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4599A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84599A CN114484599A CN202011262581.8A CN202011262581A CN114484599A CN 114484599 A CN114484599 A CN 114484599A CN 202011262581 A CN202011262581 A CN 202011262581A CN 114484599 A CN114484599 A CN 1144845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duct
- indoor unit
- duct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风道部件、新风风机和室内换热器,机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新风入口;风道部件设在机壳内,风道部件与机壳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和辅助风道,辅助风道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的出风端设置,主风道分别与出风口和第一室内风进口连通,辅助风道与出风口连通,风道部件包括主风机,主风机设在主风道内;新风风机设在机壳内,新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新风入口连通,新风风机的出风端与辅助风道连通以朝向辅助风道送风。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量。而且,新风风机使得室内空气更清新,提升空调室内机的使用舒适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空调室内机的风道大多为一个,采用风轮将室内常温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将热交换空气从出风口送出,此热交换空气进入室内空间与室内常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或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上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小,换热效果差,而且在制冷或者制热时,无法给室内通入新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出风量大和洁净空气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新风入口;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部件与所述机壳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和辅助风道,所述辅助风道的出风端邻近所述主风道的出风端设置,所述主风道分别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辅助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道部件包括主风机,所述主风机设在所述主风道内;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在机壳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辅助风道连通以朝向所述辅助风道送风;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所述主风机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风道部件与机壳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和辅助风道,辅助风道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的出风端设置,在主风道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而且,新风风机的出风端与辅助风道连通以朝向辅助风道送风,使得新风风机可以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流向辅助风道,主风道的出风端向室内输送冷风或者热风时,均可以带出辅助风道的新风,由此,使得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或制热时均可以引入室外新风,使得室内空气更清新,提升空调室内机的使用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部件包括具有风道开口的风道壳体,所述主风机设在所述风道壳体内,所述主风机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壁限定出所述主风道,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壁和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辅助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体相对所述机壳可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位于所述风道部件的下方,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端朝上以朝向所述辅助风道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左侧壁和/或右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风机为离心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二室内风进口,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与所述辅助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风道为多个,每个所述主风道的出风端的外侧对应设置一个所述辅助风道的出风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主体框架和壳体,所述主体框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入口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风道部件和所述新风风机均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风道部件与机壳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和辅助风道,辅助风道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的出风端设置,在主风道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而且,新风风机的出风端与辅助风道连通以朝向辅助风道送风,使得新风风机可以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流向辅助风道,主风道的出风端向室内输送冷风或者热风时,均可以带出辅助风道的新风,由此,使得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或制热时均可以引入室外新风,使得室内空气更清新,提升空调室内机的使用舒适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根据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
根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调整所述风道壳体的所述风道开口的朝向;
判定是否调整出风角度;
若需要调整则调整所述风道壳体的所述风道开口的朝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可以便于调节风道开口的朝向,调节出风角度,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出风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自动调节模式和手动调节模式,在所述自动调节模式,所述风道壳体往复转动,在所述手动调节模式,点动控制所述风道壳体转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
主体框架11,
骨架111,第一安装腔1111,安装口1112,第二安装腔1113,
固定架112,防护圈113,
壳体12,
左侧壁121,右侧壁122,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
前面板123,出风口1231,
新风入口124,新风出口125,排污进风口126,排污出风口127,
后背板128,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
风道部件2,主风道21,辅助风道22,主风机23,风道壳体24,风道开口241,出风格栅25,
换气系统3,新风风机31,排污风机32,
室内换热器4,
第一驱动组件5,
第二驱动组件6,电机61,齿轮62,齿圈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方法。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包括机壳1、风道部件2和室内换热器4。
