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9870A - 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09870A
CN116209870A CN202080104187.3A CN202080104187A CN116209870A CN 116209870 A CN116209870 A CN 116209870A CN 202080104187 A CN202080104187 A CN 202080104187A CN 116209870 A CN116209870 A CN 116209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eat exchange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flow pa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41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欣
外川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209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9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15Heat and mass exchangers, e.g. with permeable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zig-zag b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25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全热交换元件将分隔板(2)和间隔保持部件(3)以多个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邻接的间隔保持部件(3)之间交叉的方式层叠而成,该间隔保持部件(3)通过侧壁部(32)连接多个尖端部之间而被加工成波型形状。全热交换元件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分隔板(2)之间具有由分隔板(2)和侧壁部(32)包围的多个流路(71x、72x、73x、74x、75x、76x)。多个流路(71x、72x、73x、74x、75x、76x)具有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1x、74x)、和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2x、73x、75x、76x)。构成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2x、73x、75x、76x)的侧壁部(32)的长度比构成线对称形状的流路(71x、74x)的侧壁部(32)的长度长。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进行空气流彼此的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处于建筑物的室内的情况下,会散发出源自人体、源自建材等的污染空气的物质。因此,由换气扇等进行的室内外空气的置换在确保人的健康以及舒适性方面是必须的,但在需要制冷制热的期间,除了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外,由空调机等实现的温热环境的确保也是重要的。为了通过基于换气的室内空气质量的确保、和基于空气调节的调温或基于除湿/加湿器的调湿来同时进行室内的热以及湿度环境的确保,而通过全热交换形换气扇同时进行同时供排气的机械换气和通过全热交换元件的全热回收。由此,能够降低需要制冷制热的期间的空气调节能量,能够将空气质量保持在舒适的状态。
在决定全热交换形换气扇的性能的指标中,有将室内外空气中的显热以及潜热加在一起而得的全热的交换效率亦即全热交换效率,提高该全热交换效率对于兼顾舒适性和节能性的换气空调而言是重要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具有分隔板和保持分隔板的间隔的间隔板,分隔板和间隔板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全热交换元件通过如下方法制造:在截面为波型的间隔板的尖端部涂敷粘合剂,并贴合分隔板进行一体化而形成单位构成部件,之后在单位构成部件的间隔板侧涂敷粘合剂,并以间隔板的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单位构成部件之间正交的方式层叠多层。由此,在全热交换元件通过分隔板以及间隔板,沿分隔板的层叠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层状空气流路、和与第一层状空气流路正交的第二层状空气流路。于是,在第一层状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第一空气与在第二层状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第二空气之间,以分隔板为介质交换潜热以及显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058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全热交换元件中,要求用于维持第一层状空气流路以及第二层状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在单位构成部件中,间隔板必须在多个粘合部分与分隔板粘合。然而,由于在分隔板与间隔板的粘合部分存在粘合剂,导致透湿性能降低,所以湿度交换效率变低。即,存在粘合部分越多全热交换效率越低的问题。另外,虽然减少分隔板与间隔板的粘合部分时,湿度交换效率会提高,但是有可能无法确保用于维持第一层状空气流路以及第二层状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即,要求一种能够确保热交换元件的强度,并且比以往减少分隔板与间隔板的粘合部分的热交换元件。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确保用于维持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并且比以往提高湿度交换效率的全热交换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公开的全热交换元件将分隔板和间隔保持部件以多个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邻接的间隔保持部件之间交叉的方式层叠而成,该间隔保持部件通过侧壁部连接包含凹部以及凸部的多个尖端部之间而被加工成波型形状。全热交换元件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分隔板之间具有由分隔板和侧壁部包围的多个流路。多个流路具有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和相对于在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构成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侧壁部的长度比构成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侧壁部的长度长。
