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的相对面分别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ITO、FTO、FZO、IZO、GZO、AZO、纳米Ag线、导电石墨烯、纳米Cu线中的至少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基层与第二透明基层包括透明玻璃、透明膜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膜包括PET、PC、PE、PP、PI、CPI、COP、TPU中的至少一种。
18.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合成所得的无机纳米粒子加入到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悬浮分散溶剂中,并进行超声分散,得到溶剂一;
将染色分子加入到聚合物基质中并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溶剂二;
将溶剂一与溶剂二进行搅拌混合至完全均匀得到近黑色涂布液;
将近黑色涂布液涂布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并进行固化,即得到近黑色的调光阀器件。
CN202310646167.4A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64005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6167.4A CN116400539B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6167.4A CN116400539B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0539A true CN116400539A (zh) 2023-07-07
CN116400539B CN116400539B (zh) 2023-10-24

Family

ID=87008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6167.4A Active CN116400539B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053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9789A1 (en) * 2001-07-12 2004-09-02 Gregoire Mathey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device having variable optical qualities or system which is holographic, thermotropic or which has suspended particles
WO2020103765A1 (zh) * 2018-11-19 2020-05-28 浙江精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有机杂化核壳型纳米棒及带有该纳米棒的光阀
CN111929932A (zh) * 2019-11-27 2020-11-13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用于调节电控功能层的调节装置、调节方法和功能玻璃
CN113359360A (zh) * 2020-03-04 2021-09-07 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粒子及包含复合粒子的调光器件
CN114162863A (zh) * 2021-11-29 2022-03-11 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 铋的氧族元素化合物纳米棒及其在调节光透过率中的应用
CN115356882A (zh) * 2022-10-21 2022-11-18 合肥精卓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光阀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07572A (zh) * 2022-11-01 2022-11-29 合肥精卓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调光阀以及调光玻璃组件
CN115933269A (zh) * 2022-12-21 2023-04-07 绍兴迪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电压驱动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9789A1 (en) * 2001-07-12 2004-09-02 Gregoire Mathey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device having variable optical qualities or system which is holographic, thermotropic or which has suspended particles
WO2020103765A1 (zh) * 2018-11-19 2020-05-28 浙江精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有机杂化核壳型纳米棒及带有该纳米棒的光阀
CN111929932A (zh) * 2019-11-27 2020-11-13 法国圣戈班玻璃公司 用于调节电控功能层的调节装置、调节方法和功能玻璃
CN113359360A (zh) * 2020-03-04 2021-09-07 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粒子及包含复合粒子的调光器件
WO2021175034A1 (zh) * 2020-03-04 2021-09-10 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粒子及包含复合粒子的调光器件
CN114162863A (zh) * 2021-11-29 2022-03-11 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 铋的氧族元素化合物纳米棒及其在调节光透过率中的应用
CN115356882A (zh) * 2022-10-21 2022-11-18 合肥精卓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光阀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07572A (zh) * 2022-11-01 2022-11-29 合肥精卓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调光阀以及调光玻璃组件
CN115933269A (zh) * 2022-12-21 2023-04-07 绍兴迪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电压驱动的智能动态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0539B (zh)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56882B (zh) 一种光阀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0303A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无机物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调光膜
Yang et al. Highly stretchable electrochromic hydrogels for use i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4130769A (zh) 一种电致变色功能材料及电致变色器件
TWI608275B (z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its driving method
CN108474991A (zh) 用于密封电泳显示器的多羟基组合物
CN108415204A (zh) 一种多稳态电响应智能窗及其制备方法
KR20110132858A (ko) 결정성 텅스텐 산화물 나노입자 분산형 졸겔(Sol-Gel) 코팅용액을 이용한 전기변색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178180A (zh) 一种具有大双折射率的向列相液晶材料及其应用
CN107429164A (zh) 包含金属‑有机液晶基元的双稳态液晶分散体装置及其应用
CN105573001B (zh) 一种柔性电致变色薄膜及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
CN112882301B (zh) 一种灰色基调的光阀及其应用
CN112267174A (zh) 同轴微流体纺丝方法制备无外加电极电致变色纤维的方法
CN115407572B (zh) 调光阀以及调光玻璃组件
CN106154618A (zh) 调光功能膜、调光功能组件及调光功能器件
TWI428402B (zh) 雙偶氮化合物及包含其之油墨及電溼潤顯示器
CN113759627A (zh) 光阀装置、光控粒子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0758A (zh) 一种用于智能调光膜的准晶图案化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
CN116400539B (zh)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16099A (zh) 一种用于电致变色器件中的阴极电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0757A (zh) 一种用于智能调光膜的透明导电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60169B (zh) 一种近黑色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83844A (zh) 一种基于液晶物理凝胶的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ai et al. A universal tandem device of DC‐driven electrochromism and AC‐driven electroluminescence for multi‐functional smart windows
CN116360144A (zh) 一种复合型多态调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