具体而言,参考图1-图2,机壳1上设有出风口1231、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和新风入口124;风道部件2设在机壳1内,风道部件2与机壳1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辅助风道22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21的出风端设置,主风道21分别与出风口1231和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连通,辅助风道22与出风口1231连通,风道部件2包括主风机23,主风机23设在主风道21内;室内换热器4设在机壳1内且位于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和主风机23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主风机23设在主风道21内可以驱动气流从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流向出风口1231,进而流向室内,气流从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流向出风口1231的过程中,经过室内换热器4,与室内换热器4换热,使得气流的温度下降或者上升,进而使得流入室内的气流可以制冷或者制热。由于辅助风道22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21的出风端设置,在主风道21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22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22,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1231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
其中,结合图3,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新风风机31,新风风机31设在机壳1内,新风风机31的进风端与新风入口124连通,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与辅助风道22连通以朝向辅助风道22送风,新风风机31可以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124流向辅助风道22,主风道21的出风端向室内输送冷风或者热风时,均可以带出辅助风道22的新风,由此,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或制热时均可以引入室外新风,使得室内空气更清新,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舒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主风机23可以单独进行工作,此时,制冷风或者制热风通过主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流向室内;新风风机31也可以单独工作,此时,室外新风通过辅助风道22流向室内;主风机23和新风风机31还可以同时工作,此时,制冷风或者制热风通过主风道21流向室内,室外新风通过辅助风道22流向室内,另外主风机23和新风风机31同时工作时,控制室内换热器4内冷媒流动的压缩机可以不工作,此时,主风机23驱动常温气流从主风道21吹出的同时,带动辅助风道22的室外新风吹出。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风道大多为一个,采用风轮将室内常温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将热交换空气从出风口送出,此热交换空气进入室内空间与室内常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或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上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小,换热效果差,而且在制冷或者制热时,无法给室内通入新风。
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风道部件2与机壳1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辅助风道22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21的出风端设置,在主风道21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22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22,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1231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而且,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与辅助风道22连通以朝向辅助风道22送风,使得新风风机31可以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124流向辅助风道22,主风道21的出风端向室内输送冷风或者热风时,均可以带出辅助风道22的新风,由此,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或制热时均可以引入室外新风,使得室内空气更清新,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舒适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风道部件2包括具有风道开口241的风道壳体24,主风机23设在风道壳体24内,主风机23与风道壳体24的内壁限定出主风道21,风道壳体24的外壁和机壳1的内壁之间限定出辅助风道22。可以理解的是,主风机23设在风道壳体24内可以便于与风道壳体24的内壁一起限定出主风道21,主风机23设置在主风道21内驱动气流流向主风道21,然后从主风道21的风道开口241流出风道壳体24,流向机壳1的出风口1231,流向室内;气流从风道开口241流出时在风道开口241处形成负压,由此,辅助风道22内的气流会流向风道开口241处,然后随主风道21内的气流一起流向室内。另外,风道壳体24的外壁和机壳1的内壁可以便于限定出辅助风道2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风道壳体24相对机壳1可转动,由于风道壳体24具有风道开口241,风道开口241可以随风道壳体24在机壳1内转动,由此,风道壳体24转动到不同位置可以具有不同的出风方向,进而,风道壳体24相对机壳1可转动可以便于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向,满足不同用户的用风需求。
结合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机31位于风道部件2的下方,由此可以便于新风风机31在空调室内机100内的布置,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朝上以朝向辅助风道22送风,可以理解的是,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朝上可以便于室外新风流向辅助风道22,缩短室外新风的流动路径,节约新风风机31的驱动能源。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机壳1的左侧壁121和/或右侧壁122上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可以理解的是,机壳1的左侧壁121上可以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机壳1的右侧壁122上也可以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机壳1的左侧壁121和右侧壁122上还可以均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由此,室内风可以从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进入机壳1内与室内换热器4换热,换热后的气流从出风口1231吹向室内以给室内降温或升温。机壳1的左侧壁121和右侧壁122上均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可以增大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的面积,增大进风量,进而为空调室内机100提供更多的换热气流,提高制冷或者制热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主风机23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特点为气流可以从离心风机的轴向进入,从离心风机的径向吹出,主风机23采用离心风机可以便于实现从主风机23的轴向一侧或者轴向两侧进风,然后从主风机23的径向,也就是风道开口241吹出。