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55315A -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55315A
CN117055315A CN202310492912.4A CN202310492912A CN117055315A CN 117055315 A CN117055315 A CN 117055315A CN 202310492912 A CN202310492912 A CN 202310492912A CN 117055315 A CN117055315 A CN 117055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width
lead
conducto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929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市佑介
染矢幸通
南野茂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55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53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与其他区域相比,能够抑制温度可能上升的区域中的导电部件的温度上升。加热装置具备:一对旋转体(21、22),其相互接触而形成使片材通过的夹持部;加热源(23),其对一对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加热;加热源保持部件(24),其保持加热源;温度检测部件(27),其检测加热源的温度,以及导通部件(44),其与温度检测部件连接且具有可挠性,加热源保持部件在与保持加热源的面(241)侧相反的面(240)侧具有支撑导通部件的导通部件支撑部(30),导通部件支撑部在加热源保持部件的规定宽度(W2)的片材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以与规定宽度内的区域相比使导通部件相对于加热源的距离变大的方式来支撑所述导通部件。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于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加热装置的一例,公知有通过对承载有未定影图像的片材进行加热而使未定影图像定影到片材上的定影装置。
在定影装置中,热敏电阻、恒温器等的温度检测部件设置在保持加热源的加热源保持部件上。
温度检测部件经由引线等的导通部件与控制部连接,控制部基于由温度检测部件检测出的加热源的温度来控制发热,将加热源的温度维持在适当的温度。
由于与温度检测部件连接的导通部件配置在成为高温的加热源的附近,所以优选的是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来构成,或者由具有耐热性的覆盖材料来保护。
但是,由于耐热性优异的材料的选择存在着制造成本由此而增大等的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8246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加热源保持部件的与保持加热源的面为相反的面一侧设置多个突起,并经由各突起来支撑导电部件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由于导通部件相对于加热源保持部件的接触面积减少,因此从加热源保持部件向导通部件传递的热量变少,从而能够抑制导通部件的温度上升。
然而,加热源的温度不限于整体上为均匀的情况,例如在片材被连续输送到定影装置等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均。
即,在输送宽度比加热源的发热区域小的片材的情况下,在该片材不通过的区域中由于加热源的热不会被片材夺去,因此与片材通过的区域相比会蓄热而导致温度上升。
因此,在片材通过的区域和片材不通过的区域中,在加热源的温度中会产生不均。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置多个突起来使得热难以向导电部件传递,但对于加热源的温度容易上升的部分和不容易上升的部分对导电部件的热的影响还没有任何研究。
与其他区域相比,需要抑制温度可能上升的区域中的导电部件的温度上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82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具备:一对旋转体,其相互接触而形成使片材通过的夹持部;加热源,其对一对所述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加热;加热源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加热源;温度检测部件,其检测所述加热源的温度,以及导通部件,其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件连接且具有可挠性,所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源保持部件具有在与保持所述加热源的面侧相反的面侧支撑所述导通部件的导通部件支撑部,所述导通部件支撑部在比所述加热源保持部件的规定宽度靠片材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以与所述规定宽度内的区域相比使所述导通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源的距离变大的方式来支撑所述导通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具备:一对旋转体,其相互接触而形成使片材通过的夹持部;加热源,其对一对所述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加热;温度检测部件,其检测所述加热源的温度;加热源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加热源;以及导通部件,其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件连接且具有可挠性,所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源保持部件和所述导通部件之间,具有与所述加热源保持部件为另外独立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在与保持所述加热源的相反的面侧中支撑所述导通部件的导通部件支撑部,所述导通部件支撑部在比所述规定宽度靠外侧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以与所述规定宽度内的区域相比使所述导通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源的距离变大的方式来支撑所述导通部件。
根据本发明,与其他区域相比,能够抑制温度可能上升的区域中的导电部件的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带的剖视图
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5所示是作为供电部件的连接器被连接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引线的支撑结构的图。
图7所示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图。
图8所示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9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0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1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2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所示是不成为高度的比较对象的突起的例示图。
图14所示是不成为高度的比较对象的突起的例示图。
图15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6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7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8所示是用于说明突起的配置的图。
图19所示是用于说明突起的形状的图。
图20所示是突起的变形例的图。
图21所示是用于说明突起的形状的图。
图22所示是突起的变形例的图。
图23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4所示是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5所示是引线从两端突出的热敏电阻的图。
图26所示是引线从一端突出的热敏电阻的图。
图27所示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端部基准输送方式的例示图。
图28所示是在不同于图6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引线的支撑结构的图。
图29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30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31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2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3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4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5所示是不成为不同于图13、14的高度的比较对象的突起的例示图。
图36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7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8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39所示是用于说明图28的实施方式的突起的配置的图。
图40所示是用于说明图28的实施方式的突起的形状的图。
图41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突起的变形例的图。
图42所示是用于说明图28的实施方式的突起的形状的图。
图43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突起的变形例的图。
图44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45所示是图28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46所示是在凸缘上设置突起的例示图。
图47所示是将图28的实施例应用于端部基准输送方式的例示图。
图48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49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50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51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52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53是图52所示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54是图53所示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55是图53所示加热器及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56所示是连接器相对于图53所示加热器的安装方法的图。
图57是图53所示定影装置所具备的温度传感器和恒温器的配置的图。
图58是图56所示凸缘的槽部的图。
图59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60是图59所示加热器、第一高导热部件、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61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62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另一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63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又一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64所示是扩大分割区域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65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66所示是图65的加热器、第一高导热部件、第二高导热部件、加热器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67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及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68所示是第一高导热部件及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其他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69所示是第二高导热部件的配置的又一例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70所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71所示是石墨烯的原子晶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72所示是石墨的原子晶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
另外,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图面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判别,就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经过一次说明后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这里,本说明书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印刷机、或者组合了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像形成"不仅是指形成具有文字及图形等的有意义的图像,还指形成不具有图案等的意义的图像。
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及动作。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在纸张等片材状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200、使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定影部300、向图像形成部200供给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供给部400,以及向装置外排出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排出部500。
在图像形成部200中设置有作为成像单元的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Bk、在各处理单元1Y、1M、1C、1Bk所具有的感光体2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6、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装置8。
各处理单元1Y、1M、1C、1Bk除了收容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对应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显影剂)以外,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
具体而言,各处理单元1Y、1M、1C、1Bk具有作为在表面承载图像的图像载体的感光体2、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的充电部件3、向感光体2的表面供给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显影装置4、清扫感光体2的表面的清洁部件5。
转印装置8中间转印带11、一次转印辊12、二次转印辊13。
中间转印带11是环状的带部件,通过多个支撑辊来张紧架设。
在中间转印带11的内侧设有四个一次转印辊12。
通过各一次转印辊12隔着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体2的接触,在中间转印带11与各感光体2之间形成了一次转印夹持部。
二次转印辊13与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接触,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定影部300中设置有定影装置20。
定影装置20具有由环状的轮带构成的定影带21和作为与定影带21相向而对的对置部件的加压辊22等。
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在各自的外周面相互接触并形成夹持部(定影夹持部)。
在记录介质供给部400中设置有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的供纸卡盒14和从供纸卡盒14送出纸张P的供纸辊15。
以下,将"记录介质"作为"纸张"来说明,但"记录介质"并不限定于纸(纸张)。
"记录介质"不仅包括纸(纸张),还包括OHP片材或布帛、金属片材、塑料膜、或者在碳纤维中预先浸渍树脂而成的半固化片材等。
另外,"纸张"除了普通过纸张宽度以外,还包括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铜版纸及美术纸等)、描图纸等。
在记录介质排出部500中设置有将纸张P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外的一对排纸辊17、和载置由排纸辊17排出的纸张的排纸盘18。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打印动作。
图像形成装置100开始打印动作时,各处理单元1Y、1M、1C、1Bk的感光体2及转印装置8的中间转印带11开始旋转。
另外,供纸辊15开始旋转,并从供纸卡盒14送出纸张P。
被送出的纸张P通过与一对时机辊16接触而静止,纸张P的输送暂时停止,直到形成转印到纸张P上的图像。
在各处理单元1Y、1M、1C、1Bk中,首先,通过充电部件3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为均匀的高电位。
接着,曝光装置6根据由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从终端来指示打印的打印图像信息,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面)进行曝光。
由此,被曝光的部分的电位降低后,就在各感光体2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然后,显影装置4对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并在各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当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各感光体2的旋转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一次转印辊12的位置)时,被依次重叠地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1上。
如此一来,就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了全色调色剂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也可以使用各处理单元1Y、1M、1C、1Bk中的任意一个来形成单色图像,或者使用任意两个或三个处理单元来形成两色或三色的图像。
