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82260A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82260A
CN116182260A CN202111446628.0A CN202111446628A CN116182260A CN 116182260 A CN116182260 A CN 116182260A CN 202111446628 A CN202111446628 A CN 202111446628A CN 116182260 A CN116182260 A CN 1161822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cavity
electric control
communica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466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宝华
郑辉
黄博义
陈建明
张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4662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822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82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822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所述新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电控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连通口。本发明的新风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防止电控板温度过高,并且不增加空调的整体体积。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空调的多功能要求也逐渐增加。例如,带新风换气功能的空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相关技术中,该带有新风换气功能的空调采用将新风模块安装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当需要提升新风风量时,一般需要提高新风模块的电控板的工作功率,这样会导致电控板产生的热量急剧增多,然而由于电控板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去,所以容易造成电控板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影响空调的正常使用。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提升新风风量而导致电控板容易出现温度过高而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连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热感应片,所述热感应片能够在所述电控盒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生翘曲变形,从而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内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周侧,所述热感应片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活动门,所述活动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处,或者所述活动门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活动门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控板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电控板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设有避让空间,所述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远离所述进风腔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控板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有多个散热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有风轮腔和排风腔,所述风轮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轮腔和所述排风腔选择性地连通,所述进风腔内设有净化模块;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三进风口、与所述风轮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室外空间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室内空间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风轮腔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三进风口设于所述风轮腔的轴向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阀门、设于所述第三进风口的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选择性地开关,所述第二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三进风口选择性的开关,所述第三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一出风口选择性地开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风轮腔与所述排风腔的第三出风口,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三出风口选择性地开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管接口,所述管接口用于与室外空间相连,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管接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管接口位于所述风轮腔的径向外侧,且所述排风腔位于所述风轮腔与所述管接口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轮腔通过中间口连通,且所述净化模块包括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中间口之间,所述第二净化模块位于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中间口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风腔位于所述风轮腔的径向外侧,所述进风腔设于所述风轮腔的轴向上。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连通口。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及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连通口。
本发明的新风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电控组件,所述壳体设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连通口;如此,在负压作用下,新风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进入进风腔内,最后从新风装置的第一出风口吹出,以此实现新风换气功能;同时,室内气流还可以从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电控盒内,流经所述电控板后,再依次经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最后从新风装置的第一出风口吹出,以此实现了对电控盒内电控板的散热。采用此方式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可以防止电控板温度过高;并且,本发明的新风装置占用空间较小,不会增加空调的整体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新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内部细节图;
