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6555A - 渔线轮卡座 - Google Patents

渔线轮卡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6555A
CN116326555A CN202211450851.7A CN202211450851A CN116326555A CN 116326555 A CN116326555 A CN 116326555A CN 202211450851 A CN202211450851 A CN 202211450851A CN 116326555 A CN116326555 A CN 116326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axial direction
movable cover
cover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508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原刚
山本宪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326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6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线轮卡座。渔线轮卡座(1)具有渔线轮卡座主体(2)和可动罩(3),渔线轮卡座主体具有用于保持钓鱼用渔线轮(200)的渔线轮腿(201)的第1端部(202)的固定罩(11)及第1卡合部;可动罩具有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该可动罩以在周向移动受到限制的同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且用于保持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可动罩(3)具有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第2收容部相对于第1收容部在周向上分离设置且在轴向上比第1收容部更接近固定罩,第1收容部或第2收容部选择性地收容第2端部。据此,即使渔线轮腿的长度发生变化握持时的触感也不易变化。

Description

渔线轮卡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钓鱼用的渔线轮固定于渔竿的渔竿用的渔线轮卡座(reelseat)。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渔线轮卡座具有能够相对于筒状的渔线轮卡座主体沿轴向移动的筒状的可动罩(movable hood)。渔线轮卡座主体具有用于保持渔线轮腿(reelleg)的一端部的固定罩。可动罩用于保持渔线轮腿的另一端部。可动罩在周向上的整周中的一个部位具有用于渔线轮腿的一端部插入的收容部。
在大型渔线轮的情况下,渔线轮腿的两端部间的距离长。另一方面,在小型渔线轮的情况下,渔线轮腿的两端部间的距离短。因此,在将大型渔线轮安装于渔线轮卡座时,可动罩位于在轴向上相对远离固定罩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将小型渔线轮安装于渔线轮卡座时,可动罩位于与固定罩相对接近的位置。在渔线轮腿的周向上的相反侧,在渔线轮卡座主体的外周面与可动罩的外周面之间在轴向上产生间隙,但该间隙在可动罩位于接近固定罩的位置的情况下较小,在可动罩位于远离固定罩的位置的情况下较大。即,间隙的大小根据渔线轮腿的大小而变化,从而对该部分进行把持(握持)的手的触感(握持舒适度)也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303829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渔线轮腿的长度发生变化握持时的触感也不易变化的渔线轮卡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渔线轮卡座具有渔线轮卡座主体和可动罩,其中,所述渔线轮卡座主体具有用于保持钓鱼用渔线轮的渔线轮腿的第1端部的固定罩及第1卡合部;所述可动罩具有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该可动罩以在周向移动受到限制的同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渔线轮卡座主体,且用于保持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可动罩具有第1收容部和第2收容部,其中所述第2收容部相对于第1收容部在周向上分离且在轴向上比第1收容部更接近固定罩,第1收容部或第2收容部选择性地收容第2端部。
在将大型渔线轮安装于渔线轮卡座的情况下,使固定罩保持渔线轮腿的第1端部,将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收容于第1收容部,使可动罩保持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另一方面,在将小型渔线轮安装于渔线轮卡座的情况下,将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收容于第2收容部,使可动罩保持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第2收容部在轴向上比第1收容部更接近固定罩。因此,将小型渔线轮安装于渔线轮卡座的情况下的可动罩的轴向上的位置与将大型渔线轮安装于渔线轮卡座的情况下的可动罩的轴向上的位置的差较小。这样,在渔线轮的大小变化的情况下,可动罩相对于渔线轮卡座主体的轴向上的位置不易变化。因此,即使更换为大小不同的渔线轮,握持感变化的程度也较小。
优选为,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选择性地卡合为第1姿势和第2姿势,其中,所述第1姿势是指第1收容部与固定罩在轴向上相向的姿势;所述第2姿势是指第2收容部与固定罩在轴向上相向的姿势。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可动罩被选择性地限制为第1姿势和第2姿势,从而能够与固定罩一起牢固地保持渔线轮腿。
优选为,第1收容部具有第1开口端部,该第1开口端部位于在径向上距可动罩的中心轴线规定距离的位置,第2收容部具有第2开口端部,该第2开口端部位于在径向上距可动罩的中心轴线规定距离的位置且在轴向上比第1开口端部更接近固定罩。根据该结构,第1收容部的第1开口端部与第2收容部的第2开口端部相互距可动罩的中心轴线的径向上的距离相等。因此,在将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收容于第1收容部的情况和收容于第2收容部的情况下,握持感不易发生变化。
