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6956A - 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56956A
CN116256956A CN202211580444.8A CN202211580444A CN116256956A CN 116256956 A CN116256956 A CN 116256956A CN 202211580444 A CN202211580444 A CN 202211580444A CN 116256956 A CN116256956 A CN 1162569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fixing belt
high heat
nip
endless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04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市祐介
岛田浩幸
染矢幸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68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8609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256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569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03G15/2035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for maintenance purposes, e.g. for removing a jammed shee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简单的构成使定影带和分离部件之间的间隔最佳化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旋转的可挠性的环状带(定影带(20));设置成能够与环状带的内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部件(加热器(22));经由环状带与夹持部形成部件压接来形成夹持部的加压部件(加压辊(21)),以及引导环状带的两端部的引导部件(凸缘(400)),并且被输送体通过所示夹持部被输送,具有使通过了夹持部的被输送体从环状带分离的分离部件(分离板(310)),该分离部件具有不与环状带接触的非接触部(前端部(311)),和通过与环状带接触来将非接触部与环状带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大小的接触部(313)。

Description

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使通过夹持部的被输送体从环状带分离的分离部件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和具有该夹持部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对形成在纸张等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已知的是使用环状带的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11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定影装置通过接近定影带配置的纸张分离板来将纸张从定影带分离。在这样使用纸张分离板的情况下,如果定影带与纸张分离板之间的间隔过小,则纸张分离板容易与定影带接触而损伤带,这成为产生异常图像的原因。
另外,如果定影带与纸张分离板之间的间隔过大时,纸张通过该大的间隔并卷绕在定影带上,容易发生纸张卡纸。因此,需要使纸张分离板在不与定影带接触的范围内尽可能靠近定影带。
专利文献1的定影装置通过分离板移动机构使上述间隔最佳化,但分离板移动机构由于驱动分离板的驱动部和各种传感器而存在构成复杂、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简单的构成使环状带与分离部件之间的间隔最佳化,由此提高被输送体从环状带的分离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111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旋转的可挠性的环状带;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环状带的内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经由所述环状带与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压接来形成夹持部的加压部件,以及引导所述环状带的两端部的引导部件,并且被输送体通过所示夹持部被输送,具有使通过了所述夹持部的所述被输送体从所述环状带分离的分离部件,该分离部件具有不与所述环状带接触的非接触部,和通过与所述环状带接触来将所述非接触部与所述环状带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大小的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环状带与分离部件之间的间隔最佳化,由此提高被输送体从环状带的分离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加热器、加热器保持件以及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5所示是对加热器的电力供给电路的示意图。
图6所示是加热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7A所示是具有纸张分离机构的定影装置的概念图。
图7Ba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俯视图。
图7Bb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俯视图。
图7Bc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分离板变形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Bd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分离板变形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Be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分离板变形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C所示是通过保持定影带两端的凸缘来对带施加张力的图。
图7D所示是凸缘与加热器保持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A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侧视图。
图8B所示是安装有拉伸弹簧的纸张分离机构的侧视图。
图8C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所示是具有纸张分离机构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9B所示是发生纸张卡纸状态下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9C所示是抽出纸张的状态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9D所示是将定影带脱压移动时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所示是用于说明定影带的脱压量的定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11A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11B所示是从定影带切出的一端部的立体图。
图11C所示是从定影带切出的一端部的展开俯视图。
图12A所示是定影带的松弛的侧视图。
图12B所示是定影带的松弛的侧视图。
图13的(a)、(b)所示是定影带的松弛率的测量方法的侧视图。
图14所示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15所示是加热器、第一高导热部件、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6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7所示是与图14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18所示是加热器、第一高导热部件、第二高导热部件、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9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及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0所示是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与图15不同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1所示是与图14、图17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22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其他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3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另一个不同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4所示是扩大分割区域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5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26所示是图25的加热器、第一高导热部件、第二高导热部件、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27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及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8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及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其他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29所示是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另一个不同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30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31所示是石墨烯的原子晶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32所示是石墨的原子晶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33所示是热敏电阻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定影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34所示是与上述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35所示是与上述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36所示是与上述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37所示是与图1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8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面剖视图。
图39所示是图17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40所示是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41所示是连接器相对于加热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2所示是热敏电阻和恒温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43所示是凸缘的槽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另外,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图面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判别,就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经过一次说明后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以装卸的四个成像单元1Y、1M、1C、1Bk。
各成像单元1Y、1M、1C、1Bk除了收容有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以外,是同样的构成。具体来说就是,各成像单元1Y、1M、1C、1Bk包括有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的感光体2、对感光体2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3、将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体2表面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4,以及对感光体2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5。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6、供给作为被输送体及记录介质的纸张P的供纸装置7、将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的转印装置8、对转印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作为夹持部形成单元的定影装置9,以及将纸张P排出到装置外的排纸装置10。作为记录介质,除了纸张P(普通纸)以外,还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等。