另外,在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后,通过清洁部件5除去各感光体2上的残留调色剂等。
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而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位置),并被转印到通过时机辊16输送来的纸张P上。
之后,纸张P被输送去定影装置20,并通过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对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来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
然后,纸张P被输送到记录介质排出部500,并通过排纸辊17排出到排纸托盘18。
由此,一系列的打印动作结束。
接着,根据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基本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20除了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之外,还包括加热器23、加热器保持件24、支撑件25、引导部件26、温度传感器27等。
定影带21是与纸张P的未定影调色剂载置面接触而使未定影调色剂(未定影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的旋转体(第一旋转体或定影部件),由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轮带构成。
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例如15~12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1的内径设定为25mm。
如图3所示,定影带21例如从内周面侧向外周面侧依次层叠有基体材料210、弹性层211、脱模层212,其整体厚度设定在1mm以下。
基体材料210的层厚为30~50μm,由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形成。
弹性层211的层厚为100~300μm,由硅橡胶、发泡性硅橡胶、氟素橡胶等的橡胶材料形成。
通过定影带21具有弹性层211,在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表面不会形成微小的凹凸,因此热容易均匀地传递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
脱模层212的层厚为10~50μm,由PFA(四氟乙烯与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酸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砜)等的材料形成。
定影带21通过具有脱模层212,来确保对调色剂(调色剂图像)的脱模性(剥离性)。
如图2所示,加压辊22是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相向而对地来配置的旋转体(第二旋转体或对置部件)。
加压辊22隔着定影带21与加热器23接触,并与定影带21之间形成夹持部N。
加压辊22例如是外径被设定为25mm的辊,具有中空的铁制芯材220、设置在该芯材220的外周面的弹性层221、设置在弹性层221的外周面的脱模层222。
弹性层221例如厚度为3.5mm,由硅橡胶等形成。
脱模层222例如厚度为40μm左右,由氟树脂等形成。
加热器23是从定影带21的内侧加热定影带21的加热源。
加热器23是在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纸张宽度方向)上呈长条状延伸的面状或板状的加热器,被配置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3具有基体材料55、设置在基体材料55上的阻抗发热体56、覆盖阻抗发热体56的绝缘层57等。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抗发热体56设置在基体材料55的加压辊22一侧(夹持部N侧)的面上,但也可以设置在与其相反侧的面上。
这种情况下,由于各阻抗发热体56的热经由基体材料55传递到定影带21,所以基体材料55优选由氮化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构成。
加热器保持件24配置在定影带21的内侧,是保持加热器23的加热源保持部件。
加热器保持件24由于加热器23的热而容易成为高温,因此优选的是通过耐热性的材料来构成。
例如,在加热器保持件24由LCP或PEEK等低导热性的耐热性树脂构成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在确保加热器保持件24的耐热性的同时,抑制从加热器23对加热器保持件24的传热,因此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
支撑件25是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4的支撑部件。
加热器保持件24的与加压辊22一侧的面为相反的面通过支撑件25在定影带21的整个长边方向上被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4通过加压辊22的加压力来抑制弯曲,就在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之间形成宽度均匀的夹持部N。
为了确保其刚性,支撑件25优选由SUS或SECC等铁系金属材料来构成。
引导部件26是从内侧引导定影带21的部件。
引导部件26具有沿着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圆弧状的剖面形状,并被分别配置在定影带21的旋转方向(图2中的箭头方向)中的加热器2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引导部件26与加热器保持件24构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另外独立构成。
温度传感器27是检测加热器23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件。
作为温度传感器27,可以应用热电堆、恒温器、热敏电阻或NC传感器等公知的温度传感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与加热器23的与加压辊22一侧为相反侧的面接触来检测温度的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
另外,温度传感器27不限于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相对于加热器23被配置为非接触,并检测加热器23附近的周边温度的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如下。
如图2所示,当加压辊22旋转驱动时,其驱动力被传递到定影带21,由此定影带21从动旋转。
然后,定影带21通过加热器23来加热,定影带21就被加热了。
另外,此时的加热器23的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27来检测,并基于该检测到的温度来控制加热器23的发热量。
由此,定影带21的温度就被维持在能够对图像进行定影的温度(定影温度)里。
然后,当承载未定影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之间(夹持部N)时,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被加热和加压,图像就被定影到纸张P上。
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3具有沿一个方向(图4中的箭头X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基体材料55。
基体材料55被配置成其长边方向X朝向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或加压辊22的轴向。
在基体材料55的表面,两个阻抗发热体56沿基体材料55的长边方向X延伸,并在基体材料55的短边方向Y上并列配置。
另外,该"短边方向"是指沿着基体材料55的设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面与长边方向X正交的方向,是与输送纸张的纸张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
如图4所示,在基体材料55的长边方向X的一端侧设置有一对电极部58。
各电极部58经由供电线59与各阻抗发热体56连接。
另外,各阻抗发热体56的与电极部58连接的一端的相反侧的一端经由另一供电线59相互连接。
为了确保绝缘性,各阻抗发热体56及各供电线59被绝缘层57覆盖。
与此相对,各电极部58未被绝缘层57覆盖而露出,以便能够连接后述的作为供电端子的连接器。
基体材料55由氧化铝或氮化铝等的陶瓷、玻璃、云母、聚酰亚胺等耐热性和绝缘性优良的材料构成。
另外,基体材料55也可以是在不锈钢(SUS)、铁或铝等的金属材料(导电性材料)上形成有绝缘层。
特别是在基体材料55的材料为铝、铜、银、石墨、石墨烯等的高导热材料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加热器23的均热性,提高图像品质。
绝缘层57由氧化铝或氮化铝等的陶瓷、玻璃、云母、聚酰亚胺等耐热性和绝缘性优良的材料构成。
阻抗发热体56例如是将调和了银钯(AgPd)及玻璃粉末等的糊状物通过丝网印刷等涂敷到基体材料55上,并在之后通过对基体材料55进行烧制来形成的。
另外,作为阻抗发热体56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O2)等的电阻材料。
另外,电极部58及供电线59通过对银(Ag)或银钯(AgPd)进行丝网印刷等而形成。
图5所示是作为供电部件的连接器40与加热器23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连接器40具有树脂制的壳体41、设置于壳体41的多个接触端子42、与各接触端子42连接的供电用的线束43。
各接触端子42由板簧等的可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
如图5所示,连接器40以将加热器23及加热器保持件24一起夹住的方式来安装。
因此,加热器23和加热器保持件24就通过连接器40来一起保持了。
另外,在该状态下,通过连接器40的各接触端子42的前端(接触部42a)与各自对应的电极部58的弹性接触(压接),各接触端子42与各电极部58就电连接。
由此,成为能够经由连接器40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电源向加热器23(各阻抗发热体56)供电的状态。
图6所示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与温度传感器27连接的引线44的支撑结构的图。
如图6所示,在温度传感器27上连接有作为导电部件的具有可挠性的引线44。引线44的与温度传感器27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控制部。
为了确保绝缘性和耐热性,引线44由导线和覆盖导线的绝缘体构成。
另外,为了避免直接受到加热器23的热的影响,引线44夹着加热器保持件24被配置在与加热器23一侧的相反侧。
即,引线44敷设在加热器保持件24的与保持加热器23的第二面241一侧为相反侧的第一面240(图6中的加热器保持件24的上表面)上。
在加热器保持件24的引线44一侧的第一面240上,设置有作为支撑引线44的导电部件支撑部的多个突起30。
多个突起30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即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通过各突起30的前端来支撑引线44,引线44相对于设置有各突起30的加热器保持件24的基底部31就隔着间隔以非接触的方式来配置了。
即,加热器保持件24具有在其第二面241上形成有保持加热器23的凹部24a的板状的基底部31,以及设置在基底部31的与第二面241为相反侧的第一面240上的多个突起30。
如此,通过多个突起30支撑引线44,能够避免引线44与基底部31的接触,能够减少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接触面积。
由于引线44的刚性本来就比金属板材或跨接线等低,因此,为了在离开加热器保持件24的位置得到保持,就需要其他部件进行的支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支撑引线44的多个突起30,来减少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接触面积,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3及加热器保持件24对引线44的热传递。
在图6中,定影装置具有两根引线44,但也可以具有包括两根引线和覆盖该两根引线的绝缘体的一根引线。
另外,引线44不限于一定要与突起30的前端接触的情况,也可以是不接触的情况。
即,突起30对引线44的"支撑"指的是,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基底部31以不接触的方式来支撑,并且除了引线44与突起30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以外,还包括例如图8所示的后述的突起30A2那样地,即使突起30A2实际上不与引线44接触,在引线44接近基底部31时也以避免与基底部31接触的方式进行支撑的情况。
这里,多个突起30之中,位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上的最靠端部一侧(图6中的右端侧)的突起30A与其他的突起30B相比,从加热器保持件24(基底部31)突出的突出方向的高度被设定得较高(t1>t2)。
该高度较高的突起30A是与加热器23的温度变高的部分对应地来配置的突起30,加热器23的热对引线44的影响难以波及。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23的温度变高的部分是指加热器23的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发热区域60的内侧,并且比最大宽度的纸张P1通过的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最大片材通过宽度)更靠外侧的部分(图6中的符号H所示的区域)。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发热区域"是指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上的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如后述的例子(参照图18)所示,在配置有多个阻抗发热体56的情况下,是指从配置有全部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围。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最大纸张通过宽度"是指,与最大宽度的纸张实际上是否通过无关,是假定最大宽度的纸张通过而预先设定的区域。
本说明书中的具有最大宽度的片材是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说明书或目录等中记载的片材中具有最大宽度的片材。
同样地,本说明书中的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是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说明书或目录等中记载的片材中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采用的是将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来对准并输送各种宽度尺寸的纸张的所谓中央基准输送方式,所以从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的长边方向中央m开始朝向两端侧到离开纸张的最大宽度的一半的距离、或者在最大宽度的一半的距离上加上5mm的距离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是最大通过纸张宽度。
例如,在最大宽度的纸张是A4尺寸(宽度:210mm)的纸张的情况下,从发热区域60的长边方向中央m朝向两端侧到各离开A4尺寸的一半的距离即105mm的位置、或者各离开105mm加上5mm后的110mm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成为最大通过纸张宽度。
另外,在图6中,符号W2所示的区域是最小宽度的纸张P2通过的最小通过纸张宽度(最小片材通过宽度),该最小通过纸张宽度也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相同,与最小宽度的纸张实际上是否通过无关,是假定最小宽度的纸张通过而预先设定的区域。
即,从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的长边方向中央m开始朝向两端侧到离开纸张的最小宽度的一半的距离、或者在最小宽度的一半的距离上加上5mm的距离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
一般地,为了加热纸张,只要将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的定影带21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即可,但由于在定影带21的温度刚上升到规定的温度之后蓄热量少,所以在纸张通过的情况下,在发热区域60的两端侧,定影带21的温度具有容易降低的倾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延长到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外侧,来抑制随着通过纸张的定影带21的温度降低。
但是,如果将发热区域60延长到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外侧,则特别是在连续通过多张纸张的情况下,在最大宽度的纸张P1不通过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定影带21和加热器23蓄热,并导致温度的过度上升。
伴随通过纸张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并不限于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只要是对比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小的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就可能产生,但一般在使用频率低的小尺寸纸张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的温度上升,采用的是降低生产率(印刷速度)的对策。
与此相对,在使用频率高的最大宽度的纸张P1的情况下,因为存在着不降低生产率来进行印刷的倾向,因此在连续通过纸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
另外,近年来,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等的加热器的发热量增大,随之而来的是这样的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外侧中的过剩的温度上升的问题变得显著。
于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是使得配置在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的宽度方向内侧且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H(以下,为了方便将该区域称为"过度升温区域")里的突起30A比配置在其他区域的突起30B高(t1>t2),并使过度升温区域H中的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比其他区域大。在图6中,从加热器23到引线44的距离是沿着与纸宽方向及纸张输送方向为直角的方向测定的。
由此,由于热难以从加热器23向引线44传递,在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连续通过纸张的情况下,即使在过度升温区域H中加热器23过剩地温度上升,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引线44的劣化及损伤。
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引线44的劣化及损伤,所以能够不降低生产率地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连续通过纸张。
如上所述的高度较高的突起30A不限于配置在图6所示的过度升温区域H内的情况,也可以配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外。
