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5368B - 端子台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5368B
CN116325368B CN202180062543.4A CN202180062543A CN116325368B CN 116325368 B CN116325368 B CN 116325368B CN 202180062543 A CN202180062543 A CN 202180062543A CN 116325368 B CN116325368 B CN 116325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lock
cover
axis direction
terminal
cov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25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25368A (zh
Inventor
寺泽直也
林英松
原川雅哉
松井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25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5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25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5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端子台装置(1)具有:端子台(2),其形成有多个插入孔(20)和与插入孔(20)的边缘相邻的支撑面(21);多个压接端子(3),它们具有插入至插入孔(20)的插入部(30)以及在插入部(30)插入至插入孔(20)的状态下配置于插入孔(20)的外部而与支撑面(21)接触的被支撑部(31);以及罩(4),其与被支撑部(31)的朝向与支撑面(21)相反侧的面接触,固定于端子台(2)。

Description

端子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端子台的端子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为了进行电线的连接、分支、中继等而使用的端子台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端子台和罩的端子台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端子台的内部形成有对端子进行收容的端子收容室。电线与端子连接。在端子台的外周壁形成有对端子收容室和端子台的外部进行连通的卡止孔。在罩形成有能够插入至卡止孔的端子按压板。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端子台装置中,在将端子插入至端子收容室后,将端子按压板插入至卡止孔而对端子进行按压,由此端子移动而固定至正确的位置为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2325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将端子台整体插入至端子台的内部,在端子台的内部使端子和罩的端子按压板接触,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无法一边通过目视对端子的位置进行确认,一边使罩的端子按压板与端子接触。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一边通过目视对端子的位置进行确认,一边使罩与端子接触的端子台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具有:端子台,其形成有多个插入孔和与插入孔的缘相邻的支撑面;多个压接端子,它们具有插入至插入孔的插入部,以及在插入部插入至插入孔的状态下配置于插入孔的外部而与支撑面接触的被支撑部;以及罩,其与被支撑部的朝向与支撑面相反侧的面接触,固定于端子台。罩在第1方向排列而配置有2个。2个罩的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端部彼此经由旋转轴而相互能够旋转地被连结。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中,具有能够一边通过目视对端子的位置进行确认,一边使罩与端子接触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且是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观察端子台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端子台的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压接端子、电线及绝缘管的斜视图。
图6是沿图1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且是从与图11不同的角度观察端子台装置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将罩关闭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将罩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罩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罩打开的状态的图,且是从与图16不同的角度观察端子台装置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第1旋转轴及第1轴承部的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第2罩的斜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压接端子的插入部没有插入至插入孔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压接端子的插入部插入至插入孔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罩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的分解斜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的分解斜视图,且是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观察端子台装置1的图。