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机壳1上设有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与辅助风道22连通,其中,室内风还可以从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进入辅助风道22,由此,增大辅助风道22内的风量,在主风道21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22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22,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1231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上设有第一开关门,第一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由此,当第一开关门打开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时,气流可以从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流向辅助风道22;当第一开关门关闭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时,第一开关门可以遮挡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进而可以保护机壳1内部件,避免灰尘等进入机壳1损坏机壳1内的部件;而且,第一开关门还可以避免用户通过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将手伸入机壳1发生危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主风道21可以为多个,每个主风道21的出风端的外侧对应设置一个辅助风道22的出风端,可以理解的是,多个主风道21可以增大进风量和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能力;另外,多个主风道21可以带动多个辅助风道22出风,当新风风机31不工作时,多个辅助风道22出风可以进一步增大出风量,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当新风风机31工作时,多个辅助风道22出风可以增大室外新风进入室内的量,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2,机壳1可以包括主体框架11和壳体12,主体框架11设在壳体12内,出风口1231、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和新风入口124设在壳体12上,风道部件2和新风风机31均安装在主体框架11上。可以理解的是,主体框架11可以用于支撑风道部件2和新风风机31,壳体12可以围设在主体框架11外,进而壳体12可以保护主体框架11、支撑风道部件2和新风风机31。而且,壳体12可以便于出风口1231、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和新风入口124的设置,为出风口1231、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和新风入口124提供设置环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图10所示,主体框架11包括骨架111和固定架112,骨架111设有多个第一安装腔1111,每个第一安装腔1111的一侧设有安装口1112,风道壳体24穿过安装口1112可转动地安装至第一安装腔1111内,每个安装口1112处固定有固定架112,第二驱动组件6的一部分固定在固定架112上。其中,第一安装腔1111可以容纳风道壳体24,便于风道壳体24的设置和转动,安装口1112可以便于风道壳体24的安装,固定架112设在安装口1112处可以对风道壳体24进行限位,避免风道壳体24从安装口1112脱落,同时,固定架112还可以用于支撑部分第二驱动组件6。
结合图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框架11上还设有第二安装腔1113,换气系统3可以位于第二安装腔1113,第二安装腔1113位于多个第一安装腔1111的下方,壳体12上还设有排污进风口126和排污出风口127,排污风机32位于排污进风口126和排污出风口127之间。其中,第二安装腔1113可以容纳换气系统3,包括排污风机32和新风风机31,第二安装腔1113位于多个第一安装腔1111的下方可以便于排污风机32和新风风机31在空调室内机100内的布置,也便于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朝向室内换热器4的进风侧或出风侧送风,进而可以缩短室外新风的流动路径,节约新风风机31的驱动能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2和图10,机壳1可以包括前面板123,前面板123上设有多个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出风口1231,机壳1的左侧壁121和右侧壁122分别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风道部件2设在机壳1内,风道部件2包括多个具有风道开口241的风道壳体24和多个主风机23,多个风道壳体24分别可转动地设在机壳1内,多个风道壳体24与多个出风口1231一一对应设置,多个主风机23一一对应且可转动地安装在多个风道壳体24内;多个第一驱动组件5与多个主风机23一一对应设置以驱动多个主风机23独立转动;多个第二驱动组件6分别与多个风道壳体24一一对应配合以驱动多个风道壳体24转动;室内换热器4设在机壳1内且位于风道部件2和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驱动组件5可以驱动主风机23转动,主风机23转动可以驱动气流从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流向风道部件2,期间,气流与室内换热器4换热,使得气流降温或者升温后进入风道部件2内,再从风道开口241流向出风口1231,然后流向室内,以达到给室内制冷或者制热的目的。另外,由于风道壳体24具有风道开口241,风道开口241可以随风道壳体24在机壳1内转动,由此,风道壳体24转动到不同位置可以具有不同的出风方向,进而,风道壳体24相对机壳1可转动可以便于调节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向,满足不同用户的用风需求。第二驱动组件6可以驱动风道壳体24转动,由此,可以便于实现风道壳体24的转动。
其中,机壳1的左侧壁121和右侧壁122可以分别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可以增大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的面积,增大进风量,进而为空调室内机100提供更多的换热气流,提高制冷或者制热性能。当然也可以仅在机壳1的左侧壁121上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还可以仅在机壳1的右侧壁122上设有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这里对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不作过多限制,只要将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设置在左侧壁121和/或右侧壁122上均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其中,机壳1的前表面设有多个出风口1231可以增大出风量,进而为室内提供更多的气流(包括冷气流、热气流或新风气流),多个出风口1231在机壳1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可以便于多个出风口1231的排布。多个出风口1231可以对应设置多个风道壳体24和多个主风机23,以将气流分别导向不同的出风口1231。多个第一驱动组件5与多个主风机23一一对应设置可以驱动多个主风机23独立转动,多个第二驱动组件6分别与多个风道壳体24一一对应配合可以驱动多个风道壳体24单独转动,由此,主风机23可以独立转动;风道壳体24也可以单独转动;主风机23和风道壳体24还可以均转动。此外,多个主风机23彼此间可以独立转动,由此实现部分主风机23工作,部分主风机23不工作的情况;多个风道壳体24彼此间可以独立转动,由此实现部分风道壳体24工作,部分风道壳体24不工作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调节出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机壳1还可以包括后背板128,前面板123与后背板128设置在主体框架11的相对的两端,后背板128上开设有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后背板128可以为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提供设置环境。由此,室内风还可以从第二室内风进口1281进入辅助风道22,由此,增大辅助风道22内的风量,在主风道21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22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22,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1231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室内换热器4可以为两个,两个室内换热器4分别设在风道部件2的左右两侧,由此,机壳1的左侧壁121的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和右侧壁122的第一室内风进口1211处均可以设置一个室内换热器4,进而可以增大换热的面积,提高制冷或者制热量,使得可以有更多的冷气流或热气流进入到室内,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每个第二驱动组件6包括电机61、齿轮62和环形的齿圈63,电机61设在机壳1上,齿轮62与电机61配合以由电机61驱动转动,齿圈63固定在相应的风道壳体24上,齿圈63与齿轮62啮合配合。可以理解的是,机壳1可以支撑电机61,电机61可以驱动齿轮62转动,齿轮62通过与齿圈63啮合,驱动齿圈63转动,由此,齿圈63可以带动风道壳体24转动。
