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87683A -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87683A
CN116387683A CN202310407503.XA CN202310407503A CN116387683A CN 116387683 A CN116387683 A CN 116387683A CN 202310407503 A CN202310407503 A CN 202310407503A CN 116387683 A CN116387683 A CN 116387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trol valve
power battery
shell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075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刚
洪良
王晓莲
徐琢
邵中伟
李朝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0750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876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87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76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包括: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壳以及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封闭的流通腔;所述内壳围设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纳腔;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与所述流通腔连通;以及抽真空单元,所述抽真空单元与所述流通腔连通。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能够兼顾散热与保温。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不可再生、同时具有污染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推出及落地,新能源车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存在冬季续航大幅缩水等问题。
动力电池在低温情况下性能下降是导致新能源车辆续航缩水的重要原因。当前主流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的壳体组件多为铝合金等材质,轻量化、结构强度等方面有较好的优势。
然而,这种壳体组件利于散热但不利于保温,保温好的壳体在高温不利于散热容易导致电池过热起火等安全问题,散热好的壳体在冬季又因此热量损失过多面临续航大幅缩水,因此,冬季续航问题成为了困扰消费者及新能源厂家一大难题,限制了新能源汽车在寒冷地区的发展,对于新能源车推广不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壳体组件散热与保温不能兼顾的问题,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壳以及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封闭的流通腔;所述内壳围设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纳腔;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与所述流通腔连通;以及抽真空单元,所述抽真空单元与所述流通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单元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支撑在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支撑块嵌入在所述定位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单元包括注液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以及排液泵;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的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注液泵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口;所述排液泵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单元包括液压传感器以及第三控制阀;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的第三端口;所述液压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连接到所述第三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单元包括真空泵以及第四控制阀;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的第四端口;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第四控制阀连接到所述第四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单元包括真空度传感器以及第五控制阀;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的第五端口;所述真空度传感器通过所述第五控制阀连接到所述第五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单元包括密封圈,所述内壳以及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贯穿的通孔,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通孔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两个所述壳体单元;其中一个所述壳体单元罩设在另一个所述壳体单元上以形成封闭的容纳腔。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动力电池以及上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动力电池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系统。
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通过设置壳体单元、冷却单元以及抽真空单元;壳体单元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壳以及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封闭的流通腔;所述内壳围设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纳腔;将冷却单元与抽真空单元分别与流通腔连通,从而在动力电池处于过热状态时,由冷却单元向流通腔注入的冷却介质,通过冷却介质流动将热量迅速带走,从而让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散热,有效地防止动力电池过热老化、起火等情况,确保安全;在动力电池处于低温状态下,抽走抽走流通腔中的空气,使得内壳与外壳之间的流通腔形成真空隔热层,将热量留存在容纳腔中,从而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兼顾了散热功能与保温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A区域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结构的B区域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若有出现这些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包括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同理,若有出现术语“多组”,“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若有出现术语“多片”,“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可用于容纳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处于低温情况下,壳体组件可提高保温效果,使得动力电池能够在正常的工作温度区间内工作,提高使用性能并有效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并在动力电池处于过热情况下,壳体组件可提供散热,防止动力电池过热老化、起火等情况,确保安全。