端子台装置1的形状并不特别受到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是大致长方体。如图2及图3所示,端子台装置1具有端子台2、多个压接端子3、多个罩4和多个固定部件5。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端子台装置1的长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端子台装置1的宽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端子台装置1的高度方向设为Z轴方向。作为第2方向的X轴方向、作为第1方向的Y轴方向与Z轴方向彼此正交。
端子台2形成为X轴方向的长度比Y轴方向的长度更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端子台2的局部放大斜视图。如图4所示,在端子台2之中的Z轴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多个插入孔20、多个支撑面21和多个屏蔽壁22。插入孔20在Y轴方向配置有多列。插入孔20的列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列。各列的插入孔20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支撑面21与插入孔20的缘相邻。支撑面21是在X轴方向且Y轴方向延伸的平坦面。支撑面21和插入孔20的开口在Y轴方向排列而设置。支撑面21针对每1个插入孔20而设置有1个。在相邻的插入孔20及相邻的支撑面21之间设置有矩形形状的屏蔽壁22。屏蔽壁22具有保持相邻的压接端子3的电绝缘距离的作用,并且具有在将后述的插入部30向插入孔20插入时对压接端子3进行引导的作用。压接端子3的后述的被支撑部31嵌入至相邻的2个屏蔽壁22之间。此外,也可以省略屏蔽壁22。如上所述,在各列中形成与多个插入孔20的缘相邻的1个支撑面21。
如图3所示,在端子台2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分别形成有1个第1固定孔23和第2支撑壁26。在端子台2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分别形成有1个第2固定孔24和第1支撑壁25。第1支撑壁25及第2支撑壁26沿Z轴方向向从端子台2的一端部远离的方向延伸。在第1支撑壁25形成有在X轴方向贯通的矩形形状的第1插入孔25a。在第2支撑壁26形成有在X轴方向贯通的矩形形状的第2插入孔26a。第1固定孔23和第1插入孔25a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第1固定孔23和第1插入孔25a之间配置有一列的插入孔20。下面,将该插入孔20排列的列称为第1列。第2固定孔24和第2插入孔26a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第2固定孔24和第2插入孔26a之间配置有另一列的插入孔20。下面,将该插入孔20排列的列称为第2列。
如图4所示,压接端子3是对接触件6和电线7进行电连接的金属制的部件。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压接端子3、电线7及绝缘管8的斜视图。如图5所示,压接端子3具有:插入部30,其沿Z轴方向延伸;被支撑部31,其从插入部30之中的Z轴方向的一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以及连接部32,其从被支撑部31之中的位于与插入部30相反侧的端部沿Z轴方向延伸。压接端子3是通过对一片金属板实施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压接端子3的形状是曲柄状。插入部30是向插入孔20插入的板状的部分。插入部30的前端形成为前端较细的三角形状。被支撑部31是在X轴方向且Y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部分。被支撑部31与插入部30连续地形成。连接部32是与电线7连接的板状的部分。连接部32与被支撑部31连续地形成。连接部32和电线7的连接部位由圆筒状的绝缘管8覆盖。
如图2所示,罩4是与多个压接端子3的被支撑部31接触而固定于端子台2的部件。罩4将端子台2的一端部覆盖。罩4在Y轴方向排列而配置有2个。在下面的说明中,在对2个罩4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一个罩4称为第1罩40,将另一个罩4称为第2罩41。
第1罩40与第1列的压接端子3的被支撑部31分别接触。第1罩40具有第1凸台部40a和从第1凸台部40a沿X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臂部40b。第1凸台部40a是大致四棱柱状的部分。在第1凸台部40a形成有沿Z轴方向贯通的第1插入孔40c。第1插入孔40c的形状是圆形。
第1臂部40b是大致四棱壁状的部分。在第1臂部40b之中的朝向端子台2的面形成有朝向端子台2凸出的多个第1按压部40d。第1按压部40d是对被支撑部31进行按压的部分。第1按压部40d的前端面是在X轴方向且Y轴方向延伸的平坦面。多个第1按压部40d以与被支撑部31相同的配置间隔,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第1臂部40b之中的在X轴方向上位于与第1凸台部40a相反侧的面,凸出有矩形板状的第1凸起部40e。
在第1臂部40b之中的朝向第2罩41的面形成有:能够与第2罩41接触的2个接触面40f;以及切口部40g,其配置于2个接触面40f之间,在接触面40f与第2罩41接触的状态下从第2罩41分隔。如图1所示,在接触面40f与第2罩41接触而切口部40g从第2罩41分隔的状态下,在第1罩40和第2罩41之间的与切口部40g一致的部位形成能够使电线7经过的经过孔42。经过孔42的形状是矩形。电线7在Y轴方向配置有2列,第2列的电线7经过经过孔42。第1列的电线7隔着第1罩40而配置于经过孔42的相反侧。
如图3所示,第2罩41与第2列的压接端子3的被支撑部31分别接触。第2罩41具有第2凸台部41a和从第2凸台部41a沿X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2臂部41b。第2凸台部41a是大致四棱柱状的部分。第1凸台部40a和第2凸台部41a在X轴方向彼此配置于相反侧。在第2凸台部41a形成有在Z轴方向贯通的第2插入孔41c。第2插入孔41c的形状是圆形。