本公开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起到能够确保用于维持空气流路的形状的强度并且比以往提高湿度交换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单位构成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以及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中的压力损失、和梯形的下底与斜边所成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将与正方形的分隔板2的相互正交的两个边平行的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以下,对于Z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时使用“上”或“下”来表现。全热交换元件1具有分隔板2和保持分隔板2的间隔的间隔保持部件3。
分隔板2是具有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的板状部件,其中,透湿性是指通过水蒸气但不通过空气的性质,气体遮挡性是指隔绝后述的供气流和排气流的性质。分隔板2在一个例子中为正方形。
间隔保持部件3是被加工成作为谷部的凹部31a和作为峰部的凸部31b交替地连续的波型状的部件。凹部31a以及凸部31b在X方向或Y方向上延伸。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通过粘合剂而与下侧的分隔板2粘合,凸部31b通过粘合剂而与上侧的分隔板2粘合。以下,在不需要区分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以及凸部31b的情况下,凹部31a以及凸部31b称为尖端部31。尖端部31是经由粘合剂与分隔板2接触的部分。将在多个尖端部31的排列方向上邻接的尖端部31之间连接起来的面,也就是将凹部31a的底部与凸部31b的顶部之间连接起来的面被称为侧壁部32。即,间隔保持部件3具有尖端部31与尖端部31之间被侧壁部32连接的构造。在图1以及图2的例子中,尖端部31以及侧壁部32分别为平面状。间隔保持部件3的在XY面内的尺寸与分隔板2的尺寸相同。
这里,将在尖端部31即凹部31a的下表面涂敷有粘合剂的间隔保持部件3贴合分隔板2而进行一体化的部件称为单位构成部件5。在单位构成部件5中,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的下表面在凹部31a的整个延伸方向经由粘合剂与分隔板2的上表面粘合。由此,单位构成部件5形成为底面为正方形的立体构造体。单位构成部件5在正方形的分隔板2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配置有间隔保持部件3的波型状的部分,并且在相互平行的另一对边配置有间隔保持部件3的侧壁部32。以下,单位构成部件5中的配置为波型状的部分向外部露出的部分被称为通风面5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全热交换元件1具有以使得在Z方向上邻接的单位构成部件5的通风面51不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将单位构成部件5沿Z方向层叠的构造。即,全热交换元件1具有沿Z方向层叠相对于正下方的单位构成部件5在XY面内旋转了90度的单位构成部件5的构造。此时,在单位构成部件5的间隔保持部件3的凸部31b的上表面涂敷粘合剂,而使其与配置于上侧的单位构成部件5的分隔板2的下表面粘合。
由此,在作为层叠方向的Z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分隔板2之间,形成有由分隔板2和侧壁部32包围的多个流路。即,在关注在Z方向上邻接的一对分隔板2、和被一对分隔板2夹住的间隔保持部件3时,形成由尖端部31、与尖端部31邻接的两个侧壁部32、以及与尖端部31相对的分隔板2包围的流路。在流路中流动有作为空气的流动的空气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形成于在Z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分隔板2之间的多个流路统称为元件内空气流路7。
如上述那样,在全热交换元件1中,单位构成部件5相对于正下方的单位构成部件5以在XY面内旋转90度的状态沿Z方向层叠。其结果,作为在X方向上延伸的元件内空气流路7的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和作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元件内空气流路7的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被交替地层叠。通过在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流动第一空气流120,并且在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流动第二空气流130,从而在第一空气流120与第二空气流130之间以分隔板2为介质交换潜热以及显热。此外,以下,在不需要区分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和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的情况下,记为元件内空气流路7。
接下来,对间隔保持部件3的形状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单位构成部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图4以及图5中,示出了被沿Z方向配置的一对分隔板2夹住的间隔保持部件3。在图4中,示出了与X方向垂直的通风面51,在图5中,示出了与Y方向垂直的通风面51。此外,以下,在与元件内空气流路7垂直的截面中,尖端部31所排列的方向被称为左右方向。
如图3所示,间隔保持部件3被加工成,在与元件内空气流路7垂直的截面中,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和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73沿左右方向排列。更具体而言,所谓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是指,在与元件内空气流路7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与层叠方向即Z方向平行的直线呈线对称的梯形形状。另外,所谓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是指,在与元件内空气流路7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与Z方向平行的直线呈非线对称的梯形形状。其中,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与相对于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对应,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73与相对于沿层叠方向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对应。在一个例子中,间隔保持部件3通过折弯平板状的部件来加工。
