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7489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27489A CN116327489A CN202211631646.0A CN202211631646A CN116327489A CN 116327489 A CN116327489 A CN 116327489A CN 202211631646 A CN202211631646 A CN 202211631646A CN 116327489 A CN116327489 A CN 1163274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sheet
- region
- absorber
- dia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in the form of pants or brief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 A61F13/58—Adhesive tab fastener elem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 A61F13/64—Straps, belts, ties or endless ban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84—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bsorbent pa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6、800),其具有吸收芯(6B、800c)和包覆吸收芯(6B、800c)的芯包裹片(6A、700);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其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于吸收体;顶片(7、900),其配置于吸收体(6、800)的皮肤面侧;背片(5、600),其配置于吸收体(6、800)的非皮肤面侧;罩片(4、400),其配置于背片(5、600)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立体褶裥(3BL、3BR),其从顶片(7、900)朝向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吸收性物品的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尿垫、生理用品等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尿、体液等液体的吸收体。当在吸收性物品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吸收体不规则地折弯或扭曲时,有可能会导致对穿戴者而言的触感、吸液性的降低,而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降低。因此,在日本专利第6369507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以在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吸收体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折弯的方式在该吸收体的下裆区域形成有槽状部。
发明内容
即使是在吸收体的下裆区域设置有槽状部的吸收性物品,当反复进行穿脱时,吸收体也有可能无法维持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折弯的状态。当吸收体未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折弯时,存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将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设为0.35N以上。
详细而言,本发明的一方案为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具有包含纸浆的吸收芯和包覆所述吸收芯的芯包裹片;一对槽状部,所述一对槽状部在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的下裆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吸收体;顶片,所述顶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并具有透液性;背片,所述背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并具有不透液性;罩片,所述罩片配置于所述背片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立体褶裥,所述立体褶裥从所述顶片朝向所述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所述吸收芯具有SAP层,该SAP层至少包括与所述一对槽状部对应的位置而配置且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关于将所述吸收体、所述顶片、所述背片及所述罩片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对槽状部的中央切出预定的大小而得到的试验片,将该试验片在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处,切割分离为包括所述顶片及所述芯包裹片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第1试验片和包括所述吸收芯、所述芯包裹片的所述非皮肤面侧、所述背片及所述罩片的第2试验片,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热熔粘接剂的目付可以为1.0g/m2以上,所述一对槽状部的长度可以为160mm以上且245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的宽度可以为2.0mm以上且小于5.0mm,所述一对槽状部的深度可以为1.0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立体褶裥的高度H的关系可以满足式(1),
H>L/2…(1)
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纸浆的克重可以为333g/m2以下,可以是,关于所述顶片及所述罩片,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可以是,关于所述背片,克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烯烃的膜构成,可以是,关于所述芯包裹片,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构成、或者由克重为8.0g/m2以上且20g/m2以下的纸巾构成,所述SAP层的克重可以为40g/m2以上。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纸浆的克重为315g/m2以下。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穿戴时位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下裆的所述下裆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按该顺序依次设置。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前侧片,所述前侧片与所述前身区域中的所述罩片接合,并供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带贴附;以及所述带,所述带从所述后身区域向宽度方向两侧突出设置,并用于在贴附于所述前侧片的状态下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腰身。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穿戴时位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下裆的所述下裆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按该顺序依次设置。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左右一对第2槽状部,所述左右一对第2槽状部从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外侧从下裆区域向前身区域侧端部方向延伸;以及第3槽状部,所述第3槽状部是配置于一对槽状部的后身区域侧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高刚性部。可以是,设置有非粘接区域,该非粘接区域是包括在平面观察了设置有所述第2槽状部的区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2槽状部重叠的区域的、所述吸收体与内罩片为非粘接的区域。
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一对第2槽状部和一对槽状部相连。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的降低。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4是从皮肤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平面图。
图5是将穿戴状态下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槽状部的位置处的粘接强度(N)、和芯包裹片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之间的关系的表。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9是说明输送速度与剥离强度的关系的表。
图10是说明挤压时的温度条件与剥离强度的关系的表。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和图13B是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展开图。
图14是示出从实施方式2的尿布中提取吸收体而示出的展开图。
图15是示出槽状部的位置处的粘接强度(N)、和芯包裹片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之间的关系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型一次性尿布(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以下简称为“尿布”),将连结与穿戴者的腹部相对配置的前身(图1及图3所示的前身区域1F)和与背部相对配置的后身(图1及图3所示的后身区域1R)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尿布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另外,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配置)的下裆部(图1及图3所示的下裆区域1B)位于这些前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将尿布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为“穿戴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在穿戴的状态下为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将皮肤面侧的相反侧(在穿戴的状态下为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与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此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设为平面观察。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尿布1具有:下裆区域1B,所述下裆区域1B是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阴部的下裆部对应的部位;前身区域1F,所述前身区域1F是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且与穿戴者的前身对应的部位;以及后身区域1R,所述后身区域1R是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且与穿戴者的后身对应的部位。在后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能够向设置于前身区域1F的非皮肤面侧的前补片2F(“前侧片”的一例)贴附的带2L、2R。因此,尿布1在前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且后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将带2L、2R贴附于前补片2F时,以包围穿戴者的腹围和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穿戴者能够在穿戴着尿布1的状态下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中,以包括下裆区域1B的方式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围穿戴者的大腿部的部位设置有立体褶裥3BL、3BR,在包围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部褶裥3R。立体褶裥3BL、3BR和腰部褶裥3R利用弹性构件的弹性力与穿戴者的皮肤紧贴。因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液体不会从尿布1漏出而被尿布1的吸收体吸收。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线状、带状的橡胶等。