第2臂部41b是大致四棱壁状的部分。在第2臂部41b之中的朝向端子台2的面,形成有朝向端子台2凸出的多个第2按压部41d。第2按压部41d是对被支撑部31进行按压的部分。第2按压部41d的前端面是在X轴方向且Y轴方向延伸的平坦面。多个第2按压部41d以与被支撑部31相同的配置间隔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第2臂部41b之中的在X轴方向位于与第2凸台部41a相反侧的面凸出有矩形板状的第2凸起部41e。
图1所示的固定部件5是将罩4无法移动地固定于端子台2的部件。固定部件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螺钉,但如果能够将罩4无法移动地固定于端子台2,则并不特别受到限制。固定部件5例如也可以是弹簧销。如图2所示,向第1插入孔40c和第1固定孔23插入1根固定部件5。另外,向第2插入孔41c和第2固定孔24插入1根固定部件5。在电线7的配线时,将压接端子3向插入孔20中各插入1个。而且,将第1罩40的第1凸起部40e插入至第1插入孔25a,并且将固定部件5螺入至第1插入孔40c和第1固定孔23,由此将第1罩40固定于端子台2。另一个面,如图3所示,将第2罩41的第2凸起部41e插入至第2插入孔26a,并且将固定部件5螺入至第2插入孔41c和第2固定孔24,由此将第2罩41固定于端子台2。即,各罩4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嵌入至端子台2,各罩4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通过固定部件5而固定于端子台2。
图6是沿图1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6图示出插入部30插入至插入孔20的状态,且图示出罩4固定于端子台2的状态。在插入孔20的内部设置有与压接端子3的插入部30接触的接触件6。被支撑部31在插入部30插入至插入孔20的状态下,配置于插入孔20的外部而与支撑面21接触。被支撑部31与支撑面21面接触。被支撑部31的至少1部分与支撑面21接触即可。被支撑部31及连接部32露出在插入孔20的外部。
罩4与被支撑部31的朝向与支撑面21相反侧的面接触。在罩4固定于端子台2的状态下,各被支撑部31夹入至端子台2的支撑面21和罩4之间。将固定部件5紧固,由此作用将罩4向端子台2拉拽的力,因此罩4与各被支撑部31抵接,各被支撑部31朝向端子台2按压。此外,在图6中,仅图示出罩4与1个被支撑部31接触的状态,但实际上与多个被支撑部31同时地接触。罩4的第1按压部40d及第2按压部41d将插入孔20覆盖。由此,成为异物、尘埃等不易进入至插入孔20的内部的构造。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端子台装置1具有端子台2、多个压接端子3和罩4。在端子台2形成有多个插入孔20和与插入孔20的缘相邻的支撑面21。如图6所示,各压接端子3具有:插入部30,其插入至插入孔20;以及被支撑部31,其在插入部30插入至插入孔20的状态下,配置于插入孔20的外部而与支撑面21接触。罩4与被支撑部31的朝向与支撑面21相反侧的面接触而固定于端子台2。通过这些结构,在端子台2的外部使压接端子3的被支撑部31和罩4接触,在端子台2对罩4进行固定,由此能够将压接端子3无法移动地固定于端子台2。即,能够一边通过目视对压接端子3的位置进行确认,一边使罩4与压接端子3接触。另外,通过将罩4固定于端子台2,从而能够将多个压接端子3一并固定于端子台2,因此电线7的配线作业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从端子台2将罩4拆下,从而能够将多个压接端子3和端子台2的固定状态一并解除,因此电线7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将压接端子3之中的在插入孔20的外部露出的部分抓持,能够容易地进行压接端子3向插入孔20的插拔,因此电线7的配线作业及维护作业变得更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端子台装置1具有将罩4无法移动地固定于端子台2的固定部件5,在罩4固定于端子台2的状态下,各被支撑部31夹入至端子台2的支撑面21和罩4之间。由此,罩4相对于端子台2的拆装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减少作业者的作业量。另外,利用作为固定部件5的螺钉的紧固力,经由罩4对被支撑部31进行按压,因此能够提高压接端子3的连接强度即对抗电线7的拉伸力的拉伸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插入孔20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罩4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插入至端子台2的插入孔25a、26a,罩4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通过固定部件5而固定于端子台2。由此,使固定部件5所涉及的固定部位减少,因此罩4相对于端子台2的拆装变得更容易。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作业者的作业量。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1根固定部件5将罩4固定于端子台2,因此仅通过将1根固定部件5拆下而从端子台2将罩4拆下,因此电线7的维护作业变得更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将压接端子3从Z轴方向插入至插入孔20,由此使电线7在Z轴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在将插入孔20在Y轴方向配置有多列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电线7彼此的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第1罩40形成有:能够与第2罩41接触的接触面40f;以及切口部40g,其在接触面40f与第2罩41接触的状态下从第2罩41分隔。在第1罩40和第2罩41之间的与切口部40g一致的部位,形成能够使电线7经过的经过孔42。由此,能够抑制电线7的压扁,因此能够使相邻的压接端子3的间隔变窄。
