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4667A - 带盒 - Google Patents

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94667A
CN116394667A CN202310513461.8A CN202310513461A CN116394667A CN 116394667 A CN116394667 A CN 116394667A CN 202310513461 A CN202310513461 A CN 202310513461A CN 116394667 A CN116394667 A CN 116394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shaft
tape
ribbon
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134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山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94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46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applied to printers having stationary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设有墨带的空间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的带盒。供给轴(2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276)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卷(226)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打印带卷(226)、墨带(268)和卷取轴(276)分别设置在打印带壳体(220)和色带壳体(221)中,因此,带盒(210)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能够实现带盒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带盒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80026161.1、申请日为2020年03月13日、发明名称为“带盒”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能够卸下的方式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带盒。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带盒,包括打印带和用于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的墨带。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墨带盒包括色带盒和打印片材盒。在色带盒中容纳有墨带卷和用于卷取墨带的卷取轴。在打印片材盒中容纳有打印带卷。在打印带盒的外周壁设有多个定位爪。通过多个定位爪与色带盒相配合,打印带盒重叠在色带盒的上方,并且与色带盒一体化。色带盒设有被打印机的打印头插入的头开口部。在打印带盒中的相对于打印带卷与头开口部相反的位置处,设有打印带通过的带开口部。打印带从打印带卷拉出后,经由带开口部拉出到打印带盒的外部。然后,打印带通过打印带盒的外周壁周围,通过头开口部。在头开口部,打印带和墨带相互重叠,由打印机的打印头进行打印。打印后的打印带由头开口部侧的固定爪引导到用于排出打印带的薄片门。打印使用过的墨带由卷取轴卷取。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昭63-156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墨带盒,通过在卷取轴的轴线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将墨带和打印带卷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使盒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然而,需要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进一步小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与墨带的宽度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的带盒。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带盒,包括:打印带卷,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能够旋转的供给轴,卷绕向所述打印带打印所使用的墨带;以及卷取轴,所述卷取轴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所述供给轴供给的所述墨带,所述供给轴和所述卷取轴相对于所述打印带卷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是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所述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被卷取在所述卷取轴上的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短。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带盒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打印带卷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所述中心位置是所述带盒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心和所述第三方向的中心。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由所述打印带卷、所述卷取轴和所述供给轴定义的凸包络的尺寸大于所述带盒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凸包络的尺寸大于所述带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所述带盒包括:打印带壳体,容纳所述打印带卷;以及色带壳体,相对于所述打印带壳体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容纳所述供给轴和所述卷取轴,所述色带壳体包括:排出口,从所述打印带卷供给的所述打印带和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通过所述排出口从所述色带壳体排出;以及输入口,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墨带通过所述输入口输入所述色带壳体,所述卷取轴卷绕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所述墨带。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位于所述输入口与所述墨带卷绕在所述卷取轴上的位置之间的所述墨带的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所述色带壳体包括粘合带卷,所述粘合带卷卷绕用于粘合到所述打印带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所述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所述粘合带卷通过将所述粘合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粘合带轴上而构成,所述粘合带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所述粘合带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带盒,包括:打印带卷,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能够旋转的供给轴,卷绕向所述打印带打印所使用的墨带;卷取轴,所述卷取轴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所述供给轴供给的所述墨带;以及隔片,在作为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打印带卷抵接,所述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隔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带盒,包括:打印带卷,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能够旋转的供给轴,卷绕向所述打印带打印所使用的墨带;以及卷取轴,所述卷取轴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所述供给轴供给的所述墨带,所述供给轴和所述卷取轴相对于所述打印带卷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是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所述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打印带卷、供给轴和卷取轴在第一方向上分开设置,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卷重叠,因此,带盒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能够实现带盒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带盒,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卷取轴的旋转中心在第一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带盒,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供给轴的旋转中心在第一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带盒,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被卷取在所述卷取轴上的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卷取在卷取轴上的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卷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带盒,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轴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带盒,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短。由此,与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长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带盒,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带盒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打印带卷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所述中心位置是所述带盒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心和所述第三方向的中心。与中心位置与打印带卷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不比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和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的情况相比,打印带卷与供给轴重叠得更大,带盒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带盒,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由所述打印带卷、所述卷取轴和所述供给轴定义的凸包络的尺寸大于所述带盒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凸包络的尺寸大于所述带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由此,打印带卷、卷取轴和供给轴利用带盒内的空间的比率高,从而带盒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带盒,所述带盒包括:打印带壳体,容纳所述打印带卷;以及色带壳体,相对于所述打印带壳体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容纳所述供给轴和所述卷取轴,所述色带壳体包括:排出口,从所述打印带卷供给的所述打印带和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通过所述排出口从所述色带壳体排出;以及输入口,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墨带通过所述输入口输入所述色带壳体,所述卷取轴卷绕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所述墨带。