另外,尿布1的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尺寸被设定为比一般的穿戴者的两腿部的根部间的尺寸稍大。因此,能够在将下裆区域1B中的吸收体向宽度方向折弯的状态下将尿布1设为穿戴状态。
图2是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4是从皮肤面侧观察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
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罩片4是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4KL、4KR的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构件,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缩窄部4KL、4KR设置于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罩片4是为了后述的背片5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的,例如,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可以使用由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作为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例示出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罩片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罩片及外罩片的多层构造。
并且,尿布1具有在罩片4的皮肤面侧依次层叠的背片5、吸收体6、顶片7。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构件。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以长度方向与罩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罩片4。背片5与罩片4同样地,是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而以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作为背片5的材料,可以例示聚乙烯(PE)等。为了抑制穿戴状态下的潮闷,背片5优选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另外,顶片7以覆盖吸收体6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在穿戴者的皮肤面侧。该顶片7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透液性。因此,在尿布1被穿戴着的状态下,从穿戴者排泄出的液体通过可能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而进入吸收体6,在此被吸收。例如,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可以作为顶片7的材料使用。作为这些材料,可以例示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顶片7可以具有亲水性。
背片5、吸收体6、顶片7均从前身区域1F延伸至后身区域1R。因此,当利用层叠有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罩片4覆盖穿戴者的阴部时,背片5、吸收体6及顶片7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被吸收体6覆盖的状态。因此,不论穿戴者以将腹部朝向下方的姿势和将背部朝向下方的姿势中的哪个姿势将液体向体外排出,排出的液体都会经由顶片7与吸收体6接触。
另外,尿布1具有用于形成上述的立体褶裥3BL、3BR的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于顶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不透液性的片。在侧片8L、8R,与罩片4同样地,在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在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8KL、8KR。并且,在侧片8L、8R,沿着长度方向配置有弹性构件8EL、8ER。因此,侧片8L、8R在尿布1成为穿戴状态的形态、即尿布1成为后述的图5所示的形态时,由弹性构件8EL、8ER的收缩力沿长度方向拉近而从顶片7立起,成为防止液体的流出的立体褶裥3BL、3BR。这样,立体褶裥3BL、3BR从顶片7朝向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
另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部褶裥3R的弹性构件9ER在比吸收体6的端部更靠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弹性构件9ER以作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因此,当设置于弹性构件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2R在穿戴者的腹侧处贴附于前补片2F时,弹性构件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从而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
吸收体6具备包含纸浆的吸收芯6B和包覆吸收芯6B的芯包裹片6A。吸收芯6B具有配置于皮肤面侧的上层吸收芯6B1、配置于上层吸收芯6B1的非皮肤面侧的下层吸收芯6B2、以及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的SAP层6B3。上层吸收芯6B1是与前身区域1F及后身区域1R相比、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尺寸形成得较小的片状构件。此外,也可以使用宽度方向尺寸大致恒定的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上层吸收芯6B1。下层吸收芯6B2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构件。吸收芯6B具有层叠上层吸收芯6B1和下层吸收芯6B2而成的构造。
上层吸收芯6B1及下层吸收芯6B2使用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SAP层6B3构成为包括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吸收芯6B利用SAP层6B3吸收并保持由上层吸收芯6B1及下层吸收芯6B2暂且吸收的尿等液体。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将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制成粒状的颗粒。在此所说的“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是指包含仅由SAP构成的组合物、以SAP为主成分且在其中以不会对吸水性带来不良影响的程度包含其他物质的组合物这两者的概念。作为“其他物质”,可以列举添加剂(出于使颗粒表面疏水化的目的而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在SAP的合成时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接着,对在将下裆区域1B中的吸收体6沿着穿戴者的皮肤折弯的状态下将尿布1设为穿戴状态的折弯保持构造进行说明。折弯保持构造是用于将下裆区域1B中的吸收体6折弯成预定形状并进行保持的构造。一般而言,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会由于下裆区域中的吸收体的不规则的折弯或扭曲而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具备将下裆区域1B中的吸收体6折弯成预定形状并进行保持的折弯保持构造,从而提高穿戴感。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形成于吸收体6的下裆区域1B的一对槽状部6H作为折弯保持构造。如图4所示,一对槽状部6H隔着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的中心线C相互平行地形成有2条。通过对吸收体6进行局部冲压(挤压)而槽状部6H形成为凹状。吸收体6成为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被挤压(压密化)的状态,在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中,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紧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槽状部6H形成为,隔着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C相互平行且两条成一对的直线状。此外,槽状部6H也可以是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而分离或接近的形状,也可以是弧状、波型这样的其他形状。另外,槽状部6H也可以形成为三条以上。
另外,为了易于维持上述的预定形状,尿布1具备一对弹性构件4CL、4CR,所述一对弹性构件4CL、4CR至少包括下裆区域1B地配置,并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6重叠的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以伸展状态贴附。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3根弹性构件4CL、4CR在伸展状态下相互平行地贴附。此外,尿布1只要具备根据设计上所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根数的弹性构件4CL、4CR即可。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线状、带状的橡胶等。
弹性构件4CL、4CR配置于比槽状部6H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4CL、4CR与槽状部6H平行地配置。此外,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弹性构件4CL、4CR的前身区域1F侧的端部与槽状部6H的前身区域1F侧的端部大致一致。另外,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弹性构件4CL、4CR的后身区域1R侧的端部配置于比槽状部6H的后身区域1R侧的端部靠后方的、后身区域1R的中部。