此外,插入孔20的列数并不限定于图示出的2列,也可以是1列或者大于或等于3列的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罩4与端子台2分体地形成,因此能够与形成于端子台2的插入孔20的列数相应地适当变更罩4的数量。即,通过增加罩4的数量,从而即使插入孔20的列数为大于或等于3列,也能够进行压接端子3的防脱。因此,没有插入孔20的列数的限制,能够应对更多的极数。
此外,压接端子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可以适当变更。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3的侧视图。如图7所示,被支撑部31的形状可以是从插入部30朝向连接部32倾斜延伸的倾斜状。在将被支撑部31的形状设为倾斜状的情况下,端子台2的支撑面21及罩4的按压部40d、41d的前端面也形成为沿被支撑部31的倾斜的倾斜状。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3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压接端子3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插入部30的前端可以形成为朝向端子台2凸出的圆弧状,如图9所示,插入部30的前端可以形成为平坦状。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0至图12,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A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A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A的分解斜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A的分解斜视图,且是从与图11不同的角度观察端子台装置1A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述实施方式1的差异点在于,第1罩40和第2罩41彼此在纵向能够旋转地连结。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在第1罩40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在Y轴方向贯通的轴孔40h。轴孔40h形成于第1臂部40b之中的在X轴方向位于与第1凸台部40a相反侧的端部。如图10所示,在第1罩40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大致四棱壁状的第1接触部40i。第1接触部40i从第1凸台部40a朝向第2罩41凸出。
如图11所示,在第2罩41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在Y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旋转轴41f。旋转轴41f从第2凸台部41a朝向第1罩40凸出。如图12所示,旋转轴41f在轴孔40h中插入贯穿。第1罩40及第2罩41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彼此在没有罩在端子台2上的状态下,经由旋转轴41f彼此能够旋转地被连结。第1罩40以旋转轴41f为中心而在纵向能够旋转。第2罩41以旋转轴41f为中心而在纵向能够旋转。如图11所示,在第2罩41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能够与第1接触部40i接触的第2接触部41g。第2接触部41g在从第2臂部41b之中的朝向端子台2的面起朝向端子台2延伸后,沿X轴方向在从第2臂部41b远离的方向以L字状延伸。第1接触部40i在Z轴方向从与端子台2的相反侧与第2接触部41g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1罩40及第2罩41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彼此经由在Y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1f在纵向能够旋转地被连结,由此在将第2罩41固定于端子台2后,使第1罩40旋转而能够将端子台2覆盖。因此,沿电线7容易附加第1罩40。另外,一只手空闲出来,因此第1罩40向端子台2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1罩40的第1接触部40i在Z轴方向从与端子台2的相反侧与第2罩41的第2接触部41g接触。由此,如果在使第2罩41先罩在端子台2上后,使第1罩40罩在端子台2上,通过固定部件5将第1罩40固定于端子台2,则能够将第1罩40及第2罩41共同紧固于端子台2。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15,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B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B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B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将罩4关闭的状态的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B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将罩4打开的状态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述实施方式1的差异点在于,第1罩40和第2罩41彼此在横向能够旋转地被连结。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在第1罩40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2个第1安装部40j。2个第1安装部40j在Z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安装部40j形成于第1臂部40b之中的在X轴方向位于与第1凸台部40a相反侧的端部。第1安装部40j形成为四棱板状。在第1安装部40j形成有在Z轴方向贯通的轴孔40k。如图15所示,在第1罩40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四棱板状的插入部40m。插入部40m从第1凸台部40a朝向第2罩41凸出。