例如,如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将高度较高的突起30A分别配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的两宽度方向外侧。
该情况下,在过度升温区域H中,与其他区域相比,也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确保为较大,因此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由于突起30A未设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内,因此也能够抑制突起30A自身的温度上升。
由此,因为也能够降低从突起30A向引线44传递的热量,所以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所以作为引线44或覆盖引线44的绝缘体的材料,能够选择廉价的材料(耐热性不太高的材料),还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的例子那样,在突起30A配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的情况下,由于突起30A不配置在比过度升温区域H更靠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所以能够省略该突起30A大小的设置空间,具有能够使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如图8所示的例子,在高度较高的突起30A中,也可以是右侧的突起30A1比左侧的突起30A2高(t3>t4)。
在该例的情况下,引线44主要通过较高一方的突起30A1来支撑。
另外,由于较高一方的突起30A1配置在发热区域60的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与配置在发热区域60内的突起30A2相比,不易受到加热器23的热的影响。
因此,从较高一方的突起30A1向引线44传递的热量也变少,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相反地,如图9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高度较高的突起30A中,使左侧的突起30A2比右侧的突起30A1高(t3<t4)。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突起30A1的高度的增大被抑制,所以引线44的敷设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接着,图10所示的例子是配置在比过度升温区域H更靠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突起30A1被配置在比加压辊22的辊部62(具有弹性层的部分)的端部620更靠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图10中的右侧)的例子。
如此,在长边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位于比加压辊22的辊部62更靠长边方向外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压辊22的热经由加热器保持件24传递到长边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能够抑制突起30A1的温度上升。
因此,能够减少从突起30A1传递到引线44的热量,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10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加热器23与加热器保持件24之间具有作为热移动辅助部件的均热板28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也能够抑制从该均热板28对突起30A1的热的影响。
均热板28由热传导率比加热器保持件24高的材料(例如铜、铝、银等)构成,是使加热器23的热在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上移动来实现均热化的部件。
如图10所示,通过将配置在比过度升温区域H更靠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突起30A1配置在比均热板28的长边方向端部280更靠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图10中的右侧),能够抑制均热板28的热传递到长边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能够有效地抑制突起30A1的温度上升。
如上所述,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例中,是通过增大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来增大最大宽度通过纸张时的过度升温区域H中的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的。
但是,连续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不限于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只要是比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小的尺寸的纸张,在对任意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都会产生。
因此,如图11所示的例子那样,不仅是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突起30A也可以比配置在其他区域里的突起30B高。
具体而言,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使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比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B高(t6>t5)。
这时,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相比)由于能够增大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因此在任意尺寸的纸张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12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和宽度方向内侧使突起30A130A2的高度不同。
具体而言,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使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内侧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2的高度t7比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的高度t8低。
因此,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形成为最高,接着高的是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内侧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2,最低的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B(t8>t7>t5)。
如此,通过使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的突起30A2的高度t7比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的高度t8低,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对应于突起30A2的高度所降低的量,对引线44的热传递抑制效果多少会降低,但通过根据需要来降低对小尺寸纸张(尺寸比最大宽度小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的生产率,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将引线44的温度上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这里,在上述本发明的各例中,高度升高的突起30A(30A130A2)只要至少比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突起30B高即可。
但是,作为比较对象的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B位于配置有引线44的区域内。
即使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配置在图13所示的没有引线44的区域里的突起32也不作为高度的比较对象。
这是因为,这样的突起32本来就不是支撑引线44的导电部件支撑部件(突起30)。
另外,从如图14所示的加热器保持件24突出的引导部件26等的突起也不是支撑引线44的导电部件支撑部件(突起30),因此不成为高度的比较对象。
因此,成为高度的比较对象的突起是在图14所示的通过纸张方向Y(片材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引线44可能存在的区域、即温度传感器27存在的区域J内的突起。
另外,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不限于一定存在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情况,也可以是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不存在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比图6所示的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内侧且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30B)作为高度的比较对象。
因此,在本发明中,比较高度的对象不限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和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也可以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以外的规定宽度内的突起和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
即,比较高度的对象可以是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等中任意设定的规定宽度内的突起30和比该规定宽度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
另外,配置在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突起30也可以比规定宽度外的其他突起30高。
然后,通过该高度较高的突起30,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外的引线44与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内的引线44相比,通过以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变大的方式进行支撑,来能够抑制上述规定宽度外的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在上述各例中,对通过升高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来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除了提高突起30的高度的构成以外,还包括下述的例子。
图15所示的例子与上述各例不同,是使一部分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比其他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小的例子(d1<d2)。
具体而言,在该例中,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使配置在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比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小。
这时,在突起30彼此的间隔为最大的部位(间隔d2的部位)中,引线44在突起30彼此之间向下方挠曲,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高度s2会变低。
与此相对,在突起30彼此的间隔小的部位(间隔d1的部位)中,引线44在突起30彼此之间难以向下方挠曲,因此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高度被保持为较高(s1>s2)。
另外,这里所说的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高度s1、s2以及后述的高度s3,是指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引线44一侧的面(与保持加热器23的面为相反侧的面)的最短距离。
这样,通过减小突起30彼此的间隔,在间隔小的区域(间隔d1的部位)中,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高度s1保持为较高,引线44就难以接近加热器保持件24的基底部31。
因此,在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连续通过纸张时可能温度上升的过度升温区域H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能够抑制引线44对加热器23的接近,从而容易确保加热器23与引线44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间隔被设定为较窄的突起30不限于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
例如,如图16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使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和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且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3比其他区域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窄(d1、d3<d2)。
如此,通过使位于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d3比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小(d1、d3<d2),在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间隔d1、d3的部位)中,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区域(间隔d2的部位)相比,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高度保持为更高(s1、s3>s2)。
这时,不限于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还能够应对所有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
即,在任意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下,在温度可能上升的非通过纸张区域(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因为也能够阻止引线44接近加热器23及加热器保持件24(基底部31),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进一步地,在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温度上升容易变得显著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的例子那样,通过使位于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小于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且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3(d1<d3),就能够更切实地抑制配置在温度特别容易上升的部位(间隔d1的部位)的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越是温度上升容易变得显著的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端侧的区域,越是减小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d3<d2),使得引线44难以向下方挠曲,由此来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4的高度保持为较高(s1>s3>s2),引线44的温度上升就难以产生。
另外,比较突起30彼此的间隔的大小关系的对象,以与上述突起30彼此的高度的比较对象为相同的基准来决定。
即,只要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中的任一个小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即可。
但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位于配置有引线44的区域内。
另外,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在通过纸张方向Y(片材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引线44可能存在的区域、即温度传感器27存在的区域J(参照图14)内。
另外,比较突起30彼此的间隔的大小关系的对象不限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和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也可以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以外的规定宽度内的突起和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
另外,配置在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也可以小于规定宽度外的其他突起30彼此的间隔。
另外,这里所说的"规定宽度",除了最小通过纸张宽度或最大通过纸张宽度以外,还包括其他任意设定的宽度。
在以上的例子中,对提高多个突起30中的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或减小一部分突起30彼此的间隔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升高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并进一步减小该突起30彼此的间隔。
另外,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不限于设置多个的情况,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例如,如图17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且在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内仅设置一个突起30。
另外,突起30的高度t优选的是高于引线44与温度传感器27连接的位置(高度)z(t>z)。
在该例的情况下,在温度容易上升的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由于引线44被突起30支撑,因此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相比,能够使引线44远离加热器23及加热器保持件24(基底部31)。
由此,能够抑制在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中从加热器23对引线44的热的传递。