弹性构件4CL、4CR是为了使吸收体6在长度方向上收缩而设置的。具体而言,弹性构件4CL、4CR配置于罩片4与背片5之间,罩片4及背片5与伸展状态的弹性构件4CL、4CR的至少下裆区域1B的范围内的部分通过热熔粘接剂而相互固定。因此,通过弹性构件4CL、4CR的弹性力,使罩片4、背片5及吸收体6在长度方向上收缩。此外,弹性构件4CL、4CR只要包括下裆区域1B而配置并能够使吸收体6在长度方向上收缩即可,也可以以伸展状态贴附于背片5、吸收体6和顶片7中的任一方。
通过该弹性构件4CL、4CR,在下裆区域1B形成一对支承褶裥10L、10R。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支承褶裥10L、10R将吸收体6向皮肤面侧抬起并支承。
另外,在罩片4,沿着弹性构件4CL、4CR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腿围之间形成间隙的弹性构件4SL、4SR。弹性构件4SL、4SR在尿布1中以根据设计上所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的根数设置于适当的位置。此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适当选择线状、带状的橡胶等。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的下裆区域1B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5是将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的下裆区域1B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下裆区域1B成为折弯成预定形状的状态。具体而言,下裆区域1B的宽度方向截面被折弯成W字状的预定形状。将构成该W字状的两个V字部中的左侧作为V字部12L,将右侧作为V字部12R。另外,将向皮肤面侧折弯的折痕设为山折,将向非皮肤面侧折弯的折痕设为谷折。
在穿戴状态下,槽状部6H成为折痕而形成下裆区域1B的谷折。具体而言,通过将两条槽状部6H作为折痕而将下裆区域1B设为谷折,从而形成两个谷折。并且,槽状部6H位于与V字部12L、12R各自的角部对应的部位。在此时的下裆区域1B中,在一对槽状部6H之间,宽度方向中心成为倒V字状的山折,该宽度方向中心成为山折的折痕。在这样折弯成预定形状的下裆区域1B中,在V字部12L、12R各自的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由弹性构件4CL、4CR形成的支承褶裥10L、10R。通过弹性构件4CL、4CR,使吸收体6在长度方向上收缩,在支承褶裥10L、10R的形成区域中,下裆区域1B被向皮肤面侧抬起。通过利用弹性构件4CL、4CR使吸收体6在长度方向上收缩,将吸收体6向皮肤面侧抬起,能够保持槽状部6H处的吸收体6的折弯。由此,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穿戴状态下下裆区域1B被折弯成预定形状并保持,能够确保触感、吸液性而提高穿戴感。
另外,由于在比一对槽状部6H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配置有支承褶裥10L、10R,因此能够以从槽状部6H处的谷折的宽度方向外侧将吸收体6向皮肤面侧抬起的方式施力,能够保持吸收体6的折弯。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适合成人用(介护(护理)用)。通常,成人用的尿布在顶片的皮肤面侧配置取尿用的垫(以下简称为“垫”),并与垫同时使用。在穿戴者排出尿等的情况下仅更换垫。另一方面,尿布在介护现场中大多在穿戴者的入浴日会被更换。作为穿戴者的被介护者的入浴日大多设定为每3天一次。例如,假设垫每一天平均更换5次,则在连续3天使用同一尿布的情况下,在使用该尿布时会进行15次垫的更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研究了即使在穿脱最低反复了15次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的尿布。
当由于槽状部6H被吸收芯6B的纸浆填埋而导致槽状部6H被压溃时,尿布1难以向W字状的预定形状转变。当在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中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不剥离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槽状部6H被压溃。由此发现:即使反复进行尿布1的穿脱,当在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中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不剥离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图5所示的W字状的预定形状,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验证了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的剥离强度(N)、和在反复穿戴了尿布1的情况下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剥离的穿脱次数之间的关系。为了进行该验证,在以下的条件下制作尿布1的样品。
吸收芯6B的皮肤面侧(上层吸收芯6B1的皮肤面侧)的热熔粘接剂的目付设为1.0g/m2以上。一对槽状部6H的长度设为160mm以上且245mm以下。一对槽状部6H的宽度设为2.0mm以上且小于5.0mm。一对槽状部6H的深度设为1.0mm以下。
一对槽状部6H之间的距离L与立体褶裥3BL、3BR的高度H的关系满足式(1)。
H>L/2…(1)
在此,立体褶裥3BL、3BR的高度H是从立体褶裥3BL、3BR的立起线到向皮肤面侧立起的立体褶裥3BL、3BR的顶端为止的距离。
关于吸收芯6B,纸浆的克重为333g/m2以下,优选的是,纸浆的克重为315g/m2以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芯6B具有上层吸收芯6B1和下层吸收芯6B2这2层吸收芯、和配置在2层吸收芯之间的SAP层6B3。此外,吸收芯6B不限于2层构造,只要含有SAP,则也可以是一层构造。关于顶片7及罩片4,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丙烯、聚乙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关于背片5,克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烯烃的膜构成。关于芯包裹片6A,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用聚丙烯、聚乙烯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构成、或者由克重为8.0g/m2以上且20g/m2以下的纸巾构成。此外,纸巾构成为包含纤维素纤维等。关于SAP层6B3,SAP的克重为60g/m2以上。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关于芯包裹片6A,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用聚丙烯、聚乙烯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或者由克重为8.0g/m2以上且20g/m2以下的纸巾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是带型。在带型的尿布1中,前补片2F配置于前身区域1F中的罩片4的非皮肤面侧。前补片2F发挥作为能够供带2L、2R贴附的面接合件的功能,通过在塑料膜的表面上纵横地粘接的微细的线形成用于对设置于带2L、2R的微细的钩进行钩挂的微细的环。前补片2F的环例如是通过利用聚氨酯粘接剂将微细的格子状的聚酯纤维的线粘接于塑料膜的表面而形成的。另外,作为前补片2F的塑料膜,可列举例如聚烯烃、聚酯、氯乙烯、其他各种材料的塑料膜。此外,前补片2F也可以具有通气孔而具有通气性。另外,也可以对于前补片2F使用无纺布。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具备:顶片7,所述顶片7配置于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并具有透液性;背片5,所述背片5配置于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并具有不透液性;以及罩片4,所述罩片4配置于背片5的非皮肤面侧。吸收体6的SAP层6B3至少包括与一对槽状部6H对应的位置而配置。在此,与一对槽状部6H对应的位置是在厚度方向上观察尿布1时与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SAP层6B3配置于与一对槽状部6H对应的位置并配置在上层吸收芯6B1与下层吸收芯6B2之间。此外,SAP层6B3也可以配置于与一对槽状部6H对应的位置并配置在上层吸收芯6B1的皮肤面侧。
从在上述条件下制作的样品的尿布1中,将吸收体6、顶片7及背片5从尿布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对槽状部6H的中央切出在尿布1的宽度方向上为80mm的长度且在该长度方向上为40mm的长度,从而准备试验片。然后,在该试验片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切割分离为包括顶片7及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的第1试验片和包括吸收芯6B、芯包裹片6A的非皮肤面侧、背片5及罩片4的第2试验片,利用第1试验片和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此外,试验片只要是能够进行180度剥离试验的预定的大小即可。
接着,对使用了ストログラフ(万能材料试验机)的180度剥离试验进行说明。测力传感器使用100N用的测力传感器。将ストログラフ的卡盘的宽度的初始值设定为40mm,将试验速度设定为100mm/min,将载荷范围的倍率设定为20倍(5N),将卡盘间的距离设定为20mm,将上限停止处理的位移值设定为50mm。接着,在ストログラフ的卡盘上安装试验片固定用的夹具。用安装于上侧的卡盘的夹具夹持并固定第2试验片,用安装于下侧的卡盘的夹具夹持并固定第1试验片。使上侧的卡盘向铅垂上方移动,使下侧的卡盘向铅垂下方移动,由此进行180度剥离试验。利用ストログラフ计测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N)。剥离强度和粘接强度设想为相同。
图6是示出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N)、和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之间的关系的表。关于发生剥离的穿戴次数小于15次的样品的尿布、发生剥离的穿戴次数为15以上且小于30次的样品的尿布、发生剥离的穿戴次数为30次以上的样品的尿布,各制作了14个,对该关系进行了验证。另外,在本验证中,将尿布反复穿戴于假人来进行。此外,在图6中,将各样品的尿布的粘接强度按升序排列,在最终行记载各列的值的平均值。
本验证的结果发现:在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15次穿脱,尿布1也不会发生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的剥离。即,对于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的尿布1,即使反复进行15次穿脱,也能够在穿戴后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
另外,发现:在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30次穿脱,尿布1也不会发生芯包裹片6A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6B1的剥离。即,对于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的尿布1,即使反复进行30次穿脱,也能够在穿戴后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在设想尿布1连续使用3天且在该尿布的使用时进行15次垫的更换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在15次的穿脱中重新进行穿戴或对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施加设想以上的负荷的情况。因此,更优选的是,尿布1在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即使反复进行了15次的2倍即30次穿脱,也能够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即使反复进行多次穿脱,也能够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一对槽状部6H的形成方法,因此,以下对槽状部6H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准备吸收芯6B被芯包裹片6A包裹的吸收体6(步骤S101:“吸收体准备工序”)。通过在下层吸收芯6B2上散布SAP的颗粒而形成SAP层6B3,在下层吸收芯6B2上层叠上层吸收芯6B1而形成吸收芯6B。然后,通过利用芯包裹片6A包裹吸收芯6B,从而形成吸收体6。此外,上层吸收芯6B1及下层吸收芯6B2使用成型鼓形成为预定形状。上层吸收芯6B1及下层吸收芯6B2在两者重叠的区域中,吸收芯6B的纸浆的目付形成为333g/m2以下。