转印装置8具有作为通过多个辊来张紧架设的中间转印体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1、作为将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11转印的一次转印部件的4个一次转印辊12,以及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向纸张P转印的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13。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分别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体2接触。
由此,中间转印带11和各感光体2相互接触,并在它们的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13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1的辊中的一个接触。由此,在二次转印辊13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部。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形成有纸张输送路径14来输送从供纸装置7送出的纸张P。在从该纸张输送路径14中的供纸装置7至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途中,设置有一对时机辊15。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动作。
当指示有打印动作开始时,就在各成像单元1Y、1M、1C、1Bk中,感光体2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并通过充电装置3来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为均匀的高电位。接着,根据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终端所指示打印的打印信息,通过曝光装置6对感光体2表面的曝光,来使得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后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从显影装置4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并在各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各感光体2的旋转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一次转印辊12的位置)时,与在图1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1依次重叠地转印。然后,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向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位置)输送,并在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转印到输送来的纸张P上。
该纸张P是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纸张P通过时机辊15被暂时停止后,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机对准后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如此一来,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就承载到纸张P上了。另外,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残留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通过各清洁装置5来除去。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去定影装置9,并通过定影装置9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排纸装置10被排出到装置外,一系列的打印动作就完成了。
(●定影装置)
接着,对作为夹持部形成单元的定影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包括由环状带构成的定影带20、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作为对置部件的加压辊21、加热定影带20的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22、保持加热器22的作为保持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件24、检测加热器22的温度的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热敏电阻25等。
定影带20具有例如外径为25mm、厚度为40~120μm的聚酰亚胺(PI)制的筒状基体。为了提高耐久性并确保脱模性,在定影带20的最表层形成由PFA或PTFE等氟素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5~50μm的脱模层。
也可以在基体和脱模层之间设置由厚度为50~500μm的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另外,定影带20的基体并不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是PEEK等耐热性树脂或镍(Ni)、SUS等的金属基体。也可以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上涂敷作为滑动移动层的聚酰亚胺或PTFE等。
加压辊21由例如外径为25mm的实心的铁制芯棒21a、形成于该芯棒21a表面上的弹性层21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21b外侧的脱模层21c来构成。弹性层21b由硅橡胶形成,厚度例如为3.5mm。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的是弹性层21b的表面形成由厚度例如为40μm左右的氟素树脂层构成的脱模层21c。
加压辊21通过施力机构向定影带20侧施力,使得加压辊21隔着定影带20压接到加热器22上。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定影夹持部N。另外,加压辊21是通过驱动机构来旋转驱动的构成,加压辊21向图2的箭头方向旋转时,定影带20随之作从动旋转。
加热器22是在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上以长条状设置的面状的加热部件,由板状的基体材料30、设置在基体材料30上的阻抗发热体31、覆盖阻抗发热体31的绝缘层32等构成。另外,加热器22在绝缘层32侧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接触,从阻抗发热体31发出的热经由绝缘层32向定影带20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抗发热体31和绝缘层32设置在基体材料30的定影带20侧(定影夹持部N侧),但相反地,也可以将阻抗发热体31和绝缘层32设置在基体材料30的加热器保持件23侧。此时,由于阻抗发热体31的热经由基体材料30传递到定影带20,因此基体材料30优选由氮化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来构成。另外,通过由热传导率良好的材料来构成基体材料30,即使将阻抗发热体31配置在基体材料30的与定影带20侧为相反侧里,也能够充分地加热定影带20。
加热器支撑件23及支撑件24被配置在定影带20的内周侧。支撑件24由金属制的通道材料构成,其两端部分被定影装置9的两侧板支撑。通过支撑件24对加热器保持件23及由此保持的加热器22的支撑,在加压辊21被定影带20加压的状态下,加热器22切实地接受加压辊21的推压力来稳定地形成定影夹持部N。
加热器支撑件23由于容易因加热器22的热而变成高温,所以优选由耐热性的材料来形成。例如,当加热器支撑件23由LCP等低导热性的耐热性树脂来形成时,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传热,并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另外,为了减少加热器保持件23与加热器22的接触面积,并降低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保持件23传递的热量,加热器保持件23是经由突起部23a与加热器22的基体材料30接触的。更进一步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加热器保持件23的突起部23a在基体材料30的配置有阻抗发热体31的部位的背面侧以外、即避开基体材料30的温度容易变高的部位来接触,能够进一步降低向加热器保持件23传递的热量而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另外,在加热器保持件23中设置有引导定影带20的引导部26。引导部26分别设置在加热器22的带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图2中的加热器22的下侧)和下游侧(图2中的加热器22的上侧)。
另外,如图3所示,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引导部26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各引导部26形成为大致扇形,以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相向而对的方式具有沿带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弧状或凸曲面状的带对置面260(参照图2)。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引导部26的宽度W形成得比其他引导部26大以外,各引导部26的宽度W、带圆周方向的长度(周长)L、高度E都形成为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中,当打印动作开始时,加压辊21被旋转驱动,并且定影带20开始从动旋转。此时,通过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与引导部26的对置面260接触而被引导,定影带20就稳定且顺畅地旋转。
另外,通过向加热器22的阻抗发热体31供给电力,定影带20被加热。然后,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通过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定影夹持部N),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及加压,就定影在纸张P上了。
(●加热器的构成)
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2具有在其长边方向(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阻抗发热体31。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多个阻抗发热体31构成了在带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的发热部35。该发热部35可以分割为加热两端部的端部加热器和加热中央部的中央加热器的至少3个或4个以上。
各阻抗发热体31经由供电线33与设置在基体材料3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一对电极部34并联地电连接。供电线33由电阻值比阻抗发热体31小的导体构成。
从确保阻抗发热体31之间的绝缘性的观点出发,相互邻接的阻抗发热体31彼此的间隙优选为0.2mm以上,更优选为0.4mm以上。另外,若相互邻接的阻抗发热体31彼此的间隙过大,则在该间隙的部分容易产生温度降低,因此从抑制整个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下。
阻抗发热体31由具有PTC(正的温度电阻系数)特性的材料构成,具有温度上升时电阻值上升(加热器输出降低)的特征。根据该特征,例如,在对宽度比发热部35的整体宽度小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在纸宽的外侧的区域,由于定影带20的热量不会被纸张夺去,因此与该部分相当的阻抗发热体31的温度上升。
由于施加在阻抗发热体31上的电压是一定的,所以若纸宽外侧的阻抗发热体31的温度上升,且其电阻值上升时,输出(发热量)反而会相对降低,端部温度上升九得到了抑制。另外,通过将多个阻抗发热体31并联电连接,能够在维持打印速度的状态下抑制非通过纸张部温度的上升。
另外,构成发热部35的发热体也可以是具有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以外的发热体。另外,发热体也可以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上配置成多列。
阻抗发热体31例如可以通过丝网打印等将调和了银钯(AgPd)或玻璃粉末等的糊状物涂覆到基体材料30上,然后通过对该基体材料30进行烧结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抗发热体31的电阻值在常温下为80Ω。
阻抗发热体31的材料,除了前述以外,还可以使用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O2)的阻抗材料。供电线33和电极部34的材料可以通过丝网打印等来形成银(Ag)或银钯(AgPd)。
作为基体材料30的材料,优选耐热性及绝缘性优异的氧化铝、氮化铝等的陶瓷、玻璃、云母等的非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短边宽度8mm、长边宽度270mm、厚度1.0mm的氧化铝基体材料。
此外,也可以在金属等导电材料上层叠绝缘性材料来构成基体材料30。作为金属材料,以低成本优选铝或不锈钢等。另外,为了提高加热器22的均热性并提高图像质量,基体材料30也可以由铜、石墨、石墨烯等高导热率的材料来构成。
绝缘层32例如由厚度为75μm的耐热性玻璃构成。通过绝缘层32来覆盖阻抗发热体31和供电线33,并在对它们进行绝缘、保护的同时,维持与定影带20的滑动性。
图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加热器的电力供给电路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向各阻抗发热体31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电路通过将交流电源200与加热器22的电极部34电连接而构成。另外,在电力供给电路中设置有控制供给电力量的双向可控硅210。