图4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热感应片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
图5为图4中113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新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热感应片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中电控组件的爆炸图;
图9为图8中电控组件的第二盒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新风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新风装置在净化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新风装置在排风模式下的流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新风装置 119 第三出风口 141 散热片
110 壳体 120 电控组件 150 热感应片
110a 避让空间 130 电控盒 160 活动门
111 进风腔 131 第一盒体 170 风轮组件
112a 第一进风口 132 第二盒体 180a 第一净化模块
112b 第三进风口 133 第二进风口 180b 第二净化模块
113 第二连通口 134 第一连通口 190a 第一阀门
114 风轮腔 135 安装槽 190b 第二阀门
115 第一出风口 136 缺口 190c 第三阀门
116 中间口 137 限位结构 190d 第四阀门
117 排风腔 140 电控板 200 管接口
118 第二出风口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113和/或B”为例,包括113方案,或B方案,或113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其中,所述新风装置主要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起到换气作用。所述新风装置可应用于空调器上,例如壁挂式空调器、落地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移动空调等,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装置100,该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以及电控组件120,所述壳体110设有进风腔111及与所述进风腔1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2a;所述电控组件120包括电控盒130及设于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所述电控盒130设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所述电控盒130设有第二进风口133及第一连通口134,所述第一连通口134设于所述电控盒13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所述壳体11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进风腔111的第二连通口1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的壳体11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例如,所述壳体110由多个部分拼接而成,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壳体1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2a、第一出风口115及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15连通的新风风道。具体地,所述新风风道包括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连通的进风腔111、与第一出风口115连通的风轮腔114,这样新风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进风腔111内,然后进一步流入风轮腔114,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15流入室内。这里,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与室外空间连通,便于室外新风气流流入。
所述电控盒130设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其中,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当然,所述电控盒130也可以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控盒13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设有第一连通口134,所述壳体110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进风腔111的第二连通口113,这样在进风腔111的负压作用下,气流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流经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后再由第一连通口134流向第二连通口113,并由第二连通口113流入进风腔111内,最后从新风装置100的第一出风口115流入室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13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33,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与室内连通,便于室内气流流入。所述第二进风口133可设于所述电控盒130远离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也即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分别设于所述电控盒130的相对两侧壁上。当然,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也可设于所述电控盒130的前侧、后侧或者底部,不做具体限定。关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形状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形状等。考虑到外部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33流入电控盒130内,为了防止外部污染物进入电控盒130内,可以在使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33可以均匀分布在所述电控盒130的侧壁上,这样还可以保证均匀进风,增大气流与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例如,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33可以呈阵列设置,或者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也可以呈辐射状设置,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的形状和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异形形状等,也不做具体限定。
不失一般性的,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风轮组件170,所述风轮组件170设于所述风轮腔114内,这样所述风轮组件170能够驱动新风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进风腔111内,并进一步流向所述风轮腔114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15流入室内。同时,在所述风轮组件170产生的负压作用下,一部气流还可以从所述电控盒130上的第二进风口133进入所述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后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流向第二连通口113,并由第二连通口113流入进风腔111,与进风腔111内的新风气流混合。