对于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与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73的比例,预先通过实验或计算来求出,以使得在沿Z方向层叠了预定数量的单位构成部件5时,成为能够维持流路71、72、73的形状的强度。其中,成为能够维持流路71、72、73的形状的强度的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与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73比例,能够根据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中的侧壁部32相对于分隔板2的角度而变化。在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的比例以及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中的侧壁部32相对于分隔板2的角度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间隔保持部件3不能维持流路71、72、73的形状,有可能被压溃。在一个例子中,若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比例过小,则有可能不能维持流路71、72、73的形状,因此优选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比例在预定值以上。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两个分隔板2夹住间隔保持部件3在Z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由两个分隔板2包围的空间为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或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
在图4的例子中,间隔保持部件3被加工成,形成在与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垂直的截面中斜边的长度相等的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和具有与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的斜边相等的长度的斜边以及比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的斜边长的斜边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x、73x。以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x、73x的较长的斜边配置于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侧的方式配置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x、73x。
由此,在间隔保持部件3与下侧的分隔板2之间形成流路71x、72x、73x,并且在间隔保持部件3与上侧的分隔板2之间也形成将流路71x、72x、73x的形状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反转而成的流路74x、75x、76x。
其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间隔保持部件3和夹住间隔保持部件3的两张分隔板2,而由形状不同的流路71x、72x、73x、74x、75x、76x构成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流路71x、76x、72x、74x、73x、75x依次连续设置。
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也与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相同。如图5所示,间隔保持部件3被加工成,形成在与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垂直的截面中斜边的长度相等的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y、和具有与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y的斜边相等的长度的斜边以及比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y的斜边长的斜边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y、73y。以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y、73y的较长的斜边配置于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y侧的方式配置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y、73y。
由此,在间隔保持部件3与下侧的分隔板2之间形成流路71y、72y、73y,并且在间隔保持部件3与上侧的分隔板2之间也形成将流路71y、72y、73y的形状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反转而成的流路74y、75y、76y。
其结果,如图5所示,通过间隔保持部件3和夹住间隔保持部件3的两张分隔板2,而由形状不同的流路71y、72y、73y、74y、75y、76y构成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流路71y、76y、72y、74y、73y、75y依次连续设置。
在构成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的流路71x、72x、73x、74x、75x、76x中,只要确定流路71x、72x、73x的形状,则流路74x、75x、76x的形状必然会被确定。因此,这里对流路71x、72x、73x的形状进行说明。
以流路71x成为两个斜边的长度相同的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即等腰梯形形状的方式加工间隔保持部件3。但是,下底不是由间隔保持部件3而是由分隔板2构成。等腰梯形形状的上底与间隔保持部件3的凸部31b对应,凸部31b通过粘合剂4而与上侧的分隔板2粘合。若将下侧的分隔板2与构成流路71x的左侧的斜边即侧壁部32所成的角度设为θ1,将下侧的分隔板2与构成流路71x的右侧的斜边即侧壁部32所成的角度设为θ2,则θ1≈θ2。即,在误差范围内,θ1与θ2一致。这样,流路71x是两个斜边的长度相等的左右对称形的等腰梯形形状。