接着,向吸收体6散布液体(步骤S102:“液体散布工序”)。在该工序中,在一对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散布以目付计为1.0g/m2以上的水(例如自来水)。此外,散布的液体不限于水,例如可以是除臭剂等药液,只要是SAP吸收而溶胀的液体即可。
接着,在吸收体6,沿着MD方向形成一对槽状部6H(步骤S103:“槽状部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使吸收体6通过与一对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对应地设置有凸部的挤压辊和与挤压辊相对配置的砧辊之间,从而对吸收体6进行挤压,形成一对槽状部6H。
接着,在形成有槽状部6H的吸收体6的皮肤面侧层叠顶片7,在吸收体6的非皮肤面侧层叠背片5和罩片4,在顶片7的皮肤面侧粘接侧片8L、8R,从而完成尿布1。
接着,基于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8是示出尿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尿布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M具备输送线M1、液体散布装置M2、冲压装置M3。输送线M1是将在图7所示的步骤S101中准备的吸收体6沿一定方向输送的输送机。由输送线M1对吸收体6的输送速度(m/s)为70m/s以上且250m/s以下。
液体散布装置M2向吸收体6散布液体(图7所示的步骤S102)。液体散布装置M2以在一对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散布以目付计为1.0g/m2以上的水的方式,利用与由输送线M1对吸收体6的输送速度的关系来设定每单位时间的散布量(ml/s)。
另外,在输送线M1的输送路径中的液体散布装置M2的下游侧设置有冲压装置M3。冲压装置M3具有配置于输送线M1的上侧的挤压辊M31和与挤压辊M31相对配置并配置于输送线M1的下侧的砧辊M32。挤压辊M31与一对槽状部6H的形成区域对应地设置有凸部(未图示),通过使吸收体6通过挤压辊M31与砧辊M32之间而挤压吸收体6,沿着MD方向形成一对槽状部6H(图7所示的步骤S103)。挤压辊M31与砧辊M32的间隙为0.40mm以下。该间隙优选为0.30mm以下,更优选为0.25mm以下。此外,该间隙越小,则越能够增强上述的剥离强度。此外,上层吸收芯6B1及下层吸收芯6B2在两者重叠的区域中,吸收芯6B的纸浆的目付更优选为315g/m2以下。
接着,对输送速度与剥离强度的关系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输送速度(m/min)与剥离强度(N)的关系的表。如图9的表所示,使用使吸收体6的输送速度从90m/min到130m/min为止每次10m/min地变化而形成的吸收体6的尿布1的上述剥离强度为1.5N~1.8N,其数值没有产生偏差。因此,即使变更尿布1的输送线M1的输送速度而使吸收体6被挤压的时间变化,剥离强度也几乎不变化。此外,所得到的剥离强度均为0.35N以上。
接着,对吸收体6的槽状部形成工序(图7所示的步骤S103)中的挤压时的温度条件与剥离强度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挤压时的温度(℃)与剥离强度(N)的关系的表。此外,挤压时的温度是挤压辊M31和砧辊M32的表面温度。如图10的表所示,使用使挤压时的温度从40℃到100℃为止每次20℃地变化而形成的吸收体6的尿布1的上述剥离强度为1.6N~1.8N,其数值没有产生偏差。因此,即使变更尿布1的槽状部形成工序中的挤压时的温度,剥离强度也几乎不变化。此外,所得到的剥离强度均为0.35N以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槽状部6H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的尿布。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即使反复进行15次穿脱也能够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的尿布,因此能够抑制尿布的穿戴感的降低。另外,吸收芯6B优选为在2层吸收芯之间配置有SAP层的构成。SAP层的SAP与吸收芯的纤维素纤维贴附,因此能够提高剥离强度。
<实施方式2>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尿布进行说明。图11是实施方式的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简称为“尿布”)的立体图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例示具有能够供穿戴者的腹围插通的腰身开口部和能够供穿戴者的左右的各下肢插通的左右一对腿围开口部的筒状构造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但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定于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包括儿童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
尿布20具有:下裆区域100B,所述下裆区域100B是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阴部(下裆)的下裆区域对应的部位;前身区域100F,所述前身区域100F是与穿戴者的腰身处的前身对应的部位并用于覆盖穿戴者的腹部侧;以及后身区域100R,所述后身区域100R是与穿戴者的腰身处的后身对应的部位并用于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侧。在此,前身区域100F位于下裆区域100B的前侧,后身区域100R位于下裆区域100B的后侧。本实施方式中的尿布20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因此前身区域100F的左侧的边缘与后身区域100R的左侧的边缘相互接合,前身区域100F的右侧的边缘与后身区域100R的右侧的边缘相互接合。因此,在尿布20中,由前身区域100F的上侧的边缘和后身区域100R的上侧的边缘形成躯干开口部200T(腰身开口部)。另外,在尿布20中,在未实施上述接合的下裆区域100B的左侧的部位形成有左下肢开口部200L(腿围开口部),在下裆区域100B的右侧的部位形成有右下肢开口部200R(腿围开口部)。并且,尿布20在以穿戴者的左下肢插通于左下肢开口部200L、穿戴者的右下肢插通于右下肢开口部200R且穿戴者的躯干部进入躯干开口部200T的方式被穿戴时,以前身区域100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部侧、后身区域100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部侧、左下肢开口部200L和右下肢开口部200R包围穿戴者的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20以这样的形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因此穿戴者能够在穿戴尿布20的状态下自由地行动。
在尿布20中,主要以下裆区域100B附近为中心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另外,在尿布20中,为了抑制在尿布20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围穿戴者的左下肢的大腿部的左下肢开口部200L设置有立体褶裥300BL,在包围穿戴者的右下肢的大腿部的右下肢开口部200R设置有立体褶裥(未图示),在包围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部褶裥300R及腹部褶裥120。另外,在包围穿戴者的腿的根部的位置设置有腿部褶裥300LF、300LR(在图11中未图示腿部褶裥300LR)。此外,腿部褶裥300LF设置于前身区域100F,腿部褶裥300LR设置于后身区域100R。并且,在图11中,仅例示了腿部褶裥300LF。立体褶裥300BL、300BR和腰部褶裥300R通过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而收缩,从而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另外,腿部褶裥300LF、300LR防止在穿戴者的腿的根部与尿布20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出的排出液几乎不会从尿布20漏出地被尿布20的吸收体吸收。此外,尿布20能够与未图示的垫(取尿用的垫)组合使用。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尿布20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例。尿布20具有罩片(外罩片)400和内罩片500。罩片400和内罩片500是贴合在一起而形成尿布20的外表面的大致沙漏形状(葫芦形状)的片,前身区域100F侧的端部和后身区域100R侧的端部以外的部位以同一形状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在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罩片400层叠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内罩片500层叠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在罩片400与内罩片500之间设置有用于形成腰部褶裥300R、腹部褶裥120及腿部褶裥300LF、300LR的弹性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构件,采用了线状橡胶。另外,作为弹性构件,能够代替线状橡胶而适当选择带状的橡胶等弹性构件。
为了抑制排出物的泄漏,罩片400和内罩片500例如可以使用由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在此,作为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以下,有时将吸收体800及在吸收体800组合背片600、顶片900、侧片101L、101R而成的部件作为内装体,作为与内装体对应的概念,将配置有线状橡胶的罩片400和内罩片500合起来表述为外装体。
尿布20具有在罩片400和内罩片500的穿戴者侧的面上依次层叠的背片600、吸收体800及顶片900。背片600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从穿戴者的前身经由下裆而到达后身的长度且在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的大致长方形的片。吸收体800、顶片900均是与背片600同样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构件,在长度方向与背片600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相对于背片600依次层叠。背片600是为了抑制排出物的泄漏而以不透液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另外,在背片600设置有微小的孔660。孔660能够在防止透液的同时进行通气。孔660例如设置于与吸收体800重叠的区域。另外,顶片900是以覆盖吸收体800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构件。该顶片900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透液性。因此,在尿布20被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排出的液体通过可能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900而浸入吸收体800,并在那里被吸收。作为透液性的片,例如可列举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另外,顶片900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吸收体800具有由垫构成的吸收芯800c和包入吸收芯800c的芯包裹片700(透水性片)。吸收芯800c是具有缩窄部的大致沙漏型。吸收芯具有使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保持于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后的短纤维的间隙的构造。当吸收芯800c吸收从穿戴者排出的液体时,使保持于短纤维内的间隙的吸收性树脂溶胀而将该液体保持于短纤维内。吸收芯800c可以采用与目的相应的适当的形状。作为吸收芯800c的形状,例如可列举矩形状、椭圆形状、其他各种形状。