优选为,渔线轮卡座主体具有凸出端部,该凸出端部相对于固定罩被设置于周向上的相反侧,位于距渔线轮卡座主体的中心轴线规定距离的位置,且选择性地与第1开口端部或第2开口端部相向。根据该结构,渔线轮卡座主体的凸出端部与可动罩的第1开口端部及第2开口端部距渔线轮卡座的中心轴线的径向上的距离相等。因此,在渔线轮卡座的凸出端部与可动罩的第1开口端部相向的情况下,凸出端部和第1开口端部成为共面。另外,在渔线轮卡座的凸出端部与可动罩的第2开口端部相向的情况下,凸出端部和第2开口端部成为共面。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握持感。
优选为,还具有第1抵接体,该第1抵接体被设置于第1收容部且与第2端部抵接,第1收容部在内周面具有用于保持第1抵接体的第1保持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抵接体例如为缓冲性优异的材质。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的损伤。
优选为,第1保持部具有第1卡止部和第1限制部,其中,所述第1卡止部用于限制第1抵接体的轴向上的移动;所述第1限制部用于限制第1抵接体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卡止部来限制第1抵接体的轴向上的移动,另外,通过第1限制部来限制第1抵接体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因此,第1抵接体稳定,且与第1抵接体抵接的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也稳定。
优选为,还具有第2抵接体,该第2抵接体被设置于第2收容部且与第2端部抵接,第2收容部在内周面具有用于保持第2抵接体的第2保持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2抵接体例如为缓冲性优异的材质。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的损伤。
优选为,第2保持部具有第2卡止部和第2限制部,其中,所述第2卡止部用于限制第2抵接体的轴向上的移动;所述第2限制部用于限制第2抵接体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根据该结构,通过第2卡止部来限制第2抵接体的轴向上的移动,另外,通过第2限制部来限制第2抵接体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因此,第2抵接体稳定,且与第2抵接体抵接的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也稳定。
优选为,第1抵接体和第2抵接体为彼此相同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1抵接体和第2抵接体为共用的零部件。而且,能够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从而能够使可动罩的结构简单,易于可动罩的制作。
[发明效果]
据此,即使渔线轮腿的长度变化,握持感也不易发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渔线轮卡座的渔竿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该渔竿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该渔竿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4是该渔竿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5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表示该渔线轮卡座的可动罩的立体图。
图8是沿轴向观察该可动罩的图。
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B-B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C-C剖视图。
图12是图9的D-D剖视图。
图13的(a)是表示该渔线轮卡座的第1抵接体的立体图,(b)是该第1抵接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渔线轮卡座;2:渔线轮卡座主体;2a:轴向第1端部;2b:轴向第2端部;2c:中心轴线;3:可动罩;3a:轴向第1端部;3b:轴向第2端部;4:螺母;5:握把;10:腿载置面;11:固定罩;12:外螺纹部;13:第1卡合部;14:阶梯部;15:凸出端部;20:第2卡合部;21:环状的突条;22:第1收容部;23:第2收容部;24:第1开口端部;25:第2开口端部;30:罩主体;31:第1抵接体;32:第2抵接体;40:第1保持部;41:第2保持部;42:第1凹部;43:第2凹部;44:第1卡止部;44a:第1前止挡件;44b:第1后止挡件;45:第1限制部;45a:第1限制凸部;45b:第1限制凹部;46:第2卡止部;46a:第2前止挡件;46b:第2后止挡件;47:第2限制部;47a:第2限制凸部;47b:第2限制凹部;50:抵接面;51:主体部;51a:轴向第1端部;51b:轴向第2端部;52:延伸部;53:限制突起;90:环状槽;100:渔竿;101:竿主体;200:渔线轮;201:渔线轮腿;202:第1端部;203:第2端部;X:左右方向;Y:上下方向;Z1:轴向上的第1方向;Z2:轴向上的第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渔竿用的渔线轮卡座。本实施方式的渔线轮卡座1用于将渔线轮200安装于渔竿100。渔线轮卡座1被安装于渔竿100的竿主体101。渔线轮卡座1为被称为所谓的管式卡座的筒状卡座。渔线轮卡座1被安装于竿主体101的径向外侧且被粘接固定于规定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渔线轮卡座1应用于纺车式渔线轮200的安装,但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双轴承渔线轮200的安装。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纺车式渔线轮200位于渔竿100的下侧。渔线轮200具有渔线轮腿201。渔线轮腿201具有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端部、即第1端部202和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的端部、即第2端部203。第1端部202朝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第2端部203朝向与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相反的方向、即轴向上的第2方向Z2。此外,轴向上的第1方向Z1可以为竿顶侧,也可以为竿尾侧。渔线轮腿201的第1端部202和第2端部203相互在轴向上朝向相反方向。通过将渔线轮腿201的第1端部202和第2端部203分别固定于渔线轮卡座1,能够将渔线轮200固定于渔竿100。