控制部220根据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热敏电阻25的检测温度,经由双向可控硅210来控制对各阻抗发热体31的供给电力量。控制部220由包含CPU、ROM、RAM、I/O接口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温度检测机构的热敏电阻25分别配置在作为最小通过纸张宽度内的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中央区域和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一端部侧。更进一步地,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一端部侧配置有恒温器27,在阻抗发热体31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时,作为切断向阻抗发热体31的电力供给的电力切断机构。热敏电阻25和恒温器27与基体材料30的背面(与配置阻抗发热体31的一侧的相反侧)接触,检测阻抗发热体31的温度。
接着,参照图6的流程图,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开始打印动作时(图6的S1),通过控制部220开始从交流电源200向加热器22的各阻抗发热体31的电力供给(图6的S2)。
由此,各阻抗发热体31开始发热,定影带20被加热。此时,通过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中央区域的热敏电阻(中央热敏电阻)25,检测位于加热器22的中央区域的阻抗发热体31的温度T4(图6的S3)。然后,控制部220基于从中央热敏电阻25得到的温度T4,通过双向可控硅210控制对各阻抗发热体31的供给电力量,以使各阻抗发热体31成为规定温度(图6的S4)。
另外,同时还通过配置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热敏电阻(端部热敏电阻)25来检测阻抗发热体31的温度T8(图6的S5)。然后,判断由端部热敏电阻25检测出的温度T8是否为规定温度TN以上(T8≥TN)(图6的S6),如果小于规定温度TN,则作为异常低温发生(断线发生)而切断向加热器22的电力供给(图6的S7),并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上显示出错表示(图6的S8)。另一方面,如果检测到的温度T8为规定温度TN以上,则作为没有发生异常低温而开始打印动作(图6的S9)。
另外,万一由于阻抗发热体31破损、断线等而不能进行基于中央热敏电阻25的检测的温度控制时,包含长边方向端部的阻抗发热体31的其他阻抗发热体31有可能成为异常高温。这种情况下,在阻抗发热体31成为规定温度以上时,通过恒温器27动作并切断对阻抗发热体31的电力供给,来避免阻抗发热体31成为异常高温。
(●纸张分离机构)
图7A所示是具有将通过定影夹持部的纸张从定影带20分离的纸张分离机构300的定影装置的概念图。该纸张分离机构300具有作为纸张分离部件的分离板310,通过该分离板310来将纸张从定影带20分离。如后所述,该分离板310配设成能够向接近定影带20的方向和远离定影带20的方向移动。
作为夹持部形成部件的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加压辊21,在定影夹持部被加压辊21加压的接近位置和定影夹持部脱压后的背离位置之间,在图7A中可沿左右方向移动地配设。然后,在分离板310被后述的转动限制孔321的第一限制部限制了转动的状态下,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能够移动到上述背离位置。
分离板310与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在其长边方向两端部具有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抵接的接触部313。通过该接触部313与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外周面的抵接,来将分离板310与定影带20之间的间隔限制为规定的大小。
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通过作为引导部件的凸缘400被支撑为能够滑动。凸缘400构成为环状,可滑动地嵌插在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内周。由此,定影带20的旋转就通过凸缘400来引导了。
如图7Ba所示,在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内周面与凸缘400的外周面之间,一般形成有间隙(游隙)C。由于该游隙C的存在,定影带20能够顺利地环绕移动。
但是,当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的平行度有偏离时,定影带20有时会沿着加压辊21而倾斜于凸缘400。这样一来,定影带20的环绕移动性变得不稳定,也会成为纸张卡纸的主要原因。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如图7Ba→图7Bb所示,通过将分离板31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接触部313的至少一个与定影带20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外周面抵接,来抑制定影带20的倾斜(平行度偏离),使定影带20的环绕移动性稳定化。接触部313的位置如图7Ba、图7Bb所示,可以是在定影带20的半径方向上与凸缘400相向而对的位置里。这样一来,能够使定影带20的松动量最小化。
详细地说,在图7Ba中,分离板310相对于定影带20或凸缘400位于比较离开的位置。因此,分离板310的一侧(左侧)的接触部313与定影带20的端部外周面抵接,而相反侧的接触部313从定影带20的端部外周面离开。
因此,在分离板310的作为不与定影带20接触的非接触部的前端部311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之间会产生比较大的间隔。当存在这样大的间隔时,纸张通过该间隔并卷绕在定影带20上,容易发生卡纸。
于是,在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不与定影带20接触的范围内,如图7Bb所示,使分离板310靠近定影带20。由此,分离板310的两端的接触部313在与定影带20的两端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接近左右凸缘400。
在图7Ba中,由于凸缘400与定影带20之间的游隙C,定影带20相对于凸缘400的轴线的倾斜(平行度偏离)变大,定影带20的环绕移动性变得不稳定。但是,如图7Bb所示,若使分离板310的两端的接触部313接近左右的凸缘400,就能够抑制定影带20的倾斜(平行度偏离),使定影带20的环绕移动性稳定化。
在图7Bb的状态中,在左右的凸缘400的下侧产生比较大的游隙C,但由于分离板310的两端的接触部313接近左右的凸缘400,所以左右的凸缘400的上侧的游隙C较小。因此,就不会导致定影带20的倾斜(平行度偏离)变大、定影带20的环绕移动性的不稳定。
接着,参照图7Bc~图7Be来说明分离板310的变形(弹性变形)。分离板310由不锈钢等的具有耐热性的金属构成,但由于板厚薄,所以容易变形。因此,如图7Ba→图7Bb所示,使分离板310接近定影带20时,分离板310的左右任一方的T部(图7Bc的T部)有时会被定影带20的旋转拉拽后向旋转方向下游侧(纸面里侧)位置变化。
另外,即使如图7Bb所示地不使分离板310接近定影带20,由于图7Ba所示的定影带20的左右的游隙C(规则地或不规则地)增减变化,与上述同样地,左右任一方的接触部313有时也会被定影带20的旋转拉拽而向旋转方向下游侧(图7Bc的纸面里侧)位置变化。于是,分离板310如图7Bc、图7Bd的T部所示地,在长边方向上扭转,或者在短边方向上压曲(弹性压曲)。
但是,即使分离板310这样变形(弹性变形),通过分离板310的左右的接触部313如图7Be所示与定影带20接触,也能够稳定地维持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之间的"小间隔"。即使定影带20的左右的游隙C的大小发生变化,由于该"小间隔"的大小在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上始终恒定,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卡纸。
图7Be的T部对应于图7Bc和图7Bd的T部。在该T部,在图示例中,凸缘400与定影带20之间的游隙C(小)与相反侧的游隙C(小)为相同程度,但通过分离板310的接触部313推压定影带20的端部,上侧的游隙C进一步变小,相反侧的游隙C变大。由此,定影带20的倾斜变小,能够得到不易发生由轴线方向的带偏靠引起的带的端部破损的效果。
已知的是,为了提高纸张从定影带20的分离性,有效的是增大定影夹持部出口侧的定影带20的曲率。于是,如图7C所示,使保持加热器的夹持形成部件NF比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长度短,并使凸缘400如箭头所示地向离开定影夹持部的方向移动来牵拉定影带20。由此,在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的全长上,定影夹持部出口侧和入口侧的定影带20的曲率增大,纸张的分离性变得良好。
另一方面,如图7D所示,在包括面状加热器的夹持形成部件SH比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长度长并从定影带20的轴线方向两端露出的情况下,如果要将凸缘400向远离定影夹持的方向拉伸,则有时会对定影带20施加过大的张力。如果张力过度施加到定影带20上,定影带20的内表面就会磨损,或者滑动负荷变大,定影带20产生滑移,从而发生纸张输送不良。
此外,如果张力过度施加到定影带20上,定影单元的组装性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凸缘400和夹持形成部件SH将径向的大小设定得较小,以使定影带20内表面具有游隙。其结果是,在增大定影夹持部出口侧的定影带20的曲率上存在界限,在纸张分离性的改善方面存在课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图8A所示是纸张分离机构300和分离板310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分离板310被配设成能够以支轴322为中心转动。即,如图8A所示,分离板310被配设为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相对于定影带20能够在接近的方向和远离的方向上转动。
支轴322如图8C所示(仅图示一方)突出设置在一对侧板320的相互对置的内表面上。该支轴322可旋转地嵌合到形成在分离板310的两端部的轴孔315中。
上述侧板320具有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承加压辊21的两端轴部的U字状的切除口324。在与侧板320的切除口324的上方邻接的位置里,形成有以支轴322为中心的扇形的作为移动限制孔的转动限制孔321。通过该转动限制孔321来限制分离板310的转动范围(移动位置)。
如图8C所示,分离板310在长边方向两端部具有向长边方向突出的作为被移动限制片的被转动限制片312,该被转动限制片312插入转动限制孔321。通过这些被转动限制片312和转动限制孔321,来构成分离板310的移动限制机构或转动限制机构。
即,转动限制孔321的一端部(图8C中的左侧端部)构成第一限制部来确定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接近定影带20的方向上的分离板310的移动位置或转动位置。另外,转动限制孔321的另一端部(图8C中的右侧端部)构成第二限制部来确定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远离定影带20的方向上的分离板310的移动位置或转动位置。
另外,由于在转动限制孔321的第一限制部、第二限制部以外的面(圆弧状的面)与被转动限制片312之间设置有适当的间隙,所以圆弧状的面不会与被转动限制片312干涉而阻碍分离板310的旋转。
在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向靠近定影带20的方向转动时,该前端部311与定影带20的优选的间隔为0.6~1.2mm或0.6~1.3mm。如果定影带20与分离板310之间的间隔过小,则分离板310与定影带20接触而容易损伤带,这会成为产生异常图像的原因。如果具有上述的0.6mm的间隔,就能够防止对定影带20造成损伤。
如果定影带20与分离板310之间的间隔过大时,纸张通过该大的间隔并卷绕在定影带20上,容易发生纸张卡纸。如果是上述的1.2mm或1.3mm以下的间隔,则能够防止纸张卷绕在定影带20上而成为卡纸。另外,被转动限制片312和转动限制孔321的关系也可以相反,也可以在分离板310侧设置被转动限制孔,在侧板320侧设置转动限制片。
在分离板310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短边方向下端部形成有L字状的接触部313。该接触部313为了抑制定影带20的松动量,配置在相对于凸缘400在定影带20的半径方向上相向而对的位置。
在分离板310的两端部的弹簧卡合部314与侧板上端部的弹簧卡合部323之间架设有拉伸弹簧330。通过该拉伸弹簧330,分离板310以支轴322为中心在图8B、图8C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施力。
该转动施力方向是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接近定影带20的方向。由于分离板310如上所述容易变形,所以为了切实地对分离板310进行转动施力,优选在其两端部安装拉伸弹簧330。
如果没有接触部313时,通过拉伸弹簧330的作用力,如图9A所示,能够使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在转动限制孔321的一侧端部(左侧端部),在与被转动限制片312抵接的位置设有321a。因此,即使接触部313由于某种原因而成为不起作用的状态,分离板310也不能从图9A的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卡纸的应对)
如图9B所示,发生卡纸纸张P卷绕在定影带20上时,分离板310以避开纸张P的方式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能够避免与纸张P的碰撞。由此,能够防止损伤纸张P。另外,如图9C所示,在将卷绕在定影带20上的纸张P从定影夹持部向下方拉出时,由于分离板310以避开纸张P的方式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能够不损伤纸张P地将其拉出。
即使通过分离板310的作用提高纸张分离性,在打印设定错误等情况下,如果对调色剂载置至纸张P的前端的图像进行定影,纸张P有时会潜入分离板310与定影带20之间,纸张P会卷绕在定影带20上。若纸张P在定影带20上卷绕了多层,或在纸张P上产生较大的褶皱时,在抽出纸张P时与分离板310强力接触有时就会导致分离板310变形或对定影带20造成损伤。
于是,本实施方式采用的是通过拉伸弹簧330来按压分离板310的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在拉出纸张P时分离板310与拉伸弹簧330相抗地被打开,因此能够抑制分离板310的变形或损伤。另外,由于还能够减小拉出纸张P时的力,所以操作性变好。
为了减小拉出时的力,有效的是使分离板310的开放量、即分离板310的被转动限制片312与侧板320的转动限制孔321的间隙比定影夹持部脱压时的脱压量大。定影夹持部脱压时的脱压量可以在加压状态和脱压状态下,如图10所示,通过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并减去加压辊21的芯棒21a和夹持部形成部件SH的距离GAP来求出。