此外,配置有一个突起30的位置不限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根据使用频率高的纸张的尺寸等,只要是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即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就可以适当变更。
接着,对上述突起30的配置及形状作进一步说明。
以下说明的突起30的配置及形状也可以适用于上述各例的任意的突起30。
图18所示是从加热器23一侧观察加热器保持件24的俯视图。
如图18所示,当加热器23具有在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阻抗发热体56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图18中的右侧的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被配置为与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重叠,或者配置在与阻抗发热体56错开的位置。
这里的"重叠"是指从与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面为正交的方向观察加热器23(从图18的垂直于纸面方向观察)时,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与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为重叠的状态。
这样,通过将突起30配置成与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重叠,能够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
即,在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中,与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相比,存在温度难以上升的倾向,因此通过以与该区域E重叠的方式来配置突起30,能够抑制该突起30的温度上升。
由此,还能够降低从突起30传递到引线44的热量,从而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等、除了图18中的右侧以外还需要在左侧也敷设引线44时,也可以在左侧的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里重叠地配置突起30(参照图18中的双点划线)。
另外,如图18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引导部件26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引导部件26错开的位置(图18中的符号F所示的范围)里。
这时,由于能够抑制蓄积在引导部件26中的热的影响波及到突起30,因此突起30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进而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1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图的左侧也同样地,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引导部件26错开的位置里。
另外,如图19所示的例子那样,当加热器23在纸张输送方向U上的加热器23或夹持部N的中央M具有阻抗发热体56时,优选的是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片材输送方向中央部)形成为比其两端侧的部分更高。
由此,在引线44配置在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的情况下,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确保为较大,从而容易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通过将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形成得较高,在引线44根据重力而从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向两端侧偏移来配置时,由于引线44远离阻抗发热体56,所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突起30的形状不限于图19所示的突起30的前端面朝向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逐渐变高的凸曲面状的情况,也可以是图20所示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及其附近部分中前端面急剧变高的凸台阶状。
另外,如图21所示的例子那样,当阻抗发热体56被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比加热器23或夹持部N的中央M更靠两端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形成为比其两端侧的部分更低。
这时,由于引线44根据重力被配置成向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一侧集中,所以能够将引线44配置成远离阻抗发热体56,从而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突起30的形状不限于图21所示的突起30的前端面朝向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逐渐变低的凹曲面状的情况,也可以是图22所示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及其附近部分中前端面急剧变低的凹台阶状。
另外,作为上述本发明的各例中追加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
图23所示的例子是在支撑件25的内侧(引线44一侧)设置有低导热部件63的例子。
在加热器保持件24由支撑件25支撑的构成中,加热器保持件24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将夹持部N形成为所期望的形状。
进一步地,在支撑件25为图23所示的剖面U字形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确保支撑件25的面积惯性力矩(相对于弯曲力的阻抗性能),并在一边实现支撑件25的小型化一边能够确保刚性的同时,还能够难以产生支撑件25相对于定影带21及加热器保持件24的突起的干涉。
但是,当支撑件25与加热器保持件24接触时,加热器23的热会经由加热器保持件24传递到支撑件25,支撑件25的温度就会上升。
特别是,在支撑件25由金属制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导热性良好,容易产生支撑件25的温度上升。
因此,为了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优选的是使引线44不与支撑件25接触。
于是,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在支撑件25的内表面与引线44之间配置有导热性比支撑件25低的低导热部63。
由此,能够避免引线44与支撑件25的直接接触。
另外,即使引线44与低导热部件63接触,与引线44直接接触支撑件25的情况相比,因为能够抑制对引线44的热的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低导热部件63既可以通过螺钉或卡扣配合机构来固定在支撑件25的内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后述的温度传感器保持部件或带保持部件上。另外,在上述图19至图23所示的结构中,加热器保持件24和突起30作为一体地成型的一个零件来形成。另外,在图19至图23所示的结构以外,即使在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加热器保持件24和突起30也可以作为一个零件来形成。
另外,作为抑制支撑件25自身的温度上升的应对方法,如图24所示,也可以在支撑件25的加热器保持件24一侧的端部里设置多个凹部250。
这时,由于支撑件25与加热器保持件24的接触面积减小,从加热器保持件24向支撑件25的热的传递就被抑制,从而难以产生经由支撑件25的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支撑件25的凹部250彼此的间隔不限于均等的情况,如图24所示,在加热器23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即在发热区域60内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也可以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小(g1<g2)。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例,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作为定影装置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27的一例的热敏电阻,一般有图25所示的引线44从热敏电阻39的互为相反侧的两端突出的热敏电阻和图26所示的引线44仅从热敏电阻39的一端突出的热敏电阻。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任一种热敏电阻,特别地,引线44从两端突出的类型(图25)与引线44仅从一端突出的类型(图26)相比,由于纸张输送方向U的尺寸小(i1<i2),通过采用前者的热敏电阻39,能够实现纸张输送方向U的小型化。
另外,在使用引线44从两端突出的热敏电阻39的情况下,如图25所示,通过使一侧的引线44弯曲并敷设,能够将各引线44汇集配置到热敏电阻39的单侧。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因此作为引线44,能够采用耐热温度低且可挠性优良的引线,使引线44弯曲敷设的布局也变得容易。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适用于将各种宽度尺寸的纸张以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来对准后进行输送的中央基准输送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各种尺寸的纸张以其宽度方向一端为基准来对准后进行输送的、所谓端部输送基准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27所示,从成为各种纸张P1、P2的输送基准的位置r到纸张的最大宽度W1以及最小宽度W2的距离、或者到在这些宽度W1、W2上加上了5mm的距离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成为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以及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
因此,在这种端部输送基准方式的情况下,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内,通过设置能够较大地确保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的突起30,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图28所示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以与温度传感器27连接的引线44的支撑结构来显示不同于图6的支撑结构。
如图28所示,在温度传感器27上连接有作为导电部件的具有可挠性的引线44。引线44的与温度传感器27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控制部。
为了确保绝缘性和耐热性,引线44由导线和覆盖导线的绝缘体构成。
另外,在加热器保持件24的与保持加热器23的第二面241一侧为相反侧的第一面240(图28中的加热器保持件2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作为保持温度传感器27的温度检测部件保持部件的传感器保持件50。
传感器保持件50具有配置在加热器保持件24上的主体部50a、和设置在主体部50a上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50b。
通过弹簧50b来将温度传感器27向加热器23一侧加压,温度传感器27以与加热器23接触的状态来得到保持。
另外,为了避免直接受到加热器23的热的影响,引线44夹着加热器保持件24及加热器保持件50被配置在与加热器23一侧的相反侧。
即,引线44被敷设在传感器保持件50的主体部50a中的与加热器23一侧为相反的第一面510(图28中的主体部50a的上表面)一侧。
另外,在传感器保持件50的引线44一侧的第一面510上,设置有作为支撑引线44的导电部件支撑部的多个突起30。
多个突起30以从传感器保持件50的主体部50a向与加热器23一侧为相反侧突出的方式来设置,并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通过各突起30的前端来支撑引线44,引线44相对于设置有各突起30的传感器保持件50的主体部50a就隔着间隔以非接触的方式来配置了。
即,传感器保持件50具有:主体部50a,其具有隔着加热器保持件24与加热器23对置的第二面520,以及多个突起30,其设置在该主体部50a的与第二面520为相反侧的第一面510上。
如此,通过多个突起30支撑引线44,能够避免引线44与主体部50a的接触,能够减少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接触面积。
由于引线44的刚性本来就比金属板材或跨接线等低,因此,为了在离开传感器保持件50的位置得到保持,就需要其他部件进行的支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支撑引线44的多个突起30,来减少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接触面积,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3、加热器保持件24及传感器保持件50对引线44的热传递。
另外,由于这样的突起30不是设置在与加热器23和定影带21直接接触的加热器保持件24上,而是设置在不与加热器23和定影带21直接接触的传感器保持件50上,所以能够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
即,与加热器保持件24相比,传感器保持件50的温度难以上升,因此通过在这样的温度难以上升的传感器保持件50上设置突起30,能够有效地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
进一步地,传感器保持件50与加热器保持件24是另外独立的,并在加热器保持件24与传感器保持件50之间因接触热阻抗而产生温度差,因此,突起30的温度上升更加难以发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30不是设置在加热器保持件24上,而是设置在介于加热器保持件24与引线44之间且与加热器保持件24分体的作为第一部件的传感器保持件50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突起30支撑的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引线44不限于一定要与突起30的前端接触的情况,也可以是不接触的情况。
即,突起30对引线44的"支撑"指的是,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主体部50a以不接触的方式来支撑,并且除了引线44与突起30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以外,还包括例如图30所示的后述的突起30A2那样地,即使突起30A2实际上不与引线44接触,在引线44接近主体部50a时也以避免与主体部50a接触的方式进行支撑的情况。
在此,多个突起30之中,位于也是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的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上的最端侧(图28中的右端侧)的突起30A与其他突起30B相比,从传感器保持件50(主体部50a)突出的突出方向的高度被设定得较高(t1>t2)。
该高度较高的突起30A是与加热器23的温度变高的部分对应地来配置的突起30,加热器23的热对引线44的影响难以波及。
于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是使得配置在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的宽度方向内侧且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H(以下,为了方便将该区域称为"过度升温区域")里的突起30A比配置在其他区域的突起30B高(t1>t2),并使过度升温区域H中的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比其他区域大。
由此,由于热难以从加热器23向引线44传递,在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连续通过纸张的情况下,即使在过度升温区域H中加热器23过剩地温度上升,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引线44的劣化及损伤。
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引线44的劣化及损伤,所以能够不降低生产率地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连续通过纸张。
如上所述的高度较高的突起30A不限于配置在图28所示的过度升温区域H内的情况,也可以配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外。
例如,如图29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将高度较高的突起30A分别配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的两宽度方向外侧。
该情况下,在过度升温区域H中,与其他区域相比,也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确保为较大,因此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图29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由于突起30A未设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内,因此也能够抑制突起30A自身的温度上升。
由此,因为也能够降低从突起30A向引线44传递的热量,所以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所以作为引线44或覆盖引线44的绝缘体的材料,能够选择廉价的材料(耐热性不太高的材料),还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的例子那样,在突起30A配置在过度升温区域H的情况下,由于突起30A不配置在比过度升温区域H更靠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端部侧,所以能够省略该突起30A大小的设置空间,具有能够使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如图30所示的例子,在高度较高的突起30A中,也可以是右侧的突起30A1比左侧的突起30A2高(t3>t4)。
在该例的情况下,引线44主要通过较高一方的突起30A1来支撑。
另外,由于较高一方的突起30A1配置在发热区域60的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与配置在发热区域60内的突起30A2相比,不易受到加热器23的热的影响。
因此,从较高一方的突起30A1向引线44传递的热量也变少,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相反地,如图31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高度较高的突起30A中,使左侧的突起30A2比右侧的突起30A1高(t3<t4)。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突起30A1的高度的增大被抑制,所以引线44的敷设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接着,图32所示的例子是配置在比过度升温区域H更靠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突起30A1被配置在比加压辊22的辊部62(具有弹性层的部分)的端部620更靠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端部侧(图32中的右侧)的例子。