能够在渔线轮卡座1上安装相对大的渔线轮200和相对小的渔线轮200。大渔线轮200具有大渔线轮腿201,即,轴向上的长度长的渔线轮腿201。小渔线轮200具有小渔线轮腿201,即,轴向上的长度短的渔线轮腿201。在图1和图3中示出在渔线轮卡座1上安装了大型渔线轮200的状态,在图2和图4中示出在渔线轮卡座1上安装了小型渔线轮200的状态。
渔线轮卡座1具有筒状的渔线轮卡座主体2、筒状的可动罩3和筒状的螺母4,其中,所述渔线轮卡座主体2直接地或者通过未图示的间隔件被粘接固定于竿主体101的外周面;所述可动罩3以不能旋转且可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覆盖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径向外侧;所述螺母4用于使可动罩3沿轴向移动。可动罩3和螺母4位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的位置。此外,由EVA、软木等构成的筒状的握把5在轴向上的第1方向Z1上被设置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握把5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外周面起安装到竿主体101的外周面。
渔线轮卡座主体2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且通过注射成型而一体形成。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轴向第1端部2a朝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轴向第2端部2b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渔线轮卡座主体2具有用于载置渔线轮腿201的腿载置面10。此外,在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渔线轮卡座1的剖视观察中,将腿载置面10面向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该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图中,将上下方向用附图标记Y表示,将左右方向用附图标记X表示。在腿载置面10的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保持渔线轮腿201的第1端部202的固定罩11。固定罩11与渔线轮卡座主体2一体形成。固定罩11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开口,渔线轮腿201的第1端部202从该开口朝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被插入固定罩11。
在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12。外螺纹部12位于比腿载置面10靠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的位置。外螺纹部12形成至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轴向第2端部2b为止。如图5和图6所示,在外螺纹部12的形成区域上设置有第1卡合部13。第1卡合部13为由外螺纹部12局部形成缺口而成的引导槽,其沿轴向延伸至到达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轴向第2端部2b为止。第1卡合部13引导可动罩3能够沿轴向移动并且限制可动罩3的周向上的移动。即,第1卡合部13限制可动罩3的周向上的旋转,且以可动罩3不旋转而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限制可动罩3。第1卡合部13被设置于外螺纹部12的形成区域的整周中的至少以180度相向的两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部13被设置于在上下方向Y上相向的两个部位。此外,第1卡合部13也可以以沿周向隔开90度的间隔的方式合计设置于四个部位。
在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外周面且比外螺纹部12靠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部分设置有轴向上的第1方向Z1为大径的阶梯部14。阶梯部14与腿载置面10被设置于周向上的相反侧。在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出端部15。凸出端部15与腿载置面10位于周向上的相反侧。凸出端部15与阶梯部14的轴向上的第1方向Z1连接。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朝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可动罩3的轴向第2端部3b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凸出端部15在轴向上与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相向。凸出端部15在径向上位于距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中心轴线2c规定距离L的位置。此外,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中心轴线2c与可动罩3的中心轴线、螺母4的中心轴线和竿主体101的中心轴线一致。以下,将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中心轴线2c简称为中心轴线2c。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凸出端部15比外螺纹部12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凸出。凸出端部15距中心轴线2c的规定距离L与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的最大半径一致。凸出端部15位于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远离外螺纹部12的位置。