本发明的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以及电控组件120,所述壳体110设有进风腔111及与所述进风腔1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二进风口133;所述电控组件120设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所述电控组件120包括电控盒130及设于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所述电控盒130远离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设有第二进风口133,所述电控盒13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设有第一连通口134,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33连通;如此,在负压作用下,新风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进风腔111内,最后从新风装置100的第一出风口115吹出,以此实现新风换气功能;同时,室内气流还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所述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第一连通口134和第二连通口113进入所述进风腔111内,最后从新风装置100的第一出风口115吹出,以此实现了对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采用此方式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可以防止电控板140温度过高;并且,本发明的新风装置100占用空间较小,不会增加空调的整体体积。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120还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
考虑到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始终保持连通状态,这样在风轮组件170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室内气流能够持续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并进一步进入进风腔111内,该室内气流会消耗掉所述风轮组件170产生的负压,可能会导致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的室外新风气流较少,影响换气效果。所以,通过在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设置活动件,利用活动件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这样可以避免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始终保持连通状态。
当所述电控板140温度较高时,可以使所述活动件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134,这样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连通,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电控盒130内,流经电控盒130内的电控板140后进一步流入所述进风腔111内,这样可以带走所述电控板140产生的热量,对电控板140起到降温作用。当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较低时,则可以使所述活动件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这样室内气流不能从第二进风口133流入进风腔111内,从而可以驱动更多的室外新风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进风腔111内,提高新风进风量,进而提高换气效果。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活动件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可以是打开部分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也可以是打开全部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也可安装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连通口113,不做具体限定。下面将以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至于所述活动件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请参阅图4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热感应片150,所述热感应片150能够在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生翘曲变形,从而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134。
其中,所述热感应片150由热感应型材料制成。当温度升高时,所述热感应片150会发生翘曲变形,当温度降低时,所述热感应片150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这里,当所述热感应片150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热感应片150将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关闭。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较高时,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也较高(可以认为电控盒130内空气温度与电控盒130的温度基本一致),在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所述热感应片150会发生翘曲变形,此时,所述热感应片150可以打开部分所述第一连通口134,这样所述电控盒130内的高温空气可以经由该第一连通口134流向所述第二连通口113,并进一步流入所述进风腔111内,从而实现了电控盒130内空气的快速流通,提高了对电孔板的散热效率。当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恢复正常处于较低温度时,所述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温度也会降低,所述热感应片150则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所述热感应片150可以将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关闭,从而阻挡电控盒130内的空气流入进风腔111内。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所述电控盒130内设有安装槽135,所述安装槽135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的周侧,所述热感应片150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35内。
具体来说,所述热感应片150呈片状或者板状设置,所述热感应片150覆盖在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为了更好地固定所述热感应片150,可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134的周侧设置安装槽135,例如,在所述第一连通口134的上侧、下侧、左侧或右侧设置所述安装槽135。通过将所述热感应片150的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35内,一方面便于将所述热感应片150准确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另一方面可以对所述热感应片15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放置所述热感应片150发生移动。
请参阅图8,所述安装槽135的槽壁上设有缺口136。通过设置所述缺口136,可以便于将所述热感应片150插入所述安装槽135内,同时可以给所述热感应片150的翘曲变形提供变形空间。