如此,在长边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位于比加压辊22的辊部62更靠长边方向外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压辊22的热经由加热器保持件24及传感器保持件50传递到长边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能够抑制突起30A1的温度上升。
因此,能够减少从突起30A1传递到引线44的热量,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32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加热器23与加热器保持件24之间具有作为热移动辅助部件的均热板28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也能够抑制从该均热板28对突起30A1的热的影响。
均热板28由热传导率比加热器保持件24高的材料(例如铜、铝、银等)构成,是使加热器23的热在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上移动来实现均热化的部件。
如图32所示,通过将配置在比过度升温区域H更靠加热器保持件24的长边方向端部侧的突起30A1配置在比均热板28的长边方向端部280更靠传感器保持件50的长边方向端部侧(图32中的右侧),能够抑制均热板28的热传递到长边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能够有效地抑制突起30A1的温度上升。
如上所述,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例中,是通过增大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来增大最大宽度通过纸张时的过度升温区域H中的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的。
但是,连续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不限于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只要是比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小的尺寸的纸张,在对任意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都会产生。
因此,如图33所示的例子那样,不仅是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突起30A也可以比配置在其他区域里的突起30B高。
具体而言,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使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比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B高(t6>t5)。
这时,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相比)由于能够增大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因此在任意尺寸的纸张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34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和宽度方向内侧使突起30A130A2的高度不同。
具体而言,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使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内侧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2的高度t7比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的高度t8低。
因此,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形成为最高,接着高的是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内侧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2,最低的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B(t8>t7>t5)。
如此,通过使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的突起30A2的高度t7比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A1的高度t8低,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对应于突起30A2的高度所降低的量,对引线44的热传递抑制效果多少会降低,但通过根据需要来降低对小尺寸纸张(尺寸比最大宽度小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的生产率,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将引线44的温度上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这里,在上述本发明的各例中,高度升高的突起30A(30A130A2)只要至少比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突起30B高即可。
但是,作为比较对象的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B位于配置有引线44的区域内。
另外,在如图35所示的通过纸张方向Y(片材输送方向)的剖面中,设置在传感器保持件50的未配置引线44的部分里的突起33也不是支撑引线44的导电部件支撑部件(突起30),所以不是高度的比较对象。
因此,成为高度的比较对象的突起是在图35所示的通过纸张方向Y(片材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引线44可能存在的区域内的突起。
另外,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不限于一定存在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情况,也可以是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不存在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比图28所示的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内侧且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外侧的突起30(30B)作为高度的比较对象。
因此,在本发明中,比较高度的对象不限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和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也可以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以外的规定宽度内的突起和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
即,比较高度的对象可以是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等中任意设定的规定宽度内的突起30和比该规定宽度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
另外,配置在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突起30也可以比配置在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其他突起30高。
然后,通过该高度较高的突起30,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外的引线44与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内的引线44相比,通过以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变大的方式进行支撑,来能够抑制上述规定宽度外的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在上述各例中,对通过升高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来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除了提高突起30的高度的构成以外,还包括下述的例子。
图36所示的例子与上述各例不同,是使一部分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比其他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小的例子(d1<d2)。
具体而言,在该例中,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使配置在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比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小。
这时,在突起30彼此的间隔为大的部位(间隔d2的部位)中,引线44在突起30彼此之间向下方挠曲,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高度s2会变低。
与此相对,在突起30彼此的间隔小的部位(间隔d1的部位)中,引线44在突起30彼此之间难以向下方挠曲,因此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高度被保持为较高(s1>s2)。
另外,这里所说的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高度s1、s2以及后述的高度s3是指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主体部50a中的引线44一侧的面(与引线44相向而对的面)的最短距离。
这样,通过减小突起30彼此的间隔,在间隔小的区域(间隔d1的部位)中,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高度s1保持为较高,引线44就难以接近传感器保持件50的主体部50a。
因此,在对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连续通过纸张时可能温度上升的过度升温区域H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能够抑制引线44对加热器23的接近,从而容易确保加热器23与引线44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间隔被设定为较窄的突起30不限于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
例如,如图37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使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和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且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3比其他区域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窄(d1、d3<d2)。
如此,通过使位于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d3比位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2小(d1、d3<d2),在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间隔d1、d3的部位)中,与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区域(间隔d2的部位)相比,将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高度保持为更高(s1、s3>s2)。
这时,不限于最大宽度的纸张P1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还能够应对所有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温度上升。
即,在任意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的情况下,在温度可能上升的非通过纸张区域(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因为也能够阻止引线44接近加热器23及传感器保持件50(主体部50a),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进一步地,在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温度上升容易变得显著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的例子那样,通过使位于比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小于位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且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d3(d1<d3),就能够更切实地抑制配置在温度特别容易上升的部位(间隔d1的部位)的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越是温度上升容易变得显著的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端侧的区域,越是减小突起30彼此的间隔(d1<d3<d2),使得引线44难以向下方挠曲,由此来将引线44相对于传感器保持件50的高度保持为较高(s1>s3>s2),引线44的温度上升就难以产生。
另外,比较突起30彼此的间隔的大小关系的对象,以与上述突起30彼此的高度的比较对象为相同的基准来决定。
即,只要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中的任一个小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即可。
但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位于配置有引线44的区域内。
另外,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30在通过纸张方向Y(片材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引线44可能存在的区域(参照图14)内。
另外,比较突起30彼此的间隔的大小关系的对象不限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突起和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也可以是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以外的规定宽度内的突起和配置在上述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突起。
另外,配置在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突起30彼此的间隔也可以小于配置在规定宽度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其他突起30彼此的间隔。
另外,这里所说的"规定宽度",除了最小通过纸张宽度或最大通过纸张宽度以外,还包括其他任意设定的宽度。
在以上的例子中,对提高多个突起30中的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或减小一部分突起30彼此的间隔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升高一部分突起30的高度,并进一步减小该突起30彼此的间隔。
另外,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不限于设置多个的情况,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例如,如图38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且在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内仅设置一个突起30。
另外,突起30的高度t优选的是高于引线44与温度传感器27连接的位置(高度)z(t>z)。
在该例的情况下,在温度容易上升的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由于引线44被突起30支撑,因此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内相比,能够使引线44远离加热器23及传感器保持件50(主体部50a)。
由此,能够抑制在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中从加热器23对引线44的热的传递。
此外,配置有一个突起30的位置不限于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根据使用频率高的纸张的尺寸等,只要是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即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就可以适当变更。
接着,对上述突起30的配置及形状作进一步说明。
以下说明的突起30的配置及形状也可以适用于上述各例的任意的突起30。
图39所示是从加热器23一侧观察传感器保持件50的俯视图。
如图39所示,当加热器23具有在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阻抗发热体56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图18中的右侧的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被配置为与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重叠,或者配置在与阻抗发热体56错开的位置。
这里的"重叠"是指从与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面为正交的方向观察加热器23(从图39的垂直于纸面方向观察)时,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与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为重叠的状态。
这样,通过将突起30配置成与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重叠,能够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
即,在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中,与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相比,存在温度难以上升的倾向,因此通过以与该区域E重叠的方式来配置突起30,能够抑制该突起30的温度上升。
由此,还能够降低从突起30传递到引线44的热量,从而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等、除了图39中的右侧以外还需要在左侧也敷设引线44时,也可以在左侧的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区域E里重叠地配置突起30(参照图39中的双点划线)。
另外,如图39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引导部件26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引导部件26错开的位置(图39中的符号F所示的范围)里。
这时,由于能够抑制蓄积在引导部件26中的热的影响波及到突起30,因此突起30的温度上升得到抑制,进而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3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图的左侧也同样地,突起3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纸张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引导部件26错开的位置里。