但是,如果转动限制孔321的开放量过大,则有时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与加压辊21接触,或者因该接触而损伤加压辊21。因此,优选的构成是以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与加压辊21接触之前的位置使分离板310停止转动的方式来设定转动限制孔321的大小。即,分离板310向扩大其前端部311与定影带20之间的间隔的方向转动时,在与加压辊21接触之前,由转动限制孔321的作为第二限制部的另一端部(图8C中的右侧端部)来限制转动。
作为防止与加压辊21接触的其他方法,也可以设计分离板310的支轴322的位置,做成不与加压辊21抵接的布局。为此,使加压辊21的直径小于定影带20的直径,或者使加压辊21的中心比定影带20的中心更向远离分离板310的方向(图9D中的下方)偏移也是有效的。
(●定影夹持部的加压和脱压的构成)
作为定影夹持部的加压构成,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的两个加压构成。第一加压构成是固定定影带20侧(加热器保持件23),使加压辊21相对于定影带20能够接触分离,同时向定影带20侧施力的构成。第二加压构成是固定加压辊21侧(加压辊21的芯棒),使定影带20侧相对于加压辊21能够接触分离,同时向加压辊21侧施力的构成。
后者的第二加压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小在纸张卡纸的处理时拉出纸张P的力,因此是优选的。即,第二加压构成的情况下,脱压时,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在分离的同时,定影带20和分离板310也会分离。因此,拉伸弹簧330的位置变化变小,就能够进一步减小拉出纸张P的力。
此外,通过使转动限制孔321的施力方向的间隙小于脱压量,脱压时分离板310在图9B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就得到规定限制,其结果是,定影带20与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之间的间隔扩大,因此更容易拉出纸张P。
另外,卡纸时,如果不能从定影夹持部充分地看到纸张,则用户难以拉出纸张P。如果能够扩大定影带20和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之间的间隔,则能够容易地使加压辊21和定影带20反向旋转,就能够将纸张P朝着定影夹持部上游侧(图9B中下方)以足够的长度来拉出。
另一方面,在卡纸处理时的定影带20的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中,定影带20的轨迹会变化。因此,优选的是即使定影带20的轨迹改变,定影带20和分离板310的前端部311也不接触的第二加压构成。
(●内周使用率)
定影带20的内周使用率(参照日本特开2019-082733)优选为95~99.8%。该内周使用率可以使用将定影带20如图11A的斜线部那样切出并将定影带20卷绕在凸缘400上时的图11B的重叠量W,通过以下的式子来计算。
内周使用率=[(定影带20的周长-重叠量W)/定影带20的周长L]×100%定影带20的周长L如图11C所示,为切出的斜线部的全长。
上述内周使用率只表示引导部的周长的长度相对于定影带20的周长L的比率,虽然成为组装性(嵌合)的指标,但作为带偏靠或纸张分离性的指标还有改善的余地。也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内周使用率,如图12A、图12B所示,根据定影带20的刚性、定影夹持部宽度、凸缘400的形状,定影夹持部宽度方向的松弛也不同。具体而言,定影带20的刚性越高,定影夹持部宽度越窄,凸缘400的引导形状越远离正圆,松弛越小。
因此,可以通过直接用高度计测量定影夹持部下游侧的松弛来规定松弛率。参照图13说明该松弛率的测量方法。
将定影单元以图13的朝向固定,在由加压辊21对定影夹持部加压的状态下,使加压辊21旋转一周以上后停止。如图13的(a)所示,用高度计测量此时的定影带20轴线方向上有凸缘400的区域的定影带20顶点的高度坐标。
接着,如图13的(b)所示,测量将测量了顶点坐标的位置按压在凸缘上时的高度坐标。将按压前后的高度尺寸差作为松弛量,通过下式来计算松弛率。
松弛率=[松弛量/带直径]×100%
如果松弛率过小,则难以组装,存在因凸缘400与定影带20的滑动摩擦而导致定影带20磨损的问题。如果松弛率过大,则定影带20容易倾斜,此外,定影夹持部出口的曲率变小,分离性变差,分离板310的配置也变得困难。因此,松弛率优选为0.1~10%,更优选为0.5~5%。
(●高导热部件的配置)
接着,参照图14~图32说明在上述加热器保持件23上配置高导热部件的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包括作为旋转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作为对置旋转部件或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1、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22、作为保持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23、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件24,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热敏电阻25、第一高导热部件28等。
定影带20由环状的带构成。加压辊21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与定影带20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加热器22对定影带20进行加热。加热器保持件23保持加热器22。支撑件24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3。
热敏电阻25检测第1高导热部件28的温度。与图1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是定影带20、加压辊21、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第一高导热部件28等的长边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简称为长边方向。另外,该长边方向是被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定影带20的带宽度方向、以及加压辊21的轴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上述间隔中的温度下降,抑制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上的温度不均,设置了上述第一高导热部件28。以下,对第一高导热部件28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第一高导热部件28在图14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加热器22与支撑件24之间,特别是被夹在加热器22与加热器保持件23之间。即,第一高导热部件28的一个面与加热器22的背面抵接,另一个面与加热器保持件23抵接。
支撑件24使沿加热器22等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垂直部24a的抵接面24a1与加热器保持件23抵接,来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3、第一高导热部件28、加热器22。在排列交叉方向(图14的上下方向)上,抵接面24a1被设置在设有阻抗发热体31的范围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支撑件24的传热,加热器22能够高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如图15所示,第一高导热部件28由其厚度为0.3mm、排列方向的长度为222mm、排列交叉方向的宽度为10mm的板材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28由单一的板材构成,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另外,在图15中省略了图14的引导部件26的记载。
第一高导热部件28嵌入加热器保持件23的凹部23b,通过从其上方安装加热器22,来被加热器保持件23和加热器22夹持而得到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28的排列方向的宽度被设置为与加热器22的排列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
第一高导热部件28以及加热器22通过形成凹部23b的排列方向的两侧壁(排列方向限制部)23b1,来限制在排列方向上的移动。这样,通过限制第一高导热部件28在定影装置9内的排列方向的位置偏移,相对于排列方向的目标范围能够提高热传导效率。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28以及加热器22通过形成凹部23b的排列交叉方向的两侧壁(排列交叉方向限制部)23b2,来限制在排列交叉方向上的移动。
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28的排列方向的范围不限于上述。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仅在与排列方向的发热部35对应的范围内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28(参照图28的剖面线部)。
通过加压辊21的加压力,第一高导热部件28被夹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之间并与这些部件紧密相接。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28与加热器22的接触,提高了加热器22的排列方向上的热传导效率。
然后,通过将第一高导热部件28在排列方向上设置在与加热器22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能够提高间隔B中的热传导效率,并能够增加对排列方向的间隔B的位置传递的热量,能够使排列方向的间隔B中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
由此,能够抑制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定影不均和光泽不均。
或者,不再需要为了在间隔中确保充分的定影性能而通过加热器22进行多余的加热,从而能够实现定影装置9的节能化。另外,通过在排列方向的发热部35的整个区域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28,在加热器22的主要加热区域(即通过纸张的纸张的图像形成区域)整个区域中,能够提高加热器22的传热效率,抑制加热器22乃至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第一高导热部件28的构成和具有上述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31的组合,能够有效地抑制小尺寸纸张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引起的过度升温。即,在利用PTC特性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阻抗发热体31的发热量的同时,能够将温度上升的非通过纸张部的热量有效地向通过纸张部的一侧传递,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产生的过度升温。
另外,即使在间隔B的周边,由于间隔B的发热量小,其温度变小,因此优选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28。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列方向上,在发热部35的整个区域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28。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加热器22(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
接着,对定影装置的不同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在加热器保持件23与第一高导热部件28之间具有第二高导热部件36。第二高导热部件36在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第一高导热部件28等部件的层叠方向(图17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第一高导热部件28不同的位置里。
更详细地说,第二高导热部件36与第一高导热部件28重叠设置。另外,图17与图2不同,表示的是配置排列方向的第二高导热部件36、且未配置热敏电阻25的剖面。
第二高导热部件36由热传导率比基体材料30高的部件、例如石墨烯或石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导热部件36由厚度1mm的石墨片材来形成。但是,第二高导热部件36也可以由铝或铜、银等的板材来形成。
如图18所示,部分地设置在排列方向上的各第二高导热部件36在排列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加热器保持件23的凹部23b的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36的部分的深度被设置为比其他部分更深一级。
第二高导热部件36在排列方向的两侧与加热器保持件23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二高导热部件36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传热,加热器22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另外,在图18中省略了图17的引导部件26的记载。