在第2罩41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四棱板状的第2安装部41h。第2安装部41h从第2凸台部41a朝向第1罩40凸出。第2安装部41h在Z轴方向夹入至2个第1安装部40j之间。在第2安装部41h形成有在Z轴方向贯通的未图示的轴孔。在第2罩41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被插入部40m插入的凹部41i。凹部41i朝向X轴方向及第1罩40形成开口。
在第1安装部40j的轴孔40k和第2安装部41h的轴孔中插入贯穿有在Z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旋转轴43。第1罩40及第2罩41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彼此在没有罩在端子台2上的状态下,经由旋转轴43彼此能够旋转地被连结。第1罩40以旋转轴43为中心而在横向能够旋转。第2罩41以旋转轴43为中心而在横向能够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第1罩40及第2罩41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彼此经由在Z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3而在横向能够旋转地被连结。由此,使第1罩40相对于第2罩41在横向旋转,将第1罩40和第2罩41关闭,由此能够将电线7夹持。即,罩4对多根电线7进行保持,作为沿电线7能够滑动的线缆保持件起作用。因此,沿电线7容易附加罩4。另外,在将多根电线7放入经过孔42而保持的状态下,能够将罩4固定于端子台2,因此罩4的安装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16至图19,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C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C的罩4打开的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将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C的罩4打开的状态的图,且是从与图16不同的角度观察端子台装置1C的图。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第1旋转轴40n及第1轴承部27的局部放大斜视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第2罩41的斜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述实施方式1的差异点在于,第1罩40及第2罩41相对于端子台2能够旋转地被连结。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16所示,在端子台2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分别形成有1个第1固定孔23和第2轴承部28。第2轴承部28具有球状的凹陷。如图17所示,在端子台2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分别形成有1个第2固定孔24和第1轴承部27。第1轴承部27形成为在Y轴方向贯通的大致C字状。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1固定孔23和第1轴承部27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第1固定孔23和第1轴承部27之间配置有第1列的插入孔20。第2固定孔24和第2轴承部28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第2固定孔24和第2轴承部28之间配置有第2列的插入孔20。
如图17所示,在第1罩40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在Y轴方向延伸的第1旋转轴40n。第1旋转轴40n形成于第1臂部40b之中的在X轴方向位于与第1凸台部40a相反侧的端部。如图18所示,第1旋转轴40n形成为直径不同的2个圆柱相连的形状。第1旋转轴40n的大径部在Y轴方向上与在第1轴承部27的内周面形成的台阶面接触,具有对第1旋转轴40n从第1轴承部27在Y轴方向脱离进行抑制的作用。第1旋转轴40n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1轴承部27。第1罩40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经由第1旋转轴40n及第1轴承部27能够旋转地与端子台2连结。第1罩40以在Y轴方向延伸的第1旋转轴40n为中心而在纵向能够旋转。
如图16所示,在第2罩41之中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朝向端子台2凸出的第2旋转轴41j。第2旋转轴41j形成于第2臂部41b之中的在X轴方向位于与第2凸台部41a相反侧的端部。如图19所示,第2旋转轴41j具有圆柱状的基端部和球状的前端部。如图16所示,第2旋转轴41j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2轴承部28。第2罩41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经由第2旋转轴41j及第2轴承部28能够旋转地与端子台2连结。第2罩41以第2旋转轴41j为中心而在纵向及横向能够旋转。第2旋转轴41j嵌入至第2轴承部28,由此成为第2罩41和端子台2不脱离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1罩40经由第1旋转轴40n及第1轴承部27能够旋转地与端子台2连结,如图16所示,第2罩41经由第2旋转轴41j及第2轴承部28能够旋转地与端子台2连结。如果如上所述设为将第1罩40及第2罩41与端子台2直接连结的构造,则端子台2、第1罩40及第2罩41的保管、搬运等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5.