又例如,请参阅图9,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活动门160,所述活动门160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或者所述活动门160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处。
具体来说,所述活动门160可以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所在平面的轴线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也即,所述活动门160可以相对于所述电控盒130的内壁面发生旋转。当然,所述活动门160也可以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34所在平面的轴线翻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在此,关于所述活动门160与所述电控盒130的转动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即可。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活动门160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控板140上,用以检测电控板140的温度。其中,所述电控板1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电控板140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160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134。当然,所述电控板140还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140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160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134。
再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进风腔111的一侧设有避让空间110a,所述电控组件120安装于所述避让空间110a内。如此,可以确保在不增加该新风装置100整体体积的前提下,提高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其中,所述避让空间110a可设于所述壳体110的下侧。
为了方便拆装,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至于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卡合连接、螺钉连接、插接连接等,不做具体限定。
考虑到所述电控盒130与所述壳体110可拆卸连接,当所述电控盒130拆卸下来后会显露出所述壳体110上的第二连通口113。在此,为了防止操作者的手伸入所述第二连通口113内触碰到风轮组件170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可以将所述第二连通口113设置为网孔结构或者格栅孔结构。当然,所述第二连通口113也可以设置为敞口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另外,为了防止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也可以使所述第二进风口133为网孔结构或者格栅孔结构。
关于所述电控盒130的结构也有多种,例如,所述电控盒13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当然,为了方便拆装,所述电控盒130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例如,所述电控盒130包括第一盒体131和第二盒体132,所述第一盒体131与所述第二盒体132可拆卸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口133设于所述第一盒体131上,所述第一连通口134设于所述第二盒体132上。所述第一盒体131与所述第二盒体132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电控板14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请参阅图8,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电控板140沿所述电控盒130的高度方向延伸。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可以在电控板140上设置多个散热片141,多个所述散热片141设于所述电控板140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133的一侧。这样空气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电控盒130内,可以与电控板140上的散热片141接触,可以更好地对电控板140进行散热降温,提高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8,为了确保所述电控板140与所述电控盒130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口134的侧壁之间具有合适的间距,可以在所述电控盒130内设置限位结构137。如此,可以避免所述电控板140对所述活动件产生干扰,影响所述活动件的翘曲变形或者移动。所述限位结构137可以包括由所述电控盒130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口134的侧壁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113方向凸设的限位凸部。具体地,所述限位凸部可以包括凸条、凸筋、凸条或者凸台等。所述限位凸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3,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口113的下方。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处连接有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用以引入室外新风。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可设于所述壳体11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或者底部等,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净化模块180,所述净化模块180设于所述进风腔111内。通过设置净化模块180,可以对流入室内的气流起到净化作用,确保流入室内的气流较洁净。
请参阅图3及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0还设有排风腔117,所述风轮腔114和所述排风腔117选择性地连通。
具体来说,风轮腔114和排风腔117选择性地连通,即排风腔117可选择与风轮腔114连通,也可选择与风轮腔114不连通。其中,在排风腔117与风轮腔114连通时,经过风轮组件170加速的气流能够进入到排风腔117内,且可通过排风腔117排出,在排风腔117不与风轮腔114连通时,经过风轮组件170加速的气流可直接排出,此时排风腔117内无明显的气流流动。通过设置进风腔111、风轮腔114和排风腔117,不仅能够实现进风、加速以及排风作用,且极大了简化了壳体110的内部结构,降低了壳体110内的重量,利于实现该新风装置100的轻量化设计。具体地,所述壳体110设有与所述排风腔117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18。
所述壳体110设有与所述进风腔111连通的第三进风口112b。其中,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三进风口112b均与进风腔111连通,即进风腔111可通过第一进风口112a进风,也可以通过第三进风口112b进风。
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与室外空间选择性地连通,以使室外新风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到进风腔111内;第二进风口112b与室内空间选择性地连通,以使室内空气气流可进入到进风腔111内;第一出风口115与室内空间选择性地连通,以使风轮腔114内的气流可从第一出风口115流向室内;所述第二出风口118与室外空间选择性地连通,以使排风腔117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口118排出到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进风腔111、风轮腔114以及排风腔117的三个腔室以及第一进风口112a、第三进风口112b、第一出风口115以及第二出风口四个风口的的设计,且风轮腔114与排风腔117为选择性地连通,这样,可切换各个腔室以及各个风口的状态,以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其中,可实现新风模式、净化模式和排风模式。