螺母4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外螺纹部12旋合。可动罩3位于螺母4与固定罩11之间。可动罩3呈筒状且覆盖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径向外侧。在可动罩3的内周面上,如图6和图9所示,设置有第2卡合部20。第2卡合部20与第1卡合部13卡合。第2卡合部20为沿轴向延伸的突条。通过可动罩3的第2卡合部20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第1卡合部13卡合,可动罩3不会绕中心轴线2c旋转,而是能够被第1卡合部13引导的同时沿轴向直线移动。第2卡合部20以呈180度相向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在可动罩3的轴向第2端部3b的内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突条21(第1周向卡合部)。另一方面,在螺母4的轴向上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进而成的环状槽90(第2周向卡合部)。可动罩3的环状的突条21与螺母4的环状槽90卡合。据此,螺母4旋转的同时沿轴向移动,伴随于此,可动罩3也与螺母4一起沿轴向移动。此外,也可以在螺母4上设置环状的突条,在可动罩3上设置环状槽。
在使螺母4向周向上的第1方向旋转时,可动罩3与螺母4一起接近固定罩11,在使螺母4向与周向上的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方向旋转时,可动罩3远离固定罩11。通过使螺母4向周向上的第1方向旋转,能够通过固定罩11和可动罩3在轴向上夹持渔线轮腿201。通过使螺母4向周向上的第2方向旋转,能够释放渔线轮腿201。而且,当使螺母4向周向上的第2方向旋转时,螺母4不久便会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脱离外螺纹部12。当螺母4脱离外螺纹部12时,可动罩3的第2卡合部20能够在轴向上脱离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第1卡合部13,从而能够使可动罩3在轴向上脱离渔线轮卡座主体2。在使可动罩3从渔线轮卡座主体2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离开时,能够使可动罩3沿周向旋转。而且,通过使可动罩3沿周向旋转180度,再次使可动罩3的第2卡合部20卡合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第1卡合部13,能够使可动罩3朝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覆盖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即,能够使可动罩3翻转180度。在图1和图3中,示出可动罩3呈第1姿势的状态。图2和图4表示可动罩3呈相对于第1姿势翻转180度的第2姿势的状态。第2姿势相对于第1姿势呈上下翻转的姿势。
可动罩3具有用于收容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的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选择性地收容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朝向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开口。第1收容部22被设置于可动罩3的整周中的第1位置。第2收容部23被设置于可动罩3的整周中的第2位置。第2位置相对于第1位置在周向上远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与第2位置在周向上相距180度。即,第1位置与第2位置呈相互以180度相向的位置关系,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相互以相向180度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在上下方向Y上相互相向。图1和图3为第1收容部22在轴向上与固定罩11相向的状态,图2和图4为第2收容部23在轴向上与固定罩11相向的状态。
如图8所示,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为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的整周中以180度相向的两个部位局部地向径向外侧凸出的部分。在沿轴向观察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时的形状呈在第1收容部22与第2收容部23相向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而不是圆形。即,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呈在上下方向Y上长且在左右方向X上短的形状。第1收容部22具有第1开口端部24,第2收容部23具有第2开口端部25。第1开口端部24和第2开口端部25被设置于可动罩3的轴向第1端部3a。第1开口端部24和第2开口端部25均为可动罩3的外周面的部分,且在径向上位于距中心轴线2c规定距离L的位置。第2开口端部25被设置于比第1开口端部24更靠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位置。
第2收容部23比第1收容部22更接近固定罩11。第1收容部22适于安装大型渔线轮200的情况,第2收容部23适于安装小型渔线轮200的情况。第1收容部22相对地接近环状的突条21,第2收容部23相对地远离环状的突条21。即,第2收容部23位于比第1收容部22更靠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位置。第1收容部22和第2收容部23可以为彼此不同的结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彼此共用的结构,仅在轴向上的位置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罩3由三个零部件构成。可动罩3具有:筒状的罩主体30;和第1抵接体31及第2抵接体32,其被安装于罩主体30的内周面,用于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抵接。此外,在图7~图9中,在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中标注多个点来表示。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选择性地与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抵接。