构成流路71x的右侧的斜边的下部与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对应,凹部31a通过粘合剂4而与下侧的分隔板2粘合。在一个例子中,凹部31a以与凸部31b的粘合部分相同的长度被粘合。夹着作为粘合部分的粘合剂4,而在间隔保持部件3的下侧设置有流路72x。流路72x通过加工间隔保持部件3而构成为,左侧的斜边比流路71x的左侧的斜边长,且右侧的斜边的长度与流路71x的斜边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但是,下底不是由间隔保持部件3而是由分隔板2构成。间隔保持部件3的位于梯形形状的上底的凸部31b通过粘合剂4而与上侧的分隔板2粘合。若将下侧的分隔板2与构成流路72x的左侧的斜边所成的角度设为θ3,将下侧的分隔板2与构成流路72x的右侧的斜边所成的角度设为θ4,则θ3<θ1且θ4≈θ2。这样,流路72x为两个斜边的长度不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
构成流路72x的右侧的斜边的下部与间隔保持部件3的凹部31a对应,凹部31a通过粘合剂4而与下侧的分隔板2粘合。在一个例子中,凹部31a以与凸部31b的粘合部分相同的长度被粘合。夹着作为粘合部分的粘合剂4,而在间隔保持部件3的下侧设置有流路73x。流路73x通过加工间隔保持部件3而构成为,左侧的斜边的长度与流路71x的左侧的斜边的长度大致相同,且右侧的斜边比流路71x的右侧的斜边长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但是,下底不是由间隔保持部件3而是由分隔板2构成。间隔保持部件3的位于梯形形状的上底的凸部31b通过粘合剂4而与上侧的分隔板2粘合。若将下侧的分隔板2与构成流路73x的左侧的斜边所成的角度设为θ5,将下侧的分隔板2与构成流路73x的右侧的斜边所成的角度设为θ6,则θ6<θ2且θ5≈θ1。这样,流路73x为两个斜边的长度不同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
若将流路72x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反转,则成为与流路73x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另外,若在上下方向上反转流路71x,则成为与流路74x相同的形状,若在上下方向上反转流路72x,则成为与流路75x相同的形状,若在上下方向上反转流路73x,则成为与流路76x相同的形状。此外,由于构成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的各流路71y、72y、73y、74y、75y、76y的构造与构成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的各流路71x、72x、73x、74x、75x、76x的构造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当关注形成于间隔保持部件3与下侧的分隔板2之间的梯形形状的流路时,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和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x、73x成为重复的单位。因此,将沿左右方向配置三个梯形形状的流路的结构设为重复的单位。在以往的全热交换元件中,间隔保持部件成为被加工成使上下反转的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沿左右方向交替地重复配置的构造。在实施方式1的全热交换元件1的重复单位中包含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2x、73x,该流路72x、73x具有比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71x的斜边长的斜边,因此,与以往的全热交换元件的重复配置三个梯形形状的流路时相比,重复单位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变长。其结果,在将间隔保持部件3与分隔板2粘合时,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分隔板2所包含的重复单位的数量比以往少。即,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分隔板2与间隔保持部件3通过粘合剂4粘合的粘合部分的数量比以往少。由于在粘合部分中,存在粘合剂4而导致透湿性能变差,因此湿度交换效率变低,但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由于粘合部分比以往少,所以能够提高湿度交换效率。另外,由于包含预定比例以上的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并且周期性地配置等腰梯形形状的流路71x的位置,所以能够形成元件内空气流路7,而维持用于维持形状的强度。
此外,虽然在图4以及图5的例子中示出了流路71x、72x、73x、74x、75x、76x、71y、72y、73y、74y、75y、76y的形状为梯形形状的情况,但流路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梯形形状,只要左右对称形状和左右非对称形状混合存在即可。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其中,对与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6的例子中,元件内空气流路7包含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状的流路711、712、713、714、715、716、717、718。在该情况下,构成三角形状的流路711、712、713、714、715、716、717、718的间隔保持部件3的尖端部31通过粘合剂4而与分隔板2粘合。其中,流路711、713、716、717为左右对称形的等腰三角形状,流路712、714、715、718为左右非对称形的三角形状。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空气流路的结构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其中,对与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图7的例子中,由曲线构成图4以及图5的上底以及下底的尖端部31。因此,虽然在图4中,流路71x、72x、73x、74x、75x、76x为梯形形状,但在图7中,角部由曲线构成,而成为带有圆角的三角形状。即使在该情况下,由曲线构成的尖端部31也通过粘合剂4与分隔板2粘合。
接下来,关注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以及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的压力损失。对于全热交换元件1而言,压力损失越低,性能越优越。压力损失基本上与空气通过流路的风速或流路截面的形状或大小即等效直径相关。这里,等效直径是指表示流路截面与多大直径的圆管的集合等效的代表性长度。