如图19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36(参照剖面线部)在排列方向上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被设置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3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间隔B的整个区域上。但是,在图19(和后述的图20中,示出了第一高导热部件28仅设置在与排列方向的发热部35对应的区域的情况,但不限于如上所述的这种情况。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除了第一高导热部件28之外,在与排列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通过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3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设置第二高导热部件36,能够特别提高间隔B中的排列方向的热传递效率,能够进一步抑制加热器22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另外,最优选的是如后述的图28所示,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仅在其整个区域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由此,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与其他区域相比,尤其能够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与上述不同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28及第二高导热部件36由上述石墨烯片构成。由此,能够在沿着石墨烯的面的规定的方向、即不是厚度方向而是排列方向上形成热传导率高的第一高导热部件28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36。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
石墨烯是薄片状的粉体。石墨烯如后述的图31所示地由碳原子的平面六边形晶格结构组成。石墨烯片是指片材状的石墨烯,通常为单层。碳的单一层中也可以含有杂质。
另外,石墨烯也可以具有富勒烯构成。富勒烯构成通常被认为是相同数目的碳原子形成五元环和六元环的笼状稠合多环体而成的化合物,例如C60、C70和C80富勒烯或具有三配位碳原子的其它闭合笼状构成。
石墨烯片是人造的,例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来制造。石墨烯片可以使用市售品。石墨烯片的大小、厚度或后述的石墨片的层数等例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测量。
另外,将石墨烯多层化后的石墨具有大的热传导各向异性。如后述的图32所示,石墨具有碳原子的缩合六元环层面呈平面状扩展的层,并具有将该层重叠为多层的晶体结构。
该晶体构成中的碳原子之间,层内的邻接的碳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层间的碳原子之间形成范德华键。而且,共价键与范德华键相比,其结合力大,层内的结合和层间的结合具有大的各向异性。
即,通过由石墨构成第一高导热部件28或第二高导热部件36,第一高导热部件28或第二高导热部件36中的排列方向的传热效率比厚度方向(即,部件的层叠方向)大,能够抑制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传热。因此,在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2的排列方向的温度不均的同时,能够将朝着加热器保持件23侧流出的热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通过由石墨构成第一高导热部件28或第二高导热部件36,能够使第一高导热部件28或第二高导热部件36具有到700度左右不氧化的优异的耐热性。
石墨片的特性、尺寸能够根据第一高导热部件28或第二高导热部件36所要求的功能来适当变更。例如,通过使用高纯度的石墨或单晶石墨,或者增大石墨片的厚度,能够提高其热传导的各向异性。
另外,为了使定影装置9高速化,也可以使用厚度小的石墨片来减小定影装置9的热容量。另外,在定影压印部N或加热器22的宽度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此相应地增大第一高导热部件28或第二高导热部件36的排列方向的宽度。
从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石墨片的层数优选为11层以上。另外,石墨片也可以部分地包括单层和多层的部分。
第二高导热部件36在排列方向上,在与间隔B(进而区域C)对应的位置处,只要设置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3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即可,不限于图19的配置。例如,如图20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36A在排列交叉方向上与基体材料30相比被设置为朝着排列交叉方向的两侧突出。
另外,第二高导热部件36B在排列交叉方向上被设置在设有阻抗发热体31的范围内。第二高导热部件36C设置在间隔B的一部分里。
另外,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高导热部件28与加热器保持件23之间设置有厚度方向(图21的左右方向)的间隙(避让部23c)。即,在用于配置加热器保持件23的加热器22、第一高导热部件28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36的凹部23b(参照图18)的一部分区域,在排列方向的设置有第二高导热部件36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排列交叉方向的一部分区域里设置使凹部23b的深度比其他的接受第一高导热部件28的部分更深的作为绝热层的避让部23c。
由此,能够将加热器保持件23与第一高导热部件28的接触面积限制在最小限度里。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高导热部件28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传热,加热器22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另外,在排列方向的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36的剖面中,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图17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36与加热器保持件23抵接。
另外,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排列交叉方向(图21的上下方向)上,在设有阻抗发热体31的整个范围里设置避让部23c。由此,特别是能够抑制从第一高导热部件28向加热器保持件23的传热,加热器22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另外,作为绝热层,除了如避让部23c那样地设置空间的构成之外,也可以是设置热传导率比加热器保持件23低的绝热部件的构成。
更进一步地,在以上的说明中,将第二高导热部件36设置为与第一高导热部件28不同的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高导热部件28与间隔B对应的部分设置得比其他部分厚。
图22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其他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如图22所示,在与排列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也可以仅在该整个区域里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另外,在图22中,为了方便起见,将阻抗发热体56和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图22的上下方向错开表示,但两者配置在排列交叉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高导热部件89也可以设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排列交叉方向的一部分上,或者如后述的图23那样以覆盖排列交叉方向的整体的方式来设置。
更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除了与排列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以外,还能够将该间隔B夹在中间跨越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地来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该横跨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的设置是指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与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在排列方向的位置至少一部分重叠。
另外,也可以与加热器22的全部间隔B对应地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例如如图23所示,也可以以仅在与间隔B的一个部位对应的位置里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方式,仅在与一部分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这里,在与排列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设置是指,至少其一部分与间隔B在排列方向上重叠。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63与后述的图39所示的加热器的阻抗发热体31同样地,多个阻抗发热体56在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但是,在多个阻抗发热体56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构成中,作为阻抗发热体56彼此的间隔的图22的分割区域B中的加热器63的温度与配置阻抗发热体56的部分相比有变低的倾向。因此,在分割区域B中,定影带61的温度也变低,定影带61的温度有可能在长边方向上变得不均匀。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分割区域B中的温度下降,抑制定影带6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设置了上述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下,对第一高导热部件89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25所示,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图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加热器63与支撑件65之间,特别是被夹在加热器63与加热器保持件64之间。即,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一侧的面与加热器63的基体材料55的背面抵接,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另一侧的面(与一侧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与加热器保持件64抵接。
支撑件65使沿加热器63等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垂直部65a的抵接面65a1与加热器保持件64抵接,来支撑加热器保持件64、第一高导热部件89、加热器63。在长度交叉方向(图25的上下方向)上,抵接面65a1被设置在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范围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从加热器63向支撑件65的传热,加热器63能够高效地加热定影带61。
如图26所示,第一高导热部件89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部件,例如,其厚度设定为0.3mm,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222mm,长度交叉方向的宽度设定为10m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89由单一的板材构成,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另外,在图26中,省略了图25中记载的引导部件66。
第一高导热部件89嵌入加热器保持件64的凹部64b,通过从其上方安装加热器63,来被加热器保持件64和加热器63夹持而得到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长边方向的宽度设定为与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
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加热器63通过配置在与凹部64b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壁(长边方向限制部)64b1,来限制长边方向的移动。如此,通过限制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定影装置60内的长边方向的位置偏移,能够相对于长边方向的目标范围来提高热传导效率。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加热器63通过配置在凹部64b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侧壁(排列交叉方向限制部)64b2,来限制长度交叉方向的移动。
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的范围不限于图26所示的范围。例如,如图27所示,也可以仅在配置阻抗发热体56的长边方向的范围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参照图27中的剖面线部分)。
另外,如图22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与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的间隔(分割区域)B对应的位置,仅在其整个区域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另外,在图22中,为了方便起见,阻抗发热体56和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图22的上下方向上错开地表示,但两者被配置在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里。
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既可以配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一部分里,也可以如图23所示的例子那样,第一高导热部件89配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整体里。更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除了与长边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以外,还能够将第一高导热部件89配置为跨越将该间隔B夹在中间的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