例如,在新风模式中,第一进风口112a处于打开状态,即第一进风口112a与室外空间连通,第一出风口115与室内空间连通,且第三进风口112b、第二出风口118均处于封闭状态,且风轮腔114和排风腔117处于断开状态。这样,如图3所示,室外新风气流能够从第一进风口112a处进入到进风腔111内,且通过净化模块进行过滤,实现对外部新风气流的净化作用,进一步地在风轮组件170的作用下进入到风轮腔114内,且从风轮腔114内加速后由第一出风口115排出至室内空间中,由此,可将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空间中,由此,新风装置100具有新风模式。在新风模式下,室内气流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所述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第一连通口134和第二连通口113进入所述进风腔111内,最后从新风装置100的第一出风口115吹出,以此实现了对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
在净化模式中,第三进风口112b处于打开状态,即第三进风口112b与室内空间连通,第一出风口115与室内空间连通,且第一进风口112a、第二出风口118均处于封闭状态,且风轮腔114和排风腔117处于断开状态。这样,如图11所示,室内空间中的气流能够从第三进风口112b处进入到进风腔111内,且通过净化模块进行过滤,以除去室内空气中的杂质,如灰尘、油烟等,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作用,进一步地在风轮组件170的作用下进入到风轮腔114内,且从风轮腔114内加速后由第一出风口115排出至室内空间中。由此,可通过新风装置100现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且在循环流动过程中,能够利用过滤模块的过滤作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有效地除去空气中的灰尘、油烟等杂质,净化室内空气,即新风装置100具有净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净化模式下,室内气流也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所述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第一连通口134和第二连通口113进入所述进风腔111内,经过净化模块过滤后进入风轮腔114,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15吹出,以此实现了对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室内空气循环效率。
在排风模式中,第三进风口112b处于打开状态,即第三进风口112b与室内空间连通,第二出风口118与室外空间连通,且第一进风口112a、第一出风口115均处于封闭状态,且风轮腔114和排风腔117处于连通状态。这样,如图12所示,室内空间中的气流能够从第三进风口112a处进入到进风腔111内,且从进风腔111进入到风轮腔114中,且在风轮腔114的加速作用下流向排风腔117中,并从排风腔117的第二出风口118处排出至室外。由此,可通过新风装置100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空间中,即在室内空气的质量或气味较为异常时,如室内空间存在燃气泄漏、物品发酵气味较重等情况,可将新风装置100切换至排风模式,以使室内空间中质量或气味异常的气流排出至室外空间,即新风装置100具有排风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风模式下,室内气流也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33进入所述电控盒130内,流经所述电控板140后,再依次经第一连通口134和第二连通口113进入所述进风腔111内,经过净化模块过滤后进入风轮腔114,在风轮腔114的加速作用下流向排风腔117中,最后从排风腔117的第二出风口118处排出至室外,以此实现了对电控盒130内电控板140进行散热,有效提高了对电控板140的散热效果,同时可以将更多的室内空气排出的室外,进一步提升了室内空气质量。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设于所述风轮腔114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三进风口112b设于所述风轮腔114的轴向上。如图3中所示,第一进风口位于壳体110的下部区域,第三进风口112b位于壳体110的上部区域。风轮腔114的轴向为图3中的左右方向,且径向为图3中的上下方向,且第一进风口112a位于风轮腔的下侧区域,第三进风口112b位于风轮腔114的左侧区域,由此,第一进风口112a设于风轮腔114的径向外侧,第三进风口112b设于风轮腔114的轴向上。
这样,将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三进风口112b分别设于风轮腔114的径向和轴向上,相比于将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三进风口112b同时设置于新风装置100的径向或同时设置于新风装置100的轴向上,既不会造成新风装置100的径向尺寸过大,也不会造成新风装置100的轴向尺寸过大。换言之,将两个进风口采用此种布置形式设置,利于减小新风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在单一方向如径向或轴向的尺寸,从而在进行新风装置100的安装放置时,不会受到单一方向上安装空间过小的限制,提高新风装置100的适用范围。同时如此设置,利于实现新风装置100的紧凑化设计,避免出现如两个进风口分别设于风轮腔114的径向两侧而导致的新风装置100整体结构呈现宽大且单薄的结构形式,提升新风装置100的结构品质。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100兼具新风模式、净化模式以及排风模式,即不仅能够用于朝向室内空间中引用室外的新风,且可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还可将室内异味较重的气体排出至室外空间中,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丰富,利于满足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实用性强且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图3,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的第一阀门190a、设于所述第三进风口112b的第二阀门190b,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15的第三阀门190c,所述第一阀门190a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选择性地开关,所述第二阀门190b用于将所述第三进风口112b选择性的开关,所述第三阀门190c用于将所述第一出风口115选择性地开关。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阀门190a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处,以使所述第一阀门190a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选择性的开关。如在第一阀门190a转动至与第一进风口112a的进风方向垂直时,可使得第一进风口112a关闭,此时,第一进风口112a与室外空间断开,即室外空间处的气流在第一阀门190a的阻挡作用下无法进入到进风腔内;或者在第一阀门190a转动至与第一进风口112a的进风方向相同时,可使得第一进风口112a打开,此时,第一进风口112a与室外空间连通,即室外空间处的气流可进入到进风腔111内。其中,第一阀门190a既可手动控制,也可通过在第一阀门190a的转动轴上连接驱动件,如设置驱动电机,以使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一阀门190a的转动轴动力连接,从而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对第一阀门190a的驱动,进而实现自动控制。