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单元10、冷却单元20以及抽真空单元30。
其中,壳体单元10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壳11以及外壳12,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形成有封闭的流通腔13;内壳11围设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纳腔19。
容纳腔19的体积尺寸应当根据动力电池的大小做出相应的设计;使得容纳腔19中能够完全放入动力电池;且应当尽量确保内壳11与动力电池的周侧贴合,从而实现良好的散热以及保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1与外壳12可采用一体连接的形式弯折成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分别单独准备各一块内壳11与外壳12,两者的连接处采用激光焊、钎焊等方式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留出相对封闭的空间以作为流通腔13。
冷却单元20与流通腔13连通;用于向流通腔13中注入冷却介质,从而可以及时冷却动力电池。冷却介质可以是水、冷却油或者其他液体。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过热状态,通过内壳11迅速吸收动力电池的热量,并传递到流通腔13中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流动将热量迅速带走,从而让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散热,有效地防止动力电池过热老化、起火等情况,确保安全。
抽真空单元30与流通腔13连通,用于将流通腔13中的空气抽走。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低温状态下,抽真空单元30启动,抽走流通腔13中的空气,使得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流通腔13形成真空隔热层,从而隔绝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热量交换;动力电池在放电过程中会产生部分热量,在真空隔热层的作用下,内壳11无法向外部散热,有效的将动力电池的热量留存在容纳腔19中,从而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使得动力电池能够在正常的工作温度区间内工作,进而提高使用性能并有效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如此,通过将冷却单元20与抽真空单元30分别与流通腔13连通,从而在动力电池处于过热状态时,由冷却单元20向流通腔13注入的冷却介质,通过冷却介质流动将热量迅速带走,从而让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散热,有效地防止动力电池过热老化、起火等情况,确保安全;在动力电池处于低温状态下,抽走抽走流通腔13中的空气,使得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流通腔13形成真空隔热层,将热量留存在容纳腔19中,从而有效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兼顾了散热功能与保温功能。
可选地,动力电池还能够与辅热元器件一同放入容纳腔19中。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低温情况下,通过辅热元器件产生热量,由真空隔热层将热量保存在容纳腔19中,从而迅速提高动力电池的温度。辅热元器件可为电阻丝、电发热棒等,也可以是通入了热水介质的管路。
可选地,内壳11可采用铝合金等材质,具有轻量化、结构强度高等优点;外壳12可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材质,具有结构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当然,内壳11与外壳12还可以采用1-3mm厚度的烘烤硬化钢板,具有传热系数高、结构强度高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壳体单元10包括支撑块15,支撑块15支撑在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
具体地,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低温状态下,抽真空单元30启动,抽走流通腔13中的空气,将支撑块15支撑在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防止两者的任意一个出现凹瘪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壳体单元10的整体强度,进而可以使得内壳11与外壳12能够采用更薄的金属板制作,从而降低壳体单元10整体的质量。
可选地,支撑块15的长度根据壳体单元10的体积大小进行计算。支撑块15支撑在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长度一般在20mm以上。每个壳体单元10可有一个或者多个支撑15,其可以采用均匀分布的方式进行设置,也可以通过有限元计算设计分布。
具体地,支撑块15可为圆柱块体,其直径为φ10-30mm之间、高度为10mm左右,支撑块15之间的间距在50-100mm之间。
可选地,支撑块15为铝蜂窝块,既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又能够通过内部地蜂窝结构实现有效的隔热情况,减少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热传递情况。此外,由于是支撑块15上具有多个蜂窝结构的腔体,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当动力电池需要散热时,通过内壳11迅速吸收动力电池的热量,并传递到支撑块15,冷却介质能够充分与蜂窝结构的支撑块15接触,从而迅速将热量带走,让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散热。
可选地,支撑块15可为铜块、不锈钢块或者橡胶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5所示,内壳11上形成有定位槽16,支撑块15嵌入在定位槽16中。
内壳11通过冲压一体成型或者铸造的方式向外凹出形成定位槽16,由此,支撑块15的一端嵌入定位槽16中,另一段抵触在外壳12上,通过支撑在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防止两者的任意一个出现凹瘪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壳体单元10的整体强度;并通过定位槽16对支撑块15进行定位,从而避免支撑块15在流通腔13中产生移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外壳12上形成相应的定位部,通过支撑块15与定位部配合实现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4所示,冷却单元20包括注液泵21、第一控制阀22、第二控制阀23以及排液泵24。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流通腔13的第一端口121以及第二端口122;注液泵21通过第一控制阀22连接到第一端口121;排液泵24通过第一控制阀22连接到第一端口121。