由此,一边从排出口排出一边从输入口输入的墨带卷取在卷取轴上,因此,与通过形成在色带壳体内的路径将墨带卷取在卷取轴上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形成路径的空间,带盒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带盒,位于所述输入口与所述墨带卷绕在所述卷取轴上的位置之间的所述墨带的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重叠。由此,与并非位于输入口与墨带卷绕在卷取轴上的位置之间的墨带的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卷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带盒,所述色带壳体包括粘合带卷,所述粘合带卷卷绕用于粘合到所述打印带的粘合带,所述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粘合带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卷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带盒,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所述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轴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带盒,所述粘合带卷通过将所述粘合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粘合带轴上而构成,所述粘合带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粘合带轴的旋转中心在第一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带盒,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所述粘合带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粘合带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轴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带盒,包括:打印带卷,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能够旋转的供给轴,卷绕向所述打印带打印所使用的墨带;卷取轴,所述卷取轴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所述供给轴供给的所述墨带;以及隔片,在作为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打印带卷抵接,所述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隔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由此,相比于隔片与供给轴和卷取轴在第一方向上不重叠的情况,带盒能够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型带盒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带盒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带盒的壳体的结构和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分离示出构成壳体的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第三壳体构件和第四壳体构件。
图4是示出图1的第一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第一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第二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以及打印带卷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图1的带盒的立体图,第一壳体构件被移除。
图8是图6的VIII-VIII剖视图,示出打印带从打印带壳体内架在色带壳体内的状态。
图9是示出图1的第二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第三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的第三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的第四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图1的第四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仰视图。
图14使用示出图1的第三壳体构件的下表面的图来分别示出从打印带卷拉出的打印带与从粘合带卷拉出的粘合带的路径和从墨带卷拉出的墨带的路径。
图15是用于说明从图1的带盒送出的打印带和粘合带的层叠体的图。
图16是图1的带盒的俯视图,是示出打印带卷、粘合带卷、墨带和卷取轴的相对位置的图。
图17是图6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用于安装图1的带盒的打印设备的带盒安装部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非层叠型的带盒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带盒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图19的带盒的壳体的结构和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分离示出构成壳体的第一壳体构件、第二壳体构件、第三壳体构件和第四壳体构件。
图22是示出图19的第一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的主视图。
图23是示出图19的第一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图19的第二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以及打印带卷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图19的带盒的立体图,第一壳体构件被移除。
图26是图24的XXVI-XXVI剖视图,示出在图19的带盒中打印带从打印带壳体内架在色带壳体内的状态。
图27是示出图19的第二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图19的第三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图19的第三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图19的第四壳体构件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图19的第四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的仰视图。
图32是示出图19的带盒的纵剖面的图,是图24的XXXII-XXXII剖视图。
图33使用示出图19的第三壳体构件的下表面的图来分别示出从打印带卷拉出的打印带的路径和从墨带卷拉出的墨带的路径。
图34是用于说明从图19的带盒送出的打印带和粘合带的层叠体的图。
图35是图19的带盒的俯视图,是示出打印带卷、墨带和卷取轴的相对位置的图。
图36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带盒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图1是从正面侧即上表面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盒1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图1的上侧是带盒10的前侧,下侧是带盒10的后侧,右侧是带盒10的左侧,左侧是带盒10的右侧,左上侧是带盒10的上侧,右下侧是带盒10的下侧。图2是从背面侧即下表面示出带盒10的立体图。图3是通过分离带盒10的第一壳体构件12、第二壳体构件14、第三壳体构件16和第四壳体构件18来说明带盒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带盒10整体呈长方体状,以能够卸下的方式安装到后述图18所示的打印设备102的带盒安装部104。带盒10包括由第一壳体构件12和第二壳体构件14构成的第一壳体即打印带壳体20,以及由第三壳体构件16和第四壳体构件18构成的第二壳体即色带壳体21。第一壳体构件12至第四壳体构件18的层叠方向,即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此外,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对应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对应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
色带壳体21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0位于上下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带壳体21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0位于上下方向的一侧即下侧。打印带壳体20在形成于其内部的第一空间S1中包括打印带卷26,打印带卷26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22。色带壳体21在形成于其内部的第二空间S2中包括墨带卷72和粘合带卷64。
墨带卷72被构成为带状的墨带68被卷取轴76卷绕,使得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墨带68用于向带状的打印带22进行打印。墨带卷72的径向为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径向是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也可以是与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平行的任意方向。粘合带卷64被构成为用于粘合到打印后的打印带22的带状的粘合带60卷绕在粘合轴上,使得粘合带60的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壳体构件12、第二壳体构件14、第三壳体构件16和第四壳体构件18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的状态,通过分别设在相互的外周壁间的多个配合爪27与固定爪28的配合以及定位突起29的定位,来彼此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壳体构件12~18的上侧的表面称为上表面或正面,将下侧的表面称为下表面或背面。
如图2所示,在带盒10的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下表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卷取轴支撑孔94。此外,在第三壳体构件16和第四壳体构件18的前侧的表面,即,在色带壳体21的前侧的表面,形成有当带盒10安装在打印设备102的带盒安装部104时,设在带盒安装部104的后述打印头106所插入的凹部99。
图4是示出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上表面侧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上表面侧的主视图。在图6中,省略了从打印带卷26拉出的打印带22。图7是示出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此外,图8是图6的VIII-VIII剖视图,示出打印带22从打印带壳体20内架在色带壳体21内的状态。图9是示出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下表面侧的仰视图。
在第一壳体构件12和第二壳体构件14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S1。在第一空间S1中,以能够围绕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旋转的方式容纳打印带卷26。第一旋转中心线C1不仅是打印带卷26的旋转中心,也是打印带轴24的旋转中心。打印带卷26被构成为将打印带22卷绕在作为圆筒状轴芯构件的打印带轴24上。第一壳体构件12和第二壳体构件14呈长方形,第一旋转中心线C1在第一壳体构件12和第二壳体构件14中在作为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中央略偏右,并且在作为第三方向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央附近。