参考图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齿圈63可以为内齿圈63,内齿圈63使得齿轮62安装时位于齿圈63的内侧,由此可以减小齿圈63和齿轮62的整体体积,进而可以减小第二驱动组件6的体积,从而可以为空调室内机100节约内部空间,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体积。
结合图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多个防护圈113,多个防护圈113固定在机壳1上,每个风道部件2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部与防护圈113间隙配合,由此,风道部件2可以相对于防护圈113转动,防护圈113可以为风道部件2提供支撑和转动环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0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出风格栅25,每个风道壳体24的风道开口241处均设有出风格栅25,由此,在便于出风的同时,出风格栅25可以保护风道壳体24内部件,避免灰尘等进入风道壳体24内损坏风道壳体24内部件,例如主电机61等;而且,出风格栅25还可以避免用户通过风道开口241将手伸入风道壳体24与主电机61触碰发生危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考图5-图6,机壳1上还设有排污进风口126、排污出风口127和新风出口125;换气系统3设在机壳1内,换气系统3包括排污风机32和新风风机31,排污风机32的进风端与排污进风口126连通,排污风机32的出风端与排污出风口127连通,新风风机31的进风端与新风入口124连通,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与新风出口125连通。
其中,排污风机32可以驱动污浊气流从排污进风口126流向排污风机32进风端,然后流向排污风机32出风端,然后流向排污出风口127;新风风机31可以驱动气流从新风入口124流向新风风机31进风端,然后流向新风风机31出风端,然后流向新风出口125。作为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排污出风口127和新风入口124均可以通过连通管与室外连通,由此,使得污浊的气流可以从排污出风口127排出到室外,而新风入口124则可以将室外新风引入空调室内机100,进而吹向室内,由此,可以净化室内空气。
这里,排污风机32可以单独工作,由此,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使得室内的空气洁净、清新;新风风机31也可以单独工作,由此,可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同样使得室内的空气洁净、清新;当然,排污风机32和新风风机31还可以同时工作,排污风机32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同时,新风风机31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由此,使得对室内空气的洁净能力更强,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污风机32和新风风机31可以被构造成同步启停,由此,排污风机32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同时,新风风机31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由此,使得对室内空气的洁净能力更强,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结合图7-图8,排污风机32和新风风机31可以共用一个电机61,由此,同样可以实现排污风机32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同时,新风风机31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由此,使得对室内空气的洁净能力更强,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清新。而且,排污和引入新风共用电机61还可以节省一个电机61,进而节约空调室内机100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节省换气系统3工作时的电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风道部件2与机壳1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21和辅助风道22,辅助风道22的出风端邻近主风道21的出风端设置,在主风道21的出风端出风时,辅助风道22内的气流会被带出辅助风道22,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1231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更好。而且,新风风机31的出风端与辅助风道22连通以朝向辅助风道22送风,使得新风风机31可以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124流向辅助风道22,主风道21的出风端向室内输送冷风或者热风时,均可以带出辅助风道22的新风,由此,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在制冷或制热时均可以引入室外新风,使得室内空气更清新,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使用舒适感。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100为根据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模式;
根据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模式调整风道壳体24的风道开口241的朝向;
判定是否调整出风角度;
若需要调整则调整风道壳体24的风道开口241的朝向。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包括多种运行模式,运行模式例如可以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和送风模式,根据选择的运行模式,可以调整风道开口241的朝向,具体地,可以通过旋转风道壳体24调整风道开口241的朝向,风道开口241的朝向不同,出风方向则不同。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制冷模式默认风道开口241可以均向上45度吹风,制热模式默认风道开口241可以均向下45度吹风,除湿模式默认风道开口241可以均向上45度吹风,送风模式默认风道开口241可以均水平角度吹风,水平角度为与空调室内机100的放置平行的角度。当然,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和送风模式还可以有其它的默认角度,这里不作过多限制。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出风角度,若是,则旋转风道壳体24,进而风道开口241的朝向发生改变,从而可以改变出风方向;若否,则风道壳体24保持原来位置,风道开口241的朝向保持不变,出风方向不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方法,可以便于调节风道开口241的朝向,调节出风角度,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出风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自动调节模式和手动调节模式,在自动调节模式,风道壳体24往复转动,在手动调节模式,点动控制风道壳体24转动。若选择自动调节模式,风道壳体24往复转动,此时,风道开口241可以往复自由摇摆出风角度,例如风道开口241可在270度范围内自由摇摆出风角度;若选择手动调节模式,可分别点动不同的风道开口241进行摇摆。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当选择手动调节模式后也可进入自动调接模式。在手动调节模式或自动调节模式下均可以选择一键复位,复位后按照当前运行模式调整至对应默认角度。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方法可随时重复控制或停止控制所有运行模式角度。更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开启空调室内机和关闭空调室内机,关闭空调室内机后多个风道开口241同步向下运动90度,进入关机状态,停止工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出风口、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新风入口;
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部件与所述机壳配合限定出间隔设置的主风道和辅助风道,所述辅助风道的出风端邻近所述主风道的出风端设置,所述主风道分别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辅助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道部件包括主风机,所述主风机设在所述主风道内;