接下来,参照图20至图22,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D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D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压接端子3的插入部30没有插入至插入孔20的状态的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端子台装置1D的分解斜视图,且是表示压接端子3的插入部30插入至插入孔20的状态的图。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罩4的斜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述实施方式1的差异点在于,在第1列和第2列中压接端子3的朝向不同和使用了1个罩4。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20所示,在端子台2的一端部设置有将第1列的插入孔20及屏蔽壁22和第2列的插入孔20及屏蔽壁22分隔的分隔壁29a。分隔壁29a在X轴方向延伸。第1列的插入孔20和第2列的插入孔20在Z轴方向配置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在端子台2之中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形成有1个固定孔29b。2个固定孔29b在Y轴方向偏移而配置。
第1列的压接端子3和第2列的压接端子3将插入部30朝向分隔壁29a配置。换言之,第1列的压接端子3和第2列的压接端子3将插入部30彼此相对而配置。
罩4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个。罩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Y轴方向相比X轴方向更长的大致长方体。在罩4,在Z轴方向与固定孔29b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有插入孔44。如图22所示,罩4的按压部45在Y轴方向配置有多列。按压部45的列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列。各列的按压部45以与被支撑部31相同的配置间隔,在X轴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第1列的压接端子3和第2列的压接端子3将插入部30彼此相对而配置,由此在第1列的压接端子3的被支撑部31和第2列的压接端子3的被支撑部31之间不存在电线7。因此,通过1个罩4,能够将各列的压接端子3各自的被支撑部31朝向端子台2按压。由此,通过将罩4固定于端子台2,从而能够将各列的压接端子3一并固定于端子台2,因此电线7的配线作业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从端子台2将罩4拆下,从而能够将各列的压接端子3和端子台2的固定状态一并解除,因此电线7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组合,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也能够将结构的一部分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1、1A、1B、1C、1D端子台装置,2端子台,3压接端子,4罩,5固定部件,6接触件,7电线,8绝缘管,20插入孔,21支撑面,22屏蔽壁,23第1固定孔,24第2固定孔,25第1支撑壁,25a第1插入孔,26第2支撑壁,26a第2插入孔,27第1轴承部,28第2轴承部,29a分隔壁,29b固定孔,30插入部,31被支撑部,32连接部,40第1罩,40a第1凸台部,40b第1臂部,40c第1插入孔,40d第1按压部,40e第1凸起部,40f接触面,40g切口部,40h、40k轴孔,40i第1接触部,40j第1安装部,40m插入部,40n第1旋转轴,41第2罩,41a第2凸台部,41b第2臂部,41c第2插入孔,41d第2按压部,41e第2凸起部,41f、43旋转轴,41g第2接触部,41h第2安装部,41i凹部,41j第2旋转轴,42经过孔,44插入孔,45按压部。

Claims (8)

1.一种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端子台,其形成有多个插入孔、和与所述插入孔的边缘相邻的支撑面;
多个压接端子,它们具有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插入部、以及在所述插入部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插入孔的外部而与所述支撑面接触的被支撑部;以及
罩,其与所述被支撑部的朝向与所述支撑面相反侧的面接触,固定于所述端子台,
所述罩在第1方向排列而配置有2个,
2个所述罩的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端部彼此经由旋转轴而相互能够旋转地被连结,
所述第1方向是所述插入孔配置多列的方向,所述第2方向是所述插入孔彼此隔开隔间而配置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将所述罩无法移动地固定于所述端子台,
在所述罩固定于所述端子台的状态下,各所述被支撑部夹入至所述端子台的所述支撑面和所述罩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孔在所述第2方向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孔在所述第1方向配置有多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2个所述罩之中的一个形成有:能够与另一个所述罩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切口部,其在所述接触面与另一个所述罩接触的状态下从另一个所述罩分隔,
在2个所述罩之间的与所述切口部一致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端子连接的电线能够经过的经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2个所述罩之中的一个形成有:能够与另一个所述罩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切口部,其在所述接触面与另一个所述罩接触的状态下从另一个所述罩分隔,
在2个所述罩之间的与所述切口部一致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端子连接的电线能够经过的经过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2个所述罩之中的一个形成有:能够与另一个所述罩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切口部,其在所述接触面与另一个所述罩接触的状态下从另一个所述罩分隔,
在2个所述罩之间的与所述切口部一致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压接端子连接的电线能够经过的经过孔。