打印带22是被打印头106打印的被打印介质。例如如图15所示,隔着粘合剂22b将剥离带22c层叠在被打印带22a的与打印面相反侧的面上,来构成打印带22。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表面侧,设有圆筒状的第一支撑突起30和第一圆周壁34。第一支撑突起30插入圆筒状的打印带轴24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打印带卷26。第一壳体构件12包括具有短边部44a和长边部44b的外周壁44。第一圆周壁34的内径大于打印带卷26的外径。第一支撑突起30和第一圆周壁34被设置为以具有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相同的中心线的状态从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表面侧向下突出。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上表面侧,设有圆筒状的第二支撑突起32和第二圆周壁36。第二支撑突起32插入圆筒状的打印带轴24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打印带卷26。第二圆周壁36的内径大于打印带卷26的外径。第二支撑突起32和第二圆周壁36被设置为以具有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相同的中心线的状态从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上表面侧向上突出。打印带卷26以具有与打印带卷2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的圆形隔片38分别位于打印带卷26的上下的状态,设置在第一壳体构件12和第二壳体构件14之间。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12的下表面侧和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上表面侧,通过将第一圆周壁34和第二圆周壁36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打印带门40、42,用于从打印带卷26将打印带22从一定位置拉出。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从打印带门42的左端向左侧延伸的引导壁50,用于对从打印带卷26拉出的打印带22在一定方向上引导。
如图6所示,从打印带门42的左端向左延伸的引导壁50在到达外周壁46的短边部46a之前向长边部46b侧即向后弯曲,沿着第二圆周壁36延伸,并且与长边部46b连接。
如图6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14的底板14a,形成有沿着引导壁50和外周壁46的长边部46b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正面看时呈大致L字形的通孔52。在底板14a,在第二圆周壁36中的与引导壁50和长边部46b相对的部分与通孔52之间,形成有多个引导肋54。多个引导肋54将从打印带卷26拉出并且通过打印带门40、42的打印带22引导到通孔52内。
图7示出移除了第一壳体构件12的带盒10。如图7所示,从打印带卷26拉出的打印带22通过通孔52被引导到第三壳体构件16和第四壳体构件18之间的第二空间S2内。打印带22通过形成在底板14a的通孔52架在打印带壳体20和色带壳体21之间,底板14a用作分隔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板材。
如图8所示,打印带22通过通孔52,从打印带壳体20内斜架在色带壳体21内。更具体地,如后述图14所示,打印带22架在色带壳体21的凹部99。图9示出第二壳体构件14的下表面侧。如图9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14的底板14a的背面,通孔52开口,沿着通孔52在上下方向上立起设置有引导壁56。图10示出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上表面侧。在第三壳体构件16的顶板16e,形成有通孔58、粘合带卷支撑孔66、墨带支撑孔74、卷取轴支撑孔78和辊支撑孔82。通孔58形成在与第二壳体构件14的通孔52相对应的位置,用于使从打印带卷26拉出的打印带22通往第二空间S2。即,通孔52的一部分和通孔58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复。
第二壳体构件14的底板14a和第三壳体构件16的顶板16e分隔打印带壳体20内的第一空间S1和色带壳体21内的第二空间S2。
粘合带卷支撑孔66被卷绕有粘合带60的粘合带轴62的一端嵌入,以能够围绕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平行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旋转的方式支持粘合带卷64。第二旋转中心线C2不仅是粘合带卷64的旋转中心,也是粘合带轴62的旋转中心。如图15所示,粘合带60用于保护打印带22的打印面,由与打印面接触的表面涂布有粘合剂60b的透明膜60a制成。卷绕有墨带68的供给轴70的一端嵌入墨带支撑孔74,从而墨带支撑孔74以能够围绕平行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旋转的方式支撑墨带卷72。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不仅是墨带卷72的旋转中心,而且是供给轴70的旋转中心。卷取从墨带卷72拉出的墨带68的卷取轴76的一端嵌入卷取轴支撑孔78,从而卷取轴支撑孔78以能够围绕平行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旋转的方式支撑卷取轴76。第四旋转中心线C4是卷取轴76的旋转中心。为了将打印带22的打印面和粘合带60的粘合面压在一起,辊80在其与打印设备102的辊之间对打印带22和粘合带60施压,辊80的一端嵌入辊支撑孔82,从而辊支撑孔82以能够围绕平行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的第五旋转中心线C5旋转的方式支撑辊80。
如图11所示,在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下表面,形成有粘合带卷保持壁84、墨带卷保持壁86、圆筒状突起88和圆弧状壁92。粘合带卷保持壁84和圆弧状壁92用于确定粘合带卷64的配置位置,形成为以粘合带卷支撑孔66为中心围绕粘合带卷支撑孔66的圆弧状。墨带卷保持壁86用于确定卷取在卷取轴76上的墨带68的配置位置,形成为以卷取轴支撑孔78为中心围绕卷取轴支撑孔78的圆弧状。圆筒状突起88形成为从墨带支撑孔74的周围向下突出并且头端面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凹凸。第三壳体构件16具有作为外周壁的短边部16a和长边部16b,以及被配置为围绕凹部99的U字形的凹部壁16c。此外,在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下表面,设置有支撑突起93,支撑突起9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用于防止粘合带60粘附的防止粘附辊91的上端部。此外,如图12所示,在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撑突起95,支撑突起95以能够连结到防止粘附辊91的下端部的方式支撑防止粘附辊91的下端部。
如图3所示,容纳离合弹簧的离合弹簧保持部90嵌在卷绕墨带68的供给轴70的另一端,供给轴70通过位于离合弹簧保持部90内的离合弹簧对墨带卷72施加适当的旋转阻力。
图12和图13示出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四壳体构件18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卷取轴支撑孔94,卷取轴76的另一端嵌入卷取轴支撑孔94,卷取轴支撑孔9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卷取轴76。形成在卷取轴76另一端侧的端面上的连结孔96通过卷取轴支撑孔94暴露于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下表面,如图2所示。当带盒10安装在打印设备102时,后述打印设备102的卷取轴驱动轴108插入连结孔96内连结到卷取轴76,卷取轴76由卷取轴驱动轴108驱动旋转。此外,第四壳体构件18形成有圆筒状的支撑突起97,供给轴70的另一端嵌入支撑突起97,支撑突起9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供给轴70。
第四壳体构件18在与形成在第三壳体构件16的辊支撑孔8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辊露出孔98,辊露出孔98使辊80的轴端露出。辊80的形成在第四壳体构件18侧的端部的连结部80a通过辊露出孔98露出在第四壳体构件18的下表面,如图2所示。当带盒10安装在打印设备102时,后述打印设备102的辊驱动轴110连结到连结部80a,辊80由辊驱动轴110旋转驱动。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四壳体构件18形成有与凹部壁16c相对应的U字形的切口18a。凹部壁16c和切口18a形成凹部99。
图14示出当带盒10安装在打印设备102的带盒安装部104时,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下表面。如上所述,打印带22从打印带卷26拉出,通过通孔52和通孔58从打印带壳体20内的第一空间S1斜架在色带壳体21内的第二空间S2。因此,在示出第三壳体构件16的图14中,从第三壳体构件16的后方的通孔58示出打印带22。如图14所示,打印带22和粘合带60被辊80和打印设备102的施压辊118有压力地夹持,通过辊80的驱动,分别从打印带卷26和粘合带卷64拉出。墨带68通过卷取轴76的驱动从墨带卷72拉出,卷取在卷取轴76。打印带22用双点划线表示,粘合带60用虚线表示,墨带68用单点划线表示。
如图14所示,墨带68从形成在带盒10的色带壳体21即第三壳体构件16的排出口130与打印带22一起向着打印位置P从色带壳体21排出。在打印头106和压纸辊116之间的打印位置P,打印带22隔着墨带68被压在打印头106。在这种状态下,配置在打印头106表面的多个发热元件被选择性地驱动从而局部发热,由此,使设在墨带68一个表面上的墨68a中的一部分墨转印到打印带22,在打印带22上打印文字、符号等。通过了打印位置P的使用过的墨带68从输入口132输入到色带壳体21内,卷取在卷取轴76。辊80和打印设备102的施压辊118将透明的粘合带60压在并且附着在通过了打印位置P的打印带22的打印面上。由此,打印带22的打印面由粘合带60保护。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从带盒10送出的打印带22和粘合带60的层叠体。由一面涂有粘合剂60b的透明膜60a构成的粘合带60粘附在打印带22的被打印带22a侧即打印面侧。由此,保护转印到打印带22的打印面的墨68a。图15中的层叠体的各组成部分22a至22c、60a、60b、68a的尺寸和尺寸比等仅是示意性的,而非准确的。
图16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16的下表面的图。在第三壳体构件16和第四壳体构件18之间的第二空间S2内,即在色带壳体21内,配置有粘合带卷64、墨带卷72、卷取轴76和辊80。如上所述,色带壳体21配置为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0在下方重叠。当容纳在打印带壳体20中的打印带卷26和隔片38在第二空间S2内在上下方向上投影到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投影面上时,打印带卷26和隔片38的投影位置由图16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由于隔片38具有与打印带卷26大致相同的直径,因此,图16中仅示出表示打印带卷26的单点划线。如图16所示,粘合带卷64、墨带卷72和卷取轴76配置在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位置。粘合带卷64的至少一部分和粘合带轴62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更具体地,粘合带卷64的一部分和粘合带轴62的一部分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4和卷绕在打印带轴24上的打印带22重叠。