罩主体30为可动罩3的主要部分。在罩主体30上设置有环状的突条21。罩主体30的外周面成为可动罩3的外周面。罩主体30例如由金属、合成树脂构成。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分别与罩主体30分体设置,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优选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的材质比罩主体30软。在罩主体3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优选使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为合成树脂制。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可以为彼此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彼此共用的零部件,彼此相同的形状,相同的材质。
在第1收容部22上设置第1抵接体31,在第2收容部23上设置第2抵接体32。第1收容部22具有用于保持第1抵接体31的第1保持部40,第2收容部23具有用于保持第2抵接体32的第2保持部41。第1抵接体31与第2抵接体32相互以呈180度相向的方式配置。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的轴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第2抵接体32位于比第1抵接体31更靠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位置。在罩主体3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1保持部40和第2保持部41。第1保持部40与第2保持部41相互以呈180度相向的方式设置。第1保持部40和第2保持部41在轴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第2保持部41位于比第1保持部40更靠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位置。由于第1抵接体31与第2抵接体32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第1保持部40与第2保持部41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且轴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
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为彼此相同的零部件。在图13中以单体示出第1抵接体31。优选第1抵接体31呈沿周向和轴向延伸的板状。第1抵接体31具有主体部51和延伸部52,所述主体部51在内表面具有用于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抵接的抵接面50;所述延伸部52从主体部51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延伸设置。主体部51为第1抵接体31的主要部分。抵接面50以直至主体部51的轴向第1端部51a为止的方式设置。主体部51的轴向第1端部51a为第1抵接体31的轴向第1端部。延伸部52从主体部51的轴向第2端部51b沿轴向延伸。在延伸部52的外表面的周向两端部设置有分别沿轴向延伸的限制突起53。限制突起53呈圆柱状,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限制突起53从主体部51的轴向第2端部51b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延伸。在第1抵接体31上设置有第2卡合部20。第2卡合部20被设置于第1抵接体31的内表面,朝向中心轴线2c突出。第2卡合部20从主体部51起形成到延伸部52。第2卡合部20形成至延伸部52的轴向第2端部为止。延伸部52的轴向第2端部为第1抵接体31的轴向第2端部。
第1保持部40具有用于第1抵接体31嵌入的第1凹部42,第2保持部41具有用于第2抵接体32嵌入的第2凹部43。第1凹部42和第2凹部43分别向径向外侧凹进。
第1保持部40具有第1卡止部44和第1限制部45,所述第1卡止部44用于限制第1抵接体31的轴向上的移动;所述第1限制部45用于限制第1抵接体31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止部44用于限制主体部51的轴向第1端部51a和轴向第2端部51b。第1卡止部44具有第1前止挡件44a和第1后止挡件44b,其中,第1前止挡件44a用于限制第1抵接体31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移动;第1后止挡件44b用于限制第1抵接体31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的移动。第1前止挡件44a被设置于罩主体30的轴向第1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呈凸缘状突出。第1前止挡件44a为在周向上较长的凸条,围绕中心轴线2c设置于规定角度的范围。主体部51的轴向第1端部51a(第1抵接体31的轴向第1端部)与第1前止挡件44a抵接。第1后止挡件44b相对于第1前止挡件44a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离开。第1后止挡件44b为面向径向内侧的台阶面。主体部51的轴向第2端部51b与第1后止挡件44b抵接。
第1限制部45具有用于第1抵接体31的主体部51的周向两端部分别抵接的一对第1限制凸部45a和用于第1抵接体31的延伸部52的一对限制突起53分别卡合的一对第1限制凹部45b。第1限制凸部45a设置于第1凹部42的周向上的两开口缘部。第1限制凸部45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第1限制凸部45a朝向左右方向X突出。第1限制凹部45b与第1凹部42连续且进一步从第1凹部42朝向径向外侧凹进。限制突起53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插入第1限制凹部45b。
第2保持部41具有第2卡止部46和第2限制部47,所述第2卡止部46用于限制第2抵接体32的轴向上的移动;所述第2限制部47用于限制第2抵接体32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止部46用于限制主体部51的轴向第1端部51a和轴向第2端部51b。第2卡止部46具有用于限制第2抵接体32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移动的第2前止挡件46a和用于限制第2抵接体32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移动的第2后止挡件46b。第2前止挡件46a被设置于罩主体30的轴向第1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呈凸缘状突出。第2前止挡件46a为在周向上较长的凸条,围绕中心轴线2c设置于规定角度的范围。第2抵接体32的轴向第1端部与第2前止挡件46a抵接。第2后止挡件46b相对于第2前止挡件46a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远离。第2后止挡件46b为面向径向内侧的台阶面。第2抵接体32的主体部51的轴向第2端部51b与第2后止挡件46b抵接。