另外,如图40所示的例子那样,当加热器23在纸张输送方向U上的加热器23或夹持部N的中央M具有阻抗发热体56时,优选的是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片材输送方向中央部)形成为比其两端侧的部分更高。
由此,在引线44配置在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的情况下,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确保为较大,从而容易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通过将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形成得较高,在引线44根据重力而从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向两端侧偏移来配置时,由于引线44远离阻抗发热体56,所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突起30的形状不限于图40所示的突起30的前端面朝向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逐渐变高的凸曲面状的情况,也可以是图41所示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及其附近部分中前端面急剧变高的凸台阶状。
另外,如图42所示的例子那样,当阻抗发热体56被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比加热器23或夹持部N的中央M更靠两端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形成为比其两端侧的部分更低。
这时,由于引线44根据重力被配置成向突起30的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一侧集中,所以能够将引线44配置成远离阻抗发热体56,从而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突起30的形状不限于图42所示的突起30的前端面朝向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逐渐变低的凹曲面状的情况,也可以是图43所示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中央部30m及其附近部分中前端面急剧变低的凹台阶状。
另外,作为上述本发明的各例中追加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
图44所示的例子是在支撑件25的内侧(引线44一侧)设置有低导热部件63的例子。
在加热器保持件24由支撑件25支撑的构成中,加热器保持件24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将夹持部N形成为所期望的形状。
进一步地,在支撑件25为图44所示的剖面U字形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确保支撑件25的面积惯性力矩(相对于弯曲力的阻抗性能),并在一边实现支撑件25的小型化一边能够确保刚性的同时,还能够难以产生支撑件25相对于定影带21及加热器保持件24的突起的干涉。
但是,当支撑件25与加热器保持件24接触时,加热器23的热会经由加热器保持件24传递到支撑件25,支撑件25的温度就会上升。
特别是,在支撑件25由金属制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导热性良好,容易产生支撑件25的温度上升。
因此,为了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优选的是使引线44不与支撑件25接触。
于是,在图44所示的例子中,在支撑件25的内表面与引线44之间配置有导热性比支撑件25低的低导热部63。
由此,能够避免引线44与支撑件25的直接接触。
另外,即使引线44与低导热部件63接触,与引线44直接接触支撑件25的情况相比,因为能够抑制对引线44的热的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低导热部件63既可以通过螺钉或卡扣配合机构来固定在支撑件25的内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在传感器保持件50或后述的带保持部件上。
在上述例子中,以在保持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温度传感器27的传感器保持件50上设置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设置有突起30的传感器保持件50不限于对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温度传感器27进行保持的传感器保持件。
例如,如图45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保持配置在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宽度方向外侧的温度传感器27B的传感器保持件50(50B)上设置突起30,并通过该突起30来支撑从配置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内的温度传感器27A延伸的引线44。
接着,图46所示的另一例是支撑引线44的突起30设置在对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两端部进行保持的凸缘70(带保持部件)上的例子。
凸缘70具有插入定影带21的内侧的C字状或圆筒状的保持部70a,以及限制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的移动的其限制部70b。
保持部70a具有直径比定影带21的内径小的外周面,通过插入到定影带21内,定影带21在静止时(非旋转时)基本上不被施加圆周方向的张力,即以所谓的自由带方式被保持。
另一方面,限制部70b形成为比定影带21的内径大的外径,在定影带21产生长边方向X的移动(偏靠)的情况下,通过限制部70b限制定影带21的进一步的移动。
突起30被设置为从保持部70a的内周面向与加热器23一侧为相反侧突出。
如上所述,在突起30设置于加热器保持件24或凸缘70的情况下,通过突起30来支撑引线44,在加热器23的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即在发热区域60内比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也能够将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确保为较大。
因此,在这些例子中,也能够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与加热器保持件24相比,由于凸缘70的温度难以上升,因此凸缘70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
即,与在加热器保持件24上设置突起30相比,在介于加热器保持件24和引线44之间且与加热器保持件24为另外独立的作为第一部件的凸缘70上设置突起30,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突起30的温度上升。
因此,在凸缘70上设有突起30的例子中,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图46所示的突起30的数量不限于仅为一个的情况,也可以与上述本发明的各例同样地为多个。
另外,关于突起30的配置及形状,也能够应用与上述本发明的各例为相同的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例,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在上述本发明的例子中,对介于加热器保持件24和引线44之间且与加热器保持件24为另外独立的第一部件是传感器保持件50或凸缘7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部件只要是与加热器保持件24为分体的部件即可,也可以是传感器保持件50和凸缘70以外的部件。
例如,第一部件也可以是与加热器保持件24为分体的突起。加热器保持件50和突起30也可以作为一体地成型的一个零件来形成。凸缘70和突起30也可以作为一体地成型的一个零件来形成。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适用于将各种宽度尺寸的纸张以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来对准后进行输送的中央基准输送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各种尺寸的纸张以其宽度方向一端为基准来对准后进行输送的、所谓端部输送基准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47所示,从成为各种纸张P1、P2的输送基准的位置r到纸张的最大宽度W1以及最小宽度W2的距离、或者到在这些宽度W1、W2上加上了5mm的距离的位置为止的范围,成为最大通过纸张宽度W1以及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
因此,在这种端部输送基准方式的情况下,在最小通过纸张宽度W2的宽度方向外侧且加热器23的发热区域60内,通过设置能够较大地确保引线44相对于加热器23的距离的突起30,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引线44的温度上升。
另外,作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加热源,也可以使用具有PTC特性的加热器。
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稳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
阻抗发热体通过使用具有PTC特性的加热器,在低温时通过高输出就能够快速上升,而在高温时能够通过低输出来抑制过度升温。
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PTC特性的加热器,能够有效地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阻抗发热体的发热,因此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引线的温度上升。
例如,如果PTC特性的TCR系数为300~4000ppm/度左右,就在确保加热器所需的电阻值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化。
更为优选的是,TCR系数为500~2000ppm/度。
TCR系数可以在25度和125度下通过测量电阻值来计算。
例如,如果温度上升100度,电阻值上升10%,则TCR系数为1000ppm/度。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如图48~图51所示的构成的定影装置。
下面,说明图48~图51所示的各定影装置的构成。
图48所示的定影装置20与上述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20相比,检测加热器2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7的位置是不同的。
除此以外的部分是相同的构成。
在图48所示的定影装置20中,配置在比通过纸张宽度方向上的夹持部N的中央M更靠通过纸张方向上游侧(夹持部入口侧)。
另一方面,在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20中,温度传感器27配置在夹持部N的中央M。
如图48所示,温度传感器27被配置在比夹持部N的中央M更靠通过纸张方向上游侧时,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27高精度地检测夹持部进口侧的温度。
在夹持部进口侧,由于是定影带21的热特别容易被进入夹持部N的纸张P夺走的区域,所以通过温度传感器27高精度地检测夹持部进口侧的温度,能够确保图像的定影性,能够有效地抑制定影偏移(不能充分加热调色剂图像的状态)的发生。
接着,在图4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加热器23加热定影带21的加热用夹持部N1和使纸张P通过的定影用夹持部N2分别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带21的内侧,除了加热器23之外还配置有夹持形成部件68,通过加压辊69、70隔着定影带21分别与加热器23和夹持形成部件68推压抵接,来形成加热用的夹持部N1和定影用的夹持部N2。
这时,定影带21在用于加热的夹持部N1中被加热,并且定影带21的热量在用于定影的夹持部N2中被施加到纸张P,从而使得未定影图像被定影到纸张P上。
接着,图50所示的定影装置20是在上述图50所示的定影装置中省略了加热器23一侧的加压辊69,并且加热器23与定影带21的曲率一致地形成为圆弧状的例子。
除此之外,与图50所示的构成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热器23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确保定影带21与加热器23在带旋转方向上的接触长度,从而能够高效地加热定影带21。
接着,图51所示的定影装置20是在作为一对旋转体的带71、72之间配置作为另一旋转体的辊73的例子。
在该例中,在图51中的左侧的带71内配置有加热器23,在右侧的带72内配置有夹持形成部件74。
加热器23经由左侧的带71与辊73接触,夹持形成部件74经由右侧的带72与辊73接触,由此形成加热用的夹持部N1和定影用的夹持部N2。
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器23经由左侧的带71对辊73进行加热。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图52所示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对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5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由感光鼓等构成的图像形成部80、由一对时机辊81等构成的纸张输送部、供纸装置82、定影装置83、排纸装置84、读取部85。
供纸装置82具有多个供纸盘,各个供纸盘收容不同尺寸的纸张。
读取部85读取原稿Q的图像。
读取部85从读取的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
供纸装置82收容多张纸张P,并向输送路径送出纸张P。
时机辊81将输送路径上的纸张P向图像形成机构80输送。
图像形成机构80在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具体而言,图像形成机构80包括感光鼓、充电辊、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补给装置、转印辊、清洁装置、除电装置。
定影装置83对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
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通过输送辊等被输送去排纸装置84。
排纸装置84将纸张P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
接着,基于图5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83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53所示的构成中,对于与图2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20共通的构成的部分,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来省略其说明。
如图53所示,定影装置83包括定影带21、加压辊22、加热器23、加热器保持件24、支撑件25、温度传感器27等。
在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之间形成夹持部N。
夹持部N的夹持宽度为10mm,定影装置83的线速度为240mm/s。
定影带21具有聚酰亚胺的基体和脱模层,不具有弹性层。
脱模层由例如由氟树脂构成的耐热性的薄膜材料来形成。
定影带21的外径约为24mm。
加压辊22包括芯轴、弹性层和脱模层。
加压辊22的外径为24~30mm、弹性层的厚度为3~4mm。
加热器23包括基体材料、绝热层、包括阻抗发热体等的导体层、绝缘层,整体的厚度设定为1mm。
另外,加热器23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宽度为13mm。
如图54所示,加热器23的导体层具有多个阻抗发热体56、供电线59和电极部58A~58C。
多个阻抗发热体56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此,若将各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的部分称为"分割区域",则如图54的放大图所示,在各阻抗发热体56之间分别形成有分割区域B(在图54中,仅在放大图的范围内图示了分割区域B,但实际上在全部的阻抗发热体56彼此之间设置有分割区域B)。
另外,在图54中,箭头Y方向是与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交叉或正交的方向(长度交叉方向),是与基体材料55的厚度方向为不同的方向。
另外,箭头Y方向是与多个阻抗发热体56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交叉方向)、或者是沿着基体材料55的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面的方向的加热器23的短边方向、或者是与在定影装置通过纸张的纸张的输送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另外,通过多个阻抗发热体56来构成中央的发热部35B和与其独立地可发热的两端侧的发热部35A、35C。
例如,对3个电极部58A~58C中的图54的左端的电极部58A和中央的电极部58B通电时,两端侧的发热部35A、35C发热。
另外,对两端的电极部58A、58C通电时,中央的发热部35B发热。
例如,在对小尺寸纸张进行定影动作的情况下,仅使中央的发热部35B发热,在对大尺寸纸张进行定影动作的情况下,使所有的发热部35A~35C发热,由此能够进行对应于纸张的尺寸的加热。
另外,如图5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保持件24具有收容并保持加热器23的凹部24a。
凹部24a形成在加热器保持件24的加热器23一侧。
另外,凹部24a由形成为与加热器23大致相同尺寸的矩形(长方形)的面(底面)24f、和以沿着形成该面24f的外廓的4条边与面24f交叉的方式设置的4个壁部(侧面)24b、24c、24d、24e来构成。
另外,在图55中,省略了右侧的壁部24e的图示。
另外,也可以省略与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阻抗发热体56的排列方向)交叉的一对(左右)壁部24d、24e中的一个壁部,使凹部24a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以开口的方式来构成。
如图5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3和加热器保持件24由连接器86来保持。
连接器86具有树脂制(例如LCP)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端子等。
连接器86相对于加热器23及加热器保持件24被安装在与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阻抗发热体56的排列方向)为交叉的方向(参照图57的从连接器86开始的箭头方向)里。
另外,连接器86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X(阻抗发热体56的排列方向)上的任意一个端部侧、且在与设置有加压辊22的驱动马达的一侧为相反侧安装在加热器23及加热器保持件24上。
另外,在将连接器86安装到加热器保持件24上时,也可以是设置在连接器86和加热器保持件24中的一个上的凸部与设置在另一个上的凹部卡合,并且凸部可以在凹部内相对移动。
在安装有连接器86的状态下,加热器23和加热器保持件24以从其表面侧和背面侧被连接器86夹持的方式被保持。
在该状态下,通过各接触端子与加热器23的各电极部接触(压接),就借助于连接器86将各阻抗发热体56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里的电源电连接了。
由此,成为能够从电源向各阻抗发热体56供给电力的状态。
另外,图56所示的凸缘87是设置在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并从内侧来保持定影带21的两端部的带保持部件。
凸缘87插入支撑件25的两端,并固定在作为定影装置的框架部件的一对侧板上。
图57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传感器27和作为通电切断部件的恒温器88的配置图。