所述第二阀门190b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进风口112b处,以使所述第二阀门190b用于将所述第三进风口112b选择性的开关。如在第二阀门190b转动至与第三进风口112b的进风方向垂直时,可使得第三进风口112b关闭,此时,第三进风口112b与室内空间断开,即室内空间处的气流在第二阀门190b的阻挡作用下无法进入到进风腔内;或者在第二阀门190b转动至与第三进风口112b的进风方向相同时,可使得第三进风口112b打开,此时,第三进风口112b与室内空间连通,即室内空间处的气流可进入到进风腔内。其中,第二阀门190b既可手动控制,也可通过在第二阀门190b的转动轴上连接驱动件,如设置驱动电机,以使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二阀门190b的转动轴动力连接,从而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对第二阀门190b的驱动,进而实现自动控制。
所述第三阀门190c可转动地设置第一出风口115处,以使第三阀门190c用于将所述第一出风口115选择性地开关。如在第三阀门190c转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15的进风方向垂直时,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15关闭,此时,第一出风口115与室内空间断开,即风轮腔内的气流在第三阀门190c的阻挡作用下无法进入室内空间内;或者在第三阀门190c转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15的进风方向相同时,可使得第一出风口115打开,此时,第一出风口115与室内空间连通,即风轮腔的气流可进入到室内空间内。其中,第三阀门190c既可手动控制,也可通过在第三阀门190c的转动轴上连接驱动件,如设置驱动电机,以使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三阀门190c的转动轴动力连接,从而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对第三阀门190c的驱动,进而实现自动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壳体110还设有连通所述风轮腔114与所述排风腔117的第三出风口119,所述新风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出风口119的第四阀门190d,所述第四阀门190d用于将所述第三出风口119选择性地开关。
具体来说,所述第四阀门190d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出风口119处,以使所述第四阀门190d用于将所述第三出风口119119选择性地开关。如在第四阀门190d转动至与第三出风口119的出风方向垂直时,可使得第三出风口119关闭,此时,风轮腔与排风腔处于断开状态,即此时风轮腔内的气流无法从第三出风口119处进入到排风腔内,无法实现排风作用,即当前新风装置可处于新风模式或净化模式;或者在第四阀门190d转动至与第三出风口119的出风方向相同时,可使得第三出风口119打开,此时,风轮腔与排风腔处于连通状态,即此时风轮腔内的气流可从第三出风口119处进入到排风腔内,能够实现排风作用,即当前新风装置可处于排风模式。其中,第四阀门190d既可手动控制,也可通过在第四阀门190d的转动轴上连接驱动件,如设置驱动电机,以使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第四阀门190d的转动轴动力连接,从而通过驱动电机实现对第四阀门190d的驱动,进而实现自动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壳体具有管接口200,所述管接口200用于与室外空间相连,且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8均与所述管接口200连通。这样,室外新风气流可通过管接口200进入到进风腔111内,排风腔117内的气流也可通过管接口200排出到室外。管接口200可以实现第一进风口112a处的气流流入,也可以实现第二出风口118处的气流排出。
具体来说,在新风模式中,第一进风口112a与管接口200连通,管接口200处引入室外的新风气流,且可在风轮组件170的作用下流向第一进风口112a内,进而进入到进风腔111中;在排风模式中,第二出风口118与管接口200连通,排风腔117内的杂质较多或异味较重的气流可从排风腔中由第二出风口118处流向管接口200,从而实现气流的有效地排出。
可选地,管接口200位于风轮腔114的径向外侧,即新风装置200内的气流可在风轮腔114的径向外侧处从管接口200处流出,室外的气流也可在风轮腔114的径向外侧处从管接口200流入。其中,排风腔117位于风轮腔114与管接口200之间,也就是说,风轮腔114、排风腔117和管接口200在风轮腔114的径向上由内到外依次设置,这样,在排风模式中,风轮腔114中的气流可沿径向朝外流向排风腔117中,再从排风腔117沿径向朝外流向管接口,即气流在从风轮腔114到管接口200排出的过程中,不需大幅度地改变流向,排出阻力较小,利于实现风轮腔114内气流的迅速排出,提高室内空间的排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进风腔111与所述风轮腔114通过中间口116连通,从而使得进风腔111内的气流能够通过中间口116流向风轮腔114中。其中,所述净化模块包括第一净化模块180a和第二净化模块180b,所述第一净化模块180a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2a与所述中间口116之间,以使从第一进风口112a进入的气流经过第一净化模块180a净化过滤后流向风轮腔114,实现对室外新风气流的净化,有效地去新风气流中的杂质、灰尘等,保证引入新风的干净度。所述第一净化模块180a可以包括HEPA网、等离子网、静电除尘网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第二净化模块180b位于所述第三进风口119与所述中间口116之间,以使从第三进风口112b进入的气流经过第二净化模块180b净化过滤后流向风轮腔114,实现对室内空间中气流的净化,有效地去除室内气流中的杂质、灰尘等,保证净化效果。所述第二净化模块180b可以包括HEPA网、等离子网、静电除尘网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排风腔117位于所述风轮腔114的径向外侧,所述进风腔111设于所述风轮腔114的轴向上。风轮腔114的轴向为图3中的左右方向,且径向为图3中的上下方向,且排风腔117位于风轮腔114的下部区域,进风腔111位于风轮腔114的左侧区域,由此,排风腔117设于风轮腔117的径向外侧,进风腔111设于风轮腔117的轴向上。
这样,通过设置排风腔117和进风腔111的位置,以使二者与风轮腔114分别在径向和轴向上分布,从而使得进风腔111、排风腔117和风轮腔114之间的布局更加紧凑,保证内部空间的最大化地利用,从而使得新风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均较小,利于实现新风装置100的轻便化设计,降低设计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2a与第二出风口118处设有同一个阀门,以通过同一阀门控制二者与室外空间的连通状态。如图3所示,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二出风口118均设于新风装置100的下部区域处,且在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二出风口118的中间位置处设有一个阀门,如该阀门为第一阀门190a,且第一阀门190a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进风口112a和第二出风口118之间的中间位置处,以使第一阀门190a可用于将第一进风口112a封闭,也可用于将第二出风口118封闭。
具体地,如在新风模式时,第一阀门可转动至第二出风口118处,以使第二出风口118处于封闭状态,且第一进风口112a处于敞开状态,此时,室外新风气流可从第一进风口112a处进入到进风腔111内;而在排风模式时,可将第一阀门190a转动至第一进风口112a处,以使第二出风口118处于敞开状态,且第一进风口112a处于封闭状态,此时,排风腔117处的气流可从第二出风口118处排放到室外空间中。由此,在两个风口处共用同一阀门控制,利于降低成本,且提高结构件的利用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新风装置100,该新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新风装置100可设于所述机壳内,也可以设于所述机壳外。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新风装置100,该新风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腔及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以及