图8是表示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以及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中的压力损失、和梯形的下底与斜边所成的角度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这里,示出了将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以及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中的压力损失和梯形形状的流路的斜边与底边所成的角度θ的关系换算成等效直径而计算出的结果。在一个例子中,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是如图4的流路71x、74x那样两个斜边的长度相同且θ1≈θ2的流路。在一个例子中,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是如图4的流路72x、73x、75x、76x那样两个斜边的长度不同且θ3≠θ4或θ5≠θ6的流路。在图8中,横轴是流路的下底与斜边之间的角度θ[°],纵轴是各流路中的压力损失[Pa]。
如图8所示,在θ大于30°且为90°以下的范围内,压力损失变低。并且,可知在θ为72°以下的范围内,与左右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相比,左右非对称形的梯形形状的流路的压力损失低。即,通过使左右非对称形的形状的流路包含在空气流路中,能够降低全热交换元件1的空气流路中的压力损失。另外,可知为了降低压力损失,优选梯形形状的流路的下底与斜边之间的角度θ大于30°且为72°以下。此外,流路的形状无论是如图6那样为三角形状,还是如图7那样为包含曲线的形状,都是同样的。即,对于包含相对于与Z方向平行的直线呈线对称的形状的流路和相对于与Z方向平行的直线呈非线对称的形状的流路的元件内空气流路7而言,可以说是同样的。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9中,换气装置100具备上述的全热交换元件1。图9所示的换气装置100设置于住宅等处,用作在室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00在内部具有:供气流路131,是用于向室内供给室外的空气的第一空气流路;和排气流路132,是用于向室外排出室内的空气的第二空气流路。全热交换元件1配置于供气流路131以及排气流路132的中途。因此,在供气流路131的一部分包含全热交换元件1的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在排气流路132的一部分包含全热交换元件1的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
换气装置100具有:供气送风机133,设置于供气流路131,并产生从室外朝向室内的空气的流动;和排气送风机134,设置于排气流路132,并产生从室内朝向室外的空气的流动。
若换气装置100开始运转,则供气送风机133以及排气送风机134工作。例如,在假定为冬季的情况下,寒冷且干燥的室外空气作为供气流亦即第一空气流120在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x中通过,温暖且湿气高的室内空气作为排气流亦即第二空气流130在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7y中通过。供气流以及排气流的各空气流即两种空气流隔着分隔板2流动。此时,经由分隔板2而在各空气流之间传递热,并且水蒸气透过分隔板2,由此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显热以及潜热的热交换。其结果,供气流被加热并且被加湿而供给到室内,排气流被冷却并且被减湿而向室外排出。因此,通过在换气装置100中进行换气,能够抑制室内的气温以及湿度的变化并对室外和室内的空气进行换气。
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元件1中,元件内空气流路7由两个斜边的长度相同的左右对称形的流路71、和两个斜边中的一个比左右对称形的流路71的斜边长的左右非对称形的流路72、73形成。因此,通过左右对称形的流路71能够确保层叠方向的强度,并且通过左右非对称形的流路72、73能够削减分隔板2与间隔保持部件3的粘合部分的数量,而提高作为全热交换元件1的湿度交换效率,提高全热交换效率。
另外,通过依次重复排列左右对称形的流路71和左右非对称形的流路72、73,从而全热交换元件1的强度在整体上变得均匀,能够确保全热交换元件1的强度。并且,通过使间隔保持部件3的侧壁部32与分隔板2的角度θ大于30°且为72°以下,从而除了上述的效果之外,还能够降低元件内空气流路7的压力损失。
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一个例子,可以与其它公知的技术组合,也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全热交换元件;2...分隔板;3...间隔保持部件;4...粘合剂;5...单位构成部件;7...元件内空气流路;7x...第一元件内空气流路;7y...第二元件内空气流路;31...尖端部;31a...凹部;31b...凸部;32...侧壁部;51...通风面;71、71x、71y、72、72x、72y、73、73x、73y、74x、74y、75x、75y、76x、76y、711、712、713、714、715、716、717、718...流路;100...换气装置;120...第一空气流;130...第二空气流;131...供气流路;132...排气流路;133...供气送风机;134...排气送风机。

Claims (6)

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其将分隔板和间隔保持部件以多个尖端部的延伸方向在邻接的所述间隔保持部件之间交叉的方式层叠而成,所述间隔保持部件通过侧壁部连接包含凹部以及凸部的所述多个尖端部之间而被加工成波型形状,
所述全热交换元件的特征在于,
在层叠方向上邻接的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具有由所述分隔板和所述侧壁部包围的多个流路,
所述多个流路具有:相对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和相对于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呈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
构成所述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所述侧壁部的长度比构成所述线对称形状的流路的所述侧壁部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流路中,沿着所述多个尖端部的排列方向,具有规则地重复排列所述线对称形状的流路和所述非线对称形状的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与所述分隔板相交的角度大于30°且为9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与所述分隔板相交的角度大于30°且为7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流路为梯形形状、三角形状或者角部由曲线构成的三角形状。