在图16中,打印带卷26与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和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换言之,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和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位于打印带卷26的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内。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也是供给轴70的旋转中心,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也是卷取轴76的旋转中心。此外,粘合带卷64的一部分和粘合带轴62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和隔片38重叠。供给轴70的至少一部分、墨带卷72的至少一部分、卷取轴76的至少一部分、卷取在卷取轴76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通过了打印位置P的使用过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和隔片38重叠。即,粘合带卷64、粘合带轴62、供给轴70和墨带卷72中的每个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打印带卷26和隔片38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内。
此外,在图16中,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与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之间的距离比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与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和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大。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与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比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大。
此外,在图16中,打印带卷26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位于连接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和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的直线的中点附近。第一旋转中心线C1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与粘合带卷64重叠。即,打印带卷26的旋转中心,换言之,打印带轴24的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与粘合带卷64重叠。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位于前述直线的与凹部99相反侧。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并且小于第二旋转中心线C2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
此外,卷取在卷取轴76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位于通过打印位置P并且从输入口132卷绕在卷取轴76的位置之间的位置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打印带轴24和隔片38重叠。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壳体构件16的外周壁构成带盒10的外周壁的一部分。第三壳体构件16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等于带盒1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因此,第三壳体构件16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带盒1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如图16所示,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垂直方向)上,作为带盒10的前后方向中心和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位置M与打印带卷26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中心位置M与粘合带卷64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之间的距离、中心位置M与墨带卷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之间的距离、中心位置M与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短。即,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第一旋转中心线C1配置得比第二旋转中心线C2至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中的任一个更靠近带盒10的中心。
此外,打印带卷26的直径大于粘合带卷64的直径,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上以及在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打印带卷26的尺寸(直径d)大于带盒1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例如长边的一半L。
图17是图6的XVII-XVII剖视图。在上下方向上,打印带卷26在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下侧)端部与粘合带卷64在上下方向上的另一侧(上侧)端部之间的距离D小于粘合带60的宽度尺寸W1。由于打印带22和粘合带60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因而距离D小于打印带卷26的宽度尺寸。
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和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从作为带盒前后方向中心和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位置M到作为打印带卷26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的距离小于从中心位置M到作为粘合带卷64旋转中心的第二旋转中心线C2的距离。打印带卷26的直径大于粘合带卷64的直径。通过以切线连接打印带卷26、卷取轴76和卷绕墨带68的供给轴70的外周圆而形成的凸包络线H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三壳体构件1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大。凸包络线H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壳体构件16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如图2所示,第三壳体构件16的外周壁构成带盒10的外周壁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凸包络线H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分别大于带盒1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
图18示出设置在打印系统122所包括的打印设备102的一部分中的带盒安装部104。带盒安装部104设有用于定位所嵌入的带盒10的矩形的定位孔112,以及立起设置在定位孔112底面的卷取轴驱动轴108和辊驱动轴110。定位孔112用作容纳部,容纳作为带盒10下壳体的色带壳体21的一部分。卷取轴驱动轴108和辊驱动轴110由图未示的步进马达经由齿轮机构在相同方向上旋转驱动。在带盒安装部104的定位孔112的底面,立起设置有固定有热式打印头(热敏打印头)106的打印头保持板114,并且以能够围绕基端部转动的方式设置有压纸辊保持构件120,压纸辊116和施压辊11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压纸辊保持构件120的头端部。打印头保持板114例如是铝制的金属板,兼做打印头的散热器。
当将带盒10安装到打印设备102的带盒安装部104时,立起设置在带盒安装部104的卷取轴驱动轴108和辊驱动轴110连结到卷取轴76和辊80。接着,当在带盒10安装在带盒安装部104的状态下关闭打印设备102的图未示的盖时,压纸辊保持构件120围绕其基端部转动,压纸辊116和施压辊118被向着打印头106和带盒10的辊80施压。打印设备102和带盒10构成打印系统122。
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包括: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22所卷绕的打印带卷26;在从打印带卷26供给的打印带22上打印时使用的墨带68所卷绕的能够旋转的供给轴70;以及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供给轴70供给的墨带68的卷取轴76,供给轴70和卷取轴76相对于打印带卷26位于作为供给轴70所卷绕墨带68宽度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下方向侧,供给轴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由此,打印带卷26、供给轴70和卷取轴76在上下方向上分开设置,供给轴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因此,带盒10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能够实现带盒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作为卷取轴76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由此,与卷取轴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作为供给轴70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由此,与供给轴70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在打印带卷26中,打印带22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24上,卷取在卷取轴76上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卷2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卷取在卷取轴76上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卷2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卷取轴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4重叠。由此,与并非卷取轴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4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通过将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24上而形成打印带卷26,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作为卷取轴76的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作为打印带轴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作为供给轴70的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作为打印带轴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短。由此,与作为卷取轴76的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作为打印带轴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作为供给轴70的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作为打印带轴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长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以及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作为带盒10的前后方向中心和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位置M与作为打印带卷26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作为卷取轴76的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中心位置M之间的距离和作为供给轴70的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由于打印带卷26的直径大于粘合带卷64的直径,因此,与中心位置M与打印带卷26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不比卷取轴76的旋转中心与中心位置M之间的距离和供给轴70的旋转中心与中心位置M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的情况相比,打印带卷26与供给轴70重叠得更大,带盒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通过以切线连接打印带卷26、卷取轴76和墨带卷72或供给轴70的外周圆而形成的凸包络H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带盒1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大。