芯包裹片700是薄的透液性的片,通过用芯包裹片700包裹吸收芯800c,上述的吸收芯800c的SAP不易混入到其他构造。另外,吸收芯800c的走形受到抑制。芯包裹片700能够由纸浆纤维形成,作为一例,能够使用纸巾。芯包裹片700可以是1张片,也可以由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侧的上侧片和配置于穿戴者的非皮肤面侧并绕到吸收芯的侧面和皮肤面侧的下侧片这2张片构成。在芯包裹片700由2张片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上侧片的宽度方向端部被其他片(例如,后述的侧片101L、101R、背片600、顶片900)包裹的构造。此外,吸收体800被背片600和顶片900包裹,也能够利用这些片抑制走形,因此也可以不设置芯包裹片700。
背片600、吸收体800、顶片900均从前身区域100F延伸至后身区域100R。因此,当将背片600、吸收体800、顶片900层叠而覆盖穿戴者的阴部(下裆)时,背片600、吸收体800及顶片900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为止被吸收体800覆盖的状态。因此,不论穿戴者以将腹部朝向下方的姿势和将背部朝向下方的姿势中的哪个姿势将液体向体外排出,排出的液体都会经由顶片900与吸收体800接触。
另外,在背片600与芯包裹片700之间,从前身区域100F遍及到下裆区域100B,在长度方向上以伸展状态在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线状橡胶400F7。线状橡胶400F7粘接于背片600,并经由背片600粘接于内罩片500及罩片400。线状橡胶400F7发挥使内罩片500及罩片400在长度方向上收缩的力。此外,设置线状橡胶400F7的区域优选为吸收体800与内罩片500为非粘接的区域,但也可以为吸收体800与内罩片500粘接的区域。此外,线状橡胶400F7也可以设置于罩片400与内罩片500之间。
另外,在线状橡胶400F7的皮肤面侧配置有线状橡胶罩片130(弹性构件罩片)。线状橡胶罩片130从皮肤面侧覆盖线状橡胶400F7并粘接于背片600。线状橡胶罩片130配置于线状橡胶400F7与吸收体800之间。另外,线状橡胶罩片130不与吸收体800的芯包裹片700粘接。线状橡胶400F7配置于吸收体800与背片600之间,并与背片600粘接且与吸收体800为非粘接。由此,能够防止线状橡胶400F7的弹性力(收缩力)作用于吸收体800,能够防止吸收体800变形。此外,在代替线状橡胶400F7而使用带状的弹性构件的情况下,能够以不设置线状橡胶罩片130的方式,将弹性构件与芯包裹片700设为非粘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状橡胶罩片130以背片600的相同长度形成。此外,线状橡胶罩片130可以以与线状橡胶400F7的延伸区域相匹配的长度形成,也可以形成为比线状橡胶400F7的延伸区域长且比背片600短。
另外,尿布20具有用于形成上述的立体褶裥300BL、300BR的细长的带状的侧片101L、101R。侧片101L、101R设置于顶片900的长边的部分。并且,线状橡胶101L1、101R1以沿着长度方向伸展的状态粘接于侧片101L、101R。由此,当将罩片400的成为前身区域100F的左侧的边缘的边缘400F4与成为后身区域100R的左侧的边缘的边缘400R4相互接合,并且,将罩片400的成为前身区域100F的右侧的边缘的边缘400F5与成为后身区域100R的右侧的边缘的边缘400R5相互接合,从而成为图11所示那样的完成状态的尿布20时,侧片101L、101R通过线状橡胶101L1、101R1的收缩力沿长度方向被拉近而沿着折回线101L2、101R2从顶片900立起。其结果是,形成防止液体从左下肢开口部200L及右下肢开口部200R流出的立体褶裥300BL、300BR。
在此,侧片101L、101R在形成有立体褶裥300BL、300BR的情况下,立体褶裥300BL、300BR各自的立起线间的宽度方向的间隔设置成供垫进入的程度。此外,边缘400F4及边缘400R4、边缘400F5及边缘400R5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热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来进行。
而且,尿布20具有隔着背片600、吸收体800、顶片900、侧片101L、101R而在罩片400的前身区域100F中层叠于穿戴者侧的面的端片110F、以及在罩片400的后身区域100R中层叠于穿戴者侧的面的端片110R。端片110F、110R是在顶片9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处与罩片400、内罩片500重叠的长条状的片。端片110F、110R是不透水性的无纺布,主要在尿布20的腰身抵接部分处对罩片400和内罩片500进行加强。另外,在端片110F、110R分别涂布有粘接剂,利用该粘接剂与内罩片500粘接。端片110F、110R配置于比由背片600、吸收体800、顶片900、侧片101L、101R形成的层叠体靠皮肤面侧的位置,防止层叠体的端部与皮肤面直接接触而给穿戴者带来违和感(不适感)。
图13A和图13B是示意性地示出将实施方式的尿布20展开并伸长的状态的图的一例。图13A示意地示出从左侧观察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20时的内部构造。图13B示意地示出展开及伸长的状态的尿布20的平面图。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形成腿部褶裥300LF的线状橡胶400F3以在尿布20被组装好的情况下沿着供穿戴者的腿进入的右下肢开口部200R及左下肢开口部200L的前身区域100F侧的边缘的方式设置。线状橡胶400F3以伸展状态与罩片400和内罩片500粘接。并且,线状橡胶400F3在前身侧的下裆区域100B处以在左右方向上横穿的方式设置。在这样以在左右方向上横穿的方式设置线状橡胶400F3的部位,在尿布20的厚度方向上,线状橡胶400F3与吸收体800重叠。另外,这样的横穿区域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成为与穿戴尿布20的情况下的穿戴者的尿道口对应的区域。此外,在厚度方向上与吸收体800重叠的区域中,线状橡胶400F3的配置形态并不限定于如图13A及图13B所示那样横穿的情况。线状橡胶400F3的延伸方向只要具有宽度方向的成分即可,优选线状橡胶400F3的延伸方向的宽度方向成分比长度方向成分大即可。
另一方面,形成腿部褶裥300LR的线状橡胶400R3以沿着右下肢开口部200R及左下肢开口部200L的后身区域100R侧的边缘的方式设置。线状橡胶400R3以伸展状态与罩片400和内罩片500粘接。并且,在后身侧的下裆区域100B中,线状橡胶400R3的顶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然而,线状橡胶400R3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被切断,左侧的线状橡胶400R3与右侧的线状橡胶400R3不相连。
另外,内罩片500和吸收体800从前身区域100F遍及到后身区域100R经由背片600由粘接剂适当粘接。然而,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前身区域100F中线状橡胶400F3所横穿的区域中,内罩片500与吸收体800设为非粘接(设为非粘接区域150)。实际上,在非粘接区域150中,将内罩片500和背片600设为非粘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状橡胶400F3与吸收体800重叠的下裆区域100B的重叠区域的整个区域设置有非粘接区域150。
另外,如图13B所示,线状橡胶400F7以从前身区域100F遍及到下裆区域100B在长度方向上伸展的状态设置于背片600与芯包裹片700之间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实际上,线状橡胶400F7设置于背片600与线状橡胶罩片130(在图13A和图13B中未图示)之间。此外,比线状橡胶400F7靠下裆区域100B侧的部位与穿戴者穿戴尿布20的情况下的穿戴者的肛门对应。另外,吸收体800以包围线状橡胶400F7的方式呈线状地被挤压,在图13B中作为线140图示。线140在下裆区域100B侧的端部处沿宽度方向设置。另外,线140在前身区域100F侧的端部处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弯。此外,这样的吸收体800的挤压例如通过利用辊进行压纹加工来实现。
罩片400的一端侧在图12所记载的折回线400FF、400RF处折回。上述的腰部褶裥300R是通过将线状橡胶400F1以伸展的状态粘接于罩片400的前身区域100F且将线状橡胶400R1以伸展的状态粘接于罩片400的后身区域100R而形成的。线状橡胶400F1、400F2沿着在被折回时形成前身区域100F的上侧的边缘的折回线400FF而从折回线400FF侧起按照线状橡胶400F1、线状橡胶400F2的顺序设置。同样地,腹部褶裥120是通过将线状橡胶400F2以伸展的状态粘接于罩片400的前身区域100F且将线状橡胶400R2以伸展的状态粘接于罩片400的后身区域100R而形成的。线状橡胶400R1、400R2也与线状橡胶400F1、400F2同样地,沿着在被折回时形成后身区域100R的上侧的边缘的折回线400RF而从折回线400RF侧起按照线状橡胶400R1、线状橡胶400R2的顺序设置。
因此,线状橡胶400F1、400F2以作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20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罩片400。另外,线状橡胶400R1、400R2以作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20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罩片400。因此,当边缘400F4与边缘400R4相互接合且边缘400F5与边缘400R5相互接合时,线状橡胶400F1、400F2和线状橡胶400R1、400R2形成沿着躯干开口部200T环绕的实质上环状的弹性构件,发挥使躯干开口部200T在绕躯干方向上收缩的功能。即,线状橡胶400F1、400F2和线状橡胶400R1、400R2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20紧贴于穿戴者,防止在尿布20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线状橡胶400F2、线状橡胶400R2在其下裆区域100B侧的一部分处与吸收体800重叠。
线状橡胶400F1、400R1以沿着图11所示的成为前身区域100F、后身区域100R的上侧的边缘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线状橡胶400F2、400R2隔开预定的间隔平行地设置。线状橡胶400F1、400R1在尿布20被穿戴的状态下,在比线状橡胶400F2、400R2靠上侧的位置对穿戴者的腹围较强力地系紧。线状橡胶400F1、400R1承担使尿布20紧贴于穿戴者而防止穿戴位置偏移、防止排出液从腹部、背部漏出的功能。线状橡胶400F2、400R2缓和由线状橡胶400F1、400R1的收缩力引起的对穿戴者的压迫感。
罩片400在折回线400FF、400RF处折回而延伸至线状橡胶400F1、线状橡胶400R1的配置区域,利用该折回的部分对线状橡胶400F1、线状橡胶400R1的配置区域进行加强。端片110F、110R(参照图12)设置于在折回线400FF、400RF处折回的罩片400未延伸的线状橡胶400F2、线状橡胶400R2的配置区域并对线状橡胶400F2、线状橡胶400R2的配置区域进行加强。
此外,本申请中片重叠的状态并不限定于互相重叠的片彼此在相互整面接触的状态下重叠的形态,是包含片的一部分彼此重叠的形态的概念。例如,端片110F以其在背片6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一部分与罩片400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重叠。尿布20除了将吸收体800夹在中间的背片600及顶片900之外,还层叠形成有罩片400、端片110F、110R、内罩片500、侧片101L、101R,因此可以说具有将这多个片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在此,使用图14对形成于吸收体8的线140进行说明。图14是从尿布20提取吸收体800、线状橡胶400F3、400R3的一部分及线状橡胶400F7而示出的平面图。