该"跨越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来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是指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至少一部分重叠。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既可以配置在与加热器63的全部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也可以如图23所示的例子那样,仅配置在与一部分间隔B(该情况下为1处)对应的位置里。在此,"第一高导热部件89配置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是指间隔B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至少一部分在长边方向上重叠。
通过加压辊62的加压力,第一高导热部件89被夹在加热器63和加热器保持件64之间并与这些部件紧密相接。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与加热器63的接触,提高了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上的热传导效率。然后,通过将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长边方向上配置在与加热器63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能够提高间隔B中的热传导效率,并增加对间隔B传递的热量,能够使间隔B中的温度上升。
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从而能够抑制定影带6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定影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定影不均和光泽不均。
另外,为了在间隔B中确保充分的定影性能,不需要增加加热器63的发热量,能够实现定影装置的节能化。特别是,在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长边方向整个区域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情况下,在加热器63的主要加热区域(即,通过纸张的纸张的图像形成区域)整个区域里,能够提高加热器63的传热效率,抑制加热器63乃至定影带6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更进一步地,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89和具有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56的组合,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小尺寸纸张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引起的过度升温。该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稳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即,通过阻抗发热体56具有PTC特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阻抗发热体56的发热量,并且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89能够将温度上升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热量高效地向通过纸张区域传递,因此通过它们的相乘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引起的过度升温。
另外,即使在间隔B的周边,由于间隔B的发热量小,加热器63的温度降低,因此优选的是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例如,通过在与包含图24所示的间隔B的周边区域的扩大分割区域C对应的位置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能够提高间隔B及其周边的长边方向的热传递效率,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另外,在第一高导热部件89被配置在设有全部的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的长边方向整体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加热器63(定影带6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接着,对定影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5所示的定影装置60在加热器保持件64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之间具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加热器保持件64、支撑件65、第一高导热部件89等部件的层叠方向(图25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不同的位置里。
更详细地说,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重叠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但图25所示的是未配置温度传感器67的剖面。
第二高导热部件90由热传导率比基体材料55高的部件、例如石墨烯或石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导热部件90由厚度1mm的石墨片材构成。但是,第二高导热部件90也可以由铝、铜、银等的板材构成。
如图26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加热器保持件64的凹部64b配置有多个,在各第二高导热部件90彼此之间存在长边方向的间隔。在加热器保持件64的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部分里,形成有比其它部分深一级的凹部。
第二高导热构件90在长边方向的两侧与加热器保持件64之间设有间隙。因此,抑制了从第二高导热部件90向加热器保持器64的传热,并且定影带61被加热器63有效地加热。另外,在图26中,省略了图25中记载的引导部件66。
如图27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90(参照剖面线部)在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上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被配置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导热部件90配置在间隔B的整个区域。另外,在图27(以及后述的图29)中,示出了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配置了所有的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的长边方向整体上来配置的情况,但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配置范围不限于此。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除了第一高导热部件89之外,在与长边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通过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配置第二高导热部件90,能够进一步提高间隔B中的长边方向的热传递效率,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另外,最优选的是如图28所示,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仅在其整个区域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
由此,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与其他区域相比,尤其能够提高热传递效率。另外,在图28中,为了方便起见,阻抗发热体56和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错开地表示,但它们被配置在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里。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既可以配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长度交叉方向的一部分里,也可以配置为覆盖长度交叉方向的整体。
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和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两者也可以由上述石墨烯片构成。这时,能够在沿着石墨烯的面的规定的方向、即不是厚度方向而是长边方向上形成热传导率高的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63以及定影带6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石墨烯是薄片状的粉体。石墨烯如图31所示地由碳原子的平面状的六边形晶格结构组成。石墨烯片是指片材状的石墨烯,通常为单层。
另外,石墨烯片既可以在碳的单一层中含有杂质,也可以具有富勒烯构成。富勒烯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相同数目的碳原子形成五元环和六元环的笼状稠合多环体而成的化合物,成C60、C70和C80富勒烯或具有三配位碳原子的其它闭合笼状结构。
石墨烯片是人造的,例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来制造。石墨烯片可以使用市售品。石墨烯片的大小、厚度或后述的石墨片的层数等例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测量。
另外,将石墨烯多层化后的石墨具有大的热传导各向异性。如图32所示,石墨具有碳原子的缩合六元环层面呈平面状扩展的层,并具有将该层重叠为多层的晶体结构。
该晶体构成中的碳原子之间,层内的邻接的碳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层间的碳原子之间形成范德华键。而且,共价键与范德华键相比,其结合力大,层内的结合和层间的结合具有大的各向异性。即,通过由石墨构成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中的长边方向的传热效率比厚度方向(即,部件的层叠方向)大,能够抑制向加热器保持件64的传热。
因此,在有效地抑制加热器6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的同时,能够将朝着加热器保持件64侧流出的热抑制为最小限度。另外,通过由石墨构成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能够使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具有到700度左右不氧化的优异的耐热性。
石墨片的特性、尺寸能够根据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所要求的功能来适当变更。例如,通过使用高纯度的石墨或单晶石墨,或者增大石墨片的厚度,能够提高其热传导的各向异性。
另外,为了使定影装置高速化,也可以使用厚度小的石墨片来减小定影装置的热容量。另外,在定影压印部N以及加热器63的宽度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此相应地增大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长边方向的宽度。
从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石墨片的层数优选为11层以上。另外,石墨片也可以部分地包括单层和多层的部分。
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长边方向上,在与间隔B(进一步扩大分割区域C)对应的位置处,只要设置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即可,不限于图27的配置。例如,如图29所示的示例,第二高导热部件90A在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的方向)上,可以设置成从基体材料55向长度交叉方向的两侧突出。
另外,第二高导热部件90B在长度交叉方向上也可以被设置在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范围内。另外,第二高导热部件90C也可以被设置在间隔B的一部分里。
另外,在图30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与加热器保持件64之间设置有厚度方向(图30中的左右方向)的间隙。即,在配置有加热器63、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加热器保持件64的凹部64b(参照图26)的一部分的区域里,设置有作为隔热层的避让部64c。
避让部64c被设置在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图30中省略图示)的部分以外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区域里。另外,避让部64c是通过使加热器保持件64的凹部64b的深度比其他部分深来形成的。