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盒及设于所述电控盒内的电控板,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电控盒设有第二进风口及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电控盒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连通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为热感应片,所述热感应片能够在所述电控盒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发生翘曲变形,从而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内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周侧,所述热感应片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为活动门,所述活动门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处,或者所述活动门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活动门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连通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控板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电控板用以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电控板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活动门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口。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设有避让空间,所述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电控盒远离所述进风腔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设有多个散热片。
11.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风轮腔和排风腔,所述风轮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风轮腔和所述排风腔选择性地连通,所述进风腔内设有净化模块;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第三进风口、与所述风轮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排风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室外空间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室内空间选择性地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风轮腔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三进风口设于所述风轮腔的轴向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阀门、设于所述第三进风口的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选择性地开关,所述第二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三进风口选择性的开关,所述第三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一出风口选择性地开关。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风轮腔与所述排风腔的第三出风口,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用于将所述第三出风口选择性地开关。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管接口,所述管接口用于与室外空间相连,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管接口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口位于所述风轮腔的径向外侧,且所述排风腔位于所述风轮腔与所述管接口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风轮腔通过中间口连通,且所述净化模块包括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所述第一净化模块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中间口之间,所述第二净化模块位于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中间口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腔位于所述风轮腔的径向外侧,所述进风腔设于所述风轮腔的轴向上。
18.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壳内。
1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111446628.0A 2021-11-29 2021-11-29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ending CN1161822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6628.0A CN116182260A (zh) 2021-11-29 2021-11-29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6628.0A CN116182260A (zh) 2021-11-29 2021-11-29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82260A true CN116182260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1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46628.0A Pending CN116182260A (zh) 2021-11-29 2021-11-29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822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81723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14135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007885A (zh) 空调器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16182260A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63753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28172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448459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705400B (zh) 面板组件及空调器
CN116182259A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4701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4701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865515U (zh) 一种磁悬浮风机用机柜及磁悬浮风机
CN217844185U (zh) 一种新风机构以及空调器
CN214507645U (zh) 一种电器柜通风调节换热装置
CN216244602U (zh) 空调器
CN220081770U (zh) 离心风道部件和空调器
CN217131461U (zh) 全热交换器
CN211953061U (zh) 一种除湿机
CN212390520U (zh) 空调器
CN114484599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211925941U (zh) 空调器
CN21768539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