如图14所示,线140具有5个槽状部。5个槽状部由槽状部140AL、140AR(本公开的“第2槽状部”的一例)、槽状部140BL、140BR(本公开的“一对槽状部”的一例)、槽状部140C(高刚性部、本公开的“第3槽状部”的一例)构成。槽状部140AL、140AR是形成于吸收体800、并在与穿戴者的腹股沟部对应的区域中从尿布20的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外侧而从下裆区域100B向前身区域100F侧端部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槽状部。槽状部140AL、140AR是通过挤压吸收体800而形成的挤压槽。槽状部14AL、14AR通过从皮肤面侧挤压芯包裹片700及吸收芯8c而形成。吸收体800通过形成有槽状部140AL、140AR而沿着穿戴者的腹股沟部折弯。
另外,形成有非粘接区域150,该非粘接区域150是包括在平面观察了设置有槽状部140AL、140AR的区域的情况下与槽状部140AL、140AR重叠的区域而设置、且吸收体800与内罩片500为非粘接的区域。此外,在图14中,将非粘接区域150全面涂上而进行图示。假如不以包括与槽状部140AL、140AR重叠的区域的方式形成非粘接区域150、且在该区域中吸收体800与内罩片500粘接,则成为外装体扩展而向皮肤侧压靠的状态,其结果是,外装体的状态传递到吸收体800,对吸收体作用有从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状态起向平坦的状态接近的力。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将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状态的吸收体800维持折弯的状态地向皮肤面侧压靠。由此,尿布20能够提高吸收体800相对于穿戴者的皮肤的紧贴性。
另外,如图14所示,非粘接区域150在尿布2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具有大致矩形状。此外,在图14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非粘接区域150延伸至尿布20的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尿布20在穿戴状态下,在外装体被沿左右方向拉拽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外装体将吸收体800向皮肤面侧上推,而将吸收体800压靠于穿戴者的皮肤面。由此,尿布20能够提高吸收体8相对于穿戴者的皮肤的紧贴性。
另外,在如图14所示那样平面观察了尿布20的情况下,尿布20具备在与非粘接区域150重叠的区域中以伸展状态粘接于内罩片500及罩片400的线状橡胶400F3。此外,如图13B所示,线状橡胶400F3的端部配置于左下肢开口部200L、右下肢开口部200R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通过使腿插通于在外装体设置的左右的下肢开口部200L、200R,从而外装体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方向拉拽,线状橡胶400F3也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拉拽。由此,在线状橡胶400F3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穿下裆区域100B的区域中,外装体被向皮肤面侧上推,但在该区域设置有吸收体800与外装体为非粘接的非粘接区域150。因此,吸收体800一边保持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状态,一边利用外装体以接近皮肤面侧的方式被上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腿部褶裥的线状橡胶400F3在非粘接区域150处延伸且左右相连,但也可以分开设置有设置于非粘接区域150并横穿下裆区域100B的线状橡胶、和用于形成腿部褶裥的线状橡胶。另外,线状橡胶400F3的端部与外装体粘接,在作为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非粘接区域150中,也可以在配置于外装体与背片之间的其他的片材上粘接线状橡胶。即使这样构成,只要背片600和其他的片材在非粘接区域150处为非粘接,则尿布20也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
接着,对槽状部140BL、140BR进行说明。槽状部140BL、140BR是形成于吸收体800、且在与穿戴者的尿道口对应的区域中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槽状部。槽状部140BL、140BR是通过挤压吸收体800而形成的挤压槽。槽状部140BL、140BR通过从皮肤面侧挤压芯包裹片700及吸收芯800c而形成。吸收体800通过形成有槽状部140BL、140BR,从而使槽状部之间的吸收体800处于向尿道口侧隆起的状态。由此,尿布20能够将吸收体800压靠于尿道口,因此能够提高吸收体800相对于穿戴者的皮肤的紧贴性。
另外,线状橡胶400F3包括在平面观察的情况下与槽状部140BL、140BR的前身区域100F侧重叠的区域而配置。根据该构成,提高了利用线状橡胶400F3使吸收体800以折弯的状态向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压靠的效果。这是因为,通过在线状橡胶400F3与吸收体800重叠的区域设置非粘接区域150,从而能够以不会由于线状橡胶400F3的收缩而使吸收体800变形的方式、利用槽状部140BL、140BR将折弯的形状的吸收体800向皮肤侧压靠。另外,为了起到该效果,优选在腿插通于左右的下肢开口部200L、200R的状态下将线状橡胶400F3向左右方向拉拽,由此将吸收体800压靠于皮肤。因此,线状橡胶400F3优选为在尿布2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配置其端部的用于形成腿部褶裥的线状橡胶。另外,在沿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当用于形成腿部褶裥的线状橡胶400F3与槽状部140AL、140AR重叠时,优选通过线状橡胶400F3的收缩力将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吸收体8向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压靠。另外,在沿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当用于形成腿部褶裥的线状橡胶400F3与槽状部140BL、140BR重叠时,优选将吸收体800压靠于尿道口,或者,将配置在顶片900上的垫压靠于尿道口。此外,尿布20也可以构成为,优选线状橡胶400F3与槽状部140AL、140AR重叠,线状橡胶400F3不与槽状部140BL、140BR重叠,由此,能够通过线状橡胶400F3的收缩力将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吸收体800向穿戴者的皮肤面侧压靠。另外,尿布20也可以构成为,优选线状橡胶400F3不与槽状部140AL、140AR重叠,线状橡胶400F3与槽状部140BL、140BR重叠,由此,当用于形成腿部褶裥的线状橡胶400F3与槽状部140BL、140BR重叠时,将吸收体800压靠于尿道口,或者,将配置在顶片900上的垫压靠于尿道口。另外,当然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尿布20构成为,线状橡胶400F3与槽状部140AL、140AR及槽状部140BL、140BR重叠而采用上述的2个优选的构成这两者。
另外,3根线状橡胶400F3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设置于与槽状部140BL、140BR重叠的位置。另外,通过使线状橡胶400F3(例如,图14的上下方向的正中的线状橡胶400F3)横穿下裆的槽状部140BL、140BR,能够将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起点向皮肤面压靠,而不易在尿道口与吸收体800之间形成间隙。在该方式中,通过在比槽状部140BL、140BR稍靠下裆侧的位置设置图14的上下方向的最靠下裆侧的线状橡胶400F3,能够从槽状部140BL、140BR的折弯的起点(前侧端部)将吸收体800可靠地向皮肤侧压靠。另外,如图14所示,通过在槽状部140BL、140BR的折弯起点处使线状橡胶400F3横穿,能够良好地维持沿着腹股沟部折弯的吸收体8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状部140AL与槽状部140BL相连,槽状部140AR与槽状部140BR相连。由此,能够一体地形成槽状部140AL和槽状部140BL、以及槽状部140AR和槽状部140BR。此外,槽状部140AL和槽状部140BL也可以设置有间隔地相邻,槽状部140AR和槽状部140BR也可以设置有间隔地相邻。另外,当在这些槽状部之间设置有间隔的情况下,槽状部140BL的端部也可以不配置在槽状部140AL的延长线上,槽状部140BR的端部也可以不配置在槽状部140AR的延长线上。
另外,非粘接区域150包括在平面观察的情况下与槽状部140BL、140BR的前身区域100F侧端部重叠的区域。通过将腿插通于在外装体设置的左右的下肢开口部200L、200R,从而外装体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方向拉拽,线状橡胶400F3也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拉拽。由此,在线状橡胶400F3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穿下裆区域100B的区域中外装体被向皮肤面侧上推,但设置有吸收体800与外装体为非粘接的非粘接区域150。因此,吸收体800一边保持在槽状部140BL、140BR之间向尿道口侧隆起的状态,一边被外装体以接近尿道口侧的方式上推。由此,尿布20能够将吸收体800压靠于尿道口,因此能够提高吸收体800相对于穿戴者的皮肤的紧贴性。
接着,对槽状部140C进行说明。槽状部140C形成于吸收体800,配置于槽状部140BL、140BR的后身区域100R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槽状部140C是通过挤压吸收体800而形成的挤压槽。槽状部140C通过从皮肤面侧挤压芯包裹片700及吸收芯800c而形成。
由于槽状部140C是挤压槽,因此与槽状部形成区域外相比成为高刚性部。另外,尿布20通过形成有槽状部140BL、140BR,从而在穿戴状态下吸收体8因穿戴者的腿而在左右方向上变窄,吸收体800以槽状部140BL、140BR为起点而以向皮肤侧凸出的方式折弯,从而提高了与尿道口的紧贴性。然而,当以吸收体800的槽状部140BL、140BR为起点向皮肤侧凸出的部分延伸至穿戴者的肛门时,吸收体800朝向肛门凸出,吸收体800进入臀部的臀沟(裂缝)而有可能给穿戴者带来违和感。另外,当吸收体800进入臀部的臀沟时,从肛门排出的粪便被吸收体8向皮肤面侧上推,粪便也有可能会与皮肤按压接触。因此,关于吸收体800朝向肛门凸出而吸收体800进入臀部的臀沟,这是不优选的。
为了抑制该问题的产生,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中,形成了槽状部140C。尿布20通过具备槽状部140C,能够使得吸收体800在尿布20的与肛门对应的区域中不向皮肤侧凸出。尿布20通过在与肛门对应的区域中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高刚性部的槽状部140C,从而在肛门、臀沟与吸收体8之间形成空间,抑制上述问题的产生。此外,在图14中,与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是在尿布20的穿戴状态下穿戴者的肛门所处的区域。