而且,凸包络H在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带盒1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大。由此,打印带卷26、卷取轴76和供给轴70利用带盒10内的空间的比率高,从而带盒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包括:容纳打印带卷26的打印带壳体20;以及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打印带壳体20下方并且容纳供给轴70和卷取轴76的色带壳体21。色带壳体21包括:排出口130,从打印带卷26供给的打印带22和卷绕在供给轴70的墨带68通过排出口130从色带壳体21排出;以及输入口132,从排出口130排出的墨带68通过输入口132输入色带壳体21。卷取轴76卷绕从输入口132输入的墨带68。由此,一边从排出口130排出一边从输入口132输入的墨带68卷取在卷取轴76上,因此,与通过形成在色带壳体21内的路径将墨带68卷取在卷取轴76上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在色带壳体21中形成墨带68的返回路径的空间,带盒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位于输入口132与墨带68卷绕在卷取轴76上的位置之间的墨带68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由此,与并非位于输入口132与墨带68卷绕在卷取轴76上的位置之间的墨带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色带壳体21包括粘合带卷64,用于卷绕粘合到打印带22的粘合带60,粘合带6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由此,与并非粘合带6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通过将打印带22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24上形成打印带卷26,粘合带卷64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轴2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粘合带卷64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4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粘合带卷64是通过将粘合带60卷绕在能够旋转的粘合带轴62上而构成的,粘合带轴62的旋转中心与打印带卷2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与粘合带轴62的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10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打印带卷26通过将打印带22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24上而形成,粘合带轴62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轴2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粘合带轴62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4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10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包括:卷绕有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22的打印带卷26;卷绕向打印带22进行打印所使用的墨带68、能够旋转的供给轴70;卷取从供给轴70供给的墨带68、能够旋转的卷取轴76;以及在卷绕在供给轴70的墨带68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抵接的隔片38,供给轴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隔片38重叠。由此,与隔片38和墨带68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各实施方式中彼此共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19是从正面侧即上表面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带盒21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图19的上侧是带盒210的前侧,下侧是带盒210的后侧,右侧是带盒210的左侧,左侧是带盒210的右侧,左上侧是带盒210的上侧,右下侧是带盒210的下侧。图20是从背面侧即下表面示出带盒210的立体图。带盒210整体呈长方体状,以能够卸下的方式安装到除了尺寸略微不同并且不包括辊驱动轴110以外与图18结构相同的打印机。以下,使用图18的打印设备102来说明该打印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是不包括粘合带卷64和辊80的非层叠型,因而比层叠型的带盒10小。图21是示出带盒2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分离示出带盒210的第一壳体构件212、第二壳体构件214、第三壳体构件216和第四壳体构件218。
带盒210包括由第一壳体构件212和第二壳体构件214构成的第一壳体即打印带壳体220,以及由第三壳体构件216和第四壳体构件218构成的第二壳体即色带壳体221。第一壳体构件212至第四壳体构件218的层叠方向,即图1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此外,图19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对应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9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对应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
色带壳体221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20位于上下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带壳体221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20位于上下方向的一侧即下侧。打印带壳体220在形成于其内部的第一空间S1中包括打印带卷226,打印带卷226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222。色带壳体221在形成于其内部的第二空间S2中包括墨带卷272。
墨带卷272被构成为带状的墨带268被卷取轴76卷绕,使得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墨带268用于向带状的打印带222进行打印。墨带卷272的径向为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径向是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也可以是与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平行的任意方向。
第一壳体构件212、第二壳体构件214、第三壳体构件216和第四壳体构件218以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的状态,通过分别设在相互的外周壁间的多个配合爪227与固定爪228的配合以及定位突起229的定位来彼此固定,由此构成带盒210。在本实施方式二中,将各壳体构件212~218的上侧的表面称为上表面或正面,将下侧的表面称为下表面或背面。
如图20所示,在带盒210的第四壳体构件218的下表面,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卷取轴支撑孔294。此外,在第三壳体构件216和第四壳体构件218的前侧的表面,即,在色带壳体221的前侧的表面,形成有当带盒210安装在打印设备102的带盒安装部104时,设在带盒安装部104的后述打印头106所插入的凹部299。
图22是示出第一壳体构件212的上表面侧的主视图,图23是示出第一壳体构件212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24是示出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上表面侧的主视图。在图24中,省略了从打印带卷226拉出的打印带222。图25是示出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此外,图26是图24的XXVI-XXVI剖视图,示出打印带222从打印带壳体220内架在色带壳体221内的状态。图27是示出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28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29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30是示出第四壳体构件218的上表面侧的立体图,图31是示出第四壳体构件218的下表面侧的仰视图。
在第一壳体构件212和第二壳体构件214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S1。在第一空间S1中,以能够围绕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旋转的方式容纳打印带卷226。打印带卷226被构成为将打印带222卷绕在作为圆筒状轴芯构件的打印带轴224上。第一壳体构件212和第二壳体构件214呈长方形,第一旋转中心线C1在第一壳体构件212和第二壳体构件214中在作为第二方向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中央略偏右,并且在作为第三方向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央附近。
打印带222是被打印头106打印的被打印介质。例如如图34所示,隔着粘合剂222b将剥离带222c层叠在被打印带222a的与打印面相反侧的面上,来构成打印带222。
如图21和图23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212的下表面侧,设有圆筒状的第一支撑突起230和第一圆周壁234。第一支撑突起230插入圆筒状的打印带轴224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打印带卷226。第一壳体构件212包括具有短边部244a和长边部244b的外周壁244。第一圆周壁234的内径大于打印带卷226的外径。第一支撑突起230和第一圆周壁234被设置为以具有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相同的中心线的状态从第一壳体构件212的下表面侧向下突出。如图25和图25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上表面侧,设有圆筒状的第二支撑突起232和第二圆周壁236。第二支撑突起232插入圆筒状的打印带轴224中,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打印带卷226。第二圆周壁236的内径大于打印带卷226的外径。第二支撑突起232和第二圆周壁236被设置为以具有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相同的中心线的状态从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上表面侧向上突出。打印带卷226以具有与打印带卷22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的圆形隔片238分别位于打印带卷226的上下的状态,设置在第一壳体构件212和第二壳体构件214之间。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212的下表面侧和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上表面侧,通过将第一圆周壁234和第二圆周壁236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打印带门240、242,用于从打印带卷226将打印带222从一定位置拉出。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214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从打印带门242的左端向左侧延伸的引导壁250,用于对从打印带卷226拉出的打印带222在一定方向上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248由第二圆周壁236的一部分构成。