第2限制部47具有一对第2限制凸部47a和一对第2限制凹部47b,其中,一对第2限制凸部47a与第2抵接体32的主体部51的周向两端部分别抵接;一对第2限制凹部47b与第2抵接体32的延伸部52的一对限制突起53分别卡合。第2限制凸部47a被设置于第2凹部43的周向上的两开口缘部。第2限制凸部47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具体而言,第2限制凸部47a朝向左右方向X突出。第2限制凹部47b与第2凹部43连续且进一步从第2凹部43朝向径向外侧凹进。限制突起53朝向轴向上的第2方向Z2插入第2限制凹部47b。
在图1和图3中,示出将大型渔线轮200安装于渔线轮卡座1的状态。在安装大型渔线轮200的情况下,使可动罩3的第1收容部22在轴向上与固定罩11相向。第2收容部23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凸出端部15在轴向上相向。第2收容部23位于比第1收容部22更靠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位置。在凸出端部15与第2收容部23之间,具体而言,在凸出端部15与第2开口端部25之间产生第1间隙G1。从中心轴线2c至凸出端部15为止的径向上的距离L与从中心轴线2c至第2开口端部25为止的径向上的距离L相同。因此,凸出端部15和第2开口端部25隔着第1间隙G1成为共面。
在图2和图4中,示出将小型渔线轮200安装于渔线轮卡座1的状态。在安装小型渔线轮200的情况下,使可动罩3的第2收容部23在轴向上与固定罩11相向。第2收容部23位于比第1收容部22更靠向轴向上的第1方向Z1的位置。即,第2收容部23成为比第1收容部22更接近固定罩11的状态。因此,即使在从大型渔线轮200更换为小型渔线轮200的情况下,可动罩3相对于渔线轮卡座主体2的轴向上的位置的变化也较小。因此,即使更换为大小不同的渔线轮200,握持感也不易产生差异。钓鱼者能够以变化较少的状态把持渔竿100。
另外,在图2和图4的情况下,第1收容部22与凸出端部15在轴向上相向。在凸出端部15与第1收容部22之间,具体而言,在凸出端部15与第1开口端部24之间产生第2间隙G2。第1间隙G1与第2间隙G2的差较小。手掌主要与凸出端部15抵接。由于第1间隙G1与第2间隙G2的差较小,因此手掌的触感的变化较小。
而且,从中心轴线2c起至凸出端部15为止的径向上的距离L、从中心轴线2c起至第1开口端部24为止的径向上的距离L、从中心轴线2c起至第2开口端部25为止的径向上的距离L均相同。因此,在安装了大型渔线轮200的情况下,凸出端部15与第1开口端部24隔着第1间隙G1成为共面。另外,在安装了小型渔线轮200的情况下,凸出端部15与第2开口端部25隔着第2间隙G2成为共面。在任一情况下,由于距离L均相等,因此与手掌接触的触感不易产生变化。
由于在第1收容部22上设置第1抵接体31,在第2收容部23上设置第2抵接体32,因此通过使这些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由合成树脂制成,据此,能够防止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的损伤。另外,通过使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为共用的零部件,能够削减制作成本,并且也易于使与第2端部203的抵接状态恒定,从而能够稳定且可靠地保持第2端部203。而且,能够使第1保持部40和第2保持部41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只要使其轴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即可。因此,能够使罩主体30的结构简单,使罩主体30的制作也容易。
这样,作为与罩主体30独立的部件的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分别被第1保持部40和第2保持部41保持。因此,即使不使用粘接剂也能够将其安装于罩主体30,另外,即使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也能够削减其量。尤其,由于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的轴向上的移动被第1卡止部44和第2卡止部46限制,因此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的轴向上的位置不变化。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第2端部203。另外,还能够防止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沿轴向从罩主体30脱离。而且,由于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的周向上的移动被第1限制部45和第2限制部47限制,因此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的周向上的位置也不变化。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第2端部203。另外,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向径向内侧的移动也被第1限制部45和第2限制部47限制。因此,还能够防止第1抵接体31和第2抵接体32从罩主体30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收容渔线轮腿201的第2端部203的收容部设置有两个部位,但也可以为三个部位、四个部位等。

Claims (9)

1.一种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具有渔线轮卡座主体和可动罩,其中,
所述渔线轮卡座主体具有用于保持钓鱼用渔线轮的渔线轮腿的第1端部的固定罩、及第1卡合部;
所述可动罩具有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该可动罩以在周向移动受到限制的同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渔线轮卡座主体,且用于保持所述渔线轮腿的第2端部,
所述可动罩具有第1收容部和第2收容部,其中所述第2收容部相对于所述第1收容部在周向上分离且在轴向上比所述第1收容部更接近所述固定罩,
所述第1收容部或所述第2收容部选择性地收容所述第2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选择性地卡合为第1姿势和第2姿势,其中,
所述第1姿势是指所述第1收容部与所述固定罩在轴向上相向的姿势;