如图5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传感器27被配置成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上的中央Xm侧和端部侧与各自的内周面相向而对。
另外,这些温度传感器27中的任一个被配置在与加热器23的阻抗发热体彼此间的上述分割区域B(参照图56)对应的位置里。
此外,在定影带21的中央Xm侧和端部侧,作为通电切断部件的恒温器88被配置成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向而对。
各恒温器88检测定影带21的内周面的温度或内周面附近的周边温度。
由恒温器88检测出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切断对加热器23的通电。
另外,如图57及图58所示,在保持定影带21的两端部的凸缘87中设有滑动槽87a。
滑动槽53a在定影带21相对于加压辊22的接触分离方向上延伸。
定影装置的框体的卡合部与滑动槽87a卡合。
通过该卡合部在滑动槽87a内的相对移动,定影带21被构成为能够朝着相对于加压辊22为接触分离的方向移动。
另外,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如下构成的定影装置。
图59所示是可以适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如图5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20包括作为旋转体或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作为对置旋转体或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2、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23、作为加热源保持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24、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件25,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27、第一高导热部件89等。
定影带21由环状的轮带构成。
加压辊22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接触,在与定影带21之间形成夹持部N。
加热器23加热定影带21。
加热器保持件24保持加热器23。
支撑件25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4。
温度传感器27检测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温度。
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20与上述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相比,除了具备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外,基本上是相同的构成。
另外,与图59的纸面正交的方向是定影带21、加压辊22、加热器23、加热器保持件24、支撑件25、第一高导热部件89等的长边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简称为长边方向。
另外,该长边方向是被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定影带21的带宽度方向、以及加压辊22的轴向。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23与上述图56所示的加热器同样地,多个阻抗发热体56在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但是,在多个阻抗发热体56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构成中,作为阻抗发热体56彼此的间隔的分割区域B中的加热器23的温度与配置阻抗发热体56的部分相比有变低的倾向。
因此,在分割区域B中,定影带21的温度也变低,定影带21的温度有可能在长边方向上变得不均匀。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分割区域B中的温度下降,抑制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设置了上述第一高导热部件89。
以下,对第一高导热部件89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59所示,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图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加热器23与支撑件25之间,特别是被夹在加热器23与加热器保持件24之间。
即,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一侧的面与加热器23的基体材料55的背面抵接,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另一侧的面(与一侧的面为相反侧的面)与加热器保持件24抵接。
支撑件25使沿加热器23等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垂直部25a的抵接面25a1与加热器保持件24抵接,来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4、第一高导热部件89、加热器23。
在长度交叉方向(图59的上下方向)上,抵接面25a1被设置在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范围的外侧。
由此,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3向支撑件25的传热,加热器23能够高效地加热定影带21。
如图60所示,第一高导热部件89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部件,例如,其厚度设定为0.3mm,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222mm,长度交叉方向的宽度设定为10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89由单一的板材构成,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
另外,在图60中,省略了图59中记载的引导部件26。
第一高导热部件89嵌入加热器保持件24的凹部64b,通过从其上方安装加热器23,来被加热器保持件24和加热器23夹持而得到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长边方向的宽度设定为与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
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加热器23通过配置在与凹部24b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壁(长边方向限制部)24d、24e,来限制长边方向的移动。
如此,通过限制第一高导热部件8在定影装置内的长边方向的位置偏移,能够相对于长边方向的目标范围来提高热传导效率。
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加热器23通过配置在凹部24b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侧壁(排列交叉方向限制部)24b、24c,来限制长度交叉方向的移动。
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的范围不限于图60所示的范围。
例如,如图61所示,也可以仅在配置阻抗发热体56的长边方向的范围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参照图61中的剖面线部分)。
另外,如图62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可以在与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的间隔(分割区域)B对应的位置,仅在其整个区域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
另外,在图62中,为了方便起见,阻抗发热体56和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图62的上下方向上错开地表示,但两者被配置在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里。
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既可以配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一部分里,也可以如图63所示的例子那样,第一高导热部件89配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整体里。
更进一步地,如图63所示,除了与长边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以外,还能够将第一高导热部件89配置为跨越将该间隔B夹在中间的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该"跨越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来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是指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两侧的阻抗发热体56至少一部分重叠。
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既可以配置在与加热器23的全部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也可以如图63所示的例子那样,仅配置在与一部分间隔B(该情况下为1处)对应的位置里。
在此,"第一高导热部件89配置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是指间隔B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至少一部分在长边方向上重叠。
通过加压辊22的加压力,第一高导热部件89被夹在加热器23和加热器保持件24之间并与这些部件紧密相接。
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与加热器23的接触,提高了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上的热传导效率。
然后,通过将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长边方向上配置在与加热器23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里,能够提高间隔B中的热传导效率,并增加对间隔B传递的热量,能够使间隔B中的温度上升。
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从而能够抑制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定影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定影不均和光泽不均。
另外,为了在间隔B中确保充分的定影性能,不需要增加加热器23的发热量,能够实现定影装置的节能化。
特别是,在配置有阻抗发热体56的长边方向整个区域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情况下,在加热器23的主要加热区域(即,通过纸张的纸张的图像形成区域)整个区域里,能够提高加热器23的传热效率,抑制加热器23乃至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更进一步地,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89和具有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56的组合,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小尺寸纸张通过纸张时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引起的过度升温。
该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稳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
即,通过阻抗发热体56具有PTC特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阻抗发热体56的发热量,并且通过第一高导热部件89能够将温度上升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热量高效地向通过纸张区域传递,因此通过它们的相乘效果能够有效地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引起的过度升温。
另外,即使在间隔B的周边,由于间隔B的发热量小,加热器23的温度降低,因此优选的是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
例如,通过在与包含图64所示的间隔B的周边区域的扩大分割区域C对应的位置里配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能够提高间隔B及其周边的长边方向的热传递效率,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另外,在第一高导热部件89被配置在设有全部的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的长边方向整体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加热器23(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接着,对定影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5所示的定影装置20在加热器保持件24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之间具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
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加热器保持件24、支撑件25、第一高导热部件89等部件的层叠方向(图65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不同的位置里。
更详细地说,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重叠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图59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67,但图65所示的是未配置温度传感器27的剖面。
第二高导热部件90由热传导率比基体材料55高的部件、例如石墨烯或石墨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导热部件90由厚度1mm的石墨片材构成。
但是,第二高导热部件90也可以由铝、铜、银等的板材构成。
如图66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加热器保持件24的凹部24b配置有多个,在各第二高导热部件90彼此之间存在长边方向的间隔。
在加热器保持件24的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部分里,形成有比其它部分深一级的凹部。
第二高导热构件90在长边方向的两侧与加热器保持件24之间设有间隙。
因此,抑制了从第二高导热部件90向加热器保持器24的传热,并且定影带21被加热器23有效地加热。
另外,在图66中,省略了图65中记载的引导部件26。
如图67所示,第二高导热部件90(参照剖面线部)在长边方向(箭头X方向)上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被配置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高导热部件90配置在间隔B的整个区域。
另外,在图67(以及后述的图69)中,示出了第一高导热部件89在配置了所有的阻抗发热体56的区域的长边方向整体上来配置的情况。
第一高热传导部件89的配置范围不限于此。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除了第一高导热部件89之外,在与长边方向的间隔B对应的位置,通过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配置第二高导热部件90,能够进一步提高间隔B中的长边方向的热传递效率,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另外,最优选的是如图68所示,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仅在其整个区域设置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
由此,在与间隔B对应的位置处,与其他区域相比,尤其能够提高热传递效率。
另外,在图68中,为了方便起见,阻抗发热体56和第一高导热部件89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错开地表示,但它们被配置在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里。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既可以配置在阻抗发热体56的长度交叉方向的一部分里,也可以配置为覆盖长度交叉方向的整体。
另外,第一高导热部件89和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两者也可以由上述石墨烯片构成。
这时,能够在沿着石墨烯的面的规定的方向、即不是厚度方向而是长边方向上形成热传导率高的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3以及定影带21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
石墨烯是薄片状的粉体。
石墨烯如图71所示地由碳原子的平面状的六边形晶格结构组成。
石墨烯片是指片材状的石墨烯,通常为单层。
另外,石墨烯片既可以在碳的单一层中含有杂质,也可以具有富勒烯构成。
富勒烯结构通常被认为是相同数目的碳原子形成五元环和六元环的笼状稠合多环体而成的化合物,成C60、C70和C80富勒烯或具有三配位碳原子的其它闭合笼状结构。
石墨烯片是人造的,例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来制造。
石墨烯片可以使用市售品。
石墨烯片的大小、厚度或后述的石墨片的层数等例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测量。
另外,将石墨烯多层化后的石墨具有大的热传导各向异性。
如图72所示,石墨具有碳原子的缩合六元环层面呈平面状扩展的层,并具有将该层重叠为多层的晶体结构。
该晶体构成中的碳原子之间,层内的邻接的碳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层间的碳原子之间形成范德华键。
而且,共价键与范德华键相比,其结合力大,层内的结合和层间的结合具有大的各向异性。
即,通过由石墨构成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中的长边方向的传热效率比厚度方向(即,部件的层叠方向)大,能够抑制向加热器保持件24的传热。
因此,在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3的长边方向的温度不均的同时,能够将朝着加热器保持件24侧流出的热抑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通过由石墨构成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能够使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具有到700度左右不氧化的优异的耐热性。
石墨片的特性、尺寸能够根据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所要求的功能来适当变更。
例如,通过使用高纯度的石墨或单晶石墨,或者增大石墨片的厚度,能够提高其热传导的各向异性。
另外,为了使定影装置高速化,也可以使用厚度小的石墨片来减小定影装置的热容量。
另外,在夹持部N以及加热器23的宽度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此相应地增大第一高导热部件89或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长边方向的宽度。