如图23所示,第一壳体构件212的引导壁248从打印带门240向左延伸,连接到外周壁244的短边部244a。如图24所示,第二壳体构件214的引导壁250从打印带门240向左延伸,连接到外周壁246的短边部246a。
如图24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214的底板214a,形成有沿着第二圆周壁236与外周壁246的短边部246a和长边部246b之间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正面看时呈大致L字形的通孔252,通孔252是第三开口。在底板214a,在第二圆周壁236中的与短边部246a和长边部246b的角部相对的部分与通孔252之间,形成有多个引导肋254。多个引导肋254将从打印带卷226拉出并且通过打印带门240、242的打印带222引导到通孔252内。
图25示出移除了第一壳体构件212的带盒210。如图25所示,从打印带卷226拉出的打印带222通过通孔252被引导到第三壳体构件216和第四壳体构件218之间的第二空间S2内。由此,打印带222通过形成在底板214a的通孔252架在打印带壳体220和色带壳体221之间,底板214a用作分隔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板材。
如图26所示,打印带222通过通孔252,从打印带壳体220内斜架在色带壳体221内。更具体地,如后述图33所示,打印带222架在色带壳体221的凹部299。图27示出第二壳体构件214的底板214a的下表面侧。如图27所示,在第二壳体构件214的底板214a的背面,通孔252开口,沿着通孔252在上下方向上立起设置有引导壁256。图28示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上表面侧。在第三壳体构件216的顶板216e,形成有通孔258、墨带支撑孔274、卷取轴支撑孔278。通孔258形成在与第二壳体构件214的通孔252相对应的位置,用于使打印带222通往第二空间S2。即,通孔252的一部分和通孔258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复。
第二壳体构件214的底板214a和第三壳体构件216的顶板216e分隔打印带壳体220内的第一空间S1和色带壳体221内的第二空间S2。
卷绕有墨带268的供给轴270的一端嵌入墨带支撑孔274,从而墨带支撑孔274以能够围绕平行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旋转的方式支撑墨带卷272。卷取从墨带卷272拉出的墨带268的卷取轴276的一端嵌入卷取轴支撑孔278,从而卷取轴支撑孔278以能够围绕平行于第一旋转中心线C1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旋转的方式支撑卷取轴276。
如图29所示,在第三壳体构件216的下表面,形成有墨带卷保持壁286、圆筒状突起288。墨带卷保持壁286用于确定卷取在卷取轴276上的墨带268的配置位置,形成为以卷取轴支撑孔278为中心围绕卷取轴支撑孔278的圆弧状。圆筒状突起288形成为从墨带支撑孔274的周围向下突出并且头端面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凹凸。第三壳体构件216具有作为外周壁的短边部216a和长边部216b,以及被配置为围绕凹部299的U字形的凹部壁216c。
如图21所示,容纳离合弹簧的离合弹簧保持部290嵌在卷绕墨带268的供给轴270的一端与圆筒状突起288的头端面之间,供给轴270通过位于离合弹簧保持部290内的离合弹簧对墨带卷272施加适当的旋转阻力。
图30和图31示出第四壳体构件218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四壳体构件218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四壳体构件218的卷取轴支撑孔294,卷取轴276的另一端嵌入卷取轴支撑孔294,卷取轴支撑孔29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卷取轴276。此外,在第四壳体构件218形成有圆筒状的支撑突起297,支撑突起297嵌入供给轴270的另一端,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供给轴270。形成在卷取轴276另一端侧的端面上的连结孔296通过卷取轴支撑孔294暴露于第四壳体构件218的下表面,如图20所示。当带盒210安装在打印设备102时,打印设备102的卷取轴驱动轴108插入连结孔296内连结到卷取轴276,卷取轴276由卷取轴驱动轴108驱动旋转。如图30和图31所示,第四壳体构件218形成有与凹部壁216c相对应的U字形的切口218a。凹部壁216c和切口218a形成凹部299。
图32是图24的XXXII-XXXII剖视图。在打印带壳体220和色带壳体221之间,即,在第二壳体构件214的底板214a和第三壳体构件216的顶板216e之间,形成有预定容积的第三空间S3。
图33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下表面的图。图33分别示出当带盒210安装在立起设置有卷取轴驱动轴108的带盒安装部104时,从打印带卷226拉出的打印带222和从墨带卷272拉出的墨带268的路径。如上所述,打印带222从打印带卷226拉出,通过通孔252和通孔258从打印带壳体220内的第一空间S1斜架在色带壳体221内的第二空间S2。因此,在示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图33中,从第三壳体构件216的后方的通孔258示出打印带222。由卷取轴驱动轴108旋转驱动的卷取轴276卷取墨带268,从而与墨带268一起有压力地夹在打印头106和压纸辊116之间的打印带222被从打印带卷226拉出。在图33中,打印带222的路径和通过驱动卷取轴276从墨带卷272拉出的墨带268的路径分别由双点划线和虚线示出。
在打印头106和压纸辊116之间的打印位置P,打印带222隔着墨带268被压在打印头106。在这种状态下,配置在打印头106表面的多个发热元件被选择性地驱动从而局部发热,由此,使设在墨带268一个表面上的墨268a中的一部分墨转印到打印带222,在打印带222上打印文字、符号等。墨带268与打印带222一起从形成在带盒210的色带壳体221即第三壳体构件216的排出口300向打印位置P排出。通过了打印位置P的使用过的墨带268从输入口302输入到色带壳体221内,卷取在卷取轴276。排出口300设置在色带壳体221,色带壳体221在带盒210中相对于打印带卷226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向侧。此外,输入口302设置在色带壳体221,色带壳体221在带盒210中相对于打印带卷226位于上下方向的下方向侧。
图34示意性地示出从带盒210送出的打印带222的层叠体。打印带222是被打印带222a和通过粘合剂222b粘附在被打印带222a非打印面侧的剥离带222c的层叠体。被打印带222a的打印面被转印来自墨带268的墨268a。图34中的层叠体的各组成部分222a至222c、268a的尺寸和尺寸比等仅是示意性的,而非准确的。
图35是示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下表面的图。在第三壳体构件216和第四壳体构件218之间的第二空间S2内,即在色带壳体221内,容纳有墨带卷272和卷取轴276。如上所述,色带壳体221配置为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20在下方重叠。当容纳在打印带壳体220中的打印带卷226和隔片238在第二空间S2内在上下方向上投影到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投影面上时,打印带卷226和隔片238的投影位置由图35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由于隔片238具有与打印带卷226大致相同的直径,因此,图35中仅示出表示打印带卷226的单点划线。如图35所示,墨带卷272和卷取轴276配置在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的位置。如图35所示,打印带卷226的直径大于墨带卷272的直径,墨带卷272的直径大于卷取轴276的直径。
在图35中,打印带卷226与墨带卷2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和卷取轴2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换言之,墨带卷2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和卷取轴2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位于打印带卷226的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面内。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也是供给轴270的旋转中心。此外,供给轴270的至少一部分、墨带卷272的至少一部分、卷取在卷取轴276的墨带268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通过了打印位置P的使用过的墨带268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即第一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和隔片238重叠。
此外,卷取轴2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墨带卷2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之间的距离比打印带卷226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与墨带卷2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之间的距离长。打印带卷226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与卷取轴2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比打印带卷226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与墨带卷2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之间的距离短,为1/3以下。打印带卷226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位于比连接卷取轴2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和墨带卷272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的直线更靠近打印位置P侧的位置。
此外,在图35中,在与带盒210的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和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带盒210的作为前后方向中心即进深方向尺寸L1中心和左右方向中心即左右方向尺寸L2中心的中心位置M与作为打印带卷226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小于中心位置M与卷取轴276旋转中心即第四旋转中心线C4之间的距离和中心位置M与卷绕墨带268的供给轴270旋转中心即第三旋转中心线C3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此外,通过以切线连接打印带卷226、卷取轴276和墨带卷272或供给轴270的外周圆而形成的凸包络线H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第三壳体构件21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大。