具体地,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过热状态,打开第一控制阀22,可通过注液泵21从外部的冷却罐(未标出)中抽吸冷却介质,冷却介质通过第一控制阀22、第一端口121注入到流通腔13中,冷却介质吸收动力电池传递过来的热量;打开第二控制阀23,吸收了热量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二端口122、第二控制阀23进入到排液泵24,排液泵24将吸收了热量的冷却介质排出到外部;如此,通过排液泵24与注液泵21一出一进,使得冷却介质在流通腔13内不断的循环流动,从而让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散热,有效地防止动力电池过热老化、起火等情况,确保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4所示,冷却单元20包括液压传感器26以及第三控制阀27;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流通腔13的第三端口123;液压传感器26通过第三控制阀27连接到第三端口123。
具体地,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过热状态,通过注液泵21将冷却介质注入到流通腔13中;再打开第三控制阀27,液压传感器26通过第三端口123检测到流通腔13中冷却介质的压力;当液压传感器26测量到冷却介质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打开第二控制阀23,排液泵24将吸收了热量的冷却介质从流通腔13中排出到外部;如此,通过排液泵24与注液泵21一出一进,使得冷却介质在流通腔13内不断的循环流动,从而让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散热,有效地防止动力电池过热老化、起火等情况,确保安全。
可选的,第一控制阀22、第二控制阀23、第三控制阀27可以是电磁阀。
可选的,冷却单元20可包括单向电磁排气阀28,单向电磁排气阀28设置在外壳12上并与流通腔13连通。单向电磁排气阀28能够控制开关,允许气体通过,但阻止液体通过。
当通过注液泵21将冷却介质注入到流通腔13中时,可以打开单向电磁排气阀28,流通腔13内的空气可通过单向电磁排气阀28排出到外部,由于单向电磁排气阀28只通过气体不通过液体,可方便冷却介质迅速填充满流通腔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4所示,抽真空单元30包括真空泵31以及第四控制阀32;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流通腔13的第四端口124;真空泵31通过第四控制阀32连接到第四端口124。
具体地,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低温状态下,打开第四控制阀32,可通过真空泵31将流通腔13中的空气从第四端口124抽出并排出到外部,如此,使得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流通腔13形成真空隔热层,从而隔绝内壳11与外壳12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保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4所示,抽真空单元30包括真空度传感器33以及第五控制阀34;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流通腔13的第五端口125;真空度传感器33通过第五控制阀34连接到第五端口125。
具体地,当容纳腔19中的动力电池处于低温状态下,打开第四控制阀32以及第五控制阀34,真空泵31将流通腔13中的空气从第四端口124抽出并排出到外部,真空度传感器33通过第五端口125测量流通腔13中的真空度;当流通腔13中的真空度达到预设真空度时,第四控制阀32关闭、真空泵31停止工作,壳体组件有效对动力电池提供保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的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控制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从而兼顾保温与散热功能。BMS可有多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各处的温度情况;例如,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度T1、车外环境温度T2等。
BMS可依据收集到的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度T1、车外环境温度T2判断动力电池是否需要壳体组件对其进行保温;例如,当T1<5°,且T2<10°,BMS可判断壳体组件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保温。
此时,由BMS下达相应指令进行保温:BMS控制第四控制阀32以及第五控制阀34开启,BMS控制真空泵31启动以对流通腔13进行抽真空,真空度传感器33将流通腔13的实际真空度实时发给BMS,当流通腔13的实际真空度达到车外环境温度T2、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度T1所对应的预设真空度时,BMS控制第四控制阀32关闭、真空泵31停止工作,壳体组件可以对动力电池提供较好的保温。预设真空度与车外环境温度T2、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度T1的对应可由厂家预先输入存储在BMS中,随时调取。
BMS可依据收集到的动力电池的实际温度T1、车外环境温度T2判断动力电池是否需要壳体组件对其进行散热;例如,当T1>25°,且T2>10°,BMS可判断壳体组件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散热。
此时,由BMS下达相应指令进行散热:BMS控制第四控制阀32以及第五控制阀34关闭,BMS控制开启单向电磁排气阀28、第三控制阀27以及第一控制阀22,BMS控制注液泵21启动,冷却介质开始进入流通腔13,流通腔13内多余空气通过单向电磁排气阀28排出;当液压传感器26测量到冷却介质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BMS控制第二控制阀23打开,并开启排液泵24,流通腔13内的冷却介质从排液泵24排出到外部,如此,实现冷却介质对壳体组件的循环冷却。
第一控制阀22和第二控制阀23可为具有流量调节功能的电动阀。BMS能够依据T1、T2对第一控制阀22和第二控制阀23下达相应的开闭指令,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22和第二控制阀23的阀门开启程度,例如,随着T1的增大,第一控制阀22和第二控制阀23的开度与之成正比,随着T2的增大第一控制阀22和第二控制阀23的开度与之成正比;如此,BMS可使壳体组件能够达到最佳的散热状态,散热状态依据内外环境实时调整,从而保证动力电池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4所示,壳体单元10包括密封圈18,内壳11以及外壳12上形成有贯穿的通孔17,通孔17与流通腔13隔绝。容纳腔19通过通孔17与外部环境连通;通孔17从内壳11向外延伸直至在外壳12上形成开口。
容纳腔19中动力电池的接线柱91可以通过通孔17延伸到外部,并与BMS或者其他电气元件实现电连接。
密封圈18可以是橡胶垫圈。密封圈18设置在通孔17中;如此,可以提高壳体组件的保温性,防止热量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4所示,壳体组件包括两个壳体单元10。其中一个壳体单元10罩设在另一个壳体单元10上以形成封闭的容纳腔19。
也即是说,其中一个壳体单元10可以作为盖体、另一个壳体单元10可以作为箱体,盖体可通过卡扣连接、螺栓连接等方式罩设在箱体上,从而形成封闭的容纳腔19。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壳体单元10上均可以设置冷却单元20、抽真空单元30。
密封圈18、通孔17、定位槽16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在其中一个壳体单元10或者两个壳体单元10上,具体以设计为准。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包括动力电池以及上述的壳体组件,动力电池设置在容纳腔19中。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系统。本实施例中的装置可为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单元(10),所述壳体单元(10)包括间隔设置的内壳(11)以及外壳(12),所述内壳(11)与所述外壳(12)之间形成有封闭的流通腔(13);所述内壳(11)围设形成有用于放置动力电池的容纳腔(19);