槽状部140BL、140BR在将吸收体800沿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能够以成为W字状的方式折弯,能够将吸收体800的皮肤面侧压靠于尿道口。尽管仅在尿道口对应区域设置槽状部140BL、140BR,如果在槽状部形成区域以外的部分处吸收体800成为平面状,则槽状部也不作为吸收体800的折弯机构发挥功能。因此,需要使槽状部延伸得比尿道口对应区域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尿布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包括从腹侧的尿道口对应区域到背侧的肛门对应区域310地延伸。肛门对应区域310是在尿布20的穿戴状态下穿戴者的肛门所处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通过使槽状部140BL、140BR延伸至肛门对应区域310,能够将吸收体800折弯成W字状,提高吸收体800向穿戴者的尿道口的紧贴性。然而,当使槽状部140BL、140BR形成至肛门对应区域310、且吸收体800沿着槽状部140BL、140BR折弯时,吸收体800有可能陷入穿戴者的臀部的臀沟(裂缝)。假如吸收体陷入穿戴者的臀沟,则穿戴者会感觉到压迫感,并且穿戴者所排出的粪便会压靠于臀沟周边的皮肤面,穿戴感会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具备槽状部140C。由此,尿布20能够抑制肛门对应区域310的吸收体800沿着槽状部140BL、140BR折弯,能够通过防止吸收体800陷入穿戴者的臀沟来抑制穿戴感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槽状部140BL、140BR也是挤压槽,因此能够在同一行程中形成槽状部140BL、140BR和槽状部140C。另外,槽状部140C也可以与槽状部140BL、140BR相连。由此,能够一体地形成槽状部140BL、140BR和槽状部140C。另外,即使槽状部140C与槽状部140BL、140BR相连,在槽状部140BL、140BR之间,吸收体800也向皮肤侧凸出,但在作为其背侧的槽状部140C的形成区域中,抑制吸收体800成为凸状。另外,槽状部140BL、140BR配置于比与穿戴者的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靠前身区域100F侧的位置。由此,尿布20能够抑制吸收体800在与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处凸出。
另外,尿布20具备在长度方向上以伸展状态粘接于比吸收体800靠非皮肤面侧的位置的线状橡胶400F7。线状橡胶400F7配置于与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之间重叠的区域,并在长度方向上伸缩。线状橡胶400F7使作为外装体的内罩片500及罩片400收缩,将吸收体800向皮肤面侧上推。由此,尿布20能够利用外装体将在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之间使吸收体800向尿道口侧成为凸状的部分向皮肤面侧抬起。尿布20能够将吸收体800压靠于尿道口,因此能够提高吸收体800与穿戴者的皮肤的紧贴性。
另外,在平面观察了尿布20的情况下,线状橡胶400F7包括左右一对槽状部140AL、140AR之间而延伸。在吸收体800以槽状部140AL、140AR为起点折弯且成为沿着腹股沟部的状态的区域中,外装体在长度方向上收缩,成为向非皮肤侧浮起的状态,容易沿着腿的根部变形。由此,尿布20能够提高穿戴感。
如上所述,线状橡胶400F7在槽状部140AL、140AR及槽状部140BL、140BR之间延伸。如图13B所示,在平面观察尿布20的状态下,线状橡胶400F7不与腹部褶裥用的线状橡胶400F2重叠。尿布20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在腹部褶裥的下裆区域100B侧处与穿戴者的皮肤面之间形成空间,到达前身区域100F侧(腹侧)的左右方向的尿容易向左右方向另一方蔓延。例如,在穿戴者为男性的情况下,当在男性性器官的顶端朝向左右方向的任一方向的状态下穿戴者排尿的情况下尿容易向左右方向另一方蔓延,因此尿布20能够抑制尿泄漏。
另外,线状橡胶400F7配置于比与穿戴者的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靠前身区域100F侧的位置。换言之,线状橡胶400F7配置于比槽状部140C靠前身区域100F侧的位置。通过这样构成,尿布20利用线状橡胶400F7的收缩力将外装体向皮肤面侧抬起,由此,将在槽状部140BL、140BR之间吸收体800凸出的部分向皮肤面侧抬起,但在与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中抑制吸收体800向皮肤面侧抬起。尿布20能够容易地将肛门和尿布20的皮肤面侧分离。
另外,在与穿戴者的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中,线状橡胶400F7与吸收体800为非粘接。线状橡胶罩片130(参照图12)也在与肛门对应的区域(肛门对应区域310)中延伸。因此,由于线状橡胶罩片130与芯包裹片700的非皮肤面侧为非粘接,因此也在线状橡胶400F7的延伸区域中,在线状橡胶罩片130与吸收体800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通过线状橡胶400F7、线状橡胶4R3收缩而外装体被拉拽,该间隙扩大。由此,尿布20更容易在吸收体800与穿戴者的肛门之间形成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尿布1同样地,适合成人用(介护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设想垫每一天平均更换5次且连续3天使用同一尿布的情况,对即使在反复进行最低15次穿脱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的尿布进行了研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中也是,在槽状部140BL、140BR的形成区域中,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变形为图5所示那样的W字状的预定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吸收芯800c的剥离强度(N)、和在反复穿戴尿布20的情况下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吸收芯800c剥离的穿脱次数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为了进行该验证,在以下的条件下制作尿布20的样品。
吸收芯800c的皮肤面侧的热熔粘接剂的目付设为1.0g/m2以上。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长度设为140mm以上且245mm以下。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宽度设为2.0mm以上且小于5.0mm。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深度设为1.0mm以下。
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间的距离L与立体褶裥300BL、300BR的高度H的关系满足上述式(1)。
关于吸收芯800c,纸浆的克重为333g/m2以下,优选的是,纸浆的克重315g/m2以下。吸收芯800c不限于2层构造,只要含有SAP,则也可以是一层构造。关于顶片900及罩片400,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关于背片600,克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烯烃的膜构成。关于芯包裹片700,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构成,或者由克重为8.0g/m2以上且20g/m2以下的纸巾构成。此外,纸巾构成为包含纤维素纤维等。吸收芯800c所包含的SAP的克重为40g/m2以上。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芯包裹片700由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构成。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具备:顶片900,所述顶片900配置于吸收体8的皮肤面侧并具有透液性;背片600,所述背片600配置于吸收体800的非皮肤面侧并具有不透液性;内罩片500,所述内罩片500配置于背片600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罩片400。吸收芯800c的SAP至少包括与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对应的位置而配置。在此,与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对应的位置是在沿厚度方向观察尿布20时与槽状部140BL、140BR的形成区域重叠的位置。
从在上述条件下制作的样品的尿布20中,将吸收体8、顶片900及背片600从尿布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中央切出在尿布20的宽度方向上为80mm的长度且在该长度方向上为40mm的长度,从而准备试验片。然后,在该试验片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处,切割分离为包括顶片900及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的第1试验片和包括吸收芯800c、芯包裹片700的非皮肤面侧、背片600、内罩片500及罩片400的第2试验片,利用第1试验片和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此外,试验方法与实施方式1中的180度剥离试验是同样的。
图15是示出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N)、和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吸收芯800c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之间的关系的表。各制作了14个发生剥离的穿戴次数小于15次的样品的尿布、发生剥离的穿戴次数为15以上且小于30次的样品的尿布、发生剥离的穿戴次数为30次以上的样品的尿布,对该关系进行了验证。另外,在本验证中,将尿布反复穿戴于假人来进行。另外,在图15中,将各样品的尿布的粘接强度按升序排列,在最终行记载各列的值的平均值。
本验证的结果发现:在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15次穿脱,尿布20也不会发生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800c1的剥离。即,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的尿布20即使反复进行15次穿脱,也能够在穿戴后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
另外,发现:在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1N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30次穿脱,尿布20也不会发生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800c1的剥离。即,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1N以上的尿布20即使反复进行30次穿脱,也能够在穿戴后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在设想尿布20连续使用3天且在该尿布的使用时进行15次垫的更换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在15次的穿脱中重新进行穿戴或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形成区域施加设想以上的负荷的情况。因此,更优选的是,尿布20在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1N以上,即使反复进行15次的2倍即30次穿脱,也能够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此外,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实验上,得到如下结果:在剥离强度为0.91N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30次穿脱,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800c1也不剥离,但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6的表及图15的“15次以上且小于30次的粘接强度(N)”一栏的最大值为0.87N,因此认为如果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则即使反复进行30次穿脱,也不会产生该剥离。因此,可以说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优选为0.90N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5的表中,除了长度方向的槽状部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N)、和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吸收芯800c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的关系以外,还示出了宽度方向的槽状部140C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N)、和芯包裹片700的皮肤面侧与吸收芯800c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如图15所示,槽状部140BL、140BR(长度方向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比槽状部140C(宽度方向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大。在尿布20中,设置槽状部的剥离强度的强弱,将施加于尿布20的负荷的释放场所形成于宽度方向槽状部,能够抑制为了维持图5所示那样的W字构造而欲抑制芯包裹片700与吸收芯800c剥离的长度方向槽状部处的剥离。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即使反复进行多次穿脱,也能够维持W字状的预定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前身区域侧的外装体和后身区域侧的外装体一体地形成,但前身区域侧的外装体和后身区域侧的外装体也可以分体设置。