凸包络线H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壳体构件216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如图19所示,第三壳体构件216的外周壁构成带盒210的外周壁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凸包络线H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分别大于带盒21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整个卷取轴276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因此,凸包络H通过以切线连接打印带卷226和供给轴270的外圆周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包括: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222所卷绕的打印带卷226;在从打印带卷226供给的打印带222上打印时使用的墨带268所卷绕的能够旋转的供给轴270;以及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供给轴270供给的墨带268的卷取轴276,供给轴270和卷取轴276相对于打印带卷226位于作为供给轴270所卷绕墨带268宽度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下方向侧,供给轴2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2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由此,打印带卷226、供给轴270和卷取轴276在上下方向上分开设置,供给轴2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2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因此,带盒210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能够实现带盒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作为卷取轴276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由此,与卷取轴276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作为供给轴270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由此,与供给轴270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在打印带卷226中,打印带222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224上,卷取在卷取轴276上的墨带268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卷22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与并非卷取在卷取轴276上的墨带268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印带卷226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卷取轴2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24重叠。由此,与并非卷取轴2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轴224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通过将打印带222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224上而形成打印带卷226,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作为卷取轴276的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作为打印带轴2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作为供给轴270的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作为打印带轴2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短。由此,与作为卷取轴276的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作为打印带轴2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作为供给轴270的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作为打印带轴224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长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以及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作为带盒210的前后方向中心和左右方向中心的中心位置M与作为打印带卷226的旋转中心的第一旋转中心线C1之间的距离比作为卷取轴276的旋转中心的第四旋转中心线C4与中心位置M之间的距离和作为供给轴270的旋转中心的第三旋转中心线C3与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由于打印带卷226的直径大于墨带卷272和卷取轴276的直径,因此,与中心位置M与打印带卷226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不比卷取轴276的旋转中心与中心位置M之间的距离和供给轴270的旋转中心与中心位置M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的情况相比,打印带卷226与供给轴270和卷取轴276重叠得更大,带盒2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通过以切线连接打印带卷226、卷取轴276和墨带卷272或供给轴270的外周圆而形成的凸包络H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带盒21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大。而且,凸包络H在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带盒210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大。由此,打印带卷226、卷取轴276和供给轴270利用带盒210内的空间的比率高,从而带盒210能够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包括:容纳打印带卷226的打印带壳体220;以及相对于打印带壳体220位于第一方向的一方并且容纳供给轴270和卷取轴276的色带壳体221。色带壳体221包括:排出口300,从打印带卷226供给的打印带222和卷绕在供给轴270的墨带268通过排出口300从色带壳体221排出;以及输入口302,从排出口300排出的墨带268通过输入口302输入色带壳体221。卷取轴276卷绕从输入口302输入的墨带268。由此,一边从排出口300排出一边从输入口302输入的墨带268卷取在卷取轴276上,因此,与通过形成在色带壳体221内的路径将墨带268卷取在卷取轴276上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在色带壳体221中形成墨带268的返回路径的空间,带盒2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位于输入口302与墨带268卷绕在卷取轴276上的位置之间的墨带268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由此,与并非位于输入口302与墨带268卷绕在卷取轴276上的位置之间的墨带268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10,包括:卷绕有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222的打印带卷226;卷绕向打印带222进行打印所使用的墨带268、能够旋转的供给轴270;卷取从供给轴270供给的墨带268、能够旋转的卷取轴276;以及在卷绕在供给轴270的墨带268的宽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26抵接的隔片238,供给轴270的至少一部分和卷取轴276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隔片238重叠。由此,与隔片238和墨带268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情况相比,带盒210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实施方式一的带盒10包括辊80,但是也可以不包括辊80。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带卷26和226、粘合带卷64、墨带卷72和272、以及卷取轴76和276相对于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水平设置,但是,也可以不水平设置。例如,在墨带卷72和272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没有水平设置的情况下,作为墨带68和268的宽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上下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与作为墨带68和268的宽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是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不同的方向。此外,打印带22、粘合带60和墨带68的输送路径不限于图14所示的路径,可以适当采用各种路径。例如,也可以是墨带68从输入口132输入到色带壳体21后,通过粘合带卷64的左侧和后侧,卷取在卷取轴76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输入口132输入的墨带68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则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小型化。类似地,打印带222和墨带268的输送路径不限于图33所示的路径,可以适当采用各种路径。此外,粘合带卷64、墨带卷72和272以及卷取轴76和27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将粘合带卷64配置在卷取轴76的右侧,将卷取轴276配置在墨带卷272的右侧。此外,在实施方式一中,粘合带卷64、供给轴70和卷取轴76全都配置在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位置,但是,也可以仅将供给轴70和卷取轴76配置在在上下方向上与打印带卷26重叠的位置。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盒10和210通过将第一壳体构件12和212、第二壳体构件14和214、第三壳体构件16和216以及第四壳体构件18和218这四个壳体构件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而构成,但是,带盒10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如图36所示,也可以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第一壳体构件12和212、第五壳体构件501和第四壳体构件18和218这三个壳体构件来构成带盒10。第五壳体构件501具有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通孔52、58、252、258的上下贯穿的通孔502,分隔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第五壳体构件501可以是上表面侧的结构与第二壳体构件14、214的上表面侧形状相同,下表面侧与第三壳体构件16、216的下表面侧形状相同。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第一壳体构件12、212和第五壳体构件501构成内部具有第一空间S1的打印带壳体20、220,第五壳体构件501和第四壳体构件18、218构成内部具有第二空间S2的色带壳体21、221。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带卷26、226被构成为打印带22、222卷绕在作为圆筒状的轴芯构件的打印带轴24、224上,但是,打印带22、222可以不卷绕在打印带轴24、224上,通过以第一支撑突起30、230和第二支撑突起32、232为中心进行卷绕来形成打印带卷26、226。类似地,粘合带60可以不卷绕在粘合带轴62上,而是由粘合带卷保持壁84和圆弧状壁92来限定粘合带60的外周。
此外,打印带卷26、226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16或图35所示的相对于第三壳体构件16、216的尺寸比所示出的尺寸。例如,打印带卷26、226的直径可以增加,从而与打印带壳体20、220的侧壁内侧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当将打印带22、222通过排出口130、300从打印带壳体20、220拉出到打印位置P时,打印带卷26、226与从排出口130、300排出的打印带22、222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在色带壳体21、221内输送的打印带22、222在从排出口130、300排出前与打印带卷26、226在上下方向上与重叠。即使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够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使带盒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210:带盒
12、212:第一壳体构件
14、214:第二壳体构件