从提高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石墨片的层数优选为11层以上。
另外,石墨片也可以部分地包括单层和多层的部分。
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长边方向上,在与间隔B(进一步扩大分割区域C)对应的位置处,只要设置在与相邻的阻抗发热体56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里即可,不限于图67的配置。
例如,如图69所示的示例,第二高导热部件90A在长度交叉方向(箭头Y的方向)上,可以设置成从基体材料55向长度交叉方向的两侧突出。
另外,第二高导热部件90B在长度交叉方向上也可以被设置在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范围内。
另外,第二高导热部件90C也可以被设置在间隔B的一部分里。
另外,在图70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与加热器保持件24之间设置有厚度方向(图70中的左右方向)的间隙。
即,在配置有加热器23、第一高导热部件89以及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加热器保持件24的凹部24a(参照图66)的一部分的区域里,设置有作为绝热层的避让部24g。
避让部24g被设置在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在图70中省略图示)的部分以外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区域里。
另外,避让部24g是通过使加热器保持件24的凹部24a的深度比其他部分深来形成的。
由此,能够将加热器保持件24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接触面积限制在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高导热部件89向加热器保持件24的传热,能够通过加热器23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
另外,在长边方向的设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剖面中,如上述图65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地,第二高导热部件90与加热器保持件24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避让部24g在长度交叉方向(图70中的上下方向)上遍及设有阻抗发热体56的范围整个区域地来设置。
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第一高导热部件89向加热器保持件24的传热,提高加热器23对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另外,作为绝热层,除了如避让部24g那样地设置空间的构成之外,也可以是设置热传导率比加热器保持件24低的绝热部件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高导热部件90设置为与第一高导热部件89不同的部件,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第一高导热部件89的与间隔B对应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大,从而使第一高导热部件89兼有第二高导热部件90的功能。
以上,对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其他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通过在这样的构成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中应用本发明,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即,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引线的温度上升,并能够提高引线的耐久性。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加热装置的一例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定影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对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等的液体进行干燥的干燥装置、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的加热装置。
总结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方式,在本发明中包括至少具有下述构成的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加热装置具有一对旋转体、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导体、导体支撑体和支撑导体支撑体的部件。
所述一对旋转体相互接触形成片材所通过的夹持部。
所述加热器加热一对所述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
所述导体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具有可挠性。
所述导体支撑体支撑所述导体,使得从所述导体到所述加热器的规定范围外侧的至少一个加热器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导体到所述规定范围内的加热器的位置为止的距离;
支撑所述导体支撑体的所述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加热器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向而对的第二侧面。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还具有包含所述导体支撑体的多个导体支撑体。
其中,所述部件支撑所述多个导体支撑件,所述多个导体支撑体位于所述部件的第二侧面上,并在离开所述加热器的方向上突出。
从面向比所述加热器的规定范围更靠外侧的至少一个位置的、至少一个所述多个导体支撑体的前端到所述部件的高度,比从面向位于所述加热器的所述规定范围的内侧的位置的另一个导体支撑体的前端到所述部件的高度高。
[第三方式]
在第三方式中,根据第一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还具有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这里,所述部件是位于所述加热器保持件和所述导体之间的部件。
[第四方式]
在第四方式中,第三方式的加热装置中的所述部件是保持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保持件。
[第五方式]
在第五方式中,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加热装置中的所述部件是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
[第六方式]
在第六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器的所述规定范围面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所通过的区域。
[第七方式]
在第七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器具有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发热体,所述导体支撑体在片材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发热体彼此之间的区域重叠。
[第八方式]
在第八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加热装置,所述导体支撑件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开始在离开加热器的方向上突出;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导体支撑体的前端的高度,大于从所述部件的第二侧面到所述导体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的位置的高度。
[第九方式]
在第九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器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加热器的中央具有发热体,所述导体支撑体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在离开所述加热器的方向上突出,并在从片材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加热器的中央偏离的位置支撑所述导体。
[第十方式]
在第十方式中,根据第九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所述导体支撑体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向离开加热器的方向突出,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导体支撑体的片材输送方向中央位置的高度比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导体支撑体的片材输送方向两端各自的前端位置的高度高。
[第十一方式]
在第十一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还具有支撑件,其支撑作为所述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以及低导热部,其配置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导体之间,具有比所述支撑件低的热传导率。
[第十二方式]
在第十二方式中,根据第一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所述温度传感器面向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通过的区域。
[第十三方式]
在第十三方式中,定影装置包括第一至第十二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来使未定影图像定影到片材上。
[第十四方式]
在第十四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至第十二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和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一个。

Claims (15)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旋转体,其相互接触来形成通过片材的夹持部;
加热器,其加热一对所述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
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
导体,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且具有可挠性;
导体支撑体,其支撑所述导体使得从所述导体到比所述加热器的规定范围更靠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至少一个加热器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大于从所述导体到所述宽度方向规定范围内的加热器的位置为止的距离;
部件,其支撑所述导体支撑体并具有面向所述加热器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向而对的第二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包含所述导体支撑体的多个导体支撑体,
所述部件支撑所述多个导体支撑体,
所述多个导体支撑体位于所述部件的第二侧面上并在离开所述加热器的方向上突出,
从所述部件到面向比所述加热器的所述规定范围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所述多个导体支撑体的至少一个的前端为止的高度,大于从所述部件到面向所述规定范围的内侧的位置的另一个导体支撑体的前端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特征在于还具有:
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
所述部件位于所述加热器保持件和所述导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是保持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保持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是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保持件和所述导体支撑体作为一个部件来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的所述规定范围面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所通过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发热体,
所述导体支撑体被配置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发热体彼此之间的区域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支撑体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开始在离开所述加热器的方向上突出;
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导体支撑体的前端的高度,大于从所述部件的第二侧面到所述导体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的位置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在片材输送方向的所述加热器的中央具有发热体,
所述导体支撑体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向离开所述加热器的方向突出,并在从所述片材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加热器的中央偏离的位置支撑所述导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所述导体支撑体的中央位置的高度,大于从所述部件的所述第二侧面到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所述导体支撑体的两端各自的顶点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件,其支撑作为所述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以及
低导热部,其配置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导体之间,具有比所述支撑件低的热传导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面向具有最小宽度的片材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通过的区域。
14.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来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到片材上。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310492912.4A 2022-05-11 2023-05-05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70553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8180 2022-05-11
JP2022086031A JP2023173635A (ja) 2022-05-26 2022-05-26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6031 2022-05-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5315A true CN117055315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52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92912.4A Pending CN117055315A (zh) 2022-05-11 2023-05-05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73635A (zh)
CN (1) CN11705531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73635A (ja)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16906B2 (ja) 温度検知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7055315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2189098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4276541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67195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66699A1 (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72602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34126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375966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1192144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11971674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279996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230288850A1 (en) Shee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or
EP4187324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194955A1 (en) Nip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68822A (ja)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65240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2715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6707A (ja) ニップ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10518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86090A (ja) ニップ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40241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8378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984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1442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