所述第2姿势是指所述第2收容部与所述固定罩在轴向上相向的姿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收容部具有第1开口端部,该第1开口端部位于在径向上距所述可动罩的中心轴线规定距离的位置,
所述第2收容部具有第2开口端部,该第2开口端部位于在径向上距所述可动罩的中心轴线所述规定距离的位置且在轴向上比所述第1开口端部更接近所述固定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渔线轮卡座主体具有凸出端部,该凸出端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被设置于周向上的相反侧,位于距所述渔线轮卡座主体的中心轴线所述规定距离的位置,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1开口端部或所述第2开口端部相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1抵接体,该第1抵接体被设置于所述第1收容部且与所述第2端部抵接,
所述第1收容部在内周面具有用于保持所述第1抵接体的第1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保持部具有第1卡止部和第1限制部,其中,
所述第1卡止部用于限制所述第1抵接体的轴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1限制部用于限制所述第1抵接体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抵接体,该第2抵接体被设置于所述第2收容部且与所述第2端部抵接,
所述第2收容部在内周面具有用于保持所述第2抵接体的第2保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第2卡止部和第2限制部,其中,
所述第2卡止部用于限制所述第2抵接体的轴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2限制部用于限制所述第2抵接体的周向上的移动和向径向内侧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渔线轮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体和所述第2抵接体为彼此相同的形状。
CN202211450851.7A 2021-12-24 2022-11-18 渔线轮卡座 Pending CN1163265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0287A JP2023094781A (ja) 2021-12-24 2021-12-24 リールシート
JP2021-210287 2021-12-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6555A true CN116326555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50851.7A Pending CN116326555A (zh) 2021-12-24 2022-11-18 渔线轮卡座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94781A (zh)
KR (1) KR20230097980A (zh)
CN (1) CN116326555A (zh)
TW (1) TW20232744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8290B2 (ja) 1994-06-09 2000-05-08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り用リールシートの摺動フー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97980A (ko) 2023-07-03
JP2023094781A (ja) 2023-07-06
TW202327448A (zh) 2023-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9848B2 (en) Writing instrument having a movable protective sleeve
JP4705039B2 (ja)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US5117311A (en) Retaining device of annular member
EP0093815B1 (en) Propelling pencil
US7866905B2 (en) Thrust-out type container for a rod-shaped article such as a lipstick
US5749664A (en) Cosmetic container having an insert sleeve to improve air tightness and rotational characteristics
US6968864B2 (en) Rotary holder for corrugated tube
EP1312845B1 (en) Rotary holder for corrugated tube
US4762290A (en) Fishline holder for a fishing reel
CN116326555A (zh) 渔线轮卡座
EP0257883B1 (en) Dual refill writing utensil
US20100316431A1 (en) Writing instrument with eraser protected by a sleeve
US6623199B2 (en) Thrust-out type container for a rod-like article
KR20050021577A (ko) 연료 탱크용 덮개체
JP2021010364A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KR102062710B1 (ko) 릴 시트용 팜 레스트, 릴 시트, 및 낚싯대
KR20030084783A (ko) 릴 시트
JP6499119B2 (ja) 装飾キャップを備えたリールシート
CN113348108B (zh) 视觉调节机构
JP2530082Y2 (ja) 棒状体繰り出し装置のクリップ装置
US20120033310A1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160350B2 (en) Cosmetic material container
TWI805217B (zh)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JP2557051Y2 (ja) 口紅等の収納容器
JP3621593B2 (ja) 棒状物品の繰り出し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