8.一种端子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端子台,其形成有多个插入孔和与所述插入孔的边缘相邻的支撑面;
多个压接端子,它们具有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插入部,以及在所述插入部插入至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插入孔的外部而与所述支撑面接触的被支撑部;以及
罩,其与所述被支撑部的朝向与所述支撑面相反侧的面接触,固定于所述端子台,
所述罩在第1方向排列而配置有2个,
2个所述罩彼此经由不同的旋转轴能够旋转地与所述端子台连结,
所述第1方向是所述插入孔配置多列的方向。
CN202180062543.4A 2021-06-14 2021-06-14 端子台装置 Active CN116325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2566 WO2022264229A1 (ja) 2021-06-14 2021-06-14 端子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5368A CN116325368A (zh) 2023-06-23
CN116325368B true CN116325368B (zh) 2024-03-26

Family

ID=81214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2543.4A Active CN116325368B (zh) 2021-06-14 2021-06-14 端子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42993B1 (zh)
CN (1) CN116325368B (zh)
WO (1) WO202226422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6107A (ja) * 2001-02-16 2002-08-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2185190A (zh) * 2010-01-15 2011-09-14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台
CN106256049A (zh) * 2013-12-18 2016-12-21 Afci连接器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电缆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件
JP2017027747A (ja) * 2015-07-22 2017-0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9030143A (ja) * 2017-07-31 2019-02-21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6426B2 (ja) * 1999-11-05 2004-07-28 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計器類の端子カバー構造および計器類の端子カバ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6107A (ja) * 2001-02-16 2002-08-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2185190A (zh) * 2010-01-15 2011-09-14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台
CN106256049A (zh) * 2013-12-18 2016-12-21 Afci连接器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电缆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件
JP2017027747A (ja) * 2015-07-22 2017-0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9030143A (ja) * 2017-07-31 2019-02-21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5368A (zh) 2023-06-23
JPWO2022264229A1 (zh) 2022-12-22
WO2022264229A1 (ja) 2022-12-22
JP7042993B1 (ja) 202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9143B2 (en)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a spring force clamping terminal for two conductors
KR100624582B1 (ko) 케이블 상호 접속 장치
EP1626464B1 (en) Shield connector
US11474341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nit
KR101258019B1 (ko) 접속기
KR20010098912A (ko) 케이블을 연결하기 위한 커넥터
CN101552390A (zh) 具有护套支座的插接连接器
EP3151345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KR102233059B1 (ko) 커넥터
CN1074593C (zh) 用于电气总线结构的接线装置
CN116325368B (zh) 端子台装置
CN113964579A (zh) 用于连接保护线的插接连接器模块
WO2019003057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KR100532561B1 (ko) 개선된 단자 구조를 갖는 표면 장착 커넥터
JP4466282B2 (ja) 差込接続器
US11152734B2 (en) Modular contact carrier for an industrial connector
CN110600329B (zh) 电子设备的连接结构、配线用连接器具和断路器
KR100542063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3122945B2 (ja) 多芯ケーブルの端末整線装置
US5503567A (en) Termination module
KR102298429B1 (ko) 전기 접속 커넥터
JP2761556B2 (ja) ケーブル接続器
HU223545B1 (hu) Csatlakozó
US20220140501A1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s, and spring element for a connection device
JP2022010651A (ja) 電線保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