6.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送风机,使第一空气流在第一空气流路流动;
第二送风机,使第二空气流在第二空气流路流动;以及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空气流路以及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的中途。
CN202080104187.3A 2020-08-11 2020-08-11 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Pending CN1162098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0615 WO2022034640A1 (ja) 2020-08-11 2020-08-11 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9870A true CN116209870A (zh) 2023-06-02

Family

ID=80247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4187.3A Pending CN116209870A (zh) 2020-08-11 2020-08-11 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5916A1 (zh)
JP (1) JP7333875B2 (zh)
CN (1) CN116209870A (zh)
WO (1) WO20220346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05387B1 (fr) * 2019-12-20 2021-11-26 Liebherr Aerospace Toulouse Sas Échangeur de chaleur à passages de fluide optimisés
WO2024062122A1 (en) * 2022-09-23 2024-03-28 Velocys Technologies Ltd Channel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93476A (en) * 1950-10-24 1953-07-01 Separator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s
SE521377C2 (sv) * 1998-09-01 2003-10-28 Compact Plate Ab Plattvärmeväxlare av korsströmstyp
JP2003071237A (ja) * 2001-09-06 2003-03-11 Daikin Ind Ltd 冷却用素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除湿素子
DE202005009948U1 (de) * 2005-06-23 2006-11-16 Autokühler GmbH & Co. KG Wärmeaustauschelement und damit hergestellter Wärmeaustauscher
JP2012141121A (ja) * 2010-12-16 2012-07-26 Shimizu Corp 全熱交換素子
JP2019504287A (ja) * 2015-12-18 2019-02-14 コア エネルギー リカバリー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エンタルピー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34640A1 (ja) 2022-02-17
US20230235916A1 (en) 2023-07-27
JP7333875B2 (ja) 2023-08-25
JPWO2022034640A1 (zh) 2022-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0606B2 (en) Heat exchange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ventilator
US20110209858A1 (en)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Apparatus
JP3577863B2 (ja) 対向流型熱交換器
CA2880353C (en) Membrane support assembly for an energy exchanger
US10281162B2 (en) Enthalpy exchanger including stacked networks and selectively permeable membranes
CN116209870A (zh) 全热交换元件以及换气装置
JPH09152292A (ja) 熱交換素子
JP5987854B2 (ja) 熱交換素子及び熱交換器
JP2017521629A (ja) エアガイド一体型蒸発冷却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800936B1 (en)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 fill pack of heat exchanger plates
KR20100059140A (ko) 환기덕트용 전열교환기 소자
JP6078668B1 (ja) 間接気化式空調装置
JP6322601B2 (ja) 空気流通パネル
JP2005291618A (ja) 全熱交換素子及び全熱交換器
JPH09287794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00111279A (ja) 全熱交換器用枠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全熱交換器
KR101971934B1 (ko) 환기 덕트용 현열 열교환기
JP4021048B2 (ja) 熱交換素子
WO2024053082A1 (ja)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KR200274469Y1 (ko) 공기조화기의 판형열교환기용 열교환판 적층구조
WO2022244102A1 (ja) 熱交換素子
JP7126617B2 (ja)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JP3156162U (ja) 全熱交換素子
JP6815516B2 (ja) 全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WO2022038762A1 (ja) 熱交換素子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