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分别组合。
Claims (7)
1.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体(6、800),所述吸收体(6、800)具有包含纸浆的吸收芯(6B、800c)和包覆所述吸收芯(6B、800c)的芯包裹片(6A、700);
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在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的下裆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吸收体(6、800);
顶片(7、900),所述顶片(7、900)配置于所述吸收体(6、800)的皮肤面侧并具有透液性;
背片(5、600),所述背片(5、600)配置于所述吸收体(6、800)的非皮肤面侧并具有不透液性;
罩片(4、400),所述罩片(4、400)配置于所述背片(5、600)的非皮肤面侧;以及
立体褶裥(3BL、3BR),所述立体褶裥(3BL、3BR)从所述顶片(7、900)朝向所述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
所述吸收芯(6B、800c)具有SAP层,该SAP层至少包括与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对应的位置而配置且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
关于将所述吸收体(6、800)、所述顶片(7、900)、所述背片(5、600)及所述罩片(4、400)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中央切出预定的大小而得到的试验片,将该试验片在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处,切割分离为包括所述顶片(7、900)及所述芯包裹片(6A、700)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第1试验片和包括所述吸收芯(6B、800c)、所述芯包裹片(6A、700)的所述非皮肤面侧、所述背片(5、600)及所述罩片(4、400)的第2试验片,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芯(6B、800c)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热熔粘接剂的目付为1.0g/m2以上,
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长度为160mm以上且245mm以下,
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宽度为2.0mm以上且小于5.0mm,
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深度为1.0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立体褶裥的高度H的关系满足式(1),
H>L/2…(1)
所述吸收芯(6B、800c)的所述纸浆的克重为333g/m2以下,
关于所述顶片(7、900)及所述罩片(4、400),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
关于所述背片(5、600),克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烯烃的膜构成,
关于所述芯包裹片(6A、700),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构成、或者由克重为8.0g/m2以上且20g/m2以下的纸巾构成,
所述SAP层的克重为40g/m2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芯(6B、800c)的所述纸浆的克重为315g/m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穿戴时位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1F、100F)、位于下裆的所述下裆区域(1B、100B)、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1R、100R)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按该顺序依次设置;并且,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
前侧片,所述前侧片与所述前身区域(1F、100F)中的所述罩片(4、400)接合,并供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带贴附;以及
所述带,所述带从所述后身区域向宽度方向两侧突出设置,并用于在贴附于所述前侧片的状态下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腰身。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穿戴时位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1F、100F)、位于下裆的所述下裆区域(1B、100B)、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1R、100R)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按该顺序依次设置;
所述吸收性物品还包括:
左右一对第2槽状部(140AL、140AR),所述左右一对第2槽状部(140AL、140AR)从所述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外侧从所述下裆区域(100B)向所述前身区域(100F)侧端部方向延伸;以及
第3槽状部(140C),所述第3槽状部(140C)是配置于所述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的后身区域(100R)侧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高刚性部,
所述吸收性物品设置有非粘接区域(150),该非粘接区域(150)是包括在平面观察了设置有所述第2槽状部(140AL、140AR)的区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2槽状部(140AL、140AR)重叠的区域的、所述吸收体(800)与内罩片(500)为非粘接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第2槽状部(140AL、140AR)和所述一对槽状部(140BL、140BR)相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209681 | 2021-12-23 | ||
JP2021-209681 | 2021-12-23 | ||
JP2022161905A JP2023094529A (ja) | 2021-12-23 | 2022-10-06 | 吸収性物品 |
JP2022-161905 | 2022-10-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27489A true CN116327489A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6875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31646.0A Pending CN116327489A (zh) | 2021-12-23 | 2022-12-19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327489A (zh) |
-
2022
- 2022-12-19 CN CN202211631646.0A patent/CN11632748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18896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12205561A5 (zh) | ||
CN113518604B (zh) | 短裤型一次性穿着物品 | |
JP7201358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CN219516841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6327489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315350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の製造方法 | |
CN219354401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700329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8979484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184557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021957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148239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323598U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165182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CN219354410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16234523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201739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CN219166900U (zh) | 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 | |
CN219516835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19743128U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7315360B2 (ja) |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 |
JP2023094529A (ja) | 吸収性物品 | |
US20240252368A1 (en) | A disposable pant-type article having contoured leg edges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disposable pant-type article | |
JP2023094289A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