16、216:第三壳体构件
18、218:第四壳体构件
20、220:打印带壳体(第一壳体,上壳体)
21、221:色带壳体(第二壳体,下壳体)
22、222:打印带(被打印介质)
22a、222a:被打印带
22b、222b:粘合剂
22c、222c:剥离带
24、224:打印带轴
26、226:打印带卷
27、227:配合爪
28、228:固定爪
29、229:定位突起
30、230:第一支撑突起
32、232:第二支撑突起
34、234:第一圆周壁
36、236:第二圆周壁
38、238:隔片
40、240:打印带门
42、242:打印带门
44、244:第一壳体构件的外周壁
44a、244a:短边部
46:246:第二壳件构件的外周壁
46a、246a:短边部
46b、246b:长边部
248:引导壁
50、250:引导壁
52、252:通孔
54、254:引导肋
56、256:引导壁
58、258:通孔
60:粘合带
60a:透明膜
60b:粘合剂
62:粘合带轴
64:粘合带卷
66、266:粘合带卷支撑孔
68、268:墨带
68a、268a:墨
70、270:供给轴
72、272:墨带卷
74、274:墨带支撑孔
76、276:卷取轴
78、278:卷取轴支撑孔
80、280:辊
80a、280a:连结部
82:辊支撑孔
84:粘合带卷保持壁
86、286:墨带卷保持壁
88、288:圆筒状突起
90、290:离合弹簧保持部
91:防止粘附辊
92:圆弧状壁
93:支撑突起
94、294:卷取轴支撑孔
96、296:连结孔
98:辊露出孔
99、299:凹部
102:打印设备
104:带盒安装部
106:打印头
108:卷取轴驱动轴
110:辊驱动轴
112:定位孔
114:打印头保持板
116:压纸辊
118:施压辊
120:压纸辊保持构件
122:打印系统
130、300:排出口
132、302:输入口
S1:第一空间
S2:第二空间
C1:第一旋转中心线
C2:第二旋转中心线
C3:第三旋转中心线
C4:第四旋转中心线
C5:第五旋转中心轴

Claims (16)

1.一种带盒,包括:
打印带卷,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
能够旋转的供给轴,卷绕向所述打印带打印所使用的墨带;以及
卷取轴,所述卷取轴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所述供给轴供给的所述墨带,
所述供给轴和所述卷取轴相对于所述打印带卷位于与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第一方向的一侧,所述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
被卷取在所述卷取轴上的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轴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带盒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打印带卷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卷取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何一个小,所述中心位置是所述带盒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心和所述第三方向的中心。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由所述打印带卷、所述卷取轴和所述供给轴定义的凸包络的尺寸大于所述带盒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所述凸包络的尺寸大于所述带盒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打印带壳体,容纳所述打印带卷;以及
色带壳体,相对于所述打印带壳体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容纳所述供给轴和所述卷取轴,
所述色带壳体包括:
排出口,从所述打印带卷供给的所述打印带和卷绕在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通过所述排出口从所述色带壳体排出;以及
输入口,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墨带通过所述输入口输入所述色带壳体,
所述卷取轴卷绕从所述输入口输入的所述墨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输入口与所述墨带卷绕在所述卷取轴上的位置之间的所述墨带的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带壳体包括粘合带卷,所述粘合带卷卷绕用于粘合到所述打印带的粘合带,
所述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色带壳体内输送的所述打印带在从所述排出口排出前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
所述粘合带卷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带卷通过将所述粘合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粘合带轴上而构成,
所述粘合带轴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打印带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带卷通过将所述打印带卷绕在能够旋转的打印带轴上而形成,
所述粘合带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打印带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16.一种带盒,包括:
打印带卷,卷绕作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
能够旋转的供给轴,卷绕向所述打印带打印所使用的墨带;
卷取轴,所述卷取轴能够旋转从而卷取从所述供给轴供给的所述墨带;以及
隔片,在与所述供给轴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打印带卷抵接,
所述供给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卷取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隔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
CN202310513461.8A 2019-03-31 2020-03-13 带盒 Pending CN1163946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562A JP7379850B2 (ja) 2019-03-31 2019-03-31 カセット
JP2019-069562 2019-03-31
CN202080026161.1A CN113661071B (zh) 2019-03-31 2020-03-13 带盒
PCT/JP2020/011088 WO2020203173A1 (ja) 2019-03-31 2020-03-13 カセット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161.1A Division CN113661071B (zh) 2019-03-31 2020-03-13 带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4667A true CN116394667A (zh) 2023-07-07

Family

ID=726687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3461.8A Pending CN116394667A (zh) 2019-03-31 2020-03-13 带盒
CN202080026161.1A Active CN113661071B (zh) 2019-03-31 2020-03-13 带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161.1A Active CN113661071B (zh) 2019-03-31 2020-03-13 带盒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40999A1 (zh)
EP (2) EP4331852A3 (zh)
JP (2) JP7379850B2 (zh)
CN (2) CN116394667A (zh)
WO (1) WO202020317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4227A (en) * 1972-05-03 1974-04-16 Scm Corp Typewriter ribbon cartridge
US4034935A (en) * 1975-11-19 1977-07-12 Xerox Corporation Dual level ribbon cartridg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H04110172A (ja) * 1990-08-31 1992-04-10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消耗品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熱転写式印刷機
JP2995314B2 (ja) * 1992-10-15 1999-12-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字装置
JPH0839908A (ja) * 1994-08-01 1996-02-13 Brother Ind Ltd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2976823B2 (ja) * 1994-09-28 1999-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テープ作成用のカセットケース及びテープケース
JPH11240232A (ja) * 1998-12-25 1999-09-07 Seiko Epson Corp テ―プカ―トリッジ
JP2002308518A (ja) 2000-10-19 2002-10-23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ユニット
JP2004255656A (ja) 2003-02-25 2004-09-16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プリンタ
GB2412351A (en) 2004-03-24 2005-09-28 Esselte A tape printer having separate tape and ink ribbon cassettes
EP2962859B1 (en) * 2005-12-28 2017-03-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 tape and print cassette
GB0814429D0 (en) 2008-08-06 2008-09-10 Dymo Nv Tape
NZ596061A (en) * 2009-03-31 2013-11-29 Brother Ind Ltd Tape cassette
JP5440018B2 (ja) 2009-08-18 2014-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CN104417103A (zh) * 2013-09-02 2015-03-18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打印装置用色带盒
JP6113207B2 (ja) * 2014-03-24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068407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8726A (ja) 2020-10-15
CN113661071B (zh) 2023-05-26
EP4331852A2 (en) 2024-03-06
EP3950365A1 (en) 2022-02-09
CN113661071A (zh) 2021-11-16
EP3950365B1 (en) 2024-02-21
US20220040999A1 (en) 2022-02-10
JP2023121812A (ja) 2023-08-31
JP7379850B2 (ja) 2023-11-15
EP3950365C0 (en) 2024-02-21
EP4331852A3 (en) 2024-05-29
WO2020203173A1 (ja) 2020-10-08
EP3950365A4 (en) 2023-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61070B (zh) 带盒
CN113661071B (zh) 带盒
WO2020203176A1 (ja) カセット
JP2023138564A (ja) 印刷用カセット
CN113661069B (zh) 带盒
WO2021065476A1 (ja)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7364018B2 (ja) カセット
JP7452613B2 (ja) カセット
JP7200805B2 (ja) カセット
RU2807030C2 (ru) Кассета
WO2021065469A1 (ja)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