由此,能够将加热器保持件64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接触面积限制在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高导热部件89向加热器保持件64的传热,能够通过加热器63有效地加热定影带61。另外,在长边方向的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剖面中,如上述图25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地,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与加热器保持件64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避让部64c在长度交叉方向(图30中的上下方向)上遍及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范围整个区域地来设置。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第一高导热部件89向加热器保持件64的传热,提高加热器63对定影带61的加热效率。另外,作为绝热层,除了如避让部64c那样地设置空间的构成之外,也可以是设置热传导率比加热器保持件64低的绝热部件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高导热部件90设置为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不同的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与间隔B对应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大,从而使第一高导热部件89兼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功能。
在以上的说明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带式加热装置(夹持部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定影装置,也可以是对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等的液体进行干燥的干燥装置、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的加热装置。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加热器等加热源的夹持部形成装置。
(●定影装置的变形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3~图43对定影装置9的变形实施方式等进行说明。图33是变更了热敏电阻的配置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敏电阻25在排列交叉方向上被设置在比定影夹持部N的中央位置NA更靠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换句话说就是,设置在定影夹持部N的进口侧。由于定影夹持部N的进口侧是特别容易被纸张P夺取热量的区域,所以通过热敏电阻25检测该部分的温度,能够确保定影装置9的定影性,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定影偏移。
图34所示的定影装置9在相对于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一侧为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推压辊44。推压辊44是与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带20相向而对地旋转的对置旋转部件。该推压辊44和加热器22构成为夹着定影带20来加热。
另一方面,在加压辊21一侧,在定影带20的内周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45。夹持部形成部件45由支撑件24支撑。夹持部形成部件45和加压辊21夹着定影带20形成夹持部N。
接着,在图35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省略了前述的推压辊44,为了确保定影带20和加热器22的圆周方向接触长度,加热器22沿着定影带20的曲率形成为圆弧状。其它的构成与图34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相同。
最后,对图36所示的定影装置9进行说明。定影装置9由加热组件92、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辊93、作为对置部件的加压组件94构成。
加热组件92具有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作为旋转部件的加热带120等。定影辊93是与作为旋转部件的加热带120相向而对地旋转的相向而对旋转部件。另外,定影辊93由实心的铁制芯棒93a、形成于该芯棒93a表面上的弹性层93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93b外侧的脱模层93c构成。
另外,在加热组件92相对于定影辊93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加压组件94。加压组件94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95和支撑件96,并以包含这些夹持部形成部件95和支撑件96的方式将加压带97配置为能够旋转。然后,使得纸张P通过加压带97与加压辊93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2,对其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定影图像。
即使在以上的图34~图36的定影装置中,在加热器22的阻抗发热体31彼此的分割区域B中,加热器22的发热量减小这一点是同样的。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在与加热器22的分割区域B对应的位置里设置温度检测部件的温度检测元件,能够充分加热与旋转部件的分割区域对应的部分。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图像的定影性,防止定影偏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干燥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装置,更进一步地,还能够适用于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及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的热压接装置那样的加热装置。通过在这样的装置中也应用本发明,能够充分加热旋转部件的与分割区域对应的部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黑白图像形成装置或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例如如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由感光鼓等构成的图像形成部50、由一对时机辊15等构成的纸张输送部、供纸装置7、定影装置9、排纸装置10、读取部51。供纸装置7具有多个供纸盘,各个供纸盘收容不同尺寸的纸张。
读取部51读取原稿Q的图像。读取部51从读取的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供纸装置7收容多张纸张P,并向输送路径送出纸张P。时机辊15将输送路径上的纸张P向图像形成机构50输送。
图像形成机构50在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具体而言,图像形成机构50包括感光鼓、充电辊、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补给装置、转印辊、清洁装置、除电装置。调色剂图像例如表示原稿Q的图像。
定影装置9对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后的纸张P通过输送辊等被输送至排纸装置10。排纸装置10将纸张P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共同的构成,适当省略其记载。
如图38所示,定影装置9具备定影带20、加压辊21、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热敏电阻25等。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定影夹持部N的夹持宽度为10mm,定影装置9的线速度为240mm/s。
定影带20具有聚酰亚胺的基体和脱模层,不具有弹性层。脱模层由例如由氟树脂构成的耐热性的薄膜材料构成。定影带20的外径约为24mm。
加压辊21包括芯轴21a、弹性层21b和脱模层21c。加压辊21的外径形成为24~30mm、弹性层21b的厚度形成为3~4mm。
加热器22包括基体材料、绝热层、包括阻抗发热体等的导体层、绝缘层,整体的厚度形成为1mm。另外,加热器22的排列交叉方向的宽度Y为13mm。
如图39所示,加热器22的导体层具备多个阻抗发热体31、供电线33、电极部34A~34C。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9的放大图所示,也形成多个阻抗发热体31在排列方向上被分割的分割区域B(其中,在图39中仅在放大图的范围内图示了分割区域B,但实际上在所有的阻抗发热体31彼此之间设置有分割区域B)。
通过阻抗发热体31构成三个发热部35A~35C。通过向电极部34A、34B通电,发热部35A、35C发热。通过向电极部34A、34C通电,发热部35B发热。例如,可以在对小尺寸纸张进行定影动作的情况下使发热部35B发热,在对大尺寸纸张进行定影动作的情况下使所有的发热部发热。
如图40所示,加热器保持件23在其凹部23b中保持加热器22。凹部23d设置在加热器保持件23的加热器22侧。凹部23b包括有与基体材料30大致平行的比加热器22的其他面更在支撑件24侧凹陷的面23b3、在加热器保持件23的排列方向两侧(也可以是一侧)设置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内侧的壁部23b1、在排列交叉方向两侧设置于加热器保持件23的内侧的壁部23b2。
加热器保持件23具有引导部件26。加热器保持件23由LCP(液晶聚合物)形成。
如图41所示,连接器160具备树脂制(例如LCP)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端子等。连接器160以从表面侧和背面侧一起夹住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的方式来安装。
在该状态下,通过各接触端子与加热器22的各电极部的接触(压接),就借助于连接器160将发热部件35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源电连接了。由此,成为能够从电源向发热部35供给电力的状态。另外,各电极部34为了确保与连接器160的连接,至少一部分未被绝缘层覆盖而成为露出的状态。
凸缘53设置在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的两侧,从带的内侧来保持定影带20的两端。凸缘53固定在定影装置9的框体上。凸缘53插入支撑件24的两端(参照图41的从凸缘53开始的箭头方向)。
连接器160相对于加热器22及加热器保持件23的安装方向是加热器的排列交叉方向(参照图41的从连接器160开始的箭头方向)。在将连接器160安装到加热器保持件23上时,设置在连接器160和加热器保持件23中的一个上的凸部与设置在另一个上的凹部卡合,凸部可以在凹部内相对移动。另外,连接器160在排列方向的任意一侧,即与设置有加压辊21的驱动电机的一侧为相反侧,安装在加热器22及加热器保持件23上。
如图42所示,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在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中央侧和端部侧分别设置有热敏电阻25。根据由热敏电阻25检测出的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中央侧和端部侧的各自的温度来控制加热器22。另外,这些热敏电阻25中的任意一个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设置在与加热器22的阻抗发热体彼此的分割区域对应的位置里。
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在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中央侧和端部侧分别设置有恒温器27。在由恒温器27检测出的定影带20的温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向加热器22的通电。
在定影带20的排列方向两端设置有保持定影带20的各端部的凸缘53。凸缘53由LCP(液晶聚合物)形成。
如图43所示,在凸缘53上设有滑动槽53a。滑动槽53a在定影带20相对于加压辊21的接触分离方向上延伸。定影装置9的框体的卡合部与滑动槽53a卡合。通过该卡合部在滑动槽53a内的相对移动,定影带20能够相对于加压辊21朝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
在以上的定影装置9中,通过在与加热器22的分割区域B对应的位置里设置热敏电阻25的温度检测元件,也能够充分加热与定影带20的分割区域对应的部分。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图像的定影性,防止定影偏移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特别是在利用单色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与利用多色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相对地难以产生热偏移。因此,即使如本发明那样基于配置在与分割区域对应的位置里的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结果来实施加热部件的控制,在使用单色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具有相对难以产生热偏移的优点。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当然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上述分离板310可以配置为能够向接近定影带20的方向和远离定影带20的方向移动,除了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分离板310能够转动之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维持与加热器保持件23平行状态的状态下向接近定影带20和远离定影带20的方向平行移动。
另外,分离板310也可以是不能移动的固定配置。即,分离板310只要具有能够与作为被输送体的纸张P接触且相对于定影带20为非接触的前端部311、和通过与定影带20接触来将前端部311与定影带20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大小的接触部313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环状带,以定影装置60的定影带2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环状带也可以是感光体带。即,在将承载在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被输送体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上述分离板将记录介质从感光体带分离。