冷却单元(20),所述冷却单元(20)与所述流通腔(13)连通;
以及抽真空单元(30),所述抽真空单元(30)与所述流通腔(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单元(10)包括支撑块(15),所述支撑块(15)支撑在所述内壳(11)与所述外壳(1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11)上形成有定位槽(16),所述支撑块(15)嵌入在所述定位槽(16)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0)包括注液泵(21)、第一控制阀(22)、第二控制阀(23)以及排液泵(24);
所述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13)的第一端口(121)以及第二端口(122);
所述注液泵(21)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22)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口(121);
所述排液泵(24)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22)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口(1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单元(20)包括液压传感器(26)以及第三控制阀(27);
所述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13)的第三端口(123);
所述液压传感器(26)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27)连接到所述第三端口(123)。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单元(30)包括真空泵(31)以及第四控制阀(32);
所述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13)的第四端口(124);
所述真空泵(31)通过所述第四控制阀(32)连接到所述第四端口(1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单元(30)包括真空度传感器(33)以及第五控制阀(34);
所述外壳(12)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流通腔(13)的第五端口(125);
所述真空度传感器(33)通过所述第五控制阀(34)连接到所述第五端口(12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单元(10)包括密封圈(18),所述内壳(11)以及所述外壳(12)上形成有贯穿的通孔(17),所述容纳腔(19)通过所述通孔(17)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密封圈(18)设置在所述通孔(17)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两个所述壳体单元(10);
其中一个所述壳体单元(10)罩设在另一个所述壳体单元(10)上以形成封闭的容纳腔(19)。
10.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动力电池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9)中。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电池系统。
CN202310407503.XA 2023-04-17 2023-04-17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63876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7503.XA CN116387683A (zh) 2023-04-17 2023-04-17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7503.XA CN116387683A (zh) 2023-04-17 2023-04-17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7683A true CN116387683A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74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7503.XA Pending CN116387683A (zh) 2023-04-17 2023-04-17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876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2381B1 (en) Cooling circuit with cooling fluid for lithium batteries,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cooling circuit
EP2997623B1 (en) A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and thermal runaway prevention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 ion battery packs
KR20090116693A (ko) 기계적 및 열적 조절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전기 배터리
CN21178939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
WO2010050011A1 (ja) 電気要素システム
CN208515373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4094228A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复合均热板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EP2906792A2 (en) Device for storing and delivering an aqueous additive
CN116387683A (zh) 壳体组件、动力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CN212257486U (zh) 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005276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
KR20140004470A (ko) 냉각수 가열식 히터
CN108736098B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的底部液冷电池模组
CN112599887A (zh) 电池散热方法、电池散热装置和电池包
CN114284594A (zh) 一种电池及电池包
CN210015934U (zh) 锂离子电池包结构
CN214068835U (zh) 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6903127U (zh) 单体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115312920A (zh) 电芯及储能装置
CN216145679U (zh) 一种热安全管理系统及电池
CN215184192U (zh) 一种动力电池快充插座过温保护装置
CN212161892U (zh) 一种利用灌胶结合壳体散热的电池组结构
CN211530009U (zh) 电池箱、电池包和车辆
CN210110992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带塑料室模块化ptc加热器
RU190391U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размещения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с системой подогрев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