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在机壳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辅助风道连通以朝向所述辅助风道送风;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所述主风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包括具有风道开口的风道壳体,所述主风机设在所述风道壳体内,所述主风机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壁限定出所述主风道,所述风道壳体的外壁和所述机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辅助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相对所述机壳可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位于所述风道部件的下方,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端朝上以朝向所述辅助风道送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左侧壁和/或右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机为离心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二室内风进口,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与所述辅助风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室内风进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为多个,每个所述主风道的出风端的外侧对应设置一个所述辅助风道的出风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主体框架和壳体,所述主体框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室内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入口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风道部件和所述新风风机均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上。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12.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权利要求3-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
根据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调整所述风道壳体的所述风道开口的朝向;
判定是否调整出风角度;
若需要调整则调整所述风道壳体的所述风道开口的朝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自动调节模式和手动调节模式,在所述自动调节模式,所述风道壳体往复转动,在所述手动调节模式,点动控制所述风道壳体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62581.8A CN114484599A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62581.8A CN114484599A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84599A true CN114484599A (zh) | 2022-05-13 |
Family
ID=81491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62581.8A Pending CN114484599A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84599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063288U (zh) * | 2014-06-26 | 2014-12-3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CN109945303A (zh) * | 2019-02-26 | 2019-06-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0173762A (zh) * | 2019-06-26 | 2019-08-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10197469U (zh) * | 2019-06-26 | 2020-03-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10441331U (zh) * | 2019-06-26 | 2020-05-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1912024A (zh) * | 2020-07-16 | 2020-11-1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213747011U (zh) * | 2020-11-12 | 2021-07-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2020
- 2020-11-12 CN CN202011262581.8A patent/CN11448459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063288U (zh) * | 2014-06-26 | 2014-12-3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 |
CN109945303A (zh) * | 2019-02-26 | 2019-06-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0173762A (zh) * | 2019-06-26 | 2019-08-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10197469U (zh) * | 2019-06-26 | 2020-03-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10441331U (zh) * | 2019-06-26 | 2020-05-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1912024A (zh) * | 2020-07-16 | 2020-11-1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213747011U (zh) * | 2020-11-12 | 2021-07-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841954B1 (ko) | 다기능 전열교환기를 구비한 환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WO2021036405A1 (zh) |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
KR100665999B1 (ko) |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 |
JP2004012060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JP2004092950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08317606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TWI267611B (en) |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guide structure thereof | |
JP2002005472A (ja) | 換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CN21374701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102362390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1041162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1374701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2390490U (zh) | 空调器 | |
CN201110602Y (zh) |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WO2007123078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4484596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100816925B1 (ko) | 환기 겸용 공기조화기 | |
CN114484599A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
JP3308256B2 (ja) |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 |
CN21374701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2390517U (zh) | 空调器 | |
CN21286998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4484595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20070004314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11146687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