另外,环状带也可以是作为图像载体的图1的中间转印带11。即,将通过中间转印带11和二次转印辊13之间的夹持部来输送的记录介质由上述分离板从中间转印带11分离。同样,环状带也可以是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中间转印带。另外,在其他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应用在加压部件经由环状带与夹持部形成部件压接来形成夹持部,并且被输送体通过该夹持部被输送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上述分离板将通过夹持部后的被输送体从环状带分离。
<附注>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附注。
<第1方式>
一种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旋转的可挠性的环状带;
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环状带的内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部件;
经由所述环状带与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压接来形成夹持部的加压部件,以及
引导所述环状带的两端部的引导部件,并且
被输送体通过所示夹持部被输送,
具有使通过了所述夹持部的所述被输送体从所述环状带分离的分离部件,
该分离部件具有不与所述环状带接触的非接触部,和通过与所述环状带接触来将所述非接触部与所述环状带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大小的接触部。
<第2方式>
根据方式1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分离部件配设成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环状带接近和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并且配设移动限制机构,该移动限制机构具有确定所述接近的方向的移动位置的第一限制部和确定所述远离的方向的移动位置的第二限制部。
<第3方式>
根据方式2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件被施力机构向所述接近方向施力。
<第4方式>
根据方式3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形成单元相对于所述加压部件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夹持部被所述加压部件加压的接近位置和所述夹持部脱压后的背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分离部件被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了移动的状态下,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能够向所述背离位置移动。
<第5方式>
根据方式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分离部件向所述远离的方向移动时,在与所述加压部件接触之前由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移动。
<第6方式>
根据方式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件通过在左右一对的侧板之间被支撑为能够移动的分离板构成,在所述分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配设有所述移动限制机构。
<第7方式>
根据方式6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机构由形成在所述分离板的端部的被移动限制片和形成在所述侧板的移动限制孔构成,通过所述移动限制孔的一端部来构成所述第一限制部,通过所述移动限制孔的另一端部来构成所述第二限制部。
<第8方式>
根据方式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所述被输送体的通过区域外。
<第9方式>
根据方式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为了加热所述环状带而配设在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上的加热器至少被分割成加热所述环状带的两端部的端部加热器和加热中央部的中央加热器的三个加热器。
<第10方式>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

Claims (10)

1.一种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旋转的可挠性的环状带;
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环状带的内周面接触的夹持部形成部件;
经由所述环状带与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压接来形成夹持部的加压部件,以及
引导所述环状带的两端部的引导部件,并且
被输送体通过所示夹持部被输送,
具有使通过了所述夹持部的所述被输送体从所述环状带分离的分离部件,
该分离部件具有不与所述环状带接触的非接触部,和通过与所述环状带接触来将所述非接触部与所述环状带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大小的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分离部件配设成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环状带接近和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并且配设移动限制机构,该移动限制机构具有确定所述接近的方向的移动位置的第一限制部和确定所述远离的方向的移动位置的第二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件被施力机构向所述接近方向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形成单元相对于所述加压部件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夹持部被所述加压部件加压的接近位置和所述夹持部脱压后的背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分离部件被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了移动的状态下,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能够向所述背离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分离部件向所述远离的方向移动时,在与所述加压部件接触之前由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件通过在左右一对的侧板之间被支撑为能够移动的分离板构成,在所述分离板与所述侧板之间配设有所述移动限制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机构由形成在所述分离板的端部的被移动限制片和形成在所述侧板的移动限制孔构成,通过所述移动限制孔的一端部来构成所述第一限制部,通过所述移动限制孔的另一端部来构成所述第二限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所述被输送体的通过区域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为了加热所述环状带而配设在所述夹持部形成部件上的加热器至少被分割成加热所述环状带的两端部的端部加热器和加热中央部的中央加热器的三个加热器。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部形成单元。
CN202211580444.8A 2021-12-09 2022-12-06 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62569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0075 2021-12-09
JP2021-200075 2021-12-09
JP2022-168319 2022-10-20
JP2022168319A JP2023086090A (ja) 2021-12-09 2022-10-20 ニップ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6956A true CN116256956A (zh) 2023-06-13

Family

ID=84360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0444.8A Pending CN116256956A (zh) 2021-12-09 2022-12-06 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5222A1 (zh)
EP (1) EP4194955A1 (zh)
CN (1) CN11625695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9383A (ja) * 1999-01-29 2000-08-0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82491A1 (en) * 2010-10-04 2012-04-05 Masamichi Yamad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7173777A (ja) * 2016-03-18 2017-09-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003946A1 (en) * 2019-07-05 2021-01-07 Yoshiharu Takahashi Attachmen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04543A (ja) * 2009-03-05 2010-09-16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8714B2 (ja) * 2012-07-30 2014-10-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7923B2 (ja) * 2013-04-03 2016-04-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11167A (ja) 2013-06-28 2015-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40633B2 (ja) * 2014-04-04 2017-05-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90150B2 (ja) 2019-02-27 2020-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19383A (ja) * 1999-01-29 2000-08-0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82491A1 (en) * 2010-10-04 2012-04-05 Masamichi Yamad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7173777A (ja) * 2016-03-18 2017-09-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003946A1 (en) * 2019-07-05 2021-01-07 Yoshiharu Takahashi Attachmen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4955A1 (en) 2023-06-14
US20230185222A1 (en)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16906B2 (ja) 温度検知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8580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JP200732288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2144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71301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256956A (zh) 夹持部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230266699A1 (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947296B2 (en) Nip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86090A (ja) ニップ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97016A1 (en) Nip form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934126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408959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230288850A1 (en) Shee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or
US20230384719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3984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291615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68822A (ja)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17055315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6203813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202312715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10518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40241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67195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3165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2802A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